《小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小虾》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通过“我”观察小虾吃食、打架等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小虾有趣、脾气不好两个特点,抒发了“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掀、隙”等 8 个生字。
2. 能运用已学的方法说出第 3 自然段的大意。
3. 能摘抄文中写得细致生动的语句。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已学的方法说出第 3 自然段的大意。
教学难点:能摘抄文中写得细致生动的语句。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同学们,大家见过小虾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小虾。(展示小虾的图片)
2. 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虾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小虾的。
2. 学生反馈自读情况,教师指导识字。
3.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小虾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后续的细读课文做铺垫。
(三)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1. 学习第 1 自然段
(1)请学生自由朗读第 1 自然段,思考: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2)学生反馈,教师点拨:这一段交代了“我”产生养虾想法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口缸”“闲着”“养些小鱼小虾”等词语,体会“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3)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2. 学习第 2 自然段
(1)请学生自由朗读第 2 自然段,思考:小虾长什么样子?
(2)学生反馈,教师点拨:这一段描写了小虾的外形,“通体透明”写出了小虾的颜色,“像玻璃似的”这一比喻句写出了小虾的外壳十分的薄。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体会小虾的形态各异。
(4)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造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5)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小虾的形态各异。
3. 学习第 3 自然段
(1)请学生自由朗读第 3 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反馈,教师点拨:这一段主要写了小虾的有趣。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并思考:小虾的有趣体现在哪里?
(第3自然段描写最为细致先写了小虾活动时的样子,接下来写小虾被激怒后的样子,重点描写了小虾生气“腿”“钳子”“胡须”“眼珠子”是怎样的,整段文字轻松诙谐,把小虾的“有趣”表得淋漓尽致。)
(4)学生反馈,教师点拨:小虾的有趣体现在它的活动上,“有的独自荡来荡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住缸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虾的自在、悠闲和活泼。
(3)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这几段的中心句,并思考:“我”和小虾是怎么相处的?
(4)学生反馈,教师点拨:引导学生体会小虾十分有趣,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它们有的独自荡来荡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住缸壁。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它们会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停地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腿,腿 末端那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
4. 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让小虾更快的?
(2)引导学生理解“后来,我和阿成哥到小溪里采了些水草,捡了些小石块放在缸里。我们记得,小溪里的虾是挺喜欢钻到石块下面休息的。”这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对小虾生活习性的了解。圈出描写作者照顾小虾的动作的词语,如“采”“捡”“放”等,体会作者对小虾的细心呵护。
(3)引导学生理解“我觉得该让它们在缸里生活得更快乐些”这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对小虾的关爱。
(4)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要读出作者对小虾的喜爱和关心。
5. 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五、六自然段,思考:小虾真的生小虾了吗?
(2)找出描写小虾生活习性的句子,如“有一天,我从缸里捉起几只较大的虾,发现它们的腹部藏着许多圆圆的卵。不久,缸里的小虾真的多了起来。”,体会小虾的繁殖能力强。
(3)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要读出作者对小虾的喜爱和对小虾生活习性的了解。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请学生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谈感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1. 摘抄文中写得细致生动的语句。
2. 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写一写它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六、教学总结
《小虾》这篇课文通过对小虾的细致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小虾的有趣和可爱,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读等方式来感受课文的语言之美,同时也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等方式来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的内容,还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
《小虾》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对小虾的细致描写,突出了小虾的有趣、脾气不好两个特点,抒发了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读等方式来感受课文的语言之美,同时也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等方式来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的内容,还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