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考点精讲 第8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学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考点精讲 第8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学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4 12:00:26

文档简介

第8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知识导图
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也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
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和实行奏折制度,这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封建制度也逐渐走向衰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清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经济 发展与迟滞并存: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思想文化 承古萌新:一方面,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传统技术继续发展,市民文化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带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潮产生,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对外关系 对外政策从开放逐渐走向闭关锁国,这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发展潮流。我国沿海地区遭到外国势力尤其是西方势力的侵扰
民族关系 通过战争、和议、册封、设置机构等多种措施加强了中央政府与蒙古、西藏等地的交流,从而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一、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废除宰相制度
A.目的:①    。
B.影响: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设立内阁
A.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B.设立: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
C.职责:大学士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②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③    ”。
(3)宦官专权
A.机构:内廷宦官机构④    。
B.权力: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选官制度:科举考试强化
A.考试人员: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
B.考试范围:从⑤    中命题。
C.级别:分为乡试、⑥    与殿试三级。
(2)考核制度
A.⑦    :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考核结果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
B.⑧    :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3)监察
A.内容:⑨   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⑩   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
B.特点: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员,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
3.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
A.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B.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郑和远航海外,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    。
C.影响: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2)沿海形势
A.戚继光抗倭
概况: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影响: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朝廷放松了对       的限制。
B.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
C.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4.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内陆边疆
蒙古族 筑长城防御 为防御鞑靼、瓦剌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
战争 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
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藏族 封授称号 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机构管辖 设立了    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女真族 机构管辖 明朝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   
封授官号 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明清易代
A.女真族建金:首领努尔哈赤于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
B.清朝建立: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C.明朝的灭亡: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
D.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    制度
A.形成: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B.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中枢秘书机构变化
A.军机处: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    。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B.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3)文字狱
A.概况: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  。
B.影响: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2.官员管理
(1)考核: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2)监察:将六科并入    ,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
3.疆域的奠定
(1)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东南 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 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       》,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北部 和西 北部 清军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进贡
1757年,清军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清军平定了大、小和卓兄弟发动的叛乱;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    ,总领军政事务
[基础判断]
1.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加强,是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表现。 (  )
错误 【详解】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加强,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重要标志,而非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表现。 封建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其消极作用日益暴露,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和进步。
2.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创立内阁,使皇权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  )
错误 【详解】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设立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内阁是明成祖时期创立的。
3.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设立奴儿干都司,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  )
错误 【详解】奴儿干都司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而不是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4.清朝时军机处并非只处理军务。 (  )
正确 【详解】最初,军机处不过是西北用兵时筹办军务的临时机构,后来其职责几乎无所不包。军机处所承担的职责使它逐渐成为掌管和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5.明代内阁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地位始终很低。 (  )
错误 【详解】明代内阁有一定的权力,且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明后期内阁地位上升,内阁首辅可以操纵朝政。但这些都是皇帝意志的反映,是皇帝权力的延伸,是君主集权加强的表现。
6.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清政府设驻藏大臣,二者都具有管理全国佛教事务的职责。 (  )
错误 【详解】宣政院和驻藏大臣职责中的共同之处在于管理西藏军事、行政事务。
7.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
错误 【详解】随着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统治者强化了对社会基层的控制,并加强对边疆的治理,这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概念阐释]
1.中华朝贡体系
中华朝贡体系是最为典型的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体系。东亚朝贡体系是以中国的中原统一王朝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
2.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改土设流、废土改流。改土归流始于明朝中后期,即废除原来西南地区实行的土司制度,改由朝廷中央政府委派流官进行管理。
3.金瓶掣签制度
金瓶掣签制度又称金瓶鉴别,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方式的制度,于1792年正式设立。该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最终经皇帝批准。这一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图解历史]
  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
[视野拓展]
1.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实行“海禁”。“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2.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突出特点
(1)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2)内容详尽而全面。特别是清代,致力于维护满洲贵族在政权中的核心地位,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续表)
西南 清初,清政府册封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尊号,康熙时,赐予五世班禅以“        ”尊号;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1793年,清政府颁布《        》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2)因地制宜的统治措施:清朝专设    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清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    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4.统治危机的初显
(1)内部危机——农民起义不断
A.背景:清朝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
B.表现: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2)外部危机——闭关锁国
A.背景: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B.概况: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    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    ”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
C.评价: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答案】①加强皇权 ②票拟 ③批红 ④司礼监 ⑤四书五经 ⑥会试 ⑦考满 ⑧考察 ⑨都察院监察御史 ⑩六科给事中 红海沿岸 私人海外贸易 和议与册封 贸易交流 行都指挥使司 奴儿干都司 奏折 军机处 文字狱 都察院 尼布楚条约 伊犁将军 班禅额尔德尼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理藩院 因地制宜 广州 十三行
  (3)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它表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只得靠强权、皇权的绝对化、特务统治等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控制)。
[命题提醒]
要从家国情怀的视角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对国家主权、民族凝聚力和国家治理等方面的重大意义。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明清中枢机构的变化
材料一 ①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②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逐渐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
——摘编自[英]崔瑞德、[美]牟复礼《剑桥
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
材料二 ③世宗时,因西北用兵,设立军机处,后遂相沿未撤。从此以后,机要的事务,都归军机,④唯寻常本章,乃归内阁。军机处之权,就超出内阁之上了。六部长官,都满汉并置。而吏、户、兵、刑四部,尚侍之上,又有管部大臣,以致互相牵制,事权不一。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简史》
【提取信息】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中枢机构的变化。
【教你提取】
①→从内阁的性质来看;
②→从明朝内阁的权力扩大来看;
③→从军机处的设置来看;
④→从清朝内阁的权力来看。
试答:变化:内阁起初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后来内阁权力逐渐扩大;军机处由处理西北军务到处理全国政务;军机处权力逐渐超过内阁,内阁权力越来越小。
层级二 历史解析:乾隆朝绘制清朝疆域图的原因
材料 下表所示为康、雍、乾三朝时期绘制疆域图简况。
康熙朝 1708年,康熙帝“谕传教西士分赴内蒙各部、中国各省,遍览山水城廓,用西学量法,绘画地图”。于1718年绘成了《康熙皇舆全览图》
雍正朝 沿用为康熙朝测绘地图的西方传教士,对于尚不能进行精确测量的西域地区,仍在地图上以虚线标注
乾隆朝 测绘工作以大清技术人员为主,吸收在准部、回部进行实地测绘地图的成果,修正西藏地区的部分错误,于1760年绘成更完整、详细的全国地图《乾隆内府舆图》,达到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最高水平
【探究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乾隆朝进一步绘制清朝疆域图的原因。
【教你探究】
围绕清朝康乾时期的疆域版图,调动相关知识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试答:原因:乾隆时,清朝在西北及西部地区的疆域版图得到了进一步开拓;出于对统一多民族国家进行有效管理的需要;此前绘制的疆域地图存在诸多不准确之处;当时地图测绘技术有了更大的进步;等等。
层级三 开放写作:古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材料 中国古代各个王朝,不管是汉族王朝,还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都根据各自历史背景的不同,制定了各具时代特色的民族政策。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具有开拓性、抚纳性、融合性、同化性、羁縻性和多面性的特点。
特点 概说
开拓性 民族政策中为扩充疆域服务的特点
抚纳性 民族政策中优待、照顾少数民族的特点
融合性 民族政策中使各民族相互吸收,形成一个非甲非乙新民族的特点
同化性 民族政策中使少数民族汉化的特点
多面性 民族政策中对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不同政策的特点
羁縻性 民族政策中给予少数民族一定自主权的特点
——摘编自张思齐《红墙读史》
【写作题目】根据材料,任选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两个特点,并结合具体史实进行简要说明。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任选特点,进行简要说明
再读材料,定信息 时空定位 中国古代
关系定位 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两个特点
后分析并说明 说明 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民族政策进行说明
试答:示例
开拓性:秦朝周边生活着众多民族,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秦初军事强盛,南抚夷、越,北击匈奴,扩大了疆域;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对匈奴发动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设置四郡,加强了对边地的管辖。
多面性:因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清政府武力打击准噶尔部,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清初,西藏最有影响的佛教领袖来京朝贺,清政府册以“达赖喇嘛”尊号,历世达赖均由中央册封,后又派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和班禅共同治理西藏;因西南地区的土司有一定的割据性,自雍正开始,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任选两个特点回答即可)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1·湖北·4)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情境设置 政治生活情景
聚焦考点 明朝的社会治理
素养立意 历史解释
问题 要求 ①明确案例完整信息; ②措施的作用:思维主题
易错 排查 B项逻辑错误 “杜绝”的说法过于绝对
C项逻辑错误 司法官吏按增加的“例”处理新问题,不能确保审判结果公正
易错 排查 D项逻辑错误 司法官吏按“例”处理新问题,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合理 推论 明代大量增补各类“例”来辅佐、补充律,有利于司法官吏处理新出现的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故选A项
【类题精练】
1.(2021·天津·4)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以明太祖废丞相的史实创设学习情境,主要考查对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认识。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初沿袭元制,设中书省,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由此导致朱元璋废丞相撤中书省,故B项正确;丞相个人品质是影响因素,并非根本因素,A项排除;材料涉及皇权与相权的关系,而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项排除;君主专制强化是废丞相产生的影响,D项排除。
2.(2022·湖南·5)嘉庆七年(1802年),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答案】 A
【解析】 本题以清朝时中央官员以特殊身份收受贿赂创设学习情境,主要考查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认识。清朝南书房是康熙皇帝设立的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加强皇权的内侍机构。题干材料中体现出中央官员以南书房行走的身份收受贿赂,其实质就是借助皇帝的权威来行事,从而反映出皇权的强化,故选A项;材料只是说周兴岱收受贿赂,这不能说明官员俸禄入不敷出,故排除B项;材料中周兴岱只是以南书房行走的身份行事,不能说明南书房地位提高,故排除C项;材料中只提及一名中央官员在地方收受贿赂,不足以说明中央吏治十分混乱,故排除D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历史地图
1.(2023·重庆南开中学高三模拟)卫所是明代常备军的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设卫所,屯驻军队,将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下图为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局部),据所学知识推断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是(  )。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材料以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国防等信息为载体考查明代卫所的集中分布情况。①处为京师附近,历朝历代均在都城附近布置重兵防守以保卫京师安全,明朝也不例外,如在天津设置重兵,故有“天津卫”之称,故①正确。②处为东北地区,在此设置卫所有助于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与防御,尤其是明后期,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力量发展壮大,对明朝统治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明政府在此设置卫所可以加强对建州女真的防御,故②正确。③处为南京一带,明初建都于南京,是后来北京之外的另一个政治中心,明政府出于维护南京政治稳定的目的,在此设置卫所,布置重兵。此外,南京位于长江和大运河交汇之处,是大明王朝财源通道的重要枢纽,为了保证江南财税收入、生产生活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北京,明政府必然在南京设置卫所,故③正确。④处是东南沿海地区,在此设置卫所有助于加强东南海防,防止海上敌对势力及倭寇的侵扰,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3·重庆高三8月质量检测)“揭帖”原为明初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包括商榷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等。这一变化表明(  )。
A.内阁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
B.官僚队伍能够有效制衡专制皇权
C.明代政治体制日益走向僵化
D.内阁在中枢决策中具有重要地位
【答案】D
【解析】由“商榷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等”可知,内阁在中枢决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故选D项;内阁是皇权下的顾问和侍从机构,题干所述信息并未超出这一规定的职权范围,所以不能说内阁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排除A项;明朝时专制皇权得到强化,官僚队伍有效制衡专制皇权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题干中仅涉及皇帝与内阁在沟通方式方面的变化,其内容依然是处理朝政事务,不能体现明代政治体制日益走向僵化,排除C项。
3.(2022·辽宁大连高三双基测试)清朝初期,人口主要按照人丁数统计,如顺治十八年(1661年)人丁数为1913万。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统计标准逐渐发生变化,乾隆时期,发展到按照实际人口来统计,如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人口数为3.01亿。这反映了当时(  )。
A.人口统计标准混乱 B.人头税负担仍沉重
C.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D.人口数量大大增加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清朝初期,人口主要按照人丁数统计……乾隆时期,人口统计发展到按照实际人口来统计”可知,清代人口统计标准由按人丁数即成年人数统计变为按实际人口统计,这与政府废除人丁税有关,说明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清朝政府人口统计标准的变化,而非统计标准混乱,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摊丁入亩”政策实施后废除了人头税,排除B项;根据材料“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人口数为3.01亿”可知,人口数量大大增加只是材料的表象,而非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排除D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2·北京市房山区二模)乾隆皇帝谕旨:“伊等如此携眷,远道辛苦,乞求前来者,殊为可悯,理应妥善安抚办理。”下列可以与此谕旨相互印证的是(  )。
A.萨班灵骨塔遗址 B.奴儿干永宁寺碑
C.清朝修建台湾府城 D.土尔扈特部归顺记石碑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伊等如此携眷……理应妥善安抚办理”可知,此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归顺清廷,乾隆皇帝为了纪念土尔扈特部归顺,特命人竖立土尔扈特部归顺记石碑,以此歌颂清廷的政绩,故选D项;萨班灵骨塔是蒙古统治者为吐蕃首领萨班修建的安放灵骨的墓葬,这体现了元朝和西藏地区之间的政治联系密切,排除A项;奴儿干永宁寺碑是明朝宦官亦失哈奉旨巡视奴儿干都司时竖立的,是明朝政府对黑龙江流域及库页岛实行管辖的物证,也是研究明代东北的重要史料,排除B项;台湾府城建于雍正元年(1723年),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2(共50张PPT)
第四单元 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8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知识导图
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也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
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和实行奏折制度,这
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封建制度也逐渐走向衰落。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进一步巩固,清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经济 发展与迟滞并存: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
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
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思想 文化 承古萌新:一方面,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传统技术继续发展,市民文化进
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带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潮产生,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
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对 外 关 系 对外政策从开放逐渐走向闭关锁国,这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与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发展潮流。我国沿海地区遭到外国势力尤其是西
方势力的侵扰
民 族 关 系 通过战争、和议、册封、设置机构等多种措施加强了中央政府与蒙古、西藏
等地的交流,从而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续表
一、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废除宰相制度
A.目的:①__________。
B.影响: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设立内阁
A.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B.设立: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
加强皇权
C.职责:大学士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②______”;皇帝
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③______”。
(3)宦官专权
A.机构:内廷宦官机构④________。
B.权力: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票拟
批红
司礼监
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选官制度:科举考试强化
A.考试人员: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
B.考试范围:从⑤__________中命题。
C.级别:分为乡试、⑥______与殿试三级。
四书五经
会试
(2)考核制度
A.⑦______: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考核结果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
的依据。
B.⑧______: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
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3)监察
A.内容:⑨________________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⑩
____________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
B.特点: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员,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
考满
考察
都察院监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
3.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
A.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B.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郑和远航海外,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 ____
______。
C.影响: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红海沿岸
(2)沿海形势
A.戚继光抗倭
概况: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
重创倭寇。
影响: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朝廷放松了对 ______________的限制。
B.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
C.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私人海外贸易
4.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内陆边疆
蒙古族 筑长城防御 为防御鞑靼、瓦剌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
战争 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
____________ 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__________ 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

藏族 封授称号 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机构管辖 设立了 ______________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
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女真族 机构管辖 明朝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 ____________
封授官号 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和议与册封
贸易交流
行都指挥使司
奴儿干都司
(2)明清易代
A.女真族建金:首领努尔哈赤于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
B.清朝建立: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C.明朝的灭亡: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
D.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 ______制度
A.形成: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
他中转、收发环节。
B.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
机构的控制。
奏折
(2)中枢秘书机构变化
A.军机处: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 ________。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
监督下工作,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B.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3)文字狱
A.概况: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 ________。
B.影响: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军机处
文字狱
2.官员管理
(1)考核: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2)监察:将六科并入 ________,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
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
都察院
3.疆域的奠定
(1)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东南 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 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 ____________》,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
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北部 和西 北部 清军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进贡
1757年,清军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清军平定了大、小和卓兄弟发动的叛
乱;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
长、旗长;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 __________,总领军政事务
尼布楚条约
伊犁将军
西南 清初,清政府册封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尊号,康熙时,赐予五世班禅以
“ ______________”尊号;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
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1793年,清政府颁布《 _______________
___》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2)因地制宜的统治措施:清朝专设 ________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清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 __________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
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班禅额尔德尼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理藩院
因地制宜
(续表)
4.统治危机的初显
(1)内部危机——农民起义不断
A.背景:清朝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
B.表现: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2)外部危机——闭关锁国
A.背景: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B.概况: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 ______一处,并规定由官府
特许的“ ________”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
C.评价: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广州
十三行
[基础判断]
1.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加强,是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表现。( )
错误
【详解】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加强,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重要标志,而非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表现。 封建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其消极作用日益暴露,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和进步。
2.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创立内阁,使皇权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
错误
【详解】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设立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内阁是明成祖时期创立的。
3.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设立奴儿干都司,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
奴儿干都司的设立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
错误
【详解】奴儿干都司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而不是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4.清朝时军机处并非只处理军务。( )
正确
【详解】最初,军机处不过是西北用兵时筹办军务的临时机构,后来其职责几乎无所不包。军机处所承担的职责使它逐渐成为掌管和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5.明代内阁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地位始终很低。( )
错误
【详解】明代内阁有一定的权力,且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明后期内阁地位上升,内阁首辅可以操纵朝政。但这些都是皇帝意志的反映,是皇帝权力的延伸,是君主集权加强的表现。
6.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清政府设驻藏大臣,二者都具有管理全国佛教事务的职
责。( )
错误
【详解】宣政院和驻藏大臣职责中的共同之处在于管理西藏军事、行政事务。
7.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错误
【详解】随着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统治者强化了对社会基层的控制,并加强对边疆的治理,这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概念阐释]
1.中华朝贡体系
中华朝贡体系是最为典型的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体系。东亚朝贡体系是以中国的中原统一王朝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
2.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改土设流、废土改流。改土归流始于明朝中后期,即废除原来西南地区实行的土司制度,改由朝廷中央政府委派流官进行管理。
3.金瓶掣签制度
金瓶掣签制度又称金瓶鉴别,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方式的制度,于1792年正式设立。该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最终经皇帝批准。这一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图解历史]
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
[视野拓展]
1.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实行“海禁”。“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2.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突出特点
(1)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2)内容详尽而全面。特别是清代,致力于维护满洲贵族在政权中的核心地位,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3)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它表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只得靠强权、皇权的绝对化、特务统治等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控制)。
[命题提醒]
要从家国情怀的视角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对国家主权、民族凝聚力和国家治理等方面的重大意义。
培优磨尖课
主观题突破
选择题突破
主观题突破
层级一 信息提取:明清中枢机构的变化
材料一 ①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②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逐渐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
—— 摘编自[英]崔瑞德、[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
材料二 ③世宗时,因西北用兵,设立军机处,后遂相沿未撤。从此以后,机要的事务,都归军机,④唯寻常本章,乃归内阁。军机处之权,就超出内阁之上了。六部长官,都满汉并置。而吏、户、兵、刑四部,尚侍之上,又有管部大臣,以致互相牵制,事权不一。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简史》
【提取信息】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中枢机构的变化。
【教你提取】
①→从内阁的性质来看;
②→从明朝内阁的权力扩大来看;
③→从军机处的设置来看;
④→从清朝内阁的权力来看。
试答:变化:内阁起初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后来内阁权力逐渐扩大;军机处由处理西北军务到处理全国政务;军机处权力逐渐超过内阁,内阁权力越来越小。
层级二 历史解析:乾隆朝绘制清朝疆域图的原因
材料 下表所示为康、雍、乾三朝时期绘制疆域图简况。
康熙 朝 1708年,康熙帝“谕传教西士分赴内蒙各部、中国各省,遍览山水城廓,用西
学量法,绘画地图”。于1718年绘成了《康熙皇舆全览图》
雍正 朝 沿用为康熙朝测绘地图的西方传教士,对于尚不能进行精确测量的西域地区,
仍在地图上以虚线标注
乾隆 朝 测绘工作以大清技术人员为主,吸收在准部、回部进行实地测绘地图的成果,
修正西藏地区的部分错误,于1760年绘成更完整、详细的全国地图《乾隆内府
舆图》,达到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最高水平
【探究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乾隆朝进一步绘制清朝疆域图的原因。
【教你探究】
围绕清朝康乾时期的疆域版图,调动相关知识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试答:原因:乾隆时,清朝在西北及西部地区的疆域版图得到了进一步开拓;出于对统一多民族国家进行有效管理的需要;此前绘制的疆域地图存在诸多不准确之处;当时地图测绘技术有了更大的进步;等等。
层级三 开放写作:古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材料 中国古代各个王朝,不管是汉族王朝,还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都根据各自历史背景的不同,制定了各具时代特色的民族政策。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具有开拓性、抚纳性、融合性、同化性、羁縻性和多面性的特点。
特点 概说
开拓性 民族政策中为扩充疆域服务的特点
抚纳性 民族政策中优待、照顾少数民族的特点
融合性 民族政策中使各民族相互吸收,形成一个非甲非乙新民族的特点
同化性 民族政策中使少数民族汉化的特点
多面性 民族政策中对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不同政策的特点
羁縻性 民族政策中给予少数民族一定自主权的特点
——摘编自张思齐《红墙读史》
【写作题目】根据材料,任选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两个特点,并结合具体史实进行简要说明。
【教你写作】
先审题,明要求 任选特点,进行简要说明
再读材料,定信息 时空定位 中国古代
关系定位 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两个特点
后分析并说明 说明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民族政策进行 说明
试答:示例
开拓性:秦朝周边生活着众多民族,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秦初军事强盛,南抚夷、越,北击匈奴,扩大了疆域;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对匈奴发动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设置四郡,加强了对边地的管辖。
多面性:因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清政府武力打击准噶尔部,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清初,西藏最有影响的佛教领袖来京朝贺,清政府册以“达赖喇嘛”尊号,历世达赖均由中央册封,后又派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和班禅共同治理西藏;因西南地区的土司有一定的割据性,自雍正开始,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任选两个特点回答即可)
选择题突破
样题透析
(2021·湖北·4)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
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
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A
·考法
情境设置 政治生活情景
聚焦考点 明朝的社会治理
素养立意 历史解释
·解法
问题要求 ①明确案例完整信息; ②措施的作用:思维主题
易错排查 B项逻辑错误 “杜绝”的说法过于绝对
C项逻辑错误 司法官吏按增加的“例”处理新问题,不能
确保审判结果公正
易错排查 D项逻辑错误 司法官吏按“例”处理新问题,有利于缓和
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合理推论 明代大量增补各类“例”来辅佐、补充律,有利于司法官吏处理新出现 的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故选A项
类题精练
1.(2021·天津·4) 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
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
是( )。
B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解析] 本题以明太祖废丞相的史实创设学习情境,主要考查对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认识。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初沿袭元制,设中书省,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由此导致朱元璋废丞相撤中书省,故B项正确;丞相个人品质是影响因素,并非根本因素,A项排除;材料涉及皇权与相权的关系,而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项排除;君主专制强化是废丞相产生的影响,D项排除。
2.(2022·湖南·5)嘉庆七年(1802年),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
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 )。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A
[解析] 本题以清朝时中央官员以特殊身份收受贿赂创设学习情境,主要考查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认识。清朝南书房是康熙皇帝设立的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加强皇权的内侍机构。题干材料中体现出中央官员以南书房行走的身份收受贿赂,其实质就是借助皇帝的权威来行事,从而反映出皇权的强化,故选A项;材料只是说周兴岱收受贿赂,这不能说明官员俸禄入不敷出,故排除B项;材料中周兴岱只是以南书房行走的身份行事,不能说明南书房地位提高,故排除C项;材料中只提及一名中央官员在地方收受贿赂,不足以说明中央吏治十分混乱,故排除D项。
创新衍练
[新情境]历史地图
1.(2023·重庆南开中学高三模拟)卫所是明代常备军的军事
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设卫所,屯驻军队,将若干府
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右图为明万历年间疆域
示意图(局部),据所学知识推断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
区域是( )。
D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材料以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国防等信息为载体考查明代卫所的集中分布情况。①处为京师附近,历朝历代均在都城附近布置重兵防守以保卫京师安全,明朝也不例外,如在天津设置重兵,故有“天津卫”之称,故①正确。②处为东北地区,在此设置卫所有助于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与防御,尤其是明后期,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力量发展壮大,对明朝统治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明政府在此设置卫所可以加强对建州女真的防御,故②正确。③处为南京一带,明初建都于南京,是后来北京之外的另一个政治中心,明政府出于维护南京政治稳定的目的,在此设置卫所,布置重兵。此外,南京位于长江和大运河交汇之处,是大明王朝财源通道的重要枢纽,为了保证江南财税收入、生产生活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北京,明政府必然在南京设置卫所,故③正确。④处是东南沿海地区,在此设置卫所有助于加强东南海防,防止海上敌对势力及倭寇的侵扰,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新视角]聚焦变化
2.(2023·重庆高三8月质量检测)“揭帖”原为明初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
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
要方式,包括商榷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等。这一变化表明( )。
A.内阁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 B.官僚队伍能够有效制衡专制皇权
C.明代政治体制日益走向僵化 D.内阁在中枢决策中具有重要地位
D
[解析] 由“商榷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等”可知,内阁在中枢决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故选D项;内阁是皇权下的顾问和侍从机构,题干所述信息并未超出这一规定的职权范围,所以不能说内阁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排除A项;明朝时专制皇权得到强化,官僚队伍有效制衡专制皇权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题干中仅涉及皇帝与内阁在沟通方式方面的变化,其内容依然是处理朝政事务,不能体现明代政治体制日益走向僵化,排除C项。
3.(2022·辽宁大连高三双基测试)清朝初期,人口主要按照人丁数统计,如顺治十八
年(1661年)人丁数为1913万。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统计标准逐渐发
生变化,乾隆时期,发展到按照实际人口来统计,如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人口
数为3.01亿。这反映了当时( )。
A.人口统计标准混乱 B.人头税负担仍沉重
C.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D.人口数量大大增加
C
[解析] 根据材料“清朝初期,人口主要按照人丁数统计……乾隆时期,人口统计发展到按照实际人口来统计”可知,清代人口统计标准由按人丁数即成年人数统计变为按实际人口统计,这与政府废除人丁税有关,说明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清朝政府人口统计标准的变化,而非统计标准混乱,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摊丁入亩”政策实施后废除了人头税,排除B项;根据材料“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人口数为3.01亿”可知,人口数量大大增加只是材料的表象,而非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排除D项。
[新视角]史学研究
4.(2022·北京市房山区二模)乾隆皇帝谕旨:“伊等如此携眷,远道辛苦,乞求前来者,
殊为可悯,理应妥善安抚办理。”下列可以与此谕旨相互印证的是( )。
A.&1& 萨班灵骨塔遗址 B.&2& 奴儿干永宁寺碑
C.&3& 清朝修建台湾府城 D.&4& 土尔扈特部归顺记石碑
D
[解析] 根据材料“伊等如此携眷……理应妥善安抚办理”可知,此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归顺清廷,乾隆皇帝为了纪念土尔扈特部归顺,特命人竖立土尔扈特部归顺记石碑,以此歌颂清廷的政绩,故选D项;萨班灵骨塔是蒙古统治者为吐蕃首领萨班修建的安放灵骨的墓葬,这体现了元朝和西藏地区之间的政治联系密切,排除A项;奴儿干永宁寺碑是明朝宦官亦失哈奉旨巡视奴儿干都司时竖立的,是明朝政府对黑龙江流域及库页岛实行管辖的物证,也是研究明代东北的重要史料,排除B项;台湾府城建于雍正元年(1723年),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