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考点精讲 第43讲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学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考点精讲 第43讲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学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4 11:34:22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第十八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变动
第43讲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条件
(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①______________不断发展。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②________________
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3)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4)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
(5)思想: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③____________。
资本主义经济
第一次世界大战
马克思主义
2.确立: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布尔什维克党开始
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④__________。
3.内容: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
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
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⑤______
________。
4.意义: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⑥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的产
物,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列宁主义
无产阶级专政
俄国革命具体实际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
(1)⑦__________:1917年3月;推翻了沙皇统治,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⑧____________: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2.过程:1917年11月,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成立布尔什维克党
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⑨______________的诞生。
二月革命
“四月提纲”
社会主义国家
3.意义
(1)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⑩__________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
______________的伟大飞跃。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 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
重要内容。
无产阶级
从理想到现实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3.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
国家手中。
4.评价: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余粮收集制
(二)新经济政策
1.主要内容: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 ________等市场机制建立
工农联盟,同时允许 __________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
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2.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 ____________。
粮食税
私营企业
苏维埃政权
(三)苏联模式
1.建立: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 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
_____”。
2.成就:经过两个“ __________”,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3.评价
(1)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 _______
_______。
(2)苏联模式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五年计划
世界工业强国
(3)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
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______________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
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农业和轻工业
[基础判断]
1.关于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我国多数学者认为十
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是有目共睹、不容否认的。战前俄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为革
命奠定了物质基础能够证明这一点。( )
错误
【详解】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比较缓慢。20世纪初的俄国是各种矛盾的集中点,其社会矛盾尖锐化达到空前的程度,成为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因素。
2.为了保卫和巩固新生的政权,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经历了从战时共
产主义时期的军事联盟到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联盟的转变。这一转变客观上反映
出当时苏俄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
正确
【详解】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国内的主要矛盾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变为人民内部的矛盾。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都是苏俄(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且都不同程度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
错误
【详解】新经济政策属于苏俄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属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照搬。
4.新经济政策重视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它实质上是用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
( )
错误
【详解】新经济政策只是重视商品、市场、货币的关系,并没有采用市场经济模式,更不是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
5.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推行单一公有制经
济,优先发展重工业甚至是军事工业。由此可知,以行政命令干预经济是其本质特
征。( )
错误
【详解】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是外在表现,否定价值规律、商品和市场关系才是其本质。
6.有学者认为,苏联有过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列宁否定的军事共产主义模式,被
斯大林延续;另一种是列宁推崇的新经济政策模式,但被斯大林推翻。苏联社会主
义探索与建设模式的变化适应了其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
错误
【详解】苏联模式推动了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存在严重弊端,“适应了其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的说法错误。
[图解历史]
十月革命结构图示
[视野拓展]
列宁和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不同方式
(1)列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斯大林单纯利用行政手段,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过渡,造成农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
[命题提醒]
十月革命是近几年热门考点之一,在对该考点进行复习时,要能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基本理论来分析苏联革命和建设道路。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选择题突破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租让制
材料 租让制是①列宁首先制定并亲自领导苏维埃俄国加以实践的对外经济制度。1920年11月之后,列宁在其报告和文章中阐述了租让制的理论与原则。他认为,②不实行租让,苏俄就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纲领和国家电气化。只要苏俄掌握着所有国营企业,那么租让是没有什么可怕的。③租让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同资本家订立的一种合同。④承租人对企业只有经营权或使用权。承租人将按照合同规定,得到一部分产品作为报酬,并有权运出国外。⑤政府对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承租人要给予优惠和补偿,保证不会单方面改变合同条款,保证承租人投入企业的财产安全。
——摘编自杨运忠《列宁租让制思想研究》
【提取信息】据材料,概括租让制的特点。
【教你提取】
①→从苏俄政府的重视来看;
②→从租让制的目的来看;
③→从租让制的性质来看;
④→从承租企业的特点来看;
⑤→从政府对承租企业的态度来看。
[答案] 试答:特点:由苏俄政府制定并得到重视;租让制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租让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租让制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政府一定程度上对租让制实施政策优惠和保护。
层级二 历史解析:苏维埃社会的流行语
材料 历史的镜子:流行语
耐普曼
20世纪20年代,在苏维埃社会阶级结构中,涌现出一批个体商贩、大商人、租让者、租赁者、包卖主、私人企业主、经纪人、代销者等,这些人被称为“耐普曼”。“耐普曼”一词首先在报刊上出现,只是“对小商人或那些利用自由贸易钻各种空子的人的戏称”,带有贬义色彩,后来逐渐在俄共(布)领导人中间和社会上流行开来。到20世纪30年代初,耐普曼逐渐从苏联经济生活中消失。
——摘编自吴恩远《论耐普曼的组成、性质及作用》
【探究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对苏维埃社会的流行语作出解读。
【教你探究】根据唯物史观可知,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流行语的出现都是对特定时空背景的反映,因此在解读中要结合时空观念分析流行语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
[答案] 试答:1921年,苏俄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恢复自由贸易,允许私营企业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中引入外国资本,从而催生了“耐普曼”阶层。
“耐普曼”和私营经济的出现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作为手段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稳定和恢复国民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但由于其带有资本主义成分,“耐普曼”也受到部分人的反对、限制和轻视,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取消,“耐普曼”逐渐消失。
流行语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变迁,印证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层级三 开放写作: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材料 对苏联模式,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评价:从成就的角度,强调这一模式对苏联国力提高有巨大作用;批评这一模式严重的弊端和付出的过重代价;从斯大林执政初期的苏联国内外环境出发,认为苏联走这一模式有必要性;结合20世纪30年代以及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认为这一模式对世界其他国家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根据王云龙、刘长江等《世界现代化历程:俄罗斯东欧卷》整理
【写作题目】选择材料中的一个观点,结合史实,简要说明赞成这个观点的理由。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取信息,说明理由
再读材料,定信息 时空定位 20世纪30年代苏联模式形成
关系定位 对苏联模式的认识
后解释并分析 选择观点 依据材料,从苏联模式的作用、弊端、形成原因或 影响等角度提炼
分析理由 依据不同视角,结合时代特征(背景、内容、影 响)说明
[答案] 试答:示例1:赞成观点①。理由:这一模式使苏联得以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或: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通过两个五年计划,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等等)。
示例2:赞成观点②。理由:这一模式使苏联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或:排斥市场调节;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等等)。
示例3:赞成观点③。理由:苏联当时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又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下;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这种高度集中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示例4:赞成观点④。理由:这种模式通过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开辟了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计划经济对资本主义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一定影响;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全国乙卷·35)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
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
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
明当时( )。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
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
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
C
·考法
情境设置 学习情境:加米涅夫和斯大林的主张
聚焦考点 十月革命
素养立意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法
问题 要求 “这表明当时”:思维主题
易错 排查 A项不符合史实 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主张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

B项表述错误 材料主旨是斯大林对临时政府的态度,并未涉
及沙皇残余势力,且沙皇政府已经被推翻,“严
重威胁”一词过于绝对
易错 排查 D项不符合史实 据所学可知,1917年正处于一战期间,列强忙
于战争,无暇顾及俄国革命发展,为革命发展
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有利于俄国革命
持续深入发展
合理 推论 依据材料可知,加米涅夫和斯大林对临时政府存在幻想,有条件地支持临时政 府及其战争政策,而对人民要和平、要土地、要面包的要求,对社会主义革命 的要求尚不明晰,对此,列宁随后发表“四月提纲”,明确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计划,C项正确
续表
类题精练
1.(2022·湖北·15)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将俄国皇家瓷器厂收归国有。该厂在
1901年烧制的瓷盘正面加绘红色的工厂、举着锤子的工人图案,在瓷盘背面加绘镰刀
锤子的标记,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
国外市场的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上述做法反映苏俄( )。
A.输出了革命文化 B.政治对现实的妥协
C.打破了外交孤立 D.艺术与经济的兼顾
B
[解析] 俄国皇家瓷器厂烧制的瓷器中,既有革命的标记,也有专制的标记(尼古拉二世的标记),并且这些瓷器在国外成为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革命政权输出的产品保留着专制的标记,说明政治对现实(外汇、经济支持)的妥协,故选B项;A项表述只是对新政权做法的一部分体现,没有全面概括材料,排除;瓷盘的出口只是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并不能打破苏维埃的外交孤立局面,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十月革命后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这一“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现象,从苏俄角度而言是向现实的妥协,本身不涉及艺术审美旨趣,排除D项。
2.(2021·山东·13)下表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
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并举
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
B
时间 拖拉机数量(万台) 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
1928年 2.7 1.7
1932年 14.8 61.5
1937年 56.1 93.0
[解析] 从材料中拖拉机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苏联的工业化进程在加快,从材料中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的比例在提升可以看出农业集体化程度提高,故选B项;A、C两项无法从材料中看出,故排除;苏联农业集体化有效推动了工业化发展,故排除D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陶瓷艺术品
1.(2022·黄州区校级三模)1918~1930年,彼得格勒(列宁格勒)国家瓷厂生产了主要
用于国外巡展的系列陶瓷艺术品,这些陶瓷的设计带有立体派、未来派风格,常用
的装饰图案如图1、图2所示。这( )。
B
A.体现政府重视居民的生活资料生产
B.适应了新政权展示国家精神面貌的需求
C.反映两极对峙之下文化竞争的激烈
D.推动了传统艺术与革命意识形态的结合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了适应新政权的需要,并向世界展示新国家的精神面貌,1918~1930年,彼得格勒(列宁格勒)国家瓷厂生产了主要用于国外巡展的系列陶瓷艺术品,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陶瓷艺术品主要用于国外巡展,不是居民的生活资料生产,故排除A项;两极对峙局面形成于二战后,故排除C项;“推动了传统艺术与革命意识形态的结合”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2·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模拟)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
维克)改名为俄国共产党。1919年,列宁指出:“如果把‘共产党’这个名称解释为似
乎现在就实现共产主义制度,那就是极大的歪曲,那就是胡乱吹嘘,会带来实际的
害处。”这反映了列宁( )。
A.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作铺垫
C.意在扩大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力 D.正确认识苏俄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D
[解析] 材料中列宁强调现在不能实现共产主义制度,这说明列宁正确认识到了苏俄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故D项正确。
3.(2022·山东济南高三二模)下表所示是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品在世界上所处
的位次。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苏联( )。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工业生产总值 5 3 2
机器制造业 4 2 2
联合收割机 无 2 1
电力 10 7 3
煤 6 4 4
石油 3 2 2
铜 5 5 3
A.国民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 B.苏联模式的弊端初露端倪
C.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D.计划经济具有一定优越性
D
[解析] 1928~1937年正处于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通过表格数据可知,在该时间段内,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品在世界上所处的位次从整体来看处于上升趋势,苏联模式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得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其工业总产值上升幅度较快,故选D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3·山东济南章丘高三期中)1920年至1921年年初的苏俄农村出现了这样的场景:
工人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从农社取得粮食,而农民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保卫自己的
粮食,于是“红军和工人征粮队员往往被农民打死,而农民也因暴力抗征而遭枪杀”。
这表明当时苏俄(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功大于过
B.农村经济十分衰败和凋敝
C.余粮收集制造成了国家分裂
D.经济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
D
[解析] 根据材料“工人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从农社取得粮食,而农民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保卫自己的粮食”可知,苏俄在国内战争结束后仍实行余粮收集制,遭到了农民的强烈反对,因此经济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故选D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促使苏俄赢得战争胜利,保卫了革命果实,而材料旨在强调战争结束后苏俄仍推行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遭到人民强烈反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推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没有对苏俄农村经济状况的介绍,排除B项;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排除C项。第43讲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条件
(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①       不断发展。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②       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3)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4)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
(5)思想: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③       。
2.确立: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布尔什维克党开始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④    。
3.内容: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⑤        。
4.意义: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⑥       相结合的产物,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
(1)⑦    :1917年3月;推翻了沙皇统治,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⑧    :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2.过程:1917年11月,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⑨   的诞生。
3.意义
(1)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⑩    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       的伟大飞跃。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          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3.主要内容:    ,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4.评价: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主要内容: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    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    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2.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      。
(三)苏联模式
1.建立: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        ”和“        ”。
2.成就:经过两个“     ”,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3.评价
(1)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         。
(2)苏联模式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3)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答案】①资本主义经济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 ③马克思主义 ④列宁主义 ⑤无产阶级专政 ⑥俄国革命具体实际 ⑦二月革命 ⑧“四月提纲” ⑨社会主义国家 ⑩无产阶级 从理想到现实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 私营企业 苏维埃政权
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五年计划 世界工业强国 农业和轻工业
[基础判断]
1.关于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我国多数学者认为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是有目共睹、不容否认的。战前俄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为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能够证明这一点。 (  )
错误 【详解】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比较缓慢。20世纪初的俄国是各种矛盾的集中点,其社会矛盾尖锐化达到空前的程度,成为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因素。
2.为了保卫和巩固新生的政权,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经历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军事联盟到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联盟的转变。这一转变客观上反映出当时苏俄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  )
正确 【详解】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国内的主要矛盾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变为人民内部的矛盾。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都是苏俄(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且都不同程度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  )
错误 【详解】新经济政策属于苏俄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属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照搬。
4.新经济政策重视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它实质上是用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 (  )
错误 【详解】新经济政策只是重视商品、市场、货币的关系,并没有采用市场经济模式,更不是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
5.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推行单一公有制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甚至是军事工业。由此可知,以行政命令干预经济是其本质特征。 (  )
错误 【详解】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是外在表现,否定价值规律、商品和市场关系才是其本质。
6.有学者认为,苏联有过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列宁否定的军事共产主义模式,被斯大林延续;另一种是列宁推崇的新经济政策模式,但被斯大林推翻。苏联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模式的变化适应了其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  )
错误 【详解】苏联模式推动了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存在严重弊端,“适应了其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的说法错误。
[图解历史]
十月革命结构图示
[视野拓展]
列宁和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不同方式
(1)列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斯大林单纯利用行政手段,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过渡,造成农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
[命题提醒]
十月革命是近几年热门考点之一,在对该考点进行复习时,要能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基本理论来分析苏联革命和建设道路。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租让制
材料 租让制是①列宁首先制定并亲自领导苏维埃俄国加以实践的对外经济制度。1920年11月之后,列宁在其报告和文章中阐述了租让制的理论与原则。他认为,②不实行租让,苏俄就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纲领和国家电气化。只要苏俄掌握着所有国营企业,那么租让是没有什么可怕的。③租让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同资本家订立的一种合同。④承租人对企业只有经营权或使用权。承租人将按照合同规定,得到一部分产品作为报酬,并有权运出国外。⑤政府对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承租人要给予优惠和补偿,保证不会单方面改变合同条款,保证承租人投入企业的财产安全。
——摘编自杨运忠《列宁租让制思想研究》
【提取信息】据材料,概括租让制的特点。
【教你提取】
①→从苏俄政府的重视来看;
②→从租让制的目的来看;
③→从租让制的性质来看;
④→从承租企业的特点来看;
⑤→从政府对承租企业的态度来看。
试答:特点:由苏俄政府制定并得到重视;租让制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租让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租让制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政府一定程度上对租让制实施政策优惠和保护。
层级二 历史解析:苏维埃社会的流行语
材料 历史的镜子:流行语
耐普曼
20世纪20年代,在苏维埃社会阶级结构中,涌现出一批个体商贩、大商人、租让者、租赁者、包卖主、私人企业主、经纪人、代销者等,这些人被称为“耐普曼”。“耐普曼”一词首先在报刊上出现,只是“对小商人或那些利用自由贸易钻各种空子的人的戏称”,带有贬义色彩,后来逐渐在俄共(布)领导人中间和社会上流行开来。到20世纪30年代初,耐普曼逐渐从苏联经济生活中消失。
——摘编自吴恩远《论耐普曼的 组成、性质及作用》
【探究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对苏维埃社会的流行语作出解读。
【教你探究】根据唯物史观可知,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流行语的出现都是对特定时空背景的反映,因此在解读中要结合时空观念分析流行语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
试答:1921年,苏俄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恢复自由贸易,允许私营企业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中引入外国资本,从而催生了“耐普曼”阶层。
“耐普曼”和私营经济的出现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作为手段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稳定和恢复国民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但由于其带有资本主义成分,“耐普曼”也受到部分人的反对、限制和轻视,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取消,“耐普曼”逐渐消失。
流行语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变迁,印证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层级三 开放写作: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材料 对苏联模式,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评价:从成就的角度,强调这一模式对苏联国力提高有巨大作用;批评这一模式严重的弊端和付出的过重代价;从斯大林执政初期的苏联国内外环境出发,认为苏联走这一模式有必要性;结合20世纪30年代以及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认为这一模式对世界其他国家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根据王云龙、刘长江等《世界现代化历程:俄罗斯东欧卷》整理
【写作题目】选择材料中的一个观点,结合史实,简要说明赞成这个观点的理由。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取信息,说明理由
再读材料,定信息 时空定位 20世纪30年代苏联模式形成
关系定位 对苏联模式的认识
后解释 并分析 选择观点 依据材料,从苏联模式的作用、弊端、形成原因或影响等角度提炼
分析理由 依据不同视角,结合时代特征(背景、内容、影响)说明
试答:示例1:赞成观点①。理由:这一模式使苏联得以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或: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通过两个五年计划,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等等)。
示例2:赞成观点②。理由:这一模式使苏联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或:排斥市场调节;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等等)。
示例3:赞成观点③。理由:苏联当时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又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下;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这种高度集中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示例4:赞成观点④。理由:这种模式通过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开辟了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计划经济对资本主义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一定影响;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全国乙卷·35)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
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
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
情境设置 学习情境:加米涅夫和斯大林的主张
聚焦考点 十月革命
素养立意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问题 要求 “这表明当时”:思维主题
易错 排查 A项不符合史实 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主张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项表述错误 材料主旨是斯大林对临时政府的态度,并未涉及沙皇残余势力,且沙皇政府已经被推翻,“严重威胁”一词过于绝对
D项不符合史实 据所学可知,1917年正处于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俄国革命发展,为革命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有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
合 理 推 论 依据材料可知,加米涅夫和斯大林对临时政府存在幻想,有条件地支持临时政府及其战争政策,而对人民要和平、要土地、要面包的要求,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要求尚不明晰,对此,列宁随后发表“四月提纲”,明确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计划,C项正确
【类题精练】
1.(2022·湖北·15)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将俄国皇家瓷器厂收归国有。该厂在1901年烧制的瓷盘正面加绘红色的工厂、举着锤子的工人图案,在瓷盘背面加绘镰刀锤子的标记,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上述做法反映苏俄(  )。
A.输出了革命文化 B.政治对现实的妥协
C.打破了外交孤立 D.艺术与经济的兼顾
【答案】B
【解析】俄国皇家瓷器厂烧制的瓷器中,既有革命的标记,也有专制的标记(尼古拉二世的标记),并且这些瓷器在国外成为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革命政权输出的产品保留着专制的标记,说明政治对现实(外汇、经济支持)的妥协,故选B项;A项表述只是对新政权做法的一部分体现,没有全面概括材料,排除;瓷盘的出口只是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并不能打破苏维埃的外交孤立局面,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十月革命后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这一“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现象,从苏俄角度而言是向现实的妥协,本身不涉及艺术审美旨趣,排除D项。
2.(2021·山东·13)下表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
时间 拖拉机数量(万台) 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
1928年 2.7 1.7
1932年 14.8 61.5
1937年 56.1 93.0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并举
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拖拉机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苏联的工业化进程在加快,从材料中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的比例在提升可以看出农业集体化程度提高,故选B项;A、C两项无法从材料中看出,故排除;苏联农业集体化有效推动了工业化发展,故排除D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陶瓷艺术品
1.(2022·黄州区校级三模)1918~1930年,彼得格勒(列宁格勒)国家瓷厂生产了主要用于国外巡展的系列陶瓷艺术品,这些陶瓷的设计带有立体派、未来派风格,常用的装饰图案如图1、图2所示。这(  )。
A.体现政府重视居民的生活资料生产
B.适应了新政权展示国家精神面貌的需求
C.反映两极对峙之下文化竞争的激烈
D.推动了传统艺术与革命意识形态的结合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了适应新政权的需要,并向世界展示新国家的精神面貌,1918~1930年,彼得格勒(列宁格勒)国家瓷厂生产了主要用于国外巡展的系列陶瓷艺术品,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陶瓷艺术品主要用于国外巡展,不是居民的生活资料生产,故排除A项;两极对峙局面形成于二战后,故排除C项;“推动了传统艺术与革命意识形态的结合”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2·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模拟)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改名为俄国共产党。1919年,列宁指出:“如果把‘共产党’这个名称解释为似乎现在就实现共产主义制度,那就是极大的歪曲,那就是胡乱吹嘘,会带来实际的害处。”这反映了列宁(  )。
A.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作铺垫
C.意在扩大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力
D.正确认识苏俄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列宁强调现在不能实现共产主义制度,这说明列宁正确认识到了苏俄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故D项正确。
3.(2022·山东济南高三二模)下表所示是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品在世界上所处的位次。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苏联(  )。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工业生产总值 5 3 2
机器制造业 4 2 2
联合收割机 无 2 1
电力 10 7 3
煤 6 4 4
石油 3 2 2
铜 5 5 3
A.国民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 B.苏联模式的弊端初露端倪
C.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D.计划经济具有一定优越性
【答案】 D
【解析】 1928~1937年正处于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通过表格数据可知,在该时间段内,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品在世界上所处的位次从整体来看处于上升趋势,苏联模式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得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其工业总产值上升幅度较快,故选D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3·山东济南章丘高三期中)1920年至1921年年初的苏俄农村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工人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从农社取得粮食,而农民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保卫自己的粮食,于是“红军和工人征粮队员往往被农民打死,而农民也因暴力抗征而遭枪杀”。这表明当时苏俄(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功大于过
B.农村经济十分衰败和凋敝
C.余粮收集制造成了国家分裂
D.经济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工人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从农社取得粮食,而农民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保卫自己的粮食”可知,苏俄在国内战争结束后仍实行余粮收集制,遭到了农民的强烈反对,因此经济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故选D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促使苏俄赢得战争胜利,保卫了革命果实,而材料旨在强调战争结束后苏俄仍推行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遭到人民强烈反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推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没有对苏俄农村经济状况的介绍,排除B项;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排除C项。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