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甘肃省普通高校招生适应性测试
地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清远市位于广东省中北部。2012年3月,广东省提出“广清一体化”发展战略。按照“广州总部、清远基地”的合作思路,建设高水平“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成了广清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广清实现了半小时通达,每天10余万人次往返两地。图1示意广州市和清远市地形和交通概况。据此回答1-3题。
1.有利于清远市融入“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的条件是
A.距广州近、交通便利B.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C.地形平坦、土壤肥沃D.经济发达、劳动力充足
2.清远市在“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中,应重点发展
A.传统种植业
B.先进制造业
C.酒店服务业
D.金融服务业
3.“广清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广州市
A.缓解交通拥堵
B.增加人口规模
C.形成产业集群
D.凝聚创新能力
世界文化遗产“苏库尔文化景观”位于非洲尼日利亚东北部海拔1045 米的石质山丘上(10°45′N,13°34′E),距州府约 290 千米, 年平均气温约28℃,干湿季分明。该遗产以梯田、传统村落、圣树崇拜等为文化特色并传承至今。图2示意该遗产地的传统村落景观。据此回答 4-5 题。
4.该遗产地居民的主要生产活动是
A.粮食作物种植B.干季游牧C.热带经济作物种植D.木材加工
5.该遗产地发展旅游业的核心优势是
A.国内客源市场广阔B.开发资金充足C.人地融合文化独特D.交通体系发达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约32 万平方千米,境内的柴达木盆地自然景观奇特,矿产资源丰富。20世纪 50年代以来,资源得以开采利用。近10余年旅游业发展迅速。表1显示该地不同时期常住人口数量。据此回答6-8题。
6.该地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增长率高B.农业土地开垦C.生态环境改善D.矿产资源开发
7.该地人口空间分布现状特征为
A.单核集中B.均匀分布C.多点集聚D.带状分布
8.旅游业发展对该地人口特征的影响包括
①常住人口快速增加 ②流动人口规模扩大③男女性别比达到平衡 ④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增加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通过遥感技术反映植被覆盖度的指数,NDVI值越大,表明植被覆盖度越高。图3示意我国某区域位置。据此回答9-11题。
9.为获得该区域 NDVI年内最大值分布图,最适合选取的遥感影像的月份是
A.2月 B.4月C.8月 D.11月
10.提高该区域NDVI值最合理的措施是
A.大面积植树B.降低放牧强度C.开垦荒地D.抽取地下水灌溉
11.当该区域NDVI值显著增大时
A.下垫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B.沙丘活化程度增加C.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D.实际蒸散发增加丹麦西海岸某海上风电场、海面上出现了一层薄薄的“海烟”。近200米高的风车徐徐转动,风车下风向形成了条带状的浓雾,图4示意当时场景。据此回答 12-14题。
12.图中“海烟”的形成原因是
A.冷湿空气经过暖流影响的暖海面B.暖湿空气经过寒流影响的冷海面C.海面辐射冷却后近海面空气降温D.冷锋过境时暖空气被抬升后降温
13.图中条带状浓雾形成的关键过程是
A.海面水汽整体上升B.近海面空气受风车扰动混合C.风车后风速降低D.冷空气经过风车后被加热14.图中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A.春季午后B.夏季黄昏C.秋季傍晚D.冬季早晨2023年7月,某中学组织学生赴加拿大开展地理研学,植物-土壤研学小分队在寒温带针叶林考察时发现:林中乔木高大笔直,以松、杉为主,林下草本稀,枯枝落叶松软潮湿。据此回答 15-16题。
15.林下草本稀疏的气候原因是
A.温度过低B.风速过大C.光照不足D.水分匮缺
16.研学小分队观察到林下土壤剖面普遍
A.腐殖质层厚B.钙积层明显C.以红色为主D.黏粒含量低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 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泰国是东盟最大的汽车生产和出口国,汽车产业基础好,目前处于产业升级阶段。泰国计划将其东部经济走廊打造成世界级经济、贸品、交通和物流中心,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将乘用车销量中新能源车的比例提高到50%。2021年,中国和东盟正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23年10月,中国某新能源车企在泰国罗勇府泰中罗勇工业园投资建厂,涵盖电池、电机、发动机、涂装、总装等生产部门。该厂生产的新能源汽车除投放泰国本土市场外,还将出口到其他国家。图5示意泰国东部经济走廊况。图5
(1)总结图示区域汽车制造相关产业的分布特征。(2分)
(2)分析罗勇府承接该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有利条件。(6分)
(3)推测泰国东部经济走廊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东盟的辐射促进作用。(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重庆市北碚区中梁山顶部发育的背斜谷地,被称为“ 上”。该地年降水量 1000毫米以上,自然土壤瘠薄,缺水现象时常发生。萝卜生长需水量大,土层要求较厚。“ 上”村民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善水土状况种植萝卜,逐渐打造出爽口脆甜、无公害的特色农产品“ 上萝卜”。“ 上萝卜”于 2013 年被列入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目录,种植范围限定在“ 上”4个行政村,目前年产量达 9000余吨。为进一步实现“ 上”乡村经济振兴,村民提出“乡村旅游”和“萝卜深加工”两个发展方向。图6示意“ 上”位置及地层结构。
(1)描述“ 上”的地貌形成条件及过程。(8分)
(2)分析“ 上”土壤瘠薄、时常缺水的原因。(8分)
(3)列举“ 上”村民采取哪些措施克服了萝卜种植的限制条件。(3分)
(4)比较两个发展方向,指出合理的一个并说明理由。(3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新安江流域地跨皖浙两省,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约1600毫米。新安江水库入库径流量的 70%左右来自安徽。21世纪初,流域内普遍存在生态破坏、水体污染等问题。2010年,新安江水库爆发蓝藻危机。2012年,两省开展新安江流城跨省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实施后,跨省断面水质显著改善,新安江水库水质总体保持为优。图7示意新安江流域水系及 2010年土地利用分布。
(1)概括安徽省境内新安江水系的形状特征。(2分)
(2)结合土地利用,说明 2012年前新安江水库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地及类型。(8分)
(3)为继续改善跨省断面水质,分别提出两省应采取的可行性措施。(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