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考点精讲 第14讲 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课件+学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考点精讲 第14讲 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课件+学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4 11:49:28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第五单元 中国古代史(选择性必修部分)
第14讲 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距今约1万年前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等文化
区,共同推动着以中原华夏族为核心的①__________的中华文化
逐渐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 面对大动荡的时代,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以挽救社会,
“②__________”局面出现
汉朝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③__________,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 玄学盛行,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多元一体
百家争鸣
尊崇儒术
唐朝 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但它也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理论,促进了儒
学的创新与发展
宋朝 理学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其宣扬的封建礼教,
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明朝 中后期心学兴起,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
明末清初 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清朝康雍乾时期 君主专制高度发展,④________钳制思想,禁锢中华文化的发展
文字狱
(续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⑤__________的民本思想
周公:“⑥__________”。孔子:“仁”“⑦__________”,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
对苛政。孟子:“⑧______”“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由道而产生;凸显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2)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摒弃了天命的绝对
权威,具有朴素的⑨________。
以人为本
敬天保民
仁者爱人
仁政
唯物观
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张载、范仲淹、文天祥和顾炎武等人的思想体现了家国情怀。
4.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1)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2)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4)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5.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6.⑩__________
太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才能
产生新事物。孔子:“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天时不如地
利,地利不如人和。”
和而不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1.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根植于本土,形成了独特的品格。
2.多样性:中华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创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
文化的 ________。
3. ________: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4.凝聚性:中华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 ________: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多样性
包容性
连续性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1.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 __________和精神动力。
2.现实价值:为中国社会的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思想源泉
五、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中国
(1)发展历程
A.两汉之际, ______传入中国。
B.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C.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 ________。
D.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
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
本土化
(2)影响:诗词、书法、绘画和建筑艺术,很多都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吸收了佛教
的理念,更加 __________的表达。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
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1)表现:意大利人 ________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2)对中国的影响: ________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
本》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清政府任命 ________等人主持钦天监工
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注重境界
利玛窦
徐光启
汤若望
六、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
(1)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2)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 ______、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3)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 ______、
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4)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5) ____________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朝鲜
律令
郑和下西洋
2.对欧洲的影响
(1)8世纪以后,中国的 ________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
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13世纪, ______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
阶层日渐衰落。
(3) ________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4)欧洲人借鉴中国的活字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
兴运动和 __________,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造纸术
火药
指南针
宗教改革
[基础判断]
1.中华传统文化自始至终都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表现为
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
错误
【详解】中华文化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这种兼收并蓄表现为构成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儒学对其他思想流派的吸收、对异域文化的吸取、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借鉴等。
2.宋代理学的形成表明了汉代儒学本身具有局限性。( )
正确
【详解】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缺乏治心的手段,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3.明清之际批判思想针对理学进行了批判,彻底否定了儒学思想。( )
错误
【详解】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针对理学束缚、君主专制制度的不合理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们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仍然没有跳出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因而,明清之际批判思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
4.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不能得到全面实现,在于其存在着根本性的理论缺陷。
( )
正确
【详解】民本思想本质上是一种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政治理论,以“治权在君”“贵贱有等”作为最基本的政治价值和制度原理。在封建时代,儒家的民本思想政治模式过于依赖当权者的道德素质,不能切实保证其约束、监督和制衡最高权力的有效性,也妨碍了其执行的力度。
5.儒学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源于其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和推崇。
( )
错误
【详解】儒学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主要得益于儒学能够根据时代需要,不断自我更新,积极接受和吸收外部的文化,适应了阶级和时代发展的需求。
6.传统文化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根植于久远的传统。( )
正确
【详解】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并制礼作乐,孔子主张“仁者爱人”,管子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等,都体现出以人为本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7.袁世凯“尊孔复古”引起新文化运动,儒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受到批判。
( )
错误
【详解】儒学在历史上多次受到批判。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兴盛,儒道佛三教并存,相互斗争。明清之际,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思想家对程朱理学进行了批判。
[概念阐释]
1.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经世致用”一词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的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
2.早期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是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一发展过程。
3.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指明末清初以及清末民初两个时期。
(1)明末清初:称“西学东来”,因为那时西学对中学并未构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
(2)清末民初:西学传入对中学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西学东渐”。
[视野拓展]
1.儒家思想对欧洲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16世纪左右传播到欧洲,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渊源,促进了欧洲近代文明的发展。
2.佛教本土化的原因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佛教在一定时期有利于巩固统治,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思想长时间交流与融合。
3.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向心力、凝聚力。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文化中的刚健自强精神长期以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求真务实。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指导着人们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各种人际关系。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选择题突破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特征
材料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兴起到西汉尊崇儒术再到宋明理学、明清时期“经世致用”的新儒学的历史文化变迁,①最终形成了“以儒为宗”的中国古代意识形态。……②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发生了内生性的演变,③但却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性,如崇尚和谐、爱好和平、天人合一、与人为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和连续的。
—— 摘编自王永贵《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
【提取信息】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特征。
【教你提取】
①→从儒学地位来看;
②→从不同时代内涵来看;
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性来看。
试答:特征:以儒学为中心;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继承性与创新性。
层级二 历史解析:古代“民本思想”的意义
材料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民本”二字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臻于成熟。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战国之后,民本思想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到明清之际达到巅峰。
—— 摘编自丁伟民《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现代借鉴意义》
【探究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意义。
【教你探究】
试答:意义: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
层级三 开放写作:中华文明的传承
材料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和融合力,表现出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有人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将文明的起源、传承、发展连为一体,并将其比拟为河水的源、流、汇。中华文明始自涓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先后发祥,如满天星斗,又如重瓣花朵,是谓“源”;而后逐次凝聚,成涧成溪,沿民族交融交流互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不断演进,是谓“流”;荟萃精华,兼济天下,创造基于人民福祉的思想、制度体系和科学文化艺术成果,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是谓“汇”。
—— 摘编自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
【写作题目】围绕中华文明的传承,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史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阐述清晰。)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取信息,明确观点
再读材料,定信息 时空定位 中国古代
关系定位 中华文明的发展
后分析并论证 分析材料 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论证观点 用材料中的史实分别说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试答:论题: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当代中华文化复兴的坚实基础。
阐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呈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两汉以来,国人以高昂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创造、熔铸了灿烂的文化。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文化上兼容并包,注意吸收各族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近代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偏激的一面。继承和发扬优秀中华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源泉。
总之,对中国传统文化要釆取批判吸收、扬弃的态度。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全国甲卷·27)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
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
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承续华夏传统 B.倡导疑古辨伪 C.弘扬程朱理学 D.保存历史文献
A
·考法
情境设置 康熙皇帝的求贤措施
聚焦考点 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
素养立意 历史解释
·解法
问题 要求 ①“上述措施”:明确措施内容; ②“主要目的”:思维主题
易错 排查 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疑古辨伪是对前世文献资料的存疑考辩,与材料
内容不符
易错 排查 C项不符合史实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对程朱理学
进行猛烈抨击,因参加反清复明斗争失败后归隐
山林,“举荐山林隐逸”与弘扬程朱理学不符
D项不符合史实 清初实行文字狱,且开设明史馆,修纂儒家传注
过程中对不利于清朝思想控制的文章或著述均加
以销毁,不利于历史文献的保存
合理 推论 由材料“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
“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可
知,虽然清廷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康熙帝通过吸纳名仕鸿儒,修纂儒
经传注,缓和了满汉民族矛盾,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维护了自身的统治,
故选A项
(续表)
类题精练
1.(2022·浙江1月·2)孔子整理编订的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
《春秋》,除《乐》毁于秦火,其他五部经典传承至今,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
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下列关于五经的表述,不
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推崇儒学,设五经博士
B.《诗》奠定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础
C.五经等儒学经典后来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D.吐蕃松赞干布派贵族子弟到内地学习《诗》《书》
B
[解析] 《诗》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而《离骚》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先河,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汉武帝于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设置五经博士,《诗》《书》《礼》《易》和《春秋》成为经典,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隋唐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明清八股取士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入国学学习《诗》《书》,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2021·广东·5)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
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A
[解析] 儒学强调“礼”,即社会等级秩序,A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穿着蕴含的价值取向,并非科举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人们穿着的差别和社会等级的存在,体现不出“固化”,且社会等级结构是士、农、工、商四级,材料只涉及庶民和生员,排除C项;市民、生员穿着礼仪的差异,说明市民文化并未突破礼制,排除D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体育运动
1.(2022·北京市东城区一模)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国
冰舞选手服装设计的创意均出自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取其“可行、可望、可游、
可居的太平江山”画意。这表明( )。
A.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 B.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与创新
C.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D.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B
[解析] 根据材料“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国冰舞选手服装设计的创意均出自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可知,春晚舞蹈和冰舞选手的服装设计均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故选B项;文化的包容性是指传统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不管是春晚舞蹈还是选手服装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排除A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材料中的舞蹈、服装等都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除C项;以天下为己任强调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即以天下兴衰治乱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与材料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无关,排除D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2·海南省高三学业水平诊断)据下表资料可知,唐代( )。
资料 出处
“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 晋朝陆翙《邺中记》
“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春暮越江边,春阴寒食天。杏花香麦粥,柳絮伴秋千。” 唐代柳中庸《寒食戏赠》
“可怜时节足风情,杏子粥香如冷饧。” 唐代曹松《钟陵寒食日郊外闲游》
A.贵族更加注重养生 B.传承了传统的节日习俗
C.节日赛诗活动流行 D.民间节日生活丰富多彩
B
[解析] 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唐代很重视寒食节,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唐代传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习俗,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多个时期寒食节的习俗,并没有明确习俗的参与群体,故“贵族更加注重养生”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寒食节时的一些饮食习俗,并没有明确节日赛诗活动,故“节日赛诗活动流行”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寒食节时的一些饮食习俗,并没有明确民间节日的其他活动内容,故“民间节日生活丰富多彩”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3.(2022·山东菏泽二模)莫高窟第285窟和249窟,工匠改造了传自古印度的佛教图像,
绘制了中国神仙世界的图像,还吸收了古代波斯、古代希腊地区的图像元素,真可谓
“一窟一世界”。这一现象( )。
A.最有可能发生在汉魏时期
B.说明互惠互利是文明互鉴的途径
C.反映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D.体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与统一并存
C
[解析] 本题以莫高窟图像创设学习情境。据题意可知,莫高窟中的佛像受到古印度、古代波斯和古代希腊地区文化的影响,吸收了很多外来因素,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故选C项;仅根据莫高窟佛像的特点不能判断佛像开凿的时间,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明的交流,没有体现互惠互利的因素,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明对外来文明的包容,没有体现中华文明的多元与统一,排除D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2·山东济宁期末)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个人修身、齐家发挥了重要
作用。据下表可知,古代家训体现了( )。
内容 出处
“倍须谦恭退让,不得恃赖我声势,作不公不法,搅扰官司,侵凌小民,使为乡人所厌” [北宋]司马光《与侄书》
“汝在郡,当一日勤于一日,深求所以牧民共理之意,勉思其未至,不可忽也” [南宋]胡安国《与子寅书》
“判司比唐时,尤幸免笞箠;庭参亦何辱,负职乃可耻” [南宋]陆游《送子龙赴吉州掾》
A.淡泊名利的道德修养
B.由孝而忠的政治伦理
C.以民为本的人文关怀
D.笃实力行的实践精神
[解析] 本题以古代中国家训创设学习情境。根据材料“不得恃赖我声势,作不公不法,搅扰官司,侵凌小民,使为乡人所厌”可知,司马光告诫族人不得违反法律,欺压百姓;“当一日勤于一日,深求所以牧民共理之意”说明胡安国希望族人能够认真勤勉,认真为百姓办事;“庭参亦何辱,负职乃可耻”说明陆游希望子龙能够为百姓踏实做事,不负职责,三则材料都体现了对百姓的人文关怀,故C项正确;胡安国主要强调的是勤勉,与道德修养无关,排除A项;三则材料主要体现的都是关心百姓的利益,与忠孝无关,排除B项;司马光主要告诫族人不能欺凌百姓,与笃实力行的实践精神无关,排除D项。
√第14讲 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距今约1万年前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等文化区,共同推动着以中原华夏族为核心的①    的中华文化逐渐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 面对大动荡的时代,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以挽救社会,“②    ”局面出现
汉朝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③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 玄学盛行,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唐朝 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但它也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理论,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宋朝 理学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其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明朝 中后期心学兴起,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
明末清初 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清朝康乾雍时期 君主专制高度发展,④    钳制思想,禁锢中华文化的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⑤    的民本思想
周公:“⑥    ”。孔子:“仁”“⑦    ”,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⑧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由道而产生;凸显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2)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具有朴素的⑨    。
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张载、范仲淹、文天祥和顾炎武等人的思想体现了家国情怀。
4.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1)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2)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4)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5.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6.⑩   
太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才能产生新事物。孔子:“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1.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根植于本土,形成了独特的品格。
2.多样性:中华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创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    。
3.    :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4.凝聚性:中华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1.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    和精神动力。
2.现实价值:为中国社会的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五、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中国
(1)发展历程
A.两汉之际,    传入中国。
B.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C.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    。
[基础判断]
1.中华传统文化自始至终都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表现为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  )
错误 【详解】中华文化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这种兼收并蓄表现为构成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儒学对其他思想流派的吸收、对异域文化的吸取、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借鉴等。
2.宋代理学的形成表明了汉代儒学本身具有局限性。 (  )
正确 【详解】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缺乏治心的手段,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3.明清之际批判思想针对理学进行了批判,彻底否定了儒学思想。 (  )
错误 【详解】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针对理学束缚、君主专制制度的不合理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们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仍然没有跳出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因而,明清之际批判思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
4.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不能得到全面实现,在于其存在着根本性的理论缺陷。 (  )
正确 【详解】民本思想本质上是一种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政治理论,以“治权在君”“贵贱有等”作为最基本的政治价值和制度原理。在封建时代,儒家的民本思想政治模式过于依赖当权者的道德素质,不能切实保证其约束、监督和制衡最高权力的有效性,也妨碍了其执行的力度。
5.儒学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源于其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和推崇。 (  )
错误 【详解】儒学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主要得益于儒学能够根据时代需要,不断自我更新,积极接受和吸收外部的文化,适应了阶级和时代发展的需求。
6.传统文化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根植于久远的传统。 (  )
正确 【详解】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并制礼作乐,孔子主张“仁者爱人”,管子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等,都体现出以人为本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7.袁世凯“尊孔复古”引起新文化运动,儒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受到批判。 (  )
错误 【详解】儒学在历史上多次受到批判。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兴盛,儒道佛三教并存,相互斗争。明清之际,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思想家对程朱理学进行了批判。
[概念阐释]
1.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经世致用”一词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的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
  D.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诗词、书法、绘画和建筑艺术,很多都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    的表达。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1)表现:意大利人    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2)对中国的影响:    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清政府任命    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六、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
(1)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2)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    、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3)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    、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4)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5)      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
(1)8世纪以后,中国的    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13世纪,    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3)    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4)欧洲人借鉴中国的活字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    ,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答案】①多元一体 ②百家争鸣 ③尊崇儒术 ④文字狱 ⑤以人为本
⑥敬天保民 ⑦仁者爱人 ⑧仁政 ⑨唯物观 ⑩和而不同 多样性 包容性 连续性 思想源泉 佛教 本土化 注重境界 利玛窦 徐光启 汤若望 朝鲜 律令 郑和下西洋 造纸术 火药 指南针 宗教改革
  2.早期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是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一发展过程。
3.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指明末清初以及清末民初两个时期。
(1)明末清初:称“西学东来”,因为那时西学对中学并未构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
(2)清末民初:西学传入对中学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西学东渐”。
[视野拓展]
1.儒家思想对欧洲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16世纪
左右传播到欧洲,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渊源,促进了欧洲近代文明的发展。
  2.佛教本土化的原因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佛教在一定时期有利于巩固统治,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思想长时间交流与融合。
3.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向心力、凝聚力。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文化中的刚健自强精神长期以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求真务实。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指导着人们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各种人际关系。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特征
材料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兴起到西汉尊崇儒术再到宋明理学、明清时期“经世致用”的新儒学的历史文化变迁,①最终形成了“以儒为宗”的中国古代意识形态。……②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发生了内生性的演变,③但却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性,如崇尚和谐、爱好和平、天人合一、与人为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和连续的。
——摘编自王永贵《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
【提取信息】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特征。
【教你提取】
①→从儒学地位来看;
②→从不同时代内涵来看;
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性来看。
试答:特征:以儒学为中心;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继承性与创新性。
层级二 历史解析:古代“民本思想”的意义
材料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民本”二字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臻于成熟。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战国之后,民本思想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到明清之际达到巅峰。
——摘编自丁伟民《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现代借鉴意义》
【探究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意义。
【教你探究】
试答:意义: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
层级三 开放写作:中华文明的传承
材料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和融合力,表现出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有人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将文明的起源、传承、发展连为一体,并将其比拟为河水的源、流、汇。中华文明始自涓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先后发祥,如满天星斗,又如重瓣花朵,是谓“源”;而后逐次凝聚,成涧成溪,沿民族交融交流互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不断演进,是谓“流”;荟萃精华,兼济天下,创造基于人民福祉的思想、制度体系和科学文化艺术成果,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是谓“汇”。
——摘编自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
【写作题目】围绕中华文明的传承,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史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阐述清晰。)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取信息,明确观点
再读材料,定信息 时空定位 中国古代
关系定位 中华文明的发展
后分析 并论证 分析材料 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论证观点 用材料中的史实分别说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试答:论题: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当代中华文化复兴的坚实基础。
阐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呈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两汉以来,国人以高昂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创造、熔铸了灿烂的文化。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文化上兼容并包,注意吸收各族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近代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偏激的一面。继承和发扬优秀中华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源泉。
总之,对中国传统文化要釆取批判吸收、扬弃的态度。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全国甲卷·27)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承续华夏传统 B.倡导疑古辨伪
C.弘扬程朱理学 D.保存历史文献
情境设置 康熙皇帝的求贤措施
聚焦考点 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
素养立意 历史解释
问题 要求 ①“上述措施”:明确措施内容; ②“主要目的”:思维主题
易错 排查 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疑古辨伪是对前世文献资料的存疑考辩,与材料内容不符
易错 排查 C项不符合史实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对程朱理学进行猛烈抨击,因参加反清复明斗争失败后归隐山林,“举荐山林隐逸”与弘扬程朱理学不符
D项不符合史实 清初实行文字狱,且开设明史馆,修纂儒家传注过程中对不利于清朝思想控制的文章或著述均加以销毁,不利于历史文献的保存
合理 推论 由材料“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可知,虽然清廷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康熙帝通过吸纳名仕鸿儒,修纂儒经传注,缓和了满汉民族矛盾,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维护了自身的统治,故选A项
【类题精练】
1.(2022·浙江1月·2)孔子整理编订的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除《乐》毁于秦火,其他五部经典传承至今,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下列关于五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推崇儒学,设五经博士
B.《诗》奠定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础
C.五经等儒学经典后来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D.吐蕃松赞干布派贵族子弟到内地学习《诗》《书》
【答案】B
【解析】《诗》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而《离骚》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先河,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汉武帝于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设置五经博士,《诗》《书》《礼》《易》和《春秋》成为经典,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隋唐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明清八股取士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入国学学习《诗》《书》,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2021·广东·5)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答案】A
【解析】儒学强调“礼”,即社会等级秩序,A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穿着蕴含的价值取向,并非科举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人们穿着的差别和社会等级的存在,体现不出“固化”,且社会等级结构是士、农、工、商四级,材料只涉及庶民和生员,排除C项;市民、生员穿着礼仪的差异,说明市民文化并未突破礼制,排除D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体育运动
1.(2022·北京市东城区一模)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国冰舞选手服装设计的创意均出自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取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太平江山”画意。这表明(  )。
A.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
B.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与创新
C.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D.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国冰舞选手服装设计的创意均出自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可知,春晚舞蹈和冰舞选手的服装设计均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故选B项;文化的包容性是指传统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不管是春晚舞蹈还是选手服装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排除A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材料中的舞蹈、服装等都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除C项;以天下为己任强调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即以天下兴衰治乱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与材料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无关,排除D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2·海南省高三学业水平诊断)据下表资料可知,唐代(  )。
资料 出处
“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 晋朝陆翙《邺中记》
“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春暮越江边,春阴寒食天。杏花香麦粥,柳絮伴秋千。” 唐代柳中庸《寒食戏赠》
“可怜时节足风情,杏子粥香如冷饧。” 唐代曹松《钟陵寒食日郊外闲游》
A.贵族更加注重养生 B.传承了传统的节日习俗
C.节日赛诗活动流行 D.民间节日生活丰富多彩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唐代很重视寒食节,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唐代传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习俗,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多个时期寒食节的习俗,并没有明确习俗的参与群体,故“贵族更加注重养生”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寒食节时的一些饮食习俗,并没有明确节日赛诗活动,故“节日赛诗活动流行”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寒食节时的一些饮食习俗,并没有明确民间节日的其他活动内容,故“民间节日生活丰富多彩”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3.(2022·山东菏泽二模)莫高窟第285窟和249窟,工匠改造了传自古印度的佛教图像,绘制了中国神仙世界的图像,还吸收了古代波斯、古代希腊地区的图像元素,真可谓“一窟一世界”。这一现象(  )。
A.最有可能发生在汉魏时期
B.说明互惠互利是文明互鉴的途径
C.反映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D.体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与统一并存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莫高窟图像创设学习情境。据题意可知,莫高窟中的佛像受到古印度、古代波斯和古代希腊地区文化的影响,吸收了很多外来因素,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故选C项;仅根据莫高窟佛像的特点不能判断佛像开凿的时间,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明的交流,没有体现互惠互利的因素,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明对外来文明的包容,没有体现中华文明的多元与统一,排除D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2·山东济宁期末)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个人修身、齐家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下表可知,古代家训体现了(  )。
内容 出处
“倍须谦恭退让,不得恃赖我声势,作不公不法,搅扰官司,侵凌小民,使为乡人所厌” [北宋]司马光《与侄书》
“汝在郡,当一日勤于一日,深求所以牧民共理之意,勉思其未至,不可忽也” [南宋]胡安国《与子寅书》
“判司比唐时,尤幸免笞箠;庭参亦何辱,负职乃可耻” [南宋]陆游《送子龙赴吉州掾》
A.淡泊名利的道德修养 B.由孝而忠的政治伦理
C.以民为本的人文关怀 D.笃实力行的实践精神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古代中国家训创设学习情境。根据材料“不得恃赖我声势,作不公不法,搅扰官司,侵凌小民,使为乡人所厌”可知,司马光告诫族人不得违反法律,欺压百姓;“当一日勤于一日,深求所以牧民共理之意”说明胡安国希望族人能够认真勤勉,认真为百姓办事;“庭参亦何辱,负职乃可耻”说明陆游希望子龙能够为百姓踏实做事,不负职责,三则材料都体现了对百姓的人文关怀,故C项正确;胡安国主要强调的是勤勉,与道德修养无关,排除A项;三则材料主要体现的都是关心百姓的利益,与忠孝无关,排除B项;司马光主要告诫族人不能欺凌百姓,与笃实力行的实践精神无关,排除D项。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