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灰雀》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电子白板、每人一台平板电脑、布置预习任务等
教材内容 分 析 《灰雀》是一篇讲述动物与人之间情感的文章,课文中描写了列宁、灰雀和小男孩之间发生的故事,表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感情。在本设计中,我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情感。
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以“情境创设,情感体验”为核心,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营造与课文内容相符合的场景,引导学生深入情境,增强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和认知能力,但对于一些抽象的情感表达和深层含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本设计中,我们将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人物情感。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和语法知识。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目标: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爱护动物意识。 4. 德育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诚信、守信的品质。引导学生体会人与动物互爱互助的美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尊重爱护,并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5. 思维品质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和创造性。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悟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想象和创编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在引导学生进行字里行间的分析和理解中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在拓展和创编中培养其思维的创造性。如学习完列宁与小男孩放回灰雀后故事的延续——“鸟儿在想些什么”等创造性表达。这种延伸由学生想象灰雀的思维活动入手,将学生带进一个神奇的鸟类世界,激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从而放飞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跨越思维的障碍,自由地驰骋于广阔的思维空间。在拓展延伸中培养其思维的创造性。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质疑:“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从而培养他们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在质疑和探究中培养其思维的创造性。并以此为契机渗透思维品质的培养于日常教学中。从文本出发多角度多侧面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努力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向创造性、深刻性、批判性发展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品评文字的美妙和作者的表达技巧与人文精神从而有效地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语感的积淀,在互动生成中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和灵性。 6. 学习习惯培养目标: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圈一圈、画一画好词佳句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圈一圈、画一画好词佳句等)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学会倾听)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敢于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合作表演)在以上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中,特别注意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各种教学资源都成为学生畅所欲言的素材,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能力的舞台,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成为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使三维目标在相互联系中相互渗透中得以完成。在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时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从教师方面考虑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及个性差异优化整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根据课文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课文内容,并通过图画、音乐及课件创设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让学生去感受品味语言文字的美妙与内涵,从而积淀语感,提高兴趣培养能力升华情操;二是在研究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去实施教学,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善于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考虑问题,解决疑难。从而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效果,真正使语文学科成为开启学生心扉培养创新能力及个性的学科。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理解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悟来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灰雀的录像或展示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灰雀的特点。提问:你们见过灰雀吗?了解灰雀的生活习性吗?引出课文《灰雀》。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的影像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二)阅读理解(15分钟) 学生使用平板电脑阅读《灰雀》课文。教师提出阅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从文本中获取信息的基本技能。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三)小组讨论(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灰雀有哪些特点?文中哪些描写表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小男孩为什么要捉走灰雀?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四)情境模拟(1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情境模拟,模拟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深入体验人物情感。教师给出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模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五)拓展延伸(5分钟) 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如果你是列宁或小男孩,你会怎么做?你想对灰雀说些什么?你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的主题和重点,回顾教学目标并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灰雀 列宁 男孩抓雀 喜爱 列宁看雀 灰雀 列宁寻雀 喜爱 列宁问雀 男孩 男孩放雀
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与三年级上册语文《灰雀》学科融合创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一、引言 在完成了“信息技术与三年级上册语文《灰雀》学科融合创新教学设计”的任务后,我深感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潜力和可能性。这篇教学反思将对我设计过程中的优点、不足,以及如何改进进行深入剖析。 二、设计过程中的优点 1. 利用技术创设情境:信息通过多媒体课件,我能够为学生呈现生动的灰雀形象,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2.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融合创新的教学设计:我试图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 三、设计过程中的不足 1. 技术运用不够熟练: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某些技术操作上还不够熟练,如动画效果、音视频剪辑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件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2. 学生参与度不均:虽然我尽力设计各种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较高,而部分学生则较为被动。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是我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 与传统教学的结合不够完善:在尝试融合创新的过程中,我发现虽然引入了信息技术,但在某些环节上还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有些脱节。 四、改进策略与展望 1. 提升自身技术能力:为了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我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如学习更多的多媒体制作技巧、掌握新的教学软件等。 2. 优化教学设计:针对学生参与度不均的问题,我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增强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 3. 与传统教学结合:在未来,我期望能够找到一种更加自然的方式,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结合,使两者相辅相成,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论 总的来说,这次“信息技术与三年级上册语文《灰雀》学科融合创新教学设计”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教学实践机会。通过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也明确了自己未来的改进方向。我相信,随着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能够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