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第五单元 中国古代史(选择性必修部分)
第13讲 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赋税制度与医疗卫生
一、商业贸易的发展
1.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发展
商朝 出现了专门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
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春秋战国 “①__________”的格局被突破
秦汉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隋唐到两宋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②__________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
步繁荣
元、明、清 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
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
商人群体——③______兴盛
工商食官
坊市分区
商帮
2.古代的贸易通道
(1)丝绸之路
A.内涵:商人们将中国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B.地位: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2)海上贸易
A.路线: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④__________
和红海沿岸地区。
B.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
C.管理机构: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⑤________,掌管对外贸易。
阿拉伯海
市舶司
3.朝贡贸易
A.地位: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
B.管理: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
严格的规定。清政府在广州设置⑥______,统揽对外贸易事务。
公行
4.商业贸易的作用
(1)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对中国:中国通过⑦________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
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加强了中外经济交流。
(3)对世界: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
陆、海
二、古代中国的信贷、契约与货币
1.中国信贷发展
(1)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比较普遍,并出现⑧__________。
(2)唐朝: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类似现代汇票的“⑨______。”
(3)宋代:⑩____________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4)明朝中期以后: ______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
(5)清朝: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 ______。
货币信贷
飞钱
交子、会子
钱铺
庄票
2.古代中国的契约
(1)商周时期产生 ______。
(2)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3)唐宋以后,契约应用更加广泛。
契约
3.古代货币的演进
时期 表现
商朝后期 开始出现铜铸币
春秋战国 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 ________
秦朝 在圜钱基础上将货币统一为 ____________,这种样式在此后被长期
沿用
北宋 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纸币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
元朝 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
明朝 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明朝中期起, ______逐渐成为国
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清朝 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铜铸币
圆形方孔钱
白银
三、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秦汉
赋役大致包括三部分: ______、人头税和徭役。
(1)田赋:秦朝田赋税率极高;汉初田赋税率大大降低。
(2)口赋: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还征收财产税。
(3)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
2.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田赋
3.唐朝
(1) __________:针对21~59岁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
“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
(2)两税法
A.背景: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
行 ________。
B.内容: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
地税,按 ____________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人丁、资产
4.宋代
(1)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2)募役法:王安石推行 ________,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5.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税粮外又
有前朝没有过的“ ______”。
6.明朝
(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2)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 ________”。
募役法
科差
金花银
(3)一条鞭法
A.背景: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
B.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
分统一雇人。
C.影响: __________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7.清朝:“摊丁入亩”
(1)内容:1712年,康煕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雍正
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 __________”。
(2)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四、医疗卫生
1.疫病防治措施
(1)改善公共卫生条件:不少地方官在任期内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
(2)研究防治疫病方法:东晋葛洪所著《 ____________》记载了青蒿对疟
疾的治疗作用;发明了 ____________。
(3)建立疫病救治机构: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肘后备急方
人痘接种法
2.中医药的成就
(1)中医学成就
中医诊断 战国时的扁鹊已经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
中医理论 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 __________》,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
论著作
中医治疗 东汉晚期,名医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以及健身方
法“五禽戏”
医学家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 ____________》,奠定
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中医治疗 唐朝医学家孙思邈著成临床百科全书《 ________》,被后人尊称为
“药王”
针灸在中医治疗中发挥很大作用,治疗效果显著,简便经济,受到中国
人的欢迎,也被世界许多其他国家接受
(2)中药学成就:唐朝的《 ________》,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明朝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被誉为“ ______________”。
千金方
唐本草
东方药学巨典
(续表)
[基础判断]
1.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纸币是主要货币,且纸币的发行是成功的。( )
错误
【详解】宋代货币格局多元,交子并非主要货币,交子后期无限制滥发,导致大幅贬值,政府信用破产,引发了社会经济危机。元朝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发行,滥印纸钞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以致财政崩溃。
2.唐宋时期,坊市制逐渐崩溃,街市制形成。坊市制的崩溃说明其缺乏合理性。
( )
错误
【详解】坊市制下,坊市的界限划分方便了城市管理,推动了古代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政府对商业的规范与管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并带动了周边商业的繁荣。
3.隋唐实行租庸调制,王安石变法推行募役法,“庸”和募役法起了相同的作用。
( )
正确
【详解】“庸”出现于隋朝,指纳物代役。募役法是纳钱代役。二者都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这有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从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4.两税法的实施,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
( )
正确
【详解】两税法统一了税制,简化了征课名目,使赋税相对确定,从制度上避免了官吏乱摊派的可能。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还扩大了征税面,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等,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5.明朝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征银,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
错误
【详解】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是白银货币化的一个结果,也是白银货币化完成的标志。明朝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完成了从贵重商品最终走向完全货币形态的过程。
6.古代赋役制度征税形式的演变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 )
正确
【详解】古代赋税形式由实物转向货币,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基本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向。
7.中国古代医药学的发展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
错误
【详解】中国古代医药学的发展源于劳动人民的不断实践,大一统政治体制提供了国家力量的支持,是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但不是源头。
[概念阐释]
1.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是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的。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这种朝贡贸易的本质是中国自然经济的反映。
2.市舶、市舶使与市舶司
市舶是指中国旧时中外互市的船舶,含义在各代不一。市舶使设于唐代,市舶司设于两宋,其主要职能都是管理对外贸易。市舶使与市舶司有一定的区别:市舶使是官职名,是我国最早设置的专管海外贸易的官职;市舶司是官衙名,是我国最早设置的专管海外贸易的机构。
3.清朝的庄票
旧时钱庄发行的本票,因采用不记名形式,故可在市面流通,视同现金。发行庄票的钱庄是一种金融信用机构,类似于现在的银行,开始主要承揽汇兑业务,后来也进行存放款等业务。庄票出现是清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适应了大宗商品贸易交换的需要,反过来也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4.中国古代契约
契约,最初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可以理解为“守信用”。形式有精神契约和文字合同契约,对象多样。
[视野拓展]
1.铜贝等金属贝的出现,标志着贵金属开始登上货币的舞台,不过这时还处于金属货币的萌芽时期,它与后世铸造的货币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在中国货币史上是由天然货币向金属货币过渡的一个阶段。
2.春秋战国时期突破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宋朝突破了坊、市界限,商业经营时间的限制也被打破,另外官府也不再直接监管市里的交易活动。
3.古代契约发展的特点
(1)出现时间很早:中国在商周时期出现契约,古埃及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现契约,两河流域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出现契约。
(2)应用范围广泛:契约在日常的经济与社会活动中普遍使用,几乎各种活动都要订立契约。
(3)政府国家保护:各类契约的订立往往通过政府相关部门承认,接受国家法律保护。
4.古代中国中医学的特征
(1)历史悠久,理论成熟。自先秦、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相继问世,我国的中医学开始形成相对系统的理论体系。
(2)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中医临床医学等多方面,还有中医养生和中医保健等内容。
(3)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密切关联,即天人合一;同时主张辨证施治,根据辨证结果,确定治疗方法。
(4)典籍浩繁、数量众多。自秦汉到明清,中医典籍数不胜数,既有民间个人著述,也包括官修药典等。
(5)成就巨大、影响深远。古代中国中医学取得巨大成就,是百姓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后来中医走向世界,广受许多国家的青睐。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选择题突破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古代中日贸易的特点
材料 ①早在西汉时期,中日贸易开始出现。这一时期日方来华朝贡,中方回礼馈赠。民间贸易是偶然的、非定期的往来,以简单的物物交换进行,但输入日本的先进生产技术给日本社会注入了新的血液。到隋唐时期,中日间使节往来频繁,遣唐使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官方贸易,这使大唐的先进文化全面而系统地输入日本,②两国的官方交往形成了第一次高潮,当时官方贸易居主导,并呈现鼎盛的局面,直到唐末才随遣唐使的减少而衰微下去。
③五代、宋元时期,中日政府交恶,官方贸易大为减少。但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发展较快,③中日民间贸易得到长足发展,④中国的药材、珠宝、铜钱、书籍大量输入日本,同时日本的莳绘、扇子、刀剑等也深受国人的喜爱。明朝时期,明廷出于消弭倭寇的政治目的,日本出于获取利润的经济目的,中日间官方贸易再次复苏。⑤明后期,倭寇祸乱日益严重,中日官方贸易终于在嘉靖年间彻底终止,同时明清政府厉行海禁,⑤德川幕府后期也先后五次颁布“锁国令”,致使两国的民间贸易只能以走私这种畸形方式表现出来。
——摘编自黄尊严、王芳《浅议古代中日官方贸易的特点》
【提取信息】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日贸易的特点。
【教你提取】
①→从起源时间来看;
②→从官方主导来看;
③→从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来看;
④→从双向交流来看;
⑤→从发展进程来看。
试答:特点:出现较早,历史悠久;受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影响明显;以官方为主导;前期以官方贸易为主,后民间贸易日益发展;双向交流互补;发展具有曲折性。
层级二 历史解析:“中医存废之争”
材料 1916年,主张废除中医的领袖人物余云岫(余岩)撰著《灵素商兑》,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批判,其后又持续著文力倡西医学、力主废除中医。思想文化界包括梁启超、梁漱溟等,在反思与批判传统文化时,也都对中医理论及中医实践中的庸医与迷信现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和批判。
深研中医的文化学者杜亚泉著文回应,主张中西医相互借鉴,以中华文明融汇外来文明。中医名家,如陆士谔、陆渊雷、杨则民等,开始持续著书立说,回应挑战,主张发挥中医药优势,实现中西医药并存。
——摘编自张可荣、李艳飞《近代中医存废之争的文化思考》
【探究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医存废之争”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教你探究】
试答:示例:20世纪初期,围绕中医存废产生了不同看法,中医面临严重困境。
“中医存废之争”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近代以来,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随着西方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不断传入,西医也传入中国,中医受到冲击。
近代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在救国道路探索中,向西方学习,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崇西方近代科学,反思传统文化,中医被视为落后的封建文化的代表而受到批判。中医本身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存在迷信成分等,也是中医受到质疑的客观原因。当然也有学者、中医名家持相反立场,主张中西医相互借鉴。
中医存废之争中,对中医的质疑和批判有利于开启民智,推动思想解放,但是片面否定中医显然是错误的。中医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应该弘扬中医文化,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中医存废之争,体现出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冲突,我们应当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不同文明之间平等包容、交流互鉴。
层级三 开放写作:“传承与创新”
材料 制度的传承与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两税法与一条鞭法的联系与区别,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制度在传承与创新中的不断发展。
两税法 一条鞭法
◎量出制入。中央合并原征各项税役,定出“两税 元额”,向各地摊派。各州县根据所摊税额,向下摊 派。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徭役、杂税,但丁额不 废。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
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
岁之役,官为佥募,力
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
为增减;
两税法 一条鞭法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 差。”即不论主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 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 ◎元额以大历十四年(779年)垦田面积和户等高 下摊分。两税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 ◎无固定居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的1/30 征税。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 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如
以赠耗。凡额办、派办,
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
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
于一条,皆计亩征银,折
办于官。
——《明史·食货二》
续表
【写作题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传承与创新”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解读信息,写作短文
再读材料,定信息 时空定位 唐代、明代
关系定位 唐代和明代赋税制度比较
后分析并说明 分析材料 明代赋税制度和唐代赋税制度的共性和差异
说明论题 说明传承与创新的必要性,两个时期赋税制度
的共性和差异,明确两种赋税制度的影响
试答:①从制度的适应性和社会发展需求等角度阐述制度传承与创新的必要性;
②从两税法对中国传统税制的改变以及一条鞭法与两税法的联系与区别等角度阐述二者是如何体现制度的传承与创新的;
③从两税法和一条鞭法实施所产生的影响的角度阐述制度传承与创新对社会治理与发展的重大意义。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北京·5)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
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
A.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
B.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密集
C.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D.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
D
·考法
情境设置 长安与罗马的交通
聚焦考点 古代商业与城市
素养立意 历史解释
·解法
问题要求 “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思维主题
易错排查 A项逻辑错误 长安城自公元前202年开始修建,而罗马帝国在公元前2
7年才建立,时间不符,“借鉴”的说法错误
B项不符合 史实 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不便,且材料不涉及长
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状况
C项逻辑错误 路不等于商路,且材料不涉及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合理推论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 况;“处处有路透长安”指条条路都可以通向长安城,即长安和罗马都曾 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故选D项
类题精练
1.(2022·浙江6月·5)白居易有诗云:“水市通阛阓(街市),烟村混舳舻。吏征渔户
税,人纳火田租。亥日饶虾蟹,寅年足虎貙。……堤喧簇贩夫。夜船论铺赁,春酒
断瓶酤。”诗作反映出( )。
A.草市渐成规模,交易商品丰富 B.富商大贾辟建会馆
C.商业活动未曾受到官吏的监管 D.“俞大娘航船”规模宏大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草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从城里一直延伸到城外,各种各样的产品摆满其中,有水果、鱼、虾等,堤岸上来来往往的小贩和背景里的人声相互映衬,故选A项;明清时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排除B项;当时商业活动只是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而不是不受监管,排除C项;唐代商船中有所谓“俞大娘航船”,以规模宏大著称,水手多达数百人,可以在船上长期居住,甲板上甚至有可种植的菜圃,这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2021·山东·4)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
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 )。
D
A.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
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
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
[解析] 本题以明代书籍插画创设学习情境。根据材料“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可知,书画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而作出了调整,即应市场所需进行创作,D项正确;画本大量刊行,成为知识传播的载体,但未必是主要载体,排除A项;明清时期主流文化依然是士大夫文化而非市民文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画本的受众群体,无法体现审美旨趣的阶层分化,排除C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考古发现
1.(2022·山东师大附中高三阶段练习)下面的图1、图2分别为敦煌莫高窟159窟的(唐代)
僧侣刷牙图和成都出土的唐代骨质牙刷柄图。这两则史料说明唐代社会已注意到( )。
B
A.文化政策对中西交流的贡献 B.个人卫生保健的价值
C.民众生存条件改善的必要性 D.佛教对传统习俗的影响
[解析] 本题以考古史料创设学术情境。根据图片反映的信息可知,唐朝已有刷牙方面的记载、描述,说明此时人们已经注意到了个人卫生保健的价值,B项正确;图片没有反映中西方文化交流,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个人卫生,而不是民众生存条件的改善与否,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佛教对传统习俗的影响,D项错误。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2·广东深圳一模)唐代政府曾下令“诸坊市邸店楼屋,皆不得起楼阁临视人家”。
到了宋代,起楼限制放宽,邸店楼屋逐步向立体空间扩展。这一变化说明宋代
( )。
A.经济发展影响城市建设 B.城市以经济功能为主
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经济发展影响城市楼阁高度,故选A项;宋代城市经济职能增强,材料中无城市其他职能的对比,无法说明城市的主要功能,排除B项;中国古代始终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中国古代商人的政治地位始终很低,排除D项。
3.(2022·山东实验中学一模)南北朝时期实行租调制,按户征税。北宋时“客户起移,不须
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取,各取稳便”。明代将力役改为雇役,役户只要缴
纳一定银两,便可免除役劳,而由官府雇人代役。这些变化反映了
( )。
A.政府管理职能渐趋弱化 B.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
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减轻 D.土地兼并之风逐渐杜绝
B
[解析] 本题以古代中国赋役制度演变的过程创设学习情境。根据材料“客户起移,不须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取,各取稳便”“明代将力役改为雇役,役户只要缴纳一定银两,便可免除役劳,而由官府雇人代役”可知,宋明时期,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B项正确;明代政府管理职能不断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也得到强化,A、C两项皆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排除;当时土地兼并之风非但没有被杜绝,反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愈演愈烈,排除D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3·福建漳州一模)下表所示为清代财政收入状况统计表。
时间 收入银数(万两) 收入粮数(万石) 粮价(两/石)
顺治九年(1652年) 2438 562 1.15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3110 634 0.59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4937 831 1.48
鸦片战争前夕 4850 800 2.16
据上表可知,清代( )。
A.财政危机日益严重 B.财政的货币化特征明显
C.人地矛盾非常突出 D.赋税制度出现重大变革
B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顺治九年(1652年)到鸦片战争前夕国库财政收入银两数远超粮食数,这说明财政的货币化特征明显,故选B项;材料中国家的财政收入是增加的,说明当时的财政危机尚未明显显现,排除A项;材料并未具体说明人均耕地数量的变化,无法体现人地矛盾的突出,排除C项;财政的货币化征收在明代一条鞭法中已经大量出现,并非清朝赋税制度改革的结果,排除D项。第13讲 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赋税制度与医疗卫生
一、商业贸易的发展
1.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发展
商朝 出现了专门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春秋战国 “① ”的格局被突破
秦汉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隋唐到两宋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② 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元、明、清 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③ 兴盛
2.古代的贸易通道
(1)丝绸之路
A.内涵:商人们将中国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B.地位: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2)海上贸易
A.路线: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④ 和红海沿岸地区。
B.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
C.管理机构: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⑤ ,掌管对外贸易。
3.朝贡贸易
A.地位: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
B.管理: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清政府在广州设置⑥ ,统揽对外贸易事务。
4.商业贸易的作用
(1)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对中国:中国通过⑦ 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加强了中外经济交流。
(3)对世界: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
二、古代中国的信贷、契约与货币
1.中国信贷发展
(1)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比较普遍,并出现⑧ 。
(2)唐朝: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类似现代汇票的“⑨ 。”
(3)宋代:⑩ 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4)明朝中期以后: 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
(5)清朝: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 。
2.古代中国的契约
(1)商周时期产生 。
(2)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3)唐宋以后,契约应用更加广泛。
3.古代货币的演进
时期 表现
商朝后期 开始出现铜铸币
春秋战国 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
秦朝 在圜钱基础上将货币统一为 ,这种样式在此后被长期沿用
北宋 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纸币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
元朝 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
明朝 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明朝中期起, 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清朝 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三、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秦汉
赋役大致包括三部分: 、人头税和徭役。
(1)田赋:秦朝田赋税率极高;汉初田赋税率大大降低。
(2)口赋: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还征收财产税。
(3)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
2.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3.唐朝
(1) :针对21~59岁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
(2)两税法
A.背景: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 。
B.内容: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 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4.宋代
(1)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2)募役法:王安石推行 ,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5.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 ”。
6.明朝
(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2)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 ”。
[基础判断]
1.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纸币是主要货币,且纸币的发行是成功的。 ( )
错误 【详解】宋代货币格局多元,交子并非主要货币,交子后期无限制滥发,导致大幅贬值,政府信用破产,引发了社会经济危机。元朝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发行,滥印纸钞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以致财政崩溃。
2.唐宋时期,坊市制逐渐崩溃,街市制形成。坊市制的崩溃说明其缺乏合理性。 ( )
错误 【详解】坊市制下,坊市的界限划分方便了城市管理,推动了古代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政府对商业的规范与管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并带动了周边商业的繁荣。
3.隋唐实行租庸调制,王安石变法推行募役法,“庸”和募役法起了相同的作用。 ( )
正确 【详解】“庸”出现于隋朝,指纳物代役。募役法是纳钱代役。二者都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这有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从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4.两税法的实施,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 ( )
正确 【详解】两税法统一了税制,简化了征课名目,使赋税相对确定,从制度上避免了官吏乱摊派的可能。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还扩大了征税面,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等,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5.明朝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征银,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 )
错误 【详解】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是白银货币化的一个结果,也是白银货币化完成的标志。明朝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完成了从贵重商品最终走向完全货币形态的过程。
6.古代赋役制度征税形式的演变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 ( )
正确 【详解】古代赋税形式由实物转向货币,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基本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向。
7.中国古代医药学的发展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 )
错误 【详解】中国古代医药学的发展源于劳动人民的不断实践,大一统政治体制提供了国家力量的支持,是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但不是源头。
[概念阐释]
1.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是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的。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这种朝贡贸易的本质是中国自然经济的反映。
2.市舶、市舶使与市舶司
市舶是指中国旧时中外互市的船舶,含义在各代不一。市舶使设于唐代,市舶司设于两宋,其主要职能都是管理对外贸易。市舶使与市舶司有一定的区别:市舶使是官职名,是我国最早设置的专管海外贸易的官职;市舶司是官衙名,是我国最早设置的专管海外贸易的机构。
3.清朝的庄票
旧时钱庄发行的本票,因采用不记名形式,故可在市面流通,视同现金。发行庄票的钱庄是一种金融信用机构,类似于现在的银行,开始主要承揽汇兑业务,后来也进行存放款等业务。庄票出现是清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适应了大宗商品贸易交换的需要,反过来也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4.中国古代契约
契约,最初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可以理解为“守信用”。形式有精神契约和文字合同契约,对象多样。
[视野拓展]
1.铜贝等金属贝的出现,标志着贵金属开始登上货币的舞台,不过这时还处于金属货币的萌芽时期,它与后世铸造的货币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在中国货币史上是由天然货币向金属货币过渡的一个阶段。
(3)一条鞭法
A.背景: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
B.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
C.影响: 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7.清朝:“摊丁入亩”
(1)内容:1712年,康煕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 ”。
(2)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四、医疗卫生
1.疫病防治措施
(1)改善公共卫生条件:不少地方官在任期内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
(2)研究防治疫病方法:东晋葛洪所著《 》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发明了 。
(3)建立疫病救治机构: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2.中医药的成就
(1)中医学成就
中医诊断 战国时的扁鹊已经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
中医理论 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 》,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中医治疗 东汉晚期,名医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
医学家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 》,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唐朝医学家孙思邈著成临床百科全书《 》,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针灸在中医治疗中发挥很大作用,治疗效果显著,简便经济,受到中国人的欢迎,也被世界许多其他国家接受
(2)中药学成就:唐朝的《 》,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明朝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被誉为“ ”。
【答案】①工商食官 ②坊市分区 ③商帮 ④阿拉伯海 ⑤市舶司 ⑥公行 ⑦陆、海 ⑧货币信贷 ⑨飞钱 ⑩交子、会子 钱铺 庄票 契约 铜铸币 圆形方孔钱 白银 田赋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人丁、资产 募役法 科差 金花银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肘后备急方 人痘接种法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千金方 唐本草 东方药学巨典
2.春秋战国时期突破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宋朝突破了坊、市界限,商业经营时间的限制也被打破,另外官府也不再直接监管市里的交易活动。
3.古代契约发展的特点
(1)出现时间很早:中国在商周时期出现契约,古埃及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现契约,两河流域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出现契约。
(2)应用范围广泛:契约在日常的经济与社会活动中普遍使用,几乎各种活动都要订立契约。
(3)政府国家保护:各类契约的订立往往通过政府相关部门承认,接受国家法律保护。
4.古代中国中医学的特征
(1)历史悠久,理论成熟。自先秦、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相继问世,我国的中医学开始形成相对系统的理论体系。
(2)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中医临床医学等多方面,还有中医养生和中医保健等内容。
(3)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密切关联,即天人合一;同时主张辨证施治,根据辨证结果,确定治疗方法。
(4)典籍浩繁、数量众多。自秦汉到明清,中医典籍数不胜数,既有民间个人著述,也包括官修药典等。
(5)成就巨大、影响深远。古代中国中医学取得巨大成就,是百姓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后来中医走向世界,广受许多国家的青睐。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古代中日贸易的特点
材料 ①早在西汉时期,中日贸易开始出现。这一时期日方来华朝贡,中方回礼馈赠。民间贸易是偶然的、非定期的往来,以简单的物物交换进行,但输入日本的先进生产技术给日本社会注入了新的血液。到隋唐时期,中日间使节往来频繁,遣唐使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官方贸易,这使大唐的先进文化全面而系统地输入日本,②两国的官方交往形成了第一次高潮,当时官方贸易居主导,并呈现鼎盛的局面,直到唐末才随遣唐使的减少而衰微下去。
③五代、宋元时期,中日政府交恶,官方贸易大为减少。但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发展较快,③中日民间贸易得到长足发展,④中国的药材、珠宝、铜钱、书籍大量输入日本,同时日本的莳绘、扇子、刀剑等也深受国人的喜爱。明朝时期,明廷出于消弭倭寇的政治目的,日本出于获取利润的经济目的,中日间官方贸易再次复苏。⑤明后期,倭寇祸乱日益严重,中日官方贸易终于在嘉靖年间彻底终止,同时明清政府厉行海禁,⑤德川幕府后期也先后五次颁布“锁国令”,致使两国的民间贸易只能以走私这种畸形方式表现出来。
——摘编自黄尊严、王芳《浅议古代中日官方贸易的特点》
【提取信息】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日贸易的特点。
【教你提取】
①→从起源时间来看;
②→从官方主导来看;
③→从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来看;
④→从双向交流来看;
⑤→从发展进程来看。
试答:特点:出现较早,历史悠久;受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影响明显;以官方为主导;前期以官方贸易为主,后民间贸易日益发展;双向交流互补;发展具有曲折性。
层级二 历史解析:“中医存废之争”
材料 1916年,主张废除中医的领袖人物余云岫(余岩)撰著《灵素商兑》,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批判,其后又持续著文力倡西医学、力主废除中医。思想文化界包括梁启超、梁漱溟等,在反思与批判传统文化时,也都对中医理论及中医实践中的庸医与迷信现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和批判。
深研中医的文化学者杜亚泉著文回应,主张中西医相互借鉴,以中华文明融汇外来文明。中医名家,如陆士谔、陆渊雷、杨则民等,开始持续著书立说,回应挑战,主张发挥中医药优势,实现中西医药并存。
——摘编自张可荣、李艳飞《近代中医存废之争的文化思考》
【探究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医存废之争”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教你探究】
试答:示例:20世纪初期,围绕中医存废产生了不同看法,中医面临严重困境。
“中医存废之争”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近代以来,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随着西方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不断传入,西医也传入中国,中医受到冲击。
近代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在救国道路探索中,向西方学习,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崇西方近代科学,反思传统文化,中医被视为落后的封建文化的代表而受到批判。中医本身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存在迷信成分等,也是中医受到质疑的客观原因。当然也有学者、中医名家持相反立场,主张中西医相互借鉴。
中医存废之争中,对中医的质疑和批判有利于开启民智,推动思想解放,但是片面否定中医显然是错误的。中医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应该弘扬中医文化,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中医存废之争,体现出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冲突,我们应当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不同文明之间平等包容、交流互鉴。
层级三 开放写作:“传承与创新”
材料 制度的传承与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两税法与一条鞭法的联系与区别,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制度在传承与创新中的不断发展。
两税法 一条鞭法
◎量出制入。中央合并原征各项税役,定出“两税元额”,向各地摊派。各州县根据所摊税额,向下摊派。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徭役、杂税,但丁额不废。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即不论主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 ◎元额以大历十四年(779年)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两税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 ◎无固定居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的1/30征税。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如以赠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于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明史·食货二》
【写作题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传承与创新”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解读信息,写作短文
再读材料,定信息 时空定位 唐代、明代
关系定位 唐代和明代赋税制度比较
后分析 并说明 分析材料 明代赋税制度和唐代赋税制度的共性和差异
说明论题 说明传承与创新的必要性,两个时期赋税制度的共性和差异,明确两种赋税制度的影响
试答:①从制度的适应性和社会发展需求等角度阐述制度传承与创新的必要性;
②从两税法对中国传统税制的改变以及一条鞭法与两税法的联系与区别等角度阐述二者是如何体现制度的传承与创新的;
③从两税法和一条鞭法实施所产生的影响的角度阐述制度传承与创新对社会治理与发展的重大意义。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北京·5)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
A.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
B.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密集
C.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D.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
情境设置 长安与罗马的交通
聚焦考点 古代商业与城市
素养立意 历史解释
问题要求 “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思维主题
易错排查 A项逻辑错误 长安城自公元前202年开始修建,而罗马帝国在公元前27年才建立,时间不符,“借鉴”的说法错误
B项不符合史实 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不便,且材料不涉及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状况
C项逻辑错误 路不等于商路,且材料不涉及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合理推论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处处有路透长安”指条条路都可以通向长安城,即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故选D项
【类题精练】
1.(2022·浙江6月·5)白居易有诗云:“水市通阛阓(街市),烟村混舳舻。吏征渔户税,人纳火田租。亥日饶虾蟹,寅年足虎貙。……堤喧簇贩夫。夜船论铺赁,春酒断瓶酤。”诗作反映出( )。
A.草市渐成规模,交易商品丰富
B.富商大贾辟建会馆
C.商业活动未曾受到官吏的监管
D.“俞大娘航船”规模宏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草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从城里一直延伸到城外,各种各样的产品摆满其中,有水果、鱼、虾等,堤岸上来来往往的小贩和背景里的人声相互映衬,故选A项;明清时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排除B项;当时商业活动只是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而不是不受监管,排除C项;唐代商船中有所谓“俞大娘航船”,以规模宏大著称,水手多达数百人,可以在船上长期居住,甲板上甚至有可种植的菜圃,这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2021·河北·5)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有些年份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超过元朝海运漕粮年度最高额。同时,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据此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 )。
A.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B.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引发了“海禁”政策出台
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答案】D
【解析】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南方的粮食、商品通过大运河运往北方,北方的商品也销往东南沿海,这说明大运河航运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故选D项;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南移,排除A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松动,排除B项;明初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而实施“海禁”政策,排除C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考古发现
1.下图是1970年在陕西出土的“怀集庸调银饼”,为唐朝岭南道怀集县地方官将百姓缴纳的庸调折变为银、浇铸成饼后,上交朝廷的赋税银。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
B.赋税征收方式灵活
C.政府减轻百姓赋税负担
D.白银得以普遍流通
【答案】B
【解析】“纳绢代役”为“庸”,百姓缴纳庸调说明唐朝的赋税征收方式较为灵活,B项正确;唐朝时期,货币地租并没有取代实物地租,排除A项;交税的方式比较灵活并不代表百姓的赋税负担减轻,排除C项;白银普遍流通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2·广东深圳一模)唐代政府曾下令“诸坊市邸店楼屋,皆不得起楼阁临视人家”。到了宋代,起楼限制放宽,邸店楼屋逐步向立体空间扩展。这一变化说明宋代( )。
A.经济发展影响城市建设 B.城市以经济功能为主
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经济发展影响城市楼阁高度,故选A项;宋代城市经济职能增强,材料中无城市其他职能的对比,无法说明城市的主要功能,排除B项;中国古代始终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中国古代商人的政治地位始终很低,排除D项。
3.(2023·广东新高三开学大联考)唐宋有关借贷契约的法律对索债方式没有过多限制,甚至默许使用暴力抢夺的方式。而清代法律规范了追债行为,并对追债过程中采取抢夺手段的人予以严厉打击,更加注重保护借贷方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这一变化( )。
A.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B.说明清朝抑商政策松动
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反映了清朝法制已经完善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了唐宋到清朝借贷契约法律的进步,规范了借贷行为,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中放贷人并不等于地主阶级,且材料中的变化限制了追债手段,不能体现唐宋更加注重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法律加强对借贷行为的规范,无法体现抑商政策的松动,排除B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3·福建漳州一模)下表所示为清代财政收入状况统计表。
时间 收入银数 (万两) 收入粮数 (万石) 粮价(两/石)
顺治九年(1652年) 2438 562 1.15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3110 634 0.59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4937 831 1.48
鸦片战争前夕 4850 800 2.16
据上表可知,清代( )。
A.财政危机日益严重 B.财政的货币化特征明显
C.人地矛盾非常突出 D.赋税制度出现重大变革
【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顺治九年(1652年)到鸦片战争前夕国库财政收入银两数远超粮食数,这说明财政的货币化特征明显,故选B项;材料中国家的财政收入是增加的,说明当时的财政危机尚未明显显现,排除A项;材料并未具体说明人均耕地数量的变化,无法体现人地矛盾的突出,排除C项;财政的货币化征收在明代一条鞭法中已经大量出现,并非清朝赋税制度改革的结果,排除D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