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考点精讲 第16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学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考点精讲 第16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学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4 11:51:18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第六单元 晚清时期——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太平天国运动
1.酝酿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提出了“①________”的主张。
(2)冯云山号召民众加入②__________,团结了许多穷苦农民。
2.过程:金田起义、定都南京、③__________、天京陷落。
3.纲领
(1)《④______________》
A.内容: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
B.意义: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拜上帝
拜上帝会
天京变乱
天朝田亩制度
(2)《⑤__________》: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
处去的问题。
4.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5.影响: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⑥__________的变化;湘淮系官僚
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资政新篇
权力结构
二、洋务运动
1.背景
(1)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
(2)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⑦________”。代表人物: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
棠、张之洞。
2.目的:⑧_____________。
洋务派
“自强”“求富”
3.内容
举措 实施
创办近代工业 军事工业(官办) 创办⑨__________________、福州船政
局、天津机器局等
民用企业(官督商办) 开办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
局、⑩__________等
筹划海防 建成了以 __________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创办近代教育 开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开平煤矿
北洋舰队
4.评价
(1)进步性: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 ________
的尝试。
(2)局限性: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未能达到;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现代化
三、戊戌维新运动
1.“公车上书”
(1)背景:《 __________》签订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
(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 __________”,但未送达光
绪皇帝。
(3)影响:拉开了 __________运动的序幕。
2.“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颁布“ __________”诏书。
(3)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
马关条约
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
明定国是
3.变法失败: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 ___
_________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4.历史意义: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5.失败原因:守旧势力仍很强大,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京师大学堂
四、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废除科举制度
(1)背景:随着西学的传播和 __________的开展,科举制度发生一系列变化。
(2)变化
A.戊戌变法时: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
命题。戊戌变法失败后,恢复旧制。
B.清末新政时: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
多设蒙养学堂。1905年 ________被废除。
洋务运动
科举制
2.改革传统选官制度
(1)设立学堂选官制度。1904年年初,清政府颁布《 ______________》,统一
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2)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奏定学堂章程
五、义和团运动
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 __________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
加剧;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2.兴起:以“ __________”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3.各方态度: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慈禧太后采用“ ______”义和团的
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
4.结果: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5.评价:具有强烈的 __________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
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瓜分中国
扶清灭洋
招抚
反帝爱国
[基础判断]
1.在社会经济主张方面,《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体现出反封建的特征。
( )
正确
【详解】《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消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体现农民运动反封建的属性。《资政新篇》作为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从发展私有制的角度反封建。
2.太平天国运动以宗教为旗帜。源于西方基督教思想的拜上帝教是其构建的唯一意
识形态,运动缺乏先进思想理论的指导。( )
错误
【详解】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是太平天国立国的精神支柱。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但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这个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农民政权。太平天国后期便由反孔转变为尊孔。
3.洋务派打着“中体西用”的旗号兴办洋务。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中体西用”的思
想有其合理性。( )
正确
【详解】以“西用”维护“中体”,洋务派的思想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但在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的情况下,“中体西用”的思想可以减少阻力,为西学的传入创造条件。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历史的评价。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
错误
【详解】民族工业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由中国人创办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业。洋务运动创办的军用、民用企业都应属于民族工业。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建,揭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产生。
5.近代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转向实践的最主要因素是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
主义的初步发展。( )
错误
【详解】维新变法运动的首要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当时严峻的民族形势——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决定了维新运动由理论转入实践阶段。
6.时代背景造成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斗争目标的差异,但阶级属性导致二
者同样的结局。( )
正确
【详解】太平天国运动时值19世纪中期,阶级矛盾是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故以反封建为主;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期,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故以反帝为主。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两次运动失败的相同根源。
7.八国联军侵华时,清政府对外宣战,东南督抚却与列强议和。东南督抚的“卖国行
径”,使义和团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
正确
【详解】东南督抚与列强的勾结,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同时有利于帝国主义集中兵力镇压义和团,免除了列强在扑杀北方义和团时的南顾之忧。
[概念阐释]
1.中国近代工业
中国近代工业包含使用机器生产的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以及后来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最早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
2.官督商办
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也是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发展近代新式工矿企业的重要经济形式之一。即由商人出资,政府委派官员来管理。洋务派早期创设的民用企业大都采用这种形式。但官督商办企业名义上商办实则官营的性质,最终导致了它的失败。
[视野拓展]
1.《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反映了鸦片战争后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它为后来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开了先河,堪称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
2.洋务派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国经济的近代化由此发端。同时洋务派还筹划海防,并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使中国的国防近代化和教育近代化也开始起步。
3.《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把西学中有关政治的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命题提醒]
本讲是高考的重要考查点,要能够从思想和政治两个层面梳理各阶级、各个派别为挽救民族危机所作的探索和实践活动,用唯物史观分析努力的结果和意义。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选择题突破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材料 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鸦片战争之后几十年间,①列强殖民侵略和西方教会恃强扩张的必然结果。虽然义和团运动失败了,但其中蕴含的中国人民反抗欺压、抵御外侮的精神,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支持,也迫使列强认识到中国民众“含有无限蓬勃的生气”。义和团是华北民间各种拳(刀)会与秘密教门的多元融混,其组织和活动形式中不可避免地掺入“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带有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因素。
②苦难中的民众只能从最熟悉的民俗传统和宗教信仰中寻求组织力量与精神支撑。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列强用铁路、电线等现代文明成果充当侵略中国的工具。未将工具和运用工具的人加以明确区分是义和团的不足。
——摘编自彭淑庆《义和团运动不应被“污名化”》
【提取信息】根据材料,说明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教你提取】
①→从客观外力因素来看;
②→从主观阶级因素来看。
试答:中国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帝国主义势力的强大且相互勾结。
层级二 历史解析:刘锡鸿和郭嵩焘关于洋务运动的主张
材料 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 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
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而惟骛心于凶器
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
郭嵩 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
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探究问题】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对此加以分析。
【教你探究】围绕洋务运动的时代特征,调动相关知识予以分析。
试答: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艺的做法。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科技还要学习西方制度。
层级三 开放写作:对“少年中国”的理解
材料 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一文,提出:“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少年中国”这一文化意象或者类似隐喻得到广泛传播。1908年出版的小说《新纪元》,描绘了1999年的中国,称“这个少年新中国,并不是从前老大帝国可比”。1917年,李大钊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提出,少年的责任“不在保持老大中华之苟延残喘,而在促进少年中华之投胎复活”,呼吁中华少年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
1919年,李大钊、王光祈等人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以“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创办了《少年中国》作为会刊。会员并无统一的信仰。恽代英提出“联合世界革命势力(苏俄,各弱小民族革命党,各国共产党),促进农民、工人为本身利益而奋斗的觉悟,且与国内各阶级反帝国主义的力量合作,以求得到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胡适根据实验主义,强调讨论“少年中国”应基于科学的方法、实验的态度。王光祈倾向无政府主义,设计了集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无政府主义之大成的“菜园新村”的构想。
——据朱俊瑞、吴秋华《少年中国与青春中华:20世纪初知识分子对中国形象的重 构》等整理
【写作题目】谈谈你对“少年中国”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取信息,评析现象
再读材料,定信息 时空定位 中国近代
关系定位 近代救亡图存的斗争
后解读并评析 解读材料 不同阶级不同人群的救亡探索
评析现象 用材料中的史实说明中国各个阶层进行救亡图存的 斗争与探索的背景和意义
试答:示例
20世纪初,梁启超提出“少年中国”并广泛流行,“少年中国”成为进步知识分子追求民族复兴的目标。不同群体实现“少年中国”的途径和方式也各不相同。
近代中国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面对专制统治和经济的落后,中国各个阶层进行了救亡图存的斗争与探索,独立、富强的“少年中国”成为不同阶层知识分子的追求。西方各种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成为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武器。
“少年中国”这一现象反映了近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复兴的期望。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利于促进民族觉醒与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变革。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1·山东·6)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
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
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
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D
·考法
情境设置 文字材料
聚焦考点 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素养立意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问题 要求 “他认为变法的缺陷”
易错 排查 A、B、C三项均不符合设问要求 材料“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说明自上而下的变法方式并不是戊戌变法的缺陷,排除A项;材料不是强调变法措施问题,排除B项;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是变法存在缺陷的原因,而不是变法的缺陷,排除C项
·解法
合理 推论 材料强调的是“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也就是说上谕
变法缺乏足够的社会基础,变法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故选D项
(续表)
类题精练
1.(2022·广东·6)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
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 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日本铁
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上表反映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
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
D
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解析] 材料中张之洞认为目前应以储铁为主,修路等事宜可暂缓,而李鸿章认为开矿炼铁花费巨大,不能大范围开展,可以效仿日本,先买西洋钢轨以修建铁路,因此二人争论的焦点是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的问题,故D项正确;李鸿章在争论中借用日本发展铁路方法,并不能说明要借鉴明治维新,排除A项;张之洞的言论中没有涉及外债问题,排除B项;开矿炼铁与筑铁轨均属于民用工业,排除C项。
2.(2022·山东·6)19世纪60~90 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
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
上的相同之处是( )。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
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
A
[解析] 洋务运动创办一批近代企业,清末新政振兴商业、奖励实业,都是通过求富的方式来挽救统治危机的,即求富救国,故选A项;实业救国是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的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排除B项;洋务派的目的是“以兵强国、以商求富”,排除C项;清政府的措施不是为了富民,而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排除D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历史漫画
1.(2022·山东省高三12月测评)某学习小组为研究中国近代重大事件,搜集到以下图片。
据此可知( )。
D
A.地主阶级主动融入世界
B.学习西方先进制度以图富强
C.传统华夷观念彻底打破
D.地主阶级被动学习以挽救危机
[解析] 根据图片可知,一个身穿朝服的官员认为有了枪炮就可以富国强民,由此可知该图片反映的是地主阶级一些官员为挽救危机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故选D项;由于列强入侵,统治危机加剧了,清政府被迫向西方学习,故“主动融入世界”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根据图片可知该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器物,排除B项;由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对西方的认识增加,传统的华夷观念逐渐被打破,“彻底打破”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2·山东济南1月检测)鸦片战争以后,国人先后提出了建立海军抵抗侵略的海防
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思想。这些思想的提出( )。
A.顺应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需要
B.推动了近代中国国家出路的探索
C.标志着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基于国人对世界形势的深刻认识
B
[解析] 根据材料“鸦片战争以后,国人先后提出了建立海军抵抗侵略的海防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思想”可知,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战败已经让部分开明知识分子觉醒,他们意图强化海防、学习西方来增强国力,故选B项;“海防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等思想的主观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顺应工业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排除A项;民族意识觉醒主要体现在下层群众对民族存亡的关心,排除C项;“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的思想都未看清西方领先世界的主要因素——国家制度,排除D项。
3.(2022·山东青岛二模)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不允许阅读《四书》《五经》,见之即毁。
定都南京后,允许诵习删改后的儒家经典。这一变化旨在( )。
A.推进北伐战争 B.维护政权稳定
C.调整革命策略 D.应对国际形势
B
[解析] 据材料“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不允许阅读《四书》《五经》,见之即毁。定都南京后,允许诵习删改后的儒家经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统治阶层全面否定儒学,定都南京后,允许诵习删改后的儒家经典,这是为了减少与知识分子阶层的对立,维护政权稳定,故选B项;太平军北伐属于军事行动,与对儒学的态度改变没有直接关联,故“推进北伐战争”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太平天国的领导阶层对儒学的态度发生变化,没有明确革命策略的调整,故“调整革命策略”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太平天国的领导阶层对儒学的态度发生变化,没有明确国际形势变化,故“应对国际形势”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2·山东·5)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
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畿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
国也。……今美利坚教师丁韪良翻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
……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
中国人( )。
D
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
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
C.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
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
[解析] 根据材料“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可知,学者张斯桂认为《万国公法》对中国外交有益,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畿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不符,排除;材料未体现当时部分中国人力主融入国际社会,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而非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排除C项。第16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太平天国运动
1.酝酿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提出了“①    ”的主张。
(2)冯云山号召民众加入②    ,团结了许多穷苦农民。
2.过程:金田起义、定都南京、③    、天京陷落。
3.纲领
(1)《④         》
A.内容: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
B.意义: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2)《⑤    》: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4.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5.影响: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⑥    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二、洋务运动
1.背景
(1)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
(2)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⑦    ”。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2.目的:⑧         。
3.内容
举措 实施
创办近代工业 军事工业(官办) 创办⑨       、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
民用企业 (官督商办) 开办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⑩    等
筹划海防 建成了以    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创办近代教育 开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
  4.评价
(1)进步性: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    的尝试。
(2)局限性: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未能达到;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三、戊戌维新运动
1.“公车上书”
(1)背景:《    》签订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
(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    ”,但未送达光绪皇帝。
(3)影响:拉开了    运动的序幕。
2.“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颁布“    ”诏书。
(3)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
3.变法失败: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    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4.历史意义: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5.失败原因:守旧势力仍很强大,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四、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废除科举制度
(1)背景:随着西学的传播和    的开展,科举制度发生一系列变化。
  (2)变化
A.戊戌变法时: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戊戌变法失败后,恢复旧制。
B.清末新政时: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5年   被废除。
2.改革传统选官制度
(1)设立学堂选官制度。1904年年初,清政府颁布《    》,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2)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基础判断]
1.在社会经济主张方面,《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体现出反封建的特征。 (  )
正确 【详解】《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消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体现农民运动反封建的属性。《资政新篇》作为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从发展私有制的角度反封建。
2.太平天国运动以宗教为旗帜。源于西方基督教思想的拜上帝教是其构建的唯一意识形态,运动缺乏先进思想理论的指导。 (  )
错误 【详解】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是太平天国立国的精神支柱。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但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这个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农民政权。太平天国后期便由反孔转变为尊孔。
3.洋务派打着“中体西用”的旗号兴办洋务。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中体西用”的思想有其合理性。 (  )
正确 【详解】以“西用”维护“中体”,洋务派的思想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但在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的情况下,“中体西用”的思想可以减少阻力,为西学的传入创造条件。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历史的评价。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  )
错误 【详解】民族工业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由中国人创办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业。洋务运动创办的军用、民用企业都应属于民族工业。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建,揭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产生。
5.近代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转向实践的最主要因素是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
错误 【详解】维新变法运动的首要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当时严峻的民族形势——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决定了维新运动由理论转入实践阶段。
6.时代背景造成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斗争目标的差异,但阶级属性导致二者同样的结局。 (  )
正确 【详解】太平天国运动时值19世纪中期,阶级矛盾是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故以反封建为主;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期,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故以反帝为主。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两次运动失败的相同根源。
7.八国联军侵华时,清政府对外宣战,东南督抚却与列强议和。东南督抚的“卖国行径”,使义和团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  )
正确 【详解】东南督抚与列强的勾结,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同时有利于帝国主义集中兵力镇压义和团,免除了列强在扑杀北方义和团时的南顾之忧。
【答案】①拜上帝 ②拜上帝会 ③天京变乱 ④天朝田亩制度 ⑤资政新篇 ⑥权力结构 ⑦洋务派 ⑧“自强”“求富”
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⑩开平煤矿 北洋舰队 现代化 马关条约 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 明定国是 京师大学堂 洋务运动 科举制 奏定学堂章程 
[概念阐释]
1.中国近代工业
中国近代工业包含使用机器生产的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以及后来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最早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
2.官督商办
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也是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发展近代新式工矿企业的重要经济形式之一。即由商人出资,政府委派官员来管理。洋务派早期创设的民用企业大都采用这种形式。但官督商办企业名义上商办实则官营的性质,最终导致了它的失败。
[视野拓展]
1.《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反映了鸦片战争后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它为后来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开了先河,堪称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
2.洋务派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国经济的近代化由此发端。同时洋务派还筹划海防,并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使中国的国防近代化和教育近代化也开始起步。
3.《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把西学中有关政治的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3.各方态度: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慈禧太后采用“    ”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
4.结果: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5.评价:具有强烈的    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答案】 ①拜上帝 ②拜上帝会 ③天京变乱 ④天朝田亩制度 ⑤资政新篇 ⑥权力结构 ⑦洋务派 ⑧“自强”“求富”
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⑩开平煤矿 北洋舰队 现代化 马关条约 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 明定国是 京师大学堂 洋务运动 科举制 奏定学堂章程 瓜分中国 扶清灭洋 招抚 反帝爱国
[命题提醒]
本讲是高考的重要考查点,要能够从思想和政治两个层面梳理各阶级、各个派别为挽救民族危机所作的探索和实践活动,用唯物史观分析努力的结果和意义。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材料 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鸦片战争之后几十年间,①列强殖民侵略和西方教会恃强扩张的必然结果。虽然义和团运动失败了,但其中蕴含的中国人民反抗欺压、抵御外侮的精神,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支持,也迫使列强认识到中国民众“含有无限蓬勃的生气”。义和团是华北民间各种拳(刀)会与秘密教门的多元融混,其组织和活动形式中不可避免地掺入“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带有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因素。②苦难中的民众只能从最熟悉的民俗传统和宗教信仰中寻求组织力量与精神支撑。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列强用铁路、电线等现代文明成果充当侵略中国的工具。未将工具和运用工具的人加以明确区分是义和团的不足。
——摘编自彭淑庆《义和团运动不应被“污名化”》
【提取信息】根据材料,说明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教你提取】
①→从客观外力因素来看;
②→从主观阶级因素来看。
试答:中国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帝国主义势力的强大且相互勾结。
层级二 历史解析:刘锡鸿和郭嵩焘关于洋务运动的主张
  材料 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探究问题】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对此加以分析。
【教你探究】围绕洋务运动的时代特征,调动相关知识予以分析。
试答: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艺的做法。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科技还要学习西方制度。
层级三 开放写作:对“少年中国”的理解
材料 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一文,提出:“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少年中国”这一文化意象或者类似隐喻得到广泛传播。1908年出版的小说《新纪元》,描绘了1999年的中国,称“这个少年新中国,并不是从前老大帝国可比”。1917年,李大钊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提出,少年的责任“不在保持老大中华之苟延残喘,而在促进少年中华之投胎复活”,呼吁中华少年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
1919年,李大钊、王光祈等人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以“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创办了《少年中国》作为会刊。会员并无统一的信仰。恽代英提出“联合世界革命势力(苏俄,各弱小民族革命党,各国共产党),促进农民、工人为本身利益而奋斗的觉悟,且与国内各阶级反帝国主义的力量合作,以求得到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胡适根据实验主义,强调讨论“少年中国”应基于科学的方法、实验的态度。王光祈倾向无政府主义,设计了集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无政府主义之大成的“菜园新村”的构想。
——据朱俊瑞、吴秋华《少年中国与青春中华:20世纪初知识分子对中国形象的重构》等整理
【写作题目】谈谈你对“少年中国”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取信息,评析现象
再读材料,定信息 时空定位 中国近代
关系定位 近代救亡图存的斗争
后解读 并评析 解读材料 不同阶级不同人群的救亡探索
评析现象 用材料中的史实说明中国各个阶层进行救亡图存的斗争与探索的背景和意义
试答:示例
20世纪初,梁启超提出“少年中国”并广泛流行,“少年中国”成为进步知识分子追求民族复兴的目标。不同群体实现“少年中国”的途径和方式也各不相同。
近代中国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面对专制统治和经济的落后,中国各个阶层进行了救亡图存的斗争与探索,独立、富强的“少年中国”成为不同阶层知识分子的追求。西方各种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成为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武器。
“少年中国”这一现象反映了近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复兴的期望。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利于促进民族觉醒与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变革。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1·山东·6)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情境设置 文字材料
聚焦考点 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素养立意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问题 要求 “他认为变法的缺陷”
易错 排查 A、B、C三项均不符合设问要求 材料“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说明自上而下的变法方式并不是戊戌变法的缺陷,排除A项;材料不是强调变法措施问题,排除B项;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是变法存在缺陷的原因,而不是变法的缺陷,排除C项
合理 推论 材料强调的是“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也就是说上谕变法缺乏足够的社会基础,变法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故选D项
【类题精练】
1.(2022·广东·6) 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 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 ……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上表反映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
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张之洞认为目前应以储铁为主,修路等事宜可暂缓,而李鸿章认为开矿炼铁花费巨大,不能大范围开展,可以效仿日本,先买西洋钢轨以修建铁路,因此二人争论的焦点是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的问题,故D项正确;李鸿章在争论中借用日本发展铁路方法,并不能说明要借鉴明治维新,排除A项;张之洞的言论中没有涉及外债问题,排除B项;开矿炼铁与筑铁轨均属于民用工业,排除C项。
2.(2022·山东·6)19世纪60~90 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
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
【答案】 A
【解析】 洋务运动创办一批近代企业,清末新政振兴商业、奖励实业,都是通过求富的方式来挽救统治危机的,即求富救国,故选A项;实业救国是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的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排除B项;洋务派的目的是“以兵强国、以商求富”,排除C项;清政府的措施不是为了富民,而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排除D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历史图片
1.(2022·山东省高三12月测评)某学习小组为研究中国近代重大事件,搜集到以下图片。据此可知(  )。
A.地主阶级主动融入世界
B.学习西方先进制度以图富强
C.传统华夷观念彻底打破
D.地主阶级被动学习以挽救危机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片可知,一个身穿朝服的官员认为有了枪炮就可以富国强民,由此可知该图片反映的是地主阶级一些官员为挽救危机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故选D项;由于列强入侵,统治危机加剧了,清政府被迫向西方学习,故“主动融入世界”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根据图片可知该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器物,排除B项;由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对西方的认识增加,传统的华夷观念逐渐被打破,“彻底打破”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2·山东济南1月检测)鸦片战争以后,国人先后提出了建立海军抵抗侵略的海防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思想。这些思想的提出(  )。
A.顺应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需要
B.推动了近代中国国家出路的探索
C.标志着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基于国人对世界形势的深刻认识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鸦片战争以后,国人先后提出了建立海军抵抗侵略的海防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思想”可知,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战败已经让部分开明知识分子觉醒,他们意图强化海防、学习西方来增强国力,故选B项;“海防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等思想的主观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顺应工业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排除A项;民族意识觉醒主要体现在下层群众对民族存亡的关心,排除C项;“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的思想都未看清西方领先世界的主要因素——国家制度,排除D项。
3.(2022·山东青岛二模)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不允许阅读《四书》《五经》,见之即毁。定都南京后,允许诵习删改后的儒家经典。这一变化旨在(  )。
A.推进北伐战争 B.维护政权稳定
C.调整革命策略 D.应对国际形势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不允许阅读《四书》《五经》,见之即毁。定都南京后,允许诵习删改后的儒家经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统治阶层全面否定儒学,定都南京后,允许诵习删改后的儒家经典,这是为了减少与知识分子阶层的对立,维护政权稳定,故选B项;太平军北伐属于军事行动,与对儒学的态度改变没有直接关联,故“推进北伐战争”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太平天国的领导阶层对儒学的态度发生变化,没有明确革命策略的调整,故“调整革命策略”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太平天国的领导阶层对儒学的态度发生变化,没有明确国际形势变化,故“应对国际形势”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2·山东·5)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畿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今美利坚教师丁韪良翻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
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
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
C.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
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可知,学者张斯桂认为《万国公法》对中国外交有益,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畿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不符,排除;材料未体现当时部分中国人力主融入国际社会,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而非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排除C项。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