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考点精讲 第11讲 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与法律教化 课件+学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考点精讲 第11讲 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与法律教化 课件+学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4 11:47:28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第五单元 中国古代史(选择性必修部分)
第11讲 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与法律教化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春秋战国时期
(1)背景:①______的使用和②______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
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2)目的: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3)表现: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
铁器
牛耕
(4)代表:商鞅变法。
A.措施: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③__________;政治方面,废除④________
____,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
B.影响: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
政治军事强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奖励耕织
世卿世禄制
2.两晋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措施和作用
A.孝文帝亲政前:实行俸禄制,推行⑤________________等,有效地巩固了北
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B.孝文帝亲政后:迁都⑥______、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加快
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均田制、三长制
洛阳
3.北宋
范仲淹 改革 措施: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
结果: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仅推行一年多
王安石 变法 措施: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
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目的:⑦__________。评价:变法初期取得显著成效;变法涉及面广、
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实行五六年后被废止
富国强兵
4.明朝张居正改革
(1)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2)措施:政治上,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经济上,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3)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4)结果:张居正死后,除⑧__________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被废止。
一条鞭法
二、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
(1)背景:夏商时期,君王及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2)起源:西周建立起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⑨__________”的思想。
(3)发展: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君们寻找治国新思想。
2.法治
(1)早期国家已有法律。夏朝有《⑩______》,商朝有《汤刑》,周朝有
《九刑》。
(2)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 ________。德治与法
治之争开启。
敬天保民
禹刑
成文法
3.德治与法治之争
(1)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孔子提出“ __________”“节用而爱人”。
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2)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商鞅在秦国颁行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
主阶级的权益;韩非主张 ____________相结合,“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为政以德
法、术、势
三、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的法治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 ________》。秦汉朝廷还发布“令”,律和令都
具有法律效力。
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引礼入律)
(1)原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
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推动了律令的 ________。
(2)表现: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重要原则之一。
九章律
儒家化
3.唐朝——礼法结合,提倡礼治
(1)唐高宗撰成《永徽律疏》,即《 __________》,这是中国现存最早、最
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 __________确立的标志。
(2)732年,颁行《 ____________》,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3)社会层面,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唐律疏议
中华法系
大唐开元礼
四、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法律
(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如《宋刑统》《天圣令》。
(2)元朝: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
(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 ________》,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
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了《 __________》。
大明律
大清律例
2.教化
(1)宋朝理学形成,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2)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如北宋吕大钧撰
写的《 __________》。
(3)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并引用《大明律》来解
释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 ________。
(4)清朝乡约宣讲康熙帝的“ ____________”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并引用
《 __________》,使乡约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吕氏乡约
强制力
圣谕十六条
大清律例
[基础判断]
1.生产力的发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
正确
【详解】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途径。
2.从改革程度上看,王安石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属于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 )
错误
【详解】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的局部调整;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社会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了根本性变革,从而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都主张德治,反对施行法治。( )
错误
【详解】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二者是德治的代表。但荀子基于人性本恶的出发点,吸收了法家的理论,主张礼法并施,将儒家的礼制思想同法家思想相结合。
4.中国的封建法律,同世界上其他封建法律一样,都是以公开的不平等为标志的。
( )
正确
【详解】中国古代法律从维护等级制度出发,赋予贵族官僚以各种特权,有对特定人群的豁免与议罪制度;又从法律上划分良贱,名列贱籍者在法律上受到种种歧视,良、贱同罪异罚。
5.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发展到隋唐时期正式成熟。( )
正确
【详解】《唐律疏议》总结了两汉魏晋以来立法和注律的经验,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科条简要,繁简适中;依礼制律,礼法合一;体例完善,结构严谨。它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达到了最高水平,也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形成。
6.在古代,社会教化始终受到国家政权的高度重视。中国古代的教化,很大程度上
是官方主持、推行的。( )
正确
【详解】古代社会教化受到国家政权的高度重视,主要包括官方和民间两部分。官方教化是社会教化的主导方式。
7.明清时期,劝善书极为流行。劝善书通过通俗化的儒家观念完善民众的道德意识
与行为。其流行客观上反映出明清时期专制统治危机的加深。( )
正确
【详解】劝善书的流行是与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变化直接相关的。明清进入封建社会末期,专制统治强化,吏治腐败黑暗,与此同时,明中后期以来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儒家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现实社会世风日下。故统治者需要强化主流价值观念。
[概念阐释]
1.“敬天保民”
“敬天保民”是西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其内涵认为“上天”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实质是人文主义思想,对儒家“民本”思想产生重要影响。
2.法家的“法治”与“依法治国”
(1)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中央集权,刑律成为镇压人民、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2)“依法治国”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否定任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图解历史]
先秦成文法的产生过程
[视野拓展]
1.汉律与秦律的关系
汉律具有“汉承秦制”的特点,即汉律的制定以秦律为基础,有所继承,也有所发展。汉初法律在秦律基础上制定,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2.唐律与礼的关系
(1)唐律的修撰以礼为指导原则。
(2)唐律的条文大多源自礼。
(3)唐律的实施在相当大程度上为礼所左右。定罪以礼为依据,量刑以礼为标准。
(4)礼是唐律的灵魂,唐律是礼的法律表现。
(5)总体上来说,唐律“一准乎礼”,标志着“礼”与“法”融合的完成。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选择题突破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中华法系的主要特点
材料 中华法制文明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①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已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秦汉时期,律成为统一法典的主要形式。西汉时期形成的汉律,沿用近400年。隋初,《开皇律》废除了前代刑罚中的鞭刑、枭首等“苛惨之法”。在继承汉魏以来法制经验的基础上,唐高宗永徽年间撰成《唐律疏议》,成为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②它明确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思想,规定刑罚定罪,不以小过而滥行诛杀,其用刑在教人以善;③法律体系包括律、令、格、式,内容涉及职制、户婚、贼盗、斗讼等各方面,④而对涉及民间田土钱债的民事行为视为细事。唐之后,历代律典多以唐律为蓝本。中华法系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
—— 摘编自夏锦文《中华法制文明具有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等
【提取信息】根据材料,概括中华法系的主要特点。
【教你提取】
①→起源早;
②→强调礼法结合;
③→法律体系完备;
④→重公权轻私权。
试答:主要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强调礼法结合、罪罚相当、明德慎刑;法律体系完备;刑民不分,重公权轻私权。
层级二 历史解析:《太和律》的影响
材料 拓跋氏入主中原后,将原始部落法和汉晋法律结合,“刑重网密”,以致执法官吏多以严刑酷法逼取供词。孝文帝太和年间,北魏两次修律,于太和十六年(492年)颁行,即为《太和律》。《太和律》一方面废除了鲜卑拓跋氏习惯法中的固有酷刑,另一方面又下诏“罢门房之诛”,废除了族刑连坐之法。《太和律》将不孝、不敬等入律,对李悝《法经》以来的法规律令重新洗牌,将“齐之以法”“示之以礼”结合起来。《太和律》还将原有的七刑简化为“死、流、徒、鞭、杖”五刑,并为后世北齐和隋唐所继承。《太和律》修订后,以“律、令、格”为体例,体系较唐律相差无几。
——摘编自李书吉《论〈太和律〉及北朝法系》
【探究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太和律》的影响。
【教你探究】
试答:影响: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进程;为后世法律制定提供了借鉴;等等。
层级三 开放写作:中国古代乡约
材料 下表是宋朝以来部分重要乡约摘要。
朝 代 制定者 名称 主要内容
北 宋 吕大钧 《吕氏乡 约》 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为宗
旨,规定了乡人在日常生活与交往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

南 宋 朱熹 修订《吕 氏乡约》 在“德业相劝”一条中加入“畏法令,谨租赋”
朝 代 制定者 名称 主要内容
明 朝 王阳明 吕坤 《南赣乡 约》《乡甲约》 规定乡民共同遵守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如规
定不参加乡约者将罚银一两;设有约长、约副、约正
等,职责明确将乡约、保甲纳入同一个综合治理体系
中,以“约”为一个组织单元;官府在各约之上设监督管
理机制来监管各约
清 朝 陈秉直 《上谕合 律乡约全 书》 举行乡约的程序是讲解完圣谕“敦孝悌以重人伦”等后,
紧接着“读律”(讲解律法)
(续表)
——摘编自陈忠海《乡约与乡村治理》
【写作题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乡约”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严密,不能照抄材料原文。)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取信息,进行阐释
再读表,定信息 时空定位 北宋到清代
关系定位 古代的教化
后分析并论证 分析材料 不同时期乡约的内容变化
论证观点 用材料中的史实分别说明不同时期乡约的影响
试答:标题:乡约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阐述:北宋《吕氏乡约》以教化为主,改善了社会风气;修订后的《吕氏乡约》加入朝廷治理要求,开始将乡约与国家治理相结合;《南赣乡约》扩大了覆盖面,并设约长等进行管理;《乡甲约》融合乡约与保甲法,以“约”为单位,由官府进行监督,增强了乡约的有效性;清朝时期将乡约宣讲与解读朝廷律法相结合,强化了国家对乡村的治理。
总之,宋朝以来的乡约中不断渗透国家治理因素,使乡约的乡村治理功能不断增强。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海南·5)《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
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
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
A
·考法
情境设置 法律与教化的变迁
聚焦考点 法律与教化
素养立意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法
问题 要求 ①“这些方式”:解读方式的特点。 ②“旨在”:思维主题
易错 排查 B项不符合史实 礼制和法律是为了约束个人的不法行为,而不
是完全消灭个人的私欲
C项解读错误 “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说明这些治理方
式强调礼仪和法律教化,并不是废除刑罚,而
是宽柔相济、外儒内法
D项解读错误 乡约教化主要通过道德感化的形式来引导百
姓,而不是严刑峻法,以刑狱威慑百姓
合理 推论 根据材料“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可知,这些
治理方式主要是通过礼法规范和乡约教化来顺从君王统治的,同时通过乡
约教化将儒家伦理道德与百姓日常生活相结合,以达到教化百姓的目的,
故选A项
(续表)
类题精练
1.(2022·北京·3)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
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
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
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A
[解析] 根据材料“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有大功于名教”可知,北宋士大夫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引导民众走近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最终起到儒家化移风俗的作用,即注重推行社会教化,故选A项;材料强调北宋士大夫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推行社会教化,不涉及经济控制问题,得不出“放松”的结论,排除B项;修建亭台馆榭与鼓励文学艺术创作无关,排除C项;崇文抑武指在地位上、工资待遇上以及文化宣传上,抬举(尊崇)文官,贬低(抑制)武将,这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2023·河北百校联盟高三9月联考)睡虎地秦简记载,父亲控诉亲子“不孝”,可以请
求政府将其杀死或断足流放,政府会予以照办。同时,法律规定父亲私拿亲子财物
的行为属于家事领域,会被当作无罪来处理。这说明秦朝( )。
A.注重宗法伦理 B.刑罚制度严苛 C.社会秩序混乱 D.基层管理严密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的法律严惩亲子的不孝行为,而宽恕父亲的窃财行为,这体现了宗法伦理对法律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既体现了秦法严苛的一面,又体现了秦法仁慈的一面,故排除B项;秦法借助宗法伦理,有助于维护封建社会秩序,故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秦朝基层管理严密,故排除D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历史文献记载
1.(2021·山东菏泽一模)下表为隋代五刑的内容。《隋书·刑法志》记载∶“蠲除前代
鞭刑及枭首、轘裂之法,其法徒之罪皆减从轻。”这反映出隋朝刑罚制度的特点是( )。
A.细密严苛,轻罪重刑 B.德主刑辅,礼法结合
C.宽严适中,明德慎刑 D.立法宽简,疏而不失
D
死刑 绞、斩
流刑 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
徒刑 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
杖刑 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
笞刑 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
[解析] 本题以官修史书中关于隋朝“五刑”的文献记载创设学习情境。根据题干“蠲除前代鞭刑及枭首、轘裂之法,其法徒之罪皆减从轻”可知,隋代刑罚从轻从宽,依据表格中五刑内容可知,隋代立法简明且自成体系,由此可知,隋代刑罚制度立法宽简,疏而不失,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隋朝刑罚从轻从宽,而非轻罪重罚,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德治和礼法内容,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明德慎刑”,故排除C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2·山东模拟)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具有“临事制刑,不预设法”的传统。到春秋
后期,一些诸侯国开始打破旧的法律传统,如郑国子产“铸刑书”、郑国邓析“作竹
刑”、晋国赵鞅“铸刑鼎”。这一转变( )。
A.反映了等级秩序走向瓦解 B.说明法家思想更适应现实需要
C.适应了阶级关系变动的需要 D.表明郑国和晋国率先走向法治
C
[解析] 从夏商西周时期的“临事制刑,不预设法”到春秋后期“铸刑书”“作竹刑”“铸刑鼎”,说明随着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势力不断壮大,法律由具有随意性和不成文的传统逐渐发展为固定的成文法,这适应了春秋时期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统治阶级用固定法律来维护统治的做法,所以上述转变是为了适应阶级关系变动的需要,故选C项;法律走向固定化和成文化与维护统治有关,而与等级秩序走向瓦解无必然关联,排除A项;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说到郑国、晋国的成文法是作为示例来说明的,并且未与其他国家作比较,无法得出郑国和晋国率先走向法治的结论,且题干提到的是法律制度,而不是以法治国,排除D项。
3.(2022·天津和平区三模)唐代《续曹大家女训》有云,“士族传写,行于时,温刚肠
寡合,人多疏简”。宋代《袁氏世范》写道,“以夫妇之所与知能行者,语诸世俗,
使田夫、野老、幽闺妇女皆晓然于心目间”。这反映了唐宋年间( )。
A.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B.士族家法学风的严明
C.家训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D.三纲五常规范言行礼仪
C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唐宋时期家训流传于妇孺之口,且家训书写也世俗化,体现了家训发展社会化的趋势,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唐宋时期家训的发展,与女性地位提高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家训不只适用于士族,同样适用于基层民众,排除B项;家训是家长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对子孙的教诲,三纲五常不能等同于家训,排除D项。
4.(2022·广东省一模)王安石在变法期间大力推行淤田法,即利用决水的办法,把河水中
挟带的肥沃的淤泥,漫浸到田地里,使不毛之地成为沃壤。对此,作为变法反对派的苏
辙也承认,黄河所淤“宿麦之利,比之他田,其收十倍”。据此可知,淤田法( )。
A.弥合了统治阶层的内部分歧 B.加重了当时百姓的劳役负担
C.传承了农业精耕细作的理念 D.致力于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C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即便是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也认为淤田法有利于农业增收,由此可知淤田法有利于农业发展,这说明淤田法传承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理念,故C项正确;苏辙只是认可淤田法的功效,但这不表明它弥合了反变法派与变法派之间的政治分歧,排除A项;淤田法是否加重百姓的劳役负担,仅从材料信息不得而知,B项错误;仅从材料不能推知淤田法是为解决人地矛盾而推行的,D项错误。
5.中国古代统治者用法律防范与惩处犯罪;用乡约制度教化乡里,规范行为。下表体现
的明清教化与法律的关系是( )。
明 清
法 律 以唐律为蓝本的《大明律》,开创律例合编体 例 沿袭《大明律》,制定《大清律
例》
教 化 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让百姓毋作非为。 以《大明律》解释六谕,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 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 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
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常
引《大清律例》
A.设律博士用儒家经典来解释法律 B.教化渐为政府所利用并与法律合流
C.朝廷法律一直是教化的基本素材 D.日常生活中教化在逐渐取代法律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教化逐渐被法律渗透,体现了教化逐渐为政府所利用并与法律合流,B项正确;律博士是专门从事法律教育的官员,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一直是教化的基本素材”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在日常生活中教化并没有取代法律,排除D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6.(2022·北京市海淀区二模)下表为《唐律疏议》与儒家典籍一致的两处表述。这种
情况的大量存在说明( )。
《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 人),虽有罪,不加刑焉。” 《唐律疏议》:“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
罪,不加刑。”
《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 罪莫大于不孝。” 《唐律疏议》:“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徒
刑,流放);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
流。”
A.唐朝以严刑峻法治国以保证惩戒效果 B.唐朝鼓励亲属间相互告发以维护治安
C.唐律将法律条款与儒家思想密切结合 D.《唐律疏议》是古代礼仪制度的总结
C
[解析] 根据材料“《唐律疏议》与儒家典籍一致……情况大量存在”可知,《唐律疏议》中的法律规定与儒家思想的记载相一致,例如,《礼记》中规定即使幼童和老人有死罪,也不施加刑罚,《唐律疏议》中也有类似规定,说明《唐律疏议》将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故选C项;《唐律疏议》将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礼法合一,重视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倡导德主刑辅,排除A项;材料中对违反儒家伦理道德的行为予以处罚,体现了“出礼入刑”的思想,故亲属间相互告发的行为违背了儒家伦理道德,排除B项;《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礼制规范的总结,排除D项。第11讲 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与法律教化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春秋战国时期
(1)背景:①    的使用和②    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2)目的: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3)表现: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
(4)代表:商鞅变法。
A.措施: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③    ;政治方面,废除④    ,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
B.影响: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两晋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措施和作用
A.孝文帝亲政前:实行俸禄制,推行⑤      等,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B.孝文帝亲政后:迁都⑥    、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北宋
范仲淹改革 措施: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 结果: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仅推行一年多
王安石变法 措施: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目的:⑦    。评价:变法初期取得显著成效;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实行五六年后被废止
  4.明朝张居正改革
(1)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2)措施:政治上,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经济上,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3)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4)结果:张居正死后,除⑧    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被废止。
二、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
(1)背景:夏商时期,君王及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2)起源:西周建立起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⑨    ”的思想。
(3)发展: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君们寻找治国新思想。
2.法治
(1)早期国家已有法律。夏朝有《⑩    》,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
(2)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    。德治与法治之争开启。
3.德治与法治之争
(1)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孔子提出“    ”“节用而爱人”。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2)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商鞅在秦国颁行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主张    相结合,“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三、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的法治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    》。秦汉朝廷还发布“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引礼入律)
(1)原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推动了律令的    。
(2)表现: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重要原则之一。
3.唐朝——礼法结合,提倡礼治
(1)唐高宗撰成《永徽律疏》,即《    》,这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    确立的标志。
(2)732年,颁行《    》,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3)社会层面,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四、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法律
(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如《宋刑统》《天圣令》。
(2)元朝: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
(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    》,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了《    》。
2.教化
(1)宋朝理学形成,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2)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如北宋吕大钧撰写的《    》。
(3)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并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    。
(4)清朝乡约宣讲康熙帝的“    ”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并引用《    》,使乡约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答案】①铁器 ②牛耕 ③奖励耕织 ④世卿世禄制 ⑤均田制、三长制 ⑥洛阳 ⑦富国强兵 ⑧一条鞭法 ⑨敬天保民 ⑩禹刑 成文法 为政以德 法、术、势 九章律 儒家化 唐律疏议 中华法系 大唐开元礼 大明律 大清律例 吕氏乡约 强制力
圣谕十六条 大清律例
[基础判断]
1.生产力的发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  )
正确 【详解】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途径。
2.从改革程度上看,王安石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属于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  )
错误 【详解】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的局部调整;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社会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了根本性变革,从而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都主张德治,反对施行法治。 (  )
错误 【详解】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二者是德治的代表。但荀子基于人性本恶的出发点,吸收了法家的理论,主张礼法并施,将儒家的礼制思想同法家思想相结合。
4.中国的封建法律,同世界上其他封建法律一样,都是以公开的不平等为标志的。 (  )
正确 【详解】中国古代法律从维护等级制度出发,赋予贵族官僚以各种特权,有对特定人群的豁免与议罪制度;又从法律上划分良贱,名列贱籍者在法律上受到种种歧视,良、贱同罪异罚。
5.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发展到隋唐时期正式成熟。 (  )
正确 【详解】《唐律疏议》总结了两汉魏晋以来立法和注律的经验,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科条简要,繁简适中;依礼制律,礼法合一;体例完善,结构严谨。它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达到了最高水平,也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形成。
6.在古代,社会教化始终受到国家政权的高度重视。中国古代的教化,很大程度上是官方主持、推行的。 (  )
正确 【详解】古代社会教化受到国家政权的高度重视,主要包括官方和民间两部分。官方教化是社会教化的主导方式。
7.明清时期,劝善书极为流行。劝善书通过通俗化的儒家观念完善民众的道德意识与行为。其流行客观上反映出明清时期专制统治危机的加深。 (  )
正确 【详解】劝善书的流行是与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变化直接相关的。明清进入封建社会末期,专制统治强化,吏治腐败黑暗,与此同时,明中后期以来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儒家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现实社会世风日下。故统治者需要强化主流价值观念。
[概念阐释]
1.“敬天保民”
“敬天保民”是西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其内涵认为“上天”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实质是人文主义思想,对儒家“民本”思想产生重要影响。
2.法家的“法治”与“依法治国”
(1)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中央集权,刑律成为镇压人民、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2)“依法治国”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否定任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图解历史]
先秦成文法的产生过程
[视野拓展]
1.汉律与秦律的关系
汉律具有“汉承秦制”的特点,即汉律的制定以秦律为基础,有所继承,也有所发展。汉初法律在秦律基础上制定,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2.唐律与礼的关系
(1)唐律的修撰以礼为指导原则。
(2)唐律的条文大多源自礼。
(3)唐律的实施在相当大程度上为礼所左右。定罪以礼为依据,量刑以礼为标准。
(4)礼是唐律的灵魂,唐律是礼的法律表现。
(5)总体上来说,唐律“一准乎礼”,标志着“礼”与“法”融合的完成。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中华法系的主要特点
材料 中华法制文明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①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已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秦汉时期,律成为统一法典的主要形式。西汉时期形成的汉律,沿用近400年。隋初,《开皇律》废除了前代刑罚中的鞭刑、枭首等“苛惨之法”。在继承汉魏以来法制经验的基础上,唐高宗永徽年间撰成《唐律疏议》,成为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②它明确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思想,规定刑罚定罪,不以小过而滥行诛杀,其用刑在教人以善;③法律体系包括律、令、格、式,内容涉及职制、户婚、贼盗、斗讼等各方面,④而对涉及民间田土钱债的民事行为视为细事。唐之后,历代律典多以唐律为蓝本。中华法系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
——摘编自夏锦文《中华法制文明具有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等
【提取信息】根据材料,概括中华法系的主要特点。
【教你提取】
①→起源早;
②→强调礼法结合;
③→法律体系完备;
④→重公权轻私权。
试答:主要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强调礼法结合、罪罚相当、明德慎刑;法律体系完备;刑民不分,重公权轻私权。
层级二 历史解析:《太和律》的影响
材料 拓跋氏入主中原后,将原始部落法和汉晋法律结合,“刑重网密”,以致执法官吏多以严刑酷法逼取供词。孝文帝太和年间,北魏两次修律,于太和十六年(492年)颁行,即为《太和律》。《太和律》一方面废除了鲜卑拓跋氏习惯法中的固有酷刑,另一方面又下诏“罢门房之诛”,废除了族刑连坐之法。《太和律》将不孝、不敬等入律,对李悝《法经》以来的法规律令重新洗牌,将“齐之以法”“示之以礼”结合起来。《太和律》还将原有的七刑简化为“死、流、徒、鞭、杖”五刑,并为后世北齐和隋唐所继承。《太和律》修订后,以“律、令、格”为体例,体系较唐律相差无几。
——摘编自李书吉《论<太和律>及北朝法系》
【探究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太和律》的影响。
【教你探究】
试答:影响: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进程;为后世法律制定提供了借鉴;等等。
层级三 开放写作:中国古代乡约
材料 下表是宋朝以来部分重要乡约摘要。
朝代 制定者 名称 主要内容
北宋 吕大钧 《吕氏乡约》 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为宗旨,规定了乡人在日常生活与交往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南宋 朱熹 修订《吕氏乡约》 在“德业相劝”一条中加入“畏法令,谨租赋”
明朝 王阳明 吕坤 《南赣乡约》 《乡甲约》 规定乡民共同遵守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如规定不参加乡约者将罚银一两;设有约长、约副、约正等,职责明确将乡约、保甲纳入同一个综合治理体系中,以“约”为一个组织单元;官府在各约之上设监督管理机制来监管各约
清朝 陈秉直 《上谕合律乡约全书》 举行乡约的程序是讲解完圣谕“敦孝悌以重人伦”等后,紧接着“读律”(讲解律法)
——摘编自陈忠海《乡约与乡村治理》
【写作题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乡约”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严密,不能照抄材料原文。)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取信息,进行阐释
再读表,定信息 时空定位 北宋到清代
关系定位 古代的教化
后分析 并论证 分析材料 不同时期乡约的内容变化
论证观点 用材料中的史实分别说明不同时期乡约的影响
试答:标题:乡约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阐述:北宋《吕氏乡约》以教化为主,改善了社会风气;修订后的《吕氏乡约》加入朝廷治理要求,开始将乡约与国家治理相结合;《南赣乡约》扩大了覆盖面,并设约长等进行管理;《乡甲约》融合乡约与保甲法,以“约”为单位,由官府进行监督,增强了乡约的有效性;清朝时期将乡约宣讲与解读朝廷律法相结合,强化了国家对乡村的治理。
总之,宋朝以来的乡约中不断渗透国家治理因素,使乡约的乡村治理功能不断增强。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海南·5)《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
情境设置 法律与教化的变迁
聚焦考点 法律与教化
素养立意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问题 要求 ①“这些方式”:解读方式的特点。 ②“旨在”:思维主题
易错 排查 B项不符合史实 礼制和法律是为了约束个人的不法行为,而不是完全消灭个人的私欲
C项解读错误 “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说明这些治理方式强调礼仪和法律教化,并不是废除刑罚,而是宽柔相济、外儒内法
D项解读错误 乡约教化主要通过道德感化的形式来引导百姓,而不是严刑峻法,以刑狱威慑百姓
合理 推论 根据材料“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可知,这些治理方式主要是通过礼法规范和乡约教化来顺从君王统治的,同时通过乡约教化将儒家伦理道德与百姓日常生活相结合,以达到教化百姓的目的,故选A项
【类题精练】
1.(2022·北京·3)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有大功于名教”可知,北宋士大夫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引导民众走近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最终起到儒家化移风俗的作用,即注重推行社会教化,故选A项;材料强调北宋士大夫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推行社会教化,不涉及经济控制问题,得不出“放松”的结论,排除B项;修建亭台馆榭与鼓励文学艺术创作无关,排除C项;崇文抑武指在地位上、工资待遇上以及文化宣传上,抬举(尊崇)文官,贬低(抑制)武将,这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2023·河北百校联盟高三9月联考)睡虎地秦简记载,父亲控诉亲子“不孝”,可以请求政府将其杀死或断足流放,政府会予以照办。同时,法律规定父亲私拿亲子财物的行为属于家事领域,会被当作无罪来处理。这说明秦朝(  )。
A.注重宗法伦理 B.刑罚制度严苛
C.社会秩序混乱 D.基层管理严密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的法律严惩亲子的不孝行为,而宽恕父亲的窃财行为,这体现了宗法伦理对法律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既体现了秦法严苛的一面,又体现了秦法仁慈的一面,故排除B项;秦法借助宗法伦理,有助于维护封建社会秩序,故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秦朝基层管理严密,故排除D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历史文献记载
1.(2021·山东菏泽一模)下表为隋代五刑的内容。《隋书·刑法志》记载∶“蠲除前代鞭刑及枭首、轘裂之法,其法徒之罪皆减从轻。”这反映出隋朝刑罚制度的特点是(  )。
死刑 绞、斩
流刑 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
徒刑 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
杖刑 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
笞刑 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
A.细密严苛,轻罪重刑 B.德主刑辅,礼法结合
C.宽严适中,明德慎刑 D.立法宽简,疏而不失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以官修史书中关于隋朝“五刑”的文献记载创设学习情境。根据题干“蠲除前代鞭刑及枭首、轘裂之法,其法徒之罪皆减从轻”可知,隋代刑罚从轻从宽,依据表格中五刑内容可知,隋代立法简明且自成体系,由此可知,隋代刑罚制度立法宽简,疏而不失,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隋朝刑罚从轻从宽,而非轻罪重罚,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德治和礼法内容,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明德慎刑”,故排除C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2·山东模拟)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具有“临事制刑,不预设法”的传统。到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开始打破旧的法律传统,如郑国子产“铸刑书”、郑国邓析“作竹刑”、晋国赵鞅“铸刑鼎”。这一转变(  )。
A.反映了等级秩序走向瓦解
B.说明法家思想更适应现实需要
C.适应了阶级关系变动的需要
D.表明郑国和晋国率先走向法治
【答案】C
【解析】从夏商西周时期的“临事制刑,不预设法”到春秋后期“铸刑书”“作竹刑”“铸刑鼎”,说明随着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势力不断壮大,法律由具有随意性和不成文的传统逐渐发展为固定的成文法,这适应了春秋时期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统治阶级用固定法律来维护统治的做法,所以上述转变是为了适应阶级关系变动的需要,故选C项;法律走向固定化和成文化与维护统治有关,而与等级秩序走向瓦解无必然关联,排除A项;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说到郑国、晋国的成文法是作为示例来说明的,并且未与其他国家作比较,无法得出郑国和晋国率先走向法治的结论,且题干提到的是法律制度,而不是以法治国,排除D项。
3.(2022·天津和平区三模)唐代《续曹大家女训》,“士族传写,行于时”。宋代《袁氏世范》写道,“以夫妇之所与知能行者,语诸世俗,使田夫、野老、幽闺妇女皆晓然于心目间”。这反映了唐宋年间(  )。
A.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B.士族家法学风的严明
C.家训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D.三纲五常规范言行礼仪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唐宋时期家训流传于妇孺之口,且家训书写也世俗化,体现了家训发展社会化的趋势,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唐宋时期家训的发展,与女性地位提高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家训不只适用于士族,同样适用于基层民众,排除B项;家训是家长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对子孙的教诲,三纲五常不能等同于家训,排除D项。
4.(2022·广东省一模)王安石在变法期间大力推行淤田法,即利用决水的办法,把河水中挟带的肥沃的淤泥,漫浸到田地里,使不毛之地成为沃壤。对此,作为变法反对派的苏辙也承认,黄河所淤“宿麦之利,比之他田,其收十倍”。据此可知,淤田法(  )。
A.弥合了统治阶层的内部分歧
B.加重了当时百姓的劳役负担
C.传承了农业精耕细作的理念
D.致力于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即便是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也认为淤田法有利于农业增收,由此可知淤田法有利于农业发展,这说明淤田法传承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理念,故C项正确;苏辙只是认可淤田法的功效,但这不表明它弥合了反变法派与变法派之间的政治分歧,排除A项;淤田法是否加重百姓的劳役负担,仅从材料信息不得而知,B项错误;仅从材料不能推知淤田法是为解决人地矛盾而推行的,D项错误。
5.中国古代统治者用法律防范与惩处犯罪;用乡约制度教化乡里,规范行为。下表体现的明清教化与法律的关系是(  )。
明 清
法律 以唐律为蓝本的《大明律》,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沿袭《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
教化 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让百姓毋作非为。以《大明律》解释六谕,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 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常引《大清律例》
A.设律博士用儒家经典来解释法律
B.教化渐为政府所利用并与法律合流
C.朝廷法律一直是教化的基本素材
D.日常生活中教化在逐渐取代法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教化逐渐被法律渗透,体现了教化逐渐为政府所利用并与法律合流,B项正确;律博士是专门从事法律教育的官员,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一直是教化的基本素材”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在日常生活中教化并没有取代法律,排除D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6.(2022·北京市海淀区二模)下表为《唐律疏议》与儒家典籍一致的两处表述。这种情况的大量存在说明(  )。
《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 《唐律疏议》:“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
《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唐律疏议》:“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徒刑,流放);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
A.唐朝以严刑峻法治国以保证惩戒效果
B.唐朝鼓励亲属间相互告发以维护治安
C.唐律将法律条款与儒家思想密切结合
D.《唐律疏议》是古代礼仪制度的总结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唐律疏议》与儒家典籍一致……情况大量存在”可知,《唐律疏议》中的法律规定与儒家思想的记载相一致,例如,《礼记》中规定即使幼童和老人有死罪,也不施加刑罚,《唐律疏议》中也有类似规定,说明《唐律疏议》将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故选C项;《唐律疏议》将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礼法合一,重视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倡导德主刑辅,排除A项;材料中对违反儒家伦理道德的行为予以处罚,体现了“出礼入刑”的思想,故亲属间相互告发的行为违背了儒家伦理道德,排除B项;《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礼制规范的总结,排除D项。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