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第三单元 宋元时期——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统一
第7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
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发展
1.农业的发展
(1)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的①____________相当普及,有些地方可以一年三
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2)经济结构: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②___________
___有一定突破。
(3)作物种植: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③______,元朝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带动了④__________的发展。
(4)边疆农业: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稻麦复种制
自然经济结构
宋朝
棉纺织业
2.手工业的发展
(1)制瓷业:宋朝出现了以⑤__________为代表的众多特色瓷器;元朝烧出
了青花瓷和⑥________。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2)矿冶业: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⑦______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
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⑧________
的发展。
五大名窑
釉里红
东京
造纸业
3.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市场: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边境:官方设置⑨______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3)货币:需求量剧增,纸币出现。
(4)外贸:海外贸易非常繁荣,⑩__________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5)城市: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
榷场
外贸税收
4.经济重心南移
过程 唐中叶以来 南方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北宋 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
北宋灭亡 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 __________地位
影响 经济上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苏湖熟,
天下足”
交通上 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开辟长途海运
航线
文化上 北宋时,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 ________
__制度。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经济重心
南北分卷
二、辽宋夏金元的社会变化
1.宋朝时期
__________ 淡化 原因 科举制度更为完善,大批出身平
民家庭的 ______进入政坛
表现 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
为重
___________ ___减弱 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
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
无地农民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 人身束缚
门第观念
士人
人身依附关系
国家放松对社会 的控制 __________、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
交易税即可
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
前代更为松弛
2.金元时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社会发展进度的影响,上述变化出现一定程度的逆转。但从长时段来看,发展趋势没有大的改变。
土地买卖
(续表)
三、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1.儒学的复兴
(1)背景: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及佛教和道教。
(2)目的: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充分发挥儒学
在强化 __________________、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社会伦理道德秩序
2.程朱理学
(1)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
(2)主要思想
A.宇宙观:认为“理”即“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B.人生观:人生的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C.方法论:“ __________”,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
“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3)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格物致知
3.文学艺术
(1)宋词: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 ________的柳永、李清照的词作成
就最为突出。
(2)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________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3)话本:说书的底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4)书画:书法名家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________注重意境和笔墨
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婉约派
元杂剧
山水画
4.科技
(1)宋朝: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 ____________;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出现爆炸型火器、管形射击火器;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沈括所著《 ________
__》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2)元朝:郭守敬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天文测量,编定新的
历法《 ________》;王祯编撰的《 ______》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
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活字印刷术
梦溪笔谈
授时历
农书
5.少数民族文字
(1)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
(2)金: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3)西夏: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
(4)元:《 __________》作为游牧民族自己撰写的历史,在史学史上具有
特殊价值; __________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蒙古秘史
八思巴字
四、古代人口迁徙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1.第一轮迁徙(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 __________,势力一度到达
印度北部。
2.第二轮迁徙(3~6世纪)
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此后,鲜卑人、氐
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 ____________。北人南迁,带去
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贵霜帝国
民族大交融
3.蒙古西征:13世纪,蒙古三次西征,蒙古军队由东向西迁移。不同地域的移民自西向东迁移,进入中国的中原地区。
4.蒙古西征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破坏,但是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亚欧大陆内部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基础判断]
1.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但重农抑商政策仍占主导地位。( )
正确
【详解】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但重农抑商政策作为政府的基本经济政策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2.纸币交子是宋代的主要流通货币。( )
错误
【详解】宋代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形成多元货币格局。但宋代的货币制度,仍以钱币为主,即以通宝钱为主。
3.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这反映出当时内河航运严重不畅。( )
错误
【详解】内河航运主要依靠大运河,元朝时曾疏通运河,漕粮海运指的是通过海运将东南地区的税粮运至京师。选择海运而非河运,反映出当时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
4.程朱理学中存在一定的积极因素。( )
正确
【详解】程朱理学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但还有诸多积极因素。它吸收了佛道思想而带有包容性,在培养气节操守、加强道德修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带有不同于以往的哲理性、思辨性,开阔了人们的思路和眼界,客观上促进了宋代科学的发展。
5.古代科技在宋代取得突破,主要原因在于当时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 )
错误
【详解】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的环境促进了火药武器的发展。宋代科技成就的发展,从根本上得益于北宋封建经济在唐代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6.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
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
正确
【详解】文化的世俗化得益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形成,以宋词、话本、风俗画等为代表;高雅文化,即士人文化,如文人画等。这种二元性体现了中华文化雅俗共赏的特征。
[概念阐释]
市民文学
随着工商业城市的兴起,为了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世俗文学,又称为城市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的社会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
[图解历史]
南宋海外贸易示意图
[视野拓展]
1.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有利于社会流动;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经济的繁荣;人民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推动了社会的公正。
2.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以四大商业名镇为代表的商业市镇出现。
3.风俗画出现的原因:商业的兴盛、城市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使民间文化日益繁荣。
4.宋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北宋时封建经济发展;文化的繁荣对印刷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促进了火器的发展。
[命题提醒]
1.宋辽金元时期在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方能交易。榷场贸易的兴衰与国家商税收入相联系。
2.经济重心的南移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及政局变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重心南移呈现如下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由内地向沿海地区逐渐转移。考查重在时空变化角度,从魏晋、隋唐、两宋时期分析,掌握不同时期的地域变化和经济特点。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选择题突破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辽代银币反映的历史信息
材料
契丹银币(正面)
契丹银币(反面)
这枚银币(如上图),很像古代流通的铜钱,只是体积略大,①正面有四个很像汉字的文字,有学者考释认为写的是“天朝万顺”四个字。辽代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这枚辽代银币上铭刻的是契丹大字。②契丹大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由汉字的偏旁部首组合而成。银币背面刻有契丹小字,专家译为“天地契丹,万世永顺”。但这枚银币并不是流通的货币,而是所谓的“压胜钱”(压胜:压制邪魔,取得胜利)。这枚银币是全国最早发现的辽代大字银币,为研究北方少数民族古文字学、钱币学以及辽代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史料。
——摘编自纪录片《国宝档案》
【提取信息】根据材料,概括辽代银币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教你提取】
①→从辽代银币的文字来看;
②→从辽代银币的形制来看。
试答:历史信息:辽代借鉴汉字创制了契丹文字(或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辽代银币的制作既承袭了中原汉钱的特点,又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
层级二 历史解析:宋代民事经济立法内容的特点
材料 宋代土地交易频繁,草市、集市遍及各地,内外贸易限制大为减少。以李觏、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一批士大夫反对空谈仁义道德,提出“义利双行”的主张。发展经济、扭转贫弱是宋代中期以后的社会愿望。为巩固政权,政府的政策导向也避免与社会对立,在民事、经济立法上与前代相比有较大改变。“官中条令,惟(土地)交易一事最为详备”,并规定卑幼未经尊长允许,典卖土地无效。关于遗嘱继承,条款复杂,序列完整,还出现遗嘱继承的真实详尽案例。法律禁止各级官府借口官需勒索商人,强买强卖;禁止以公务为名,阻滞商旅,盘剥商人。市舶司在外商往来之际,慰劳送别,成为条例;鼓励外商投诉不法行为。
——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
【探究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民事经济立法内容的特点。
【教你探究】
试答:特点:①凸显土地交易立法的重要性;②经济交易遵循封建礼制;③司法强调案例,灵活实用;④限制政府官员干预商业贸易,保护商人利益;⑤鼓励外商来华贸易。
层级三 开放写作:宋代理学
材料
《近思录》卷次目录
卷次 目录 卷次 目录
卷一 道体 卷八 治体
卷二 为学 卷九 治法
卷三 致知 卷十 政事
卷四 存养 卷十一 教学
卷五 克治 卷十二 警戒
卷六 家道 卷十三 辨别异端
卷七 出处 卷十四 总论圣贤
【写作题目】上表是朱熹和吕祖谦共同编写的理学著作《近思录》的卷次目录。从表中提取一则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信息明确,史论结合。)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取信息,理解说明
再读材料,定信 息 时空定位 宋代
关系定位 理学的内涵及发展等
确定信息并说明 明确观点 宋代理学注重自我修养的渐进性等
分析说明 结合表格《近思录》的卷次目录,分析朱熹和吕祖谦
对理学内涵的解读,然后结合理学的形成背景、内涵
和影响加以说明
试答:示例一
信息:宋代理学注重自我修养的渐进性。
说明:表格卷次目录显示,朱熹和吕祖谦在讲述自我修养时,先是存养、克己,再是治家、治国,最后成为圣贤;二程、朱熹等理学家吸收了部分佛、道思想,将道德伦理由统治者主导下的教化养成转向了民众自律性修养;无论是在认知还是在践行封建伦理道德“天理”上都强调自我性,从而实现治己、治家、治国和成圣的由低到高的道德修养,这体现了道德修养的渐进性。
示例二
信息:宋代理学体现了对社会责任的追求。
说明:表格卷次目录显示,朱熹和吕祖谦所讲述的自身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治国成圣,无论是治国还是成为圣贤,都体现了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唐宋时期佛、道盛行,佛、道所倡导的处世思想和商业经济发展下人们追求功利的倾向,导致人们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淡薄;宋代理学为挽救儒学危机和维护封建统治,极力倡导人们去“私欲”而求“公利”,强调人们的自我修养和为国家、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山东·3)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
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衡阳宋墓和
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浙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
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B
·考法
情境设置 学术情境:考古成果
聚焦考点 宋代的经济发展情况
素养立意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法
问题要求 ①“据此”:明确考古成果的完整信息。 ②“推断”:思维主题
易错排查 A项与所给材料关联性不 强 江西和湖南属于内陆省份,与海上丝绸贸易兴盛关
系不大
C项以偏概全 只有浙江兰溪南宋墓出土的棉毯这一个例,不能说
明宋代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且宋代衣料材质仍
以丝麻为主
D项缺乏比较信息 没有南北方纺织技艺的比较,得不出“南方纺织技艺
已超过北方”的结论
合理推论 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在福建、江苏、湖南、江西、浙江等地区,说明宋 代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故选B项
类题精练
1.(2022·广东·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
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
李觏、张载主张( )。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C
[解析] 据材料“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可知,宋代李觏认为儒学教化功能削弱;据材料“与‘吾儒’水火不容”可知,张载认为佛道的追求与儒学截然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佛道冲击,宋代儒学家主张通过改造儒学来达到复兴儒学、回应佛道挑战的目的,C项正确;宋代儒学并没有吸收法家思想,排除A项;立足考据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学术特征,排除B项;张载认为佛道思想“与‘吾儒’水火不容”,因此不是主张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排除D项。
2.(2022·全国甲卷·26)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
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
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D
[解析] 材料信息显示,宋代输出的商品多是手工业制成品,进口的多是原料,这说明宋代手工业发达,产品享誉海外,故选D项;由材料“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可知,输入的主要是奢侈品或装饰品,不是基本的生产资料,排除A项;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材料没有海外贸易税收与其他税收的对比,不能得出“主要来源”的结论,排除C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宋代体育运动
1.元代成书的《丸经》中有“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载。宋代捶丸活动的图
像资料也有发现(图1、图2)。元杂剧中有民间青年男女聚会游戏首选捶丸的情景,
元曲中则有官员休闲时进行捶丸的描述。这表明宋元时期捶丸活动( )。
A
A.拥有广泛社会基础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影响元曲创作风格 D.冲击了等级观念
[解析] 根据图示内容和材料描述可知,捶丸是宋金元时期在各个阶层中都非常流行的游戏活动,说明宋元时期的捶丸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捶丸游戏的流行,不能体现民族交融和冲击等级观念,排除B、D两项;元曲中有捶丸的描述并不能说明捶丸活动影响了元曲的创作风格,排除C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
代,诸镇“置于管下人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
映了( )。
A.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A
[解析] 唐代的镇“只掌防戍守御”,主要是军事功能,而宋代的镇位于“人烟繁盛”之处,“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说明镇的经济职能增强,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坊市制度指的是城市布局,材料没有体现出坊市制度被打破,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城镇职能的变化,体现不出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大小变化,故C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边患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故D项错误。
3.(2022·山东菏泽月考)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史》中指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
全国人口六千余万,到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有七千余万,到12世纪初,在北
宋、辽、西夏等范围内,总人口达到一亿四千万。据此可知,西汉至北宋、辽、西
夏时期( )。
A.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B.社会医疗条件改善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国家统一日益巩固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汉至北宋、辽、西夏时期,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这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关,A项正确;人口增长与社会医疗条件改善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开始南移”说法错误,排除C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2·辽宁省沈阳市一模)右图为元朝大都平面示意图。
它可以用来说明元朝统治者( )。
B
A.实行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
B.传承了中原的文化传统
C.重视商品经济与对外贸易
D.沿用宋代中枢运行机制
[解析] 据图片可知,元朝大都有宫城、皇城、中书省、御史台、商业区、街市、国子监、社稷坛、太庙、孔庙等,这体现了元代统治者借鉴了中原的政治制度、农耕经济、儒家文化等,故选B项;元代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排除A项;由元大都平面图无法看出对外贸易的信息,排除C项;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度,元代的中枢机构是中书省,排除D项。第7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
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发展
1.农业的发展
(1)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的① 相当普及,有些地方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2)经济结构: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② 有一定突破。
(3)作物种植: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③ ,元朝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④ 的发展。
(4)边疆农业: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2.手工业的发展
(1)制瓷业:宋朝出现了以⑤ 为代表的众多特色瓷器;元朝烧出了青花瓷和⑥ 。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2)矿冶业: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⑦ 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⑧ 的发展。
3.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市场: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边境:官方设置⑨ 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3)货币:需求量剧增,纸币出现。
(4)外贸:海外贸易非常繁荣,⑩ 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5)城市: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
4.经济重心南移
过程 唐中叶以来 南方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北宋 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
北宋灭亡 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 地位
影响 经济上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交通上 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开辟长途海运航线
文化上 北宋时,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 制度。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二、辽宋夏金元的社会变化
1.宋朝时期
淡化 原因 科举制度更为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 进入政坛
表现 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
减弱 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
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
无地农民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2.金元时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社会发展进度的影响,上述变化出现一定程度的逆转。但从长时段来看,发展趋势没有大的改变。
三、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1.儒学的复兴
(1)背景: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及佛教和道教。
(2)目的: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 、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2.程朱理学
(1)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
(2)主要思想
A.宇宙观:认为“理”即“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B.人生观:人生的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C.方法论:“ ”,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3)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3.文学艺术
(1)宋词: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 的柳永、李清照的词作成就最为突出。
(2)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3)话本:说书的底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4)书画:书法名家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4.科技
(1)宋朝: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 ;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出现爆炸型火器、管形射击火器;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沈括所著《 》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2)元朝:郭守敬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 》;王祯编撰的《 》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5.少数民族文字
(1)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
(2)金: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3)西夏: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
(4)元:《 》作为游牧民族自己撰写的历史,在史学史上具有特殊价值; 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基础判断]
1.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但重农抑商政策仍占主导地位。 ( )
正确 【详解】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但重农抑商政策作为政府的基本经济政策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2.纸币交子是宋代的主要流通货币。 ( )
错误 【详解】宋代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形成多元货币格局。但宋代的货币制度,仍以钱币为主,即以通宝钱为主。
3.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这反映出当时内河航运严重不畅。 ( )
错误 【详解】内河航运主要依靠大运河,元朝时曾疏通运河,漕粮海运指的是通过海运将东南地区的税粮运至京师。选择海运而非河运,反映出当时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
4.程朱理学中存在一定的积极因素。 ( )
正确 【详解】程朱理学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但还有诸多积极因素。它吸收了佛道思想而带有包容性,在培养气节操守、加强道德修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带有不同于以往的哲理性、思辨性,开阔了人们的思路和眼界,客观上促进了宋代科学的发展。
5.古代科技在宋代取得突破,主要原因在于当时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 ( )
错误 【详解】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的环境促进了火药武器的发展。宋代科技成就的发展,从根本上得益于北宋封建经济在唐代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6.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 )
正确 【详解】文化的世俗化得益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形成,以宋词、话本、风俗画等为代表;高雅文化,即士人文化,如文人画等。这种二元性体现了中华文化雅俗共赏的特征。
[概念阐释]
市民文学
随着工商业城市的兴起,为了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世俗文学,又称为城市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的社会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
[图解历史]
南宋海外贸易示意图
[视野拓展]
1.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有利于社会流动;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经济的繁荣;人民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推动了社会的公正。
2.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以四大商业名镇为代表的商业市镇出现。
四、古代人口迁徙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1.第一轮迁徙(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 ,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2.第二轮迁徙(3~6世纪)
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此后,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 。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3.蒙古西征:13世纪,蒙古三次西征,蒙古军队由东向西迁移。不同地域的移民自西向东迁移,进入中国的中原地区。
4.蒙古西征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破坏,但是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亚欧大陆内部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答案】①稻麦复种制 ②自然经济结构 ③宋朝 ④棉纺织业 ⑤五大名窑 ⑥釉里红 ⑦东京 ⑧造纸业 ⑨榷场 ⑩外贸税收 经济重心 南北分卷 门第观念 士人 人身依附关系 土地买卖 社会伦理道德秩序 格物致知 婉约派 元杂剧 山水画 活字印刷术 梦溪笔谈 授时历
农书 蒙古秘史 八思巴字 贵霜帝国 民族大交融
3.风俗画出现的原因:商业的兴盛、城市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使民间文化日益繁荣。
4.宋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北宋时封建经济发展;文化的繁荣对印刷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促进了火器的发展。
[命题提醒]
1.宋辽金元时期在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方能交易。榷场贸易的兴衰与国家商税收入相联系。
2.经济重心的南移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及政局变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重心南移呈现如下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由内地向沿海地区逐渐转移。考查重在时空变化角度,从魏晋、隋唐、两宋时期分析,掌握不同时期的地域变化和经济特点。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辽代银币反映的历史信息
材料
契丹银币(正面) 契丹银币(反面)
这枚银币(如上图),很像古代流通的铜钱,只是体积略大,①正面有四个很像汉字的文字,有学者考释认为写的是“天朝万顺”四个字。辽代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这枚辽代银币上铭刻的是契丹大字。②契丹大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由汉字的偏旁部首组合而成。银币背面刻有契丹小字,专家译为“天地契丹,万世永顺”。但这枚银币并不是流通的货币,而是所谓的“压胜钱”(压胜:压制邪魔,取得胜利)。这枚银币是全国最早发现的辽代大字银币,为研究北方少数民族古文字学、钱币学以及辽代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史料。
——摘编自纪录片《国宝档案》
【提取信息】根据材料,概括辽代银币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教你提取】
①→从辽代银币的文字来看;
②→从辽代银币的形制来看。
试答:历史信息:辽代借鉴汉字创制了契丹文字(或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辽代银币的制作既承袭了中原汉钱的特点,又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
层级二 历史解析:宋代民事经济立法内容的特点
材料 宋代土地交易频繁,草市、集市遍及各地,内外贸易限制大为减少。以李觏、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一批士大夫反对空谈仁义道德,提出“义利双行”的主张。发展经济、扭转贫弱是宋代中期以后的社会愿望。为巩固政权,政府的政策导向也避免与社会对立,在民事、经济立法上与前代相比有较大改变。“官中条令,惟(土地)交易一事最为详备”,并规定卑幼未经尊长允许,典卖土地无效。关于遗嘱继承,条款复杂,序列完整,还出现遗嘱继承的真实详尽案例。法律禁止各级官府借口官需勒索商人,强买强卖;禁止以公务为名,阻滞商旅,盘剥商人。市舶司在外商往来之际,慰劳送别,成为条例;鼓励外商投诉不法行为。
——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
【探究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民事经济立法内容的特点。
【教你探究】
试答:特点:①凸显土地交易立法的重要性;②经济交易遵循封建礼制;③司法强调案例,灵活实用;④限制政府官员干预商业贸易,保护商人利益;⑤鼓励外商来华贸易。
层级三 开放写作:宋代理学
材料
《近思录》卷次目录
卷次 目录 卷次 目录
卷一 道体 卷八 治体
卷二 为学 卷九 治法
卷三 致知 卷十 政事
卷四 存养 卷十一 教学
卷五 克治 卷十二 警戒
卷六 家道 卷十三 辨别异端
卷七 出处 卷十四 总论圣贤
【写作题目】上表是朱熹和吕祖谦共同编写的理学著作《近思录》的卷次目录。从表中提取一则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信息明确,史论结合。)
【教你写作】
先审题, 明要求 提取信息,理解说明
再读材料, 定信息 时空定位 宋代
关系定位 理学的内涵及发展等
确定 信息 并说明 明确观点 宋代理学注重自我修养的渐进性等
分析说明 结合表格《近思录》的卷次目录,分析朱熹和吕祖谦对理学内涵的解读,然后结合理学的形成背景、内涵和影响加以说明
试答:示例一
信息:宋代理学注重自我修养的渐进性。
说明:表格卷次目录显示,朱熹和吕祖谦在讲述自我修养时,先是存养、克己,再是治家、治国,最后成为圣贤;二程、朱熹等理学家吸收了部分佛、道思想,将道德伦理由统治者主导下的教化养成转向了民众自律性修养;无论是在认知还是在践行封建伦理道德“天理”上都强调自我性,从而实现治己、治家、治国和成圣的由低到高的道德修养,这体现了道德修养的渐进性。
示例二
信息:宋代理学体现了对社会责任的追求。
说明:表格卷次目录显示,朱熹和吕祖谦所讲述的自身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治国成圣,无论是治国还是成为圣贤,都体现了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唐宋时期佛、道盛行,佛、道所倡导的处世思想和商业经济发展下人们追求功利的倾向,导致人们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淡薄;宋代理学为挽救儒学危机和维护封建统治,极力倡导人们去“私欲”而求“公利”,强调人们的自我修养和为国家、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山东·3)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衡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浙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情境设置 学术情境:考古成果
聚焦考点 宋代的经济发展情况
素养立意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问题 要求 ①“据此”:明确考古成果的完整信息。 ②“推断”:思维主题
易错 排查 A项与所给材料关联性不强 江西和湖南属于内陆省份,与海上丝绸贸易兴盛关系不大
C项以偏概全 只有浙江兰溪南宋墓出土的棉毯这一个例,不能说明宋代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且宋代衣料材质仍以丝麻为主
D项缺乏比较信息 没有南北方纺织技艺的比较,得不出“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的结论
合理 推论 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在福建、江苏、湖南、江西、浙江等地区,说明宋代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故选B项
【类题精练】
1.(2022·广东·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可知,宋代李觏认为儒学教化功能削弱;据材料“与‘吾儒’水火不容”可知,张载认为佛道的追求与儒学截然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佛道冲击,宋代儒学家主张通过改造儒学来达到复兴儒学、回应佛道挑战的目的,C项正确;宋代儒学并没有吸收法家思想,排除A项;立足考据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学术特征,排除B项;张载认为佛道思想“与‘吾儒’水火不容”,因此不是主张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排除D项。
2.(2022·全国甲卷·26)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宋代输出的商品多是手工业制成品,进口的多是原料,这说明宋代手工业发达,产品享誉海外,故选D项;由材料“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可知,输入的主要是奢侈品或装饰品,不是基本的生产资料,排除A项;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材料没有海外贸易税收与其他税收的对比,不能得出“主要来源”的结论,排除C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宋代体育运动
1.元代成书的《丸经》中有“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载。宋代捶丸活动的图像资料也有发现(图1、图2)。元杂剧中有民间青年男女聚会游戏首选捶丸的情景,元曲中则有官员休闲时进行捶丸的描述。这表明宋元时期捶丸活动( )。
A.拥有广泛社会基础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影响元曲创作风格 D.冲击了等级观念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和材料描述可知,捶丸是宋金元时期在各个阶层中都非常流行的游戏活动,说明宋元时期的捶丸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捶丸游戏的流行,不能体现民族交融和冲击等级观念,排除B、D两项;元曲中有捶丸的描述并不能说明捶丸活动影响了元曲的创作风格,排除C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人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A
【解析】唐代的镇“只掌防戍守御”,主要是军事功能,而宋代的镇位于“人烟繁盛”之处,“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说明镇的经济职能增强,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坊市制度指的是城市布局,材料没有体现出坊市制度被打破,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城镇职能的变化,体现不出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大小变化,故C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边患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故D项错误。
3.(2022·山东菏泽月考)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史》中指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人口六千余万,到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有七千余万,到12世纪初,在北宋、辽、西夏等范围内,总人口达到一亿四千万。据此可知,西汉至北宋、辽、西夏时期( )。
A.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B.社会医疗条件改善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国家统一日益巩固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汉至北宋、辽、西夏时期,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这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关,A项正确;人口增长与社会医疗条件改善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开始南移”说法错误,排除C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2·辽宁省沈阳市一模)下图为元朝大都平面示意图。它可以用来说明元朝统治者( )。
A.实行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
B.传承了中原的文化传统
C.重视商品经济与对外贸易
D.沿用宋代中枢运行机制
【答案】B
【解析】据图片可知,元朝大都有宫城、皇城、中书省、御史台、商业区、街市、国子监、社稷坛、太庙、孔庙等,这体现了元代统治者借鉴了中原的政治制度、农耕经济、儒家文化等,故选B项;元代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排除A项;由元大都平面图无法看出对外贸易的信息,排除C项;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度,元代的中枢机构是中书省,排除D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