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考点精讲 第28讲 现代中国的法治、税收与社会保障 课件+学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考点精讲 第28讲 现代中国的法治、税收与社会保障 课件+学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4 11:56:23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第三部分 现代中国
第十二单元 中国现代史(选择性必修部分)
第28讲 现代中国的法治、税收与社会保障
课标 考题
1.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2.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3.了解现代中国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4.了解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 题,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
基础课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开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①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等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2.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②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1954年宪法等,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3.遭到破坏:“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新发展时期
(1)20世纪80年代
A.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B.成就: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通过1982年宪法等一批基本法律。
(2)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并于1999年写入宪法;2004年,将“③____________________”写入宪法,法治建设
得到进一步加强;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5.完善时期:中共十八大以来
(1)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2)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时间 概况
改革开放前 (1)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2)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
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20世纪80年代 开展“⑤________________”活动
20世纪90年代 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促进了社会风气的
好转;中共中央把⑥______________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工程加以推进
五讲四美三热爱
爱国主义教育
时间 概况
2001年 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
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2006年10月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
战略任务
中共十八大 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
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续表)
三、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1.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⑧______________体系逐渐建立起
来。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法
律法规,大力推行计划免疫
医疗服务体系 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国家逐渐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
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处理等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
药品供应体系 药品供应体系不断完善,国家规范药品收费标准,加大医疗扶
贫力度,有效缓解了我国老少边穷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
基本医疗卫生
⑨______________ 20世纪60年代,国家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改革
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
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医
2.医疗卫生体系建立的意义
(1)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医疗保障体系
(续表)
四、新中国的税收制度建设
1.新中国成立后的关税制度
(1)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⑩________________》
及其实施条例,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2)1985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3)1987年,颁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新修订发布了关税条
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
海关进出口税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
2.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时间 表现
1914年 __________制定了一个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条例,个人所得
税制度起步
1936年 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新中国成立后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1980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_____________》,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北洋政府
个人所得税法
五、现代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1.建立: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______________》是
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
2.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日趋成熟,在满足人民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3.意义:日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劳动保险条例
六、现代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
汽车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
一;到2018年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超过2.4亿辆
航运业 1978年前主要是为国防建设服务,后逐渐融入市场;1982年中国造船企业正式进
入世界造船市场;2020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国际市场
份额均超过40%
铁路运输 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 __________;到2020年年底,中国
高铁运营里程达3.8万千米,稳居世界第一;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
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中国高铁积极“走出去”,在众多国家开展高铁项目
航空发展 1950年,第一家航空公司—— ______________股份公司成立,开通中苏国际航
线和国内航线;2018年,中国民用航空全年旅客吞吐量12.65亿人次,货邮吞吐量
超过1 674万吨
高铁时代
中苏民用航空
[基础判断]
1.1954年宪法延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本内容,又是对《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发展。“发展”主要体现在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
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错误
【详解】这一“发展”主要表现在两者性质的差异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而1954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2.1988年4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对1982年宪法进行了修改,修正案内容包括:私营
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经济的补充;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转让;等等。这反
映出法制建设要与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相适应。( )
错误
【详解】1988年,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法制建设要与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相适应,比如三大改造的完成引起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法制建设需要推进并健全。但新时期的法制建设,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法制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3.改革开放后,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金额先后进行了几次调整,起征额不断提升。
个人所得税起征金额的调整,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和居民个人收入的增长,折射出政
府以民为本、重视人民利益的执政理念。( )
正确
【详解】个人所得税起征金额的调整说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反映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不调整起征点,居民个税的负担会越来越重。此举有助于减轻百姓负担,缓和社会矛盾,提高消费能力,促进经济发展。
4.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全面关税保护政策。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关税制度改革,
逐渐启动了大幅度的自主降税进程,2001年之后中国关税更是大幅度降低。这是因
为新时期我国逐渐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
错误
【详解】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与关税税率无关。改革开放前,“全面关税保护”与两极对峙的国际局势、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相关。改革开放后,关税制度改革是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关税政策与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相适应,降低关税从本质上体现出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进入新世纪后,关税大幅降低也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履行责任和义务的表现。
[图解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
[视野拓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征
(1)主导性。集中反映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具有明确的主导性。
(2)现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3)包容性。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为促进创造活力的迸发提供了条件,也为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富资源。
(4)超越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他价值体系的差异所在。
(5)开放性。开放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为马克思主义伴随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提供了源泉和动力。
[命题提醒]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特点:与改革开放进程相适应;循序渐进,在曲折中不断发展;采取先制定单行法,再制定民法典的计划;民法典内容不断完善,与时俱进。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选择题突破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革命烈士褒扬抚恤工作的措施
材料 1949年,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革命烈士和革命军人的家属,其生活困难者应受国家和社会的优待。”②1950年,内务部通令各级政府在清明节纪念革命烈士。③各地建立烈士纪念碑、塔、亭、林、墓等。1952年,④《人民日报》先后刊载了邱少云和黄继光等烈士的事迹。⑤沈阳市北市区在中秋节和国庆日前夕向烈属、军属发放慰劳高粱米近20 000斤。在农村,代耕工作成绩显著,烈属、军属的农作物亩产量已接近当地农民的平均水平。⑥1955年,有414 000多名革命烈士子女在国家资助下入学,另有3300多名烈士遗孤得到政府教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崇尚烈士、尊敬烈属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
——摘编自熊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革命烈士褒扬抚恤工作——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
【提取信息】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革命烈士褒扬抚恤工作的措施。
【教你提取】
①→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来看;
②→从内务部的通令来看;
③→从纪念设施的修建来看;
④→从烈士事迹的宣传来看;
⑤→从对军烈属的慰问来看;
⑥→从对烈士子女教育的重视来看。
试答:措施:立法保障;举行纪念仪式;修建纪念设施;宣传烈士事迹;慰问和优待烈士家属;重视烈士子女教育。
层级二 历史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联
材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理想信念,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立足于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此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摘编自季明主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
【探究问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教你探究】
试答:示例:爱国作为公民的基本准则,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对国家对民族的社会责任。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爱国爱民、注重社会责任的体现。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众多爱国主义者,如屈原投江、勾践卧薪尝胆、文天祥舍生取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等,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承担社会责任,他们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可谓家喻户晓。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内核提供了文化滋养。
层级三 开放写作:不同时期法制建设的成就
材料
时间 主要法律法规(节选)
1949~1978年 工会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等;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
组织法
1978~1982年 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人民法
院组织法;个人所得税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广东省经济
特区条例、国籍法;1982年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时间 主要法律法规(节选)
1982~1992年 修改1982年宪法;作出加入《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的决
定,涉外经济合同法,等等;民事诉讼法;民族区域自治法、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行政诉讼法
1992~1997年 1982年宪法第二次修改;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商业银行法
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拍卖法
等;对外贸易法;教师法、科学技术进步法
1997~2002年 第三次修宪;证券法、信托法;行政复议法、政府采购法等;
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
高等教育法、科学技术普及法
(续表)
【写作题目】根据上述材料,提取表中不同时期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实准确,论述充分。)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取信息,进行论证
再读材料,定信息 时空定位 当代
关系定位 法制建设
后分析并论证 分析材料 不同时期的法制建设成就
论证观点 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分析论证
试答:示例一
论题: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1954年宪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提供了法律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公司法、对外贸易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等,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规范了市场行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法治基础。
我国的法制建设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
示例二
论题: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
论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1954年宪法的颁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制建设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保障了人民民主,加强了社会主义法制,中国法制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我国通过立法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山东高三阶段练习)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得到了人大代表的高
度赞扬,旅大市代表刘立富说,他从小就当小贩学徒,卖过豆腐,十四岁就在码头上背豆饼,“挨
皮鞭,挨木棒是家常便饭。可是现在,我们这些被瞧不起的人当了工厂的主人,成为国家的主
人公了!”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以用来说明( )。
A
A.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
B.制定宪法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首要任务
C.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显著
D.新中国基层民主制度初步建立
·考法
情境设置 生活情境:人大代表对宪法的赞扬
聚焦考点 1954年宪法
素养立意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解法
问题要求 “材料作为例证,可以用来说明”:思维主题
易错排查 B项与史 实不符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不是制定宪法
易错排查 C项逻 辑错误 1954年宪法的通过是为了在政治上保障向社会主义过渡,不能说明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D项概 念混淆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不属于基层民主制度
合理推论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54年人大代表高度赞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刘立富代表以亲身经历表达了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这可以用来说明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故选A项
(续表)
类题精练
1.(2022·吉林三模)下表列举了1951年新中国关于海关的两部法律的通过与实施。这些文件的实施
( )。
A.有助于人民政府治国能力的提升
B.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基础
C.取消了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特权
D.确立了党和国家对海关工作的领导
A
1 3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七十七次政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暂行海关法》
2 5月中旬,政务院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暂行实施条例》
[解析]本题以与海关有关的两部法律创设学习情境。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51年新中国通过与实施的两部海关方面的法律,奠定了新中国海关法律及业务制度的基础,对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因此有助于人民政府治国能力的提升,故选A项;“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基础,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废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排除C项;1949年中国海关总署成立,确立了党和国家对海关工作的领导,排除D项。
2.(2023·河北高三学生全过程纵向评价)下表反映的是新中国不同时期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的成就(部分)。这表明( )。
时期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 设时期 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
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
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20世纪80年代 五讲四美三热爱
20世纪90年代 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系列活动;颁
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2001年 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中共十八大 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提升国家执政能力
B.思想道德建设与科学文化建设相得益彰
C.调节人际关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随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的要求而变化,是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故D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体现法律的作用,故A项错误;题干信息没有体现科学文化建设的内容,故B项错误;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故C项错误。

创新衍练
[新情境]历史图片
1.(2022·山东省临沂市二模)图1、图2分别是《人民画报》1955年、1957年的年度封
面照片。它们体现出( )。
C
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
B.社会主义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突破
C.崇尚劳动、艰苦创业的时代风貌
D.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解析] 1955年处于“一五”计划时期,《丰收的喜悦》展现出农民辛勤劳动收获成果的喜悦之情,1957年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为尽快实现我国的工业化,鞍钢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把鞍钢建设成为新中国最早的钢铁生产基地。据此可知,这两张封面照片充分体现出当时我国人民崇尚劳动、艰苦创业的时代风貌,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于“一化三改造”之后,而《丰收的喜悦》创作于1955年,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革命标志着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突破,排除B项;1956年年底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排除D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0·北京·10)下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
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 )。
通过年份 文件名称
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200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
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C.探索民主管理机制
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
通过年份 文件名称
2005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2005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解析] 根据表格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信息可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多颁布相应的法律和条例,致力于完善相关法制体系,故选D项;材料强调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致力于完善相关法制体系,而非加强政治制度建设,排除A项;舆论监督是指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可以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政府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材料中并未涉及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探索民主管理机制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3.(2022·北京市西城区一模)下图为1949~2018年中国与世界人均预期寿命数据图。此
阶段中国人均寿命的变化得益于( )。
D
①西医开始传入中国,西式医院建立 ②持续广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 ③中国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④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①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把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理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爱国卫生运动,使人均寿命增长,故②正确;中国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医疗网络覆盖全国,积极预防传染病,重视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推动了中国人均寿命增长,故③正确;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使全民病有所医,推动了中国人均寿命增长,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2·辽宁省葫芦岛市一模)1953年,鞍山钢铁公司工人
王崇伦发明了“万能工具胎”,使一台刨床能当6台插床使
用,一年完成了几年的生产任务,王崇伦被誉为“走在时
间前面的人”。右面的邮票中是王崇伦边使用机床边讲解
的情景。上述材料反映出( )。
B
A.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B.中国工人阶级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C.人民群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D.公私合营激发了工人的主人翁精神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中国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了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与题意相符,故选B项;“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是在1957年“一五”计划后,排除A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为1956~1966年,排除C项;公私合营是在1953~1956年,鞍山钢铁公司成立于1948年12月,且并非公私合营企业,排除D项。第28讲 现代中国的法治、税收与社会保障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开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①            》等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2.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②              》、1954年宪法等,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3.遭到破坏:“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4.新发展时期
(1)20世纪80年代
A.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B.成就: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通过1982年宪法等一批基本法律。
(2)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于1999年写入宪法;2004年,将“③           ”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5.完善时期:中共十八大以来
(1)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2)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④            》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时间 概况
改革开放前 (1)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2)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20世纪80年代 开展“⑤              ”活动
20世纪90年代 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中共中央把⑥          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2001年 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2006年10月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⑦          的战略任务
中共十八大 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三、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1.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⑧        体系逐渐建立起来。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行计划免疫
医疗服务体系 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国家逐渐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等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
药品供应体系 药品供应体系不断完善,国家规范药品收费标准,加大医疗扶贫力度,有效缓解了我国老少边穷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
⑨       20世纪60年代,国家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医
  2.医疗卫生体系建立的意义
(1)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四、新中国的税收制度建设
1.新中国成立后的关税制度
(1)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⑩    》及其实施条例,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2)1985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基础判断]
1.1954年宪法延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本内容,又是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发展。“发展”主要体现在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
错误 【详解】这一“发展”主要表现在两者性质的差异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而1954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2.1988年4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对1982年宪法进行了修改,修正案内容包括: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经济的补充;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转让;等等。这反映出法制建设要与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相适应。(  )
错误 【详解】1988年,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法制建设要与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相适应,比如三大改造的完成引起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法制建设需要推进并健全。但新时期的法制建设,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法制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3.改革开放后,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金额先后进行了几次调整,起征额不断提升。个人所得税起征金额的调整,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和居民个人收入的增长,折射出政府以民为本、重视人民利益的执政理念。 (  )
正确 【详解】个人所得税起征金额的调整说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反映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不调整起征点,居民个税的负担会越来越重。此举有助于减轻百姓负担,缓和社会矛盾,提高消费能力,促进经济发展。
4.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全面关税保护政策。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关税制度改革,逐渐启动了大幅度的自主降税进程,2001年之后中国关税更是大幅度降低。这是因为新时期我国逐渐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  )
错误 【详解】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与关税税率无关。改革开放前,“全面关税保护”与两极对峙的国际局势、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相关。改革开放后,关税制度改革是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关税政策与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相适应,降低关税从本质上体现出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进入新世纪后,关税大幅降低也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履行责任和义务的表现。
[图解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
  (3)1987年,颁布《            》,重新修订发布了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
2.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时间 表现
1914年     制定了一个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条例,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
1936年 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新中国成立后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1980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五、现代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1.建立: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
2.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日趋成熟,在满足人民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3.意义:日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六、现代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
汽车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到2018年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超过2.4亿辆
航运业 1978年前主要是为国防建设服务,后逐渐融入市场;1982年中国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造船市场;2020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国际市场份额均超过40%
铁路运输 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      ;到2020年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3.8万千米,稳居世界第一;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中国高铁积极“走出去”,在众多国家开展高铁项目
航空发展 1950年,第一家航空公司——        股份公司成立,开通中苏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2018年,中国民用航空全年旅客吞吐量12.65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1 674万吨
  【答案】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③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⑤五讲四美三热爱 ⑥爱国主义教育 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⑧基本医疗卫生 ⑨医疗保障体系 ⑩海关进出口税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 北洋政府 个人所得税法 劳动保险条例 高铁时代 中苏民用航空
[视野拓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征
(1)主导性。集中反映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具有明确的主导性。
(2)现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3)包容性。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为促进创造活力的迸发提供了条件,也为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富资源。
(4)超越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他价值体系的差异所在。
(5)开放性。开放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为马克思主义伴随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提供了源泉和动力。
[命题提醒]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特点:与改革开放进程相适应;循序渐进,在曲折中不断发展;采取先制定单行法,再制定民法典的计划;民法典内容不断完善,与时俱进。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革命烈士褒扬抚恤工作的措施
材料 1949年,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革命烈士和革命军人的家属,其生活困难者应受国家和社会的优待。”②1950年,内务部通令各级政府在清明节纪念革命烈士。③各地建立烈士纪念碑、塔、亭、林、墓等。1952年,④《人民日报》先后刊载了邱少云和黄继光等烈士的事迹。⑤沈阳市北市区在中秋节和国庆日前夕向烈属、军属发放慰劳高粱米近20 000斤。在农村,代耕工作成绩显著,烈属、军属的农作物亩产量已接近当地农民的平均水平。⑥1955年,有414 000多名革命烈士子女在国家资助下入学,另有3300多名烈士遗孤得到政府教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崇尚烈士、尊敬烈属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
——摘编自熊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革命烈士褒扬抚恤工作——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
【提取信息】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革命烈士褒扬抚恤工作的措施。
【教你提取】
①→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来看;
②→从内务部的通令来看;
③→从纪念设施的修建来看;
④→从烈士事迹的宣传来看;
⑤→从对军烈属的慰问来看;
⑥→从对烈士子女教育的重视来看。
试答:措施:立法保障;举行纪念仪式;修建纪念设施;宣传烈士事迹;慰问和优待烈士家属;重视烈士子女教育。
层级二 历史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联
材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理想信念,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此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摘编自季明主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
【探究问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教你探究】
试答:示例:爱国作为公民的基本准则,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对国家对民族的社会责任。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爱国爱民、注重社会责任的体现。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众多爱国主义者,如屈原投江、勾践卧薪尝胆、文天祥舍生取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等,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承担社会责任,他们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可谓家喻户晓。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内核提供了文化滋养。
层级三 开放写作:不同时期法制建设的成就
材料
时间 主要法律法规(节选)
1949~1978年 工会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
1978~1982年 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人民法院组织法;个人所得税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国籍法;1982年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1982~1992年 修改1982年宪法;作出加入《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的决定,涉外经济合同法,等等;民事诉讼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行政诉讼法
1992~1997年 1982年宪法第二次修改;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商业银行法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拍卖法等;对外贸易法;教师法、科学技术进步法
1997~2002年 第三次修宪;证券法、信托法;行政复议法、政府采购法等;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高等教育法、科学技术普及法
【写作题目】根据上述材料,提取表中不同时期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实准确,论述充分。)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取信息,进行论证
再读材料,定信息 时空定位 当代
关系定位 法制建设
后分析 并论证 分析材料 不同时期的法制建设成就
论证观点 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分析论证
试答:示例一
论题: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1954年宪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提供了法律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公司法、对外贸易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等,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规范了市场行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法治基础。
我国的法制建设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
示例二
论题: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
论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1954年宪法的颁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制建设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保障了人民民主,加强了社会主义法制,中国法制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我国通过立法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山东高三阶段练习)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得到了人大代表的高度赞扬,旅大市代表刘立富说,他从小就当小贩学徒,卖过豆腐,十四岁就在码头上背豆饼,“挨皮鞭,挨木棒是家常便饭。可是现在,我们这些被瞧不起的人当了工厂的主人,成为国家的主人公了!”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以用来说明(  )。
A.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
B.制定宪法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首要任务
C.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显著
D.新中国基层民主制度初步建立
情境设置 生活情境:人大代表对宪法的赞扬
聚焦考点 1954年宪法
素养立意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问题要求 “材料作为例证,可以用来说明”:思维主题
易错排查 B项与史 实不符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不是制定宪法
C项逻 辑错误 1954年宪法的通过是为了在政治上保障向社会主义过渡,不能说明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D项概 念混淆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不属于基层民主制度
合理推论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54年人大代表高度赞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刘立富代表以亲身经历表达了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这可以用来说明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故选A项
【类题精练】
1.(2022·吉林三模)下表列举了1951年新中国关于海关的两部法律的通过与实施。这些文件的实施(  )。
1 3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七十七次政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暂行海关法》
2 5月中旬,政务院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暂行实施条例》
A.有助于人民政府治国能力的提升
B.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基础
C.取消了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特权
D.确立了党和国家对海关工作的领导
【答案】 A
【解析】 本题以与海关有关的两部法律创设学习情境。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51年新中国通过与实施的两部海关方面的法律,奠定了新中国海关法律及业务制度的基础,对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因此有助于人民政府治国能力的提升,故选A项;“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基础,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废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排除C项;1949年中国海关总署成立,确立了党和国家对海关工作的领导,排除D项。
2.(2023·河北高三学生全过程纵向评价)下表反映的是新中国不同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部分)。这表明(  )。
时期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20世纪80年代 五讲四美三热爱
20世纪90年代 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系列活动;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2001年 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中共十八大 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提升国家执政能力
B.思想道德建设与科学文化建设相得益彰
C.调节人际关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随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的要求而变化,是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故D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体现法律的作用,故A项错误;题干信息没有体现科学文化建设的内容,故B项错误;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故C项错误。
【创新衍练】
[新情境]历史图片
1.(2022·山东省临沂市二模)图1、图2分别是《人民画报》1955年、1957年的年度封面照片。它们体现出(  )。
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
B.社会主义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突破
C.崇尚劳动、艰苦创业的时代风貌
D.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答案】C
【解析】1955年处于“一五”计划时期,《丰收的喜悦》展现出农民辛勤劳动收获成果的喜悦之情,1957年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为尽快实现我国的工业化,鞍钢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把鞍钢建设成为新中国最早的钢铁生产基地。据此可知,这两张封面照片充分体现出当时我国人民崇尚劳动、艰苦创业的时代风貌,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于“一化三改造”之后,而《丰收的喜悦》创作于1955年,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革命标志着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突破,排除B项;1956年年底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排除D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0·北京·10)下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  )。
通过年份 文件名称
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200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005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2005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 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C.探索民主管理机制 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
【答案】 D
【解析】 根据表格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信息可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多颁布相应的法律和条例,致力于完善相关法制体系,故选D项;材料强调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致力于完善相关法制体系,而非加强政治制度建设,排除A项;舆论监督是指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可以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政府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材料中并未涉及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探索民主管理机制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3.(2022·北京市西城区一模)下图为1949~2018年中国与世界人均预期寿命数据图。此阶段中国人均寿命的变化得益于(  )。
①西医开始传入中国,西式医院建立 ②持续广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 
③中国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④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①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把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理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爱国卫生运动,使人均寿命增长,故②正确;中国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医疗网络覆盖全国,积极预防传染病,重视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推动了中国人均寿命增长,故③正确;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使全民病有所医,推动了中国人均寿命增长,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2·辽宁省葫芦岛市一模)1953年,鞍山钢铁公司工人王崇伦发明了“万能工具胎”,使一台刨床能当6台插床使用,一年完成了几年的生产任务,王崇伦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下面的邮票中是王崇伦边使用机床边讲解的情景。上述材料反映出(  )。
A.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B.中国工人阶级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C.人民群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D.公私合营激发了工人的主人翁精神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中国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了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与题意相符,故选B项;“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是在1957年“一五”计划后,排除A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为1956~1966年,排除C项;公私合营是在1953~1956年,鞍山钢铁公司成立于1948年12月,且并非公私合营企业,排除D项。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