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讲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复辟帝制与对外卖国
(1)对内独裁
1912年3月 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1913年11月 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1914年5月 公布《① 》,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4年年底 发布《② 》,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1915年 10月,参政院以“尊重民意”为由,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12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2)对外卖国:1915年5月,袁世凯被迫签订不平等的“③ ”。
2.护国战争
(1)背景: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于1913年掀起④ ,最终失败。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2)概况:1915年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⑤ ,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3)结果:袁世凯于1916年3月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⑥ 纪年。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背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
2.统治表现
(1)府院之争: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被袁世凯解散的国会,继任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⑦ ”。
(2)张勋复辟:1917年,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护清废帝溥仪复辟,但很快失败。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姿态,就任国务总理。
(3)护法运动: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公然破坏《⑧ 》,拒绝恢复国会。1917年8月,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了非常会议,决定成立“⑨ ”,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进行护法运动,1918年失败。
(4)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8月,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随即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中国劳工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三、民国初年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民国初年的官制改革
(1)背景:民国开创时,因官员选拔考试尚未实施,多以门第入仕。各级政府官员成分复杂、素质高下不齐。
(2)主要选拔方式
A.文官考试制度
建立标志:1913年年初,北洋政府颁布《⑩ 》等法案。
内容: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性别歧视)。
运行: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各举行过两届,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也举行过数届。
B.甄别制度
内容: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目的: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意义: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
2.民族工业的发展
(1)条件
A.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 ”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2)表现:民族工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 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3)影响:中国 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3.社会生活
(1)背景:共和政体的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努力。
(2)表现:改用阳历,颁布了 、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3)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背景
(1)政治: 失败,共和政体遭到破坏,人们对失败原因的反思。
(2)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3)思想: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西方 进一步传入中国,促使人们思想解放。
2.兴起
(1)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
(2)主要阵地: 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
3.内容
(1)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2)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3)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4)胡适发表《 》一文,主张以 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5)倡导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
4.影响
(1)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2)倡导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使新文化运动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和深刻。
(3)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基础判断]
1.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其社会根源在于帝国主义对军阀的扶植。 ( )
错误 【详解】军阀割据的根源在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一方面,当时的中国经济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各个地方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这为军阀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分别扶植各派军阀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导致各派军阀割据纷争不断。
2.一部中国革命史就是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英勇斗争的历史。作为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国家富强是实现民族独立的前提。 ( )
错误 【详解】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二者的关系不能颠倒。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有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富强,民族独立也就没有保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国家富强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3.一直到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中国社会才开始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 )
错误 【详解】戊戌变法时,维新派就提出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的主张。清末新政中也涉及社会习俗的变革,包括禁止妇女缠足。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颁布法令革除陈规陋习。
4.1912~1919 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出现,其主要原因在于所有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
错误 【详解】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才使得中国民族工业在此时期内出现“短暂的春天”。
5.新文化运动之“新”,在于运动有了新的指导思想。 ( )
错误 【详解】新文化运动之“新”,在于其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新文化运动前期,其指导思想与辛亥革命、戊戌变法的指导思想都无本质差异,均以民权、平等和进化论学说为理论武器。要说区别,只能是斗争的矛头所向。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的儒家道德,因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6.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激进派对儒家思想持绝对否定的态度,否认其价值与时代合理性。 ( )
错误 【详解】新文化运动主要反对的是制度化、物质化的儒学,即封建礼教,而非儒学所代表的基本价值。《新青年》从不否定儒家学说的历史价值,而是反对用宗法社会封建时代的道德来支配现代社会,其“非儒”言论大都针对当时尊孔复辟的逆流而发,具有鲜明的现实色彩。
[图解历史]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北洋军阀的统治
[视野拓展]
1.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条件
从主观来看,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代表大地主、大买办的利益,专制独裁是其阶级特点,袁世凯掌握政权和军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从客观来看,辛亥革命不彻底,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资产阶级力量涣散。
2.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出现“短暂春天”,发展速度快,规模空前;轻工业有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增长,但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外国资本、传统经济形式相比,仍居弱势地位。
3.新文化运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在文化氛围上: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启迪了民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
(2)在思想上:进一步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国现代文人自由主义思想,并使自由主义和三民主义、共产主义并列为现代中国三大思潮。
【答案】①中华民国约法 ②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③中日民四条约 ④二次革命 ⑤护国战争 ⑥中华民国 ⑦府院之争
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⑨中华民国军政府 ⑩文官考试法草案
二十一条 纺织、面粉 产业工人 剪发辫 辛亥革命 启蒙思想 青年杂志 北京大学 文学改良刍议 白话文
(3)在政治上: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大批关心国事、图存图强的现代人才,同时也形成了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第三条道路”政治势力,对钳制当政者专制冲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作出了重大贡献。
[命题提醒]
对于北洋军阀的统治要能够客观、辩证地进行认识,既要看到北洋军阀统治的反动性,也要看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仍然在艰难中进步的历史事实。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北洋军阀割据
材料 自北洋派欲以武力宰制全国,演成国内之大战乱。①此派人本君主时代产物,其脑筋思想与民主政治绝不相容。从前统辖于一皇帝之下,犹可以威权名分,束缚驰骤(奔驰),使服属于一尊。自②国体变革,天下为公,此辈乃如游骑无归,不可羁轭(束缚);适当时有一小站练兵之袁世凯,出而率此一班差官马弁,犹可不至溃裂,然已不如从前之令行禁止矣。③迨袁氏既死,主领无人,其中比较有势力者,则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三人。以资格论则徐胜,以实力论则冯、段胜,而成三头政治之奇观。
——摘编自《北洋系最近分裂状况》
【提取信息】 提取材料信息,概括材料中关于北洋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观点。
【教你提取】
①→从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来看;
②→从政体变革的影响来看;
③→从控制力量的消亡来看。
试答:观点:军阀坚持封建专制思想,反对民主政治;清政府被推翻,军阀失去控制;袁世凯死后,群龙无首。
层级二 历史解析:画报中包含的历史信息
材料 小英雄
下图为清末儿童读物《启蒙画报》创刊号(1902年6月23日)刊发的《小英雄歌》。
【探究问题】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阐释。
【教你探究】
试答:(一)信息提取
信息举例:
清末、1902年;画报、阅报;火枪、地球仪;孝、忠、圣经贤传;慧且聪、好学、开智;雄且英、风姿豪迈等。
(若从图中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加以阐释,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层次要求:
层次1: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层次2: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
层次3: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归纳整理。
(二)历史阐释
阐释内容:
(1)“小英雄”形象产生的时代背景。
(2)“小英雄”形象的内涵。
(3)对“小英雄”形象的评价。
层次要求:
层次1:没有对历史信息进行解释说明。
层次2: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
层次3: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恰当联系,并分别加以阐释说明。
层次4: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阐释说明。
层级三 开放写作:近代传媒刊文“文明结婚”
材料 下图为清末上海《图画日报》(1909年第47号)刊发的《上海社会之现象·文明结婚之简便》。
【写作题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传媒刊文‘文明结婚’”现象进行评析。(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评析现象
再读图文材料,定信息 时空定位 近代
关系定位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后解读 并评析 解读材料 图片中反映的新式婚礼情况
评析现象 新式婚礼的背景、表现及影响
试答:示例
20世纪初,随着工业文明的涌入,新思想、新观念在中国不断传播。上海近代工商业经济、近代新式教育不断发展,社会风俗也随之发生变化,出现了大量的新式婚礼和关注民生的新式传媒。
《上海社会之现象·文明结婚之简便》中“文明结婚”的婚礼形式和仪式比旧式婚礼更简化,体现出上海知识分子阶层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但是图中男女分立,服饰发型等仍以旧式为主,体现出当时社会新旧杂陈的特点,反映了当时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图画日报》是上海大众传媒之一,其刊发“文明结婚”的内容肯定了当时社会的新变化,有利于倡导社会新风尚,有利于冲击旧的婚俗和婚姻观念;作为大众传媒的《图画日报》报刊也肩负传播社会正能量的责任和使命。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广东·8)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情境设置 文学情境:《娜拉走后怎样》
聚集考点 新文化运动
素养立意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问题 要求 对《娜拉走后怎样》的解读:思维主题
易错 排查 A项不符合寓意 材料中的“小鸟”代表已经觉醒的女性
B项不符合寓意 “笼子”是指落后的封建礼制,而非落后的经济形态
C项不符合史实 当时君主专制已经被推翻
合理 推论 1918年正值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材料中的“小鸟”代表反对传统礼制的新女性,跑到外面的世界依然会遭到社会上旧势力的反对,材料中的“鹰”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这是鲁迅对当时社会旧势力的抨击与鞭挞,故选D项
【类题精练】
1.(2021·山东·7)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3~1921年,列强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所以从国际局势的影响角度看,一战期间海关税收额总体下降,一战后列强的经济侵略卷土重来,所以海关税收额大幅提高,这与A图相似,故选A项;根据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可知,一战前后中国的海关税收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B、C、D三项都与这一趋势不符,排除。
2.(2023·山东滨州12月测试)1918年1月,中国新诗体首次出现在《新青年》4卷1号上,所载9首诗中有刘半农的两首白话诗《题女儿小蕙周岁日造像》《相隔一层纸》,这被顽固派视为“非圣无法,罪大恶极”。这说明( )。
A.新文化运动的群众基础薄弱
B.思想层面革命运动任重道远
C.民主与科学的渲染力度有限
D.文学革命亟须动摇儒学根基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1918年1月在《新青年》出现新体诗但被顽固派视为“非圣无法,罪大恶极”可知,新文化运动已进行三年,社会上仍然存在顽固守旧势力,这说明思想层面的革命任重道远,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只局限在知识分子圈子里,群众基础薄弱,A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民主和科学在当时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文学革命之前已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口号,动摇了儒学根基的思想,排除D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历史漫画
1.(2023·江苏扬州宝应县高三上期初)《真相画报》创刊于1912年6月5日,在第3期上刊登了漫画《过渡时代之新民国》。如下图,画面中近处两条船正驶向“完全共和”的彼岸。左边船上的人齐心协力满帆前行;右边船上的两位掌舵者在闹“意见”,其他人正焦急地看着他俩,船就快要被“外患”的恶浪吞没。该漫画旨在说明( )。
A.中华民国国际处境危险
B.民众对中华民国不看好
C.国人应该团结共御外侮
D.民主共和艰难曲折发展
【答案】C
【解析】1912年2月,袁世凯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国封建专制势力保持着统治地位,帝国主义列强不断瓜分中国,广大人民的生活仍然困苦贫穷,漫画将新诞生的民国政府比作正在渡河的船,一条船由两个闹“意见”者掌舵,即将被“外患”的浪涛吞没,另一条船由许多人升起“同舟共济”的风帆,说明时下爱国民众希望消除国内纷争、团结共御外侮,继而到达“完全共和”的彼岸,故选C项;漫画中象征中华民国的帆船就要被“外患”的恶浪吞没,表明中华民国国际处境危险,但船上还有闹“意见”的掌舵者,故“国际处境危险”的表述片面,排除A项;漫画表现了对民国前途的关切和期望,并非不看好,排除B项;中国近代民主共和的发展过程艰难曲折,但材料仅涉及时下民众对于社会时政的关注,没有明确“民主共和艰难曲折发展”的具体过程,故“民主共和艰难曲折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3·重庆八中高三月考)下表所示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的流行用语。这些用语的流行反映出( )。
时间 流行用语
1872年 租界、洋房、礼拜、女王、啤酒、香水、电表
1893年 电气灯、电报、东洋车、马路、外国戏院
1906年 领事、公司、洋务局、制造局、招商局、师范学堂、银行
A.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B.近代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C.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D.中西方文明对抗与融合
【答案】A
【解析】通过材料可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事物涌进中国国门,并成为上海新的城市流行用语,说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各方面都受到西方近代新文明的影响,故选A项;在上海出现了新的城市流行用语,说明西方近代文明对上海产生了影响,但“深入人心”要体现出它影响的范围广、程度深,由材料看不出其对中国国民生活的影响程度,排除B项;女王、领事、师范学堂等并不是物质生活,排除C项;“对抗”应体现为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华文明的抵制,城市流行用语体现了上海出现了西方文明,材料没有二者冲突抵制的信息,排除D项。
3.(2023·山东菏泽高三期中)1906年,何琪编写的《初等女子修身教科书》基本尊奉古代传统道德,把人们熟悉的古代优秀女子故事作为材料;191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女子修身教科书》中,除包含女子传统美德内容外,又增加爱国、纳税、国家财政、法律、人民之权利与义务、职业、公益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女子修身内容丰富多彩
B.政府重视女子教育问题
C.近代女子地位得到提升
D.近代国民意识渐趋增强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清末到民国初期,女子除学习传统美德外,还要学习爱国、纳税、国家财政、法律、人民之权利与义务、职业、公益等内容,这是近代社会民主意识发展的体现,故选D项;女子修身内容丰富多彩,是这一时期的内容现象而非本质,排除A项;政府重视女子教育问题,但教育内容的演变与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演变息息相关,故“政府重视女子教育问题”的结论相对片面,排除B项;近代女子地位得到提升,但材料仅涉及教育内容的变化,没有明确具体的女子社会地位变化,排除C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3·山东临沂高三期中)下图表达的鲜明主题是( )。
A.现代性国家的构建 B.宪政体制的实践
C.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D.社会共识的崩解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辛亥革命后,北洋派和革命党人进行了一系列斗争,这些斗争的焦点是封建专制和民主共和之争,故选C项;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已经标志着现代性国家的构建,排除A项;中华民国的建立就意味着宪政体制的实践,排除B项;革命党与北洋派之争实质是中国内部民主和专制的斗争,民主共和的社会共识深入人心,并未崩解,排除D项。
2(共47张PPT)
第七单元 北洋政府时期——民国的建立与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18讲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复辟帝制与对外卖国
(1)对内独裁
1912年3月 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1913年11月 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1914年5月 公布《①______________》,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4年年底 发布《②__________________》,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
选连任
1915年 10月,参政院以“尊重民意”为由,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
一律“赞成”君主立宪;12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
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中华民国约法
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2)对外卖国:1915年5月,袁世凯被迫签订不平等的“③______________”。
2.护国战争
(1)背景: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于1913年掀起④__________,
最终失败。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2)概况:1915年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
国军,发动⑤__________,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
宣告独立。
(3)结果:袁世凯于1916年3月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⑥__________纪年。
中日民四条约
二次革命
护国战争
中华民国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背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
2.统治表现
(1)府院之争: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被袁世凯解散
的国会,继任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⑦__________”。
(2)张勋复辟:1917年,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护清废帝溥仪复辟,但很快失败。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姿态,就任国务总理。
府院之争
(3)护法运动: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公然破坏《⑧_________________
》,拒绝恢复国会。1917年8月,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了非常会议,决定成立“⑨
________________”,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进行护法运动,1918年失败。
(4)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8月,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随即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中国劳工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军政府
三、民国初年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民国初年的官制改革
(1)背景:民国开创时,因官员选拔考试尚未实施,多以门第入仕。各级政府官员成分复杂、素质高下不齐。
(2)主要选拔方式
A.文官考试制度
建立标志:1913年年初,北洋政府颁布《⑩________________》等法案。
内容: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性别歧视)。
文官考试法草案
运行: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各举行过两届,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也举行过数届。
B.甄别制度
内容: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目的: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意义: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
2.民族工业的发展
(1)条件
A.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 __________”掀起
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2)表现:民族工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
____________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3)影响:中国 __________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二十一条
纺织、面粉
产业工人
3.社会生活
(1)背景:共和政体的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努力。
(2)表现:改用阳历,颁布了 ________、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颁布
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3)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剪发辫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背景
(1)政治: __________ 失败,共和政体遭到破坏,人们对失败原因的反思。
(2)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3)思想: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
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西方 __________进一步传入中国,促使人们思想
解放。
辛亥革命
启蒙思想
2.兴起
(1)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__________》。
(2)主要阵地: __________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
3.内容
(1)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2)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3)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4)胡适发表《 ______________》一文,主张以 ________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5)倡导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
青年杂志
北京大学
文学改良刍议
白话文
4.影响
(1)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2)倡导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使新文化运动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和深刻。
(3)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基础判断]
1.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其社会根源在于帝国主义对军阀的扶植。
( )
错误
【详解】军阀割据的根源在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一方面,当时的中国经济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各个地方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这为军阀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分别扶植各派军阀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导致各派军阀割据纷争不断。
2.一部中国革命史就是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英勇斗争的历史。作
为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国家富强是实现民族独立的前提。( )
错误
【详解】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二者的关系不能颠倒。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有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富强,民族独立也就没有保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国家富强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3.一直到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中国社会才开始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
错误
【详解】戊戌变法时,维新派就提出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的主张。清末新政中也涉及社会习俗的变革,包括禁止妇女缠足。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颁布法令革除陈规陋习。
4.1912~1919 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出现,其主要原因在于所有列强忙于一战,
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错误
【详解】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才使得中国民族工业在此时期内出现“短暂的春天”。
5.新文化运动之“新”,在于运动有了新的指导思想。( )
错误
【详解】新文化运动之“新”,在于其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新文化运动前期,其指导思想与辛亥革命、戊戌变法的指导思想都无本质差异,均以民权、平等和进化论学说为理论武器。要说区别,只能是斗争的矛头所向。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的儒家道德,因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6.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激进派对儒家思想持绝对否定的态度,否认其价值与时
代合理性。( )
错误
【详解】新文化运动主要反对的是制度化、物质化的儒学,即封建礼教,而非儒学所代表的基本价值。《新青年》从不否定儒家学说的历史价值,而是反对用宗法社会封建时代的道德来支配现代社会,其“非儒”言论大都针对当时尊孔复辟的逆流而发,具有鲜明的现实色彩。
[图解历史]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北洋军阀的统治
[视野拓展]
1.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条件
从主观来看,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代表大地主、大买办的利益,专制独裁是其阶级特点,袁世凯掌握政权和军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从客观来看,辛亥革命不彻底,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资产阶级力量涣散。
2.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出现“短暂春天”,发展速度快,规模空前;轻工业有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增长,但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外国资本、传统经济形式相比,仍居弱势地位。
3.新文化运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在文化氛围上: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启迪了民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
(2)在思想上:进一步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国现代文人自由主义思想,并使自由主义和三民主义、共产主义并列为现代中国三大思潮。
(3)在政治上: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大批关心国事、图存图强的现代人才,同时也形成了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第三条道路”政治势力,对钳制当政者专制冲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作出了重大贡献。
[命题提醒]
对于北洋军阀的统治要能够客观、辩证地进行认识,既要看到北洋军阀统治的反动性,也要看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仍然在艰难中进步的历史事实。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选择题突破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北洋军阀割据
材料 自北洋派欲以武力宰制全国,演成国内之大战乱。①此派人本君主时代产物,其脑筋思想与民主政治绝不相容。从前统辖于一皇帝之下,犹可以威权名分,束缚驰骤(奔驰),使服属于一尊。自②国体变革,天下为公,此辈乃如游骑无归,不可羁轭(束缚);适当时有一小站练兵之袁世凯,出而率此一班差官马弁,犹可不至溃裂,然已不如从前之令行禁止矣。③迨袁氏既死,主领无人,其中比较有势力者,则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三人。以资格论则徐胜,以实力论则冯、段胜,而成三头政治之奇观。
——摘编自《北洋系最近分裂状况》
【提取信息】 提取材料信息,概括材料中关于北洋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观点。
【教你提取】
①→从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来看;
②→从政体变革的影响来看;
③→从控制力量的消亡来看。
试答:观点:军阀坚持封建专制思想,反对民主政治;清政府被推翻,军阀失去控制;袁世凯死后,群龙无首。
层级二 历史解析:画报中包含的历史信息
材料 小英雄
下图为清末儿童读物《启蒙画报》创刊号(1902年6月23日)刊发的《小英雄歌》。
【探究问题】 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阐释。
【教你探究】
试答:(一)信息提取
信息举例:
清末、1902年;画报、阅报;火枪、地球仪;孝、忠、圣经贤传;慧且聪、好学、开智;雄且英、风姿豪迈等。
(若从图中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加以阐释,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层次要求:
层次1: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层次2: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
层次3: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归纳整理。
(二)历史阐释
阐释内容:
(1)“小英雄”形象产生的时代背景。
(2)“小英雄”形象的内涵。
(3)对“小英雄”形象的评价。
层次要求:
层次1:没有对历史信息进行解释说明。
层次2: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
层次3: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恰当联系,并分别加以阐释说明。
层次4: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阐释说明。
层级三 开放写作:近代传媒刊文“文明结婚”
材料 下图为清末上海《图画日报》(1909年第47号)刊发的《上海社会之现象·文明结婚之简便》。
图中文字:
自欧化东渐,一般新学界人,每崇尚自由婚姻,摒除旧时婚礼之繁。沪上素号开
通,凡所谓文明婚姻者,又数见不鲜……
【写作题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传媒刊文‘文明结婚’”现象进行评析。(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评析现象
再读图文材料,定信息 时空定位 近代
关系定位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后解读 并评析 解读材料 图片中反映的新式婚礼情况
评析现象 新式婚礼的背景、表现及影响
试答:示例
20世纪初,随着工业文明的涌入,新思想、新观念在中国不断传播。上海近代工商业经济、近代新式教育不断发展,社会风俗也随之发生变化,出现了大量的新式婚礼和关注民生的新式传媒。
《上海社会之现象·文明结婚之简便》中“文明结婚”的婚礼形式和仪式比旧式婚礼更简化,体现出上海知识分子阶层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但是图中男女分立,服饰发型等仍以旧式为主,体现出当时社会新旧杂陈的特点,反映了当时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图画日报》是上海大众传媒之一,其刊发“文明结婚”的内容肯定了当时社会的新变化,有利于倡导社会新风尚,有利于冲击旧的婚俗和婚姻观念;作为大众传媒的《图画日报》报刊也肩负传播社会正能量的责任和使命。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广东·8)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
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
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
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
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D
·考法
情境设置 文学情境:《娜拉走后怎样》
聚集考点 新文化运动
素养立意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法
问题 要求 对《娜拉走后怎样》的解读:思维主题
易错 排查 A项不符合寓意 材料中的“小鸟”代表已经觉醒的女性
B项不符合寓意 “笼子”是指落后的封建礼制,而非落
后的经济形态
C项不符合史实 当时君主专制已经被推翻
合理 推论 1918年正值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材 料中的“小鸟”代表反对传统礼制的新女性,跑到外面的世界依然会遭到 社会上旧势力的反对,材料中的“鹰”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这是鲁迅对 当时社会旧势力的抨击与鞭挞,故选D项
类题精练
1.(2021·山东·7)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
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
A B C D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3~1921年,列强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所以从国际局势的影响角度看,一战期间海关税收额总体下降,一战后列强的经济侵略卷土重来,所以海关税收额大幅提高,这与A图相似,故选A项;根据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可知,一战前后中国的海关税收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B、C、D三项都与这一趋势不符,排除。
2.(2023·山东滨州12月测试)1918年1月,中国新诗体首次出现在《新青年》4卷1号上,
所载9首诗中有刘半农的两首白话诗《题女儿小蕙周岁日造像》《相隔一层纸》,这
被顽固派视为“非圣无法,罪大恶极”。这说明( )。
B
A.新文化运动的群众基础薄弱
B.思想层面革命运动任重道远
C.民主与科学的渲染力度有限
D.文学革命亟须动摇儒学根基
[解析]根据题干1918年1月在《新青年》出现新体诗但被顽固派视为“非圣无法,罪大恶极”可知,新文化运动已进行三年,社会上仍然存在顽固守旧势力,这说明思想层面的革命任重道远,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只局限在知识分子圈子里,群众基础薄弱,A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民主和科学在当时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文学革命之前已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口号,动摇了儒学根基的思想,排除D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历史漫画
1.(2023·江苏扬州宝应县高三上期初)《真相画报》创刊于1912年6
月5日,在第3期上刊登了漫画《过渡时代之新民国》。如右图,画
面中近处两条船正驶向“完全共和”的彼岸。左边船上的人齐心协力
满帆前行;右边船上的两位掌舵者在闹“意见”,其他人正焦急地看
着他俩,船就快要被“外患”的恶浪吞没。该漫画旨在说明( )。
C
A.中华民国国际处境危险 B.民众对中华民国不看好
C.国人应该团结共御外侮 D.民主共和艰难曲折发展
[解析] 1912年2月,袁世凯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国封建专制势力保持着统治地位,帝国主义列强不断瓜分中国,广大人民的生活仍然困苦贫穷,漫画将新诞生的民国政府比作正在渡河的船,一条船由两个闹“意见”者掌舵,即将被“外患”的浪涛吞没,另一条船由许多人升起“同舟共济”的风帆,说明时下爱国民众希望消除国内纷争、团结共御外侮,继而到达“完全共和”的彼岸,故选C项;漫画中象征中华民国的帆船就要被“外患”的恶浪吞没,表明中华民国国际处境危险,但船上还有闹“意见”的掌舵者,故“国际处境危险”的表述片面,排除A项;漫画表现了对民国前途的关切和期望,并非不看好,排除B项;中国近代民主共和的发展过程艰难曲折,但材料仅涉及时下民众对于社会时政的关注,没有明确“民主共和艰难曲折发展”的具体过程,故“民主共和艰难曲折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3·重庆八中高三月考)下表所示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的流行用语。这
些用语的流行反映出( )。
时间 流行用语
1872年 租界、洋房、礼拜、女王、啤酒、香水、电表
1893年 电气灯、电报、东洋车、马路、外国戏院
1906年 领事、公司、洋务局、制造局、招商局、师范学堂、银行
A.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B.近代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C.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D.中西方文明对抗与融合
A
[解析] 通过材料可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事物涌进中国国门,并成为上海新的城市流行用语,说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各方面都受到西方近代新文明的影响,故选A项;在上海出现了新的城市流行用语,说明西方近代文明对上海产生了影响,但“深入人心”要体现出它影响的范围广、程度深,由材料看不出其对中国国民生活的影响程度,排除B项;女王、领事、师范学堂等并不是物质生活,排除C项;“对抗”应体现为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华文明的抵制,城市流行用语体现了上海出现了西方文明,材料没有二者冲突抵制的信息,排除D项。
3.(2023·山东菏泽高三期中)1906年,何琪编写的《初等女子修身教科书》基本尊奉古代
传统道德,把人们熟悉的古代优秀女子故事作为材料;191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女
子修身教科书》中,除包含女子传统美德内容外,又增加爱国、纳税、国家财政、法律、
人民之权利与义务、职业、公益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D
A.女子修身内容丰富多彩
B.政府重视女子教育问题
C.近代女子地位得到提升
D.近代国民意识渐趋增强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清末到民国初期,女子除学习传统美德外,还要学习爱国、纳税、国家财政、法律、人民之权利与义务、职业、公益等内容,这是近代社会民主意识发展的体现,故选D项;女子修身内容丰富多彩,是这一时期的内容现象而非本质,排除A项;政府重视女子教育问题,但教育内容的演变与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演变息息相关,故“政府重视女子教育问题”的结论相对片面,排除B项;近代女子地位得到提升,但材料仅涉及教育内容的变化,没有明确具体的女子社会地位变化,排除C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3·山东临沂高三期中)下图表达的鲜明主题是( )。
A.现代性国家的构建 B.宪政体制的实践
C.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D.社会共识的崩解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辛亥革命后,北洋派和革命党人进行了一系列斗争,这些斗争的焦点是封建专制和民主共和之争,故选C项;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已经标志着现代性国家的构建,排除A项;中华民国的建立就意味着宪政体制的实践,排除B项;革命党与北洋派之争实质是中国内部民主和专制的斗争,民主共和的社会共识深入人心,并未崩解,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