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考点精讲 第27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学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考点精讲 第27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学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4 11:57:18

文档简介

第27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概述: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过程 正式建立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②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曲折发展 1957年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是遭受严重破坏和挫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恢复。1982年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确立标志 1949年,③                    的召开
基本内容 A.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B.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C.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④          
发展与完善 A.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B.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与政策。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法律保障: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成立过程: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⑤                   》,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7年5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相继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过渡时期(1949~1956年)
(1)措施:推行⑥    和各项民主改革。
(2)影响: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
(1)标志:1956年毛泽东的《⑦        》和中共八大。
(2)地位: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开始。
(3)局限: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出现严重曲折。
(4)影响: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见第十一单元)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见第十一单元)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一)干部制度
1.改革开放前
(1)措施
A.沿用旧制: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B.建立新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2)地位:⑧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3)内容: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2.改革开放后
(1)改革: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基础判断]
1.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时期实行过农民协会制度,在中华苏维埃时期实行过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制度,在抗战时期实行过参议会制度,在解放战争时期实行过人民代表会议制度。这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初具雏形。 (  )
正确 【详解】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已经有了尝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仅与我国国情相适应,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制度创新。“创新”在于其设置的本质要求是坚持统一和自治的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 (  )
正确 【详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的前提和框架下自治,以自治来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统一与自治统筹兼顾。行使自治权的自治机关,首先是设置于地方的一级国家政权机关,其次才是自治机关,兼有地方国家机关和自治机关的双重性质。
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和国家积极发展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等各种形式的基层民主。基层群众自治和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自治的性质是一样的。 (  )
错误 【详解】基层群众性自治是非政权性的,即非国家性质的自治,是一种社会自治。
4.民国时期宪法和宪政脱节,宪政发展进程缓慢并最终受挫。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逐步确立。这说明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  )
正确 【详解】民国时期宪法“推陈出新”频繁,反映出政局的动荡与权力更替频繁,以及群众基础的缺乏。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环境稳定,民众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在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下,民主政治逐渐确立起来。
5.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政府积极推行以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根本动力。 (  )
正确 【详解】新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迫切要求在更大范围内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要求在干部选拔上增加透明度、开放度和群众的参与程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政府人事管理新体制。
[视野拓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色
(1)本质: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
(2)特色
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完善: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3)进一步完善: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⑨      ,严格依法依规办事。
(二)公务员制度
1.发展历程
(1)开始: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2)正式形成: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⑩            》,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也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3)发展:2006年以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
2.特点:高学历化;        ;规模化;透明化;公开化;平等化。
3.本质特征:不搞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4.意义: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答案】①基本政治制度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④参政议政 ⑤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⑥土地改革 ⑦论十大关系
⑧干部制度 ⑨制度化 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全方位化
  ②两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
③民主政治建设的民主化、法制化。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民主化、法制化为保障,依法治国成为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1)政党地位:在多党合作关系中,中国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彼此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在组织上是独立的。
(2)政党关系:政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中国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合作关系。
(3)合作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改革开放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
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施行,其①扩大了居委会职能,居委会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各种工作委员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以及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②“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的新模式。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了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
——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史》
【提取信息】根据材料,指出改革开放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
【教你提取】
①→从居委会职能的变化来看;
②→从城市基层管理新模式的出现来看。
试答:变化:居委会职能扩大;社区管理模式出现。
层级二 历史解析:中国共产党探索政权建设的历程
材料 关于国家政权建设的部分文献摘录
文献名称 相关内容摘录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 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探究问题】依据材料,任选两个文献,解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政权建设的艰辛探索历程。
【教你探究】
试答: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制度,但国民政府长期实行独裁统治,并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的目标。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地建立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局面不断发展。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对军阀、地主豪绅实行专政。这是中国共产党借鉴苏联模式,创建人民政权的尝试。
全面抗战爆发后,抗日根据地纷纷建立。中国共产党在边区推行抗日民主制度,实行“三三制”原则。在各级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体现了革命阶层的广泛性,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为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了借鉴。
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奠定了新政权的理论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新政权性质的规定,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民主专政,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总之,围绕政权建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经历了制定目标——用革命手段掌握政权——通过新政权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权,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艰辛探索过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进了人类社会发展。
层级三 开放写作:不同地区第一任县委书记的形象
材料 新中国第一任县委书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他们在革命和建设的转折时期,承担了特殊的历史使命。
于康,1946年至1951年担任江苏沭阳县委书记 于康随解放军主力部队北撤山东时,经常转移住地,生活极不稳定。他的两个孩子,一个3岁,另一个不满1岁,因生病无法及时治疗,先后夭折。痛失儿子的于康更加坚定了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
蔡志杰,1948年至1952年,任河北赵县县委书记 赵县解放后,部分党员干部出现居功自傲、半截子革命的思想。在蔡志杰的领导下,县委组成整党整干领导小组,定期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培训,一些想退休回家的同志自觉检讨,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赵一平,1949年至1950年任江苏海门县委书记 赵一平的大儿子在农村,几次三番求父亲把他的户口转到城里,再帮他找个工作,赵一平始终没有同意。赵一平后调到启东,列刘仲侯之后为第二书记,陈锦美同志调来启东后,他又退任第三书记
向旭,1949年至1951年任山东禹县县委书记 向旭一年至少有一半时间是在基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到县里开会、碰头,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那时,群众不喊干部职务,而是叫老张、老李等,向旭和县委干部与群众打成一片
杨肇庭,1958年至1960年任江苏灌南县委书记 杨肇庭与其他县委领导一道带领干部职工进行了为期4天的积肥突击。他与所有的劳动者一样,奋战在积肥第一线,身先士卒,手提肩挑,一趟又一趟往返于积肥点
——摘编自许宝健《新中国第一任县委书记》
【写作题目】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取信息,明确观点
再读材料,定信息 时空定位 新中国成立前后
关系定位 县委书记的优秀品质
后分析 并论证 分析材料 不同地区第一任县委书记的形象
论证观点 结合史实说出干部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并进行论述
试答:示例一
论题:第一任县委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阐述: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于康在解放战争时期痛失两个子女,舍小家,为大家,继续坚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蔡志杰组织领导干部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培训,筑牢思想的长城,不停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革命意志不衰退。赵一平作为人民的好公仆,不为子女谋私利,不计较自己的名利得失,能上能下,一心为公。向旭、杨肇庭深入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建立血肉联系,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贡献力量。第一任县委书记在特殊时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他们的精神是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示例二
论题:第一任县委书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走群众路线。
阐述: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工作路线。向旭在担任县委书记期间,一半时间在基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来不以干部身份自居,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作出了杰出贡献。杨肇庭在经济困难时期,奋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线,身先士卒。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赢得了群众的支持。第一任县委书记从群众中来,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最终赢得了群众的支持。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浙江百校高三秋季开学联考)历史照片是时代的见证。右面照片为上海市信大祥绸布店庆祝公私合营。公私合营(  )。
A.发生在“大跃进”时期
B.为制定“一五”计划创造了条件
C.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D.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情境设置 公私合营照片
聚焦考点 三大改造
素养立意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问题要求 对公私合营的认识:思维主题
易错 排查 A项不符合材料时间 “大跃进”是从1958年开始的
B项不符合史实 社会主义改造“为制定‘一五’计划创造了条件”的表述有误
C项不符合材料时间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合理 推论 公私合营是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所采取的举措,之后建立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所以公私合营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故选D项
【类题精练】
1.(2022·吉林模拟)相对于近代中国而言,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士的特点,包容统一战线成员在信仰、利益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政协委员不论职业和党派,均享有平等的议论权。人民政协坚持在考虑少数意见的情形下,达成反映公共利益的共识。这反映出人民政协(  )。
A.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保证了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团结
C.促使各党派与中共的利益趋同
D.开创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能够使代表不同信仰、利益和观念的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士参政议政,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故选D项;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只在1954年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排除A项;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有利于保障祖国统一,但当时中国还未实现完全统一,“保证了”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各民主党派是社会各阶层利益的代表,与中国共产党有共同的利益需求,但并不是“趋同”,排除C项。
2.据调查,解放之初农村的村干部多是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多是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新时期选拔大学生当村干部成为一个新动向。这些变化说明了(  )。
A.宗法世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
B.社会需求影响村干部的任用
C.经济地位决定村干部的身份
D.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时代不同,村干部的选任标准也不同,这体现了社会需求影响了村干部的选任标准,B项正确;材料中贫下中农、劳模、劳动积极分子、大学生在不同时期成为村干部,这些都不是受宗法世俗的影响,排除A项;劳模、劳动积极分子和大学生成为村干部,说明村干部选任不受经济地位影响,排除C项;基层民主指城市居民自治和农村村民自治,排除D项。【创新衍练】
[新情境]历史文献
1.(2022·辽宁省大连市高三双基测试)下图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摘录。这体现了(  )。
A.基层的民主制度发展完善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完全确立
C.该制度的人民性和民主性
D.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已构建
【答案】C
【解析】据图片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可知,这一制度具有人民性和民主性,故选C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2·山东高三测试)党中央在1984年提出要制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后更名为《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88年,为更好地推行公务员制度,中央决定成立国家人事部。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正式签署颁发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96年,公务员体系内实施了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研究试点。这表明我国(  )。
A.坚持了党管干部原则
B.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
C.干部选拔走向制度化
D.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以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历程创设学习情境。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知,我国不断完善公务员任用管理机制,B项正确;党管干部原则强调坚持党的组织领导,贯彻党的组织路线,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公务员制度,与干部选拔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公务员制度完善的过程,而D项强调公务员制度的作用,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2022·江西省红色七校高三联考)毛泽东谈到1954年宪法起草过程时说:“最先是中共中央起草,然后是北京五百多高级干部讨论,全国八千多人讨论,然后是三个月的全国人民讨论,这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千多人又讨论。”他意在强调宪法的制定体现了(  )。
A.社会主义原则 B.内容的广泛性
C.人民民主原则 D.适合中国国情
【答案】 C
【解析】 由“北京五百多高级干部讨论,全国八千多人讨论,然后是三个月的全国人民讨论,这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千多人又讨论”可知,1954年宪法的制定是经历了大范围群众讨论,最后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实现的,所以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故选C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2·全国模拟)下图是小明同学进行专题研究时整理的纲要。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
国民大革命时期……农民协会制度 中华苏维埃时期……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制度 抗战时期……参议会制度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渊源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
C.无产阶级政权组织形式的变迁
D.民主革命时期群众路线的贯彻
【答案】 A
【解析】 本题以学生专题学习提纲创设学术情境。图中不同时期的制度体现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参与,这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出的民主的广泛性有一定的相似之处,A项正确;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排除B项;国民大革命时期和抗战时期,还没有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排除C项;民主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时代背景发生了变化,故民主革命时期群众路线的贯彻不能概括整个材料,排除D项。
2(共45张PPT)
第十二单元 中国现代史(选择性必修部分)
第27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知识导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概述: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共和国。
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①______________(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过程 正式 建立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
《②____________________》,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确立标志 1949年,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召开
基本内容 A.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B.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
照、荣辱与共。
C.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
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④________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参政议政
过程 曲折 发展 1957年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
削弱。“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是遭受严重破坏
和挫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恢复。1982
年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党
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续表)
发展与完善 A.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
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B.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
论与政策。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
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续表)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法律保障: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成立过程: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⑤____________________》,规
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7年5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
相继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过渡时期(1949~1956年)
(1)措施:推行⑥__________和各项民主改革。
(2)影响: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
(1)标志:1956年毛泽东的《⑦____________》和中共八大。
(2)地位: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开始。
土地改革
论十大关系
(3)局限: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出现严重曲折。
(4)影响: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见第十一单元)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见第十一单元)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一)干部制度
1.改革开放前
(1)措施
A.沿用旧制: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B.建立新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2)地位:⑧__________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干部制度
(3)内容: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2.改革开放后
(1)改革: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2)完善: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3)进一步完善: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⑨________,
严格依法依规办事。
制度化
(二)公务员制度
1.发展历程
(1)开始: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2)正式形成: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也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3)发展:2006年以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
2.特点:高学历化; __________;规模化;透明化;公开化;平等化。
3.本质特征:不搞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4.意义: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全方位化
[基础判断]
1.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时期实行过农民协会制度,在中华苏维埃时期实行过工农
兵苏维埃代表制度,在抗战时期实行过参议会制度,在解放战争时期实行过人民代
表会议制度。这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初具雏形。( )
正确
【详解】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已经有了尝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仅与我国国情相适应,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制度创新。“创新”在于其设置的本质要求是坚持统一和
自治的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 )
正确
【详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的前提和框架下自治,以自治来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统一与自治统筹兼顾。行使自治权的自治机关,首先是设置于地方的一级国家政权机关,其次才是自治机关,兼有地方国家机关和自治机关的双重性质。
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和国家积极发展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职工代
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等各种形式的基层民主。基层群众自治和
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自治的性质是一样的。( )
错误
【详解】基层群众性自治是非政权性的,即非国家性质的自治,是一种社会自治。
4.民国时期宪法和宪政脱节,宪政发展进程缓慢并最终受挫。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
治逐步确立。这说明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
正确
【详解】民国时期宪法“推陈出新”频繁,反映出政局的动荡与权力更替频繁,以及群众基础的缺乏。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环境稳定,民众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在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下,民主政治逐渐确立起来。
5.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政府积极推行以建立国家公务员制
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根本动力。
( )
正确
【详解】新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迫切要求在更大范围内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要求在干部选拔上增加透明度、开放度和群众的参与程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政府人事管理新体制。
[视野拓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色
(1)本质: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
(2)特色
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②两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
③民主政治建设的民主化、法制化。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民主化、法制化为保障,依法治国成为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1)政党地位:在多党合作关系中,中国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彼此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在组织上是独立的。
(2)政党关系:政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中国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合作关系。
(3)合作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选择题突破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改革开放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
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施行,其①扩大了居委会职能,居委会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各种工作委员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以及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②“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的新模式。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了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
——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史》
【提取信息】根据材料,指出改革开放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
【教你提取】
①→从居委会职能的变化来看;
②→从城市基层管理新模式的出现来看。
试答:变化:居委会职能扩大;社区管理模式出现。
层级二 历史解析:中国共产党探索政权建设的历程
材料 关于国家政权建设的部分文献摘录
文献名称 相关内容摘录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 大纲》(1931年) 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
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1941年) 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
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
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
把持包办
文献名称 相关内容摘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
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
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
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
政府
【探究问题】依据材料,任选两个文献,解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政权建设的艰辛探索历程。
(续表)
【教你探究】
试答: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制度,但国民政府长期实行独裁统治,并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的目标。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地建立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局面不断发展。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对军阀、地主豪绅实行专政。这是中国共产党借鉴苏联模式,创建人民政权的尝试。
全面抗战爆发后,抗日根据地纷纷建立。中国共产党在边区推行抗日民主制度,实行“三三制”原则。在各级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体现了革命阶层的广泛性,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为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了借鉴。
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奠定了新政权的理论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新政权性质的规定,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民主专政,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总之,围绕政权建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经历了制定目标——用革命手段掌握政权——通过新政权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权,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艰辛探索过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进了人类社会发展。
层级三 开放写作:不同地区第一任县委书记的形象
材料 新中国第一任县委书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他们在革命和建设的转折时期,承担了特殊的历史使命。
于康,1946年至 1951年担任江苏沭阳县委书记 于康随解放军主力部队北撤山东时,经常转移住地,生活极不稳
定。他的两个孩子,一个3岁,另一个不满1岁,因生病无法及时
治疗,先后夭折。痛失儿子的于康更加坚定了同敌人斗争到底的
决心
蔡志杰,1948年至 1952年,任河北赵 县县委书记 赵县解放后,部分党员干部出现居功自傲、半截子革命的思想。
在蔡志杰的领导下,县委组成整党整干领导小组,定期对党员干
部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培训,一些想退休回家
的同志自觉检讨,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赵一平,1949年至 1950年任江苏海门县委书记 赵一平的大儿子在农村,几次三番求父亲把他的户口转到城里,再帮
他找个工作,赵一平始终没有同意。赵一平后调到启东,列刘仲侯之
后为第二书记,陈锦美同志调来启东后,他又退任第三书记
向旭,1949年至 1951年任山东禹县县委书记 向旭一年至少有一半时间是在基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到县
里开会、碰头,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那时,群众不喊干部职务,而
是叫老张、老李等,向旭和县委干部与群众打成一片
杨肇庭,1958年至 1960年任江苏灌南县委书记 杨肇庭与其他县委领导一道带领干部职工进行了为期4天的积肥突
击。他与所有的劳动者一样,奋战在积肥第一线,身先士卒,手提肩
挑,一趟又一趟往返于积肥点
——摘编自许宝健《新中国第一任县委书记》
(续表)
【写作题目】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取信息,明确观点
再读材料,定信息 时空定位 新中国成立前后
关系定位 县委书记的优秀品质
后分析并论证 分析材料 不同地区第一任县委书记的形象
论证观点 结合史实说出干部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并进行论述
试答:示例一
论题:第一任县委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阐述: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于康在解放战争时期痛失两个子女,舍小家,为大家,继续坚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蔡志杰组织领导干部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培训,筑牢思想的长城,不停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革命意志不衰退。赵一平作为人民的好公仆,不为子女谋私利,不计较自己的名利得失,能上能下,一心为公。向旭、杨肇庭深入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建立血肉联系,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贡献力量。第一任县委书记在特殊时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他们的精神是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示例二
论题:第一任县委书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走群众路线。
阐述: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工作路线。向旭在担任县委书记期间,一半时间在基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来不以干部身份自居,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作出了杰出贡献。杨肇庭在经济困难时期,奋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线,身先士卒。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赢得了群众的支持。第一任县委书记从群众中来,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最终赢得了群众的支持。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浙江百校高三秋季开学联考)历史照片是时代的见证。下面照片为上海市信大
祥绸布店庆祝公私合营。公私合营( )。
D
A.发生在“大跃进”时期
B.为制定“一五”计划创造了条件
C.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D.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考法
情境设置 公私合营照片
聚焦考点 三大改造
素养立意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法
问题要求 对公私合营的认识:思维主题
易错排查 A项不符合材料时间 “大跃进”是从1958年开始的
B项不符合史实 社会主义改造“为制定‘一五’计划创造了
条件”的表述有误
C项不符合材料时间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现代
企业制度
合理推论 公私合营是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所采取的举措,之后建立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所以公私合营促进了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故选D项
类题精练
1.(2022·吉林模拟)相对于近代中国而言,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
尊重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士的特点,包容统一战线成员在信仰、利益和观念等方
面的差异,政协委员不论职业和党派,均享有平等的议论权。人民政协坚持在考虑少数意
见的情形下,达成反映公共利益的共识。这反映出人民政协( )。
A.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保证了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团结
C.促使各党派与中共的利益趋同
D.开创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能够使代表不同信仰、利益和观念的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士参政议政,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故选D项;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只在1954年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排除A项;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有利于保障祖国统一,但当时中国还未实现完全统一,“保证了”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各民主党派是社会各阶层利益的代表,与中国共产党有共同的利益需求,但并不是“趋同”,排除C项。
2.据调查,解放之初农村的村干部多是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多是劳模、劳动积
极分子,新时期选拔大学生当村干部成为一个新动向。这些变化说明了( )。
A.宗法世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 B.社会需求影响村干部的任用
C.经济地位决定村干部的身份 D.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时代不同,村干部的选任标准也不同,这体现了社会需求影响了村干部的选任标准,B项正确;材料中贫下中农、劳模、劳动积极分子、大学生在不同时期成为村干部,这些都不是受宗法世俗的影响,排除A项;劳模、劳动积极分子和大学生成为村干部,说明村干部选任不受经济地位影响,排除C项;基层民主指城市居民自治和农村村民自治,排除D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历史文献
1.(2022·辽宁省大连市高三双基测试)下图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摘录。这体现了( )。
C
A.基层的民主制度发展完善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完全确立
C.该制度的人民性和民主性
D.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已构建
[解析] 据图片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可知,这一制度具有人民性和民主性,故选C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2·山东高三测试)党中央在1984年提出要制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后更名
为《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88年,为更好地推行公务员制度,中央决定成立国家人
事部。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正式签署颁发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96年,公务
员体系内实施了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研究试
点。这表明我国( )。
B
A.坚持了党管干部原则
B.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
C.干部选拔走向制度化
D.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
[解析] 本题以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历程创设学习情境。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知,我国不断完善公务员任用管理机制,B项正确;党管干部原则强调坚持党的组织领导,贯彻党的组织路线,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公务员制度,与干部选拔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公务员制度完善的过程,而D项强调公务员制度的作用,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2022·江西省红色七校高三联考)毛泽东谈到1954年宪法起草过程时说:“最先是中
共中央起草,然后是北京五百多高级干部讨论,全国八千多人讨论,然后是三个月
的全国人民讨论,这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千多人又讨论。”他意在强调宪法
的制定体现了( )。
A.社会主义原则 B.内容的广泛性 C.人民民主原则 D.适合中国国情
C
[解析] 由“北京五百多高级干部讨论,全国八千多人讨论,然后是三个月的全国人民讨论,这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千多人又讨论”可知,1954年宪法的制定是经历了大范围群众讨论,最后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实现的,所以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故选C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2·全国模拟)下图是小明同学进行专题研究时整理的纲要。他研究的主题
应是( )。
A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渊源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
C.无产阶级政权组织形式的变迁
D.民主革命时期群众路线的贯彻
国民大革命时期……农民协会制度中华苏维埃时期……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制度抗战时期……参议会制度解放战争时期……人民代表会议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 本题以学生专题学习提纲创设学术情境。图中不同时期的制度体现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参与,这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出的民主的广泛性有一定的相似之处,A项正确;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排除B项;国民大革命时期和抗战时期,还没有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排除C项;民主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时代背景发生了变化,故民主革命时期群众路线的贯彻不能概括整个材料,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