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我要的是葫芦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4我要的是葫芦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3 21:2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课 题 《我要的是葫芦》
课时安排 2个课时 课前准备 手绘插图 网络图片 希沃白板 美图秀秀
教材内容 分 析 《我要的是葫芦》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4课。本单元围绕“思维方法”这个主题编排了3篇富含寓意的文章,旨在让学生从小事中明白一些道理:如要有开阔的眼界,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等。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文章语言优美,富含哲理,讲述了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可在葫芦长蚜虫后不听取邻居的建议,最后葫芦都掉落的故事。通过这篇寓言,主要告诉了学生看问题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同一意思的句子能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自然表达出了不同的情感。
设计理念 一、多媒体的应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语文教学容量等方面确实有其独特的优势,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图片,让学生获得感受,为此引用了大量丰富多彩的图片和动画,为课堂锦上添花,真正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和互补作用。 二、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图片,让学生获得感受,为此引用了大量丰富多彩、视觉冲击力强的图片和动画,为课堂锦上添花,真正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和互补作用。 三、课件运用了蒙层、超链接、互动游戏、动画等技术手段。遵循课件设计的科学性、高效性、目的性和艺术性原则。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乐趣。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想象力丰富的特点。经过两个多学期的学习,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有了初步的识字能力。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简单概括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大致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基于此,我会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从插图中理解故事的内容。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划分为两个课时,这节课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两课时的教学目标分别是: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葫、芦、藤、谢、蚜、啊、慢”七个生字,会写“谢、棵”等左窄右宽的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积累像“细长的葫芦藤”等这样的短语,会用短语简单描述事物。 3.了解一颗葫芦的样子,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积累短语。 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1.了解一颗葫芦的样子,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2.学写“谢”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课前听歌《葫芦娃》。 一、揭示课题 1.出示生字 “葫”、“芦”。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字,猜猜,这是什么字?你为什么这样猜?(真能干)仔细观察它们的偏旁,你知道它们和什么有关?(和植物有关) (是呀,这就是形声字构字规律的巧妙之处) 2.现在它们是一对好朋友,手拉着手,你会读吗?发现词语“葫芦”的“芦”读轻声。男女生读词语。(读得不错)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葫芦吧。 3.观看微课,介绍“葫芦” 4.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跟葫芦有关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 ,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 用学生现有的知识导入,在通过老师自己录制的微课,把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到课题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欣赏用葫芦制作的工艺品图片,更系统的展现本课的重难点。 从P1页单击下一页进入P2,P2是一个微课。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翻开书64面,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老师给你们的阅读提示: 1)圈出文中的生字词,把它们多读几遍。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字交流反馈。 1)带拼音的词语(小老师带读) 看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生字朋友迫不及待地跳出来要和大家见面了,你们能准确地和它们打招呼吗?请两个小老师带读。 (小老师真不错,都注意了后鼻音的字“藤”“盯”,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吧。) 2)去拼音的词语(开火车读) 没有了拼音朋友的帮忙,你们还能认识它们吗?哪列小火车试试。小火车又快又稳,你们发现没,第二行的词语中的最后一个字都是读轻声,男生试试,女生试试。 3)游戏:分类识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说说特点。 能把字的读音读准只完成是认字任务的一半,分清字的结构也是关键,这些生字找不到家了你能帮帮它们吗? 4)孩子们真了不起,几遍下来,生字已经记得滚瓜烂熟了,那其他的两个读书要求你完成了吗?老师要来考考大家。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和老师标的一样吗?) 3.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知道吗?根据老师的提示说一说。 (真棒,认好生字、读通课文是学习课文的好方法,其实,仔细观察课文插图也是一种好方法。) 4.文中一共有几幅插图?(两幅)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有啥一样的地方?又有啥不一样的地方?课文中哪个段落是描写第一幅图的,哪个段落是描写第二幅图的呢?那就先让我们一起去第一自然段看看吧。
设计意图 多媒体的运用,让整个课堂学习氛围浓厚,特别是涉及到学生亲自来操作的环节,他们更是积极性高。 P5是可以请学生上前移动字,进行回归。 3.P6也可以让学生上前填写自然段。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随文识字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着书,听老师读第一自然段,边听边想:这个自然段描写了葫芦的什么?用笔圈出来。 2. 反馈交流。谁来说说,都写了葫芦的什么?(藤、叶子、花、小葫芦)老师这有一棵葫芦,你能帮这些词语找到相对应的事物吗? (真是生活的有心人,掌声送给他)你们瞧,这葫芦藤、绿叶、小花、小葫芦就组成了一棵茁壮的葫芦,这里“小葫芦”的“葫芦”指的是它的果实,而“一棵葫芦”中的“葫芦”指的是它的全部。让我们仔细去瞧瞧这棵葫芦的 3.学生字“藤” (1)出示一棵葫芦的图片,出示“葫芦藤”这个词语,哪里是葫芦藤?学生字“藤”,个别读,齐读。提醒注意:这是后鼻音的字,读好! (2)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它?齐读词语“葫芦藤”。 (3)在我们的生活中,藤类植物还有很多,你看,(出示其他藤类植物的图片)西瓜有藤,它叫西瓜藤,这是南瓜,它有南瓜藤…… (4)这些藤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用书中的词语告诉老师,出示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齐读。你还能说“细长的( )”。 4.学习:绿叶 图片理解:长满了绿叶 1)瞧,这是葫芦的绿叶,书上是怎么描写的?(示句: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 2)一片绿叶能叫长满了绿叶吗?这样呢?这样呢?是呀!密密层层的,一片挨着一片、一片叠着一片就叫做长满了绿叶。你能把这句读好吗?读出绿叶的满,读出绿叶的多。 3)诶!这里有两个一样的字,可是你们却读的不一样的读音,为什么?学习多音字“长” 5.学习“小花” 1)葫芦的花可漂亮了,是什么颜色的?雪白的。 2)像这样雪白的什么你还会说吗? 3)你能美美地读读这句吗? 6.学习“小葫芦” 1)美丽的花凋落之后,一个个小葫芦就长出来了,谁能读读这句?(示句: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2)这里藏着一个生字宝宝,谁能读?学习生字“谢” 出示含有“谢”字的句子,小老师带读“谢”。 记字形。这字笔画有点多,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它?能给它组些词吗?你的组的词,这个字都是表示感谢的意思,那课文中它是什么意思呢? 通过查字典和结合句子意思的方法,来理解“谢”这本文的意思。 3)指导书写。这个字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写的生字,要写好它得注意什么?
(言字旁的横折提一笔写成,中间“身”居中,比较瘦长,下面的撇上端不出头,“寸”的横笔写在横中线上,左中右大致等宽。)范写,生跟写,描红,试写,评价。 7. 指导读感叹句。 你们看,小葫芦挂在葫芦藤上,多可爱呀!这是一个什么标点符号?(!)在这里表示那个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谁能读? 8.出示句子,通过词语“每天”,“几次”体会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 昨天去看了没?今天看了没?明天还会不会去?后天呢?是啊,这就叫做“每天”都去。 齐读句子。 9.这个自然段就通过文字把一棵健康茁壮的葫芦展现在大家的面前,让我们配上插图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这棵茁壮的葫芦后来怎么样了,能成为我们餐桌上的美味、能成为我们生活的小助手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第二幅图吧。 1.出示图片,感受小葫芦的变化。哪个自然段写的?出示第四自然段,齐读。 2.学习生字“蚜”,读音。 3.出示蚜虫的图片,认字形,简单了解蚜虫。 4.学习生字“慢”,个别读,齐读。个别读词语“慢慢地”,生说说慢的意思。 5.指导朗读句子: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看着满地掉落的葫芦,那个种葫芦的人该有多伤心啊,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种葫芦人的内心的伤心。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关注文本的内容,借助老师手绘插图,感受葫芦的变化。 P9、P10、P11有蒙尘效果。 P14有一个持续2秒的动画效果,擦拭蒙尘后效果如下。 P17插入一张田字格,由老师手写范写。 P18有配乐朗读。 P19可以利用放大镜功能查看蚜虫的状态。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复习巩固生字 做游戏:摘葫芦。 看着满地的葫芦,多可惜啊,我们也很难过,就让我们把它们捡进篮子吧。读对了,葫芦才能被捡进篮子哦。一起试试吧!
设计意图 有趣的游戏总能活跃课堂气氛,让更多的孩子加入其中。 随机点葫芦可以让它掉落在篮子里。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五、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棵葫芦,它有细长的(),长满了(),雪白的()和可爱的(),一开始,它茁壮成长,可为什么这么可爱的葫芦最后都落了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课后作业 1.同桌之间读读生字,全部读好的,给同桌三颗星。 2.想一想:为什么小葫芦最后都落了? 3.查找有关葫芦的资料,了解葫芦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是对这节课的小结,并且提出疑问,唤醒对下一节课的期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做到时空超越,创设更形象、丰富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自主学习,最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比如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通过播放课前一支歌《葫芦娃》激发情感。“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朵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学生热情高涨,拍手跟唱,很快进入学习状态。特别是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小学生,没有种过葫芦,缺少生活体验,教师可以借助PPT播放微课,葫芦的动态过程;展示各种各样的葫芦和精美的葫芦制品……无疑让孩子们对“葫芦”情有独钟。
还设计与葫芦相关的一系列项目式学习活动让孩子们参与体验。不仅丰富了学习的内容,开发语文数字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信息的搜集与处理能力,从而丰富学习的内容,拓宽学生学习的路径,提升了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