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讲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1.国家的宏观调控
(1)加强国家干预
背景 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① 的资本主义的弊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特点 以② 为基础、以③ 为核心
措施 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等
结果 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
(2)减少国家干预
A.原因: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④ ”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
B.措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3)加强国际协调
A.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建立⑤ 、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
B.发挥大国作用: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2.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背景:20世纪科学理论的突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2)内容: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⑥ 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等。
(3)意义: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3.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1)原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2)表现
A.⑦ 变化: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⑧ 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B.“⑨ ”的人数增加:无产阶级呈现出中产阶级化的倾向。
4.“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1)“福利国家”
内涵 国家通过构建⑩ ,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评价 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积极);加重国家财政负担,导致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消极)
(2)社会运动的兴起
A.原因: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了社会矛盾,但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B.表现:美国黑人 、妇女运动、学生运动、反越战运动等。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1.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发展:相继爆炸了 ;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成就)。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问题)。
(2)改革
A.赫鲁晓夫改革
内容: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 ;改革 ;等等。
结果
经济 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政治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B.勃列日涅夫改革
前期:在工业领域推行“ ”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但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C.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领域: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收效甚微。
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 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3)解体: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2.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建设 A.成就: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战后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B.问题: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改革 A.南斯拉夫:通过建立 ,权力下放等措施,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改革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B.波兰:实施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 C.匈牙利:国民收入递增,人民消费水平提高。 D.民主德国:经济稳步增长,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剧变 原因 各国改革都没有突破 的束缚;苏联鼓励东欧改革;西方“ ”战略影响
结果 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3.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社会主义的建立
到1956年年底,中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 。
[基础判断]
1.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到凯恩斯主义的弊端,采取了自由放任的政策。 ( )
错误 【详解】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非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2.社会福利政策是通过国家干预财富分配,调控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二战以后西方国家开始推行,并持续加大福利开支规模。 ( )
错误 【详解】社会福利政策在19世纪末已经开始推行,二战后福利制度完善,福利国家建立。福利的规模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发生,西方国家逐渐减少福利开支。
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对苏联当年的农业产量大加肯定,认为这顺利、彻底地解决了以前被视为“最尖锐最严重问题”的谷物问题。该论断肯定了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 )
错误 【详解】苏联农业改革开始于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1952年苏联农业发展滞后,马林科夫的报告与实际情况不符。该论断是对苏联模式的肯定和维护。
4.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试图改革,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一定调整,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其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没有从国情出发,对传统体制继承远大于改革。 ( )
正确 【详解】二人改革都没有触动传统体制的弊端,只是对传统体制的小修小补。
5.二战后西欧不依赖美国而独立的同时,东欧正从苏联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据此判断,当时的两极格局中开始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 )
错误 【详解】同盟内部关系发生变化,两大阵营都出现动摇之势。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表现为在美苏之外,崛起多方新兴政治势力,并不包括东欧国家。
[概念阐释]
1.“白领工人”“蓝领工人”“中间阶层”
“白领工人”:指工人阶层中从事脑力劳动者,经济收入、工作条件较好。
“蓝领工人”:指工人阶级中从事体力劳动者,经济收入、工作条件一般。
“中间阶层”: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
2.经济“滞胀”
指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以概括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时的专门术语。经济“滞胀”的特点是经济衰退与物价上涨现象同时出现和存在。
[图解历史]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
2.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
[视野拓展]
1.战后科学技术新发展的特点:科学技术转化成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革命引发了其他技术革命;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例不断升高。
2.“福利国家”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2)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虽经历严重曲折,但取得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方面的巨大成就。
(3)伟大转折
A.1978年年底,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 的伟大决策。
B.经济体制改革:以 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 。
C.进入新时代:中共十九大召开,激励着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 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3.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实质和特点
(1)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政策调整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在自我调节机制下,仍然有很大活力和发展空间;调节仅触及统治手段和方法,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2)特点
①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如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改革单一的所有制形式。
②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在所有制方面,通过股票分散化,出现了人民资本主义;另一方面,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
③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答案】①自由放任 ②市场经济 ③强化国家干预 ④滞胀 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⑥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 ⑦社会结构 ⑧服务业 ⑨中间阶层 ⑩社会保障体系 民权运动 原子弹和氢弹 收购制 工业管理体制 新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 多元化 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苏联模式 和平演变 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改革开放 农村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美英恢复和发展经济的策略与经验
材料 二战后①美国政府对一些新兴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等投入大量资金,如美国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达175亿美元。美国还通过国家力量扩张国外市场,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为了加强国际市场竞争力,②政府对一些出口产品实行补贴。
二战后,英国艾德礼工党政府为稳定政治和经济,先后实施了8个③国有化法案,把英格兰银行、煤炭工业、国内运输业、电力工业和钢铁工业等国有化。至1951年,国有化工矿企业约占全国总数的20%,约有200万人在其中就业。企业国有化的改革实施后,一般生产都有所发展。
【提取信息】根据材料,指出美英两国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各自采取的策略与共同经验。
【教你提取】
策略:
①→从美国政府对原子能工业的投资来看;
②→从美国政府为加强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做法来看;
③→从英国政府对银行、煤炭等行业的国有化方案来看;
经验:从美英做法的共同特征来看。
试答:策略:美国:通过政府直接投资的方式拉动国内市场;通过国家财政补贴的方式大力扩张国外市场。英国: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共同经验:都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
层级二 历史解析: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
材料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年平均)
时间 1961~ 1965年 1966~ 1970年 1971~ 1975年 1976~ 1980年 1982年
社会总产值 6.5% 7.4% 6.3% 4.2% 3.3%
工业总产值 8.6% 8.5% 7.4% 4.4% 2.8%
农业总产值 2.2% 3.9% 2.5% 1.7% 4.0%
【探究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评价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试答: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使国民经济一度取得明显效果,增强了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但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国策,后期改革步伐逐渐缓慢,导致苏联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层级三 开放写作:“ 经济政策探索与调整”
材料 对比法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下表为同学整理的一个对比学习表格。
时间 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
20世纪20年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柯立芝繁荣、经济大危机、胡佛自由放任政策
20世纪30年代 开展计划经济建设 罗斯福新政
20世纪40年代 苏联模式 凯恩斯主义盛行
20世纪50年代 赫鲁晓夫改革 建立福利国家
20世纪60年代 勃列日涅夫改革 继续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0世纪70年代末 中国开始改革开放 纷纷建立混合型经济
20世纪80年代 戈尔巴乔夫改革 减少福利政策
【写作题目】根据表格的内容,围绕20世纪的“经济政策探索与调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根据材料提炼出恰当的论题,观点明确,阐述合理,史论结合。)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取信息,观点阐述
再读表,定信息 时空定位 20世纪
关系定位 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的探索与调整
后解释 并分析 观点 提炼 依据材料提炼“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管理模式相互影响”的观点
分析 阐述 抓住一定时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和借鉴进行阐述
试答:示例
论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管理模式相互影响。
论述:大危机发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成功摆脱困境,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盛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借鉴了西方市场经济管理的合理成分,逐渐形成了国家宏观调控为主,逐渐推行市场发展模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西方国家大多推行混合经济发展模式,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经济管理模式并无国界之分。历史证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湖北·16)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
B.减缓老龄化进程
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D.缩小贫富间差距
情境设置 学习情境: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
聚焦考点 福利制度
素养立意 历史解释
问题要求 “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思维主题
易错 排查 B项不符合材料 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减缓老龄化进程的措施有延迟退休、放开计划生育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C项逻辑错误 以上措施打击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说法错误
D项不符合材料 缩小贫富间差距关键在于构建合理的分配制度、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与材料不符
合理推论 面对经济“滞胀”,联邦德国调整社会保障政策,以减少社会福利开支,减轻公共财政负担,故选A项
【类题精练】
1.(2023·山东临沂高三期中)二战结束后,国际资本输出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直接投资占主导地位。1980年的国际资本流动总量中,四分之三以上是在发达国家间进行的。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经济区域集团化受阻
B.发展中国家经济竞争力增强
C.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
D.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入发展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二战后国际资本输出以发达国家间的相互直接投资为主,这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显著发展有关,故选D项;经济区域集团化在二战后显著发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国际资本输出以发达国家相互直接投资为主,并未述及发展中国家,排除B项;当时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C项。
2.(2022·山东·15)1967年,法国学者塞尔旺-施赖贝尔在其著作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昌盛,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著作出版后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反映出欧洲社会( )。
A.对美国发展模式的否定
B.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
C.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
D.对苏联威胁下欧洲联合的反思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可知,法国学者倡导欧洲国家迅速采取行动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避免欧洲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指美国)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说明该学者认为欧洲受到挑战并对未来有所担忧,C项正确;材料是对美国发展模式的肯定而不是否定,排除A项;材料是对欧洲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而不是对两极格局的不满,排除B项;苏联不符合“更为发达的文明”,排除D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历史漫画
1.(2022·山东烟台月考)下面两幅图是关于西方福利制度的漫画。这些现象的出现( )。
A.导致了激励效应降低
B.加重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
C.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D.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欧盟福利”“社会福利”等信息并结合图片相关信息可知,欧盟在福利制度的巨大压力下,从黄金时代走到了青铜时代,意味着福利制度加剧了国家财政负担,右图体现了社会福利制度下出现了“懒汉”,两幅图表明社会福利制度有一定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2·山东泰安高三测试)下表反映的是1913~1998年世界主要地区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据下表判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国家或地区对应正确的是( )。
国家或地区 1913~1950年 1950~1973年 1973~1998年
甲 1.50% 3.49% -1.10%
乙 0.89% 8.05% 2.34%
丙 0.76% 4.08% 1.78%
丁 -0.60% 2.90% 5.60%
A.东欧和苏联(俄国)、日本、西欧、中国
B.日本、东欧和苏联(俄国)、中国、西欧
C.中国、日本、东欧和苏联(俄国)、西欧
D.西欧、中国、东欧和苏联(俄国)、日本
【答案】 A
【解析】 苏联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东欧国家一直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经济陷入严重困境,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带来的政局动荡致使经济负增长,与1973~1998年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0%相符,故甲为东欧和苏联(俄国);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与1950~1973年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05%相符,故乙为日本;欧共体的成立与发展,使西欧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与1950~1973年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08%相符,故丙为西欧;1913~1950年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为-0.60%,是因为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73~1998年,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60%,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相符,故丁为中国。A项符合题意。
3.(2022·山东枣庄三模)1958年,苏共中央通过决定,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并将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机器修配站。但原机器拖拉机站的人员不愿变为农庄庄员,其中驾驶员有一半左右离开了农业岗位。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赫鲁晓夫改革缺乏群众基础
B.技术工人的待遇高于农庄庄员
C.农业机械化的推行阻力重重
D.体制因素制约了改革预期效果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原机器拖拉机站的人员不愿变为农庄庄员,其中驾驶员有一半左右离开了农业岗位”可知,赫鲁晓夫把拖拉机卖给集体农庄,这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由于经济体制的制约,导致农庄没有足够数量的驾驶员,影响了改革效果,故选D项;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会受到农民欢迎,不能说明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群众基础,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技术工人的待遇高于农庄庄员,排除B项;C项是材料的表象,排除。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3·山东德州高三期中)下表为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的对比表。表中两个时段的数据变化反映出资本主义国家( )。
国别 1950~1973年 1973~1978年
日本 14.1% 1.1%
西德 7.6% 0.9%
法国 6.1% 1.3%
美国 4.3% 2.5%
A.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B.经济实力对比出现根本变化
C.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
D.经济调整难以克服固有矛盾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数据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在经过调整之后经济发展迅速,但1973年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大幅下降,说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难以克服,故选D项;材料表格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的对比表,不能说明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对比基本没有变化,排除B项;材料表格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的对比表,没有涉及产业结构调整,排除C项。
2(共47张PPT)
第十九单元 二战后——世界多元文明的竞争与发展
第46讲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1.国家的宏观调控
(1)加强国家干预
背景 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①__________的资本主义的弊病;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特点 以②__________为基础、以③______________为核心
措施 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制定经
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
宏观调控;等等
结果 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
自由放任
市场经济
强化国家干预
(2)减少国家干预
A.原因: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④______”现象,
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
B.措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3)加强国际协调
A.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建立⑤__________________、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
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
B.发挥大国作用: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
维护经济秩序。
滞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背景:20世纪科学理论的突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2)内容: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⑥_____
_______________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等。
(3)意义: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
3.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1)原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2)表现
A.⑦__________变化: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⑧________
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B.“⑨__________”的人数增加:无产阶级呈现出中产阶级化的倾向。
社会结构
服务业
中间阶层
4.“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1)“福利国家”
内 涵 国家通过构建⑩______________,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
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评 价 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积极);
加重国家财政负担,导致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减少政府公共
开支(消极)
社会保障体系
(2)社会运动的兴起
A.原因: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了社会矛盾,但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
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B.表现:美国黑人 __________、妇女运动、学生运动、反越战运动等。
民权运动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1.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发展:相继爆炸了 ______________;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
提高(成就)。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
有改观(问题)。
(2)改革
A.赫鲁晓夫改革
内容: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
品义务交售制改为 ________;改革 ______________;等等。
原子弹和氢弹
收购制
工业管理体制
结果
经济 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政治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B.勃列日涅夫改革
前期:在工业领域推行“ ____________”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但改革只是
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
盾丛生,发展缓慢。
新经济体制
C.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领域: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收效甚微。
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 __________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
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 ________”,造成思想混乱,
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3)解体: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
多元化
2.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建 设 A.成就: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战后着手恢
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B.问题: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改 革 A.南斯拉夫:通过建立 __________________,权力下放等措施,促进了经
济发展,但改革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
下了隐患。
B.波兰:实施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
C.匈牙利:国民收入递增,人民消费水平提高。
D.民主德国:经济稳步增长,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剧变 原 因 各国改革都没有突破 __________的束缚;苏联鼓励东欧改革;西方“ ______
____”战略影响
结 果 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3.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社会主义的建立
到1956年年底,中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虽经历严重曲折,但取得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方面的巨大成就。
苏联模式
和平演变
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续表
(3)伟大转折
A.1978年年底,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 __________的伟大决策。
B.经济体制改革:以 __________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
C.进入新时代:中共十九大召开,激励着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 _____________
_____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改革开放
农村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基础判断]
1.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到凯恩斯主义的弊端,采取
了自由放任的政策。( )
错误
【详解】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非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2.社会福利政策是通过国家干预财富分配,调控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二
战以后西方国家开始推行,并持续加大福利开支规模。( )
错误
【详解】社会福利政策在19世纪末已经开始推行,二战后福利制度完善,福利国家建立。福利的规模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发生,西方国家逐渐减少福利开支。
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对苏联当年的农业产量大加
肯定,认为这顺利、彻底地解决了以前被视为“最尖锐最严重问题”的谷物问题。该
论断肯定了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
错误
【详解】苏联农业改革开始于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1952年苏联农业发展滞后,马林科夫的报告与实际情况不符。该论断是对苏联模式的肯定和维护。
4.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试图改革,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一定调整,
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其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没有从国情出发,对传统体制继承远大
于改革。( )
正确
【详解】二人改革都没有触动传统体制的弊端,只是对传统体制的小修小补。
5.二战后西欧不依赖美国而独立的同时,东欧正从苏联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据此
判断,当时的两极格局中开始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
错误
【详解】同盟内部关系发生变化,两大阵营都出现动摇之势。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表现为在美苏之外,崛起多方新兴政治势力,并不包括东欧国家。
[概念阐释]
1.“白领工人”“蓝领工人”“中间阶层”
“白领工人”:指工人阶层中从事脑力劳动者,经济收入、工作条件较好。
“蓝领工人”:指工人阶级中从事体力劳动者,经济收入、工作条件一般。
“中间阶层”: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
2.经济“滞胀”
指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以概括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时的专门术语。经济“滞胀”的特点是经济衰退与物价上涨现象同时出现和存在。
[图解历史]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
2.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
[视野拓展]
1.战后科学技术新发展的特点:科学技术转化成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革命引发了其他技术革命;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例不断升高。
2.“福利国家”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3.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实质和特点
(1)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政策调整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在自我调节机制下,仍然有很大活力和发展空间;调节仅触及统治手段和方法,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2)特点
①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如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改革单一的所有制形式。
②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在所有制方面,通过股票分散化,出现了人民资本主义;另一方面,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
③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选择题突破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美英恢复和发展经济的策略与经验
材料 二战后①美国政府对一些新兴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等投入大量资金,如美国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达175亿美元。美国还通过国家力量扩张国外市场,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为了加强国际市场竞争力,②政府对一些出口产品实行补贴。
二战后,英国艾德礼工党政府为稳定政治和经济,先后实施了8个③国有化法案,把英格兰银行、煤炭工业、国内运输业、电力工业和钢铁工业等国有化。至1951年,国有化工矿企业约占全国总数的20%,约有200万人在其中就业。企业国有化的改革实施后,一般生产都有所发展。
【提取信息】根据材料,指出美英两国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各自采取的策略与共同经验。
【教你提取】
策略:
①→从美国政府对原子能工业的投资来看;
②→从美国政府为加强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做法来看;
③→从英国政府对银行、煤炭等行业的国有化方案来看;
经验:从美英做法的共同特征来看。
[答案] 试答:策略:美国:通过政府直接投资的方式拉动国内市场;通过国家财政补贴的方式大力扩张国外市场。英国: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共同经验:都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
层级二 历史解析: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
材料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年平均)
时间 1961~1965年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1982年
社会总产值 6.5% 7.4% 6.3% 4.2% 3.3%
工业总产值 8.6% 8.5% 7.4% 4.4% 2.8%
农业总产值 2.2% 3.9% 2.5% 1.7% 4.0%
【探究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答案] 试答: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使国民经济一度取得明显效果,增强了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但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国策,后期改革步伐逐渐缓慢,导致苏联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层级三 开放写作:“经济政策探索与调整”
材料 对比法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下表为同学整理的一个对比学习表格。
时间 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
20世纪20年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 经济政策 柯立芝繁荣、经济大危机、胡
佛自由放任政策
20世纪30年代 开展计划经济建设 罗斯福新政
20世纪40年代 苏联模式 凯恩斯主义盛行
20世纪50年代 赫鲁晓夫改革 建立福利国家
时间 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
20世纪60年代 勃列日涅夫改革 继续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0世纪70年代末 中国开始改革开放 纷纷建立混合型经济
20世纪80年代 戈尔巴乔夫改革 减少福利政策
【写作题目】根据表格的内容,围绕20世纪的“经济政策探索与调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根据材料提炼出恰当的论题,观点明确,阐述合理,史论结合。)
续表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取信息,观点阐述
再读表,定信息 时空定位 20世纪
关系定位 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的探索与调整
后解释并 分析 观点 提炼 依据材料提炼“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管理模式相互影响”的 观点
分析 阐述 抓住一定时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相 互影响和借鉴进行阐述
[答案] 试答:示例
论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管理模式相互影响。
论述:大危机发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成功摆脱困境,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盛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借鉴了西方市场经济管理的合理成分,逐渐形成了国家宏观调控为主,逐渐推行市场发展模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西方国家大多推行混合经济发展模式,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经济管理模式并无国界之分。历史证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湖北·16)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
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
目的是( )。
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 B.减缓老龄化进程
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D.缩小贫富间差距
A
·考法
情境设置 学习情境: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
聚焦考点 福利制度
素养立意 历史解释
·解法
问题要 求 “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思维主题
易错排 查 B项不符合材料 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
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
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减缓老龄化进程的措施有
延迟退休、放开计划生育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C项逻辑错误 以上措施打击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说法错误
D项不符合材料 缩小贫富间差距关键在于构建合理的分配制度、发挥税
收调节作用、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与材料不符
合理推 论 面对经济“滞胀”,联邦德国调整社会保障政策,以减少社会福利开支,减轻公
共财政负担,故选A项
续表
类题精练
1.(2023·山东临沂高三期中)二战结束后,国际资本输出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
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直接投资占主导地位。1980年的国际资本流动总量中,四分
之三以上是在发达国家间进行的。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经济区域集团化受阻
B.发展中国家经济竞争力增强
C.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
D.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入发展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二战后国际资本输出以发达国家间的相互直接投资为主,这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显著发展有关,故选D项;经济区域集团化在二战后显著发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国际资本输出以发达国家相互直接投资为主,并未述及发展中国家,排除B项;当时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C项。
2.(2022·山东·15)1967年,法国学者塞尔旺-施赖贝尔在其著作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
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
昌盛,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著作出版后在欧
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反映出欧洲社会( )。
A.对美国发展模式的否定 B.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
C.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 D.对苏联威胁下欧洲联合的反思
C
[解析] 根据材料“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可知,法国学者倡导欧洲国家迅速采取行动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避免欧洲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指美国)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说明该学者认为欧洲受到挑战并对未来有所担忧,C项正确;材料是对美国发展模式的肯定而不是否定,排除A项;材料是对欧洲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而不是对两极格局的不满,排除B项;苏联不符合“更为发达的文明”,排除D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历史漫画
1.(2022·山东烟台月考)下面两幅图是关于西方福利制度
的漫画。这些现象的出现( )。
D
A.导致了激励效应降低
B.加重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
C.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D.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中“欧盟福利”“社会福利”等信息并结合图片相关信息可知,欧盟在福利制度的巨大压力下,从黄金时代走到了青铜时代,意味着福利制度加剧了国家财政负担,右图体现了社会福利制度下出现了“懒汉”,两幅图表明社会福利制度有一定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2·山东泰安高三测试)下表反映的是1913~1998年世界主要地区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据下表判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国家或地区对应正确的是( )。
A.东欧和苏联(俄国)、日本、西欧、中国
B.日本、东欧和苏联(俄国)、中国、西欧
C.中国、日本、东欧和苏联(俄国)、西欧
D.西欧、中国、东欧和苏联(俄国)、日本
A
国家或地区 1913~1950年 1950~1973年 1973~1998年
甲 1.50% 3.49% -1.10%
乙 0.89% 8.05% 2.34%
丙 0.76% 4.08% 1.78%
丁 -0.60% 2.90% 5.60%
[解析] 苏联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东欧国家一直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经济陷入严重困境,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带来的政局动荡致使经济负增长,与1973~1998年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0%相符,故甲为东欧和苏联(俄国);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与1950~1973年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05%相符,故乙为日本;欧共体的成立与发展,使西欧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与1950~1973年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08%相符,故丙为西欧;1913~1950年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为-0.60%,是因为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73~1998年,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60%,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相符,故丁为中国。A项符合题意。
3.(2022·山东枣庄三模)1958年,苏共中央通过决定,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并将机器
拖拉机站改组为机器修配站。但原机器拖拉机站的人员不愿变为农庄庄员,其中驾驶员有一半
左右离开了农业岗位。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赫鲁晓夫改革缺乏群众基础
B.技术工人的待遇高于农庄庄员
C.农业机械化的推行阻力重重
D.体制因素制约了改革预期效果
D
[解析] 根据材料“原机器拖拉机站的人员不愿变为农庄庄员,其中驾驶员有一半左右离开了农业岗位”可知,赫鲁晓夫把拖拉机卖给集体农庄,这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由于经济体制的制约,导致农庄没有足够数量的驾驶员,影响了改革效果,故选D项;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会受到农民欢迎,不能说明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群众基础,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技术工人的待遇高于农庄庄员,排除B项;C项是材料的表象,排除。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3·山东德州高三期中)下表为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的对比表。
表中两个时段的数据变化反映出资本主义国家( )。
A.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B.经济实力对比出现根本变化
C.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
D.经济调整难以克服固有矛盾
D
[解析] 根据材料数据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在经过调整之后经济发展迅速,但1973年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大幅下降,说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难以克服,故选D项;材料表格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的对比表,不能说明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对比基本没有变化,排除B项;材料表格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的对比表,没有涉及产业结构调整,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