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第六部分 现代世界
第十九单元 二战后——世界多元文明的竞争与发展
第45讲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知识导图
阶段特征
1945年至21世纪初,是多种文明和多个力量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的时期,也是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推动着整体世界的发展。
政治:从两极对峙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1)二战后,美苏全面冷战成为二战后近半个世纪国际关系的主旋律,两极格局形成。
(2)世界多极化力量开始出现,极大地冲击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3)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
经济:
(1)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各国纷纷进行经济体制调整。
(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等,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3)苏联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
(4)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
思想文化:随着世界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食物生产的现代化,交通、医疗、金融等一系列条件的改善,以及人口、商品、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世界经济生活和文化变得丰富多彩,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更加深入发展,多种文明在相互交流和碰撞中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一、冷战与两级格局
1.冷战
(1)原因: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完全不同、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①__________
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2)开始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②____________”的演说。
(3)主要表现
阵营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杜鲁门主义”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 ④____________ 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 1949年,成立“北约” 1955年,成立“⑤______”
国家利益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马歇尔计划
华约
2.两极格局
(1)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特点
A.“不对称”的两极格局: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B.“不完全”的两极格局: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
(1)呈现特点: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⑥__________。
(2)典型事件: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⑦______________。
冷战对抗
古巴导弹危机
2.多极力量的成长
(1)表现
西方阵营逐渐 分化 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⑧___
_______”的追求
社会主义阵营 开始瓦解 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
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
中国崛起 标志事件:拥有“⑨__________”、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
克松正式访华等。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第三世界的兴 起 1955年⑩__________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____________,是发展中国
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2)影响: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政治大国
两弹一星
万隆会议
不结盟运动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1.美苏关系
(1)20世纪70年代,日趋紧张。表现: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实施“ __________
____”。
(2)1985年以后,走向缓和。表现:建立 ________________;裁军取得重要进
展;苏联实行 __________。
战略防御计划
多层次对话机制
战略收缩
2.两极格局的瓦解
(1)原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 __________”攻势;苏联国内改革背离了社
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2)标志:苏联解体。
(3)影响: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和平演变
四、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1.亚洲的民族独立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 ______________掀起新高潮。
(2)概况: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印度尼西亚等也纷纷独立。
(3)影响: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
民族解放运动
2.非洲的民族独立
(1)主要历程
国家或地区 主要概况
埃及 1953年,埃及共和国成立。1956年,收回 ____________主
权
阿尔及利亚 1954年,成立民族解放阵线,与法国殖民者进行武装斗争。1
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为国家独立而斗争
(2)非洲殖民体系的崩溃: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被称为“ ________”;20
世纪60年代末,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
苏伊士运河
非洲年
3.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
(1)概况
A.古巴:1959年,以 __________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
1961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
B.巴拿马:1999年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2)影响: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获得独立,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卡斯特罗
五、发展中国家的成就与挑战
1.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亚 洲 原 因 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吸引外国资本;发展 ____________产业
表 现 ______________等亚洲国家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
家;海湾产油国也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
非 洲 非洲国家独立后,经济一度发展较快;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陷入 困境;经过调整,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又开始增长
劳动密集型
新加坡、韩国
拉 美 原 因 各国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积极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
表 现 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基本实现了 ________
工业化
续表
2.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1)面临的具体问题及解决途径
地区 面临问题 调整及结果
亚洲 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 受风险的能力较差 1997年 ______________促使亚洲
国家及地区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健
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拉丁美 洲 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 额外债,影响了发展 经过改革,20世纪90年代的拉美经
济出现繁荣势头
非洲 是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到21世纪 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贫 困线以下 成立了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共同谋
求发展
亚洲金融危机
(2)面临的共同挑战
A.不平等的 ________________。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
利益。
B.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
C.发展中国家自身存在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
国际经济旧秩序
[基础判断]
1.雅尔塔体系是二战结束后形成的,两极格局是随着美苏冷战形成的。二者不是一
回事,需区别对待。( )
错误
【详解】雅尔塔体系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和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部分。美苏从盟友到对手的关系演变,推动雅尔塔体系演变为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而结束。
2.在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事实上形成了以“冷和”代替“冷战”的默契。这种“心照不
宣”表明美苏两国合谋瓜分世界。( )
错误
【详解】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而非合谋瓜分世界。但这种“心照不宣”客观上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戴高乐主义和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的出台,都谋求摆脱
美国控制,实行独立的外交,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这表明以美国为首的
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
正确
【详解】20世纪60年代后,欧洲和日本经济发展,逐渐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4.为摆脱美苏控制,维护自身独立,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
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这标志着二战后第三世界开始崛起。( )
错误
【详解】万隆会议是第三世界崛起的第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5.两极格局下,国际关系矛盾重重,美苏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社会主
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三世界国家与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
矛盾演变是推动两极格局走向崩溃瓦解的根本原因。( )
错误
【详解】每一种国际格局都是建立在各主要国家力量对比的基础上的。两极格局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主要国家力量均势被打破,战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各主要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6.20世纪90年代,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推动下,政治多
极化的趋势开始出现。( )
错误
【详解】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极格局之下已经开始出现多极化的趋势,表现有欧共体的成立,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的振兴,等等。
[概念阐释]
1.国际经济旧秩序
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建立在旧的国际分工、不等价交换、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基础上的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关系体系上,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形成的。当代世界经济中,国际经济旧秩序仍占支配地位。
2.“和平演变”战略
“和平演变”战略是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它是不同意识形态国家间所采取的一种“超越遏制战略”,以促使对方国家制度发生变化。“和平演变”就是一种非暴力的衍生变化过程。
[图解历史]
美苏冷战的表现
[视野拓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旧秩序的表现
(1)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控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维护旧的国际货币体系。
(2)跨国公司在世界生产中居于垄断地位。
(3)发达国家控制世界初级产品市场、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继续以不等价交换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
2.第三世界崛起的三个标志和历史作用
(1)三个标志: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兴起、七十七国集团建立。
(2)历史作用
①向大国垄断国际事务、主宰世界的局面发起了挑战,是促使世界格局发展演变的重要力量。
②是改变联合国面貌的主要力量,促使联合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③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
④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
[命题提醒]
本讲内容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对于冷战在多个领域表现的考查比较常见。另外还要了解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历史意义以及发展中国家取得的建设和面临的挑战。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选择题突破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美国推行心理战的措施
材料 心理战是一种独特的但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它可以直抵对方的国界之内,又没有直接威胁到人的生命,并且很难被防御。1948年1月16日,①美国国会通过了《史密斯—蒙特法案》,该法案在法律上对美国进行心理战作出保护,授权美国政府在和平时期向全世界开展心理宣传。1953年,②美国新闻署成立,该机构拥有高额预算,其署长直接由总统任命,并有权参加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会议。③广播台、电视台成为美国政府的秘密手段;文艺汇演、艺术展览和博览会在冷战斗争中扮演重要角色,文化始终是冷战中的万能武器。
——摘编自[德]贝恩德·施特弗尔《冷战1947—1991:一个极端时代的历史》
【提取信息】概括美国推行心理战的主要措施。
【教你提取】
①→从《史密斯—蒙特法案》的颁布来看;
②→从美国新闻署的成立来看;
③→从广播台、电视台、文艺汇演等手段的利用来看。
[答案] 试答:颁布心理宣传法案;设置专门机构;利用传媒和文化手段。
层级二 历史解析:二战后发展中国家成就与挑战并存
材料
表1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成立的部分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名称 成立时间 主要组成国家
七十七国集团 1964年 现涵盖亚、非、拉等130多个国家
东南亚国家联盟 1967年 包括印尼、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
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10国
加勒比共同体 1973年 正式成员包括巴哈马、巴巴多斯、圭亚那、海
地、牙买加等15国
海湾合作委员会 1981年 包括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约旦、
摩洛哥等9个国家
表2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占比
时间 占比
1960年 11.1%
1970年 12.3%
1973年 14.8%
——摘编自[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
【探究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教你探究】
[答案] 试答:论题:二战后发展中国家成就与挑战并存。
阐述:二战后,伴随着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一系列亚非拉国家相继打碎西方的殖民枷锁,获得独立,建立了拥有完整主权的新兴民族国家,它们被称为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掀起了现代化建设浪潮,如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积极抓住国际机遇,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非洲各国利用资源,推动工农业发展;拉美各国加强国家间的合作,发展民族工业,基本完成工业化。所以从表2中可以看出,亚非拉各国的经济都有显著增长。但是,由于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以及各国发展面临诸多的问题,如殖民主义侵略的遗留问题、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在国际经济体量中占比较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形势仍很严峻,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层级三 开放写作:以《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设题
材料 下面为徐蓝教授主编的《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第三章的目录(节选)
冷战的起源 雅尔塔体系与冷战 战后美、苏国家大战略的对 立 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 成 冷战的演变与世界其他力量中心的成长
东西方关系的变化与冷战高潮
中美关系的紧张与松动
西方阵营的分化
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第三世界的崛起
美、苏、英在东欧、中欧和 中近东的对抗与冲突 美苏冷战政策相继出台 冷战的爆发 冷战的高潮与两极格局的形 成 世界多极化趋势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冷战态势的演变
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
中国对外政策的新发展
发展中国家与新的国际关系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冷战的终结
续表
【写作题目】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取信息,拟定标题,设计问题
再读材料,定信息 时空定位 二战后
关系定位 美苏冷战
后分析拟标题 分析材料 冷战中的重要事件和冷战的概况
拟定标题 根据对材料信息的指向拟定标题
设计问题 设计问题 围绕两极格局进行问题设计
(1)阅读材料,为《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第三章的目录(节选)拟定一个标题。
[答案] 试答:标题: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2)依据《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第三章的目录(节选),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组思考题。(要求:设计3~6个思考题;多角度、多层次涵盖该部分材料的主要内容;体现创新性和思考深度。)
[答案] 示例
绘制时间轴,梳理历史大事件,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历程划分阶段。
观察时间轴,获取信息,思考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呈现什么趋势。
组织讨论,你认为影响世界格局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世界格局的演变给世界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并通过查找资料进行印证。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海南·13)右图是1953年苏联报刊上发表的一幅漫
画,它揭示了( )。
B
A.热核武器竞赛的现实 B.意识形态的斗争
C.热战一触即发的危险 D.冷战对峙的加剧
·考法
情境设置 学习情境:漫画解读
聚焦考点 美苏冷战
素养立意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法
问题要求 “它揭示了”:思维主题
易错排查 A项不符合史实 美苏之间的对峙主要以冷战的形式进行
C项不符合材料 图片中美国人为导弹安装上了和平鸽的形
象,说明美苏双方并未突破冷战的界限
易错排查 D项表述错误 苏联的漫画中美国人将导弹安装上了和平鸽
的形象,说明这一时期美苏冷战对峙相对缓
和,并未直接揭露美国的冷战政策
合理推论 根据图片信息,在苏联漫画中美国人为导弹装上和平鸽的头和尾巴,反 映了当时苏联讽刺美国的冷战政策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说明当时美苏 双方存在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冲突,故选B项
类题精练
1.(2022·全国甲卷·35)1951年,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向联合国发起请愿活动,指控美
国政府对黑人犯有种族灭绝罪行。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并寻找
支持政府的黑人来驳斥这些指控。这反映出当时( )。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B.民权大会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
C.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
D.美国政府对国内的种族平等问题漠不关心
C
[解析] 1951年正处于冷战时期,美国政府面对黑人团体在联合国上的指控,将黑人争取民权的行为与共产主义宣传相绑架,企图混淆视听,转移国际社会的注意力,将矛头转向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美国政府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到了冷战意识的影响,C项正确;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项;美国历史上有大量白人残酷对待黑人的事件,民权大会的指控有事实依据,排除B项;美国政府对种族平等问题的关注并非材料主旨,且战后美国政府关注了种族平等问题,排除D项。
2.(2022·山东·15)1967年,法国学者塞尔旺—施赖贝尔在其著作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
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
繁荣昌盛,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著作出版后
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反映出欧洲社会( )。
A.对美国发展模式的否定
B.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
C.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
D.对苏联威胁下欧洲联合的反思
C
[解析] 根据材料“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可知,该法国学者倡导欧洲国家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避免欧洲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指美国)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说明该学者认为欧洲受到挑战并对欧洲未来的发展有所担忧,C项正确;材料是对美国发展模式的肯定而不是否定,排除A项;材料是对欧洲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而不是对两极格局的不满,排除B项;苏联不符合“更为发达的文明”,排除D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历史照片
1.(2022·泰安一轮检测)右图是1991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获
奖作品《摧毁柏林墙》,照片中一位年轻人正在用锤头和凿
子拆毁柏林墙。该作品( )。
C
A.表明欧洲地区的军事对抗已经消除
B.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正式瓦解
C.展现了民众渴望结束对抗的迫切愿望
D.反映了青年一代的沮丧和颓废
[解析] 1961年,柏林墙的建立,阻止了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来往,成为德国分裂、美苏对峙的象征,而题干“1991年”“照片中一位年轻人正在用锤头和凿子拆毁柏林墙”,展现了德国统一前德国民众希望消除隔离、渴望统一的愿望,故选C项;“已经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正式瓦解的是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排除B项;该作品反映的是德国人民渴望统一的迫切之情,排除D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3·山东临沂高三期中)1964年,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冲破美国设置的反华阵线,与中国建交;1966年,法国正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1969年,联邦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勃兰特上台后主张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这能够反映( )。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被冲破
B.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
C.国际社会主义影响力扩大
D.西欧面临苏联的巨大压力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二战后,法国冲破美国阻碍,与中国建交并退出北约,德国则主动改善同苏联和东欧的关系,说明国际社会主义影响力扩大,改变了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坚决对立的局面,故选C项;当时两极对峙格局并未被冲破,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排除B项;材料反映西欧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这是西欧国家想要摆脱美国控制,独立制定外交政策的体现,并不是受到苏联压力的结果,排除D项。
3.(2022·山东德州高三模拟)下图为1945年、1955年、1965年、1975年各大洲的联合国
成员国数量所占比例示意图。图中“甲”是( )。
A.非洲 B.亚洲 C.欧洲 D.美洲
A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代表的洲在联合国中的成员国数量越来越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1955年到1965年“甲”的饼状面积大增,这与20世纪60年代非洲绝大多数国家获得独立相吻合,故选A项; 1947年印度独立前后,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缅甸、锡兰、柬埔寨、新加坡等国也纷纷独立,亚洲加入联合国的时间应该集中在1955年前,排除B项;二战前欧洲各国基本上为独立国家,联合国初创时欧洲有14个成员国,在1955年前欧洲国家基本上都加入了联合国,后面的饼状面积变化不大,排除C项;联合国初创时美洲就已有22个成员国,所以1945年后美洲在联合国的饼状面积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排除D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2·山东省临沂市二模)下面两幅漫画体现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态度。这主
要是由于( )。
1947年苏联漫画
1947年美国漫画
A.价值观念不同 B.时代背景不同 C.研究视角不同 D.政治立场不同
D
[解析] 对于马歇尔计划,1947年苏联漫画将其描述为美国利用马歇尔计划为诱饵,让欧洲各国拉动美国经济的发展;1947年美国漫画将其描述为欧洲各国通过努力可以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据此可知,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由于各自政治立场的不同,其所表达的含义也不一样,故选D项。第45讲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冷战
(1)原因: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完全不同、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① 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2)开始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② ”的演说。
(3)主要表现
阵营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杜鲁门主义” ③
经济 ④ 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 1949年,成立“北约” 1955年,成立“⑤ ”
2.两极格局
(1)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特点
A.“不对称”的两极格局: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B.“不完全”的两极格局: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
(1)呈现特点: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⑥ 。
(2)典型事件: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⑦ 。
2.多极力量的成长
(1)表现
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⑧ ”的追求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
中国崛起 标志事件:拥有“⑨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第三世界的兴起 1955年⑩ 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2)影响: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1.美苏关系
(1)20世纪70年代,日趋紧张。表现: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实施“ ”。
(2)1985年以后,走向缓和。表现:建立 ;裁军取得重要进展;苏联实行 。
2.两极格局的瓦解
(1)原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 ”攻势;苏联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2)标志:苏联解体。
(3)影响: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四、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1.亚洲的民族独立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 掀起新高潮。
(2)概况: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印度尼西亚等也纷纷独立。
(3)影响: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
2.非洲的民族独立
(1)主要历程
国家或地区 主要概况
埃及 1953年,埃及共和国成立。1956年,收回 主权
阿尔及利亚 1954年,成立民族解放阵线,与法国殖民者进行武装斗争。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为国家独立而斗争
(2)非洲殖民体系的崩溃: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被称为“ ”;20世纪60年代末,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
3.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
(1)概况
A.古巴:1959年,以 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1961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
B.巴拿马:1999年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2)影响: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获得独立,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五、发展中国家的成就与挑战
1.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亚洲 原因 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发展 产业
表现 等亚洲国家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海湾产油国也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
非洲 非洲国家独立后,经济一度发展较快;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经过调整,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又开始增长
拉美 原因 各国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积极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
表现 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基本实现了
2.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1)面临的具体问题及解决途径
地区 面临问题 调整及结果
亚洲 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 1997年 促使亚洲国家及地区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拉丁美洲 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影响了发展 经过改革,20世纪90年代的拉美经济出现繁荣势头
非洲 是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到21世纪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成立了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共同谋求发展
[基础判断]
1.雅尔塔体系是二战结束后形成的,两极格局是随着美苏冷战形成的。二者不是一回事,需区别对待。 ( )
错误 【详解】雅尔塔体系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和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部分。美苏从盟友到对手的关系演变,推动雅尔塔体系演变为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而结束。
2.在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事实上形成了以“冷和”代替“冷战”的默契。这种“心照不宣”表明美苏两国合谋瓜分世界。 ( )
错误 【详解】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而非合谋瓜分世界。但这种“心照不宣”客观上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戴高乐主义和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的出台,都谋求摆脱美国控制,实行独立的外交,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这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 )
正确 【详解】20世纪60年代后,欧洲和日本经济发展,逐渐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4.为摆脱美苏控制,维护自身独立,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这标志着二战后第三世界开始崛起。 ( )
错误 【详解】万隆会议是第三世界崛起的第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5.两极格局下,国际关系矛盾重重,美苏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三世界国家与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演变是推动两极格局走向崩溃瓦解的根本原因。 ( )
错误 【详解】每一种国际格局都是建立在各主要国家力量对比的基础上的。两极格局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主要国家力量均势被打破,战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各主要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6.20世纪90年代,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推动下,政治多极化的趋势开始出现。 ( )
错误 【详解】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极格局之下已经开始出现多极化的趋势,表现有欧共体的成立,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的振兴,等等。
[概念阐释]
1.国际经济旧秩序
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建立在旧的国际分工、不等价交换、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基础上的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关系体系上,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形成的。当代世界经济中,国际经济旧秩序仍占支配地位。
2.“和平演变”战略
“和平演变”战略是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它是不同意识形态国家间所采取的一种“超越遏制战略”,以促使对方国家制度发生变化。“和平演变”就是一种非暴力的衍生变化过程。
[图解历史]
美苏冷战的表现
[视野拓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旧秩序的表现
(1)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控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维护旧的国际货币体系。
(2)跨国公司在世界生产中居于垄断地位。
(3)发达国家控制世界初级产品市场、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继续以不等价交换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
2.第三世界崛起的三个标志和历史作用
(1)三个标志: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兴起、七十七国集团建立。
(2)历史作用
①向大国垄断国际事务、主宰世界的局面发起了挑战,是促使世界格局发展演变的重要力量。
(2)面临的共同挑战
A.不平等的 。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B.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
C.发展中国家自身存在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
【答案】①国家利益 ②杜鲁门主义 ③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④马歇尔计划
⑤华约 ⑥冷战对抗 ⑦古巴导弹危机 ⑧政治大国 ⑨两弹一星 ⑩万隆会议 不结盟运动 战略防御计划 多层次对话机制 战略收缩 和平演变 民族解放运动 苏伊士运河 非洲年 卡斯特罗 劳动密集型 新加坡、韩国 工业化 亚洲金融危机 国际经济旧秩序
②是改变联合国面貌的主要力量,促使联合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③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
④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
[命题提醒]
本讲内容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对于冷战在多个领域表现的考查比较常见。另外还要了解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历史意义以及发展中国家取得的建设和面临的挑战。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美国推行心理战的措施
材料 心理战是一种独特的但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它可以直抵对方的国界之内,又没有直接威胁到人的生命,并且很难被防御。1948年1月16日,①美国国会通过了《史密斯—蒙特法案》,该法案在法律上对美国进行心理战作出保护,授权美国政府在和平时期向全世界开展心理宣传。1953年,②美国新闻署成立,该机构拥有高额预算,其署长直接由总统任命,并有权参加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会议。③广播台、电视台成为美国政府的秘密手段;文艺汇演、艺术展览和博览会在冷战斗争中扮演重要角色,文化始终是冷战中的万能武器。
——摘编自[德]贝恩德·施特弗尔《冷战1947—1991:一个极端时代的历史》
【提取信息】概括美国推行心理战的主要措施。
【教你提取】
①→从《史密斯—蒙特法案》的颁布来看;
②→从美国新闻署的成立来看;
③→从广播台、电视台、文艺汇演等手段的利用来看。
试答:颁布心理宣传法案;设置专门机构;利用传媒和文化手段。
层级二 历史解析:二战后发展中国家成就与挑战并存
材料
表1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成立的部分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名称 成立时间 主要组成国家
七十七国集团 1964年 现涵盖亚、非、拉等130多个国家
东南亚 国家联盟 1967年 包括印尼、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10国
加勒比共同体 1973年 正式成员包括巴哈马、巴巴多斯、圭亚那、海地、牙买加等15国
海湾合作 委员会 1981年 包括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约旦、摩洛哥等9个国家
表2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占比
时间 占比
1960年 11.1%
1970年 12.3%
1973年 14.8%
——摘编自[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
【探究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教你探究】
二战后的发展中国家
试答:论题:二战后发展中国家成就与挑战并存。
阐述:二战后,伴随着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一系列亚非拉国家相继打碎西方的殖民枷锁,获得独立,建立了拥有完整主权的新兴民族国家,它们被称为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掀起了现代化建设浪潮,如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积极抓住国际机遇,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非洲各国利用资源,推动工农业发展;拉美各国加强国家间的合作,发展民族工业,基本完成工业化。所以从表2中可以看出,亚非拉各国的经济都有显著增长。但是,由于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以及各国发展面临诸多的问题,如殖民主义侵略的遗留问题、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在国际经济体量中占比较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形势仍很严峻,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层级三 开放写作:以《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设题
材料 下面为徐蓝教授主编的《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第三章的目录(节选)
冷战的起源 雅尔塔体系与冷战 战后美、苏国家大战略的对立 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美、苏、英在东欧、中欧和中近东的对抗与冲突 美苏冷战政策相继出台 冷战的爆发 冷战的高潮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冷战的演变与世界其他力量中心的成长 东西方关系的变化与冷战高潮 中美关系的紧张与松动 西方阵营的分化 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第三世界的崛起 世界多极化趋势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冷战态势的演变 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 中国对外政策的新发展 发展中国家与新的国际关系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冷战的终结
【写作题目】(1)阅读材料,为《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第三章的目录(节选)拟定一个标题。
(2)依据《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第三章的目录(节选),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组思考题。(要求:设计3~6个思考题;多角度、多层次涵盖该部分材料的主要内容;体现创新性和思考深度。)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取信息,拟定标题,设计问题
再读材料,定信息 时空定位 二战后
关系定位 美苏冷战
后分析 拟标题 分析材料 冷战中的重要事件和冷战的概况
拟定标题 根据对材料信息的指向拟定标题
设计问题 设计问题 围绕两极格局进行问题设计
试答:(1)标题: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2)示例
绘制时间轴,梳理历史大事件,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历程划分阶段。
观察时间轴,获取信息,思考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呈现什么趋势。
组织讨论,你认为影响世界格局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世界格局的演变给世界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 并通过查找资料进行印证。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海南·13)右图是1953年苏联报刊上发表的一幅漫画,它揭示了( )。
A.热核武器竞赛的现实
B.意识形态的斗争
C.热战一触即发的危险
D.冷战对峙的加剧
情境设置 学习情境:漫画解读
聚焦考点 美苏冷战
素养立意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问题要求 “它揭示了”:思维主题
易错排查 A项不符合史实 美苏之间的对峙主要以冷战的形式进行
C项不符合材料 图片中美国人为导弹安装上了和平鸽的形象,说明美苏双方并未突破冷战的界限
(续表)
易错排查 D项表述错误 苏联的漫画中美国人将导弹安装上了和平鸽的形象,说明这一时期美苏冷战对峙相对缓和,并未直接揭露美国的冷战政策
合理推论 根据图片信息,在苏联漫画中美国人为导弹装上和平鸽的头和尾巴,反映了当时苏联讽刺美国的冷战政策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说明当时美苏双方存在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冲突,故选B项
【类题精练】
1.(2022·全国甲卷·35)1951年,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向联合国发起请愿活动,指控美国政府对黑人犯有种族灭绝罪行。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并寻找支持政府的黑人来驳斥这些指控。这反映出当时( )。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B.民权大会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
C.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
D.美国政府对国内的种族平等问题漠不关心
【答案】C
【解析】1951年正处于冷战时期,美国政府面对黑人团体在联合国上的指控,将黑人争取民权的行为与共产主义宣传相绑架,企图混淆视听,转移国际社会的注意力,将矛头转向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美国政府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到了冷战意识的影响,C项正确;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项;美国历史上有大量白人残酷对待黑人的事件,民权大会的指控有事实依据,排除B项;美国政府对种族平等问题的关注并非材料主旨,且战后美国政府关注了种族平等问题,排除D项。
2.(2022·山东·15)1967年,法国学者塞尔旺—施赖贝尔在其著作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昌盛,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著作出版后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反映出欧洲社会( )。
A.对美国发展模式的否定
B.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
C.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
D.对苏联威胁下欧洲联合的反思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可知,该法国学者倡导欧洲国家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避免欧洲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指美国)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说明该学者认为欧洲受到挑战并对欧洲未来的发展有所担忧,C项正确;材料是对美国发展模式的肯定而不是否定,排除A项;材料是对欧洲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而不是对两极格局的不满,排除B项;苏联不符合“更为发达的文明”,排除D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历史照片
1.(2022·泰安一轮检测)右图是1991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获奖作品《摧毁柏林墙》,照片中一位年轻人正在用锤头和凿子拆毁柏林墙。该作品( )。
A.表明欧洲地区的军事对抗已经消除
B.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正式瓦解
C.展现了民众渴望结束对抗的迫切愿望
D.反映了青年一代的沮丧和颓废
【答案】C
【解析】1961年,柏林墙的建立,阻止了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来往,成为德国分裂、美苏对峙的象征,而题干“1991年”“照片中一位年轻人正在用锤头和凿子拆毁柏林墙”,展现了德国统一前德国民众希望消除隔离、渴望统一的愿望,故选C项;“已经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正式瓦解的是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排除B项;该作品反映的是德国人民渴望统一的迫切之情,排除D项。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3·山东临沂高三期中)1964年,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冲破美国设置的反华阵线,与中国建交;1966年,法国正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1969年,联邦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勃兰特上台后主张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这能够反映( )。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被冲破
B.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
C.国际社会主义影响力扩大
D.西欧面临苏联的巨大压力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二战后,法国冲破美国阻碍,与中国建交并退出北约,德国则主动改善同苏联和东欧的关系,说明国际社会主义影响力扩大,改变了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坚决对立的局面,故选C项;当时两极对峙格局并未被冲破,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排除B项;材料反映西欧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这是西欧国家想要摆脱美国控制,独立制定外交政策的体现,并不是受到苏联压力的结果,排除D项。
3.(2022·山东德州高三模拟)下图为1945年、1955年、1965年、1975年各大洲的联合国成员国数量所占比例示意图。图中“甲”是( )。
A.非洲 B.亚洲 C.欧洲 D.美洲
【答案】 A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代表的洲在联合国中的成员国数量越来越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1955年到1965年“甲”的饼状面积大增,这与20世纪60年代非洲绝大多数国家获得独立相吻合,故选A项; 1947年印度独立前后,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缅甸、锡兰、柬埔寨、新加坡等国也纷纷独立,亚洲加入联合国的时间应该集中在1955年前,排除B项;二战前欧洲各国基本上为独立国家,联合国初创时欧洲有14个成员国,在1955年前欧洲国家基本上都加入了联合国,后面的饼状面积变化不大,排除C项;联合国初创时美洲就已有22个成员国,所以1945年后美洲在联合国的饼状面积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排除D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2·山东省临沂市二模)下面两幅漫画体现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态度。这主要是由于( )。
1947年苏联漫画 1947年美国漫画
A.价值观念不同 B.时代背景不同
C.研究视角不同 D.政治立场不同
【答案】 D
【解析】 对于马歇尔计划,1947年苏联漫画将其描述为美国利用马歇尔计划为诱饵,让欧洲各国拉动美国经济的发展;1947年美国漫画将其描述为欧洲各国通过努力可以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据此可知,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由于各自政治立场的不同,其所表达的含义也不一样,故选D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