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 2024年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考点精讲 课件+学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 2024年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考点精讲 课件+学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4 22:32:19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第三单元 宋元时期——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统一
第6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
知识导图
阶段特征
宋元(960年北宋建立至1368年元朝灭亡)时期,国家从分裂割据、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对外交往频繁,文化出现新高峰,民族交融继续加强。
政治:宋朝分割相权,强化皇权,重中央轻地方,崇文抑武,分割地方权力,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经济:北宋商品经济繁荣,坊市限制被打破,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民间商业活动催生了最早的纸币“交子”。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海外贸易繁荣,出现许多大港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实行官商分利,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宋代“不抑兼并”,土地兼并加剧,租佃关系普及,租佃方式规范化(订立契约),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改变了南方的社会风俗,带动了文化重心南移。景德镇成为瓷都,棉纺织业成为新兴工业部门,棉纺织技术推广。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出现,促进了儒学发展;南宋时期,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科技走在世界前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三大发明成熟并外传,为人类文明作出重要贡献。文人画、风俗画各领风骚,宋词、元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社会生活:宋代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民族关系:从民族政权并立到元统一。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一、宋初的政治和军事
1.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2.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
加强中央 对地方的 控制 中央派①______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②________逐渐变为虚衔
设诸路③________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分散机构 权力 中央 ④________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
设⑤__________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
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文官
节度使
转运司
枢密院
参知政事
分散机构 权力 地方 设转运司和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
监控和节制。州一级增设⑥______,与知州共同签署文
书,彼此制约
实行⑦___ _______的 方针 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2)影响: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积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消极)。
通判
崇文抑武
(续表)
3.宋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选官: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
(2)考核: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承唐制设⑧________,地方则划分
路作为监察区。
(3)监察: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⑨__________,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
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御史台
台谏合一
4.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宋辽和议
A.背景:辽朝占领了⑩____________,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统一后,两
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B.内容: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 ______”。
C.影响: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燕云十六州
岁币
(2)宋夏和议
A.背景: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
B.内容: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 ______”。
(3)财政危机:“岁币”“岁赐”数目庞大,养兵、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岁赐
4.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财政危机和边疆危机严重; __________失败。
(2)措施
A.富国方面: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官府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B.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逐渐恢复“ __________”的征
兵制。
(3)评价:达到了 ______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
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庆历新政
兵农合一
富国
5.南宋的偏安
(1)南宋建立:1127年,“ __________”发生,赵构建立南宋。
(2)宋金和战
A.抗金状况:南宋初年,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宋高宗和秦桧却视岳
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岳飞也被杀害。
B. __________: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
金朝缴纳“ ______”。
靖康之变
绍兴和议
岁贡
二、辽夏金元的统治
1.辽夏金政权的建立与统治
政 权 建立 民族 建立者 政治
辽 916年 契丹 族 耶律阿保 机 设立 ____________;迁徙中的行营是国家政治中心
西 夏 1038年 党项 族 元昊 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
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金 1115年 女真 族 完颜阿骨 打 A.迁都:1153年,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B.制度:“ __________”。
C.盛衰: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稳定,经济繁
荣,史称“ __________”。世宗死后,统治逐渐衰落
南、北面官
猛安谋克
大定之治
2.元朝的统治
(1)统一: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2)措施
A.交通:修筑驿道,设立驿站。
B.中央机构:宰相机构是 ________。
C.地方管理: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除今天的河北、山西、
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 ______。
中书省
行省
D.边疆治理:对吐蕃,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对西域,设北庭都
元帅府、 ________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对台湾,在澎湖设置
________,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
(3)民族关系
民族 交融 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
元朝时,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 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交融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 ______
四等 人制 目的 蒙古统治者保障自己的统治利益
宣慰司
巡检司
回回
四等 人制 措施 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被后人概括
为“ __________”,依次为蒙古人、色目
人、汉人、南人
3.元朝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选官:部分保留蒙古传统方式。1314年,恢复科举制,时断时续,科举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中人数比例不高。
(2)监察:中央设有 ________;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四等人制
御史台
(续表)
[基础判断]
1.北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提高行政效率的作
用。( )
错误
【详解】北宋这一系列措施,起到了防范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但宋初的分权措施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2.两宋政权“积贫积弱”的根源,在于内部社会矛盾的尖锐。( )
错误
【详解】两宋政权“积贫积弱”的根源,在于其集权措施的弊端,在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不久采取的集权措施就已经为北宋“积贫积弱”埋下了祸根。
3.宋代的政治变革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 )
正确
【详解】宋代政治变革针对五代积弊进行了调整,取士增加,政治开放,文官政治形成,官员队伍专业化趋势明显,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相权、谏官、儒学等的制约,避免了绝对专制,体现出一定的理性色彩。
4.王安石变法只能改善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 )
正确
【详解】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等,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积贫积弱的根源在于宋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因此,在维护专制统治前提下的改革,无法根本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
5.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三次和议(澶渊之盟、宋夏和议、绍兴和议)既有屈辱性,也
有其客观进步性。( )
正确
【详解】和议对宋政权来说具有屈辱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和议实现了边境的暂时和平,有利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民族交融。
6.元朝在中央设置的中书省,其职能与唐朝三省制的中书省职权相同。( )
错误
【详解】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概念阐释]
1.南、北面官制
南、北面官制是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北面官是统治契丹等游牧民族的机构,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
2.猛安谋克制
猛安谋克制是兵民合一的制度,它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猛安谋克制的推行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在女真社会发展过程中起了巨大作用。
[图解历史]
北宋中央和地方机构设置
[视野拓展]
1.澶渊之盟一方面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另一方面,澶渊之盟是在宋辽双方势均力敌,都无力战胜对方,宋朝做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和约。这个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
2.元政府为驾驭行省而采取的措施:在行省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种族交参制;行省辖区内的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侯等,仍然接受朝廷吏部或枢密院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实施以行省为重点的地方监察;在行省区划上形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格局。
[命题提醒]
对王安石变法的考查分析首先要明确其实质,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为解除封建地主阶级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在此基础上,以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结果和影响视角列为命题方向。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选择题突破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辽太祖法律改革
材料 10世纪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韩知古、韩延徽等人的帮助下建立政权。初创之时,辽境内除了有从事游牧的契丹、奚等民族,还有从事农耕的汉族。当时,“庶事草创”,没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对此,神册六年(921年),耶律阿保机对大臣说道:“凡国家庶务,钜细各殊,①若宪度不明,则何以为治?群下亦何由知禁。”于是命大臣②“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其中,“治契丹及诸夷之法”为适用于契丹等游牧民族的法律,即《决狱法》。该法由耶律突吕不奉诏编撰,④为辽朝最早的一部基本法典,③对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不同习惯法作了调整,保留了不少草原传统法律条文。“断以《律令》”即沿用唐朝律法断案,适用于汉族。
——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通史》等
【提取信息】根据材料,概括辽太祖法律改革的特点。
【教你提取】
①→从法律改革的根本目的来看;
②→从法律改革的适用范围来看;
③→从法律改革对传统法律的态度来看;
④→从法律改革的地位来看。
试答:特点:以维护统治为目的;不同民族适用不同的法律,因俗而治;对游牧民族的传统法律既有保留,又有调整;是辽朝制定基本法典的开端。
层级二 历史解析:北宋“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立法原则
材料 宋太宗在即位之初曾诏告天下:“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立法原则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后代学者曾将这八个字概括为“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探究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宋的“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立法原则的理解。
【教你探究】围绕北宋“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立法的背景、措施表现和影响来归纳。
试答:背景:鉴于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以及北宋通过发动兵变建立的现实,统治者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措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官出任知州,削弱地方长官的权力;设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权;收地方精兵加强禁军;设通判等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分散中央机构权力,设枢密院、三司和参知政事分割宰相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同时,对统兵权与调兵权进行分割。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层级三 开放写作:“宋朝的变化较为突出”
材料 我国一些前辈学者对于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文化意义有一些基本的估计,严复就说过,如果要研究人心和政治风俗的变化,那么赵宋一代的历史是特别值得注意的。陈寅恪、王国维也都在他们的著述里反复强调宋代对于中国历史的深远意义。讲到中国古今的社会之变,每一个朝代都会有变化,宋朝的变化较为突出。日本的佐竹靖彦先生,在他讲宋元时代史的基本问题的概要时说:“社会构造的变化、文化状态的变化,在宋代都有非常明显的突出的表现。”但从社会发展角度而言,宋朝也常被称为“积贫积弱”的王朝。宋朝“积弱”之说本自宋人,也是元明清乃至民国和改革开放以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并非因20世纪初中国受帝国主义国家欺凌才被特别提出。
——摘编自邓小南《游于艺:宋代的忧患与繁荣(一)》、李华瑞《宋朝“积弱”说再认识》
【写作题目】你如何理解“宋朝的变化较为突出”这一说法?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提取信息,理解说明
再读材料,定信息 时空定位 宋代
关系定位 对“宋朝的变化较为突出”的认识
说明理由 解读观点 整个宋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
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分析原因 分析宋朝的变化较为突出的体现
试答:理解:整个宋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理由:在政治上,宋朝建立后,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在经济上,宋朝营商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经济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商税成为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在思想文化上,宋代统治者奉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科技的繁荣;宋代思想家在传统儒家思想基础上,吸收佛道义理发展出新的儒学——理学,理学成为后世王朝的官方哲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朝的市民阶层不断成长,为中国世俗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总之,宋朝的变化较为突出。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全国乙卷·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
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
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A
·考法
情境设置 宋朝的地方机构设置
聚焦考点 宋朝的政治
素养立意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法
问题 要求 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思维主题
易错 排查 B项不符合题干描述 从材料可以看出通判监督和制衡知州,加强了中央集
权,并不是防止武人干政,且这一说法与材料“若武
官任知州,则必置”不符
C项不符合题干描述 通判只是战时负责筹集钱粮,且不负责行军打仗,不
能体现提升军事能力
易错 排查 D项不符合题干描述 据材料“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
(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可知,州府权力的总量
未变,通判只是分割了知州的权力,并没有削弱州府
的权力
合理 推论 据材料“宋朝在州府设通判……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与知州 (府)共议政务”可知,通判的设置是为了防止武官专权,规范地方行 政,故选A项
(续表)
类题精练
1.(2020·山东·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
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C
[解析] 本题以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创设学习情境。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要把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与之前政府就已常推行的措施进行对比。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项;招募灾民兴修水利也由政府出资,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增加政府的负担,故排除A项;题干中两种措施都有利于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故排除B项;材料中仅涉及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未说明政府建立抗灾救荒体系,故排除D项。
2.(2022·山东济宁三模)1042年,辽兴宗 在给宋仁宗的信中写道:“封圻(疆土)殊两国
之名,方册(典籍)纪一家之美。”第二年,他又写道:“两朝事同一家。”其意在表达
辽和宋( )。
A.政治上亲如一家 B.经济上有互补性
C.文化上有认同感 D.关系上相互依赖
C
[解析]材料“一家之美”“两朝事同一家”反映了辽和宋“汉契一体”的中华观念,说明辽宋在文化上有认同感,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辽宋的文化认同,而且辽宋在政治上存在差异和矛盾,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辽宋的文化认同,不能体现二者在经济上有互补性,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辽宋的文化认同,不能说明二者相互依赖,排除D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历史示意图
1.下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 )。
B
A.充分吸取了隋唐以来地方机构设置的教训
B.有效改变了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
C.分化事权、相互监督,有效加强了君主权力
D.为此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埋下制度伏笔
[解析] 根据材料“转运司”“文官知州”“通判副属”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宋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情况,北宋的地方机构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权力,有效改变了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B项正确。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2·浙江杭州高三模拟)宋朝建立财政拨款、赋税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等社会保
障体系的多种财政支持机制。除了财政拨款外,社会救济的稳定经费来源既有税收
性收入,也有经营性收入。王安石变法则将“平准”“赈济”常平旧模式变成“经营”性
新常平机制。这体现了( )。
A.经济运行中注重市场成分 B.财政调适对社会的能动性
C.开源节流成财政主要手段 D.封建经济保障能力的增强
D
[解析] 依据材料“多种财政支持机制”“‘经营’性新常平机制”可知,北宋政府采取多元手段处理财政收入和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提升封建经济保障能力,故D项正确;“经济运行中注重市场成分”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社会对财政政策的影响,B项颠倒因果关系,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财政政策的比较,无法得出“开源节流成财政主要手段”,故C项错误。
3.(2022·石家庄模考右图所示为宋太祖至宋真宗三朝部分
时期禁军的数量。这一变化( )。
C
A.直接导致中央集权的衰弱
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为后来财政危机埋下隐患
D.改变了重文轻武的国策
[解析] 由图片数据可知,宋太祖至宋真宗三朝禁军的数量大大增加,这使养兵费用剧增,加重了财政负担,故C项正确;这一变化和中央集权的衰弱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这一变化无法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错误;当时重文轻武的国策没有改变,故D项错误。
4.(2022·广东深圳外国语学校二模)某学者认为:“由于元朝君臣关系中长期保持着来
自草原游牧社会的私人隶属色彩和身份差异,大臣不过是君主的家臣或奴婢,其权力
在大多数时候都被看作皇权的外化和延伸,不被视为威胁。”该学者意在说明元朝
( )。
A.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异化 B.君主专制呈现新形式
C.行政运作方式趋于规范 D.行省制存在割据风险
B
[解析] 材料体现了在蒙古旧制的影响下,元朝大臣被视为君主的家臣或奴婢,说明君主专制呈现新形式,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无法说明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异化,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关于行政运作方式的内容,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省的情况,D项错误。
5.(2023·辽宁名校联盟高三9月联考)下图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
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D
A.模式一下民族关系一直紧张,战争频繁
B.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加速封建化,国家统一
C.模式一下民族交融加强,始终保持和平状态
D.模式三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
[解析] 在模式三下,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深入中原,其统治范围不仅包括内地,还包括边疆地区,如元朝和清朝都属于这种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这种模式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加强,故D项正确;在模式一下,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并立,辽宋夏金就属于这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交往,故排除A、C两项;在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内迁并建立政权,北魏就属于这种模式,它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但是并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排除B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6.(2022·广东茂名高三模拟)野狐岭战役是蒙古攻金的一次重要战役,以下为不同史书
对其的若干记载。
时金军号四十万,陈于野狐岭之北。……上(成吉思汗) 麾诸军齐进,日未午大破之 [元]苏天爵《元朝名臣
事略》
八月,大元大兵至野狐岭,承裕丧气,不敢拒战,退至宣平 [元]脱脱等《金史》
帝自将南伐,败金将定薛于野孤岭,取大水泺、丰利等县 [明]宋濂等《元史》
A.《金史》主观色彩浓厚,完全为污蔑金兵之词
B.《元史》属于第三方编修的正史,最具有说服力
C.《元朝名臣事略》成书于元代,学术价值最高
D.野狐岭战役相关史实应利用多重史料综合研判

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野狐岭战役相关过程,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解析] 三位史学家站在不同角度对野狐岭战役有不同描述,表明探究野狐岭战役应该多方考证,利用各类史料综合研判,故选D项;脱脱在《金史》的描述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但不完全是污蔑金兵之词,排除A项;《元史》具有一定的客观说服力,但孤证不立,仍需要多种史料综合考证,排除B项;学术价值的高低不取决于其成书年代,排除C项。第6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宋初的政治和军事
1.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2.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
加强中央对 地方的控制 中央派①     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②     逐渐变为虚衔
设诸路③    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分散机构权力 中央 ④    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⑤    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地方 设转运司和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州一级增设⑥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实行⑦   的方针 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2)影响: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积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消极)。
3.宋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选官: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
(2)考核: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承唐制设⑧    ,地方则划分路作为监察区。
(3)监察: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⑨    ,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4.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宋辽和议
A.背景:辽朝占领了⑩    ,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B.内容: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    ”。
C.影响: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2)宋夏和议
A.背景: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
B.内容: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    ”。
(3)财政危机:“岁币”“岁赐”数目庞大,养兵、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4.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财政危机和边疆危机严重;    失败。
(2)措施
A.富国方面: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官府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B.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逐渐恢复“    ”的征兵制。
(3)评价:达到了    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5.南宋的偏安
(1)南宋建立:1127年,“    ”发生,赵构建立南宋。
(2)宋金和战
A.抗金状况:南宋初年,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宋高宗和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岳飞也被杀害。
B.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    ”。
[基础判断]
1.北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 (  )
错误 【详解】北宋这一系列措施,起到了防范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但宋初的分权措施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2.两宋政权“积贫积弱”的根源,在于内部社会矛盾的尖锐。 (  )
错误 【详解】两宋政权“积贫积弱”的根源,在于其集权措施的弊端,在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不久采取的集权措施就已经为北宋“积贫积弱”埋下了祸根。
3.宋代的政治变革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 (  )
正确 【详解】宋代政治变革针对五代积弊进行了调整,取士增加,政治开放,文官政治形成,官员队伍专业化趋势明显,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相权、谏官、儒学等的制约,避免了绝对专制,体现出一定的理性色彩。
4.王安石变法只能改善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 (  )
正确 【详解】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等,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积贫积弱的根源在于宋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因此,在维护专制统治前提下的改革,无法根本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
5.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三次和议(澶渊之盟、宋夏和议、绍兴和议)既有屈辱性,也有其客观进步性。 (  )
正确 【详解】和议对宋政权来说具有屈辱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和议实现了边境的暂时和平,有利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民族交融。
6.元朝在中央设置的中书省,其职能与唐朝三省制的中书省职权相同。 (  )
错误 【详解】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概念阐释]
1.南、北面官制
南、北面官制是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北面官是统治契丹等游牧民族的机构,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
2.猛安谋克制
猛安谋克制是兵民合一的制度,它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猛安谋克制的推行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在女真社会发展过程中起了巨大作用。
二、辽夏金元的统治
1.辽夏金政权的建立与统治
政权 建立 民族 建立者 政治
辽 916年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设立        ;迁徙中的行营是国家政治中心
西夏 1038年 党项族 元昊 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金 1115年 女真族 完颜阿骨打 A.迁都:1153年,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B.制度:“    ”。 C.盛衰: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    ”。世宗死后,统治逐渐衰落
  2.元朝的统治
(1)统一: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2)措施
A.交通:修筑驿道,设立驿站。
B.中央机构:宰相机构是    。
C.地方管理: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    。
D.边疆治理:对吐蕃,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对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    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对台湾,在澎湖设置    ,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
(3)民族关系
民族 交融 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
元朝时,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交融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   
四等 人制 目的 蒙古统治者保障自己的统治利益
措施 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被后人概括为“    ”,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3.元朝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选官:部分保留蒙古传统方式。1314年,恢复科举制,时断时续,科举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中人数比例不高。
(2)监察:中央设有    ;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答案】①文官 ②节度使 ③转运司 ④枢密院 ⑤参知政事 ⑥通判 ⑦崇文抑武 ⑧御史台 ⑨台谏合一 ⑩燕云十六州 岁币 岁赐 庆历新政 兵农合一 富国 靖康之变 绍兴和议 岁贡 南、北面官
猛安谋克 大定之治 中书省 行省 宣慰司 巡检司 回回 四等人制 御史台
[图解历史]
北宋中央和地方机构设置
[视野拓展]
1.澶渊之盟一方面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另一方面,澶渊之盟是在宋辽双方势均力敌,都无力战胜对方,宋朝做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和约。这个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
2.元政府为驾驭行省而采取的措施:在行省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种族交参制;行省辖区内的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侯等,仍然接受朝廷吏部或枢密院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实施以行省为重点的地方监察;在行省区划上形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格局。
[命题提醒]
对王安石变法的考查分析首先要明确其实质,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为解除封建地主阶级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在此基础上,以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结果和影响视角列为命题方向。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辽太祖法律改革
材料 10世纪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韩知古、韩延徽等人的帮助下建立政权。初创之时,辽境内除了有从事游牧的契丹、奚等民族,还有从事农耕的汉族。当时,“庶事草创”,没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对此,神册六年(921年),耶律阿保机对大臣说道:“凡国家庶务,钜细各殊,①若宪度不明,则何以为治 群下亦何由知禁。”于是命大臣②“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其中,“治契丹及诸夷之法”为适用于契丹等游牧民族的法律,即《决狱法》。该法由耶律突吕不奉诏编撰,④为辽朝最早的一部基本法典,③对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不同习惯法作了调整,保留了不少草原传统法律条文。“断以《律令》”即沿用唐朝律法断案,适用于汉族。
——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通史》等
【提取信息】根据材料,概括辽太祖法律改革的特点。
【教你提取】
①→从法律改革的根本目的来看;
②→从法律改革的适用范围来看;
③→从法律改革对传统法律的态度来看;
④→从法律改革的地位来看。
试答:特点:以维护统治为目的;不同民族适用不同的法律,因俗而治;对游牧民族的传统法律既有保留,又有调整;是辽朝制定基本法典的开端。
层级二 历史解析:北宋“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立法原则
材料 宋太宗在即位之初曾诏告天下:“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踰越。”“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立法原则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后代学者曾将这八个字概括为“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探究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宋的“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立法原则的理解。
【教你探究】围绕北宋“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立法的背景、措施表现和影响来归纳。
试答:背景:鉴于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以及北宋通过发动兵变建立的现实,统治者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措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官出任知州,削弱地方长官的权力;设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权;收地方精兵加强禁军;设通判等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分散中央机构权力,设枢密院、三司和参知政事分割宰相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同时,对统兵权与调兵权进行分割。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导致边防废驰,为之后边境危机埋下了隐患。
层级三 开放写作:“宋朝的变化较为突出”
材料 我国一些前辈学者对于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文化意义有一些基本的估计,严复就说过,如果要研究人心和政治风俗的变化,那么赵宋一代的历史是特别值得注意的。陈寅恪、王国维也都在他们的著述里反复强调宋代对于中国历史的深远意义。讲到中国古今的社会之变,每一个朝代都会有变化,宋朝的变化较为突出。日本的佐竹靖彦先生,在他讲宋元时代史的基本问题的概要时说:“社会构造的变化、文化状态的变化,在宋代都有非常明显的突出的表现。”但从社会发展角度而言,宋朝也常被称为“积贫积弱”的王朝。宋朝“积弱”之说本自宋人,也是元明清乃至民国和改革开放以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并非因20世纪初中国受帝国主义国家欺凌才被特别提出。
——摘编自邓小南《游于艺:宋代的忧患与繁荣(一)》、李华瑞《宋朝“积弱”说再认识》
【写作题目】你如何理解“宋朝的变化较为突出”这一说法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教你写作】
先审题, 明要求 提取信息,理解说明
再读材料, 定信息 时空定位 宋代
关系定位 对“宋朝的变化较为突出”的认识
说明 理由 解读观点 整个宋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分析原因 分析宋朝的变化较为突出的体现
试答:理解:整个宋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理由:在政治上,宋朝建立后,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在经济上,宋朝营商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经济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商税成为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在思想文化上,宋代统治者奉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科技的繁荣;宋代思想家在传统儒家思想基础上,吸收佛道义理发展出新的儒学——理学,理学成为后世王朝的官方哲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朝的市民阶层不断成长,为中国世俗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总之,宋朝的变化较为突出。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2·全国乙卷·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情境设置 宋朝的地方机构设置
聚焦考点 宋朝的政治
素养立意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问题 要求 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思维主题
易错 排查 B项不符合题干描述 从材料可以看出通判监督和制衡知州,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不是防止武人干政,且这一说法与材料“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不符
C项不符合题干描述 通判只是战时负责筹集钱粮,且不负责行军打仗,不能体现提升军事能力
D项不符合题干描述 据材料“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可知,州府权力的总量未变,通判只是分割了知州的权力,并没有削弱州府的权力
合理 推论 据材料“宋朝在州府设通判……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可知,通判的设置是为了防止武官专权,规范地方行政,故选A项
【类题精练】
1.(2020·山东·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创设学习情境。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要把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与之前政府就已常推行的措施进行对比。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项;招募灾民兴修水利也由政府出资,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增加政府的负担,故排除A项;题干中两种措施都有利于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故排除B项;材料中仅涉及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未说明政府建立抗灾救荒体系,故排除D项。
2.(2022·山东济宁三模)1042年,辽兴宗在给宋仁宗的信中写道:“封圻(疆土)殊两国之名,方册(典籍)纪一家之美。”第二年,他又写道:“两朝事同一家。”其意在表达辽和宋(  )。
A.政治上亲如一家 B.经济上有互补性
C.文化上有认同感 D.关系上相互依赖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一家之美”“两朝事同一家”反映了辽和宋“汉契一体”的中华观念,说明辽宋在文化上有认同感,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辽宋的文化认同,而且辽宋在政治上存在差异和矛盾,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辽宋的文化认同,不能体现二者在经济上有互补性,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辽宋的文化认同,不能说明二者相互依赖,排除D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历史示意图
1.下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  )。
A.充分吸取了隋唐以来地方机构设置的教训
B.有效改变了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
C.分化事权、相互监督,有效加强了君主权力
D.为此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埋下制度伏笔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转运司”“文官知州”“通判副属”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宋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情况,北宋的地方机构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权力,有效改变了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B项正确。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2·浙江杭州高三模拟)宋朝建立财政拨款、赋税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多种财政支持机制。除了财政拨款外,社会救济的稳定经费来源既有税收性收入,也有经营性收入。王安石变法则将“平准”“赈济”常平旧模式变成“经营”性新常平机制。这体现了(  )。
A.经济运行中注重市场成分 B.财政调适对社会的能动性
C.开源节流成财政主要手段 D.封建经济保障能力的增强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多种财政支持机制”“‘经营’性新常平机制”可知,北宋政府采取多元手段处理财政收入和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提升封建经济保障能力,故D项正确;“经济运行中注重市场成分”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社会对财政政策的影响,B项颠倒因果关系,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财政政策的比较,无法得出“开源节流成财政主要手段”,故C项错误。
3.(2022·石家庄模考)下图所示为宋太祖至宋真宗三朝部分时期禁军的数量。这一变化(  )。
A.直接导致中央集权的衰弱 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为后来财政危机埋下隐患 D.改变了重文轻武的国策
【答案】C
【解析】由图片数据可知,宋太祖至宋真宗三朝禁军的数量大大增加,这使养兵费用剧增,加重了财政负担,故C项正确;这一变化和中央集权的衰弱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这一变化无法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错误;当时重文轻武的国策没有改变,故D项错误。
4.(2022·广东深圳外国语学校二模)某学者认为:“由于元朝君臣关系中长期保持着来自草原游牧社会的私人隶属色彩和身份差异,大臣不过是君主的家臣或奴婢,其权力在大多数时候都被看作皇权的外化和延伸,不被视为威胁。”该学者意在说明元朝(  )。
A.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异化 B.君主专制呈现新形式
C.行政运作方式趋于规范 D.行省制存在割据风险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在蒙古旧制的影响下,元朝大臣被视为君主的家臣或奴婢,说明君主专制呈现新形式,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无法说明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异化,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关于行政运作方式的内容,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省的情况,D项错误。
5.(2023·辽宁名校联盟高三9月联考)下图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模式一下民族关系一直紧张,战争频繁
B.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加速封建化,国家统一
C.模式一下民族交融加强,始终保持和平状态
D.模式三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
【答案】D
【解析】在模式三下,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深入中原,其统治范围不仅包括内地,还包括边疆地区,如元朝和清朝都属于这种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这种模式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加强,故D项正确;在模式一下,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并立,辽宋夏金就属于这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交往,故排除A、C两项;在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内迁并建立政权,北魏就属于这种模式,它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但是并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排除B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6.(2022·广东茂名高三模拟)野狐岭战役是蒙古攻金的一次重要战役,以下为不同史书对其的若干记载。
时金军号四十万,陈于野狐岭之北。……上(成吉思汗)麾诸军齐进,日未午大破之 [元]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
八月,大元大兵至野狐岭,承裕丧气,不敢拒战,退至宣平 [元]脱脱等《金史》
帝自将南伐,败金将定薛于野孤岭,取大水泺、丰利等县 [明]宋濂等《元史》
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野狐岭战役相关过程,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金史》主观色彩浓厚,完全为污蔑金兵之词
B.《元史》属于第三方编修的正史,最具有说服力
C.《元朝名臣事略》成书于元代,学术价值最高
D.野狐岭战役相关史实应利用多重史料综合研判
【答案】D
【解析】三位史学家站在不同角度对野狐岭战役有不同描述,表明探究野狐岭战役应该多方考证,利用各类史料综合研判,故选D项;脱脱在《金史》的描述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但不完全是污蔑金兵之词,排除A项;《元史》具有一定的客观说服力,但孤证不立,仍需要多种史料综合考证,排除B项;学术价值的高低不取决于其成书年代,排除C项。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