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秦的统一
1.条件
角度 内容要点
人民愿望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经济发展要求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统一成为共识 战国中后期,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
秦国优势 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① 后,国家日益强盛
2.进程
(1)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② 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秦灭六国后,积极开拓边疆。南征③ ,北击匈奴,修长城。
二、巩固中央集权和统一的措施
主要措施 作用(意义)和影响
政治 最早确立④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1)建立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3)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皇帝之下设⑤
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⑥ 在全国推广,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经济 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统一⑦ ;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
文化 统一文字;整顿社会风俗
三、秦朝的暴政
1.表现: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征发繁重;刑法严苛;“⑧ ”;等等。
2.影响:加重人民负担,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激化,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
四、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2.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五、西汉的建立与统治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西汉的统治
西汉初年(汉高 祖至汉景帝) 汉武帝时期
(1)地方行政制度采取⑨ 。 (2)王国问题产生及初步解决。 A.汉高祖剪除异姓诸侯王,分封同姓诸侯王。 B.汉景帝削藩,平定 角度 措施
中央集权 颁布“ ”,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加强皇权 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 ,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选官制度 确立以 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监察制度 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地方治理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采取“与民休息”政策,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 ” 措施 目的(作用)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
实行 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推行 ,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平抑物价
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抑制工商业者
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 意识形态
3.汉武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1)开拓疆域: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 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
(2)出使西域: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 ,大大增强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基础判断]
1.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源于秦朝。 ( )
错误 【详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但在战国时期区域性的中央集权制就已经出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变法过程中,纷纷在地方上设立郡县。
2.汉承秦制,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 ( )
正确 【详解】汉承秦制,汉朝继续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某些官职在名称上有所变化,职权范围变化不大。
3.封国制在汉初曾发挥积极作用。 ( )
正确 【详解】封国制下,中央对诸侯国有一定的限制,以巩固中央的统治。各诸侯国为了壮大自身实力,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充分开发各地的资源,这对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4.汉武帝重农抑商,就是一概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 )
错误 【详解】战国时期工商业多元并立的格局已经形成。汉武帝抑商是抑制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其推行的盐铁官营、官营贩运、物价管理等措施都体现了对官营工商业的重视与支持。
5.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不与市场发生联系。 ( )
错误 【详解】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一般不进入市场,但并非与商品经济毫无关联。官营手工业在一定时期内、一定行业中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封建经济领域内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官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逐渐加强。
6.儒学独尊就是儒学独存。 ( )
错误 【详解】汉武帝尊崇儒术,是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确立统治地位的标志,但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并不意味着其他学派的思想就此消亡。董仲舒新儒学本就以儒学为基础兼采百家,而且汉武帝任用酷吏、重农抑商也是以法家治国的体现。
[概念阐释]
1.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政权,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强调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
2.朝议制度
秦汉时期建立的一种由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朝议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国家制度,是封建统治集团普遍实行的一种决策制度,体现了地主阶级内部最高层次的民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权力。
3.郡国并行制
汉朝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封国制的存在,史称“郡国并行制”,这是汉朝与秦朝最大的不同之处。
4.均输平准制度
均输,就是调剂物资运输,令各郡国把应当缴纳的贡赋都按照当地市价,缴纳当地出产的土特产,由各地均输官组织运输工具,根据物资供需情况,或者运往京师,或者运往缺乏该项物资的地区出售。平准,就是平抑物价,由大司农设立平准官于京师,“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以抑物价。均输平准制度将过去由富商大贾掌握物资、操纵物价的利权收归朝廷所有。
4.汉代的选官和监察制度
汉代
(1)特点: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2)内容
A.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
B.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
汉代官员的考核与监察
(1) :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
(2)监察制度
A.中央:秦汉建立了以 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B.地方:汉武帝建立 制度,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
六、东汉的兴衰
1.王莽政权: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23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
2.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光武中兴”
(1)政治上,加强皇权,增强 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惩处贪污腐败。
(2)经济上,释放奴婢;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3)思想上,重视 。
4.东汉的衰落与农民起义
(1)衰落表现
A.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
B.“ ”: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抨击时政,称为“清议”,遭到严厉镇压。
(2)农民起义:184年,张角发动“ ”,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七、两汉的文化
领域 时期 代表性成就 特点或历史地位(意义)
史学 西汉 司马迁撰写《 》 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东汉 班固撰写《汉书》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代 汉赋 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诗 很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
战国至 西汉 《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东汉 《 》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东汉 蔡伦 改进造纸术 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东汉 《 》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答案】 ①商鞅变法 ②远交近攻 ③越族地区 ④皇帝制度 ⑤三公九卿 ⑥郡县制
⑦货币和度量衡 ⑧焚书坑儒 ⑨郡国并行制 七国叛乱 推恩令 中朝 察举制
文景之治 中央 盐铁 均输平准 尊崇儒术 主流 河西走廊 丝绸之路 察举制 上计制 御史大夫 刺史 尚书台 整顿吏治 儒学 党锢之祸 黄巾起义 史记 神农本草经 九章算术
[图解历史]
1.秦朝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
2.汉代的中外朝制度
[视野拓展]
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1)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了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
(2)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
(3)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广泛而又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生产进步乃至社会变革。
(4)古代丝绸之路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和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
[命题提醒]
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的角度阐释秦汉时期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从制度创新和传承的角度认识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这是本讲在高考中的命题重点。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提取信息:秦始皇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措施
材料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统一后,秦始皇统一祭祀制度、完成封禅大典,对作为国家标志物的国号、国运、君号等十四个方面都一一进行了规范,①确立了最基本的礼法制度。②他推行“终始五德学说”,证明了秦朝代替周朝建立新的大一统帝国进行统治的政治合理性。③他巡游全国,所到之处都立石刻,记载和颂扬秦朝的功德与自己的清明勤政,以塑造帝王形象,强化秦文化凝聚力。这些做法推动了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摘编自徐艺舫《秦始皇执政时期的文化软实力战略及其反思》
【提取信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发展文化软实力的主要举措。
【教你提取】
①→从确立礼法制度的角度;
②→从确立统治的理论基础的角度;
③→从巡游刻石,彰显功业的角度。
试答:主要举措:确立礼法制度;推行“终始五德学说”,确立统治的理论基础;巡游刻石,彰显功业;统一文字;确立皇帝制度。
层级二 历史【解析】:汉代邮驿的设置
邮驿是古代中国驿道系统机构设置的统称,包括邮、亭、驿、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恢数使,为楼兰所苦,言天子,天子发兵令恢佐破奴击破之,封恢为浩侯。于是酒泉列亭鄣至玉门矣。
——摘编自[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
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汉使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
——摘编自[汉]班固《汉书》
【探究问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代河西邮驿的设置进行相关解读。
【教你探究】
河西邮驿
试答:背景:匈奴等少数民族侵扰,边患严重,战争频繁;便于民族交往;等等。
特点:分布比较密集;功能增多,传递军事情报;等等。
作用:便于信息的快捷传递;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民族交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等。
层级三 开放写作:长城的功能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武帝)建塞徼,起亭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
——摘编自[汉]班固《汉书·匈奴传》
材料三 远至秦汉,许多游牧民族南下长城。历史上金主阿骨打、蒙古成吉思汗都南越长城,明朝时蒙古人曾在1449年、1545年、1550年三次兵临北京城下,长城如同虚设。……长城由夯土变成砖石,城墙更加坚固,但防御效果并不理想。
东亚大陆东南面临太平洋,受太平洋季风气候影响明显,而西北面远离太平洋,加上印度洋暖流受喜马拉雅山的阻挡,故中国西北部地区湿润程度越来越低。正是这种气候、地缘(区位)、地貌的综合影响,在距离递减规律的影响下,东南地区普遍温暖湿润,西北内陆地区普遍干燥少雨。这样的地理环境使东亚大陆北部地区多为茫茫草原,西北地区也多干旱的沙漠戈壁,形成了农业文明与畜牧文明的对立。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写作题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至少选择两个角度对长城的功能予以阐释。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选择角度,解释分析
再读图文 材料,定信息 时空定位 中国古代
关系定位 古代民族关系和政权关系
后解释 并分析 解释背景 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分析时代背景
分析功能 指出长城在不同方面的功能
试答:示例
角度1:从军事防御线的功能看,能从汉武帝、明朝修筑长城并设军镇的角度,分析汉长城对匈奴、明长城对东北少数民族及蒙古族后裔南下的防御作用;能从明朝长城防御效果并不理想角度作答也可以。
角度2:从地理分界线的功能看,能从地理位置、气候因素分析(明朝)长城以南主要是农耕文明,以北为游牧文明,它是一条农牧业分界线。
角度3:从促进民族交融的功能看,能从互市、和亲、移民、屯田、经济文化交流等角度分析,长城文化带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的走廊,所设军事重镇也是南北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带。
(任答2个角度即可,若从长城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代表等角度阐释亦可)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山东·2)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
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
情境设置 秦汉时期相马术的发展
聚焦考点 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素养立意 历史解释
问题要求 秦汉时期相马术发展的原因:思维主题
易错排查 A项与史 实不符 当时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的是牛耕,不是马耕
B项与史实不符 秦汉时期推行严格的抑商政策,官府重视相马不是为了推动商业交往
D项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有误 相马术与射御、书数并列,并不意味着相马术属于礼乐制度
合理推论 题干材料说的是秦朝和汉朝都重视对相马术的学习,并且“与书数、射御等同”,而礼、乐、射、御、书、数是春秋战国时期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其中射箭、驾车为军事技能,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马主要用于战争,故C项正确
【类题精练】
1.(2022·浙江1月·4)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
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答案】 B
【解析】 据“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可知,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员,位卑权重,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中监察的客体(对象)是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排除A项;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而不是地方行政体制,排除C项;刺史代表中央(皇帝)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而不是代表社会,排除D项。
2.(2022·湖南·2)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独于田租不敢增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免动摇国本,A项正确;汉武帝敛财不仅是为了服务于战事,还有满足其巡幸和奢侈挥霍需求的原因,且汉初一般是指高祖到景帝时期,排除B项;从材料可知这些措施多建立在剥削民间商人的基础上,排除C项;“解决了财政危机”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3.(2022·天津·2)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 )。
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 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
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 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
【答案】 D
【解析】 据题意可知,虽然汉武帝通过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等措施增加了财政收入,但这一时期的对外用兵和汉武帝的巡游依然造成了财政问题,说明汉武帝时期注重了开源,但并没有重视节流,故D项正确;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的原因在于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而非朝廷过度干预经济和经济资源枯竭,排除A、B两项;就当时的情况来说,盐铁官营并非不合时宜,排除C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文献记述
1.(2022·湖北·2)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
文献记述 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后汉书·班固传》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答案】 A
【解析】 本题以秦汉历史的相关记载构建学术情境,考查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题干材料分别强调的是秦统一天下;西汉诛暴秦,平定海内;东汉重新恢复了汉朝的疆域。综合起来就是秦与两汉均对开疆拓土、平定海内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故选A项;家国同构是指家庭或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的共同性,材料没有体现家国同构,故B项错误;“大一统”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华夏认同是指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华夏族的认同,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2·湖南衡阳二模)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秦律规定,在公共场合发生凶杀案件时,百步之内的路人如果不制止和救援,就要被罚缴铠甲两套;如果能抓获逃亡的犯罪分子,抓捕者就能得到犯罪分子的钱财。由此可知,秦朝此举意在( )。
A.推崇尚武的民俗民风 B.建立系统的法律法规
C.形成良好的社会治安 D.发展基础的农耕经济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秦律规定,发生在公共场合的凶杀案件,百步之内的路人如果不去制止就要受罚;如果抓到逃亡的犯罪分子,抓捕者能得到犯罪分子的钱财。这些律令能够引导人民主动参与到维护社会治安中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治安,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3.(2023·山东日照高三上校际联考)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始设太学,当时只有“博士弟子”五十人;昭帝时,增加至百人;宣帝时,增加到二百人;元帝时,增加到一千人;成帝时,已到三千人。太学的发展反映了( )。
A.儒学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B.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国家教育体系日趋完善 D.文人学士备受社会尊崇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只有‘博士弟子’五十人……成帝时,已到三千人”可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后,儒学的政治影响力不断上升,使得学习儒学的“博士弟子”逐渐增多,故选A项;汉武帝到汉元帝时期的选官制度依然主要是察举制,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排除B项;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郡国学标志着古代教育体系的基本形成,排除C项;材料中的“博士弟子”特指儒家知识分子,不包括其他文人学士,排除D项。
4.(2023·安徽卓越县中联盟)西汉初年,刘邦废秦苛法,法律呈现由繁入简、由苛转轻的趋势。汉武帝时改变了这种发展趋势,虽然后来有要求约简法律的呼声,但约简法律基本没有实现。汉武帝时期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道家学说被彻底摒弃
B.国力强盛和经济文化繁荣
C.诸侯公然对抗中央
D.加强中央集权的现实需要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需要借助严密的法律体系以加强对社会的控制,以便强化中央集权统治,故选D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国力强盛和经济文化繁荣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应该放松国家的法律控制,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和酎金夺爵解决了王国问题,使地方诸侯难以对抗中央,排除C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5.(2022·云南昆明高三二模)下表是秦始皇东巡刻石摘录表。
出处 记载
《峄山刻石》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泰山刻石》 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
《琅琊台刻石》 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
《碣石刻石》 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据上表可知,秦始皇东巡( )。
A.实现了对东方地区的有效治理
B.为秦朝统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C.彰显秦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D.具有构建国家认同的政治使命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及所学可知,秦始皇东巡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其统一的功绩,强化百姓对秦朝统治的认同观念,故秦始皇东巡具有构建国家认同的政治使命,故选D项;材料中秦始皇东巡目的是宣扬其统一功绩,强化对东方地区的统治,并未体现治理结果,排除A项;此时秦朝已经建立,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秦朝“焚书坑儒”,推行法家思想,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2(共53张PPT)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第一单元 先秦至秦汉——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3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条件
角度 内容要点
人民愿望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经济发展要求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统一成为共识 战国中后期,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
秦国优势 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
治较为清明;①__________后,国家日益强盛
2.进程
(1)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②__________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
定都咸阳。
(2)秦灭六国后,积极开拓边疆。南征③__________,北击匈奴,修长城。
商鞅变法
远交近攻
越族地区
一、秦的统一
二、巩固中央集权和统一的措施
主要措施 作用(意义)和影响
政治 最早确立④__________: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1)建立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
沿用,影响深远。
(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3)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
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
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
的发展
皇帝之下设⑤__________
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⑥________在全国 推广,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 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郡县制
主要措施 作用(意义)和影响
经济 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统一⑦__________ ____;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 强 (1)建立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
沿用,影响深远。
(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3)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
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
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
的发展
文化 统一文字;整顿社会风俗
货币和度量衡
(续表)
三、秦朝的暴政
1.表现: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征发繁重;刑法严苛;“⑧__________”;等等。
2.影响:加重人民负担,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激化,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
焚书坑儒
四、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2.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五、西汉的建立与统治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西汉的统治
西汉初年(汉高祖至汉景帝) 汉武帝时期
政 治 (1)地方行政制度采取 ⑨____________。 (2)王国问题产生及初步解决。 A.汉高祖剪除异姓诸侯王,分封同姓诸侯王。 B.汉景帝削藩,平定⑩__________ 角度 措施
中央集权 颁布“ ________”,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郡国并行制
七国叛乱
推恩令
西汉初年(汉高祖至汉 景帝) 汉武帝时期
政 治 (1)地方行政制度采取 ⑨____________。 (2)王国问题产生及初 步解决。 A.汉高祖剪除异姓诸侯 王,分封同姓诸侯王。 B.汉景帝削藩,平定⑩___ _______ 加强皇权 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
______,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选官制度 确立以 ________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
拔制度
监察制度 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负责对辖区内郡
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地方治理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
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郡国并行制
七国叛乱
中朝
察举制
(续表)
西汉初年(汉高祖至汉 景帝) 汉武帝时期
经 济 采取“与民休息”政策,经 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 稳定,史称“ ________ __” 措施 目的(作用)
文景之治
(续表)
西汉初年(汉高 祖至汉景帝) 汉武帝时期
经 济 采取“与民休息” 政策,经济得到明 显恢复,社会稳定, 史称“ ________ __”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 __ ____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加强中
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
实行 ______官营,由政府垄 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推行 __________,国家插手 并经营商业贸易,平抑物价
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抑制工商业者
文景之治
中央
盐铁
均输平准
(续表)
西汉初年(汉高祖至汉 景帝) 汉武帝时期
思 想 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接受董仲舒的 建议, _____ _____。公元 前136年,朝廷 设立五经博士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
国封建社会的 ______意识形态
尊崇儒术
主流
(续表)
3.汉武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1)开拓疆域: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
域;西汉在 __________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
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
(2)出使西域: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 ___
_______,大大增强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河西走廊
丝绸之路
4.汉代的选官和监察制度
汉代 ________
(1)特点: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2)内容
A.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
B.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
察举制
5.汉代官员的考核与监察
(1) ________: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
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
(2)监察制度
A.中央:秦汉建立了以 __________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B.地方:汉武帝建立 ______制度,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
上计制
御史大夫
刺史
六、东汉的兴衰
1.王莽政权: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23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
2.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光武中兴”
(1)政治上,加强皇权,增强 ________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
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__________,惩处贪污腐败。
(2)经济上,释放奴婢;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3)思想上,重视 ______。
尚书台
整顿吏治
儒学
4.东汉的衰落与农民起义
(1)衰落表现
A.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
B.“ __________”: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抨击时政,称为“清议”,遭到严厉镇压。
(2)农民起义:184年,张角发动“ __________”,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党锢之祸
黄巾起义
七、两汉的文化
领域 时期 代表性成就 特点或历史地位(意义)
史学 西汉 司马迁撰写《 ______》 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
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东汉 班固撰写《汉 书》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代 汉赋 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诗 很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
况;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
史记
领域 时期 代表性成就 特点或历史地位(意义)
科技 医学 战国至西 汉 《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东汉 《 ___________ 》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发明 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 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
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数学 东汉 《 _________ 》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
占有重要地位
神农本草经
九章算术
(续表)
[基础判断]
1.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源于秦朝。( )
错误
【详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于秦朝,但在战国时期区域性的中央集权制就已经出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变法过程中,纷纷在地方上设立郡县。
2.汉承秦制,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 )
正确
【详解】汉承秦制,汉朝继续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某些官职在名称上有所变化,职权范围变化不大。
3.封国制在汉初曾发挥积极作用。( )
正确
【详解】封国制下,中央对诸侯国有一定的限制,以巩固中央的统治。各诸侯国为了壮大自身实力,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充分开发各地的资源,这对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4.汉武帝重农抑商,就是一概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
错误
【详解】战国时期工商业多元并立的格局已经形成。汉武帝抑商是抑制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其推行的盐铁官营、官营贩运、物价管理等措施都体现了对官营工商业的重视与支持。
5.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不与市场发生联系。( )
错误
【详解】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一般不进入市场,但并非与商品经济毫无关联。官营手工业在一定时期内、一定行业中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封建经济领域内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官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逐渐加强。
6.儒学独尊就是儒学独存。( )
错误
【详解】汉武帝尊崇儒术,是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确立统治地位的标志,但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并不意味着其他学派的思想就此消亡。董仲舒新儒学本就以儒学为基础兼采百家,而且汉武帝任用酷吏、重农抑商也是以法家治国的体现。
[概念阐释]
1.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政权,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强调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
秦汉时期建立的一种由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朝议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国家制度,是封建统治集团普遍实行的一种决策制度,体现了地主阶级内部最高层次的民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权力。
3.郡国并行制
汉朝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封国制的存在,史称“郡国并行制”,这是汉朝与秦朝最大的不同之处。
4.均输平准制度
均输,就是调剂物资运输,令各郡国把应当缴纳的贡赋都按照当地市价,缴纳当地出产的土特产,由各地均输官组织运输工具,根据物资供需情况,或者运往京师,或者运往缺乏该项物资的地区出售。平准,就是平抑物价,由大司农设立平准官于京师,“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以抑物价。均输平准制度将过去由富商大贾掌握物资、操纵物价的利权收归朝廷所有。
2.朝议制度
[图解历史]
1.秦朝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
2.汉代的中外朝制度
[视野拓展]
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1)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了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
(2)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
(3)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广泛而又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生产进步乃至社会变革。
(4)古代丝绸之路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和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
[命题提醒]
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的角度阐释秦汉时期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从制度创新和传承的角度认识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这是本讲在高考中的命题重点。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选择题突破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提取信息:秦始皇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措施
材料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统一后,秦始皇统一祭祀制度、完成封禅大典,对作为国家标志物的国号、国运、君号等十四个方面都一一进行了规范,①确立了最基本的礼法制度。②他推行“终始五德学说”,证明了秦朝代替周朝建立新的大一统帝国进行统治的政治合理性。③他巡游全国,所到之处都立石刻,记载和颂扬秦朝的功德与自己的清明勤政,以塑造帝王形象,强化秦文化凝聚力。这些做法推动了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摘编自徐艺舫《秦始皇执政时期的文化软实力战略及其反思》
【提取信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发展文化软实力的主要举措。
【教你提取】
①→从确立礼法制度的角度;
②→从确立统治的理论基础的角度;
③→从巡游刻石,彰显功业的角度。
试答:主要举措:确立礼法制度;推行“终始五德学说”,确立统治的理论基础;巡游刻石,彰显功业;统一文字;确立皇帝制度。
层级二 历史解析:汉代邮驿的设置
邮驿是古代中国驿道系统机构设置的统称,包括邮、亭、驿、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恢数使,为楼兰所苦,言天子,天子发兵令恢佐破奴击破之,封恢为浩侯。于是酒泉列亭鄣至玉门矣。
——摘编自[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
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汉使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
——摘编自[汉]班固《汉书》
【探究问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代河西邮驿的设置进行相关解读。
【教你探究】
试答:背景:匈奴等少数民族侵扰,边患严重,战争频繁;便于民族交往;等等。
特点:分布比较密集;功能增多,传递军事情报;等等。
作用:便于信息的快捷传递;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民族交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等。
层级三 开放写作:长城的功能
材料一
图1 汉长城
图2 明长城
材料二 (汉武帝)建塞徼,起亭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
——摘编自[汉]班固《汉书·匈奴传》
材料三 远至秦汉,许多游牧民族南下长城。历史上金主阿骨打、蒙古成吉思汗都南越长城,明朝时蒙古人曾在1449年、1545年、1550年三次兵临北京城下,长城如同虚设。……长城由夯土变成砖石,城墙更加坚固,但防御效果并不理想。
东亚大陆东南面临太平洋,受太平洋季风气候影响明显,而西北面远离太平洋,加上印度洋暖流受喜马拉雅山的阻挡,故中国西北部地区湿润程度越来越低。正是这种气候、地缘(区位)、地貌的综合影响,在距离递减规律的影响下,东南地区普遍温暖湿润,西北内陆地区普遍干燥少雨。这样的地理环境使东亚大陆北部地区多为茫茫草原,西北地区也多干旱的沙漠戈壁,形成了农业文明与畜牧文明的对立。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写作题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至少选择两个角度对长城的功能予以阐释。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选择角度,解释分析
再读图文材料,定信息 时空定位 中国古代
关系定位 古代民族关系和政权关系
后解释并分析 解释背景 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分析时代背 景
分析功能 指出长城在不同方面的功能
试答:示例
角度1:从军事防御线的功能看,能从汉武帝、明朝修筑长城并设军镇的角度,分析汉长城对匈奴、明长城对东北少数民族及蒙古族后裔南下的防御作用;能从明朝长城防御效果并不理想角度作答也可以。
角度2:从地理分界线的功能看,能从地理位置、气候因素分析(明朝)长城以南主要是农耕文明,以北为游牧文明,它是一条农牧业分界线。
角度3:从促进民族交融的功能看,能从互市、和亲、移民、屯田、经济文化交流等角度分析,长城文化带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的走廊,所设军事重镇也是南北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带。
(任答2个角度即可,若从长城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代表等角度阐释亦可)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山东·2)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
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
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
C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 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
·考法
情境设置 秦汉时期相马术的发展
聚焦考点 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素养立意 历史解释
·解法
问题要求 秦汉时期相马术发展的原因:思维主题
易错排查 A项与史实不符 当时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的是牛耕,不是马耕
B项与史实不符 秦汉时期推行严格的抑商政策,官府重视相马不是为了推动商业交往
D项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有误 相马术与射御、书数并列,并不意味着相马术属于礼乐制度
合理推论 题干材料说的是秦朝和汉朝都重视对相马术的学习,并且“与书数、射御等同”,而礼、乐、射、御、书、数是春秋战国时期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其中射箭、驾车为军事技能,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马主要用于战争,故C项正确
1.(2022·浙江1月·4)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
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
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
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B
类题精练
1.
[解析] 据“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可知,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员,位卑权重,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中监察的客体(对象)是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排除A项;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而不是地方行政体制,排除C项;刺史代表中央(皇帝)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而不是代表社会,排除D项。
2.(2022·湖南·2)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
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
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
A
[解析] 根据材料“独于田租不敢增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免动摇国本,A项正确;汉武帝敛财不仅是为了服务于战事,还有满足其巡幸和奢侈挥霍需求的原因,且汉初一般是指高祖到景帝时期,排除B项;从材料可知这些措施多建立在剥削民间商人的基础上,排除C项;“解决了财政危机”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3.(2022·天津·2)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
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
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 )。
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 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 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 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
D
[解析] 据题意可知,虽然汉武帝通过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等措施增加了财政收入,但这一时期的对外用兵和汉武帝的巡游依然造成了财政问题,说明汉武帝时期注重了开源,但并没有重视节流,故D项正确;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的原因在于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而非朝廷过度干预经济和经济资源枯竭,排除A、B两项;就当时的情况来说,盐铁官营并非不合时宜,排除C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文献记述
1.(2022·湖北·2)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的兴起(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A
文献记述 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后汉书·班固传》
[解析] 本题以秦汉历史的相关记载构建学术情境,考查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题干材料分别强调的是秦统一天下;西汉诛暴秦,平定海内;东汉重新恢复了汉朝的疆域。综合起来就是秦与两汉均对开疆拓土、平定海内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故选A项;家国同构是指家庭或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的共同性,材料没有体现家国同构,故B项错误;“大一统”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华夏认同是指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华夏族的认同,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2·湖南衡阳二模)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秦律规定,在公共场合发生凶杀案件时,百
步之内的路人如果不制止和救援,就要被罚缴铠甲两套;如果能抓获逃亡的犯罪分子,
抓捕者就能得到犯罪分子的钱财。由此可知,秦朝此举意在( )。
A.推崇尚武的民俗民风 B.建立系统的法律法规
C.形成良好的社会治安 D.发展基础的农耕经济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秦律规定,发生在公共场合的凶杀案件,百步之内的路人如果不去制止就要受罚;如果抓到逃亡的犯罪分子,抓捕者能得到犯罪分子的钱财。这些律令能够引导人民主动参与到维护社会治安中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治安,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3.(2023·山东日照高三上校际联考)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始设太学,当时
只有“博士弟子”五十人;昭帝时,增加至百人;宣帝时,增加到二百人;元帝时,增加
到一千人;成帝时,已到三千人。太学的发展反映了( )。
A.儒学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B.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国家教育体系日趋完善 D.文人学士备受社会尊崇
A
[解析] 据材料“只有‘博士弟子’五十人……成帝时,已到三千人”可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后,儒学的政治影响力不断上升,使得学习儒学的“博士弟子”逐渐增多,故选A项;汉武帝到汉元帝时期的选官制度依然主要是察举制,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排除B项;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郡国学标志着古代教育体系的基本形成,排除C项;材料中的“博士弟子”特指儒家知识分子,不包括其他文人学士,排除D项。
4.(2023·安徽卓越县中联盟)西汉初年,刘邦废秦苛法,法律呈现由繁入简、由苛转轻的
趋势。汉武帝时改变了这种发展趋势,虽然后来有要求约简法律的呼声,但约简法律
基本没有实现。汉武帝时期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道家学说被彻底摒弃 B.国力强盛和经济文化繁荣
C.诸侯公然对抗中央 D.加强中央集权的现实需要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需要借助严密的法律体系以加强对社会的控制,以便强化中央集权统治,故选D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国力强盛和经济文化繁荣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应该放松国家的法律控制,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和酎金夺爵解决了王国问题,使地方诸侯难以对抗中央,排除C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5.(2022·云南昆明高三二模)下表是秦始皇东巡刻石摘录表。
出处 记载
《峄山刻石》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泰山刻石》 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
极
《琅琊台刻石》 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
《碣石刻石》 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据上表可知,秦始皇东巡( )。
A.实现了对东方地区的有效治理 B.为秦朝统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C.彰显秦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D.具有构建国家认同的政治使命
D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及所学可知,秦始皇东巡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其统一的功绩,强化百姓对秦朝统治的认同观念,故秦始皇东巡具有构建国家认同的政治使命,故选D项;材料中秦始皇东巡目的是宣扬其统一功绩,强化对东方地区的统治,并未体现治理结果,排除A项;此时秦朝已经建立,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秦朝“焚书坑儒”,推行法家思想,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