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考点精讲 第31讲 世界古代的食物生产、商业贸易与居住环境 课件+学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考点精讲 第31讲 世界古代的食物生产、商业贸易与居住环境 课件+学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4 11:59:39

文档简介

第31讲 世界古代的食物生产、商业贸易与居住环境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采集和渔猎
(1)时间:远古时期
(2)特点
A.食物: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
B.工具: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工具。
C.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①    的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2.农耕和畜牧
(1)时间: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②    和畜牧出现。
(2)概况
农业 起源于西亚、③    和中美洲。 A.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B.东亚: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④    。C.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畜牧业 背景:畜牧是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的。 A.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B.距今约7000年前,中国⑤    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C.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3)意义
A.经济生活: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⑥    。
B.社会生活: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⑦    。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C.社会分工: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
D.科技发展: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1)食物生产: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2)社会生活
A.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⑧    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B.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⑨    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2.古代希腊和罗马
类别 食物生产 社会生活
古代 希腊 A.从西亚传入的⑩    和小麦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B.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不适于种粮食作物的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在古希腊城邦中,只有    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
古代 罗马 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A.实行土地国有,以    为单位进行生产。B.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
  3.古代美洲
A.食物生产: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美洲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羊驼和火鸡。
B.社会生活:    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
三、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商业贸易的起源
(1)时间:原始社会后期。
(2)条件: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    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
(3)影响:人们通过商业贸易,换取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2.商业贸易的发展
古埃及 商业历史悠久;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国王派商队到国外去从事贸易活动
古希腊 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    活跃
古罗马 征服地中海周围的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拜占庭帝国 一度垄断了中国    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阿拉伯商人 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    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四、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1.货币
(1)开始:早期商业交换形式是以物易物。
(2)发展:人们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    铸币。
(3)意义: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促使商业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2.世界信贷发展
公元前22~ 前21世纪     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
公元前16~ 前11世纪 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    保护
公元前 4世纪 古希腊商业迅速发展,货币的流通范围不断扩大,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    的雏形
[基础判断]
1.原始农业有几个起源中心,各地农作物种类不尽相同,但农业起源带动了各地实用科技的发展和宗教神灵的崇拜。 (  )
正确 【详解】农业起源带动了天文历法的发展,同时古代先民因为对影响农业收成的自然因素和灾害现象无法做出正确解释,从而促进了原始宗教的萌芽。
2.战国时代,“五谷”之说已被相当普遍地使用,但所涵盖的内容却不尽相同,或无稻,或无麻,或无黍,但必有粟(稷)、菽(大豆)和麦。这反映出当时我国北方农业生产领先于南方。 (  )
正确 【详解】战国时期的农作物品种数量较多,而粟(稷)、菽(大豆)和麦都是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可见当时北方农业生产领先南方。
3.学者研究显示,在希腊的经济结构中以葡萄、橄榄的种植以及加工和海外贸易为代表的商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人口的大多数从事的都是与工商业有关的生产;农业在狭隘的公民集团内部尚不能普及,完全以农业为生的人口更是少之又少。可知古希腊文明不属于农耕文明。 (  )
正确 【详解】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
4.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采取复种制等集约式经营,中世纪西方农业采取休耕制的粗放式经营。耕作制度的差异实际上反映出西欧传统农业比中国落后。 (  )
错误 【详解】耕作制度的差异只能反映出中西方传统农业经营道路的不同,不能说明西欧传统农业比中国落后。古代中国农业产量增加靠人力,中世纪西欧农业增产主要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实现。
5.货币、信贷、契约都是商品经济发达的产物和表现,并扩展了商贸活动的领域。 (  )
正确 【详解】货币、信贷、契约都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6.在中国古代,资本性借贷出现于明清时期,并且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  )
错误 【详解】唐代“飞钱”的流通已经体现了资本性借贷的发展。
7.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丝绸、瓷器、茶叶是中国的“名片”。这反映出中国在东西方贸易往来中占据优势地位。 (  )
正确  【详解】古代的丝绸之路繁荣不仅折射出农耕文明时代中国农业、手工业的发达,也体现出中国在东西方贸易往来中占据优势地位。
8.封建时期的中国,城市规划推崇方正规则的形状,中轴线对称,宫殿或政务活动场所居中,商业活动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一般以教堂或市民广场为中心,城市轮廓相对自由,商人在市政事务上有较大的发言权。这折射出封建时代的中国和西欧政治制度的区别。 (  )
正确 【详解】封建时期中国的城市格局体现了礼制和皇权至上思想;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体现了城市自治和市民民主的理念。
[概念阐释]
城市与集镇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生活、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集镇一般是指建制市镇以外的地方商业中心,既无行政上的含义,也无确定的人口标准。
[图解历史]
1.居住形式的变化
  2.古代城市的形成
  3.契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已是普遍现象。
五、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1.村落的产生
(1)原因:    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2)表现:最早出现在    。埃及、印度、中国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3)特点:村落建有    、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4)作用: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2.集镇的出现
(1)原因:    的发展。
(2)过程
A.雏形: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者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B.发展: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C.形成: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3.城市的产生
(1)产生: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    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城市。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2)西方古代的城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代表)。
A.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    、防御、宗教和    的功能。
B.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C.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       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六、世界各地的民居
1.特点: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    ,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2.表现
两河流域 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
古埃及 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
古希腊 罗马 带有    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后来,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3世纪,古罗马出现        
美洲 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亚马孙雨林中的印第安人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
  【答案】①迁徙 ②农耕 ③东亚 ④水稻 ⑤河姆渡 ⑥生产者 ⑦聚落 ⑧神庙 ⑨尼罗河 ⑩大麦 公民 家庭 阿兹特克人 私有制 海外贸易 丝绸 中介 金属 两河流域 法律 汇票 农业 两河流域 住宅 社会生产力 苏美尔人 行政 商业 手工业者和商人 自然环境 列柱围廊 复合式公寓
[视野拓展]
1.采集渔猎时代和农业时代在生活方式上的主要不同
采集渔猎时代,人类为获取食物而不得不迁徙;农业时代,人类播种等待收获需要定居。
2.古希腊的农业特征
土地贫瘠、人口增加等使古希腊的谷物生产不能自给自足,商品经济意义上的农业占有重要地位。农业在狭隘的公民集团内部尚不能普及,完全以农业为生的人口很少。
3.影响世界各地民居特色的三大原因
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水平,文化习俗。
4.古代东西方城市发展特征的比较
(1)城市发展: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有明显的继承性,西方城市的进化阶段则较为明显。
(2)建城目的:中国古代城市地位远远高于西方,自始至终体现至高无上的权力,以礼制思想为核心的城市规划建设成为实践的指南。
(3)城市职能:城市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场所,派生出军事防御、宗教信仰、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等其他职能。但中国古代城市中经济因素体现较少。
(4)城市规模:中国古代城市数量多而且规模大。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中古晚期西方城市的发展
材料 欧洲中古时代晚期,城市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港口城市从远洋贸易中获取巨利,①跨海远程运输的巨大风险,集中投入巨额资金的需求和长期的耽搁、等待,使这些海运城市中的商人逐渐发展了以银行贷款作为基础的信用制度以及分摊风险的保险制度。这两个新兴的经济制度,毋庸置疑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②经济实力的增长,给城市与封建主谈判提供了资金支持,为城市自治权的获取奠定了基础。③城市经济兴旺,人口众多,城市大学进一步发展,大学之间的交流也孕育着创新新理论的机缘。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中西文明的对照》
【提取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晚期西方城市发展的表现。
【教你提取】
①→信用制度和保险制度出现;
②→城市自治权的获取;
③→城市大学的发展。
试答:城市新兴经济制度的出现;城市自治权的获取;商品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城市大学的发展。
层级二 历史解析:古代中西城市的发展
材料一 宋代城市发展迅速。相对于乡村来说,城市社会结构更加复杂,人员在地域空间上和阶层间的流动性也更加频繁。商业活动不局限在官方设置的市内进行,而是随时随地都可进行。新兴的工商业城市(市镇)兴起,工商业者在城市中建立了众多行会。这些行会由官府组织,并向官府纳税。行会评定物价、规定本行产品质量、划分本行经营地段。独立的工商业者虽然也在成长,但一旦受到国家政策挤压,就会被迫依附于官僚权势集团。再则,少数人发迹后转向土地投资,转化为工商业者兼地主的双重身份,其子弟通过科举入仕为官,向传统政治、经济体制复归,因而很难形成有共同经济基础的市民阶层。这与西欧作为封建制度对立面的城市和封建制度掘墓人的市民阶层大相径庭。
——摘编自曹大为等总主编《中国大通史(宋)》等
材料二 在公元1000年,欧洲城市的社会秩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此之前,欧洲城市居民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受当地贵族或政府委派的官员统治,向不同领主缴纳税金。渐渐地,欧洲的城市和市镇建立起几乎完全独立于领主权力的自治政权,不向领主交税,并以相对民主的方式制定政策,城市居民不再受封建法律的制约。11世纪晚期,富裕的城市居民开始形成一个与众不同的阶层——市民阶层(后来发展为近代的“资产阶级”)。在市民阶层中,城市手工业者组建起行会。行会阻挠外来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活动,又严格规定本行业的制造工艺和产品规格等。商人是市民阶层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稳步地获得经济力量,而且也在稳步地获得政治权力。
——摘编自[美]乔纳森·戴利《现代西方的兴起》等
【探究问题】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阐释11~12世纪城市的发展所折射出的中、西方社会状况。(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教你探究】
试答:中国宋代城市社会结构复杂且社会流动频繁。城市管理上打破坊市制度,新兴工商业市镇增多,工商业者建立起众多的行会,行会组织管理本行事务的同时也具有防止外来竞争的作用,行会独立性不强,仍然处在官府的控制之下。商人地位有所上升,但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没有形成独立的具有政治权力的市民阶层。这折射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但城市依然没有摆脱封建专制统治的社会状况。
11~12世纪,西欧的城市摆脱了领主的束缚,赢得自治,政治上成立自治政权,不受封建法律制约,经济上不再向领主交税,逐渐走向西欧封建制度的对立面。市民阶层形成,手工业者自由组建行会,管理本行业,防止外来竞争,商人拥有较高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市民阶层最终成为封建制度的掘墓人。西欧城市的发展折射出西欧社会商品经济发展、政治分裂割据、王权软弱的社会状况。
中、西方城市的发展既有共性,又存在很大的区别,它们的发展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社会状况,影响了各自的历史进程。
层级三 开放写作:中国人地关系
材料 下表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地关系的核心表征。
历史阶段
夏商周 秦汉 三国 隋唐 两宋 元 明 清
核心社会特征 青铜器、铁器;人口缓慢增加 精细铁器、牛耕;人口增加,个别地区人口集聚 战争频发,人口减少、主动南迁 经济繁荣,人口增加 疆域缩小,人口激增、商贸繁荣 开荒拓疆 灾荒严重,人口流动大 人口膨胀,边地开发
人的核心需求 以农产品为主的生存安全需求
人影响“地”的 核心活动 农耕 农耕、圩田、修筑堤防 农耕、战争、迁移 农耕、商贸、开通大运河、漕仓、围海 农耕、商贸,开发山地,扩大圩田 农耕,开辟沙地、梯田、圩田 农耕、政治移民 农耕、开辟边地及深山密林
核心“地”类要素 土地
——摘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写作题目】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选取某一个或某几个历史阶段,围绕“人与地”关系这一主题自拟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取信息,自拟观点
再读材料, 定信息 时空定位 中国古代
关系定位 中国古代的人地关系
后分析 并论证 分析 材料 不同时期的社会特征和人地之间的活动变化
论证 观点 结合时代背景和材料中的史实,论证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所反映出的共同特征或发展趋势
试答:论点:人通过主动认识、利用和改造“地”以达到满足自我需求的目的。
论证:秦朝开始,铁农具的器形及质地均得到极大改善,牛耕也更加普遍。汉朝鼓励百姓从事农桑,也非常重视农田灌溉及水利系统建设,同期也开启了较大规模的垦荒开疆活动。这些均表明人类改造“地”的能力在增强,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及人地关系演进起到了正面促进作用。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起伏不定,人地关系演进速度变缓。统治者采取多种形式将劳动力与农田捆绑发展,包括屯田制度、土地租佃制度、赋税减免制度等。因躲避北方战乱而不断南下的人口,使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发展。
隋唐是人地互动进一步加强的典型阶段。曲辕犁轻便省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大运河的开通及漕运的空前发展解决了部分地区的粮食供给问题。中国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均出现由北向南的转移,南方人地互动进一步增强,人类对土地的改造和利用,进一步释放了“地”的潜在价值。
总结:由于不同历史时期人类需求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认识、利用和改造“地”的能力也不同,但是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总体相称。
注:也可以得出其他论点,如“空间上,总体和谐,局部冲突;时间上,长期协调,短期矛盾”。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海南·1)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经济发展水平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
情境设置 生活情境:居住环境
聚焦考点 居住环境
素养立意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问题要求 “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思维主题
A项不符 合题意 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C项逻 辑错误 材料并未说明当时人们的具体劳作方式和房屋建造过程,无法体现集体劳作的形式
D项不符 合题意 传统文化习俗的形成往往深受当地生产力水平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据材料“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可知,船型屋的建造反映了当时黎族先民经济比较落后,筑房材料大多就地取材,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限,故选B项
【类题精练】
1.(2023·湖北黄冈高三9月考试)下图为原始农业门类、对象、部门、类型关系图。与原始稻作农业和原始旱作农业类型相比,原始游牧农业类型结构组合比较单一,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西北地区民族交融程度低
B.西北地区水土资源匮乏
C.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差异
D.畜牧业长期占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事游牧业的人群逐水草而居,这要求人们不断迁徙,故原始游牧农业类型无法兼顾过多的农业对象和农业部门,该类型结构组合比较单一,故选C项。
2.(2022·山东高三期末)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农业的发现,不像公元前的阿基米德发现王冠所含纯金测量法那样突然。事实上,植物生长的机理,人类在农业革命之前就有所认识,就像在哥伦布航海探险之前,人们就较广泛地知道地球是圆的情况一样。作者旨在说明(  )。
A.农业革命之前人类已经普遍认识植物生长的机理
B.哥伦布航海探险之前人们就已经证实地球是圆的
C.发现王冠所含纯金测量法是偶然的
D.农业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人们对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在农业革命之前就有所认识,农业的出现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D项正确;农业革命之前人类已经对植物生长的机理有所认识,但还达不到普遍认识,排除A项;哥伦布航海探险之前人们就已经证实地球是圆的,阿基米德发现王冠所含纯金测量法是偶然的,这些都被作者用来类比论证农业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不是作者要强调的主旨,排除B、C两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历史建筑图
1.(2023·浙江“七彩阳光”高三联考)民俗学者在描述某地明清民居时说:“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因中原南迁时间先后不同,在两种文化的接触部,在边缘地区,在生存竞争中,出现了小型防御城市。”该地的特色民居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解析】据材料“闽南文化”“小型防御城市”可知该地是在福建地区,民居具有防御功能,④是福建土楼,只有④符合题意;①是四合院,不是福建特色民居,排除①;②是北方地区的窑洞,排除②;③是徽派建筑,排除③。D 项符合题意。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2·河北沧州二模)根据中国考古发现,在晚更新世(年代为距今12万年至1万年)的遗址中,除了被吃剩的兽骨外,一般很难见到食物遗存,尤其是碳化的粮食作物。而在全新世(大约距今一万年)以后的许多遗址中,都会有一些完整的碳化粮食遗存。材料可用于说明(  )。
A.粮食储存技术进步
B.渔猎不能满足人类需要
C.原始农业得到发展
D.人口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一万年前,中国原始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原始农业,符合材料“而在全新世(大约距今一万年)以后的许多遗址中,都会有一些完整的碳化粮食遗存”的描述,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3.(2023·山东名校联盟高三检测)下图为公元前400年雅典广场空间布局示意图。由此可知,当时雅典(  )。
A.淡化宗教和神灵庇护作用
B.中心广场的功能较为单一
C.广场布局受礼制观念影响
D.注重广场公共空间的设置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所示,广场中有舞台、法庭、神庙、议事会等场所,可知雅典在公共空间设置上充分考虑民众的生活、参政和宗教等需要,故D项正确;依据图片中“圆形神庙”“宙斯拱廊”“十二诸神”等信息可知,当时雅典对宗教和神灵十分重视,故排除A项;由图片各种信息可知中心广场的功能比较齐全,故排除B项;广场布局与礼制观念无关,故排除C项。
4.(2022·天津模拟)公元前4世纪晚期,亚历山大灭亡了波斯帝国,开辟了地中海向东到达中亚、印度的交通体系;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张骞凿空西域,连接东亚到达中亚的交通。对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都促进了政治格局的变化
B.都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拓
C.都促进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
D.都采用了马拉战车等工具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开辟了地中海向东到达中亚、印度的交通体系”可知,亚历山大的对外扩张连接了欧洲到中亚、南亚的联系;根据“连接东亚到达中亚的交通”可知,张骞出使西域,连接东亚到达中亚的交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到欧洲的交通,由此可知,材料中的这些行动都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拓,故B项正确;这些行动没有导致政治格局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这些行动与日耳曼诸国的建立无关,故C项错误;张骞凿空西域并非通过战争,因此“采用马拉战车”的说法有误,故D项错误。
5.(2022·山东德州模拟)下表所列条文内容可主要用于研究古巴比伦的(  )。
法律文献 条文内容
《汉谟拉比法典》 如果一个人租用一头牛,租期为1年,他应该将“拉犁臂”公牛的租金4石(约合1200升)大麦称出。他要向牛的主人称出3石大麦,作为拉两边的公牛的租金
如果一个人把一头牛作为(债务)抵押物扣押了,他应该称给(牛的主人)三分之一马那(约等于500克)银子(作为牛价)
古巴比伦时期的《耕牛租赁法典》 由承租人自己的原因造成的耕牛的损失,承租人负相应的责任;如果耕牛由于生病、被狮子咬死等人力无法避免的损失出现时,那么承租人不用负任何责任,损失由出租人自行承担
A.耕作方式 B.货币体系
C.契约意识 D.租佃关系
【答案】 C
【解析】 材料“如果一个人租用一头牛,租期为1年”“由承租人自己的原因造成的耕牛的损失,承租人负相应的责任;如果耕牛由于生病、被狮子咬死等人力无法避免的损失出现时,那么承租人不用负任何责任,损失由出租人自行承担”可以用于研究古巴比伦当时的契约意识,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租赁耕牛的契约意识,而不是耕作方式、货币体系,排除A、B两项;材料强调的是租赁耕牛的契约意识,而不是“租佃关系”,排除D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6.(2023·浙江“山水联盟”高三上开学)下图反映的是世界各地的不同民居,它们各具特色的原因是(  )。
 古代两河流域民居复原图   古埃及民居平面示意图
古罗马高层住宅模型    中国云南傣族的竹楼
①自然环境 ②社会经济水平 ③文明的交融与互鉴 ④文化习俗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云南地区气候炎热,湿度较大,但是竹木繁茂,人们就用竹木建造了竹楼,其形制大致分为2层或者2层以上,这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故①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世纪时,为了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居住,这反映出社会经济水平对民居的影响,故②正确;文明的交融与互鉴会使得不同地区民居之间存在一些相似点,而非各具特色,故③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先秦以来,中国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据此可知,民居还受到文化习俗的影响,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2(共59张PPT)
第十四单元 世界古代史(选择性必修部分)
第31讲 世界古代的食物生产、商业贸易与居住环境
知识导图
一、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二、世界古代的商业贸易
三、世界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四、世界古代的政治制度
五、世界古代的文化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采集和渔猎
(1)时间:远古时期
(2)特点
A.食物: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
B.工具: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工具。
C.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①______的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2.农耕和畜牧
(1)时间: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②______和畜牧出现。
迁徙
农耕
(2)概况
农业 起源于西亚、③______和中美洲。
A.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B.东亚:黄河
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④______。
C.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畜牧业 背景:畜牧是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的。
A.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B.距今约7000年
前,中国⑤________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C.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
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东亚
水稻
河姆渡
(3)意义
A.经济生活: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⑥________。
B.社会生活: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⑦______。原始音乐、文学
和宗教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C.社会分工: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
手工业劳动。
D.科技发展: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生产者
聚落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1)食物生产: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2)社会生活
A.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⑧______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
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B.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⑨________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神庙
尼罗河
2.古代希腊和罗马
类别 食物生产 社会生活
古代 希腊 A.从西亚传入的⑩______和小麦成 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B.在土地 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 在地力较差、不适于种粮食作物的 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 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在古希腊城邦中,只有 ______才能
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
的现象非常普遍
古代 罗马 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 葡萄 A.实行土地国有,以 ______为单位
进行生产。B.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
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小农
却逐渐破产
大麦
公民
家庭
3.古代美洲
A.食物生产: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美洲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羊驼和火鸡。
B.社会生活: ____________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
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
阿兹特克人
三、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商业贸易的起源
(1)时间:原始社会后期。
(2)条件: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 ________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
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
(3)影响:人们通过商业贸易,换取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私有制
2.商业贸易的发展
古埃及 商业历史悠久;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国王派商队到国外
去从事贸易活动
古希腊 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 __________活跃
古罗马 征服地中海周围的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
八达
拜占庭帝国 一度垄断了中国 ______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阿拉伯商人 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 ______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
各主要文明区域
海外贸易
丝绸
中介
四、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1.货币
(1)开始:早期商业交换形式是以物易物。
(2)发展:人们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
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 ______铸币。
(3)意义: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促使商业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金属
2.世界信贷发展
公元前22~前 21世纪 __________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
务。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
公元前16~前 11世纪 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
行担保等程序,受到 ______保护
公元前4世纪 古希腊商业迅速发展,货币的流通范围不断扩大,专门从事货币兑
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 ______的雏形
3.契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已是普遍现象。
两河流域
法律
汇票
五、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1.村落的产生
(1)原因: ______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2)表现:最早出现在 __________。埃及、印度、中国也存在大量的原始
村落遗址。
(3)特点:村落建有 ______、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4)作用: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农业
两河流域
住宅
2.集镇的出现
(1)原因: ____________的发展。
(2)过程
A.雏形: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者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B.发展: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C.形成: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社会生产力
3.城市的产生
(1)产生: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 __________生活的地区出现
了城市。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2)西方古代的城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代表)。
A.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 ______、防御、宗教和 ______的功能。
B.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C.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 ________________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苏美尔人
行政
商业
手工业者和商人
六、世界各地的民居
1.特点: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 __________,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
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2.表现
两河流域 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
古埃及 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
古希腊罗马 带有 __________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后来,混凝土、拱券和希
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3世纪,古罗马出
现 ____________
美洲 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亚马
孙雨林中的印第安人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
自然环境
列柱围廊
复合式公寓
[基础判断]
1.原始农业有几个起源中心,各地农作物种类不尽相同,但农业起源带动了各地实
用科技的发展和宗教神灵的崇拜。( )
正确
【详解】农业起源带动了天文历法的发展,同时古代先民因为对影响农业收成的自然因素和灾害现象无法做出正确解释,从而促进了原始宗教的萌芽。
2.战国时代,“五谷”之说已被相当普遍地使用,但所涵盖的内容却不尽相同,或无
稻,或无麻,或无黍,但必有粟(稷)、菽(大豆)和麦。这反映出当时我国北方
农业生产领先于南方。( )
正确
【详解】战国时期的农作物品种数量较多,而粟(稷)、菽(大豆)和麦都是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可见当时北方农业生产领先南方。
3.学者研究显示,在希腊的经济结构中以葡萄、橄榄的种植以及加工和海外贸易为
代表的商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人口的大多数从事的都是与工商业有关的生产;
农业在狭隘的公民集团内部尚不能普及,完全以农业为生的人口更是少之又少。可
知古希腊文明不属于农耕文明。( )
正确
【详解】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
4.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采取复种制等集约式经营,中世纪西方农业采取休耕制的
粗放式经营。耕作制度的差异实际上反映出西欧传统农业比中国落后。( )
错误
【详解】耕作制度的差异只能反映出中西方传统农业经营道路的不同,不能说明西欧传统农业比中国落后。古代中国农业产量增加靠人力,中世纪西欧农业增产主要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实现。
5.货币、信贷、契约都是商品经济发达的产物和表现,并扩展了商贸活动的领域。
( )
正确
【详解】货币、信贷、契约都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6.在中国古代,资本性借贷出现于明清时期,并且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
展。( )
错误
【详解】唐代“飞钱”的流通已经体现了资本性借贷的发展。
7.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丝绸、瓷器、茶叶是中国的“名片”。这反映
出中国在东西方贸易往来中占据优势地位。( )
正确
【详解】古代的丝绸之路繁荣不仅折射出农耕文明时代中国农业、手工业的发达,也体现出中国在东西方贸易往来中占据优势地位。
8.封建时期的中国,城市规划推崇方正规则的形状,中轴线对称,宫殿或政务活动
场所居中,商业活动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一般以教堂或市民
广场为中心,城市轮廓相对自由,商人在市政事务上有较大的发言权。这折射出封
建时代的中国和西欧政治制度的区别。( )
正确
【详解】封建时期中国的城市格局体现了礼制和皇权至上思想;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体现了城市自治和市民民主的理念。
[概念阐释]
城市与集镇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生活、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集镇一般是指建制市镇以外的地方商业中心,既无行政上的含义,也无确定的人口标准。
[图解历史]
1.居住形式的变化
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筑屋
2.古代城市的形成
[视野拓展]
1.采集渔猎时代和农业时代在生活方式上的主要不同
采集渔猎时代,人类为获取食物而不得不迁徙;农业时代,人类播种等待收获需要定居。
2.古希腊的农业特征
土地贫瘠、人口增加等使古希腊的谷物生产不能自给自足,商品经济意义上的农业占有重要地位。农业在狭隘的公民集团内部尚不能普及,完全以农业为生的人口很少。
3.影响世界各地民居特色的三大原因
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水平,文化习俗。
4.古代东西方城市发展特征的比较
(1)城市发展: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有明显的继承性,西方城市的进化阶段则较为明显。
(2)建城目的:中国古代城市地位远远高于西方,自始至终体现至高无上的权力,以礼制思想为核心的城市规划建设成为实践的指南。
(3)城市职能:城市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场所,派生出军事防御、宗教信仰、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等其他职能。但中国古代城市中经济因素体现较少。
(4)城市规模:中国古代城市数量多而且规模大。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选择题突破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中古晚期西方城市的发展
材料 欧洲中古时代晚期,城市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港口城市从远洋贸易中获取巨利,①跨海远程运输的巨大风险,集中投入巨额资金的需求和长期的耽搁、等待,使这些海运城市中的商人逐渐发展了以银行贷款作为基础的信用制度以及分摊风险的保险制度。这两个新兴的经济制度,毋庸置疑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②经济实力的增长,给城市与封建主谈判提供了资金支持,为城市自治权的获取奠定了基础。③城市经济兴旺,人口众多,城市大学进一步发展,大学之间的交流也孕育着创新新理论的机缘。
——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中西文明的对照》
【提取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晚期西方城市发展的表现。
【教你提取】
①→信用制度和保险制度出现;
②→城市自治权的获取;
③→城市大学的发展。
试答:城市新兴经济制度的出现;城市自治权的获取;商品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城市大学的发展。
层级二 历史解析:古代中西城市的发展
材料一 宋代城市发展迅速。相对于乡村来说,城市社会结构更加复杂,人员在地域空间上和阶层间的流动性也更加频繁。商业活动不局限在官方设置的市内进行,而是随时随地都可进行。新兴的工商业城市(市镇)兴起,工商业者在城市中建立了众多行会。这些行会由官府组织,并向官府纳税。行会评定物价、规定本行产品质量、划分本行经营地段。独立的工商业者虽然也在成长,但一旦受到国家政策挤压,就会被迫依附于官僚权势集团。再则,少数人发迹后转向土地投资,转化为工商业者兼地主的双重身份,其子弟通过科举入仕为官,向传统政治、经济体制复归,因而很难形成有共同经济基础的市民阶层。这与西欧作为封建制度对立面的城市和封建制度掘墓人的市民阶层大相径庭。
—— 摘编自曹大为等总主编《中国大通史(宋)》等
材料二 在公元1000年,欧洲城市的社会秩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此之前,欧洲城市居民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受当地贵族或政府委派的官员统治,向不同领主缴纳税金。渐渐地,欧洲的城市和市镇建立起几乎完全独立于领主权力的自治政权,不向领主交税,并以相对民主的方式制定政策,城市居民不再受封建法律的制约。11世纪晚期,富裕的城市居民开始形成一个与众不同的阶层——市民阶层(后来发展为近代的“资产阶级”)。在市民阶层中,城市手工业者组建起行会。行会阻挠外来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活动,又严格规定本行业的制造工艺和产品规格等。商人是市民阶层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稳步地获得经济力量,而且也在稳步地获得政治权力。
—— 摘编自[美]乔纳森·戴利《现代西方的兴起》等
【探究问题】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阐释11~12世纪城市的发展所折射出的中、西方社会状况。(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教你探究】
试答:中国宋代城市社会结构复杂且社会流动频繁。城市管理上打破坊市制度,新兴工商业市镇增多,工商业者建立起众多的行会,行会组织管理本行事务的同时也具有防止外来竞争的作用,行会独立性不强,仍然处在官府的控制之下。商人地位有所上升,但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没有形成独立的具有政治权力的市民阶层。这折射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但城市依然没有摆脱封建专制统治的社会状况。
11~12世纪,西欧的城市摆脱了领主的束缚,赢得自治,政治上成立自治政权,不受封建法律制约,经济上不再向领主交税,逐渐走向西欧封建制度的对立面。市民阶层形成,手工业者自由组建行会,管理本行业,防止外来竞争,商人拥有较高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市民阶层最终成为封建制度的掘墓人。西欧城市的发展折射出西欧社会商品经济发展、政治分裂割据、王权软弱的社会状况。
中、西方城市的发展既有共性,又存在很大的区别,它们的发展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社会状况,影响了各自的历史进程。
层级三 开放写作:中国人地关系
材料 下表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地关系的核心表征。
历史阶段
夏商周 秦汉 三国 隋唐 两宋 元 明 清
核心社 会特征 青铜 器、铁 器;人 口缓慢 增加 精细铁器、 牛耕;人口 增加,个别 地区人口集 聚 战争频 发,人 口减 少、主 动南迁 经济繁 荣,人 口增加 疆域缩 小,人 口激 增、商 贸繁荣 开荒 拓疆 灾荒 严 重, 人口 流动 大 人口膨
胀,边
地开发
人的核 心需求 以农产品为主的生存安全需求
人影响 “地”的 核心活 动 农耕 农耕、圩 田、修筑堤 防 农耕、 战争、 迁移 农耕、 商贸、 开通大 运河、 漕仓、 围海 农耕、 商贸, 开发山 地,扩 大圩田 农 耕, 开辟 沙 地、 梯 田、 圩田 农 耕、 政治 移民 农耕、
开辟边
地及深
山密林
续表
核心 “地”类 要素 土地
——摘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写作题目】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选取某一个或某几个历史阶段,围绕“人与地”关系这一主题自拟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续表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取信息,自拟观点
再读材料,定信息 时空定位 中国古代
关系定位 中国古代的人地关系
后分析并论证 分析材料 不同时期的社会特征和人地之间的活动变化
论证观点 结合时代背景和材料中的史实,论证不同时期人地 关系所反映出的共同特征或发展趋势
试答:论点:人通过主动认识、利用和改造“地”以达到满足自我需求的目的。
论证:秦朝开始,铁农具的器形及质地均得到极大改善,牛耕也更加普遍。汉朝鼓励百姓从事农桑,也非常重视农田灌溉及水利系统建设,同期也开启了较大规模的垦荒开疆活动。这些均表明人类改造“地”的能力在增强,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及人地关系演进起到了正面促进作用。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起伏不定,人地关系演进速度变缓。统治者采取多种形式将劳动力与农田捆绑发展,包括屯田制度、土地租佃制度、赋税减免制度等。因躲避北方战乱而不断南下的人口,使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发展。
隋唐是人地互动进一步加强的典型阶段。曲辕犁轻便省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大运河的开通及漕运的空前发展解决了部分地区的粮食供给问题。中国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均出现由北向南的转移,南方人地互动进一步增强,人类对土地的改造和利用,进一步释放了“地”的潜在价值。
总结:由于不同历史时期人类需求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认识、利用和改造“地”的能力也不同,但是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总体相称。
注:也可以得出其他论点,如“空间上,总体和谐,局部冲突;时间上,长期协调,短期矛盾”。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海南·1)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
“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
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
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经济发展水平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
B
·考法
情境设置 生活情境:居住环境
聚焦考点 居住环境
素养立意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解法
问题要求 “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思维主题
易错排查 A项不符合题意 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
济发展水平
C项逻辑错误 材料并未说明当时人们的具体劳作方式和房屋建造过
程,无法体现集体劳作的形式
D项不符合题意 传统文化习俗的形成往往深受当地生产力水平和自然
环境的影响
合理推论 据材料“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 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可知,船 型屋的建造反映了当时黎族先民经济比较落后,筑房材料大多就地取 材,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限,故选B项
类题精练
1.(2023·湖北黄冈高三9月考试)下图为原始农业门类、
对象、部门、类型关系图。与原始稻作农业和原始
旱作农业类型相比,原始游牧农业类型结构组合比
较单一,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C
A.西北地区民族交融程度低
B.西北地区水土资源匮乏
C.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差异
D.畜牧业长期占主导地位
[解析] 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事游牧业的人群逐水草而居,这要求人们不断迁徙,故原始游牧农业类型无法兼顾过多的农业对象和农业部门,该类型结构组合比较单一,故选C项。
2.(2022·山东高三期末)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农业的发现,不像公元前的阿基米德发现
王冠所含纯金测量法那样突然。事实上,植物生长的机理,人类在农业革命之前就有所
认识,就像在哥伦布航海探险之前,人们就较广泛地知道地球是圆的情况一样。
作者旨在说明( )。
A.农业革命之前人类已经普遍认识植物生长的机理
B.哥伦布航海探险之前人们就已经证实地球是圆的
C.发现王冠所含纯金测量法是偶然的
D.农业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人们对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在农业革命之前就有所认识,农业的出现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D项正确;农业革命之前人类已经对植物生长的机理有所认识,但还达不到普遍认识,排除A项;哥伦布航海探险之前人们就已经证实地球是圆的,阿基米德发现王冠所含纯金测量法是偶然的,这些都被作者用来类比论证农业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不是作者要强调的主旨,排除B、C两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历史建筑图
1.(2023·浙江“七彩阳光”高三联考)民俗学者在描述某地明清民居时说:“客家文化和
闽南文化因中原南迁时间先后不同,在两种文化的接触部,在边缘地区,在生存竞
争中,出现了小型防御城市。”该地的特色民居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D
[解析] 据材料“闽南文化”“小型防御城市”可知该地是在福建地区,民居具有防御功能,④是福建土楼,只有④符合题意;①是四合院,不是福建特色民居,排除①;②是北方地区的窑洞,排除②;③是徽派建筑,排除③。D 项符合题意。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2·河北沧州二模)根据中国考古发现,在晚更新世(年代为距今12万年至1万年)
的遗址中,除了被吃剩的兽骨外,一般很难见到食物遗存,尤其是碳化的粮食作物。
而在全新世(大约距今一万年)以后的许多遗址中,都会有一些完整的碳化粮食遗
存。材料可用于说明( )。
A.粮食储存技术进步 B.渔猎不能满足人类需要
C.原始农业得到发展 D.人口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一万年前,中国原始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原始农业,符合材料“而在全新世(大约距今一万年)以后的许多遗址中,都会有一些完整的碳化粮食遗存”的描述,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3.(2023·山东名校联盟高三检测)下图为公元前400年雅典广场空间布局示意图。由此
可知,当时雅典( )。
D
A.淡化宗教和神灵庇护作用
B.中心广场的功能较为单一
C.广场布局受礼制观念影响
D.注重广场公共空间的设置
[解析] 根据图片所示,广场中有舞台、法庭、神庙、议事会等场所,可知雅典在公共空间设置上充分考虑民众的生活、参政和宗教等需要,故D项正确;依据图片中“圆形神庙”“宙斯拱廊”“十二诸神”等信息可知,当时雅典对宗教和神灵十分重视,故排除A项;由图片各种信息可知中心广场的功能比较齐全,故排除B项;广场布局与礼制观念无关,故排除C项。
4.(2022·天津模拟)公元前4世纪晚期,亚历山大灭亡了波斯帝国,开辟了地中海向东
到达中亚、印度的交通体系;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张骞凿空西域,连接东亚到达
中亚的交通。对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都促进了政治格局的变化 B.都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拓
C.都促进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 D.都采用了马拉战车等工具
B
[解析] 根据材料“开辟了地中海向东到达中亚、印度的交通体系”可知,亚历山大的对外扩张连接了欧洲到中亚、南亚的联系;根据“连接东亚到达中亚的交通”可知,张骞出使西域,连接东亚到达中亚的交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到欧洲的交通,由此可知,材料中的这些行动都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拓,故B项正确;这些行动没有导致政治格局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这些行动与日耳曼诸国的建立无关,故C项错误;张骞凿空西域并非通过战争,因此“采用马拉战车”的说法有误,故D项错误。
5.(2022·山东德州模拟)下表所列条文内容可主要用于研究古巴比伦的( )。
A.耕作方式 B.货币体系
C.契约意识 D.租佃关系
C
法律文献 条文内容
《汉谟拉比法典》 如果一个人租用一头牛,租期为1年,他应该将“拉犁臂”公牛的租金4石(约合1200升)大麦称出。他要向牛的主人称出3石大麦,作为拉两边的公牛的租金
如果一个人把一头牛作为(债务)抵押物扣押了,他应该称给(牛的主人)三分之一马那(约等于500克)银子(作为牛价)
古巴比伦时期的《耕牛租赁法典》 由承租人自己的原因造成的耕牛的损失,承租人负相应的责任;如果耕牛由于生病、被狮子咬死等人力无法避免的损失出现时,那么承租人不用负任何责任,损失由出租人自行承担
[解析] 材料“如果一个人租用一头牛,租期为1年”“由承租人自己的原因造成的耕牛的损失,承租人负相应的责任;如果耕牛由于生病、被狮子咬死等人力无法避免的损失出现时,那么承租人不用负任何责任,损失由出租人自行承担”可以用于研究古巴比伦当时的契约意识,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租赁耕牛的契约意识,而不是耕作方式、货币体系,排除A、B两项;材料强调的是租赁耕牛的契约意识,而不是“租佃关系”,排除D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6.(2023·浙江“山水联盟”高三上开学)下图反映的是世界各地的不同民居,它们各具
特色的原因是( )。
古代两河流域民居复原图
古埃及民居平面示意图
古罗马高层住宅模型
中国云南傣族的竹楼
①自然环境 ②社会经济水平 ③文明的交融与互鉴 ④文化习俗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云南地区气候炎热,湿度较大,但是竹木繁茂,人们就用竹木建造了竹楼,其形制大致分为2层或者2层以上,这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故①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世纪时,为了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居住,这反映出社会经济水平对民居的影响,故②正确;文明的交融与互鉴会使得不同地区民居之间存在一些相似点,而非各具特色,故③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先秦以来,中国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据此可知,民居还受到文化习俗的影响,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