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第八单元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与中国共产党争取独立民主的斗争
第22讲 人民解放战争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到10月,国共双方代表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
要》,即《①__________》。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
新中国。
2.政治协商会议
(1)代表: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
(2)结果:通过了②________________等五项协议。但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
很快否决了这些协议。
双十协定
和平建国纲领案
二、人民解放战争
1.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2.粉碎国民党全面和重点进攻
粉碎全面进攻 粉碎重点进攻
方针 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 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 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
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粉碎全面进攻 粉碎重点进攻
结果 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 党军队约30万人,粉碎 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1)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
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
重点进攻。
(2)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在山东③___
_____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
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④________
________,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孟良崮
千里跃进大别山
(续表)
4.战略决战
(1)表现
战役名称 时间 军队 歼敌数 解放地区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至11月 东北野战军 47万余人 东北全境
⑤__________ 1948年11月至1949 年1月 华东野战军和中 原野战军 55万余人 长江中下游以北
广大地区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至1949 年1月 东北野战军和华 北军区第二、三 兵团 52万余人 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2)影响: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淮海战役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经济危机 (滥发纸币) 表现 1948年前八个月纸币的发行量是1937年全年发行量的47万倍
影响 带来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民心危机 (官僚资本) 表现 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使工人、农民、城
市小资产阶级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民族资产阶级也受到排
挤和打击
影响 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政治危机 (一党独裁) 表现 1946年11月至12月,在内战声中,国民党包办的“⑥________”
在南京召开。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不过是国民党
专制统治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
影响 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国民大会
四、解放区土地改革
1.内容:1947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
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⑦________________》。
2.影响:各解放区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的精神,掀起⑧__________群众运动,使
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中国土地法大纲
土地革命
五、解放区的政权建设
1.设置行政区
(1)内容:在解放区设置⑨________,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东北、华北、中南、
西北等行政区先后建立起来;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
下行政单位。
(2)意义:为新中国的⑩__________打下了坚实基础。
2.发表《 ________________》
(1)措施: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破产,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2)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 __________。
行政区
政权建设
论人民民主专政
理论基础
六、争取中国革命的全国胜利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
(2)党的工作重心由 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
基本政策。
(3)提出了“ __________”:“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
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乡村转移到城市
两个务必
2.北平和谈:1949年4月,周恩来和张治中在北平进行谈判,国民党最终拒绝在
双方代表达成的《 ______________》上签字,谈判破裂。
3.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迅速突破长江防线。
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 ______,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 ___
_______时期结束。
国内和平协定
南京
中华民国
七、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
(1)国民党方面: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丧失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权。
(2)中国共产党方面: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 ____________
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最广大人民
2.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 _______
_____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2)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毛泽东思想
[基础判断]
1.全面内战的爆发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产物,其爆发具有必然性。( )
正确
【详解】抗战胜利后,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一切斗争都服从于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当然,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阶级立场的差异也注定双方最终会分道扬镳。
2.抗战胜利后,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中共开始思考和平民主建国的问题。
( )
错误
【详解】抗战胜利前,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思考和平民主建国的问题,如在1945年春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明确提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立即废止国民党一党专制,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3.重庆谈判达成了《双十协定》,但公布不久就被蒋介石公开撕毁。《双十协定》
签订没有多大意义。( )
错误
【详解】尽管《双十协定》公布不久就被蒋介石公开撕毁,但其签订也是有意义的。它教育了广大人民(特别是中间势力),使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同情和支持,让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处于主动地位,并让国民党当局陷入被动。
4.全面内战爆发后,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和全面
进攻。( )
错误
【详解】全面内战爆发后,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制定了全面进攻、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的同时,向多个解放区同时发动进攻。故而人民解放军先粉碎的是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5.解放战争战略反攻阶段,人民解放军进行的全部战事就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
山。( )
错误
【详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是人民解放军外线作战中的重大战事。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反攻阶段的军事部署包括内线作战和外线作战。得益于内线和外线的配合作战,战略反攻成为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6.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政策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 )
正确
【详解】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是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消灭封建剥削;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实行“耕者有其田”,变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二者有内在的一致性,这与社会主要矛盾直接相关。不过,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表现出激进的一面。
7.国民政府统治后期开始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其出现的原因是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 )
错误
【详解】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通货膨胀一共持续了12年。自1935年法币政策实行开始出现,抗战时期进入恶性通胀期。解放战争时期,为了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解决庞大的军费开支,国民政府变本加厉地实行恶性通胀政策。可以说,通货膨胀就是频繁战争加上国民政府胡乱印发纸币所造成的。通货膨胀是反动政府掠夺人民的工具,是官僚垄断资本发展的重要手段。
8.毛泽东曾说,抗日战争不能急,解放战争不能拖。与抗战时期相比,解放战争时
期的战略基于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错误
【详解】抗日战争时期的战略着眼于中日两国国力悬殊,解放战争的战略更主要着眼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二战后,两极对峙格局出现,美苏由合作逐渐走向对抗,双方在远东地区加紧对中国的争夺。迅速解决问题,有利于防止美苏势力的干涉,同时也是考虑到国内民众的承受能力问题。
9.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军围绕国民党最看重的“城”大做文章,围而不攻,攻而不克,
吸引敌援军,然后重点歼灭。1949年之后,解放军减少了围城打援的使用频率,而
是换成了快速追击、穷追猛打、行进间歼敌、大迂回大包围等战法。这一变化反映
出国共双方实力对比的根本转变。( )
正确
【详解】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悬殊,解放军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故采用围城打援策略;而1949年三大战役后,国共双方实力对比发生根本转变,解放军战术也随之发生变化。
[概念阐释]
第二条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他阶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反对美军暴行,反对蒋介石集团内战、独裁、卖国政策的爱国民主运动。它是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的第一战线而言的,故称第二战线。
[视野拓展]
1.根据《中国土地法大纲》的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以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要求,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2.土地改革运动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系: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不仅踊跃参军参战,还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等任务,这一切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
[命题提醒]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探讨解放战争,从中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加深对唯物史观的认识。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选择题突破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华北解放区成立的作用
材料 1948年5月,中共中央着眼于战略形势发展,决定将晋察冀、晋冀鲁豫解放区合并成立华北解放区。全区只划为1个行政省(察哈尔),6个行政公署(冀中、冀东、冀南、冀鲁豫、太行、太岳),294个县。①1948年9月,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石家庄召开,选出了华北人民政府组成人员1948年12月,②华北人民政府宣布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套人民币。③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结束。
【提取信息】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立华北解放区的作用。
【教你提取】
①→从对新中国政权建设的影响来看;
②→从对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来看;
③→从对当时军事斗争开展的影响来看。
试答:作用:建立华北行政区,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有利于新中国的政权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有利于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金融机构建设及人民政权的巩固;华北解放区的成立,推动了平津战役的最后胜利与北平的和平解放。
层级二 历史解析: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
材料一 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力量对比(表一)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万人 130万人
武器装备 接收100万日军的装备,取得美国大量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人 1亿人
材料二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二)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筹粮 挑子
543万人 30.5万副 88万辆 76.7万头 9.6亿斤 20.6万副
【探究问题】 根据材料,提取其中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教你探究】
试答:①共产党由弱变强。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人民解放军战士英勇善战,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违背了中国人民的要求和意愿,不得人心;等等。
②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起了巨大作用。人民群众支援前线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基础。人民群众踊跃参军,不仅使人民解放军获得雄厚的兵源,组织民兵保卫了后方。
层级三 开放写作:写一封致当地政府的感谢信
材料 下图是中国共产党颁发给罗明信(图1)、卢金锡(图2)、刘香文(图3)的土地证明。
图3
【写作题目】提取图中的关键信息,请你任选其中一人,为当时的他代写一封致当地政府的感谢信。(要求:300字左右;紧扣时代背景;符合人物身份;严禁出现考生本人姓名等信息。)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身份置换,写感谢信
再读材料,定信息 时空定位 近现代
关系定位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后分析并叙述 分析材料 不同时期土地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影响
完成叙述 结合史实叙述当时人们的所想所感
试答:选择刘香文
写给平南县政府的感谢信
尊敬的各位领导,你们好!首先祝各位一线的领导工作顺利、身体健康、阖家幸福。我是来自平南县的农民刘香文,这一次的土地政策,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让农民朋友们掌握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让我能够自主地支配土地,我们全家人都非常高兴,这对于我家来说真是天大的喜事啊!在旧社会,我一直给地主干活,从来没有过自己的土地,生活也非常的贫苦。之前就听闻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说是要没收地主的土地给我们农民。我真是天天盼,日日想,终于盼来了这一天。我能有今天,都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都是毛主席的领导好,为了表达我对毛主席、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特写了这封感谢信,表达我一个贫苦农民的谢意。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北京·8)1946年4月8日,中共代表王若飞、博古等人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后,从
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民主人士、国民党要员等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表
示哀悼。有悼文指出:“他们的事业,就是中国人民大众的事业,就是全人类的事
业。”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各界( )。
A.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C.希望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D.企盼国家实现和平民主
D
·考法
情境设置 民主人士等悼念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后逝世的中共代表
聚焦考点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素养立意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法
问题要求 “反映”:思维主题
易错排查 A项不符合史实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全国各民族一切抗
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而制定的路线和策略,而此时抗
战已经结束,“拥护”说法错误
B项逻辑错误 参加悼念活动的人员包括国民党要员,他们不会反对国民
党政权的统治
C项逻辑错误 国民党要员不会希望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合理推论 据材料“就是中国人民大众的事业,就是全人类的事业”可知,抗战结束后,和 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王若飞、博古等人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主要是 讨论和平建国问题,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表示哀悼说明企盼国家实现和平民主, 故选D项
类题精练
1.(2021·全国乙卷·30)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
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
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 )。
B
A.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C.按劳分配得到实施
D.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
[解析] 题干中太行山区的农民所述的新规矩体现了在农民家庭中,女性的意见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尊重,这是由于女性在土地改革中分到了土地,有了与男子地位趋向平等的物质基础,故选B项;“男尊女卑观念消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按劳分配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实现的,而题干中的解放区存在于解放战争时期,排除C项;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并没有在解放战争时期被颠覆,排除D项。
2.(2021·广东·9)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
《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
当时( )。
C
A.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B.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C.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 D.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动国共走向和谈
[解析] 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谈判。在当时中国面临两种基本的选择、两种命运的背景下,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重庆《大公报》秉持正面褒扬态度,可见国人对和平民主的期望,当时国家重建无疑成为国人共识,故C项正确;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仍然占优势地位,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在三大战役后才得以实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包括民主人士和重庆《大公报》对重庆谈判的评论,B项只涉及民主党派的态度,无法涵盖题干全部信息,故B项错误;此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故D项错误。
创新衍练
[新情境]历史地图
1.(2022·山东模拟预测)下图是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国内形势示意图。从图中形势
可推断出( )。
C
A.国共两党合作对日本决战
B.抗战后国共两党势均力敌
C.国民党坚持专制独裁统治
D.美国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
[解析] 本题以历史地图创设学习情境,重点考查时空观念的素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图片所示应为抗战胜利后国内形势示意图。图中信息体现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对解放区的进攻,其目的是维护其专制独裁统治,C项正确;此时抗战已经结束,排除A项;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整体军事力量占据优势,排除B项;图示“美军、国民党军调动方向”反映出美国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无须推断,排除D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2·山东济宁模考)1946年7月,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约430万人,人民解放军的
总兵力只有127万人;1948年11月,国民党总兵力下降至290万人,人民解放军则增
加到310万人。上述变化( )。
A.标志着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B.说明敌众我寡是解放战争的总体局势
C.基于人民解放军三大战役的全面胜利 D.预示了人民解放战争良好的发展前景
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解放战争后期,国共双方的兵力发生显著变化,说明战争的胜利必将属于共产党,预示了人民解放战争良好的发展前景,D项正确;A项与三大战役的结束有关,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这一时期的军事优势转移到共产党手中,排除B项;此时三大战役尚未结束,排除C项。
3.(2022·山东模拟预测)据1947年《人民日报》报道,华北根据地的市集上,毛主席与朱总司令肖像供不应求,仅新华书店半月来即销售四千多份。翻身农民情愿多花二十块钱购买新的印有毛主席像的农家历,旧历书少有人问津。该报道折射出华北根据地
( )。
A.旧式历书不再流通 B.文化教育得到普及
C.农民拥护土地革命 D.革命动员成效显著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随着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展开,毛主席、朱总司令的肖像供不应求,反映出翻身农民对共产党的真心拥戴,折射出当地农民拥护土地革命,C项正确;旧式历书不再流通与“旧历书少有人问津”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解放前华北地区的文化教育得到普及,B项错误;革命动员的成效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2·山东省临沂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下图为美术家古元创作于1947年
的木刻版画《烧毁旧地契》。据此可知( )。
B
A.土地革命已经在全国展开 B.解放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C.解放区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D.中国革命性质已经发生变化
[解析] 1947年是解放战争时期,为争取解放战争胜利,共产党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封建的和半封建的土地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因此出现了《烧毁旧地契》的木刻版画,故选B项;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年到193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封建的和半封建的土地剥削制度,变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1947年处于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我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革命性质依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D项。第22讲 人民解放战争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到10月,国共双方代表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① 》。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2.政治协商会议
(1)代表: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
(2)结果:通过了② 等五项协议。但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很快否决了这些协议。
二、人民解放战争
1.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2.粉碎国民党全面和重点进攻
粉碎全面进攻 粉碎重点进攻
方针 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 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结果 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约30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1)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2)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在山东③ 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④ ,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4.战略决战
(1)表现
战役名称 时间 军队 歼敌数 解放地区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至11月 东北野战军 47万余人 东北全境
战役名称 时间 军队 歼敌数 解放地区
⑤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 55万余人 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 52万余人 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2)影响: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经济危机 (滥发纸币) 表现 1948年前八个月纸币的发行量是1937年全年发行量的47万倍
影响 带来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民心危机 (官僚资本) 表现 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使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民族资产阶级也受到排挤和打击
影响 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政治危机 (一党独裁) 表现 1946年11月至12月,在内战声中,国民党包办的“⑥ ”在南京召开。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不过是国民党专制统治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
影响 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四、解放区土地改革
1.内容:1947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⑦ 》。
2.影响:各解放区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的精神,掀起⑧ 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五、解放区的政权建设
1.设置行政区
(1)内容:在解放区设置⑨ ,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行政区先后建立起来;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2)意义:为新中国的⑩ 打下了坚实基础。
2.发表《 》
(1)措施: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破产,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2)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 。六、争取中国革命的全国胜利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
(2)党的工作重心由 ,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3)提出了“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北平和谈:1949年4月,周恩来和张治中在北平进行谈判,国民党最终拒绝在双方代表达成的《 》上签字,谈判破裂。
3.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迅速突破长江防线。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 时期结束。
[基础判断]
1.全面内战的爆发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产物,其爆发具有必然性。 ( )
正确 【详解】抗战胜利后,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一切斗争都服从于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当然,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阶级立场的差异也注定双方最终会分道扬镳。
2.抗战胜利后,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中共开始思考和平民主建国的问题。 ( )
错误 【详解】抗战胜利前,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思考和平民主建国的问题,如在1945年春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明确提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立即废止国民党一党专制,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3.重庆谈判达成了《双十协定》,但公布不久就被蒋介石公开撕毁。《双十协定》签订没有多大意义。 ( )
错误 【详解】尽管《双十协定》公布不久就被蒋介石公开撕毁,但其签订也是有意义的。它教育了广大人民(特别是中间势力),使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同情和支持,让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处于主动地位,并让国民党当局陷入被动。
4.全面内战爆发后,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和全面进攻。 ( )
错误 【详解】全面内战爆发后,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制定了全面进攻、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的同时,向多个解放区同时发动进攻。故而人民解放军先粉碎的是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5.解放战争战略反攻阶段,人民解放军进行的全部战事就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 )
错误 【详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是人民解放军外线作战中的重大战事。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反攻阶段的军事部署包括内线作战和外线作战。得益于内线和外线的配合作战,战略反攻成为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6.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政策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 )
正确 【详解】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是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消灭封建剥削;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实行“耕者有其田”,变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二者有内在的一致性,这与社会主要矛盾直接相关。不过,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表现出激进的一面。
7.国民政府统治后期开始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其出现的原因是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 )
错误 【详解】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通货膨胀一共持续了12年。自1935年法币政策实行开始出现,抗战时期进入恶性通胀期。解放战争时期,为了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解决庞大的军费开支,国民政府变本加厉地实行恶性通胀政策。可以说,通货膨胀就是频繁战争加上国民政府胡乱印发纸币所造成的。通货膨胀是反动政府掠夺人民的工具,是官僚垄断资本发展的重要手段。
8.毛泽东曾说,抗日战争不能急,解放战争不能拖。与抗战时期相比,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基于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
错误 【详解】抗日战争时期的战略着眼于中日两国国力悬殊,解放战争的战略更主要着眼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二战后,两极对峙格局出现,美苏由合作逐渐走向对抗,双方在远东地区加紧对中国的争夺。迅速解决问题,有利于防止美苏势力的干涉,同时也是考虑到国内民众的承受能力问题。
9.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军围绕国民党最看重的“城”大做文章,围而不攻,攻而不克,吸引敌援军,然后重点歼灭。1949年之后,解放军减少了围城打援的使用频率,而是换成了快速追击、穷追猛打、行进间歼敌、大迂回大包围等战法。这一变化反映出国共双方实力对比的根本转变。 ( )
正确 【详解】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悬殊,解放军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故采用围城打援策略;而1949年三大战役后,国共双方实力对比发生根本转变,解放军战术也随之发生变化。
七、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
(1)国民党方面: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丧失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权。
(2)中国共产党方面: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 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2.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 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2)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答案】①双十协定 ②和平建国纲领案 ③孟良崮
④千里跃进大别山 ⑤淮海战役 ⑥国民大会 ⑦中国土地法大纲 ⑧土地革命 ⑨行政区 ⑩政权建设 论人民民主专政 理论基础 乡村转移到城市 两个务必 国内和平协定 南京 中华民国 最广大人民 毛泽东思想
[概念阐释]
第二条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他阶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反对美军暴行,反对蒋介石集团内战、独裁、卖国政策的爱国民主运动。它是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的第一战线而言的,故称第二战线。
[视野拓展]
1.根据《中国土地法大纲》的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以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要求,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2.土地改革运动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系: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不仅踊跃参军参战,还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等任务,这一切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
[命题提醒]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探讨解放战争,从中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加深对唯物史观的认识。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华北解放区成立的作用
材料 1948年5月,中共中央着眼于战略形势发展,决定将晋察冀、晋冀鲁豫解放区合并成立华北解放区。全区只划为1个行政省(察哈尔),6个行政公署(冀中、冀东、冀南、冀鲁豫、太行、太岳),294个县。①1948年9月,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石家庄召开,选出了华北人民政府组成人员1948年12月,②华北人民政府宣布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套人民币。③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结束。
【提取信息】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立华北解放区的作用。
【教你提取】
①→从对新中国政权建设的影响来看;
②→从对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来看;
③→从对当时军事斗争开展的影响来看。
试答:作用:建立华北行政区,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有利于新中国的政权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有利于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金融机构建设及人民政权的巩固;华北解放区的成立,推动了平津战役的最后胜利与北平的和平解放。
层级二 历史解析: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
材料一 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力量对比(表一)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万人 130万人
武器装备 接收100万日军的装备,取得美国大量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人 1亿人
材料二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二)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筹粮 挑子
543万人 30.5万副 88万辆 76.7万头 9.6亿斤 20.6万副
【探究问题】 根据材料,提取其中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教你探究】
试答:①共产党由弱变强。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人民解放军战士英勇善战,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违背了中国人民的要求和意愿,不得人心;等等。
②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起了巨大作用。人民群众支援前线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基础。人民群众踊跃参军,不仅使人民解放军获得雄厚的兵源,组织民兵保卫了后方。
层级三 开放写作:写一封致当地政府的感谢信
材料 下图是中国共产党颁发给罗明信(图1)、卢金锡(图2)、刘香文(图3)的土地证明。
图1 图2
图3
【写作题目】提取图中的关键信息,请你任选其中一人,为当时的他代写一封致当地政府的感谢信。(要求:300字左右;紧扣时代背景;符合人物身份;严禁出现考生本人姓名等信息。)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身份置换,写感谢信
再读材料,定信息 时空定位 近现代
关系定位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后分析并叙述 分析材料 不同时期土地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影响
完成叙述 结合史实叙述当时人们的所想所感
试答:选择刘香文
写给平南县政府的感谢信
尊敬的各位领导,你们好!首先祝各位一线的领导工作顺利、身体健康、阖家幸福。我是来自平南县的农民刘香文,这一次的土地政策,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让农民朋友们掌握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让我能够自主地支配土地,我们全家人都非常高兴,这对于我家来说真是天大的喜事啊!在旧社会,我一直给地主干活,从来没有过自己的土地,生活也非常的贫苦。之前就听闻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说是要没收地主的土地给我们农民。我真是天天盼,日日想,终于盼来了这一天。我能有今天,都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都是毛主席的领导好,为了表达我对毛主席、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特写了这封感谢信,表达我一个贫苦农民的谢意。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北京·8)1946年4月8日,中共代表王若飞、博古等人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后,从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民主人士、国民党要员等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表示哀悼。有悼文指出:“他们的事业,就是中国人民大众的事业,就是全人类的事业。”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各界( )。
A.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C.希望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D.企盼国家实现和平民主
情境设置 民主人士等悼念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后逝世的中共代表
聚焦考点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素养立意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问题 要求 “反映”:思维主题
易错 排查 A项不符 合史实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全国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而制定的路线和策略,而此时抗战已经结束,“拥护”说法错误
B项逻 辑错误 参加悼念活动的人员包括国民党要员,他们不会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C项逻 辑错误 国民党要员不会希望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合理 推论 据材料“就是中国人民大众的事业,就是全人类的事业”可知,抗战结束后,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王若飞、博古等人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主要是讨论和平建国问题,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表示哀悼说明企盼国家实现和平民主,故选D项
【类题精练】
1.(2021·全国乙卷·30)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 )。
A.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C.按劳分配得到实施
D.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太行山区的农民所述的新规矩体现了在农民家庭中,女性的意见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尊重,这是由于女性在土地改革中分到了土地,有了与男子地位趋向平等的物质基础,故选B项;“男尊女卑观念消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按劳分配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实现的,而题干中的解放区存在于解放战争时期,排除C项;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并没有在解放战争时期被颠覆,排除D项。
2.(2021·广东·9)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B.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C.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
D.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动国共走向和谈
【答案】 C
【解析】 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谈判。在当时中国面临两种基本的选择、两种命运的背景下,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重庆《大公报》秉持正面褒扬态度,可见国人对和平民主的期望,当时国家重建无疑成为国人共识,故C项正确;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仍然占优势地位,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在三大战役后才得以实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包括民主人士和重庆《大公报》对重庆谈判的评论,B项只涉及民主党派的态度,无法涵盖题干全部信息,故B项错误;此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故D项错误。
【创新衍练】
[新情境]历史地图
1.(2022·山东模拟预测)下图是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国内形势示意图。从图中形势可推断出( )。
A.国共两党合作对日本决战
B.抗战后国共两党势均力敌
C.国民党坚持专制独裁统治
D.美国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历史地图创设学习情境,重点考查时空观念的素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图片所示应为抗战胜利后国内形势示意图。图中信息体现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对解放区的进攻,其目的是维护其专制独裁统治,C项正确;此时抗战已经结束,排除A项;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整体军事力量占据优势,排除B项;图示“美军、国民党军调动方向”反映出美国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无须推断,排除D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2·山东济宁模考)1946年7月,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约430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只有127万人;1948年11月,国民党总兵力下降至290万人,人民解放军则增加到310万人。上述变化( )。
A.标志着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B.说明敌众我寡是解放战争的总体局势
C.基于人民解放军三大战役的全面胜利
D.预示了人民解放战争良好的发展前景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解放战争后期,国共双方的兵力发生显著变化,说明战争的胜利必将属于共产党,预示了人民解放战争良好的发展前景,D项正确;A项与三大战役的结束有关,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这一时期的军事优势转移到共产党手中,排除B项;此时三大战役尚未结束,排除C项。
3.(2022·山东模拟预测)据1947年《人民日报》报道,华北根据地的市集上,毛主席与朱总司令肖像供不应求,仅新华书店半月来即销售四千多份。翻身农民情愿多花二十块钱购买新的印有毛主席像的农家历,旧历书少有人问津。该报道折射出华北根据地( )。
A.旧式历书不再流通 B.文化教育得到普及
C.农民拥护土地革命 D.革命动员成效显著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随着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展开,毛主席、朱总司令的肖像供不应求,反映出翻身农民对共产党的真心拥戴,折射出当地农民拥护土地革命,C项正确;旧式历书不再流通与“旧历书少有人问津”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解放前华北地区的文化教育得到普及,B项错误;革命动员的成效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2·山东省临沂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右图为美术家古元创作于1947年的木刻版画《烧毁旧地契》。据此可知( )。
A.土地革命已经在全国展开
B.解放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C.解放区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D.中国革命性质已经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1947年是解放战争时期,为争取解放战争胜利,共产党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封建的和半封建的土地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因此出现了《烧毁旧地契》的木刻版画,故选B项;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年到193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封建的和半封建的土地剥削制度,变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1947年处于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我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革命性质依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D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