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考点精讲第37讲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课件+学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考点精讲第37讲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课件+学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4 22:18:57

文档简介

第37讲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一、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的背景
(1)前提:英国“①    ”后,政局稳定,政府鼓励经济发展。
(2)农业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②    。
(3)殖民扩张:促进了③       ,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海外市场。
(4)技术革新:④    发展水平较高,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
2.工业革命的进程
(1)第一次工业革命:1771年,⑤    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1782年,瓦特试制“复动式蒸汽机”,解决了⑥    受自然条件限制的问题,人类进入“⑦    ”;19世纪中期,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
(2)第二次工业革命
A.成就:电力技术广泛开发和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⑧    的创制和应用;⑨    的兴起令人瞩目。
B.特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各国都有重要的发明创造,美国与⑩    成就最为突出;工业革命的进程各具特色。
3.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给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农业变革也在欧美地区全面展开。
(2)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建立了资本主义    制度;生产进一步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机器大生产:18世纪60年代,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    的巨大变革。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2)工厂制度
A.特征:大规模,集中劳动;流水线,协同劳作;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机器生产,工人倒班制;统一原料。
B.影响:带来    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3)阶级结构:    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4)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交通运输业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工业革命促进了乡村的改变;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5)社会问题凸显
A.表现: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B.影响: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工人阶级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1.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
(1)早期工人运动
原因 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逐渐显现;欧洲各地普遍出现了贫富分化严重、工人阶级苦难深重的状况
斗争形式 从捣毁机器到争取    的多种形式
主要表现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的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    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影响 表明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工人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2)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
A.主张: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反对    的竞争,主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
B.结果:他们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他们的设想被称为“      ”。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条件: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进一步探讨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变化;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
(2)创立:1848年2月,《      》发表。
(3)发展: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创立了      。
(4)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鲜明地提出了    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5)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    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3.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1)第一国际成立
A.背景: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    。
B.成立: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    成立。
C.意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2)巴黎公社
A.建立:1871年3月,巴黎爆发工人武装起义,起义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
 B.措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政权机关和司法机构;废除旧军队和旧警察,代之以    和治安委员会;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由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厂;实行八小时工作日;等等。
C.结果:1871年5月28日,巴黎公社被扼杀。
D.意义:巴黎公社作为    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被载入史册,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基础判断]
1.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可见,代议制的确立是工业革命开展的必备前提。 (  )
错误 【详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开展,是可能性条件,而非必要性条件。
2.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者的身份多为工匠或技术工人,科学和技术尚未紧密结合。这说明科学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发挥作用。 (  )
错误 【详解】17世纪的科学革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都要求实行大规模的集中生产,垄断组织便在这些部门中应运而生。这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趋势增强。 (  )
正确 【详解】“生产社会化”是与“生产个人化”“生产分散化”相对立的,表现为社会分工体系上的复杂化和规模上的扩大。生产社会化在生产规模上造成的结果和主要特征就是生产的集中化、大型化。
4.工业革命导致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程度,由此造成了工人运动的频发以及19世纪后期欧洲的社会动荡。 (  )
错误 【详解】面对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矛盾尖锐等一系列社会问题,19世纪后期的西欧国家加强立法,推行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以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5.19世纪中期,工人运动走向国际联合。巴黎公社革命期间,一些来自欧洲、北美的外国革命者纷纷参加保卫公社的战斗。这本质上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  )
错误 【详解】工人运动走向国际联合反映的本质是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6.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8年欧洲革命和巴黎公社革命尽管都失败了,但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  )
错误 【详解】二者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二者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8年欧洲革命是指1848年在欧洲爆发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而巴黎公社运动并没有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概念阐释]
  1.手工工场与工厂
手工工场是手工业者集合在一起进行生产的场所,其特点是借助简单工具进行手工生产。工厂是直接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单位,其特点是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起来,纪律严格,分工较细。二者都是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生产形式,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
2.垄断组织
垄断组织一般是指资本主义大企业之间为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的垄断性经济同盟,20世纪初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展起来,成为国家经济生产的基础。垄断组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有利于调节生产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但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限制了竞争,不利于社会进步。
[图解历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视野拓展]
1.从社会转型视角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工业革命下的机器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术革命则使生产方式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2)工业现代化转型:工业革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3)城市化转型: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使英国经济的重心迅速向拥有丰富煤铁资源的西北地区转移。
(4)社会思想转型:工业化和法国革命力量的联合,导致了1815年以后种种新学说的产生与发展,在1848年的欧洲革命中普遍发挥了作用。
2.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1)两大经验:坚持暴力斗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2)两大教训:必须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领导革命;必须建立稳固的工农联盟,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
【答案】①光荣革命 ②国内市场 ③资本原始积累 ④手工工场 ⑤阿克莱特 ⑥生产动力 ⑦蒸汽时代 ⑧内燃机 ⑨化学工业 ⑩德国 大工厂 机器大生产 生产组织 工业资产阶级 政治权利 宪章运动 自由放任 空想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 剩余价值学说 人民群众 人类社会 国际联合 伦敦 巴黎公社 国民自卫军 无产阶级
[命题提醒]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客观地分析和认识工业革命带来的双重影响,在拓宽视野的基础上,形成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材料 源源流入英国的①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银行业在英国发展得更早、更有效,为个人企业和社团企业提供了共同基金。……企业家中的②人才令人印象深刻地集中在英国。摆脱常规和对个人责任的强调使在非国教徒中间产生很大一部分实验者和发明者,而他们的③节俭使他们把利润再投资于实业。……虽然④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使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它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提取信息】依据材料,概括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的主要因素。
【教你提取】
①→从商业金融发展的角度来看;
②→从人才技术准备的角度来看;
③→从清教思想影响的角度来看;
④→从英国圈地运动开展的角度来看。
试答:主要因素:商业贸易与金融业发达;企业人才的聚集和技术的积累;清教徒节俭和投资思想的影响;圈地运动提供自由劳动力与粮食。
层级二 历史解析: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
材料 1867年,马克思从伦敦出发前往德国汉堡,交付《资本论》书稿。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看法是,资本符合人的本性,会永远存在。资本主义就是永恒的制度。马克思作为工人阶级的理论家,在《资本论》中把资本主义制度到底是永恒的,还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他研究的一个主题。它不像《共产党宣言》那么激情澎湃,它不是斗士的武器,它是思想的导师。作为对资本主义毫不留情的攻击者,《资本论》如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经济学史上前所未有的颠覆性作品。
【探究问题】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是斗士的武器,《资本论》是思想的导师
【教你探究】 围绕《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内容和影响并结合时代背景,调动相关知识予以解释。
试答:《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的历史发展,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斗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资本论》:冲击了资本主义制度是永恒的制度的观点;颠覆了传统经济学理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和内在矛盾。
层级三 开放写作:评述美国出台《谢尔曼法》
材料 1888年,美国联邦参议员约翰·谢尔曼开始引入反垄断法案,1889年他将法案提交给了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他在参议院司法委员会的讨论中说:“我提出这个法案的一个目标是引入美国的法院救助,以应对给公民的工业自由带来损伤的联合行为。工业自由是每个人所享有的在任何合法的职业中工作、劳动和生产的权利。它是所有权利和特权平等的基础。”“托拉斯的唯一目标是使竞争变成不可能。它能够控制市场,提高或降低价格,并且以此来最好地扩大它的自身利益,降低特定区域的价格和破坏竞争,在没有竞争的领域则随意地提高价格。自私和不受竞争控制的法律将促使托拉斯企业不顾消费者的利益。”
1890年4月,参议院以52票对1票的压倒性多数通过了司法委员会提出的《谢尔曼法》,众议院也以242票对0票一致通过了这项法案。1890年7月2日,该法案经哈里逊总统签署,成为正式法律。
1890年7月2日,《谢尔曼法》在美国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现代反垄断法,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授权联邦政府控制、干预经济的法案。
——摘编自李晓新《溯源美国反垄断法:一切为了遏制经济强权》
【写作题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美国出台《谢尔曼法》这一历史现象。(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取信息,评述现象
再读材料, 定信息 时空定位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美国
关系定位 美国社会的垄断与反垄断
后分析 并评述 分析 材料 《谢尔曼法》在美国的诞生
评述 现象 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试答:示例
观点:美国出台《谢尔曼法》,是美国政府对垄断组织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回应。
论述: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由于新技术的改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新兴工业的产生,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现象出现,垄断组织产生。垄断组织垄断了一个甚至几个行业,美国的托拉斯就是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垄断组织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它垄断经济,操纵市场,破坏竞争,压制其他企业的发展,阻碍创新,又具有巨大的破坏性。所以谢尔曼等提出反垄断的法案并获得通过,也反映了美国社会对垄断组织负面影响的担心。反垄断法案的出台,反映了美国政府经济管理观念的变化,即开始由原来的自由经济政策,向国家干预经济方向转变,也是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反映。
垄断组织的产生及反垄断法的出台都是工业革命发展的产物,是时代变迁的反映。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全国甲卷·34)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
情境设置 社会情境:工业革命对农业的影响
聚焦考点 工业革命
素养立意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问题 要求 “这一系列变化表明”:思维主题
易错 排查 B项表述不准确 技术进步使得农业工人需求下降,但新兴工业的发展则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C项不符合史实 由材料“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可知,内燃机已成为农业生产机器的动力来源
D项不符合史实 材料强调农业生产效率依赖于农业机器的发明创新,而非农业规模
合理 推论 由材料“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可知,内燃机的使用改变了多人协作的大农场经营模式,大大提高了个人化、小型化的家庭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及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故选A项
【类题精练】
1.(2022·广东·13)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可知,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改变,促使资本家财富不断增加,而工人阶级日益贫穷,整个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对立阶级,B项正确;工业结构的根本性变革是指重工业取代轻工业占据国民经济主导地位,其发生在19世纪末期,排除A项;材料中的“工人”已非手工工人,且材料体现的是工作要求而非生活境遇,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物价上涨的信息,排除D项。
2.(2021·山东·12)巴黎公社革命后,欧洲各国政府“感到有必要采取行动来对付危及秩序和文明的国际威胁。于是,警察进行国际性合作,剥夺逃亡的公社社员作为政治难民所应接受的保护地位”。这是因为(  )。
A.各国害怕与法国政府交恶
B.各国工人同情和支持巴黎公社
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
D.巴黎公社倡导世界无产者的联合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巴黎公社革命是一次无产阶级革命,这一新型革命引发了资产阶级的恐惧,其他国家害怕本国国内也出现类似的工人运动,因此“剥夺逃亡的公社社员作为政治难民所应接受的保护地位”以防止巴黎公社革命的蔓延,故选C项;各国政府是害怕无产阶级革命的蔓延危及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而非害怕与法国政府交恶,排除A项;“各国工人同情和支持巴黎公社”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巴黎公社革命只是发生在一国的革命,没有倡导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排除D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历史漫画
1.(2022·山东高中高三联考)右图是1871年的漫画《一颗奇怪的行星》。画中一轮覆盖整个地平线的巨日下面写着“3月18日”,法夫尔和梯也尔(均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领导人)望着这一从未预料到的景象,在惊吓中变成了僵硬的石柱。该漫画反映了(  )。
A.巴黎公社胜利的必然性
B.作者对新兴力量的认可
C.巴黎公社践行“主权在民”原则
D.巴黎公社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871年3月18日无产阶级建立巴黎公社,犹如地平线升起的巨日使得旧的政府领导人目瞪口呆,表明漫画作者见证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对新兴力量建立政权的歌颂与肯定,B项正确;巴黎公社最后失败了,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主权在民”原则,排除C项;巴黎公社时期,资本主义还在上升期,资本主义发展是历史趋势和潮流,排除D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3·山东潍坊高三期中)“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生产超出了需求……购物已成为人类最喜爱的消遣,而且消费性产品也成了家人、朋友、配偶之间不可或缺的中介。各种宗教节日(如圣诞节)都已经成了购物节。”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自由放任刺激消费增长
B.宗教节日的日益商业化
C.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D.过度消费冲击伦理道德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购物已成为人类最喜爱的消遣,而且消费性产品也成了家人、朋友、配偶之间不可或缺的中介”可知,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产品增多,影响了人们的消费习惯,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故选C项;题干描述了社会消费的增长,但是并没有述及这是自由放任的结果,排除A项;题干虽然述及了“各种宗教节日(如圣诞节)都已经成了购物节”,但这仅是所述内容的一部分,并不能概括题干全部之意,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是“消费性产品也成了……不可或缺的中介”,这不属于过度消费的范畴,排除D项。
3.(2023·山东菏泽高三期中)下图是1831年英国的一幅漫画,画面左侧的人正高举着写有“改革”的斧头,砍向写着“衰败的选邑制度”的树干,而右侧的人则极力地护佑住这棵即将倾倒的树干。由此可知(  )。
A.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合法席位
B.工业革命已经在英国完成
C.议会改革的呼声得到广泛支持
D.君主立宪制需进一步完善
【答案】 D
【解析】 根据漫画材料“1831年英国的一幅漫画,画面左侧的人正高举着写有‘改革’的斧头,砍向写着‘衰败的选邑制度’的树干,而右侧的人则极力地护佑住这棵即将倾倒的树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中树干左右两侧分别代表两派,左侧代表主张改革选邑制度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右侧代表旧式贵族势力,1832年议会改革前,英国议会选举仍然沿用几百年前的选区划分。有些选区在当年辉煌一时,但在工业革命后逐渐衰败,人口稀少但仍具有选出与之前同样数量议员的资格,故这种选区就被贵族操纵,英国在1832年议会改革之前,即便已是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但贵族仍掌握更多政治权力,故选D项;工业资产阶级取得合法席位是1832年议会改革的结果,A项因果倒置,
排除;1832年前后工业革命发展迅速,接近尾声,但材料仅涉及政治层面的议会改革政策,没有明确工业革命发展的具体成就,故“工业革命已经在英国完成”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议会改革主要以工商业资产阶级为阶级基础,旧式贵族为反对者,故“得到广泛支持”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3·山东烟台高三期中)观察下面的图,其中乙国是(  )。
欧洲三国占世界工业总额的比重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德国
【答案】 D
【解析】 根据曲线图时间可知,该现象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德国异军突起,超过了传统的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故选D项;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英法两国的发展速度呈下降趋势,而“乙国”是上升趋势,排除A、B两项;据所学可知,俄国于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才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且其发展速度较慢,排除C项。
2(共46张PPT)
第十六单元 工业革命时期——工业文明的崛起
第37讲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知识导图
阶段特征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历史渐次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资本主义民主政体在世界范围内初步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丰富发展了人类现代文明的内涵。
政 治 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发起或影响下的自由主义革命和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资本主义代议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国际共产主义
运动蓬勃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化和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
世界殖民体系建立;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空前激化,民族
独立斗争不断高涨
经 济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机器大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进入“蒸汽时代”;第
二次工业革命又推动垄断组织成为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进入“电气时代”,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近代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社会生活不断发生变

思 想 19世纪中期,自由主义理念盛行;社会主义思想是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剥
削和压迫的理论表现,影响工人运动的发展
文 化 科 技 两次工业革命催生了19世纪物理、生物等自然科学领域的许多重大科学发
现,众多的科技发明涌现出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剧烈变革推动了19世纪
文学艺术的繁荣。殖民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推动世界各地文
化进一步交流交融,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续表
一、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的背景
(1)前提:英国“①__________”后,政局稳定,政府鼓励经济发展。
(2)农业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②__________。
(3)殖民扩张:促进了③______________,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海外市场。
(4)技术革新:④__________发展水平较高,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为
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
2.工业革命的进程
光荣革命
国内市场
资本原始积累
手工工场
(1)第一次工业革命:1771年,⑤__________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
为近代工厂的开端;1782年,瓦特试制“复动式蒸汽机”,解决了⑥__________受自
然条件限制的问题,人类进入“⑦__________”;19世纪中期,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实
现了机械化。
(2)第二次工业革命
A.成就:电力技术广泛开发和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⑧________的创制
和应用;⑨__________的兴起令人瞩目。
B.特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
广,规模大;各国都有重要的发明创造,美国与⑩______成就最为突出;工业革命
的进程各具特色。
阿克莱特
生产动力
蒸汽时代
内燃机
化学工业
德国
3.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给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农业变革也在欧美地区全面展开。
(2)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建立了资本主义 ________制度;生产进一步集
中,出现了垄断组织。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机器大生产:18世纪60年代,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
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 ____________的巨大变革。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
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大工厂
机器大生产
(2)工厂制度
A.特征:大规模,集中劳动;流水线,协同劳作;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纪律
意识;机器生产,工人倒班制;统一原料。
B.影响:带来 __________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
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3)阶级结构: ______________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4)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交通运输业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工业革命促进了乡村的改变;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生产组织
工业资产阶级
(5)社会问题凸显
A.表现: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B.影响: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工人阶级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1.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
(1)早期工人运动
原因 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逐渐显现;
欧洲各地普遍出现了贫富分化严重、工人阶级苦难深重的状况
斗争形式 从捣毁机器到争取 __________的多种形式
主要表现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的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
__________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影响 表明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工人阶级迫切需要
科学理论的指导
政治权利
宪章运动
A.主张: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反对 __________的竞争,主
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
B.结果:他们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他们的设
想被称为“ ______________”。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条件: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进一步探讨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变化;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
(2)创立:1848年2月,《 ____________》发表。
(3)发展: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创立了 ______________。
自由放任
空想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
剩余价值学说
(2)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
(4)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鲜明地提出了 __________对
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5)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
展的开放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 __________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
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人民群众
人类社会
3.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1)第一国际成立
A.背景: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积极
促进工人阶级的 __________。
国际联合
B.成立: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 ______成立。
C.意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伦敦
(2)巴黎公社
A.建立:1871年3月,巴黎爆发工人武装起义,起义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___
_______。
B.措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政权机关和司法机构;废除旧
军队和旧警察,代之以 ____________和治安委员会;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由选举产生
的公职人员,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厂;
实行八小时工作日;等等。
C.结果:1871年5月28日,巴黎公社被扼杀。
D.意义:巴黎公社作为 __________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被载入史册,它的
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巴黎公社
国民自卫军
无产阶级
[基础判断]
1.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可见,代议制的确立是工业
革命开展的必备前提。( )
错误
【详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开展,是可能性条件,而非必要性条件。
2.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者的身份多为工匠或技术工人,科学和技术尚未紧密结
合。这说明科学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发挥作用。( )
错误
【详解】17世纪的科学革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都要求实行大规模的集中生产,
垄断组织便在这些部门中应运而生。这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趋势增强。
( )
正确
【详解】“生产社会化”是与“生产个人化”“生产分散化”相对立的,表现为社会分工体系上的复杂化和规模上的扩大。生产社会化在生产规模上造成的结果和主要特征就是生产的集中化、大型化。
4.工业革命导致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程度,由此造成了
工人运动的频发以及19世纪后期欧洲的社会动荡。( )
错误
【详解】面对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矛盾尖锐等一系列社会问题,19世纪后期的西欧国家加强立法,推行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以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5.19世纪中期,工人运动走向国际联合。巴黎公社革命期间,一些来自欧洲、北美
的外国革命者纷纷参加保卫公社的战斗。这本质上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 )
错误
【详解】工人运动走向国际联合反映的本质是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6.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8年欧洲革命和巴黎公社革命尽
管都失败了,但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
错误
【详解】二者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二者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8年欧洲革命是指1848年在欧洲爆发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而巴黎公社运动并没有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概念阐释]
1.手工工场与工厂
手工工场是手工业者集合在一起进行生产的场所,其特点是借助简单工具进行手工生产。工厂是直接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单位,其特点是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二者都是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生产形式,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
2.垄断组织
垄断组织一般是指资本主义大企业之间为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的垄断性经济同盟,20世纪初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展起来,成为国家经济生产的基础。垄断组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有利于调节生产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但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限制了竞争,不利于社会进步。
[图解历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视野拓展]
1.从社会转型视角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工业革命下的机器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术革命则使生产方式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2)工业现代化转型:工业革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3)城市化转型: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使英国经济的重心迅速向拥有丰富煤铁资源的西北地区转移。
(4)社会思想转型:工业化和法国革命力量的联合,导致了1815年以后种种新学说的产生与发展,在1848年的欧洲革命中普遍发挥了作用。
2.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1)两大经验:坚持暴力斗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2)两大教训:必须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领导革命;必须建立稳固的工农联盟,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
[命题提醒]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客观地分析和认识工业革命带来的双重影响,在拓宽视野的基础上,形成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选择题突破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材料 源源流入英国的①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银行业在英国发展得更早、更有效,为个人企业和社团企业提供了共同基金。……企业家中的②人才令人印象深刻地集中在英国。摆脱常规和对个人责任的强调使在非国教徒中间产生很大一部分实验者和发明者,而他们的③节俭使他们把利润再投资于实业。……虽然④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使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它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
——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提取信息】依据材料,概括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的主要因素。
【教你提取】
①→从商业金融发展的角度来看;
②→从人才技术准备的角度来看;
③→从清教思想影响的角度来看;
④→从英国圈地运动开展的角度来看。
试答:主要因素:商业贸易与金融业发达;企业人才的聚集和技术的积累;清教徒节俭和投资思想的影响;圈地运动提供自由劳动力与粮食。
层级二 历史解析: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
材料 1867年,马克思从伦敦出发前往德国汉堡,交付《资本论》书稿。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看法是,资本符合人的本性,会永远存在。资本主义就是永恒的制度。马克思作为工人阶级的理论家,在《资本论》中把资本主义制度到底是永恒的,还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他研究的一个主题。它不像《共产党宣言》那么激情澎湃,它不是斗士的武器,它是思想的导师。作为对资本主义毫不留情的攻击者,《资本论》如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经济学史上前所未有的颠覆性作品。
【探究问题】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是斗士的武器,《资本论》是思想的导师?
【教你探究】 围绕《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内容和影响并结合时代背景,调动相关知识予以解释。


试答:《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的历史发展,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斗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资本论》:冲击了资本主义制度是永恒的制度的观点;颠覆了传统经济学理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和内在矛盾。
层级三 开放写作:评述美国出台《谢尔曼法》
材料 1888年,美国联邦参议员约翰·谢尔曼开始引入反垄断法案,1889年他将法案提交给了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他在参议院司法委员会的讨论中说:“我提出这个法案的一个目标是引入美国的法院救助,以应对给公民的工业自由带来损伤的联合行为。工业自由是每个人所享有的在任何合法的职业中工作、劳动和生产的权利。它是所有权利和特权平等的基础。”“托拉斯的唯一目标是使竞争变成不可能。它能够控制市场,提高或降低价格,并且以此来最好地扩大它的自身利益,降低特定区域的价格和破坏竞争,在没有竞争的领域则随意地提高价格。自私和不受竞争控制的法律将促使托拉斯企业不顾消费者的利益。”
1890年4月,参议院以52票对1票的压倒性多数通过了司法委员会提出的《谢尔
曼法》,众议院也以242票对0票一致通过了这项法案。1890年7月2日,该法案经哈里逊总统签署,成为正式法律。
1890年7月2日,《谢尔曼法》在美国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现代反垄断法,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授权联邦政府控制、干预经济的法案。
—— 摘编自李晓新《溯源美国反垄断法:一切为了遏制经济强权》
【写作题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美国出台《谢尔曼法》这一历史现象。(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取信息,评述现象
再读材料,定信息 时空定位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美国
关系定位 美国社会的垄断与反垄断
后分析并评述 分析材料 《谢尔曼法》在美国的诞生
评述现象 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试答:示例
观点:美国出台《谢尔曼法》,是美国政府对垄断组织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回应。
论述: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由于新技术的改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新兴工业的产生,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现象出现,垄断组织产生。垄断组织垄断了一个甚至几个行业,美国的托拉斯就是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垄断组织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它垄断经济,操纵市场,破坏竞争,压制其他企业的发展,阻碍创新,又具有巨大的破坏性。所以谢尔曼等提出反垄断的法案并获得通过,也反映了美国社会对垄断组织负面影响的担心。反垄断法案的出台,反映了美国政府经济管理观念的变化,即开始由原来的自由经济政策,向国家干预经济方向转变,也是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反映。
垄断组织的产生及反垄断法的出台都是工业革命发展的产物,是时代变迁的反映。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全国甲卷·34)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
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
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
A
·考法
情境设置 社会情境:工业革命对农业的影响
聚焦考点 工业革命
素养立意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法
问题要求 “这一系列变化表明”:思维主题
易错排查 B项表述不准确 技术进步使得农业工人需求下降,但新兴工业的
发展则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C项不符合史实 由材料“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
化、小型化”可知,内燃机已成为农业生产机器
的动力来源
D项不符合史实 材料强调农业生产效率依赖于农业机器的发明创
新,而非农业规模
续表
合理推 论 由材料“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可知,内燃机的
使用改变了多人协作的大农场经营模式,大大提高了个人化、小型化的家
庭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及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故选
A项
续表
类题精练
1.(2022·广东·13)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
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
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B
[解析] 根据材料“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可知,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改变,促使资本家财富不断增加,而工人阶级日益贫穷,整个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对立阶级,B项正确;工业结构的根本性变革是指重工业取代轻工业占据国民经济主导地位,其发生在19世纪末期,排除A项;材料中的“工人”已非手工工人,且材料体现的是工作要求而非生活境遇,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物价上涨的信息,排除D项。
2.(2021·山东·12)巴黎公社革命后,欧洲各国政府“感到有必要采取行动来对付危及秩序
和文明的国际威胁。于是,警察进行国际性合作,剥夺逃亡的公社社员作为政治难民所
应接受的保护地位”。这是因为(  )。
A.各国害怕与法国政府交恶
B.各国工人同情和支持巴黎公社
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
D.巴黎公社倡导世界无产者的联合
C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巴黎公社革命是一次无产阶级革命,这一新型革命引发了资产阶级的恐惧,其他国家害怕本国国内也出现类似的工人运动,因此“剥夺逃亡的公社社员作为政治难民所应接受的保护地位”以防止巴黎公社革命的蔓延,故选C项;各国政府是害怕无产阶级革命的蔓延危及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而非害怕与法国政府交恶,排除A项;“各国工人同情和支持巴黎公社”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巴黎公社革命只是发生在一国的革命,没有倡导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排除D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体育教育
1.(2022·山东高中高三联考)右图是1871年的漫画《一颗奇怪的行星》。画中一轮覆盖
整个地平线的巨日下面写着“3月18日”,法夫尔和梯也尔(均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领导
人)望着这一从未预料到的景象,在惊吓中变成了僵硬的石柱。该漫画反映了(  )。
A.巴黎公社胜利的必然性
B.作者对新兴力量的认可
C.巴黎公社践行“主权在民”原则
D.巴黎公社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871年3月18日无产阶级建立巴黎公社,犹如地平线升起的巨日使得旧的政府领导人目瞪口呆,表明漫画作者见证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对新兴力量建立政权的歌颂与肯定,B项正确;巴黎公社最后失败了,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主权在民”原则,排除C项;巴黎公社时期,资本主义还在上升期,资本主义发展是历史趋势和潮流,排除D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3·山东潍坊高三期中)“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生产超出了需求……购物已成为人类
最喜爱的消遣,而且消费性产品也成了家人、朋友、配偶之间不可或缺的中介。各种宗
教节日(如圣诞节)都已经成了购物节。”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自由放任刺激消费增长
B.宗教节日的日益商业化
C.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D.过度消费冲击伦理道德
C
[解析] 根据题干“购物已成为人类最喜爱的消遣,而且消费性产品也成了家人、朋友、配偶之间不可或缺的中介”可知,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产品增多,影响了人们的消费习惯,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故选C项;题干描述了社会消费的增长,但是并没有述及这是自由放任的结果,排除A项;题干虽然述及了“各种宗教节日(如圣诞节)都已经成了购物节”,但这仅是所述内容的一部分,并不能概括题干全部之意,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是“消费性产品也成了……不可或缺的中介”,这不属于过度消费的范畴,排除D项。
3.(2023·山东菏泽高三期中)右图是1831年英国的一幅漫画,画面左侧的人正高举着写
有“改革”的斧头,砍向写着“衰败的选邑制度”的树干,而右侧的人则极力地护佑住这棵
即将倾倒的树干。由此可知(  )。
A.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合法席位
B.工业革命已经在英国完成
C.议会改革的呼声得到广泛支持
D.君主立宪制需进一步完善
D
[解析] 根据漫画材料“1831年英国的一幅漫画,画面左侧的人正高举着写有‘改革’的斧头,砍向写着‘衰败的选邑制度’的树干,而右侧的人则极力地护佑住这棵即将倾倒的树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中树干左右两侧分别代表两派,左侧代表主张改革选邑制度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右侧代表旧式贵族势力,1832年议会改革前,英国议会选举仍然沿用几百年前的选区划分。有些选区在当年辉煌一时,但在工业革命后逐渐衰败,人口稀少但仍具有选出与之前同样数量议员的资格,故这种选区就被贵族操纵,英国在1832年议会改革之前,即便已是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但贵族仍掌握更多政治权力,故选D项;工业资产阶级取得合法席位是1832年议会改革的结果,A项因果倒置,排除;1832年前后工业革命发展迅速,接近尾声,但材料仅涉及政治层面的议会改革政策,没有明确工业革命发展的具体成就,故“工业革命已经在英国完成”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议会改革主要以工商业资产阶级为阶级基础,旧式贵族为反对者,故“得到广泛支持”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3·山东烟台高三期中)观察下面的图,其中乙国是(  )。
欧洲三国占世界工业总额的比重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德国
D
[解析] 根据曲线图时间可知,该现象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德国异军突起,超过了传统的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故选D项;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英法两国的发展速度呈下降趋势,而“乙国”是上升趋势,排除A、B两项;据所学可知,俄国于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才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且其发展速度较慢,排除C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