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基础课】
一、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春秋五霸为齐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战国七雄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2)华夏认同: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周边民族产生① 观念;战国时期,内迁戎狄蛮夷逐渐融入② 。
2.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A.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③ 得到推广;灌溉工程上,各国修建灌溉工程,如④ 、郑国渠、芍陂。
B.手工业:⑤ 出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C.工商业: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私营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财富。
(2)变法运动的代表——商鞅变法
经济 ⑥ ,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军事 ⑦ ,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政治 在民间实行⑧ ,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⑨ ,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特点 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意义 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选官制度
西周至 春秋 世官制 (世卿 世禄制) 标准:贵族血缘。 特点:官位世袭。 影响: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形成
春秋 战国 荐举制、 军功爵制 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商鞅变法奖励军功。 标准:才能、军功大小。 影响:废除贵族的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缺乏制度化的选官途径
3.孔子和老子
(1)孔子
A.政治主张:主张“仁”“ ”;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礼乐制度应当有所改良。
B.教育主张:提出“ ”。
C.文化贡献: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 》当中。
(2)老子
A.哲学主张:将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思想包含朴素的 。
B.政治主张:顺其自然, 。
4.百家争鸣
(1)背景
A.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
B.阶级:阶级关系的变化,士人提出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
C.教育: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
D.社会风气: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2)诸子代表的思想
派别 代表 主张或特点
儒家 孟子 认为人性善,提倡“ ”
荀子 认为人性恶,主张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 邹衍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 ”理论
墨家 墨子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 ”的政治主张
法家 韩非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 的政治思想
【答案】①华夏认同 ②华夏族 ③牛耕 ④都江堰 ⑤冶铁技术 ⑥重农抑商 ⑦奖励军功 ⑧什伍连坐 ⑨县制 ⑩贵族政治 世袭特权 为政以德 有教无类 论语 辩证法 无为而治 仁政 隆礼重法 相生相胜 尚贤 中央集权
[基础判断]
1.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 )
错误 【详解】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中,诸侯国兼并土地、掠夺财富,给社会造成了破坏和灾难,但战争也加速了旧制度的瓦解以及新制度的重建,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转型;同时战争使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促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战争还促进了民族交融,促使华夏认同感加强。
2.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集权趋势。 ( )
正确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君主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逐渐集中权力,他们控制官吏的任免权,打破世卿世禄制,并通过变法建立郡县等地方行政组织。这些措施加强了君权与中央权威。
3.自然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 )
错误 【详解】自然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其主要特点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
4.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层的流动加速。 ( )
正确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层流动频繁。政治层面等级变动:分封宗法制的崩溃、选官制度的变化、士阶层的兴起等促成了等级变动。阶级层面阶级变动: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促进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形成。
5.百家争鸣指各学派彼此论战辩驳,他们的思想只有差异性。 ( )
错误 【详解】尽管各学派提出了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不同看法,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但诸子百家相互吸收交融,都在为统治者设计治国平天下的方案,体现了士人经世济民的情怀,具有同一性。
6.民本思想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成熟于战国,为儒家所独有。 ( )
错误 【详解】民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先秦儒、道、墨、农等各学派先后提出和发展了民本思想。
[概念阐释]
士阶层
先秦时期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春秋时期,士大夫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战国以后,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劳动生产的读书人。
[图解历史]
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视野拓展]
孔子思想中“仁”与“礼”的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才能追求“仁”的境界,即“礼”以“仁”为基础,“仁”靠“礼”来维护,两者相互制约。
[命题提醒]
对于百家争鸣,从高考命题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考查思想与时代的深刻联系,二是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
材料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①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②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③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提取信息】依据材料,对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状况及影响予以说明。
【教你提取】
状况:①→从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的角度;
②→从华夏族发展的角度。
影响:③→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
试答:发展状况: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形成华夏认同观念;通过民族交融,华夏族内涵进一步丰富,华夏族也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影响:民族交融有利于秦的统一;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层级二 历史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
材料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如下:
【探究问题】提取材料信息,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使用作出合理阐释。
【教你探究】
围绕春秋战国时期的典型时代特征,调动相关知识予以解释。
试答:历史解释: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列国各自为政,经济自成体系,各诸侯国纷纷自行铸造货币,形成了多币制长期共存并用的特殊局面。一方面,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多种货币并存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
层级三 开放写作:社会大变革
材料 在人类历史上,凡属社会形态的转变,都是巨大的社会变革即社会革命过程。这种社会变革运动,不同于改朝换代,是众多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与奇特的凑合。内因即新生产力孕育发展以及伴随而来的阶级斗争,是变革的必要条件;外因则是社会大变革的充足条件。变革的外部条件,通常都是超乎社会结构之外的某些特殊力量在起作用,这种外部条件之所以必要,说到底是因为单靠本身内部孕育的对抗运动很难突破,往往只能造成原结构“破坏—修复”的不定期更新的循环运动。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写作题目】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围绕“社会变革的条件”,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的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取信息,自拟论题,进行论证
再读材料, 定信息 时空定位 春秋战国时期
关系定位 社会大变革的条件
后分析 并论述 说明 背景 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分析时代背景
论述 观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论述
试答:示例
论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多种社会条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新兴的地主阶级力量日益强大,诸侯国的争霸兼并战争也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各诸侯国的变法改革运动,进一步瓦解了奴隶制度,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建立。
在思想文化领域,随着私人办学的兴起,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士”这一社会阶层开始崛起,他们针对社会变革提出了自己的不同主张,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法家思想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奠定了社会转型的思想基础。日益强大的秦国,最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完成了社会变革。
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1.(2022·山东·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
情境设置 战国时期田齐法家的思想
聚焦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素养立意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问题要求 田齐法家思想的特点:思维主题
易错排查 B项不符合 材料的内容 材料呈现的是“从法”“用礼”,并未涉及“敬天”
C项不符合 材料的主旨 材料提到的是“法”“礼”的关系,而非“法”“德”的关系
D项不符合 材料的内容 材料只说明“法礼并用”,并未说明儒法的内外关系
合理推论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的大意是君臣上下无论地位贵贱都要服从法律;“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说明法家主张群臣用礼来教育百姓,即尚法存礼,故选A项
【类题精练】
1.(2021·全国甲卷·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老子认为礼的出现是社会偏离了大道、仁义等道德观念的产物,孔子则认为礼是调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二者尽管对礼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提出观点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即都出于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故A项正确;老子和孔子都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他们的主张不会迎合封建贵族的政治诉求,排除B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退回夏商周之前的社会当中去,C项不符合老子的诉求,排除;老子与孔子或倒退或保守的主张并未得到当时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项。
2.(2022·广东·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青铜器 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
B 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 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
C 湖北大冶铜矿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 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
D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 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
【答案】B
【解析】材料“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在春秋早期晋国已经开始使用铁器,材料与结论之间能够形成完整的逻辑关系,B项正确;依据所学可知,商朝时期统治中心在今河南及其周边地区,内蒙古出现的个别商朝青铜器不能证明商朝统治范围已扩大到内蒙古地区,排除A项;材料“湖北大冶铜矿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冶铜业,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晚于东周,而非不早于东周,排除C项;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说明秦朝军队使用铁制兵器,但不能说明“主要使用”,排除D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实物材料
1.(2022·福建宁德模拟)“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具(见下图),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 )。
A.冶炼技术的提高
B.铸造工艺的完善
C.等级制度的发展
D.宗法体系的崩溃
【答案】C
【解析】“爵”从饮酒器具到尊卑关系的象征再到代表品位序列,且“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不断成熟,表明“爵”从饮酒礼器发展成为身份等级制度,故选C项;冶炼技术的提高与“尊卑关系的象征……品位序列”无关,排除A项;“完善”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未涉及铸造工艺,排除B项;“五等爵”制强调等级,与宗法体系的崩溃无关,排除D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2·辽宁沈阳三模)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何尊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治理)民”。《诗经·大雅》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左传》则多见把“中国”与“四夷”“蛮夷”“戎”对举的记载。据此可知,“中国”观念( )。
A.西周初年开始形成 B.加强了中原统治力量
C.产生源于文化认同 D.基本内涵得到了拓展
【答案】D
【解析】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与题干中“中国”由地理概念增加了经济、文化内涵相符,故选D项;夏王朝建立国家政权以后,“中国”观念形成,排除A项;“中国”观念的增强应是中原力量加强的结果,排除B项;“源于文化认同”不符合逻辑,“中国”观念的产生应该是中原地区经济优于周边的结果,排除C项。
3.(2022·辽宁·1)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 )。
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 B.质疑了祭祀功用
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 D.否定了君权神授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的大意是一个人的祈祷祝愿,抵不过全国人民的诅咒,国家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 这旨在强调人民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反映了太祝的观点具有民本思想倾向,故选A项;太祝的观点只是为了强调民心的重要性,并非质疑祭祀的功用,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宗法伦理关系,排除C项;材料中的“中行氏”不是君主,从材料中不能得出“否定了君权神授”的结论,排除D项。
4.(改编)下表所示为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所记录的不同类型青铜器的青铜合金成分。对该表所含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类别 原文 铜 锡
钟鼎之齐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 6/7 1/7
斧斤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 5/6 1/6
戈戟之齐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 4/5 1/5
大刃之齐 三分其金而锡居一 3/4 1/4
削杀矢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 5/7 2/7
鉴燧之齐 金锡半 1/2 1/2
A.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
B.青铜冶铸注重因器制宜
C.官营手工业的规模宏大
D.私营生产注重技术创新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能够将铜、锡按不同比例冶铸成不同的青铜器,说明当时的青铜冶铸注重因器制宜,B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推知中国的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既没有反映青铜冶铸业的从业人数,也没有提及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区别,因而不能说明官营手工业规模宏大或私营生产注重技术创新,排除C、D两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5.(2022·山东枣庄二模)大量战国简帛的出土,为研究诸子百家提供了依据。其中,从郭店简中,可看到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混同;从上博简中,可看到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混同;从马王堆帛书中,可看到道家思想与法家思想混同。这表明这一时期( )。
A.儒家思想融合诸子百家的思想
B.诸子百家思想趋同性逐渐加强
C.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已经出现
D.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答案】C
【解析】题干内容中所述及的时间是“战国”,再结合题干内容可知,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诸子百家思想融合的现象,故选C项;根据题干内容,不能判断出“儒家思想融合诸子百家的思想”,排除A项;题干内容并没有述及诸多思想主张的“趋同”,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D项。
2(共37张PPT)
第一单元 先秦至秦汉——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春秋五霸为齐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战国七雄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2)华夏认同: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周边民族产生①__________
观念;战国时期,内迁戎狄蛮夷逐渐融入②________。
华夏认同
华夏族
2.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A.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③______得到推广;灌溉工程上,各国修建灌溉工程,
如④________、郑国渠、芍陂。
B.手工业:⑤__________出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C.工商业: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私营工商
业主聚集了大量财富。
牛耕
都江堰
冶铁技术
(2)变法运动的代表——商鞅变法
内容 经济 ⑥__________,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军事 ⑦__________,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政治 在民间实行⑧__________,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
⑨______,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特点 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
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意义 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重农抑商
奖励军功
什伍连坐
县制
选官制度
西周至 春秋 世官制 (世卿世 禄制) 标准:贵族血缘。
特点:官位世袭。
影响: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形成⑩__________
春秋战 国 荐举制、 军功爵制 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商鞅变法
奖励军功。
标准:才能、军功大小。
影响:废除贵族的 __________,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
流动;缺乏制度化的选官途径
贵族政治
世袭特权
3.孔子和老子
(1)孔子
A.政治主张:主张“仁”“ __________”;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
礼乐制度应当有所改良。
B.教育主张:提出“ __________”。
C.文化贡献: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孔子的主要思想
和言论记载在《 ______》当中。
(2)老子
A.哲学主张:将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思想包含朴素的 ________。
B.政治主张:顺其自然, __________。
为政以德
有教无类
论语
辩证法
无为而治
4.百家争鸣
(1)背景
A.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
B.阶级:阶级关系的变化,士人提出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
C.教育: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
D.社会风气: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2)诸子代表的思想
派别 代表 主张或特点
儒家 孟子 认为人性善,提倡“ ______”
荀子 认为人性恶,主张 __________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 家 邹衍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 __________”理论
墨家 墨子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 ______”的政治主张
法家 韩非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 __________的政治思
想
仁政
隆礼重法
相生相胜
尚贤
中央集权
[基础判断]
1.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
错误
【详解】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中,诸侯国兼并土地、掠夺财富,给社会造成了破坏和灾难,但战争也加速了旧制度的瓦解以及新制度的重建,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转型;同时战争使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促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战争还促进了民族交融,促使华夏认同感加强。
2.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集权趋势。( )
正确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君主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逐渐集中权力,他们控制官吏的任免权,打破世卿世禄制,并通过变法建立郡县等地方行政组织。这些措施加强了君权与中央权威。
3.自然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
错误
【详解】自然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其主要特点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
4.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层的流动加速。( )
正确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层流动频繁。政治层面等级变动:分封宗法制的崩溃、选官制度的变化、士阶层的兴起等促成了等级变动。阶级层面阶级变动: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促进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形成。
5.百家争鸣指各学派彼此论战辩驳,他们的思想只有差异性。( )
错误
【详解】尽管各学派提出了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不同看法,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但诸子百家相互吸收交融,都在为统治者设计治国平天下的方案,体现了士人经世济民的情怀,具有同一性。
6.民本思想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成熟于战国,为儒家所独有。( )
错误
【详解】民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先秦儒、道、墨、农等各学派先后提出和发展了民本思想。
[概念阐释]
士阶层
先秦时期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春秋时期,士大夫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战国以后,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劳动生产的读书人。
[图解历史]
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视野拓展]
孔子思想中“仁”与“礼”的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才能追求“仁”的境界,即“礼”以“仁”为基础,“仁”靠“礼”来维护,两者相互制约。
[命题提醒]
对于百家争鸣,从高考命题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考查思想与时代的深刻联系,二是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选择题突破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
材料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①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②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③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提取信息】依据材料,对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状况及影响予以说明。
【教你提取】
状况:①→从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的角度;
②→从华夏族发展的角度。
影响:③→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
试答:发展状况: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形成华夏认同观念;通过民族交融,华夏族内涵进一步丰富,华夏族也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影响:民族交融有利于秦的统一;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层级二 历史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
材料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如下:
【探究问题】提取材料信息,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使用作出合理阐释。
【教你探究】
围绕春秋战国时期的典型时代特征,调动相关知识予以解释。
试答:历史解释: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列国各自为政,经济自成体系,各诸侯国纷纷自行铸造货币,形成了多币制长期共存并用的特殊局面。一方面,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多种货币并存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
层级三 开放写作:社会大变革
材料 在人类历史上,凡属社会形态的转变,都是巨大的社会变革即社会革命过程。这种社会变革运动,不同于改朝换代,是众多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与奇特的凑合。内因即新生产力孕育发展以及伴随而来的阶级斗争,是变革的必要条件;外因则是社会大变革的充足条件。变革的外部条件,通常都是超乎社会结构之外的某些特殊力量在起作用,这种外部条件之所以必要,说到底是因为单靠本身内部孕育的对抗运动很难突破,往往只能造成原结构“破坏—修复”的不定期更新的循环运动。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写作题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社会变革的条件”,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的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取信息,自拟论题,进行论证
再读材料,定信息 时空定位 春秋战国时期
关系定位 社会大变革的条件
后分析并论述 说明背景 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分析时 代背景
论述观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论述
试答:示例
论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多种社会条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新兴的地主阶级力量日益强大,诸侯国的争霸兼并战争也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各诸侯国的变法改革运动,进一步瓦解了奴隶制度,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建立。
在思想文化领域,随着私人办学的兴起,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士”这一社会阶层开始崛起,他们针对社会变革提出了自己的不同主张,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法家思想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奠定了社会转型的思想基础。日益强大的秦国,最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完成了社会变革。
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山东·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
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
A
·考法
情境设置 战国时期田齐法家的思想
聚焦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素养立意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解法
问题 要求 田齐法家思想的特点:思维主题
易错 排查 B项不符合材料的内容 材料呈现的是“从法”“用礼”,并未涉及“敬天”
易错 排查 C项不符合材料材料的主旨 材料提到的是“法”“礼”的关系,而非“法”“德”的关系
D项不符合材料的内容 材料只说明“法礼并用”,并未说明儒法的内外关系
合理 推论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的大意是君臣上下无论地位贵贱都要服从法律;“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说明法家主张群臣用礼来教育百姓,即尚法存礼,故选A项
(续表)
类题精练
1.(2021·全国甲卷·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
当时他们( )。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A
[解析] 材料中老子认为礼的出现是社会偏离了大道、仁义等道德观念的产物,孔子则认为礼是调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二者尽管对礼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提出观点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即都出于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故A项正确;老子和孔子都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他们的主张不会迎合封建贵族的政治诉求,排除B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退回夏商周之前的社会当中去,C项不符合老子的诉求,排除;老子与孔子或倒退或保守的主张并未得到当时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项。
2.(2022·广东·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
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青铜器 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
B 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 片 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
C 湖北大冶铜矿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 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
D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 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
B
[解析] 材料“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在春秋早期晋国已经开始使用铁器,材料与结论之间能够形成完整的逻辑关系,B项正确;依据所学可知,商朝时期统治中心在今河南及其周边地区,内蒙古出现的个别商朝青铜器不能证明商朝统治范围已扩大到内蒙古地区,排除A项;材料“湖北大冶铜矿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冶铜业,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晚于东周,而非不早于东周,排除C项;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说明秦朝军队使用铁制兵器,但不能说明“主要使用”,排除D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实物材料
1.(2022·福建宁德模拟)“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具(见右图),也是饮酒礼
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
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 )。
C
A.冶炼技术的提高 B.铸造工艺的完善
C.等级制度的发展 D.宗法体系的崩溃
[解析] “爵”从饮酒器具到尊卑关系的象征再到代表品位序列,且“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不断成熟,表明“爵”从饮酒礼器发展成为身份等级制度,故选C项;冶炼技术的提高与“尊卑关系的象征……品位序列”无关,排除A项;“完善”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未涉及铸造工艺,排除B项;“五等爵”制强调等级,与宗法体系的崩溃无关,排除D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2·辽宁沈阳三模)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何尊铭文“唯武王既
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治理)民”。《诗经·大雅》
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左传》则多见把“中国”与“四夷”
“蛮夷”“戎”对举的记载。据此可知,“中国”观念( )。
A.西周初年开始形成 B.加强了中原统治力量
C.产生源于文化认同 D.基本内涵得到了拓展
D
[解析]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与题干中“中国”由地理概念增加了经济、文化内涵相符,故选D项;夏王朝建立国家政权以后,“中国”观念形成,排除A项;“中国”观念的增强应是中原力量加强的结果,排除B项;“源于文化认同”不符合逻辑,“中国”观念的产生应该是中原地区经济优于周边的结果,排除C项。
3.(2022·辽宁·1)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
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
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 )。
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 B.质疑了祭祀功用
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 D.否定了君权神授
A
[解析] 题干材料“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的大意是一个人的祈祷祝愿,抵不过全国人民的诅咒,国家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 这旨在强调人民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反映了太祝的观点具有民本思想倾向,故选A项;太祝的观点只是为了强调民心的重要性,并非质疑祭祀的功用,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宗法伦理关系,排除C项;材料中的“中行氏”不是君主,从材料中不能得出“否定了君权神授”的结论,排除D项。
4.(改编)下表所示为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所记录的不同类型青铜器的青铜合金成分。
对该表所含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类别 原文 铜 锡
钟鼎之齐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 6/7 1/7
斧斤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 5/6 1/6
戈戟之齐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 4/5 1/5
大刃之齐 三分其金而锡居一 3/4 1/4
削杀矢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 5/7 2/7
鉴燧之齐 金锡半 1/2 1/2
A.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 B.青铜冶铸注重因器制宜
C.官营手工业的规模宏大 D.私营生产注重技术创新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能够将铜、锡按不同比例冶铸成不同的青铜器,说明当时的青铜冶铸注重因器制宜,B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推知中国的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既没有反映青铜冶铸业的从业人数,也没有提及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区别,因而不能说明官营手工业规模宏大或私营生产注重技术创新,排除C、D两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5.(2022·山东枣庄二模)大量战国简帛的出土,为研究诸子百家提供了依据。其中,从郭
店简中,可看到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混同;从上博简中,可看到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
混同;从马王堆帛书中,可看到道家思想与法家思想混同。这表明这一时期( )。
A.儒家思想融合诸子百家的思想 B.诸子百家思想趋同性逐渐加强
C.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已经出现 D.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
[解析] 题干内容中所述及的时间是“战国”,再结合题干内容可知,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诸子百家思想融合的现象,故选C项;根据题干内容,不能判断出“儒家思想融合诸子百家的思想”,排除A项;题干内容并没有述及诸多思想主张的“趋同”,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