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月迹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4月迹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3 21:4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月迹 教学设计
课 题 月迹
课时安排 1 课前准备 PPT、教具
教材内容 分 析 月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在课文中,作者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了童真和童趣。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在作家贾平凹先生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课文按地点的转换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我们堂中赏月中秋夜,孩子们由盼月看到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屋中,最后看到月亮爬进镜子中的过程。第二部分写我们院中寻月,描写了命中的月光以及月下的夜色。借助奶奶的话,把月圆中的桂树月中的桂树连接在一起,写出了孩子们有趣的感觉和想象。 第三部分写我们河边寻月发现上湾、下湾、水里、天上、弟弟妹妹的眼睛里都有月亮,感悟到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 课文插图第一幅是月亮,透过竹窗帘照进屋子的情景,对应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描写要拂拭明月下的春色全景图天上的月亮和小河里的月亮,相映成趣的是桥村与幽深境界的小巷,更衬出月夜的静谧,两幅插图与课文描写的意见相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意境。
设计理念 聚焦核心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指向关键能力培养的语文教学目标定位:重视语言训练观助学法迁移,加强阅读指导,我们是一篇阅读课文与孩子们的许愿为线索,巧妙的描写了不同地方呈现出的月迹形貌,表达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教学中,仅仅围绕阅读提示展开学法指导,遵循“默读课文,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有感情的读给同学听”这一教学思路实在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从读中感悟,从感悟中读,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学情分析 童年的生活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无尽的宝藏,也是流淌在生命长河中不竭的源泉。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这单元《古诗词三首》时学生收集有关的古诗、散文,了解月的意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意境。 《月迹》作为本单元的略读课文是前面知识和方法策略的再复习再运用,结合学段目标以及单元语文要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教学时,应以“课文导学”为抓手梳理月亮的足迹,从语言中体会细腻的感受和动力的描写初步体会月亮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并为单元习作要求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做好铺垫准备。
教学目标 认识“嫦、娥”等五个生字,读者多音字“悄、累”。 默读课文,能说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难点:有感觉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心理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文段:“细细的河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出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合成用鹅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收藏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预设: 师:你还记得这句话出自哪里吗? 生:这段话出现在四年级上册第二课《走月亮》作者是吴然。 师:谁来说说看《走月亮》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我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师:那本文《月迹》又讲了件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一起去瞧瞧。 板书课题卷记引导学生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月亮的足迹、印记、踪迹)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了解作者。 贾平凹,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席。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废都》、《浮躁》、《秦腔》等,中短篇小说《天狗》、《故里》等。 阅读提示 默读课文,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找出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再有感情的读给同学听。 预设: 师:读完阅读提示之后,你从中得知了哪些信息? 生:需要我们完成两个学习目标。 师:分别是? 生:默读课文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生:绝对有趣的地方找出来,体会作者心理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师:不仅如此,还需要将这些有趣的地方读给同学听。
设计意图 课文叙述了优美的月色,在此创设情境,旨在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习课文进行情感铺垫,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揣摩思考质疑问难为学生搭建一个走进文本的平台。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默读课文明确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自由读读通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圈出本文的生字。 课件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或句子,引导学生交流预习成果 嫦娥 嫉妒 瓷花盆 悄没声儿 “瓷”、“嫉”引导学生借助形声字的特点读准字音。 借助图片让学生理解瓷花盆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准“悄没声儿”中的“悄”,可以通过组词悄无声息了解读第三声的意思是寂静无声,读二声时可以组词悄悄话。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辣不辣辣不辣的桂树叔叔的枝,叔叔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边读边圈画出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了哪里?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月亮的足迹出现在竹窗帘儿上、穿衣镜上、葡萄叶儿上、瓷花盆上…… 出现在橱窗帘儿和穿衣镜上的月影是孩子们在堂屋里看到的葡萄叶、瓷花盆、锨刃上的月影,是孩子们在院子里找到的眼睛里天空上的月亮是孩子们在小河边发现的,所以月亮的足迹可以概括为“中堂—院中—河边”。 4、小结:纵观全文中堂苑中河边是孩子们寻乐的足迹,也是作者写作的顺序。 5、感知情感:孩子们在不同的地方发现了月亮的足迹有哪些不同的反应,从而可以看出他们的心情怎样接触相关词语,感悟大自然的美丽与传神。 课件出示:闷着 高兴 痒痒的 嫉妒 大呼小叫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不同地方的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自主填写学生活动卡并进行小组交流。 第二自然段穿衣镜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怎么变化的? 引导学生从三个爬中感受月亮由“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全没了踪迹”的整个变化的过程。 我们的心情也随之变化:惊喜,高兴,紧张,失望 第三自然段院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抓住“玉玉的”“银银的”感悟月色美。 预设: 生:作者将月亮的光与灯光进行对比,让我感受到了月光非常亮。 生:从这句话的“玉玉的、银银的”能感受到月光的宁静柔和。 师:这段话是对月亮的静态描写,写出了月亮的柔美幽静的特点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对月亮动态的描写,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的特点。 第21到24自然段河边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怎么变化的引导学生抓住弟弟妹妹寻月的动作和语言从每个人的眼睛里看到月亮,体会我们寻月的满足感。 鼓励学生朗诵自己喜欢的语句读出寻月带来的欢愉之感,感受作者生动的描写奇妙的想象,从中更能体会到作者的心情。
设计意图 作者通过寻月踪迹引导学生借助重点词句,理清寻月踪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人人都能享有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角色朗读 用横线画出文章中奶奶说话的句子。 课件出示: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去找它吧。 交流思考,从奶奶这些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 生:月亮的脚步是匆匆的。 生:月亮是美好的,它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生:追寻月亮就是在追寻美好的事物。 生:每一个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并追求美好的生活 师:是啊,月亮那么美好,孩子们寻月,是寻找童年的快乐,而对于所有人来说,我们都向往像月亮一样美好的生活,追求如月色一般美好的事情。 分角色朗读课文第4到19自然段的对话,引导学生思考,我想象里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我为什么会感到嫉妒? 预设: 生:奶奶告诉我们月亮里住着嫦娥,多美的景色啊,我想象到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所以一定住着十分漂亮的女子,而三妹是漂亮的,三妹,就说月亮是她的,于是引来了其他人的嫉妒。 师:月亮不只属于一个人,它是属于每一个人的,美丽的月亮就如同美好的事物,这是所有人共同的追求。 交流讨论 学完课文,你认为文章为什么要以月迹为标题呢? 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们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记,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归纳总结 文章通过记叙一场饶有情趣的寻月活动,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们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人们每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可以拥有美。 布置作业 1、我们刚才在不断地寻找的过程中,找到我们每个人心中圆圆的月亮,当我心中有一轮明月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拥有了无限广阔的天空,找一个大晴天,也像作者一样去寻找月亮的足迹吧!
设计意图 在语文学习中,应体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与培养,此环节中由奶奶的语言切入,再借助分角色朗读,最后学习首尾呼应的两个句子,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习的方法,同时获得美好情操的熏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月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通过灵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过“盼月一—寻月一—议月”,让“我们”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满足”,到最后都“满足”了,并进而理解了“月迹”中“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个人都要享受美。 在本课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自读自悟,理清脉络。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应该借用已有的能力来感受和体会。自读环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默读课文,思考: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用列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学生通过交流达成共识,盼月、寻月、议月的线索一下子明朗了,也就理清了文章思路,了解了故事梗概。 2、潜心阅读,品词析句。 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全文,从字里行间去找寻觉得好玩有趣的地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述在小组内交流。随着交流的深入,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了一体。孩子们在思维的碰撞中情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让学生借助语言去体会在寻月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为情感的激发作好铺垫;通过探究交流感受文字含着的意思,并指导读好,读出作者的心境! 3、创设情境,培养语感。 文章中出现了两次对话,在引导理解的基础上我创设了分角色朗读的环节,意在有声有色的朗读声中将学生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再次产生共鸣,真正有效地落实朗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