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宫里镇初级中学 庄宿娜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
合称四书。
学习 目 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的写法。
3.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寡道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听读课文,要求:
1、听准字音;
2、分清句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注意注音和节奏 夫 郭 粟 寡 戚 畔
封疆 jiāng
fúguōsùgu?qīpàn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对照课下注释,试疏通大意
整体感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天气地理形势有利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施行 仁政少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米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内城外城围语气词
甲衣,兵器,武器装备米,谷,泛指粮食放弃离开护城河这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限制巩固征服通叛,背叛到归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再读课文,重点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3、作者的结论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提出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一: 天时不如地利
(从进攻一方而言)↓论据二: 地利不如人和
(从防守一方而言)↓类推↓得出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举例论证论战争需要“人和”治国需要“人和”域民…固国…威天下…小结: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一、通假字:畔通“叛,背叛二、古今异义:池、去、是掌握重点词语池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是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也 )今义:判断动词 1、读准下列字的音。
夫( )粟( )畔( )2、解释划线的字词。
A 七里之郭 B 环而攻之
C 池非不深也 D 委而去之
E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F 亲戚畔之
G 地利不如人和 H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来检验一下吧!fúsù pàn 外城 围护城河
放弃限制震慑通叛人心所向3、翻译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⑶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做练习
①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一组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对“得道者多助”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能搞好内部团结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B.能讲明正确道理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C.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选择题c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学生齐答:唐太宗),那么,它说明了什么道理呢?(生:得民心者得天下),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这位圣人是如何阐释这一道理的?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名 ,字 ,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 、
、 。他是 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 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 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 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课件出示读音、朗读节奏)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势。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课件出示)
五、研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战争中需要
防守——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域民
类推 固国 治国需要“人和”
威天下
结论: 得道多助——顺之
失道寡助——畔之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六、讨论课文论证的语言。
(课件出示)
七、反馈练习。
(课件出示)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篇读后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案
教师寄语:人心齐泰山移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的写法。
3、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寡道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学习重点:背诵默写名句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孟子,( )家代表人之一。提出( )的口号,被称为“ ”。
2、《孟子》是一部( )的书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4、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如:
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固 国 不 以 山 溪 之 险
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寡 助 之 至,亲 戚 叛 之
5、解释词语
⑴通假字: 亲戚畔之( )
⑵古今异义词: 委而去之( )
池非不深( )
⑶ 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2.通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小组合作,探究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3、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四、小结
五拓展延伸
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怎样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篇读后感
七、当堂达标
1、读准下列字的音。
夫( )粟( )畔( )
2、解释划线的字词。
A 七里之郭 B 环而攻之
C 池非不深也 D 委而去之
E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F 亲戚畔之
G 地利不如人和 H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翻译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做练习
①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一组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对“得道者多助”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能搞好内部团结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B.能讲明正确道理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C.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八、链接中考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