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
国家 建立者 都城 起止时间
魏 曹丕 洛阳 220~266年
蜀 刘备 成都 221~263年
吴 孙权 建业 222~280年
2.西晋的短暂统一
(1)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① 灭亡。
二、东晋与南朝
东晋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② 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南朝 420年,武将刘裕篡夺皇位。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③ 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江南地 区开发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④ ,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江南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⑤ ,合称“十六国”。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2.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主要措施 作用和意义
(1)内迁各族与汉族频繁接触,但民族隔阂仍存在。 (2)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迁都 将都城从平城迁到⑥ (1)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2)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3)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推行均田制和⑦ 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移风易俗 (汉化) (1)改籍贯: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2)易服装: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3)⑧ :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4)⑨ :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5)通婚姻:定门第等级,并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四、隋朝的统治
建立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589年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隋炀帝 的统治 建设: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开通的 ,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暴政: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
五、唐朝前期的鼎盛
1.唐的建立及统一: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唐军逐渐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政治
(1)“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经济上, ,劝课农桑;在生活上,戒奢从简。
(2)武则天的统治: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开元盛世”:李隆基(唐玄宗)将唐朝统治推向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史称“ ”。这一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基础判断]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政权分裂与社会倒退。 ( )
错误 【详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中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此时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并未倒退。
2.士族政治的形成反映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削弱。 ( )
正确 【详解】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在政治上居于主导地位,削弱了皇权。同时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削弱了中央集权。
3.民族交融高峰期一般出现在国家分裂动荡时期。 ( )
错误 【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环境促成民族大交融的局面,但隋唐时期民族交融也得到加强。
4.隋朝因暴政短暂而亡,在历史上毫无建树。 ( )
错误 【详解】实际上隋朝在政治上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在政治制度方面多有建树,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与前代相比也有长足进步。
5.“贞观之治”名垂千古,此时的唐朝社会经济已出现繁荣景象。 ( )
错误 【详解】贞观时期国家政局稳定,社会经济迅速恢复,阶级矛盾缓和,但贞观年间唐朝的社会经济远未到繁荣的程度,仅仅是刚刚恢复。
6.藩镇割据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 )
错误 【详解】藩镇割据削弱了唐代的中央集权,但唐末的藩镇有几种类型,并非所有的藩镇都对抗中央。唐代的藩镇构成了一个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制约的整体结构,从而使唐王朝相对稳定地统治了100多年。藩镇割据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概念阐释]
1.门阀士族
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年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政治、经济特权,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从东晋末年至南朝,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
3.民族关系: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民族 历史发展概况 唐朝中央政府与各族的关系
突厥 兴起于北方,6世纪中叶建立政权,后分裂为东、西突厥 (1)唐太宗:贞观初年,大败东突厥,俘颉利可汗,实施 政策;640年,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设置 。 (2)唐高宗:灭亡西突厥。 (3)武则天:设置 ,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回纥 7世纪初,生活在色楞格河一带,受突厥统治。东突厥灭亡后,归附唐朝 唐玄宗册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
吐蕃 7世纪前期,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1)唐太宗:把宗室女 嫁给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2)9世纪中期,
靺鞨 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后来粟末部建立政权。9世纪,渤海国拥有“海东盛国”美誉 唐玄宗:册封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
六、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唐的衰落
安史之乱 背景: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状况: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史称“ ”。 影响: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后,唐朝地方上形成了 局面
唐朝后期 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2.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875年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2)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
3.五代十国
(1)五代:907~960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
(2)十国: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 ,称为“十国”。
【答案】①匈奴贵族 ②建康 ③宋、齐、梁、陈 ④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⑤成汉 ⑥洛阳 ⑦租调制 ⑧讲汉话 ⑨改汉姓 大运河 轻徭薄赋 开元盛世 怀柔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文成公主 唐蕃会盟 渤海郡王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北汉
2.羁縻政策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视野拓展]
1.五族内迁
(1)原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
(2)影响: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北方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交融;但也存在较严重的民族隔阂。
2.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的关系
孝文帝改革前,北方已出现民族交融的趋势,民族交融促进了孝文帝改革,反过来,孝文帝改革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过程,推动了民族交融。
[命题提醒]
江南地区的开发
魏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地位得以提升,命题多以分析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为视角。从时空角度来看,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交融的特点
材料 ①魏晋以来,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上层已具有相当高的汉文化修养。内迁较早的匈奴贵族如刘渊、刘宣等莫不综览经史、著诗文、工书草。②北魏孝文帝亲政后重用儒士进行政治改革,实施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政策,促使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同汉族大致趋同。这一时期,胡服在中原流行,推动中国传统服饰由“上衣下裳制”向“上衣下裤制”转变。另外,③以肉食、奶酪、茶酥、胡饼为特征的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也为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新内容。著名的《敕勒歌》和《木兰诗》作为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碰撞的产物,可谓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北方民族的乐器、百戏杂技以及绘画、雕塑、书法等也都为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陈琳国、侯旭东主编《中国大通史·魏晋南北朝下》
【提取信息】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交融的特点。
【教你提取】
①→从民族交融的程度来看;
②→从民族交融的对流来看;
③→从民族交融的领域来看。
试答:特点:内迁少数民族的汉化程度较高;双向交流;涉及范围较为广泛。
层级二 历史解析:唐代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的影响
材料 唐与突厥互市,“以金帛市马”“以助军旅”,唐马“既杂胡种,马乃益壮。天宝后,诸军战马动以万计”,“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唐代驿制“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各驿站的官马多至75匹,少至8匹,“冠盖相望,邮驿继踵”。士庶也喜骑马出行,“贵贱所行,通用鞍马而已”。马球蔚然成风,太宗“闻西蕃人好为打球,比亦令习”。
突厥、回纥与唐朝进行绢马贸易,规模巨大。回纥“每一马易四十缣(注:细绢),动至数万匹”,除自身消费外,还将多余的绢帛通过丝绸之路不断向西销售。突厥、回纥还开始建设据点聚积物资,突厥毗伽可汗“欲修筑城壁,造立寺观”。回纥最初“风俗朴厚”,获得唐朝厚利后,登利可汗“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
【探究问题】以绢马贸易为例,阐述唐代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的影响。
【教你探究】
既促进了自身发展,也加快了民族交融
试答:唐朝通过绢马贸易获得了大量马匹,改良了马种,加强了军事力量;进一步便利了邮驿交通,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丰富了出行方式和娱乐活动。
突厥、回纥等游牧民族通过绢马贸易获得大量绢帛,积累了巨额财富。回纥将多余的绢向西销售,促进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突厥、回纥尝试建立城市,游牧民族出现定居化倾向,生活方式更加丰富。
通过绢马贸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扩大了交往,既促进了自身发展,也加深了民族交融。
层级三 开放写作:社会观念演变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材料 唐代的夷夏观念
唐代前期 唐代后期
李唐皇室……于所谓夷夏观念,本甚薄弱,故建国之后,虽四征不服,既服之后,则视如一国,不加猜防。唐初每定异族,即于其地置羁縻府州,以其酋长任都督刺史,予以高度之自治权。甚至委异族以中央要职,与汉人比肩于朝。……太宗既平东突厥,其酋长任职中央,五品以上者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因而入居长安者近万家 唐人对异族文化,渐有歧视之意。……唐人衣著已恢复旧风,改尚宽长。……白居易《时世妆》:“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周朝太史)见之知有戎。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堆髻为北戎装束,赭面为吐蕃习俗,而白居易以其非华风,至以被发伊川(比喻受异族影响,以致礼仪消亡)喻之,则其对胡风之厌恶,可想见之
——摘编自傅乐成《唐代夷夏观念之演变》
【写作题目】结合唐朝“夷夏观念”的演变,说明社会观念演变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取信息,说明问题
对比材料,找变化 时空 定位 唐代前期与后期夷夏观念的对比
关系 定位 社会观念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变化关系
说明 明确 关系 社会环境变迁决定社会观念的演变
说明 关系 从唐代前期与后期的社会环境的变迁,分析带来的社会观念的相应变化
试答:关系:社会环境变迁推动社会观念的演变。
说明:唐代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唐与周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发展,民族政策较为开明,社会风气自信、包容、开放。因此唐代前期社会夷夏观念开放,对少数民族与汉族一视同仁,少数民族可以担任中央官职。唐代中后期,安史之乱爆发,中央集权衰弱,社会动荡,唐朝由盛转衰。吐蕃等少数民族开始威胁唐朝边境,唐与少数民族的敌对性质凸显,人们逐渐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抵触情绪。这时整个社会的夷夏观念转向封闭,唐人厌恶胡风,对少数民族文化渐有歧视之意。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海南·3)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情境设置 生活情境:百姓的穿着打扮
聚焦考点 民族交融
素养立意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问题要求 这一现象反映了:思维主题
易错排查 A项不符合史实 中原地区社会风尚的改变是民族交融的结果,而不是群言百家说教的产物
C项不符合史实 材料显示的是中原人服饰的变化,服饰变化并不代表人口流动,也不意味着区域开发
D项表述错误 “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地方特产
合理 推论 材料“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体现了当时中原汉族人民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融,故选B项
【类题精练】
1.(2022·山东临沂二模)唐朝王建《凉州行》(部分):“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该诗反映了( )。
A.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B.社会治理制度完善
C.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固化
D.羁縻政策成效显著
【答案】 A
【解析】 根据诗句内容可知,少数民族仿照汉族习惯开始了农耕生活,在生活习俗方面逐渐汉化,同时,汉族人民也学习少数民族的胡乐等,故该诗反映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A项正确;该诗作反映出胡汉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的史实,并没有涉及社会治理制度完善,排除B项;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是一个不断交融的过程,并没有出现“固化”现象,排除C项;“羁縻政策”指的是历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对边疆的治理,排除D项。
2.(2021·山东·3)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 B
【解析】 图中主要产粮区集中分布于黄河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还有黄河中游的一些地方,但是主要分布在黄河、淮河流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有南移的迹象,而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安史之乱之后,故选B项;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西北地区应该是主要产粮区,这与示意图的分布不一致,排除A项;宋元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所以主要产粮区应该分布在长江流域,与示意图的分布不符,排除C项;明清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稳定在南方,所以主要产粮区应集中在长江流域,与示意图的分布不符,排除D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历史图片
1.(2022·山东菏泽二模)下图是学者阎步克对南北朝时期新兴的政治文化的比较。这反映出( )。
A.南朝政治文化的成熟 B.南北实力的此消彼长
C.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D.北朝政治文化的优势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北朝人士崇尚文韬武略兼备,偏重政治、军事所需的才能,如善于决断、谋略,而南朝人士更偏重文学,这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政治,因此北朝政治文化更具优势,D项正确;从材料中可得出南朝政治并不成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此消彼长”,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排除C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2·广东佛山二模)下表反映了历代官话的变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官话( )。
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后,洛邑的方言就成了东周时期官话的基础
汉代官话为“洛语”,“洛语”承袭了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为“雅言”
西晋以“洛语”为官话。衣冠南渡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音(官话)
A.实现了全国文字统一
B.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
C.消除了各地语言隔阂
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朝代更迭、都城迁移与官方语言的融合发展紧密相关,这有利于增强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秦朝已经实现了全国性文字的统一,且材料反映的是官方语言的发展,A项错误;C项“消除”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3.(2022·山东泰安模拟预测)唐太宗告诫巡视州县的官员:“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此外还规定:“诸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超过一定的数量,“坐赃论”。材料说明唐太宗( )。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推行均田,鼓励垦荒
C.保证农时,减轻负担 D.不兴土木,休养生息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诸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超过一定的数量,‘坐赃论’”可知,唐太宗主张要保证农时,不能乱派徭役增加农民负担,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唐太宗对待谏官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土地制度的描述,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工程的修建问题,无法得出不兴土木的结论,排除D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2·山东省淄博市高三4月阶段性诊断考试)下图为《便桥会盟图》(局部),描绘了唐太宗与突厥可汗在渭水上的便桥定盟的历史故事。画面中有狂奔的马队、惊险的马上杂技及激烈的马球表演。该作品( )。
A.反映了宫廷生活的奢靡 B.显示了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C.展现了体育外交的魅力 D.体现了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狂奔的马队……马球表演”可知,《便桥会盟图》中出现了与游牧民族密切相关的马队、马上杂技以及马球表演等内容,说明当时中原农耕民族(唐时马球盛行)和游牧民族之间有民俗交融,故选D项;“狂奔的马队、惊险的马上杂技及激烈的马球表演”不属于宫廷生活,排除A项;《便桥会盟图》是白描画(纯以笔勾勒线条而不设色,通过渲染水墨来描绘景物或形象的一种绘画形式),而不是宫廷画,排除B项;材料展示的是境内民族关系,而非外交,排除C项。
2(共44张PPT)
第二单元 魏晋至隋唐——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4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
国家 建立者 都城 起止时间
魏 曹丕 洛阳 220~266年
蜀 刘备 成都 221~263年
吴 孙权 建业 222~280年
2.西晋的短暂统一
(1)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①__________灭亡。
匈奴贵族
二、东晋与南朝
东晋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②______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南朝 420年,武将刘裕篡夺皇位。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③____________
____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江南地 区开发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④___________
___________,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江南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
建康
宋、齐、梁、陈
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
上西南地区的⑤______,合称“十六国”。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成汉
2.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主要措施 作用和意义
(1)内 迁各族 与汉族 频繁接 触,但民 族隔阂 仍存 在。 迁都 将都城从平城迁到⑥______ (1)顺应了北方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的历史趋势,大大缓
解了民族矛盾。
洛阳
背景 主要措施 作用和意义
(2)43 9年,北魏 统一北 方 推行均 田制和 ⑦____ ____ 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 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 负担一定的徭役 (2)促进了北魏
的经济发展和社会
繁荣。
租调制
(续表)
背景 主要措施 作用和意义
(2)43 9年,北魏 统一北 方 移风易 俗 (汉 化) (1)改籍贯: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 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2)易服装: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3)⑧________: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 语。 (4)⑨________: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 拓跋氏改姓元。 (5)通婚姻:定门第等级,并鼓励与汉族高门 士族通婚 (3)为以后北方
统一南方以及隋唐
盛世的出现打下了
基础
讲汉话
改汉姓
(续表)
四、隋朝的统治
建立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589年灭陈,结束了南
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隋炀帝 的统治 建设: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开通的⑩________,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
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暴政: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
大运河
五、唐朝前期的鼎盛
1.唐的建立及统一: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唐军逐渐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政治
(1)“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经济
上, __________,劝课农桑;在生活上,戒奢从简。
(2)武则天的统治: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开元盛世”:李隆基(唐玄宗)将唐朝统治推向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史称
“ __________”。这一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3.民族关系: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轻徭薄赋
开元盛世
民 族 历史发展概况 唐朝中央政府与各族的关系
突 厥 兴起于北方,6世纪中叶建立政 权,后分裂为东、西突厥 (1)唐太宗:贞观初年,大败东突厥,俘颉利可
汗,实施 ______政策;640年,征服依附西突厥
的高昌,设置 ____________。
(2)唐高宗:灭亡西突厥。
(3)武则天:设置 ____________,与安西都护
府分治天山南北
回 纥 7世纪初,生活在色楞格河一 带,受突厥统治。东突厥灭亡 后,归附唐朝 唐玄宗册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安史之乱期间,
回纥出兵助唐
怀柔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民 族 历史发展概况 唐朝中央政府与各族的关系
吐 蕃 7世纪前期,赞普松赞干布统一 青藏高原 (1)唐太宗:把宗室女 __________嫁给松赞
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
文化交流。
(2)9世纪中期, __________
(续表)
文成公主
唐蕃会盟
民 族 历史发展概况 唐朝中央政府与各族的关系
靺 鞨 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 后来粟末部建立政权。9世纪, 渤海国拥有“海东盛国”美誉 唐玄宗:册封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 _________
渤海郡王
(续表)
六、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唐的衰落
安史之 乱 背景: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状况: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史称“ _____
_____”。
影响: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后,唐朝地方上形成了 __________局面
唐朝后 期 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2.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875年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2)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
3.五代十国
(1)五代:907~960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
(2)十国: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
末期在山西建立的 ______,称为“十国”。
北汉
[基础判断]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政权分裂与社会倒退。( )
错误
【详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中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此时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并未倒退。
2.士族政治的形成反映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削弱。( )
正确
【详解】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在政治上居于主导地位,削弱了皇权。同时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削弱了中央集权。
3.民族交融高峰期一般出现在国家分裂动荡时期。( )
错误
【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环境促成民族大交融的局面,但隋唐时期民族交融也得到加强。
4.隋朝因暴政短暂而亡,在历史上毫无建树。( )
错误
【详解】实际上隋朝在政治上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在政治制度方面多有建树,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与前代相比也有长足进步。
5.“贞观之治”名垂千古,此时的唐朝社会经济已出现繁荣景象。( )
错误
【详解】贞观时期国家政局稳定,社会经济迅速恢复,阶级矛盾缓和,但贞观年间唐朝的社会经济远未到繁荣的程度,仅仅是刚刚恢复。
6.藩镇割据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
错误
【详解】藩镇割据削弱了唐代的中央集权,但唐末的藩镇有几种类型,并非所有的藩镇都对抗中央。唐代的藩镇构成了一个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制约的整体结构,从而使唐王朝相对稳定地统治了100多年。藩镇割据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概念阐释]
1.门阀士族
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年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政治、经济特权,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从东晋末年至南朝,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
2.羁縻政策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视野拓展]
1.五族内迁
(1)原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
(2)影响: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北方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交融;但也存在较严重的民族隔阂。
2.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的关系
孝文帝改革前,北方已出现民族交融的趋势,民族交融促进了孝文帝改革,反过来,孝文帝改革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过程,推动了民族交融。
[命题提醒]
江南地区的开发
魏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地位得以提升,命题多以分析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为视角。从时空角度来看,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选择题突破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交融的特点
材料 ①魏晋以来,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上层已具有相当高的汉文化修养。内迁较早的匈奴贵族如刘渊、刘宣等莫不综览经史、著诗文、工书草。②北魏孝文帝亲政后重用儒士进行政治改革,实施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政策,促使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同汉族大致趋同。这一时期,胡服在中原流行,推动中国传统服饰由“上衣下裳制”向“上衣下裤制”转变。另外,③以肉食、奶酪、茶酥、胡饼为特征的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也为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新内容。著名的《敕勒歌》和《木兰诗》作为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碰撞的产物,可谓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北方民族的乐器、百戏杂技以及绘画、雕塑、书法等也都为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陈琳国、侯旭东主编《中国大通史·魏晋南北朝下》
【提取信息】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交融的特点。
【教你提取】
①→从民族交融的程度来看;
②→从民族交融的对流来看;
③→从民族交融的领域来看。
试答:特点:内迁少数民族的汉化程度较高;双向交流;涉及范围较为广泛。
层级二 历史解析:唐代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的影响
材料 唐与突厥互市,“以金帛市马”“以助军旅”,唐马“既杂胡种,马乃益壮。天宝后,诸军战马动以万计”,“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唐代驿制“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各驿站的官马多至75匹,少至8匹,“冠盖相望,邮驿继踵”。士庶也喜骑马出行,“贵贱所行,通用鞍马而已”。马球蔚然成风,太宗“闻西蕃人好为打球,比亦令习”。
突厥、回纥与唐朝进行绢马贸易,规模巨大。回纥“每一马易四十缣(注:细绢),动至数万匹”,除自身消费外,还将多余的绢帛通过丝绸之路不断向西销售。突厥、回纥还开始建设据点聚积物资,突厥毗伽可汗“欲修筑城壁,造立寺观”。回纥最初“风俗朴厚”,获得唐朝厚利后,登利可汗“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
【探究问题】以绢马贸易为例,阐述唐代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的影响。
【教你探究】
试答:唐朝通过绢马贸易获得了大量马匹,改良了马种,加强了军事力量;进一步便利了邮驿交通,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丰富了出行方式和娱乐活动。
突厥、回纥(回鹘)等游牧民族通过绢马贸易获得大量绢帛,积累了巨额财富。回纥将多余的绢向西销售,促进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突厥、回纥尝试建立城市,游牧民族出现定居化倾向,生活方式更加丰富。
通过绢马贸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扩大了交往,既促进了自身发展,也加深了民族交融。
层级三 开放写作:社会观念演变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材料 唐代的夷夏观念
唐代前期 唐代后期
李唐皇室……于所谓夷夏观念,本甚薄弱, 故建国之后,虽四征不服,既服之后,则视如 一国,不加猜防。唐初每定异族,即于其地 置羁縻府州,以其酋长任都督刺史,予以高 度之自治权。甚至委异族以中央要职,与 汉人比肩于朝。……太宗既平东突厥,其 酋长任职中央,五品以上者百余人,殆与朝 士相半,因而入居长安者近万家 唐人对异族文化,渐有歧视之意。……唐人衣著
已恢复旧风,改尚宽长。……白居易《时世妆》:
“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昔闻被发
伊川中,辛有(周朝太史)见之知有戎。元和妆
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堆髻为北戎装束,
赭面为吐蕃习俗,而白居易以其非华风,至以被发
伊川(比喻受异族影响,以致礼仪消亡)喻之,则
其对胡风之厌恶,可想见之
——摘编自傅乐成《唐代夷夏观念之演变》
【写作题目】结合唐朝“夷夏观念”的演变,说明社会观念演变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取信息,说明问题
对比材料,找变 化 时空定位 唐代前期与后期夷夏观念的对比
关系定位 社会观念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变化关系
说明 明确关系 社会环境变迁决定社会观念的演变
说明关系 从唐代前期与后期的社会环境的变迁,分析带来的社会观念的相应 变化
试答:关系:社会环境变迁推动社会观念的演变。
说明:唐代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唐与周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发展,民族政策较为开明,社会风气自信、包容、开放。因此唐代前期社会夷夏观念开放,对少数民族与汉族一视同仁,少数民族可以担任中央官职。唐代中后期,安史之乱爆发,中央集权衰弱,社会动荡,唐朝由盛转衰。吐蕃等少数民族开始威胁唐朝边境,唐与少数民族的敌对性质凸显,人们逐渐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抵触情绪。这时整个社会的夷夏观念转向封闭,唐人厌恶胡风,对少数民族文化渐有歧视之意。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海南·3)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
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
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B
·考法
情境设置 生活情境:百姓的穿着打扮
聚焦考点 民族交融
素养立意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法
问题要 求 这一现象反映了:思维主题
易错排 查 A项不符合史实 中原地区社会风尚的改变是民族交融的结果,而不
是群言百家说教的产物
C项不符合史实 材料显示的是中原人服饰的变化,服饰变化并不
代表人口流动,也不意味着区域开发
D项表述错误 “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是少数民
族地区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地方特产
合理推 论 材料“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体现了当 时中原汉族人民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融,故选B项
类题精练
1.(22022·山东临沂二模)唐朝王建《凉州行》(部分):“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城头山鸡鸣角角,
洛阳家家学胡乐。”该诗反映了( )。
A
A.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B.社会治理制度完善
C.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固化
D.羁縻政策成效显著
[解析] 根据诗句内容可知,少数民族仿照汉族习惯开始了农耕生活,在生活习俗方面逐渐汉化,同时,汉族人民也学习少数民族的胡乐等,故该诗反映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A项正确;该诗作反映出胡汉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的史实,并没有涉及社会治理制度完善,排除B项;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是一个不断交融的过程,并没有出现“固化”现象,排除C项;“羁縻政策”指的是历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对边疆的治理,排除D项。
2.(2021·山东·3)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B
[解析] 图中主要产粮区集中分布于黄河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还有黄河中游的一些地方,但是主要分布在黄河、淮河流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有南移的迹象,而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安史之乱之后,故选B项;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西北地区应该是主要产粮区,这与示意图的分布不一致,排除A项;宋元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所以主要产粮区应该分布在长江流域,与示意图的分布不符,排除C项;明清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稳定在南方,所以主要产粮区应集中在长江流域,与示意图的分布不符,排除D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历史图片
1.(2022·山东菏泽二模)下图是学者阎步克对南北朝时期新兴的政治文化的比较。
这反映出( )。
D
A.南朝政治文化的成熟 B.南北实力的此消彼长
C.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D.北朝政治文化的优势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北朝人士崇尚文韬武略兼备,偏重政治、军事所需的才能,如善于决断、谋略,而南朝人士更偏重文学,这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政治,因此北朝政治文化更具优势,D项正确;从材料中可得出南朝政治并不成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此消彼长”,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排除C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2·广东佛山二模)下表反映了历代官话的变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官话( )。
东周 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后,洛邑的方言就成了东周时期官话的基础
秦汉 汉代官话为“洛语”,“洛语”承袭了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
为“雅言”
魏晋 西晋以“洛语”为官话。衣冠南渡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音
(官话)
A.实现了全国文字统一 B.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
C.消除了各地语言隔阂 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朝代更迭、都城迁移与官方语言的融合发展紧密相关,这有利于增强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秦朝已经实现了全国性文字的统一,且材料反映的是官方语言的发展,A项错误;C项“消除”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3.(2022·山东泰安模拟预测)唐太宗告诫巡视州县的官员:“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
多废农时。”此外还规定:“诸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超过一定的数量,“坐赃论”。
材料说明唐太宗( )。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推行均田,鼓励垦荒
C.保证农时,减轻负担 D.不兴土木,休养生息
C
[解析] 由材料“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诸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超过一定的数量,‘坐赃论’”可知,唐太宗主张要保证农时,不能乱派徭役增加农民负担,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唐太宗对待谏官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土地制度的描述,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工程的修建问题,无法得出不兴土木的结论,排除D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2·山东省淄博市高三4月阶段性诊断考试)下图为《便桥会盟图》(局部),描
绘了唐太宗与突厥可汗在渭水上的便桥定盟的历史故事。画面中有狂奔的马队、惊
险的马上杂技及激烈的马球表演。该作品( )。
D
A.反映了宫廷生活的奢靡 B.显示了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C.展现了体育外交的魅力 D.体现了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解析] 据材料“狂奔的马队……马球表演”可知,《便桥会盟图》中出现了与游牧民族密切相关的马队、马上杂技以及马球表演等内容,说明当时中原农耕民族(唐时马球盛行)和游牧民族之间有民俗交融,故选D项;“狂奔的马队、惊险的马上杂技及激烈的马球表演”不属于宫廷生活,排除A项;《便桥会盟图》是白描画(纯以笔勾勒线条而不设色,通过渲染水墨来描绘景物或形象的一种绘画形式),而不是宫廷画,排除B项;材料展示的是境内民族关系,而非外交,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