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篇【寒假计划】2024年七年级历史寒假作业9.宋代经济的发展 学生版 教师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预习篇【寒假计划】2024年七年级历史寒假作业9.宋代经济的发展 学生版 教师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3 20:48:3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历史七年级下册 预习篇
9.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的发展表现
(1)粮食作物:①垦田面积扩大;②耕作技术提高(秧马);③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④推广复种技术;⑤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⑥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由广东和福建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2、手工业的兴盛表现
(1)纺织业:(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较多。
(2)制瓷业:名窑代表:定窑、汝窑、钧窑、哥窑、官窑等。著名瓷都:江西景德镇。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3)造船业:技术领先: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领先世界。北宋东京郊外,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特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指南针、水密隔舱技术)
3、商业贸易的繁荣表现
(1)商业都市: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
宋朝的都市商贸的变化: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时间延长,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乡镇形成新的商业区,叫做草市。(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2)纸币出现:
原因: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时期、地点、名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交子”。
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海外贸易:
地位: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表现: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作用: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①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开发。
②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到南宋最后完成南移。(“国家根本,仰给江南”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
2.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政治因素)②北民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原因,经济因素)③统治者重视(政策倾向)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自然因素)
3.拓展:宋代经济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①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②重视人才,发展科技,坚持科教兴国;
③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④采取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
1.货币是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
A.交子 B.会子 C.契券 D.汇票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A项正确;会子出现在南宋时期,与题干“北宋”不符,排除B项;“契券”——纸币的雏形,曾经在后唐时的马氏楚国这一区域内流通,与题干“北宋”不符,排除C项;现今学者们多认为唐代出现的“飞钱”是我国汇票的起源,在货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可以认为是我国钞法的萌芽,与题干“北宋”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宋朝时期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在主要港口设立的管理机构是( )
A.都护府 B.中书省 C.市舶司 D.广州十三行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C项正确;都护府是在西汉时期设置管辖西域(今新疆地区)的机构;中书省是元朝时期设立的行政机构;广州十三行是清朝时期设立的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排除ABD项。故选C项。
3.唐朝后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至南宋,江南地区农业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最明显的标志是( )
A.广州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B.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
C.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苏湖熟,天下足”格局的形成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湖熟、天下足”说明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重要的粮仓,这也说明了宋朝时,南方农业的发展,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D项正确;广州港闻名世界属于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不是南宋时期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的标志,排除A项;“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反映了手工业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四川地区出现最早的纸币反映了商业的繁荣,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4.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下列属于宋代闻名世界的大商港的是( )
A.泉州 B.开封 C.临安 D.洛阳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兴盛、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发达、政府的鼓励等原因,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A项正确;开封不是沿海城市,排除B项;临安为南宋都城,排除C项;洛阳不是沿海城市,排除D项。故选A项。
5.以下是我国经济重心变化示意图,与这幅图相对应的大致时期是( )
A.商周时期 B.魏晋时期 C.唐朝前期 D.南宋时期
【答案】D
【详解】根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这使得南方的经济发展迅猛,超越了北方,D项正确;商周时期经济中心在河南、陕西一带,不在南方,排除A项;魏晋时期时期,经济中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及淮河流域,但长江流域的经济重要性已与之接近,经济中心开始南移,排除B项;唐朝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排除C项。故选D项。
6.在宋朝时期,统治者把市坊合一,对老百姓们进行营业的地点和时间少有限制,使得商铺能够24小时营业,从而形成了“不夜城”,甚至还出现了众多的跳蚤市场。这反映出当时( )
A.对外贸易活跃 B.手工业的兴盛
C.社会秩序稳定 D.商业经济繁荣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统治者把市坊合一”“对老百姓们进行营业的地点和时间少有限制”等可知,在宋朝时期,统治者采取了市坊合一、放宽营业时间等措施,推动了宋朝商业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宋朝的对外贸易,无法得知对外贸易活跃,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商业发展,不是手工业,排除B项;材料中展现的是宋朝商业发展的情况,与社会秩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下列关于宋代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出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秧马 B.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C.宋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D.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答案】B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可知,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B项关于宋代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选择B项;秧马是宋朝发明的用于插秧的工具,A项关于宋代经济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C项关于宋代经济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D项关于宋代经济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8.史料是认识历史、分析问题的主要依据。产生以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 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梦梁录》卷十三记载 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A.两宋时期皇权的不断衰败没落 B.两宋时期重农抑商观念的改变
C.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D.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答案】C
【详解】据“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可知,北宋都城和南宋都城商业繁荣,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C项正确;“皇权的不断衰败没落”与题干表格内容无关,排除A项;“两宋时期重农抑商观念的改变”说法错误,排除B项;“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与题干表格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汉书·郦食其传》中提道:“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粮食历来关乎国计民生。宋朝时产量居首位的粮食作物是( )
A.小麦 B.粟 C.水稻 D.茶叶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为提高粮食产量,宋朝时从越南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水稻居宋朝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所以宋朝时期粮食产量居首位的作物是水稻,C项正确;隋朝灭亡没有造成藩镇割据,小麦、粟均不是宋朝时产量居首位的粮食作物,排除AB项;茶叶不属于粮食作物,排除D项。故选C项。
10.宋朝时,四川成都“土宜桑桑柘,茧丝织纹纤丽者,穷于天下”;太湖流域“平原沃土,桑柘甚盛”“巢车之声,连(屋)相闻”。这反映了( )
A.江浙地区成为粮仓 B.南方丝织生产发达
C.商业贸易呈现繁荣 D.科学技术成就突出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土宜桑桑柘,茧丝织纹纤丽者,穷于天下”“平原沃土,桑柘甚盛”“巢车之声,连(屋)相闻”可知,反映的是宋朝时期,南方适宜农桑种植,桑柘种植广泛,养蚕缫丝的人众多,丝织品优良,说明了当时南方丝织生产发达,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粮食生产情况,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业贸易情况,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科学技术成就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南地区”,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宋代手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商业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材料一中宋朝出现这样的诗句和谚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南方成为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出现了什么谚语?说明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二提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名称叫什么?与之前的货币相比,它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答案】(1)主要原因:宋代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一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同时也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2)苏湖熟天下足;经济重心南移。
(3)交子;携带方便。
【详解】(1)原因、影响:根据材料“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联系所学可知,宋朝出现这样的诗句和谚语的主要原因是宋代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同时也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2)谚语、变化:根据材料“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联系所学可知,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这说明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
(3)名称、优点:根据所学可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交子,它最大的优点是携带方便。
12.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唐宋元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依然有着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七年级(3)班探究小组围绕“和谐”这一主题,设计了以下探究任务,邀你一起来完成。
材料一 如表:
朝代 项目 南方诸路 北方诸路 南北比例
北宋(1045年) 赋税(贯) 35811000 45095000 约44:56
南宋(1196年) 赋税(贯) 60000000 14319000 约81:19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种现象完成是在什么时候?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宋〕汪洙《神童诗》
(3)材料二反映宋代政治的特点是什么?其积极作用是什么?
【答案】(1)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期。
(2)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政府重视生产。
(3)特点:重文轻武。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详解】(1)现象与时间:根据材料,可知北宋(1045年)到南宋(1196年)的赋税南北比例约81:19,材料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说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可知这种现象完成是在南宋时期。
(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政府重视生产。
(3)特点与作用:根据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可知材料反映宋代政治的特点是重文轻武。其积极作用是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一方面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另一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的财政权收归中央,除各州留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摘编自七下历史教材
材料二 北宋统一以后,南方战乱少,人口迅速增长,突破了1亿,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这时的耕作技术也日益精细化,出现了“秧马”等新农具……南方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在山地丘陵、江河湖沼边开垦出各种良田。宋真宗时,调拨了3万斛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种到江淮、两浙地区播种,为稻米产量的提高和多熟种植创造了有利条件,稻米开始成为我国南方居民的主食。
——摘编自《中国历史》
材料三
宋朝的制度和文化有了重大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自唐朝中期开始的南北经济格局的演变到南宋时最终完成。
图A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图B 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图C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在地方的管理措施,并指出这样做的目的。
(2)据材料二,指出稻米成为我国南方居民的主食始于哪一朝代?并归纳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3)材料三图A是北宋前期出现在四川地区的纸币,请写出它的名称。图B泉州出土的大海船说明了什么?图C中“南北经济格局的演变”指的是什么?
【答案】(1)措施:频繁调动州县长官(或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设通判分知州之权;设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权(或把地方财权收归中央)。(说出其中两点即可)
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朝代:宋代。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劳动力大量增长;新式农具的使用;新的作物品种的引进推广;人民辛勤劳作。(答对任意二点)
(3)名称:“交子”。
说明:宋朝的造船业发达;宋朝的海外贸易发达。(答对任意一点即可)
“南北经济格局演变”:经济重心南移。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得出频繁调动州县长官(或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根据材料“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得出设通判分知州之权;根据材料“另一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的财政权收归中央,除各州留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得出设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权(或把地方财权收归中央)。
目的:根据材料“ 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得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朝代:根据材料“宋真宗时,调拨了3万斛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种到江淮、两浙地区播种”“稻米开始成为我国南方居民的主食。”得出宋代。
原因:根据材料“北宋统一以后,南方战乱少”得出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根据材料“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得出劳动力大量增长;“出现了‘秧马’等新农具”得出新式农具的使用;根据材料“调拨了3万斛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种到江淮、两浙地区播种”得出新的作物品种的引进推广;根据材料“南方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在山地丘陵、江河湖沼边开垦出各种良田。”得出人民辛勤劳作。
(3)名称:根据图示“北宋纸币铜版拓片”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北宋出现的最早的纸币——“交子”。
说明:根据图示“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结合所学可从造船业和海外贸易着手,如宋朝的造船业发达;宋朝的海外贸易发达。
“南北经济格局演变”:根据材料“南宋时最终完成”结合所学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最终完成。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摘编自朱熹《朱子语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材料中与“兵”“财”相关的措施。
材料二 北宋中期年度财政收支表
时间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2)材料二反映了北宋中期年度财政收支呈现什么样的状况?为此,王安石采取了哪些举措?
材料三 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宋代无疑是引人注目的转折期,其突出表现之一是城市发展日益突破原有政治和军事性质的限制,经济和社会功能显著增强……其次,在这一时期,都市化进程加速,城镇数量大幅度增加……第三……以草市——镇市——区域经济中心为三级构成的地方性市场开始形成。
——摘编自厉文君《宋代的经济开发与社会转型考略》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宋朝在国家发展中留下的经验。
【答案】(1)措施:“兵”--“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的兵权,兵将分离,定期换防;“财”--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状况:入不敷出;举措: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3)表现:突破原有政治和军事性质的限制,经济和社会功能增强;都市化进程加速,城镇数量大增;地方性市场开始形成。
(4)经验:控制好军队,管理好财政,发展好经济
【详解】(1)措施: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采取措施收兵权,“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的兵权,兵将分离,定期换防;在经济上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状况:依据材料二“北宋中期年度财政收支表”可知,北宋中期财政入不敷出;
举措: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中实行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3)表现:依据材料三可知宋代城市发展表现为:突破原有政治和军事性质的限制,经济和社会功能增强;都市化进程加速,城镇数量大增;地方性市场开始形成。
(4)经验: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所思,宋朝在国家发展方面留给我们的经验有:控制好军队,管理好财政,发展好经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历史七年级下册 预习篇
9.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的发展表现
(1)粮食作物:①垦田面积扩大;②耕作技术提高(秧马);③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④推广复种技术;⑤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⑥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由广东和福建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2、手工业的兴盛表现
(1)纺织业:(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较多。
(2)制瓷业:名窑代表:定窑、汝窑、钧窑、哥窑、官窑等。著名瓷都:江西景德镇。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3)造船业:技术领先: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领先世界。北宋东京郊外,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特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指南针、水密隔舱技术)
3、商业贸易的繁荣表现
(1)商业都市: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
宋朝的都市商贸的变化: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时间延长,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乡镇形成新的商业区,叫做草市。(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2)纸币出现:
原因: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时期、地点、名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交子”。
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海外贸易:
地位: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表现: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作用: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①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开发。
②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到南宋最后完成南移。(“国家根本,仰给江南”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
2.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政治因素)②北民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原因,经济因素)③统治者重视(政策倾向)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自然因素)
3.拓展:宋代经济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①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②重视人才,发展科技,坚持科教兴国;
③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④采取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
1.货币是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
A.交子 B.会子 C.契券 D.汇票
2.宋朝时期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在主要港口设立的管理机构是( )
A.都护府 B.中书省 C.市舶司 D.广州十三行
3.唐朝后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至南宋,江南地区农业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最明显的标志是( )
A.广州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B.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
C.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苏湖熟,天下足”格局的形成
4.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下列属于宋代闻名世界的大商港的是( )
A.泉州 B.开封 C.临安 D.洛阳
5.以下是我国经济重心变化示意图,与这幅图相对应的大致时期是( )
A.商周时期 B.魏晋时期 C.唐朝前期 D.南宋时期
6.在宋朝时期,统治者把市坊合一,对老百姓们进行营业的地点和时间少有限制,使得商铺能够24小时营业,从而形成了“不夜城”,甚至还出现了众多的跳蚤市场。这反映出当时( )
A.对外贸易活跃 B.手工业的兴盛
C.社会秩序稳定 D.商业经济繁荣
7.下列关于宋代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出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秧马 B.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C.宋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D.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8.史料是认识历史、分析问题的主要依据。产生以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 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梦梁录》卷十三记载 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A.两宋时期皇权的不断衰败没落 B.两宋时期重农抑商观念的改变
C.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D.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9.《汉书·郦食其传》中提道:“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粮食历来关乎国计民生。宋朝时产量居首位的粮食作物是( )
A.小麦 B.粟 C.水稻 D.茶叶
10.宋朝时,四川成都“土宜桑桑柘,茧丝织纹纤丽者,穷于天下”;太湖流域“平原沃土,桑柘甚盛”“巢车之声,连(屋)相闻”。这反映了( )
A.江浙地区成为粮仓 B.南方丝织生产发达
C.商业贸易呈现繁荣 D.科学技术成就突出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南地区”,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宋代手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商业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材料一中宋朝出现这样的诗句和谚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南方成为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出现了什么谚语?说明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二提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名称叫什么?与之前的货币相比,它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12.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唐宋元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依然有着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七年级(3)班探究小组围绕“和谐”这一主题,设计了以下探究任务,邀你一起来完成。
材料一 如表:
朝代 项目 南方诸路 北方诸路 南北比例
北宋(1045年) 赋税(贯) 35811000 45095000 约44:56
南宋(1196年) 赋税(贯) 60000000 14319000 约81:19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种现象完成是在什么时候?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宋〕汪洙《神童诗》
(3)材料二反映宋代政治的特点是什么?其积极作用是什么?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一方面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另一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的财政权收归中央,除各州留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摘编自七下历史教材
材料二 北宋统一以后,南方战乱少,人口迅速增长,突破了1亿,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这时的耕作技术也日益精细化,出现了“秧马”等新农具……南方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在山地丘陵、江河湖沼边开垦出各种良田。宋真宗时,调拨了3万斛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种到江淮、两浙地区播种,为稻米产量的提高和多熟种植创造了有利条件,稻米开始成为我国南方居民的主食。
——摘编自《中国历史》
材料三
宋朝的制度和文化有了重大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自唐朝中期开始的南北经济格局的演变到南宋时最终完成。
图A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图B 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图C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在地方的管理措施,并指出这样做的目的。
(2)据材料二,指出稻米成为我国南方居民的主食始于哪一朝代?并归纳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3)材料三图A是北宋前期出现在四川地区的纸币,请写出它的名称。图B泉州出土的大海船说明了什么?图C中“南北经济格局的演变”指的是什么?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摘编自朱熹《朱子语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材料中与“兵”“财”相关的措施。
材料二 北宋中期年度财政收支表
时间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2)材料二反映了北宋中期年度财政收支呈现什么样的状况?为此,王安石采取了哪些举措?
材料三 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宋代无疑是引人注目的转折期,其突出表现之一是城市发展日益突破原有政治和军事性质的限制,经济和社会功能显著增强……其次,在这一时期,都市化进程加速,城镇数量大幅度增加……第三……以草市——镇市——区域经济中心为三级构成的地方性市场开始形成。
——摘编自厉文君《宋代的经济开发与社会转型考略》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表现。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宋朝在国家发展中留下的经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