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第二单元 魏晋至隋唐——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社会发展
1.官员选拔
(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产生 220年,曹丕推行①____________
内容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
职
标准 家世、道德、才能→只看②__________
特点 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评价 积极: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局限:随着③__________势力的发展,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
局面
九品中正制
家世门第
门阀士族
一、官员选拔与管理
(2)隋唐:科举制
A.形成: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
时,始建进士科,④________形成。
B.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⑤______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
的人数,首创⑥______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C.作用: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
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
明经
武举
2.官员管理
考 核 隋唐:官员的考核归吏部。
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
州县巡行考察。
唐朝:以⑦____________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监 察 中央:⑧________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
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⑨______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
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
品德和才能
御史台
监察
二、三省六部制
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确立 ⑩________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职权 中书省 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 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
尚书省 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
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隋文帝
特点 (1)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2)群相制: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
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3) ________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影响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
远影响
政事堂
(续表)
三、赋税制度
1.魏晋时期:租调制
(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 ________,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 ________,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唐代
唐 初 ___ ______ _ 内容 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影响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唐 中 后 期 ___ _____ 背景 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
收入锐降
租调制
均田令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唐 中 后 期 ___ _____ 目的 解决政府财政困难
内容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
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影响 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
国以来以 __________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
制
两税法
人丁为主
(续表)
四、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 __________
(1)道教:本土宗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2)佛教:外来宗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3)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三教合归儒”。主张以 ______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代:三教并行。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三教并立
儒学
4.反佛教斗争
(1)表现: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2)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5.复兴儒学
(1)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概况: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 __________。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
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复兴儒学
五、文学艺术
1.文学
(1)东汉末年至魏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 ______文学、东晋
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建安
2.艺术
书 法 东汉末年 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南北 朝时期 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
被称为“ ______”
隋唐时期 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开创出新风格。颜真卿和
柳公权的书法最为有名
绘 画 魏晋时期 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他提出“以形写神”,
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 __________》
隋唐时期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唐朝的 ________被尊为“画圣”
雕 塑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 术宝库
书圣
洛神赋图
吴道子
六、科技
数学 南朝祖冲之精确计算圆周率
农学 北朝贾思勰的《 __________》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地理学 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建筑 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雕版印刷术 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的发明与应用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 ______
天文学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医学 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 ________》;唐高宗时编修
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齐民要术
战争
千金方
七、中外文化交流
佛教东 传 高僧来华 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
汉文
西行取经 东晋的 ______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唐朝的高僧玄奘,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影响 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产
生了深远影响
法显
佛教外 传 鉴真东渡 唐朝高僧 ______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学问僧来 华 新罗、日本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是其中的
代表
影响 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佛教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其他交 流 唐首都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日本、新罗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其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唐朝后期,西亚商人在 ______、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鉴真
广州
(续表)
[基础判断]
1.唐代的科举制下,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 )
正确
【详解】科举制的创立,将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使国家政权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但唐代科举制初创,许多方面不够完善,士族仍可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步入仕途。
2.三省六部制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
正确
【详解】任何政令未经中书、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制,一切皇帝诏令必经中书、门下两省,这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3.唐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反映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
错误
【详解】三省六部制下决策权和执行权分离,削弱了相权。但唐玄宗后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形成,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行政权与决策权合并,相权呈集中、加强的趋势。
4.唐代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农民徭役负担逐渐加重。( )
错误
【详解】唐代赋税征收的变化不能反映农民徭役负担的逐渐加重。租庸调制之下,男子可以纳物代役,有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
5.唐代中期,韩愈提出儒学复兴,其出发点是巩固儒学的主流地位,维护封建统治。
( )
正确
【详解】韩愈提出复兴儒学,其出发点是巩固儒学的主流地位,维护封建统治。
6.唐代对外交往盛况空前,这一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唐朝对外政策的开明。( )
错误
【详解】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是中外交往出现繁荣局面的根本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交通发达是中外交往活跃的重要原因。
7.魏晋至隋唐,修建了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了
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
错误
【详解】石窟属于佛教建筑,反映出佛教影响范围的扩大,与道教无关。
8.隋唐文化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顶峰。( )
错误
【详解】隋唐文化不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顶峰,宋元文化高度繁荣。宋元科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全面繁荣,尤其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等传统科技的成熟和外传,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作用与隋唐相比毫不逊色。
[概念阐释]
1.政事堂与政事堂会议
政事堂是唐宋时期宰相的总办公处,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议事机构。
政事堂最初设立的目的是协调三省之间的关系,提高工作效率,从本质上来看是强化君主专制的产物。
2.租调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和均田制配套的税收法令。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图解历史]
1.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关系
2.书体演变及其特点
3.唐朝“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视野拓展]
1.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道思想融合,形成理学,推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发展;中国建筑、文艺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丰富了中华文化。
2.唐朝社会变迁对唐诗风格的影响
(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景象。
(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时,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日渐衰落的社会景象。
3.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重实用,应用性强;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轻规律探究,缺少实验;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药学等方面;多项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命题提醒]
针对科举制,考查多针对其积极的历史影响: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促进了社会之间的良性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参政。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选择题突破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唐代饮食文化的特点
材料 唐代人们在保持饮食的主体功能的同时,①更加注重饮食的艺术欣赏功能和养生保健功能。②唐朝的饮食文化十分兴盛。在扬州、长安、洛阳、广州等大城市里,③“街店之内,百种饮食,异常珍满”。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水陆珍馔,应有尽有。④唐朝饮食文化与外国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图景,⑤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生活模式的基础。
——摘编自马瑞祾《浅析唐代的饮食文化》
【提取信息】根据材料,概括唐代饮食文化的特点。
【教你提取】
①→从饮食文化的功能来看;
②→从饮食文化的兴盛程度来看;
③→从饮食文化的种类来看;
④→从饮食文化的交融来看;
⑤→从饮食文化的影响来看。
试答:特点:饮食追求艺术欣赏功能;饮食注重养生保健;饮食文化兴盛;饮食种类多样;中外饮食文化交融;影响深远。
层级二 历史解析:唐代致仕制度演变
材料 致仕又称退休、致事、悬车、乞骸骨等,即古代官员因年龄、健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离开职位、退休养老的现象。下表反映的是唐朝致仕制度的演变情况。
时期 内容
高祖、 太宗朝 沿用了前朝“年七十以上应致仕”和“若请致仕,五品已皆上表,闻六品以下
申尚书省奏闻”的规定,但也有所变通,如“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
高宗朝 为了鼓励官员致仕,朝廷下诏“文武五品以上解官充侍者,宜准致仕人,例给
以半禄”,但六品以下的官员不享受这个待遇
时期 内容
玄宗朝 规定“诸文武选人……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为了体
现帝王之恩,玄宗规定所有致仕官员都能终身享受半禄待遇,并将这一规定
作为“常式”延续下去
肃宗至 宣宗朝 大和元年(827年)九月对致仕制度作了调整:内官五品以上、外官四品以
上致仕方可终身享受半禄待遇,而内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到致仕年龄
后即自动离职,没有任何经济待遇可言
(续表)
时期 内容
懿宗至 哀帝朝 宦官集团常将致仕作为试探上意与表达不满的工具……权臣当道,将官员致
仕权把握在自己手中,并借此打击政敌、掌控朝政……致仕出现了异化。对
于藩镇来说,致仕不是权力的交接和转移,而是权力在己方利益集团的延续,
以及为自己谋求更大政治名誉的手段
(续表)
——摘编自汪翔、张金铣《论唐代致仕制度之演变》
【探究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代致仕制度的演变进行解读。(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所探究的问题不能集中于一个类型,须类型多样。)
【教你探究】
试答:唐代致仕制度的演变与唐帝国的国情和国力紧密相连。高祖、太宗朝,国家初创,各项制度尚未完善,致仕制度多以继承前制为主。高宗朝至玄宗朝,国家承平已久,经济繁荣,财政状况较好,因此致仕官员的范围和待遇也有所提高,致仕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较大发展。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落,国库空虚,财政困难,皇帝为节约开支而缩小了致仕范围,致仕再次出现了鲜明的等级性。唐末,国家动荡、宦官专权、权臣当道和藩镇割据,致仕制度虽仍在运行,但已出现异化。总之,唐代致仕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唐王朝的兴衰,对后世的致仕制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层级三 开放写作:盛世之下统治者的制度革新
材料
“开皇之治”大事简表(部分) “康乾盛世”大事简表(部分)
开皇元年,行三省六部制。 开皇三年,罢天下诸郡,定州县二级制。 开皇五年,诏令全国检括户口。 开皇七年,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漕运。 开皇九年,平陈,免陈朝旧境十年赋税。 开皇十二年,遣使均田。 ——据《隋书》等整理 康熙十五至二十年,平定三藩之乱。
康熙二十三年,巡视黄河。
雍正二年,行摊丁入亩,整顿保甲制。
雍正十年,设军机处。
乾隆元年,设特科取士。
乾隆三十八年,始修《四库全书》。
——据《清史稿》等整理
【写作题目】综合材料中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取信息,论证观点
再读材料,定信息 时空定位 隋朝、清朝
关系定位 隋朝和清朝“治世”时期的制度创新
后归纳并分析 归纳措施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归纳创新举措
分析影响 创新举措带来的影响
试答:论题:中国古代盛世之下统治者的制度革新。
阐述:在中国古代,一些朝代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出现了很多盛世景象,如“开皇之治”“康乾盛世”等。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在中央为削弱相权,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地方上确定州县两级制;同时为加强对百姓的管理,实行大索貌阅;又开通漕运,同时减轻百姓的负担,从而形成了“开皇之治”。清朝时,“康乾盛世”之下,康熙帝平定三藩,雍正时,实行摊丁入亩,到乾隆时设特科取士,始修《四库全书》,从而形成了“康乾盛世”的景象。
总之,在中国古代盛世之下,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革新,加强了自身的封建统治,形成了古代诸多的盛世景象。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广东·3)下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D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考法
情境设置 历史示意图: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的变化
聚焦考点 中央官制
素养立意 历史解释
·解法
问题要求 ①“据图可知”:明确图片的完整信息。 ②“变化”的影响:思维主题
易错排查 A项与材料主题不一致 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
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
B项不符合史实 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避免了”不符合史实
C项不符合史实 隋唐行政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有利于提高政
令的执行效率
合理推论 图片显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政府机构到隋唐时期形成六部,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的划分使中央行政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故D项 正确
类题精练
1.(2022·全国乙卷·25)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
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
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B
[解析] 据材料“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可知,这种书体的特点是规范、严整,符合楷书的特点,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小篆的特点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并不庄重,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行书的特点是形体省简,笔画流畅,没有楷书的庄重,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草书的特点是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与材料“刚健丰伟、庄重博大”不符,排除D项。
2.(2021·湖南·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
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
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A
[解析] 材料信息显示,占田制和占山护泽令,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加剧了土地的兼并,隋唐的均田制则普遍授田,增加了自耕农数量,这说明西晋至唐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A项正确;隋唐时期,世族衰落,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材料与选官制度无关,C项错误;从统治者角度看,田制改革是为了缓和矛盾,巩固统治,D项错误。
创新衍练
[新情境]实物材料
1.(2023·河北高三学生全过程纵向评价)右图为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流行于长安城的百戏中的杂
技节目“骆驼载乐”。该作品可以印证( )。
B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开始交融 B.唐朝文化具有包容性
C.中国古代的制瓷技术领先世界 D.异域乐舞艺术的普及
[解析] 根据题干中图片信息可知,骆驼、胡人都是通过丝绸之路进入长安的,体现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印证了唐朝文化的包容性,故B项正确;西汉时期,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就已开始交融,故A项错误;唐三彩是陶器,而非瓷器,故C项错误;题干信息并不能体现异域乐舞艺术的普及,故D项错误。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0·山东·3)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D
时期 概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解析]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代翰林学士由备君主顾问到开始参与决策再到专掌诏令起草,正式参与决策,说明翰林学士逐渐获得了决策国家事务的权力,成为决策集团的一分子,即在朝廷内部对决策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故选D项;翰林学士只是逐渐参与决策,决策权始终归皇帝所有,排除A项;仅凭翰林学士地位的变化无法证明文官地位得到提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三省六部制,排除C项。
3.(2022·山东潍坊三模)下表为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变反映出
当时( )。
A.封建剥削减轻 B.货币经济发展
C.人身控制加强 D.实物地租消失
B
制度 征收方式
租庸调制 租:政府授田的男丁,每年须交纳粟二石庸:每丁每年须为国家服劳役二十日调:每丁按照当地的出产,每年输纳绢二匹、绫二丈、绵三两
两税法 全国各地的人民,一律以现有男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划分等级,规定税额,分夏、秋两季交纳,其税额概以钱计,再折合绫绢交纳
[解析] 本题以唐代赋役制度的变化创设学习情境,考查学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征收种类简化,征税标准变化,征税形式调整,这都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了货币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封建剥削的程度,无法得出封建剥削减轻的结论,排除A项;从“以人丁为本”到“以资产为宗”的征税标准变化,体现了人身控制的松弛,排除C项;两税法下仍要交纳绫绢,实物地租并未消失,排除D项。
4.(2022·山东枣庄高三期末)下表所示是隋唐五代时期商业契约文书(部分)的基本
构成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类别 数量 构成
买卖文书 75件 卖牛契、卖地契、买车具契等
借贷文书 163件 贷银钱、贷粮食、贷布匹等
租佃文书 103件 庄园、土地租佃等
其他 103件 大多为混合型契约
A.商业贸易主体多元化 B.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C.经济史研究史料全面 D.经济活动秩序趋于规范
D
[解析] 根据隋唐五代时期商业契约文书中“卖牛契、卖地契、买车具契”“贷银钱、贷粮食、贷布匹”等内容可以看出,随着商业的发展,各类经济活动均有明确的契约,表明经济活动秩序日益规范化,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商业主体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契约的规范化,并没有体现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全面”,排除C项。
5.(2022·广东广州模拟)下图中的唐草纹是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由忍冬纹发展而来。
忍冬纹最早产生于古埃及,经希腊传到印度,后随佛教传入我国,并在唐朝逐渐发展为
自由饱满、富丽华美的唐草纹。唐草纹的形成说明( )。
C
A.外来物品推动观念更新 B.佛教冲击中国文化
C.经济往来带动文化交流 D.唐朝中外交往频繁
[解析] 据材料“忍冬纹最早产生于古埃及……随佛教传入……唐朝逐渐发展为……唐草纹”可知,唐朝和外国的经济往来带动了中外文化交流,忍冬纹才能发展为唐草纹,故选C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6.(2022·北京市顺义区一模)右图为唐朝三省位置图,该图文
说明唐朝三省( )。
D
①都位于宫城之内是为了便于皇帝决策 ②空间布局体现决策权与行政权的统一 ③尚书省对门下省诏令具有一定否决权 ④职权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据图片可知,尚书省不位于宫城之内,故①错误;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说明决策权与行政权分离,故②错误;“若发现差错,可以不奉诏,甚至封还诏书,但一般都是奉诏执行”说明尚书省对门下省诏令具有一定否决权,故③正确;“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表明三省职权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社会发展
一、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选拔
(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产生 220年,曹丕推行①
内容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标准 家世、道德、才能→只看②
特点 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评价 积极: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局限:随着③ 势力的发展,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2)隋唐:科举制
A.形成: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④ 形成。
B.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⑤ 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⑥ 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C.作用: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官员管理
考核 隋唐:官员的考核归吏部。 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 唐朝:以⑦ 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监察 中央:⑧ 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 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⑨ 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
二、三省六部制
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确立 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职权 中书省 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 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
尚书省 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特点 (1)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2)群相制: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3) 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影响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赋税制度
1.魏晋时期:租调制
(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唐代
内容 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影响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背景 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目的 解决政府财政困难
内容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影响 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 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四、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
(1)道教:本土宗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2)佛教:外来宗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3)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三教合归儒”。主张以 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代:三教并行。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4.反佛教斗争
(1)表现: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2)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5.复兴儒学
(1)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概况: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 。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基础判断]
1.唐代的科举制下,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 ( )
正确 【详解】科举制的创立,将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使国家政权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但唐代科举制初创,许多方面不够完善,士族仍可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步入仕途。
2.三省六部制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 )
正确 【详解】任何政令未经中书、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制,一切皇帝诏令必经中书、门下两省,这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3.唐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反映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 )
错误 【详解】三省六部制下决策权和执行权分离,削弱了相权。但唐玄宗后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形成,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行政权与决策权合并,相权呈集中、加强的趋势。
4.唐代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农民徭役负担逐渐加重。 ( )
错误 【详解】唐代赋税征收的变化不能反映农民徭役负担的逐渐加重。租庸调制之下,男子可以纳物代役,有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
5.唐代中期,韩愈提出儒学复兴,其出发点是巩固儒学的主流地位,维护封建统治。 ( )
正确 【详解】韩愈提出复兴儒学,其出发点是巩固儒学的主流地位,维护封建统治。
6.唐代对外交往盛况空前,这一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唐朝对外政策的开明。 ( )
错误 【详解】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是中外交往出现繁荣局面的根本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交通发达是中外交往活跃的重要原因。
7.魏晋至隋唐,修建了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了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 )
错误 【详解】石窟属于佛教建筑,反映出佛教影响范围的扩大,与道教无关。
8.隋唐文化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顶峰。 ( )
错误 【详解】隋唐文化不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顶峰,宋元文化高度繁荣。宋元科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全面繁荣,尤其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等传统科技的成熟和外传,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作用与隋唐相比毫不逊色。
[概念阐释]
1.政事堂与政事堂会议
政事堂是唐宋时期宰相的总办公处,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议事机构。
政事堂最初设立的目的是协调三省之间的关系,提高工作效率,从本质上来看是强化君主专制的产物。
2.租调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和均田制配套的税收法令。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五、文学艺术
1.文学
(1)东汉末年至魏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 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2.艺术
书法 东汉末年 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南 北朝时期 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 ”
隋唐时期 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开创出新风格。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最为有名
绘画 魏晋时期 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他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 》
隋唐时期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唐朝的 被尊为“画圣”
雕塑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六、科技
数学 南朝祖冲之精确计算圆周率
农学 北朝贾思勰的《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地理学 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建筑 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雕版印刷术 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的发明与应用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
天文学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医学 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七、中外文化交流
佛教 东传 高僧 来华 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西行 取经 东晋的 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唐朝的高僧玄奘,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影响 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 外传 鉴真 东渡 唐朝高僧 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学问僧 来华 新罗、日本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是其中的代表
影响 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佛教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其他 交流 唐首都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日本、新罗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其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唐朝后期,西亚商人在 、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答案】①九品中正制 ②家世门第 ③门阀士族 ④科举制 ⑤明经 ⑥武举 ⑦品德和才能 ⑧御史台 ⑨监察 隋文帝 政事堂 租调制 均田令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人丁为主 三教并立 儒学 复兴儒学 建安 书圣 洛神赋图 吴道子 齐民要术 战争 千金方 法显 鉴真
广州
[概念阐释]
1.政事堂与政事堂会议
政事堂是唐宋时期宰相的总办公处,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议事机构。
政事堂最初设立的目的是协调三省之间的关系,提高工作效率,从本质上来看是强化君主专制的产物。
2.租调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和均田制配套的税收法令。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图解历史]
1.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关系
2.书体演变及其特点
3.唐朝“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视野拓展]
1.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道思想融合,逐渐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后来三家思想进一步融合,逐渐形成理学,推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发展;中国建筑、文艺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丰富了中华文化。
2.唐朝社会变迁对唐诗风格的影响
(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景象。
(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时,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日渐衰落的社会景象。
3.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重实用,应用性强;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轻规律探究,缺少实验;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药学等方面;多项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命题提醒]
针对科举制,考查多针对其积极的历史影响: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促进了社会之间的良性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参政。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唐代饮食文化的特点
材料 唐代人们在保持饮食的主体功能的同时,①更加注重饮食的艺术欣赏功能和养生保健功能。②唐朝的饮食文化十分兴盛。在扬州、长安、洛阳、广州等大城市里,③“街店之内,百种饮食,异常珍满”。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水陆珍馔,应有尽有。④唐朝饮食文化与外国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图景,⑤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生活模式的基础。
——摘编自马瑞祾《浅析唐代的饮食文化》
【提取信息】根据材料,概括唐代饮食文化的特点。
【教你提取】
①→从饮食文化的功能来看;
②→从饮食文化的兴盛程度来看;
③→从饮食文化的种类来看;
④→从饮食文化的交融来看;
⑤→从饮食文化的影响来看。
试答:特点:饮食追求艺术欣赏功能;饮食注重养生保健;饮食文化兴盛;饮食种类多样;中外饮食文化交融;影响深远。
层级二 历史解析:唐代致仕制度演变
材料 致仕又称退休、致事、悬车、乞骸骨等,即古代官员因年龄、健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离开职位、退休养老的现象。下表反映的是唐朝致仕制度的演变情况。
时期 内容
高祖、 太宗朝 沿用了前朝“年七十以上应致仕”和“若请致仕,五品已皆上表,闻六品以下申尚书省奏闻”的规定,但也有所变通,如“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
高宗朝 为了鼓励官员致仕,朝廷下诏“文武五品以上解官充侍者,宜准致仕人,例给以半禄”,但六品以下的官员不享受这个待遇
玄宗朝 规定“诸文武选人……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为了体现帝王之恩,玄宗规定所有致仕官员都能终身享受半禄待遇,并将这一规定作为“常式”延续下去
肃宗至 宣宗朝 大和元年(827年)九月对致仕制度作了调整:内官五品以上、外官四品以上致仕方可终身享受半禄待遇,而内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到致仕年龄后即自动离职,没有任何经济待遇可言
懿宗至 哀帝朝 宦官集团常将致仕作为试探上意与表达不满的工具……权臣当道,将官员致仕权把握在自己手中,并借此打击政敌、掌控朝政……致仕出现了异化。对于藩镇来说,致仕不是权力的交接和转移,而是权力在己方利益集团的延续,以及为自己谋求更大政治名誉的手段
——摘编自汪翔、张金铣《论唐代致仕制度之演变》
【探究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代致仕制度的演变进行解读。(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所探究的问题不能集中于一个类型,须类型多样。)
【教你探究】
唐代致仕制度唐代致仕制度是时代的产物
试答:唐代致仕制度的演变与唐帝国的国情和国力紧密相连。高祖、太宗朝,国家初创,各项制度尚未完善,致仕制度多以继承前制为主。高宗朝至玄宗朝,国家承平已久,经济繁荣,财政状况较好,因此致仕官员的范围和待遇也有所提高,致仕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较大发展。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落,国库空虚,财政困难,皇帝为节约开支而缩小了致仕范围,致仕再次出现了鲜明的等级性。唐末,国家动荡、宦官专权、权臣当道和藩镇割据,致仕制度虽仍在运行,但已出现异化。总之,唐代致仕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唐王朝的兴衰,对后世的致仕制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层级三 开放写作:盛世之下统治者的制度革新
材料
“开皇之治”大事简表(部分) “康乾盛世”大事简表(部分)
开皇元年,行三省六部制。 开皇三年,罢天下诸郡,定州县二级制。 开皇五年,诏令全国检括户口。 开皇七年,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漕运。 开皇九年,平陈,免陈朝旧境十年赋税。 开皇十二年,遣使均田。 ——据《隋书》等整理 康熙十五至二十年,平定三藩之乱。 康熙二十三年,巡视黄河。 雍正二年,行摊丁入亩,整顿保甲制。 雍正十年,设军机处。 乾隆元年,设特科取士。 乾隆三十八年,始修《四库全书》。 ——据《清史稿》等整理
【写作题目】综合材料中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取信息,论证观点
再读材料, 定信息 时空定位 隋朝、清朝
关系定位 隋朝和清朝“治世”时期的制度创新
后归纳 并分析 归纳措施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归纳创新举措
分析影响 创新举措带来的影响
试答:论题:中国古代盛世之下统治者的制度革新。
阐述:在中国古代,一些朝代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出现了很多盛世景象,如“开皇之治”“康乾盛世”等。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在中央为削弱相权,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地方上确定州县两级制;同时为加强对百姓的管理,实行大索貌阅;又开通漕运,同时减轻百姓的负担,从而形成了“开皇之治”。清朝时,“康乾盛世”之下,康熙帝平定三藩,雍正时,实行摊丁入亩,到乾隆时设特科取士,始修《四库全书》,从而形成了“康乾盛世”的景象。
总之,在中国古代盛世之下,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革新,加强了自身的封建统治,形成了古代诸多的盛世景象。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广东·3)下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情境设置 历史示意图: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的变化
聚焦考点 中央官制
素养立意 历史解释
问题 要求 ①“据图可知”:明确图片的完整信息。 ②“变化”的影响:思维主题
易错 排查 A项与材料主题不一致 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
B项不符合史实 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避免了”不符合史实
C项不符合史实 隋唐行政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有利于提高政令的执行效率
合理 推论 图片显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政府机构到隋唐时期形成六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的划分使中央行政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故D项正确
【类题精练】
1.(2022·全国乙卷·25)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可知,这种书体的特点是规范、严整,符合楷书的特点,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小篆的特点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并不庄重,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行书的特点是形体省简,笔画流畅,没有楷书的庄重,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草书的特点是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与材料“刚健丰伟、庄重博大”不符,排除D项。
2.(2021·湖南·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占田制和占山护泽令,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加剧了土地的兼并,隋唐的均田制则普遍授田,增加了自耕农数量,这说明西晋至唐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A项正确;隋唐时期,世族衰落,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材料与选官制度无关,C项错误;从统治者角度看,田制改革是为了缓和矛盾,巩固统治,D项错误。
【创新衍练】
[新情境]实物材料
1.(2023·河北高三学生全过程纵向评价)右图为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流行于长安城的百戏中的杂技节目“骆驼载乐”。该作品可以印证( )。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开始交融
B.唐朝文化具有包容性
C.中国古代的制瓷技术领先世界
D.异域乐舞艺术的普及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图片信息可知,骆驼、胡人都是通过丝绸之路进入长安的,体现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印证了唐朝文化的包容性,故B项正确;西汉时期,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就已开始交融,故A项错误;唐三彩是陶器,而非瓷器,故C项错误;题干信息并不能体现异域乐舞艺术的普及,故D项错误。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0·山东·3)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
时期 概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答案】 D
【解析】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代翰林学士由备君主顾问到开始参与决策再到专掌诏令起草,正式参与决策,说明翰林学士逐渐获得了决策国家事务的权力,成为决策集团的一分子,即在朝廷内部对决策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故选D项;翰林学士只是逐渐参与决策,决策权始终归皇帝所有,排除A项;仅凭翰林学士地位的变化无法证明文官地位得到提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三省六部制,排除C项。
3.(2022·山东潍坊三模)下表为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变反映出当时( )。
制度 征收方式
租庸调制 租:政府授田的男丁,每年须交纳粟二石 庸:每丁每年须为国家服劳役二十日 调:每丁按照当地的出产,每年输纳绢二匹、绫二丈、绵三两
两税法 全国各地的人民,一律以现有男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划分等级,规定税额,分夏、秋两季交纳,其税额概以钱计,再折合绫绢交纳
A.封建剥削减轻 B.货币经济发展
C.人身控制加强 D.实物地租消失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以唐代赋役制度的变化创设学习情境,考查学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征收种类简化,征税标准变化,征税形式调整,这都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了货币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封建剥削的程度,无法得出封建剥削减轻的结论,排除A项;从“以人丁为本”到“以资产为宗”的征税标准变化,体现了人身控制的松弛,排除C项;两税法下仍要交纳绫绢,实物地租并未消失,排除D项。
4.(2022·山东枣庄高三期末)下表所示是隋唐五代时期商业契约文书(部分)的基本构成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类别 数量 构成
买卖文书 75件 卖牛契、卖地契、买车具契等
借贷文书 163件 贷银钱、贷粮食、贷布匹等
租佃文书 103件 庄园、土地租佃等
其他 103件 大多为混合型契约
A.商业贸易主体多元化 B.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C.经济史研究史料全面 D.经济活动秩序趋于规范
【答案】D
【解析】根据隋唐五代时期商业契约文书中“卖牛契、卖地契、买车具契”“贷银钱、贷粮食、贷布匹”等内容可以看出,随着商业的发展,各类经济活动均有明确的契约,表明经济活动秩序日益规范化,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商业主体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契约的规范化,并没有体现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全面”,排除C项。
5.(2022·广东广州模拟)下图中的唐草纹是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由忍冬纹发展而来。忍冬纹最早产生于古埃及,经希腊传到印度,后随佛教传入我国,并在唐朝逐渐发展为自由饱满、富丽华美的唐草纹。唐草纹的形成说明( )。
A.外来物品推动观念更新
B.佛教冲击中国文化
C.经济往来带动文化交流
D.唐朝中外交往频繁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忍冬纹最早产生于古埃及……随佛教传入……唐朝逐渐发展为……唐草纹”可知,唐朝和外国的经济往来带动了中外文化交流,忍冬纹才能发展为唐草纹,故选C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6.(2022·北京市顺义区一模)下图为唐朝三省位置图,该图文说明唐朝三省( )。
①都位于宫城之内是为了便于皇帝决策 ②空间布局体现决策权与行政权的统一 ③尚书省对门下省诏令具有一定否决权 ④职权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据图片可知,尚书省不位于宫城之内,故①错误;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说明决策权与行政权分离,故②错误;“若发现差错,可以不奉诏,甚至封还诏书,但一般都是奉诏执行”说明尚书省对门下省诏令具有一定否决权,故③正确;“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表明三省职权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