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知识导图
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三、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
四、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五、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六、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
七、中国古代的货币和赋税
八、中国古代的医疗
九、中国传统文化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商朝:① 。
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1)内容
A.分封制: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通过层层分封,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诸侯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B.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② 。
(2)基本特征:分封制与③ 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4.认识: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背景: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2.主要内容
制度 内容
皇帝制度 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④ 手中
⑤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泛称“九卿”。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郡县制 分为郡、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郡下设县或道,置县令(长)、县丞、县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文书行政 管理制度 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⑥ 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1)汉朝:⑦ ,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汉武帝设立⑧ ,削弱外朝丞相的权力;东汉光武帝时期将⑨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2)隋唐:⑩
A.内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长官并称宰相。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B.作用: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3)宋朝: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太祖设 、三司,分割宰相的权力。
(4)元朝:实行 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5)明朝: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 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6)清朝:雍正帝设立的 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2.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1)西汉:郡、县二级制, 。
(2)东汉:“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郡、县三级制。
(3)魏晋:州、郡、县三级制。
(4)隋朝:州、县二级制。
(5)唐朝:道、州、县三级制。
(6)宋代: 三级制。
(7)元代: ,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8)明清时期: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巡抚制度;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
四、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时期 官吏选拔 官吏考核 监察
西周到春秋 和荐举军功制
秦朝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御史大夫
西汉 察举制 上计制 十三州刺史
魏晋 九品中正制 考核法规 巡视监察制度
隋唐 科举制 每年考核 为最高监察机构
两宋 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严格的考核标准 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台谏合一
元朝 部分保留蒙古传统方式,也恢复了科举制 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明清 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 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清朝实行考课制度 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
【答案】①内外服制 ②嫡长子继承制 ③宗法制 ④皇帝 ⑤三公九卿制
⑥文书传送 ⑦汉承秦制 ⑧中朝 ⑨尚书台 ⑩三省六部制 枢密院 中书省 内阁 军机处 郡国并行制 路、州(府)、县 行省制 世官制 上计制 御史台 科举
[基础判断]
1.分封制下,天子和各级诸侯、卿大夫在各自辖区内各自为政。“分土而治”体现出当时各级贵族联合执政。 ( )
正确 【详解】分封制的推行,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中央与地方分权,周天子与各级贵族联合执政。
2.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此项制度使各部门独立行使职权。 ( )
错误 【详解】三公制下,虽然丞相负责处理全国政务,但政务执行程序中的诏令颁布却由御史大夫负责,这实际上对丞相的权力起着制约的作用。丞相与御史大夫之间存在着制约性,因而都不能独立行使职权。
3.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都由监察区最终演变为行政区,这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削弱。 ( )
错误 【详解】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均从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兼具了监察和行政的双重职能,强化了中央集权。
4.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门阀政治依赖于九品中正制,其存在没有合理性。 ( )
错误 【详解】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有较大的积极作用:评议人物的标准一度兼顾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官吏的任用与升降有了较为客观的标准;同时,选官权掌握在中央手中,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后来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异变。
5.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反映了魏晋以来社会经济以及阶级关系的变化。 ( )
正确 【详解】随着魏晋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经济力量不断增强,士族相对衰落。经济的发展使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庶族地主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6.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不断调整,行政层级结构不断变动,上稳下动是基本特征。 ( )
错误 【详解】纵观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相对稳定,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图解历史]
1.秦朝中央官制
2.三省六部制
[视野拓展]
1.王位世袭制的出现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对立的必然趋势,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的新变化,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的趋势,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则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3.秦至明清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及实质:自秦至明清,地方行政区划大体经历了郡、县二级制——州、郡、县三级制——路、州(府)、县三级制——省、府、县三级制的演变。这种变化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4.考核制度的演变趋势:考核内容有针对性;考核与监察相结合;考核与奖惩相配套;考核监察渐归中央。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汉代士人社会流动的特点
材料 汉代士人的社会流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与战国时期士人无秩序的流动相比,两汉时期的①社会相对比较稳定,各项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从流动的趋向上来看,②“学而优则仕”是汉代士人的主要价值取向。此外,③学术领域、方术领域、工商领域等社会领域中也有大量士人流入。在隋唐以后“科举的社会”中,乡间社会是落第士人在科场困顿后不得不选择的归处。汉代则不然,广阔的乡间尽管吸纳了很多仕途失意的士人,但同时也有相当规模的士人是在绝意官场或无心工商等社会领域后,自觉主动地选择沉淀于乡间的。汉代四百年间,④以儒士为主体的士人持续性向官场流动,有赖于此,汉代政治的尚贤特质自此才开始形成,并最终定型。
——摘编自马德青《汉代士人社会流动研究》
【提取信息】根据材料,概括汉代士人社会流动的特点。
【教你提取】
①→从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来看;
②→从主要流向来看;
③→从流向的多样化来看;
④→从流动的主体来看。
试答:特点:有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秩序性相对加强;主要流向仕途(或官场);流向多样化;尊崇儒术后,士人流动以儒士为主体。
层级二 历史解析: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
材料一 高祖(文帝)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洎(到)于九载,廓定江表,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五年,平定吐谷浑,更置四郡。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
——《隋书》卷29《地理志》
隋代分郡图
材料二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
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
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
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周振鹤主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探究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教你探究】
试答:观点:研究行政区划与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的基本关系。
从历史学角度看,任何一个时期的行政区划都是对前代的沿袭和变革。如隋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郡)县两级制,是对秦朝郡县制的沿袭;隋炀帝设立地方政区巡察制度是对西汉武帝时期刺史制度的沿袭。
从地理学角度看,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人口数量)相关。如隋朝灭陈后,因江南地区人口较多,而增置州县;隋朝时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仍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北方经济发达,人口繁多,所以隋代郡级政区分布呈现出北密南疏的特点,黄河中下游地区郡级政区分布相对密集。
从政治学角度看,政治的需要(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关系)是政区变迁的主要原因。隋朝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国家分裂局面,再次实现国家统一。为巩固统一,隋朝需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所以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郡)县两级制,并多次增置、裁并州(郡)县,还建立了中央对地方政区的巡察制度。
行政区划改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单从某一方面进行解释;除历史学、政治学、地理学的角度外,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释。
层级三 开放写作:郡县制
材料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柳宗元《封建论》)
“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顾炎武《郡县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
【写作题目】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以“郡县制”为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炼观点并论述
再读材料,定信息 时空定位 秦代
关系定位 郡县制与中央集权
后分析 并论证 分析材料 分析不同人物对郡县制作用的认识
论证观点 提炼出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郡县制的史实进行论证
试答:观点示例:郡县制的形成具有历史必然性。
建议:答题时以材料为依据,阐述由分封制发展到郡县制的历史必然性,相较于分封制的缺陷,进一步阐释郡县制的优点及其进步性即可。
和郡县制背景相关:
郡县制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先进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图强的产物,是中央集权发展的产物,是大一统国家基本的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比较优势: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严格服从中央,以郡统县的二级管理体制效率极高,从中央到地方政令畅通,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直接便捷,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不能世袭,不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而危及中央,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和郡县制的作用、影响相关:
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历朝基本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改变了分封制造成的分权体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山东·4)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情境设置 对监察御史的监督措施
聚焦考点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素养立意 历史解释
问题 要求 ①“这些规定”:明确规定的共性 ②“旨在”:思维主题
易错 排查 B项解 读有误 对御史的考核监督是为防止御史滥用权力,而非限制其行使监察权,滥用权力和限制权力并非同一个概念
C项解 读有误 御史制度的设计意在加强对地方的监察,而不是强调如何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项表 述错误 材料没有列举其他监察地方的渠道,“拓宽”的说法错误
合理 推论 明朝对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和监督,是要保证御史规范行使权力并对地方进行有效监察,故选A项
【类题精练】
1.(2022·全国甲卷·25)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
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
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可知,西晋至唐初分封的皇室子弟,在地方享有较大的权势,唐玄宗时期通过修建“十王宅”“百孙院”削弱了皇室子弟的权力,加强了专制集权,故选C项;唐玄宗时期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春秋时期分封制已逐步瓦解,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已经瓦解,排除D项。
2.(2022·浙江1月·5)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议以文字形式报呈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可知,皇帝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进入宰相集团,宰相数量增加,分散了相权,强化了君主权力,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而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根据材料“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可知,官员已是统治集团的一员,无法据此判断官员的身份为知识分子,排除B项;宰相们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能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但这与皇帝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的主要目的无关,排除C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实物材料
1.(2022·山东模拟预测)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个历史时期武状元(有籍贯可考者)空间分布密度图。该时期是( )。
——据吴黎等《中国历代武状元时空 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武状元空间分布密度图创设学术情境,考查时空观念素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基础好、文化教育水平高,且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武状元主要集聚于江浙、福建地区符合宋代的情况,C项正确;武则天首创武举,隋朝尚未创立武举,排除A项;唐朝时政治中心为长安,经济中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武状元应该集聚于长安附近的关中平原等地,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科举时断时续,武举更是废止不行,排除D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2·山东模拟预测)明代以前,皇帝的秘密信件不算是政府的正式公文,不能取得政治上法理的地位,但在清代这些信件取得了该地位,皇帝命令可以秘密送出,此之谓“廷寄上谕”。材料现象反映了清朝( )。
A.专制统治发展至新的高度
B.皇权已经不受任何因素制约
C.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D.军机处成为法定的行政部门
【答案】 A
【解析】 本题以明清时期皇帝秘信的发展变化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明代以前皇帝的秘密信件不是正式公文,也没有取得政治上法理的地位,清代以后皇帝秘密信件取得政治上法理的地位,并且能迅速传达下去,这说明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A项正确;B项说法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论述的是专制主义的发展,不是中央集权的问题,排除C项;军机处不是法定的行政部门,排除D项。
3.(2023·浙江新高考高三联考)阅读下表,这反映出当时( )。
北宋宰相和副宰相出身表
时期 宰相 副宰相
总数 科举出身 百分比 总数 科举出身 百分比
太祖 6 3 50% 4 3 75%
太宗 9 6 67% 23 21 91%
真宗 12 11 92% 17 17 100%
仁宗 23 22 96% 39 37 95%
英宗 2 2 100% 2 2 100%
神宗 9 9 100% 18 18 100%
A.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
B.文官和士人地位的提高
C.科举在官员选拔中的重要地位
D.庶族地主希望打破门阀政治
【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宋代崇文抑武且宰相和副宰相出身于科举的比重较大,这说明科举在宋代官员选拔中占据重要地位,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宰相选拔的途径,没有明确宰相原本的社会出身,故“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宋代重文轻武政策促进了文官和士人地位的提高,但材料仅涉及宰相和副宰相的选拔途径,没有明确文官和士人具体的社会地位,宰相这一相对特殊的身份,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文官和士人,故“文官和士人地位的提高”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唐代科举制的发展说明庶族地主已经突破门阀政治,宋代门阀政治已解体,排除D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2·山东日照一模)汉代实施考课制度,由上级对下级官员的品行作为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对官员赏罚黜陟的依据。下图为在四川出土的东汉“考课”画像砖。该画像砖的史料价值在于( )。
A.寄托了人民对清官政治的期待
B.表现出制度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C.反映了其对政治生活影响巨大
D.说明考课成为政治压榨的手段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考古图像史料创设学术情境,考查史料实证素养。题干中的画像砖展现了考课的场景,其中被考课的官员在考课官员面前表现得极为谦卑,可见考课制度对官员的执政及言行影响极大,反映出其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巨大,C项正确;汉代的考课制度是上级官员对下级官员的考核,所以没有体现人民对于官员的期待,排除A项;这一制度的严肃性与科学性应该通过考课过程的严格与考核内容的严谨与合理性来体现,但是画像砖只能反映当时的考课场景,无法反映出其科学性,排除B项;考课画像砖中反映了考课场景里考课官员与被考课者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单凭考课场景不能看出政治压榨,所以不能说明考课成为政治压榨的手段,排除D项。
2(共53张PPT)
第五单元 中国古代史(选择性必修部分)
第10讲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知识导图
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三、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
四、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五、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六、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
七、中国古代的货币和赋税
八、中国古代的医疗
九、中国传统文化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商朝:①__________。
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1)内容
A.分封制: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通过层层分封,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诸
侯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B.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②______________。
(2)基本特征:分封制与③________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内外服制
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
4.认识: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背景: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2.主要内容
制度 内容
皇帝制度 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④
______手中
⑤_______ _____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
事务的卿,泛称“九卿”。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
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皇帝
三公九卿制
制度 内容
郡县制 分为郡、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郡下设县或道,置县令
(长)、县丞、县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文书行政 管理制度 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⑥__________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
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文书传送
(续表)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1)汉朝:⑦__________,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汉武帝设立⑧___
___,削弱外朝丞相的权力;东汉光武帝时期将⑨________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2)隋唐:⑩____________
A.内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长官并称宰相。尚书省下设吏、
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B.作用: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汉承秦制
中朝
尚书台
三省六部制
(3)宋朝: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太祖设 ________、三司,
分割宰相的权力。
(4)元朝:实行 ________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5)明朝: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 ______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6)清朝:雍正帝设立的 ________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2.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1)西汉:郡、县二级制, ____________。
(2)东汉:“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郡、县三级制。
枢密院
中书省
内阁
军机处
郡国并行制
(3)魏晋:州、郡、县三级制。
(4)隋朝:州、县二级制。
(5)唐朝:道、州、县三级制。
(6)宋代: __________________三级制。
(7)元代: ________,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8)明清时期: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巡抚制度;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
路、州(府)、县
行省制
四、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时期 官吏选拔 官吏考核 监察
西周到春 秋 ________和荐举军功 制
秦朝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________ 御史大夫
西汉 察举制 上计制 十三州刺史
魏晋 九品中正制 考核法规 巡视监察制度
隋唐 科举制 每年考核 ________为最高监察
机构
世官制
上计制
御史台
时期 官吏选拔 官吏考核 监察
两宋 ______成为选拔官员的 主要途径 严格的考核标准 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
分路作为监察区;台谏合
一
元朝 部分保留蒙古传统方式, 也恢复了科举制 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
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明清 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 会试与殿试三级 明朝考核有考满 和考察;清朝实 行考课制度 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
六科
科举
(续表)
[基础判断]
1.分封制下,天子和各级诸侯、卿大夫在各自辖区内各自为政。“分土而治”体现出
当时各级贵族联合执政。( )
正确
【详解】分封制的推行,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中央与地方分权,周天子与各级贵族联合执政。
2.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此项制度使各部门独立行使职权。( )
错误
【详解】三公制下,虽然丞相负责处理全国政务,但政务执行程序中的诏令颁布却由御史大夫负责,这实际上对丞相的权力起着制约的作用。丞相与御史大夫之间存在着制约性,因而都不能独立行使职权。
3.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都由监察区最终演变为行政区,这反映了中央
集权的削弱。( )
错误
【详解】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均从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兼具了监察和行政的双重职能,强化了中央集权。
4.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门阀政治依赖于九品中正制,其存在没有合
理性。( )
错误
【详解】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有较大的积极作用:评议人物的标准一度兼顾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官吏的任用与升降有了较为客观的标准;同时,选官权掌握在中央手中,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后来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异变。
5.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反映了魏晋以来社会经济以及阶级关系的变化。( )
正确
【详解】随着魏晋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经济力量不断增强,士族相对衰落。经济的发展使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庶族地主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6.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不断调整,行政层级结构不断变动,上稳下动是基本特征。
( )
错误
【详解】纵观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相对稳定,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图解历史]
1.秦朝中央官制
2.三省六部制
[视野拓展]
1.王位世袭制的出现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对立的必然趋势,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的新变化,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的趋势,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则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3.秦至明清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及实质:自秦至明清,地方行政区划大体经历了郡、县二级制——州、郡、县三级制——路、州(府)、县三级制——省、府、县三级制的演变。这种变化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4.考核制度的演变趋势:考核内容有针对性;考核与监察相结合;考核与奖惩相配套;考核监察渐归中央。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选择题突破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汉代士人社会流动的特点
材料 汉代士人的社会流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与战国时期士人无秩序的流动相比,两汉时期的①社会相对比较稳定,各项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从流动的趋向上来看,②“学而优则仕”是汉代士人的主要价值取向。此外,③学术领域、方术领域、工商领域等社会领域中也有大量士人流入。在隋唐以后“科举的社会”中,乡间社会是落第士人在科场困顿后不得不选择的归处。汉代则不然,广阔的乡间尽管吸纳了很多仕途失意的士人,但同时也有相当规模的士人是在绝意官场或无心工商等社会领域后,自觉主动地选择沉淀于乡间的。汉代四百年间,④以儒士为主体的士人持续性向官场流动,有赖于此,汉代政治的尚贤特质自此才开始形成,并最终定型。
——摘编自马德青《汉代士人社会流动研究》
【提取信息】根据材料,概括汉代士人社会流动的特点。
【教你提取】
①→从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来看;
②→从主要流向来看;
③→从流向的多样化来看;
④→从流动的主体来看。
试答:特点:有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秩序性相对加强;主要流向仕途(或官场);流向多样化;尊崇儒术后,士人流动以儒士为主体。
层级二 历史解析: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
材料一 高祖(文帝)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洎(到)于九载,廓定江表,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五年,平定吐谷浑,更置四郡。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
——《隋书》卷29《地理志》
隋代分郡图
层级二 历史解析: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
材料二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
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
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
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周振鹤主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探究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隋代分郡图
【探究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门阀士族衰落的原因。
【教你探究】
试答:观点:研究行政区划与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的基本关系。
从历史学角度看,任何一个时期的行政区划都是对前代的沿袭和变革。如隋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郡)县两级制,是对秦朝郡县制的沿袭;隋炀帝设立地方政区巡察制度是对西汉武帝时期刺史制度的沿袭。
从地理学角度看,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人口数量)相关。如隋朝灭陈后,因江南地区人口较多,而增置州县;隋朝时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仍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北方经济发达,人口繁多,所以隋代郡级政区分布呈现出北密南疏的特点,黄河中下游地区郡级政区分布相对密集。
从政治学角度看,政治的需要(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关系)是政区变迁的主要原因。隋朝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国家分裂局面,再次实现国家统一。为巩固统一,隋朝需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所以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郡)县两级制,并多次增置、裁并州(郡)县,还建立了中央对地方政区的巡察制度。
行政区划改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单从某一方面进行解释;除历史学、政治学、地理学的角度外,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释。
层级三 开放写作:郡县制
材料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柳宗元《封建论》)
“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顾炎武《郡县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
【写作题目】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以“郡县制”为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炼观点并论述
再读材料,定信息 时空定位 秦代
关系定位 郡县制与中央集权
后分析并论证 分析材料 分析不同人物对郡县制作用的认识
论证观点 提炼出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郡县制的史实进行论证
试答:观点示例:郡县制的形成具有历史必然性。
建议:答题时以材料为依据,阐述由分封制发展到郡县制的历史必然性,相较于分封制的缺陷,进一步阐释郡县制的优点及其进步性即可。
和郡县制背景相关:
郡县制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先进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图强的产物,是中央集权发展的产物,是大一统国家基本的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比较优势: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严格服从中央,以郡统县的二级管理体制效率极高,从中央到地方政令畅通,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直接便捷,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不能世袭,不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而危及中央,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和郡县制的作用、影响相关:
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历朝基本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改变了分封制造成的分权体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山东·4)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
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 )。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A
·考法
情境设置 对监察御史的监督措施
聚焦考点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素养立意 历史解释
·解法
问题 要求 ①“这些规定”:明确规定的共性 ②“旨在”:思维主题
易错 排查 B项解 读有误 对御史的考核监督是为防止御史滥用权力,而非限制其行使监察
权,滥用权力和限制权力并非同一个概念
C项解 读有误 御史制度的设计意在加强对地方的监察,而不是强调如何协调中央
与地方的关系
D项表 述错误 材料没有列举其他监察地方的渠道,“拓宽”的说法错误
合理 推论 明朝对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和监督,是要保证御史规范行使权力并对地方进行 有效监察,故选A项
类题精练
1.(2022·全国甲卷·25)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
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
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 )。
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 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
C
[解析] 由材料“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可知,西晋至唐初分封的皇室子弟,在地方享有较大的权势,唐玄宗时期通过修建“十王宅”“百孙院”削弱了皇室子弟的权力,加强了专制集权,故选C项;唐玄宗时期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春秋时期分封制已逐步瓦解,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已经瓦解,排除D项。
2.(2022·浙江1月·5)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
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
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议以文字形式报呈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
的是( )。
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
D
[解析] 根据材料“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可知,皇帝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进入宰相集团,宰相数量增加,分散了相权,强化了君主权力,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而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根据材料“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可知,官员已是统治集团的一员,无法据此判断官员的身份为知识分子,排除B项;宰相们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能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但这与皇帝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的主要目的无关,排除C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实物材料
1.(2022·山东模拟预测)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个历史时期武状元(有籍贯可考者)空间分布
密度图。该时期是(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C
——据吴黎等《中国历代武状元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解析] 本题以武状元空间分布密度图创设学术情境,考查时空观念素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基础好、文化教育水平高,且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武状元主要集聚于江浙、福建地区符合宋代的情况,C项正确;武则天首创武举,隋朝尚未创立武举,排除A项;唐朝时政治中心为长安,经济中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武状元应该集聚于长安附近的关中平原等地,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科举时断时续,武举更是废止不行,排除D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2·山东模拟预测)明代以前,皇帝的秘密信件不算是政府的正式公文,不能取得
政治上法理的地位,但在清代这些信件取得了该地位,皇帝命令可以秘密送出,此之谓
“廷寄上谕”。材料现象反映了清朝( )。
A
A.专制统治发展至新的高度
B.皇权已经不受任何因素制约
C.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D.军机处成为法定的行政部门
[解析] 本题以明清时期皇帝秘信的发展变化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明代以前皇帝的秘密信件不是正式公文,也没有取得政治上法理的地位,清代以后皇帝秘密信件取得政治上法理的地位,并且能迅速传达下去,这说明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A项正确;B项说法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论述的是专制主义的发展,不是中央集权的问题,排除C项;军机处不是法定的行政部门,排除D项。
3.(2023·浙江新高考高三联考)阅读下表,这反映出当时( )。
北宋宰相和副宰相出身表
时期 宰相 副宰相
总数 科举出身 百分比 总数 科举出身 百分比
太祖 6 3 50% 4 3 75%
太宗 9 6 67% 23 21 91%
真宗 12 11 92% 17 17 100%
仁宗 23 22 96% 39 37 95%
英宗 2 2 100% 2 2 100%
神宗 9 9 100% 18 18 100%
A.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 B.文官和士人地位的提高
C.科举在官员选拔中的重要地位 D.庶族地主希望打破门阀政治
C
[解析] 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宋代崇文抑武且宰相和副宰相出身于科举的比重较大,这说明科举在宋代官员选拔中占据重要地位,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宰相选拔的途径,没有明确宰相原本的社会出身,故“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宋代重文轻武政策促进了文官和士人地位的提高,但材料仅涉及宰相和副宰相的选拔途径,没有明确文官和士人具体的社会地位,宰相这一相对特殊的身份,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文官和士人,故“文官和士人地位的提高”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唐代科举制的发展说明庶族地主已经突破门阀政治,宋代门阀政治已解体,排除D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2·山东日照一模)汉代实施考课制度,由上级对下级官员的品行作为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对官员赏罚黜陟的依据。下图为在四川出土的东汉“考课”画像砖。该画像砖的史料价值在于( )
C
A.寄托了人民对清官政治的期待
B.表现出制度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C.反映了其对政治生活影响巨大
D.说明考课成为政治压榨的手段
[解析] 本题以考古图像史料创设学术情境,考查史料实证素养。题干中的画像砖展现了考课的场景,其中被考课的官员在考课官员面前表现得极为谦卑,可见考课制度对官员的执政及言行影响极大,反映出其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巨大,C项正确;汉代的考课制度是上级官员对下级官员的考核,所以没有体现人民对于官员的期待,排除A项;这一制度的严肃性与科学性应该通过考课过程的严格与考核内容的严谨与合理性来体现,但是画像砖只能反映当时的考课场景,无法反映出其科学性,排除B项;考课画像砖中反映了考课场景里考课官员与被考课者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单凭考课场景不能看出政治压榨,所以不能说明考课成为政治压榨的手段,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