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第八单元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与中国共产党争取独立民主的斗争
第21讲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局部抗战
1.日本侵华原因
(1)既定国策: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东方会议上制定了“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的国策。
(2)摆脱危机: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性①__________爆发,日本为摆脱
困境,急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经济危机
2.日本局部侵华与国内态度
日本局部侵华 国内态度
(1)②________事变,标志着中国 局部抗战的开始。 (2)“③_________”事变:1932年1 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侵略战 争。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 抗。 (3)扶植傀儡政权:1932年3月, 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 伪满洲国。 (1)国民政府:推行“⑤______________”方
针,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
(2)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由游击队改编
而成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
坚持抗战。
(3)中国军队抵抗: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
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九一八
一·二八
攘外必先安内
日本局部侵华 国内态度
(4)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在华 北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 定,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④______ ________” (4)学生:发起“⑥_____________”,促进
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
潮。
(5)中国共产党: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三万余人,牵制了大
量日军
华北自治运动
一二·九运动
(续表)
3.西安事变
(1)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
(2)结果:中共中央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蒋介石被迫接受⑦___
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3)意义: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二、全面抗战的开始
1.全面抗战开始: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制造⑧____________,又称七七事变。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过程
A.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呼吁全民族抗战。
B.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讲话。
C.周恩来向蒋介石递交了《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抗日的
基本主张,重申共产党的各项保证;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
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卢沟桥事变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D.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2)影响:⑩__________________正式形成,抗日战争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侵华方式 地点(或方针) 侵略罪行
制造屠杀 南京 日军在南京杀害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
政治侵略 实行“ __________”方针 扶植傀儡政权:1940年3月,在日本扶植
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并签订
大量卖国协定
经济掠夺 实行“ __________”方针 (1)垄断沦陷区工矿、金融、交通业
(2)实行“ __________”,强行“征购”和
“配给”
(3)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
以华制华
以战养战
粮食统制
侵华方式 地点(或方针) 侵略罪行
“三光” 政策 敌后抗日根据地 (1)实施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三光”
政策
(2)1941~1942年,日军在华北连续五次推
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
“扫荡”
大轰炸 重庆 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重庆进行了
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
(续表)
侵华方式 地点(或方针) 侵略罪行
细菌战和 毒气战 (1)日军侵华期间,践踏国际公法,实施
细菌战,残杀中国军民
(2)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组建了细菌部
队。1938年成立731细菌部队
“慰安妇” 制度 约20万中国女性遭受蹂躏。这是日本侵略者
违反人道主义、违反国际法则的政府犯罪行
为
(续表)
四、全民族浴血奋战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1.正面战场的抗战
(1)英勇抗战
时间 会战 结果及影响
1937年8月至 11月中旬 淞沪会战 日军占领上海;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
图
1937年9~11月 太原会战 八路军取得 ____________;忻口会战是抗战初
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11
月初,太原失守
1938年1~5月 徐州会战 在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抗
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平型关大捷
时间 会战 结果及影响
1938年6月中旬 至10月下旬 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武汉、广
州陷落,抗战进入战略 ______阶段
1941年12月 第三次长沙 会战 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2)大后方迁移
A.表现: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
B.影响:这些壮举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相持
(续表)
2.敌后战场的抗战
抗战初期 相持阶段
(1)八路军、新四军建立 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 地,开展游击战争。 (2)根据地军民采取地道 战、地雷战、夜袭战、麻 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 影响:战略上配合了正面 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 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1)百团大战: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八路军发动了
一次大规模的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
“ __________”,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2)坚持团结抗战: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
“皖南事变”。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3)加强根据地建设:陕甘宁边区在开展大生产运动
的同时,精兵简政,以“ ________”为原则,开始实
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
百团大战
三三制
3.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1)背景:抗日根据地的不断扩大,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2)措施
A.设立边区政府: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B.“三三制”原则: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非中共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
(3)特点:适合普通群众;层层普选;贯彻“三三制”原则。
(4)意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五、东方主战场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
(1)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2)1942年年初,以中、美、英、苏为首的26个参加对轴心国作战的同盟国
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式形成。
(3)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通过《 __________》,决定了
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开罗宣言
2.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
(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日军的总兵力。
(2)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盟军作战,给予盟军以战略上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
(3)中国积极倡导建立 __________________,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的谋划和指挥。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六、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
(1)背景:为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作准备。
(2)内容:《 ____________》
A.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 ____________的中国。
B.确立党的指导思想:确立 ____________为党的指导思想,并选举产生新的
中央委员会。
论联合政府
新民主主义
毛泽东思想
(3)意义:中共七大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2.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3.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
__________________,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抗战胜利的意义
(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 _____
_____,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
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2)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完全胜利
[基础判断]
1.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使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 )
错误
【详解】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2.党外合作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方式,国共两党各自保存政权和军队。但在“党
外合作”的表面形式下,国共两党还存在着广泛的政治、军事以及文化上的合作。
( )
正确
【详解】军事合作如军队的改编问题、两个战场的互相配合。政治合作如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以及在政权上合作,中国共产党改苏维埃民主共和政府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陕甘宁边区政府)等。
3.日本在抗战初期的战略方针是速战速决,相持阶段调整其战略方针:对国民政府
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对中共则集中兵力进攻。日本战略方针的调整,说
明其侵华的根本意图发生了改变。( )
错误
【详解】日本侵华旨在灭亡中国,这一点不会发生变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日本的战略方针随着形势不断调整。
4.全民族抗战特指国共两党合作,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进行的抗战。( )
错误
【详解】全民族抗战并不单指国共两党合作,而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抗战行为。
5.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放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 )
错误
【详解】全面抗战路线与“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不矛盾。“工农武装割据”形成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都在具体贯彻和实施这一理论,并最终指导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6.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民政府不对日宣战反而“自卫抗战”。直至珍珠港事件
爆发,国民政府才跟随美国对日宣战。这说明国民政府一直没有放弃“攘外必先安内”
的政策。( )
错误
【详解】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后,国民政府便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但迟迟不对日宣战,既有中国国力衰弱,国民政府对独立承担战争责任并取得战争最后胜利的决心不坚定,存在着和平妥协的幻想,也有对国际社会的干涉寄予希望等因素。
7.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打击
并削弱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势力。( )
错误
【详解】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主要是因为抗战壮大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
[概念阐释]
1.华北事变
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以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一系列协定,实际上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进而又加紧策划所谓“华北自治运动”。日本蓄意制造的这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
2.敌后抗日根据地
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到1938年,八路军、新四军共创建了十多个抗日根据地。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敌人是日本侵略者,其任务是团结一切反对日本侵略的人民,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从区域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
3.陕甘宁边区政府
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正式宣布成立,林伯渠任主席。政权结构为:参议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参议员由人民直接选举;政府机关,设边区、县、乡三级,主要领导人由同级参议会选举产生;司法机关,设高等法院。陕甘宁边区的政权是抗日人民的政权,实行民主集中制。它的阶级基础除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外,还包括了其他一切愿意抗日的阶级、阶层,为夺取抗战胜利和国家政权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图解历史]
抗战时期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
[视野拓展]
1.华北事变的影响
促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关系,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加深了美英两国与日本的矛盾。日本在华北经济势力的扩张,损害了美英帝国主义在华北的经济利益,美英通过支持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亲美英派来抵制日本。
2.将“八年抗战”更改为“十四年抗战”的意义
“十四年抗战”,就是将抗日战争的起点更改为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这一改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1)充分肯定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特别是东北人民革命军的英勇斗争和其他中国军队的奋起抵抗。
(2)进一步揭露了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和日本侵略者的暴行。
(3)强调了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的地位,中国人民反抗法西斯,开始最早,结束最晚。
[命题提醒]
能够结合史实对“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这一历史结论进行论证。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选择题突破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中国抗战的特点
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军侵略,东北地区的爱国军民组织抗日义勇军,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的主要力量;②《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文艺作品鼓舞着仁人志士走向抗日前线。“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后,上海军民、长城一线和察哈尔、绥远等地的爱国军民展开了英勇抗战,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极大地激发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意识。中共中央主张“联蒋抗日”,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合作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摘编自张从田《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
【提取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期间中国抗战的特点。
【教你提取】①→从抗战的领导力量来看;
②→从抗战的形式来看;
③→从抗战的主要区域来看。
试答:特点: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形式多样,包括武装斗争、文艺创作、学生运动、兵谏等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局部地区;带有自发性质。
层级二 历史解析:媒体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报道
材料
报刊名称 性质 文章标题
《新华日报》(1945年8月10日) 中国共产党的大型 机关报 《接受波茨坦宣言 日本无条件
投降》
《中央日报》(1945年8月12日) 中国国民党党报 《举世腾欢迎接胜利 国人一致感谢领袖》
《解放日报》(1945年8月15日)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 政治理论刊物 《美苏英中四国宣布日寇接受无
条件投降》
《大公报》(1945年8月15日)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 民间报纸 《日本投降矣!》
—— 摘编自孙丁玲《重温中外报纸如何报道日本投降》
【探究问题】提取材料信息,对以上媒体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报道加以阐释。
【教你探究】 围绕抗战时期的国内和国际背景,分析材料,调动相关知识予以阐释。
试答:国内主要媒体都相继报道了日本投降的消息。《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报道最早,这是中国关注国际会议、反法西斯同盟之间合作的表现。《新华日报》的标题比较客观,只是陈述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的史实。《中央日报》的报道带有一定的感彩,其中“国人一致感谢领袖”体现了其作为当时国民政府的官方报纸的特征。《解放日报》和《大公报》的报道发布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当天,体现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解放日报》的报道既有对国家地位的肯定,又有对日本的态度,《大公报》的报道只是报道结果。
中国媒体对日本投降的报道体现了其不同的阶级立场和不同的媒体地位,虽然报道时间有早晚,但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抗战胜利的向往和抗战胜利来临时激动的心情。说明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取得的来之不易的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侧面体现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层级三 开放写作:国共两党抗战的表现
材料一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1937年8月至11月,国民政府投入80余万兵力,粉碎了日本“三个月亡华”的计划。
材料二 平型关大捷是1937年9~11月八路军为配合友军作战,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的伏击战,取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材料三 百团大战是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
材料四 皖南事变发生于1941年1月,是国民党对新四军军部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顶点。
材料五 豫湘桂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二次大溃退,从1944年4月到12月,中国损失兵力50余万,丧失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损伤6000万人民。
材料六 自1944年春,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对日展开局部反攻,到1944年年底,共作战2万余次,毙伤日伪军22万余人,俘获日伪军6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
【写作题目】 请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三则,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就所拟主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取信息,归纳主题,阐述
再读材料,定信息 时空定位 抗日战争时期
关系定位 全民族浴血抗战
后解释 并分析 确立主题 根据不同的组合,确定主题,比如材料一、二、三可 确立主题为国共两党相互配合,共同对日作战
分析阐述 围绕主题进行阐述
试答:角度一:材料一、二、三。主题:国共两党相互配合,共同对日作战。
阐述:1937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领导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积极开展对日作战,加速了抗战胜利。
角度二:材料二、三、六。主题:中国共产党始终积极抗日。
阐述: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在防御阶段领导了平型关大捷,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配合正面战场;相持阶段,在敌后战场坚持抗战,发动百团大战,坚定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战略反攻阶段,积极开展对日反攻,加速抗战胜利。
角度三:材料一、四、五。主题:国民政府由积极抗战到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阐述: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积极抗战,在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相持阶段,国民政府采取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掀起反共高潮,并出现正面战场大溃败。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全国乙卷·30)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
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
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
等。上述调整( )。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A
·考法
情境设置 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调整
聚焦考点 抗日战争
素养立意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法
问题要求 解读政策调整:思维主题
易错排查 B项不符合史实 动员武装反抗国民党是在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
C项不符合史实 1927年八七会议后,党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先后发动
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D项不符合史实 1944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参政会议上提出建立民主
联合政府的主张;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
《论联合政府》的工作报告
合理推论 材料中政策调整的内容能够容纳更多的社会阶层参加到革命政权中来,适 应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故选A项
类题精练
1.(2022·山东·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决定:“在处理农
村纠纷中,党与政府的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土地
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作出这一
决定的时间是(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C
[解析] 据材料“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依双方自愿”可知,此时对地主阶级的利益有所保护,即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共中央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故选C项;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的土地政策是实现“耕者有其田”,排除A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排除B项;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排除D项。
2.(2022·湖北·8)1937年冬至1938年春,周立波以记者身份访问晋察冀边区。他在通
讯报告中写道:“现在,这里的每座城镇,每个村庄都有自卫队。”“扶着长戈,他们
是英武庄严的卫国的战士,但一回到田里,重新扶起犁耙的时候,他们依旧是朴素
的农民。”“壮丁不够的乡村,在路上放哨的,都是小孩子。”由此可见( )。
A.国共合作推动全民族抗战 B.群众是敌后抗战的中坚
C.中共坚持“工农武装割据” D.边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晋察冀边区充分发动群众——农民、儿童参与抗战,说明边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战,即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故选D项;晋察冀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不能体现国共合作,排除A项;群众在敌后抗战当中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中坚”说法错误,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敌后抗战的中坚,排除B项;C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
创新衍练
[新情境]历史宣传画
1.(2022·山东模拟预测)下图是抗日战争后期的一幅宣传画《反攻必须八路军》。
该宣传画的寓意是( )。
D
A.八路军开始了全国性的战略反攻
B.日本法西斯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C.国民党无法改变正面战场的败局
D.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解析] 本题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宣传画创设生活情境。由材料“抗日战争后期”“反攻必须八路军”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逐渐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D项正确;抗日战争后期八路军进行的反攻是局部性的,而不是全国性的,排除A项;日本失败的命运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败局与宣传画的主旨不符,排除B、C两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2·山东潍坊一模)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从“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到“反蒋抗日”,从“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这一系列态度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国民党对外政策的调整
C.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
[解析] 本题以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政策的变化创设学术情境。根据题干信息,明确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政策的变化,再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系列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所以C项正确;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实现了“逼蒋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A项;材料与国民党对外政策无关,排除B项;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标志,不是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态度变化的因素,故排除D项。
3.(2022·山东德州模拟预测)1938年4月,毛泽东等人致电八路军前方将领:“在河北、山东
广大平原地区发展抗日游击战争是可能的,坚持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也是可能的。”这种
判断主要是基于(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壮大
B.正面战场牵制着大量日军
C.抗日斗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抗日武装熟悉地理环境
C
[解析] 本题以毛泽东的电报创设问题情境,考查依据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等人指出在平原地区发动并坚持游击战是可能的,主要是基于游击战要广泛发动人民群众,而抗战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只是一个重要部分,不是其判断的主要依据,排除A项;正面战场对日军的牵制作用有限,并不能成为坚持游击战的依据,排除B项;并不是所有抗日武装都熟悉地理环境,排除D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3·山东师大附中检测)1943 年春,中央警卫团的战士杜林森在一次开荒比赛中,创
造了一天开荒 6.3 亩的好成绩,毛主席接见他时说:“你的功劳很大,一天开荒六亩多地,
称得起劳动英雄。大家都叫你‘气死牛’,我看你还是气死人,气死蒋介石。”这反映了
( )。
C
A.国民政府封锁解放区失败
B.陕甘宁边区自然灾害严重
C.根据地人民自力更生坚持抗战
D.减租减息政策激发生产积极性
[解析] 本题以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生产创设生活情境。根据材料信息“1943年”“战士”“开荒”等,可以看出抗日根据地人民正在进行大生产运动,通过自力更生坚持抗战,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根据地开荒问题,不是解放区,也无法得出当时国民政府对根据地封锁的结果如何,排除A项;开荒不代表自然灾害严重,排除B项;减租减息政策是缓和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而材料中提及的是中央警卫团的战士,排除D项。第21讲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局部抗战
1.日本侵华原因
(1)既定国策: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东方会议上制定了“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的国策。
(2)摆脱危机: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性① 爆发,日本为摆脱困境,急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2.日本局部侵华与国内态度
日本局部侵华 国内态度
(1)② 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2)“③ ”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3)扶植傀儡政权: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 (4)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在华北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④ ” (1)国民政府:推行“⑤ ”方针,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 (2)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由游击队改编而成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 (3)中国军队抵抗: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4)学生:发起“⑥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5)中国共产党: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三万余人,牵制了大量日军
3.西安事变
(1)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
(2)结果:中共中央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蒋介石被迫接受⑦ 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3)意义: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二、全面抗战的开始
1.全面抗战开始: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制造⑧ ,又称七七事变。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过程
A.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呼吁全民族抗战。
B.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讲话。
C.周恩来向蒋介石递交了《⑨ 》,提出抗日的基本主张,重申共产党的各项保证;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D.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2)影响:⑩ 正式形成,抗日战争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侵华方式 地点(或方针) 侵略罪行
制造屠杀 南京 日军在南京杀害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
政治侵略 实行“ ”方针 扶植傀儡政权:1940年3月,在日本扶植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并签订大量卖国协定
经济掠夺 实行“ ”方针 (1)垄断沦陷区工矿、金融、交通业 (2)实行“ ”,强行“征购”和“配给” (3)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
“三光”政策 敌后抗日根据地 (1)实施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 (2)1941~1942年,日军在华北连续五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大轰炸 重庆 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
细菌战和 毒气战 (1)日军侵华期间,践踏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残杀中国军民 (2)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组建了细菌部队。1938年成立731细菌部队
“慰安妇” 制度 约20万中国女性遭受蹂躏。这是日本侵略者违反人道主义、违反国际法则的政府犯罪行为
四、全民族浴血奋战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1.正面战场的抗战
(1)英勇抗战
时间 会战 结果及影响
1937年8月至11月中旬 淞沪会战 日军占领上海;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1937年9~11月 太原会战 八路军取得 ;忻口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11月初,太原失守
1938年1~5月 徐州会战 在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1938年6月中旬至10月下旬 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武汉、广州陷落,抗战进入战略 阶段
1941年12月 第三次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2)大后方迁移
A.表现: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
B.影响:这些壮举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基础判断]
1.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使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 )
错误 【详解】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2.党外合作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方式,国共两党各自保存政权和军队。但在“党外合作”的表面形式下,国共两党还存在着广泛的政治、军事以及文化上的合作。 ( )
正确 【详解】军事合作如军队的改编问题、两个战场的互相配合。政治合作如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以及在政权上合作,中国共产党改苏维埃民主共和政府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陕甘宁边区政府)等。
3.抗战防御阶段,国民政府联合中共,积极抗日;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民政府态度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调整。 ( )
错误 【详解】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调整,是促使国民政府态度变化的重要原因,但国民政府的阶级立场决定了它反共反人民的本性。
4.日本在抗战初期的战略方针是速战速决,相持阶段调整其战略方针:对国民政府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对中共则集中兵力进攻。日本战略方针的调整,说明其侵华的根本意图发生了改变。 ( )
错误 【详解】日本侵华旨在灭亡中国,这一点不会发生变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日本的战略方针随着形势不断调整。
5.全民族抗战特指国共两党合作,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进行的抗战。 ( )
错误 【详解】全民族抗战并不单指国共两党合作,而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抗战行为。
6.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放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 )
错误 【详解】全面抗战路线与“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不矛盾。“工农武装割据”形成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都在具体贯彻和实施这一理论,并最终指导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7.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民政府不对日宣战反而“自卫抗战”。直至珍珠港事件爆发,国民政府才跟随美国对日宣战。这说明国民政府一直没有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 )
错误 【详解】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后,国民政府便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但迟迟不对日宣战,既有中国国力衰弱,国民政府对独立承担战争责任并取得战争最后胜利的决心不坚定,存在着和平妥协的幻想,也有对国际社会的干涉寄予希望等因素。
8.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打击并削弱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势力。 ( )
错误 【详解】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主要是因为抗战壮大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
[概念阐释]
1.华北事变
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以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一系列协定,实际上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进而又加紧策划所谓“华北自治运动”。日本蓄意制造的这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
2.敌后战场的抗战
抗战初期 相持阶段
(1)八路军、新四军建立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2)根据地军民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 影响: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1)百团大战: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八路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 ”,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2)坚持团结抗战: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3)加强根据地建设:陕甘宁边区在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同时,精兵简政,以“ ”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
3.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1)背景:抗日根据地的不断扩大,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2)措施
A.设立边区政府: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B.“三三制”原则: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非中共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
(3)特点:适合普通群众;层层普选;贯彻“三三制”原则。
(4)意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五、东方主战场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
(1)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2)1942年年初,以中、美、英、苏为首的26个参加对轴心国作战的同盟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 正式形成。
(3)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通过《 》,决定了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
2.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
(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日军的总兵力。
(2)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盟军作战,给予盟军以战略上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
(3)中国积极倡导建立 ,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
六、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
(1)背景:为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作准备。
(2)内容:《 》
A.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 的中国。
B.确立党的指导思想:确立 为党的指导思想,并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
(3)意义:中共七大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2.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3.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 ,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4.抗战胜利的意义
(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 ,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2)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答案】①经济危机 ②九一八 ③一·二八 ④华北自治运动 ⑤攘外必先安内 ⑥一二·九运动 ⑦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⑧卢沟桥事变 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以华制华 以战养战 粮食统制 平型关大捷 相持 百团大战 三三制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开罗宣言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论联合政府 新民主主义 毛泽东思想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完全胜利
2.敌后抗日根据地
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到1938年,八路军、新四军共创建了十多个抗日根据地。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敌人是日本侵略者,其任务是团结一切反对日本侵略的人民,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从区域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
3.陕甘宁边区政府
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正式宣布成立,林伯渠任主席。政权结构为:参议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参议员由人民直接选举;政府机关,设边区、县、乡三级,主要领导人由同级参议会选举产生;司法机关,设高等法院。陕甘宁边区的政权是抗日人民的政权,实行民主集中制。它的阶级基础除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外,还包括了其他一切愿意抗日的阶级、阶层,为夺取抗战胜利和国家政权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图解历史]
抗战时期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
[视野拓展]
1.华北事变的影响
促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关系,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加深了美英两国与日本的矛盾。日本在华北经济势力的扩张,损害了美英帝国主义在华北的经济利益,美英通过支持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亲美英派来抵制日本。
2.将“八年抗战”更改为“十四年抗战”的意义
“十四年抗战”,就是将抗日战争的起点更改为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这一改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1)充分肯定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特别是东北人民革命军的英勇斗争和其他中国军队的奋起抵抗。
(2)进一步揭露了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和日本侵略者的暴行。
(3)强调了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的地位,中国人民反抗法西斯,开始最早,结束最晚。
[命题提醒]
能够结合史实对“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这一历史结论进行论证。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中国抗战的特点
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军侵略,东北地区的爱国军民组织抗日义勇军,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的主要力量;②《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文艺作品鼓舞着仁人志士走向抗日前线。“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后,上海军民、长城一线和察哈尔、绥远等地的爱国军民展开了英勇抗战,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极大地激发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意识。中共中央主张“联蒋抗日”,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合作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摘编自张从田《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
【提取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期间中国抗战的特点。
【教你提取】①→从抗战的领导力量来看;
②→从抗战的形式来看;
③→从抗战的主要区域来看。
试答:特点: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形式多样,包括武装斗争、文艺创作、学生运动、兵谏等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局部地区;带有自发性质。
层级二 历史解析:媒体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报道
材料
报刊名称 性质 文章标题
《新华日报》(1945年8月10日) 中国共产党的大型机关报 《接受波茨坦宣言日本无条件投降》
《中央日报》(1945年8月12日) 中国国民党党报 《举世腾欢迎接胜利国人一致感谢领袖》
《解放日报》(1945年8月15日)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政治理论刊物 《美苏英中四国宣布日寇接受无条件投降》
《大公报》(1945年8月15日)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民间报纸 《日本投降矣!》
——摘编自孙丁玲《重温中外报纸如何报道日本投降》
【探究问题】提取材料信息,对以上媒体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报道加以阐释。
【教你探究】 围绕抗战时期的国内和国际背景,分析材料,调动相关知识予以阐释。
试答:国内主要媒体都相继报道了日本投降的消息。《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报道最早,这是中国关注国际会议、反法西斯同盟之间合作的表现。《新华日报》的标题比较客观,只是陈述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的史实。《中央日报》的报道带有一定的感彩,其中“国人一致感谢领袖”体现了其作为当时国民政府的官方报纸的特征。《解放日报》和《大公报》的报道发布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当天,体现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解放日报》的报道既有对国家地位的肯定,又有对日本的态度,《大公报》的报道只是报道结果。
中国媒体对日本投降的报道体现了其不同的阶级立场和不同的媒体地位,虽然报道时间有早晚,但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抗战胜利的向往和抗战胜利来临时激动的心情。说明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取得的来之不易的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侧面体现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层级三 开放写作:国共两党抗战的表现
材料一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1937年8月至11月,国民政府投入80余万兵力,粉碎了日本“三个月亡华”的计划。
材料二 平型关大捷是1937年9~11月八路军为配合友军作战,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的伏击战,取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材料三 百团大战是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
材料四 皖南事变发生于1941年1月,是国民党对新四军军部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顶点。
材料五 豫湘桂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二次大溃退,从1944年4月到12月,中国损失兵力50余万,丧失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损伤6000万人民。
材料六 自1944年春,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对日展开局部反攻,到1944年年底,共作战2万余次,毙伤日伪军22万余人,俘获日伪军6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
【写作题目】 请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三则,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就所拟主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取信息,归纳主题,阐述
再读材料,定信息 时空定位 抗日战争时期
关系定位 全民族浴血共同抗战
后解释 并分析 确立主题 根据不同的组合,确定主题,比如材料一、二、三可确立主题为国共两党相互配合,共同对日作战
分析阐述 围绕主题进行阐述
试答:角度一:材料一、二、三。主题:国共两党相互配合,共同对日作战。
阐述:1937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领导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积极开展对日作战,加速了抗战胜利。
角度二:材料二、三、六。主题:中国共产党始终积极抗日。
阐述: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在防御阶段领导了平型关大捷,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配合正面战场;相持阶段,在敌后战场坚持抗战,发动百团大战,坚定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战略反攻阶段,积极开展对日反攻,加速抗战胜利。
角度三:材料一、四、五。主题:国民政府由积极抗战到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阐述: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积极抗战,在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相持阶段,国民政府采取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掀起反共高潮,并出现正面战场大溃败。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全国乙卷·30)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情境设置 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调整
聚焦考点 抗日战争
素养立意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问题 要求 解读政策调整:思维主题
易错 排查 B项不符 合史实 动员武装反抗国民党是在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
C项不符 合史实 1927年八七会议后,党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先后发动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D项不符 合史实 1944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参政会议上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的工作报告
(续表)
合理 推论 材料中政策调整的内容能够容纳更多的社会阶层参加到革命政权中来,适应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故选A项
【类题精练】
1.(2022·山东·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决定:“在处理农村纠纷中,党与政府的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作出这一决定的时间是(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依双方自愿”可知,此时对地主阶级的利益有所保护,即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共中央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故选C项;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的土地政策是实现“耕者有其田”,排除A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排除B项;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排除D项。
2.(2022·湖北·8)1937年冬至1938年春,周立波以记者身份访问晋察冀边区。他在通讯报告中写道:“现在,这里的每座城镇,每个村庄都有自卫队。”“扶着长戈,他们是英武庄严的卫国的战士,但一回到田里,重新扶起犁耙的时候,他们依旧是朴素的农民。”“壮丁不够的乡村,在路上放哨的,都是小孩子。”由此可见( )。
A.国共合作推动全民族抗战
B.群众是敌后抗战的中坚
C.中共坚持“工农武装割据”
D.边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晋察冀边区充分发动群众——农民、儿童参与抗战,说明边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战,即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故选D项;晋察冀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不能体现国共合作,排除A项;群众在敌后抗战当中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中坚”说法错误,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敌后抗战的中坚,排除B项;C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
【创新衍练】
[新情境]历史宣传画
1.(2022·山东模拟预测)下图是抗日战争后期的一幅宣传画《反攻必须八路军》。该宣传画的寓意是( )。
A.八路军开始了全国性的战略反攻
B.日本法西斯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C.国民党无法改变正面战场的败局
D.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宣传画创设生活情境。由材料“抗日战争后期”“反攻必须八路军”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逐渐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D项正确;抗日战争后期八路军进行的反攻是局部性的,而不是全国性的,排除A项;日本失败的命运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败局与宣传画的主旨不符,排除B、C两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2·山东潍坊一模)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从“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到“反蒋抗日”,从“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这一系列态度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国民党对外政策的调整
C.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政策的变化创设学术情境。根据题干信息,明确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政策的变化,再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系列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所以C项正确;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实现了“逼蒋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A项;材料与国民党对外政策无关,排除B项;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标志,不是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态度变化的因素,故排除D项。
3.(2022·山东德州模拟预测)1938年4月,毛泽东等人致电八路军前方将领:“在河北、山东广大平原地区发展抗日游击战争是可能的,坚持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也是可能的。”这种判断主要是基于(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壮大
B.正面战场牵制着大量日军
C.抗日斗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抗日武装熟悉地理环境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毛泽东的电报创设问题情境,考查依据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等人指出在平原地区发动并坚持游击战是可能的,主要是基于游击战要广泛发动人民群众,而抗战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只是一个重要部分,不是其判断的主要依据,排除A项;正面战场对日军的牵制作用有限,并不能成为坚持游击战的依据,排除B项;并不是所有抗日武装都熟悉地理环境,排除D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3·山东师大附中检测)1943 年春,中央警卫团的战士杜林森在一次开荒比赛中,创造了一天开荒 6.3 亩的好成绩,毛主席接见他时说:“你的功劳很大,一天开荒六亩多地,称得起劳动英雄。大家都叫你‘气死牛’,我看你还是气死人,气死蒋介石。”这反映了( )。
A.国民政府封锁解放区失败
B.陕甘宁边区自然灾害严重
C.根据地人民自力更生坚持抗战
D.减租减息政策激发生产积极性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生产创设生活情境。根据材料信息“1943年”“战士”“开荒”等,可以看出抗日根据地人民正在进行大生产运动,通过自力更生坚持抗战,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根据地开荒问题,不是解放区,也无法得出当时国民政府对根据地封锁的结果如何,排除A项;开荒不代表自然灾害严重,排除B项;减租减息政策是缓和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而材料中提及的是中央警卫团的战士,排除D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