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知识导图
阶段特征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时期,既有成就,也有教训。
政治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中央政府采取剿匪镇反、土地改革、稳定物价、抗美援朝等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经济 新中国借鉴苏联的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施“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确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在曲折探索中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思想文化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
外交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迎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建交高潮;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紧张;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逐步正常化,中日建交,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为即将到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政权的巩固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① 》。
(2)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2.人民政权的巩固
(1)土地改革(1950~1952年)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② 扫除了障碍。
(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到1952年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3)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二、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③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政策。
2.外交成就
迎来一次建交高潮 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国建交
参加④ (1954年4月) 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参加亚非会议(1955年4月) 中国提出并坚持“⑤ ”的方针;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经济建设
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⑥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施“一五”计划 进行 社会 主义 改造 概况 1956年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 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⑦ 在我国初步建立
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政治建设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⑧ 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3.思想建设——毛泽东思想
(1)作用: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2)地位: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⑨ 、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答案】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工业化 ③一边倒 ④日内瓦会议 ⑤求同存异 ⑥社会主义工业化 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⑨社会主义革命
[基础判断]
1.新中国成立,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这意味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 )
错误 【详解】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任务并没有彻底完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仍在继续。如在经济领域,1950~1952年开展了土地改革,没收了官僚资本,接管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等。
2.“一边倒”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尽管其在一定程度上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相违背。( )
错误 【详解】“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以维护“独立自主”为目的,绝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一边倒”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仅不相悖,反而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决定实施“一边倒”外交政策正是出于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就是社会主义革命,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 )
正确 【详解】三大改造完成,基本上形成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消亡,中国社会形成了由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组成的社会阶层结构。
[概念阐释]“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图解历史]土地改革
[视野拓展]
人民政府进行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是同资产阶级的一场较量,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表面上“银元之战”采用行政手段,“米棉之战”采用经济手段,但其目的都是稳定物价,其实质是党和政府同投机资本争夺市场的领导权。
[命题提醒]
新中国史也是命题概率较高的领域,一方面要牢固掌握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科技、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要注意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国内外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此外,还要能够用唯物史观分析这一时期的制度建设。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1949~1956年我国私营企业管理政策的变化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企业登记管理制度在服务大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①1949年至1952年,企业登记管理工作主要围绕没收官僚资本、清查敌伪财产、扶持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重新登记发证、协调公私关系、严格规范经营范围、稳定市场物价等方面展开。②1953年至1956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登记管理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对在流通领域中从事粮、棉、油、布等重要行业经营活动的私营企业,停止办理开业登记;对其他一些私营工商业和在整顿中不合格的企业,在登记机关的指导下,进行了关、迁、并、转。1978年以来,企业登记管理工作逐步恢复。2013年12月,《公司法》再次修订,废除了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取消了验资要求和证明。由于放宽了对公司注册资本的限制,国内有的地方出现了“1元公司”和将新注册企业的出资年限设定为100年的现象。
——摘编自施天涛《公司资本制度改革:解读与辨析》等
【提取信息】根据材料,概括1949~1956年我国私营企业管理政策的变化。
【教你提取】
①→1949年至1952年的政策特点;
②→1953年至1956年的政策特点。
试答:变化:1949年至1952年,合理调整;1953年至1956年,限制改造。
层级二 历史解析:新灶神画蕴含的历史信息
材料 新灶神画
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年节时张贴年画以供祈福纳祥、驱神辟邪及装饰之用。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掀起旧年画改造工作。右图为凤翔县新式历头灶神画,是当时年画改造初期的尝试之作。年画正中,一对年轻夫妇的半身像取代原有的灶神形象,两人胸前分别佩戴“生产模范”“劳动英雄”字样的红花。两人头顶门楣正中题有“民主家庭”四字,左右梁柱上题有“民主自由新世界,劳动读书好人家”的对联。两人背后各有一个身穿朴素制服的公务人员。最下方有两个童子肩上分别扛着锄头、斧头,同时还持书阅读。旗帜斜下角空白处各有一位挑水农民朝一簇庄稼走去,左右边角处有两个青年在割麦,两人之下是两个老者持斧拄锄,寒暄正浓。
——摘编自张春霞《从<民主家庭>看新中国初期凤翔年画图像之变》
【探究问题】概括新灶神画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教你探究】
试答:(1)提取历史信息
层次一:能结合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准确、全面地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
例:
①夫妇居中、相对而坐和公务人员立于人后的场景,“民主家庭”“民主自由新世界”的上联,以及夫妇均佩戴“劳动模范”大红花等元素反映了新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婚姻自由、男女平等;
②无论老幼都手持农具、劳作场景、夫妇佩戴的“劳动模范”红花及“劳动读书好人家”的下联等图像元素反映了崇尚劳动的社会风气;
③一家之主由灶神变为普通人民形象反映出当时破除封建迷信、崇尚科学的新观念;
④“劳动读书好人家”的下联、儿童持书阅读的形象反映当时社会重视教育,形成好学之风。
层次二: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
层次三: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2)进行历史阐释
层次一:能结合时代背景,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对材料所反映的信息进行合理解释,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如:①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②在全国开展土地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③以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思想文化建设,重视科技和教育发展。
在此基础上,能提出独立的见解或认识。
例:新式年画表现了广大民众对现实政治和社会新生活、新道德、新理想的追求与歌颂,并促进了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形象的塑造。(若从其他角度提出自己的认识亦可。)
层次二: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所学历史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
层次三:不能在历史信息和所学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没有对历史信息的解释。
层级三 开放写作: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的新变化
材料
【写作题目】结合图片创作的时代背景,自拟论题,写一篇历史评析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取信息,自拟论题
再读图,定信息 时空定位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
关系定位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恢复与三大改造
后分析 并解读 分析材料 分析材料反映的精神面貌
解读材料 联系时代背景,解读上述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影响
试答:论题:新中国成立后,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为巩固政权及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了一系列努力,如进行土地改革、建立农村基层组织等,给农村带来了新气象,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过渡时期,党和国家通过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道路,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推动了当时农村社会发生新变化。
结论:新中国的成立,为农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使农村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广东·10)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情境设置 毛泽东对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的认识
聚焦考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素养立意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问题 要求 “这说明”
易错 排查 A项不符合材料主题 材料没有体现“一边倒”政策需要调整,排除A项
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 1955年4月,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C项
易错 排查 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 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兴起,排除D项
合理 推论 题干中毛泽东指出“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说明新中国积极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通过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新中国的影响力,故选B项
【类题精练】
1.(2022·辽宁·10)1950年9月,中共中央将《关于东北工厂迁移问题的意见》下发到东北局,10月初,东北南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兼有部分轻工业的23家工厂正式向北迁移,一个月之内相关设备和人员全部到位。这一举措是为了( )。
A.平衡地区差异 B.调整工业结构
C.应对朝鲜战争 D.恢复国民经济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东北工厂迁移创设问题情境。根据题干材料,1950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东北南部地区的工厂向北迁移,且完成速度较快,结合材料中时间和工业布局迁移的方向可知,其目的在于应对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准备入朝作战,故C项正确;这一时期,东北作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整体差异不大,此举并非为了平衡地区差异,故A项错误;工业结构是指轻、重工业间的比例关系,材料中这一举措无法调整工业结构,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通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等措施稳定物价,至1952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材料中这一举措并不利于恢复国民经济,故D项错误。
2.(2021·山东·8)195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强调中国( )。
A.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
B.经济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
C.应逐步放弃“一边倒”政策
D.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体现了要进行对外经济交流,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而是要与西方进行经济交流,排除A项;B、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创新衍练】
[新情境]历史宣传画
1.(2023·重庆八中高三月考)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幅宣传画《农业合作社里的老社员》。该画还写着:“年近七旬老社员,自报奋勇有承担;精心饲养猪肥壮,众人异口同声赞。”该画作反映出当时我国( )。
A.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B.农村开始走上农业合作化道路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答案】A
【解析】经过三年经济恢复,中共中央开始大规模地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其中就包含宣传画所呈现的农业合作化,故选A项;1953年,中国开始农业合作化以改造农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图片可以体现农业合作化,但图片不能体现农业合作化何时开始,排除B项;1952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材料呈现的是1953年后农业合作化的场景,排除C项;虽然农业合作化属于社会主义改造,但一幅图片可以说明农业合作化正在展开却不能定论掀起了“高潮”,排除D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2·重庆高三二模)1951年3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自4月1日起用人民币按1∶9.5的比价,收回东北银行和内蒙古人民银行发行的地方流通券;10月1日决定在新疆发行有维吾尔文的人民币,同时停止使用并限期收回新疆地区的银行发行的银元券。中央人民政府的这一举措旨在( )。
A.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 B.推动“一五”计划的实施
C.活跃市场与改善民生 D.统一财经与巩固政权
【答案】D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统一财经的措施,主要目的是从经济上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故选D项;1949~1952年为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的时期,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A、B两项时间不符合题干信息,排除A、B两项;“活跃市场”的说法不妥,排除C项。
3.(2022·北京怀柔模考)下面反映的是1952~1953年农户实际购买力支出结构情况(单位:%)统计表。从该表可知( )。
区域 河南9个乡 广东12个乡 鄂湘赣3省10个乡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2年 1953年 1952年 1953年
生活资 料支出 73.18 72.19 71.81 65.39 79.34 78.52
生产资 料支出 26.82 27.81 28.19 34.61 20.66 21.48
A.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农民的生活水平出现了明显下降
C.新中国经济带有明显的地域不平衡性
D.农业改造的完成促进了农业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1952~1953年,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的支出占比呈增长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项正确;农民购买生活资料的支出占比虽有所减少,但占比较高,所以“农民的生活水平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仅凭材料数据无法体现“新中国经济带有明显的地域不平衡性”,排除C项;农业改造于1956年年底基本完成,排除D项。
4.(2022·河北石家庄三模)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对中国一直进行妖魔化宣传。朝鲜战争结束后,很多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存在疑虑甚至恐惧,认为中国是一个进攻性很强的好战国家。1955年,中国取得国家形象塑造的重大进展。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外交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B.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的布局
C.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支持
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955年以前,西方国家对中国持否定态度,很多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持怀疑态度,1955年,中国取得国家形象塑造的重大进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在外交上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如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了中国外交新发展,A项正确。
5.(2022·北京·9)1950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1956年,“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国革命史”被列入高校必修课。这些高校课程的调整( )。
A.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B.标志着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形成
C.成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思想基础
D.推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答案】 A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废除了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在高校中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史的思想教育,这些调整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A项正确;1995年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排除B项;三大改造的是时间是1952~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56年我国提出“双百”方针,与材料的第一个时间点不符,排除D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6.(2023·江苏镇江高三上期初)下图为1954年6月画家冯一鸣创作的宣传画《开掉田埂,生产合作是一家》。这一作品( )。
A.体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B.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C.反映出工业建设的巨大成就
D.表明国民经济在逐步恢复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开掉田埂,生产合作是一家》”可知,为将小农经济转变为集体经济,农村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即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这体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故选A项;宣传画《开掉田埂,生产合作是一家》注重描绘现实,而不属于作者的艺术想象,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而不是工业建设,排除C项;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1949~195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共46张PPT)
第十单元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24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知识导图
阶段特征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时期,既有成就,也有教训。
政治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中央政府采取剿匪镇反、土
地改革、稳定物价、抗美援朝等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
变,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
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经济 新中国借鉴苏联的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施“一五”
计划和三大改造,确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
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在曲折探索中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
重要经验,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思想文化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教育事业
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
外交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迎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建
交高潮;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
熟;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紧张;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
合法权利,中美关系逐步正常化,中日建交,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为即
将到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条件
(续表)
课标 考题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 的努力。 4.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 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2022·湖南·9)
(2022·广东·10)
(2021·湖南·11)
(2021·山东·8)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政权的巩固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①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2.人民政权的巩固
(1)土地改革(1950~1952年)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
逐步实现②________扫除了障碍。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工业化
(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到1952年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3)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二、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③________”“另起炉灶”“打扫干
净屋子再请客”三大政策。
2.外交成就
迎来一次建交高潮 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国建交
参加④____________(1954年4月) 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参加亚非会议(1955年4月) 中国提出并坚持“⑤__________”的方针;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一边倒
日内瓦会议
求同存异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经济建设
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
国家的⑥________________,并逐步实现国家对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施 “一五” 计划 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 概况 1956年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 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⑦________
__________在我国初步建立
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
提高
社会主义工业化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政治建设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⑧__________________是根
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
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思想建设——毛泽东思想
(1)作用: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2)地位: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⑨_________
_____、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革命
[基础判断]
1.新中国成立,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这意味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 )
错误
【详解】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任务并没有彻底完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仍在继续。如在经济领域,1950~1952年开展了土地改革,没收了官僚资本,接管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等。
2.“一边倒”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尽管其在一定程度上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相违背。( )
错误
【详解】“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以维护“独立自主”为目的,绝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一边倒”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仅不相悖,反而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决定实施“一边倒”外交政策正是出于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就是社会主义革命,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社会经济结构和
阶级结构的变化。( )
正确
【详解】三大改造完成,基本上形成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消亡,中国社会形成了由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组成的社会阶层结构。
[概念阐释]“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图解历史]土地改革
[视野拓展]
人民政府进行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是同资产阶级的一场较量,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表面上“银元之战”采用行政手段,“米棉之战”采用经济手段,但其目的都是稳定物价,其实质是党和政府同投机资本争夺市场的领导权。
[命题提醒]
新中国史也是命题概率较高的领域,一方面要牢固掌握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科技、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要注意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国内外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此外,还要能够用唯物史观分析这一时期的制度建设。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选择题突破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1949~1956年我国私营企业管理政策的变化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企业登记管理制度在服务大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①1949年至1952年,企业登记管理工作主要围绕没收官僚资本、清查敌伪财产、扶持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重新登记发证、协调公私关系、严格规范经营范围、稳定市场物价等方面展开。②1953年至1956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登记管理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对在流通领域中从事粮、棉、油、布等重要行业经营活动的私营企业,停止办理开业登记;对其他一些私营工商业和在整顿中不合格的企业,在登记机关的指导下,进行了关、迁、并、转。1978年以来,企业登记管理工作逐步恢复。2013年12月,《公司法》再次修订,废除了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取
消了验资要求和证明。由于放宽了对公司注册资本的限制,国内有的地方出现了“1元公司”和将新注册企业的出资年限设定为100年的现象。
——摘编自施天涛《公司资本制度改革:解读与辨析》等
【提取信息】根据材料,概括1949~1956年我国私营企业管理政策的变化。
【教你提取】
①→1949年至1952年的政策特点;
②→1953年至1956年的政策特点。
试答:变化:1949年至1952年,合理调整;1953年至1956年,限制改造。
层级二 历史解析:新灶神画蕴含的历史信息
材料 新灶神画
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年节时张贴年画以供祈福纳祥、驱神辟邪及装饰之用。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掀起旧年画改造工作。上图为凤翔县新式历头
灶神画,是当时年画改造初期的尝试之作。年画正中,一对年轻夫妇的半身像取代原有的灶神形象,两人胸前分别佩戴“生产模范”“劳动英雄”字样的红花。两人头顶门楣正中题有“民主家庭”四字,左右梁柱上题有“民主自由新世界,劳动读书好人家”的对联。两人背后各有一个身穿朴素制服的公务人员。最下方有两个童子肩上分别扛着锄头、斧头,同时还持书阅读。旗帜斜下角空白处各有一位挑水农民朝一簇庄稼走去,左右边角处有两个青年在割麦,两人之下是两个老者持斧拄锄,寒暄正浓。
——摘编自张春霞《从〈民主家庭〉看新中国初期凤翔年画图像之变》
【探究问题】概括新灶神画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教你探究】
试答:(1)提取历史信息
层次一:能结合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准确、全面地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
例:
①夫妇居中、相对而坐和公务人员立于人后的场景,“民主家庭”“民主自由新世界”的上联,以及夫妇均佩戴“劳动模范”大红花等元素反映了新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婚姻自由、男女平等;
②无论老幼都手持农具、劳作场景、夫妇佩戴的“劳动模范”红花及“劳动读书好人家”的下联等图像元素反映了崇尚劳动的社会风气;
③一家之主由灶神变为普通人民形象反映出当时破除封建迷信、崇尚科学的新观念;
④“劳动读书好人家”的下联、儿童持书阅读的形象反映当时社会重视教育,形成好学之风。
层次二: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
层次三: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2)进行历史阐释
层次一:能结合时代背景,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对材料所反映的信息进行合理解释,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如:①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②在全国开展土地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③以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思想文化建设,重视科技和教育发展。
在此基础上,能提出独立的见解或认识。
例:新式年画表现了广大民众对现实政治和社会新生活、新道德、新理想的追求与歌颂,并促进了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形象的塑造。(若从其他角度提出自己的认识亦可。)
层次二: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所学历史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
层次三:不能在历史信息和所学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没有对历史信息的解释。
层级三 开放写作: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的新变化
材料
【写作题目】结合图片创作的时代背景,自拟论题,写一篇历史评析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取信息,自拟论题
再读图,定信息 时空定位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
关系定位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恢复与三大改造
后分析并解读 分析材料 分析材料反映的精神面貌
解读材料 联系时代背景,解读上述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影响
试答:论题:新中国成立后,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为巩固政权及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了一系列努力,如进行土地改革、建立农村基层组织等,给农村带来了新气象,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过渡时期,党和国家通过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道路,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推动了当时农村社会发生新变化。
结论:新中国的成立,为农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使农村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广东·10)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
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
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
这说明( )。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B
·考法
情境设置 毛泽东对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的认识
聚焦考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素养立意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法
问题要求 “这说明”
易错排查 A项不符合材料主题 材料没有体现“一边倒”政策需要调整,排除A项
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 1955年4月,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了“求同
存异”的方针,排除C项
易错排查 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 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
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兴起,排除D项
合理推论 题干中毛泽东指出“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 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说明新中国积极发展同邻 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通过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新 中国的影响力,故选B项
(续表)
类题精练
1.(2022·辽宁·10)1950年9月,中共中央将《关于东北工厂迁移问题的意见》下发到东北
局,10月初,东北南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兼有部分轻工业的23家工厂正式向北迁移,一个
月之内相关设备和人员全部到位。这一举措是为了( )。
A.平衡地区差异 B.调整工业结构
C.应对朝鲜战争 D.恢复国民经济
C
[解析] 本题以东北工厂迁移创设问题情境。根据题干材料,1950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东北南部地区的工厂向北迁移,且完成速度较快,结合材料中时间和工业布局迁移的方向可知,其目的在于应对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准备入朝作战,故C项正确;这一时期,东北作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整体差异不大,此举并非为了平衡地区差异,故A项错误;工业结构是指轻、重工业间的比例关系,材料中这一举措无法调整工业结构,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通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等措施稳定物价,至1952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材料中这一举措并不利于恢复国民经济,故D项错误。
2.(2021·山东·8)195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
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
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强调中国( )。
A.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 B.经济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
C.应逐步放弃“一边倒”政策 D.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
D
[解析] 材料中的“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体现了要进行对外经济交流,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而是要与西方进行经济交流,排除A项;B、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创新衍练
[新情境]历史宣传画
1.(2023·重庆八中高三月考)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幅宣传画《农业合作社里的
老社员》。该画还写着:“年近七旬老社员,自报奋勇有承担;精心饲养猪肥壮,众
人异口同声赞。”该画作反映出当时我国( )。
A
A.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B.农村开始走上农业合作化道路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解析] 经过三年经济恢复,中共中央开始大规模地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其中就包含宣传画所呈现的农业合作化,故选A项;1953年,中国开始农业合作化以改造农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图片可以体现农业合作化,但图片不能体现农业合作化何时开始,排除B项;1952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材料呈现的是1953年后农业合作化的场景,排除C项;虽然农业合作化属于社会主义改造,但一幅图片可以说明农业合作化正在展开却不能定论掀起了“高潮”,排除D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2·重庆高三二模)1951年3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自4月1日起用人
民币按1∶9.5的比价,收回东北银行和内蒙古人民银行发行的地方流通券;10月1日
决定在新疆发行有维吾尔文的人民币,同时停止使用并限期收回新疆地区的银行发
行的银元券。中央人民政府的这一举措旨在( )。
A.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 B.推动“一五”计划的实施
C.活跃市场与改善民生 D.统一财经与巩固政权
D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统一财经的措施,主要目的是从经济上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故选D项;1949~1952年为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的时期,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A、B两项时间不符合题干信息,排除A、B两项;“活跃市场”的说法不妥,排除C项。
3.(2022·北京怀柔模考)下面反映的是1952~1953年农户实际购买力支出结构情况(单
位:%)统计表。从该表可知( )。
区域 河南9个乡 广东12个乡 鄂湘赣3省10个乡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2年 1953年 1952年 1953年
生活资料支出 73.18 72.19 71.81 65.39 79.34 78.52
生产资料支出 26.82 27.81 28.19 34.61 20.66 21.48
A.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农民的生活水平出现了明显下降
C.新中国经济带有明显的地域不平衡性 D.农业改造的完成促进了农业发展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1952~1953年,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的支出占比呈增长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项正确;农民购买生活资料的支出占比虽有所减少,但占比较高,所以“农民的生活水平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仅凭材料数据无法体现“新中国经济带有明显的地域不平衡性”,排除C项;农业改造于1956年年底基本完成,排除D项。
4.(2022·河北石家庄三模)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对中国一直进行妖魔化宣传。朝
鲜战争结束后,很多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存在疑虑甚至恐惧,认为中国是一个进攻性
很强的好战国家。1955年,中国取得国家形象塑造的重大进展。这种变化的主要原
因是( )。
A.中国外交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B.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的布局
C.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支持 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A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1955年以前,西方国家对中国持否定态度,很多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持怀疑态度,1955年,中国取得国家形象塑造的重大进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在外交上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如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了中国外交新发展,A项正确。
5.(2022·北京·9)1950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辩证唯物论
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1956年,“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国革命史”被列入高校必修课。
这些高校课程的调整( )。
A.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B.标志着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形成
C.成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思想基础
D.推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废除了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在高校中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史的思想教育,这些调整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A项正确;1995年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排除B项;三大改造的是时间是1952~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56年我国提出“双百”方针,与材料的第一个时间点不符,排除D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6.(2023·江苏镇江高三上期初)下图为1954年6月画家冯一鸣创作的宣传画《开掉田埂,
生产合作是一家》。这一作品( )。
A
A.体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B.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C.反映出工业建设的巨大成就
D.表明国民经济在逐步恢复
[解析] 据材料“《开掉田埂,生产合作是一家》”可知,为将小农经济转变为集体经济,农村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即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这体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故选A项;宣传画《开掉田埂,生产合作是一家》注重描绘现实,而不属于作者的艺术想象,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而不是工业建设,排除C项;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1949~195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