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城镇化
第二章 第三节(第2课时)
新课导入
导入视频:世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延时摄影
能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特点和进程差异
能运用案例探讨城镇化
1800-2000年部分国家国家城镇化水平变化
70
1.发达国家和地区城镇化进程
一、不同地区的城镇化
起步早、总体水平高,城镇化率一般达70%以上,处于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
特点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现象
原因:中心城区的居住环境渐趋恶化;
交通便利,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郊区城市化
中心城区
近郊
乡村
中心城区
近郊
乡村
逆城市化
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原因: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特点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城镇创新和城镇质量改善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生态城市”“紧凑型城市”并提出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城市”等新理念。
特点
主要特点 主要原因
起步早 工业化开始早
目前速度趋缓 城镇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
城镇化率高(超过70%)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大量农村剩余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一些城镇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市中心居住环境恶化,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城市边缘地带发展快,郊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小结
1800-2000年部分国家国家城镇化水平变化
2.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镇化进程
起步晚、总体水平低、地区差异大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
特点
概念:又称“超前城镇化”或“虚假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超过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城镇化模式
问题: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工业化水平低,甚至未开始工业化。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大中城市,而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出现环境污染、住房困难、交通拥堵、就业困难、贫困人口多、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
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推力”大于“拉力”而产生的不平衡等因素造成的
图为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城市贫民窟,正是“虚假城市化”的真实写照
过度城镇化
概念: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本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
原因:政府为避免城乡对立和“城镇病”发生,而采取各种政策及措施限制城镇化发展
问题:是城镇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现象
滞后城镇化
图为孟买火车脱轨事故,正是印度城市化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的表现
主要特点 主要原因
起步晚 工业化开始晚,政治上独立晚
速度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快
水平低,且不均衡 亚非国家和地区水平低。乡村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城镇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拉丁美洲国家和地区水平高。城镇化水平超前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城市发展不合理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压力大;工业生产、城市拓展对生态造成破坏;中小城市发展缓慢
小结
通过上图,你可以总结出哪些有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不同呢?
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率及发展趋势(单位%)
活动
探究世界不同国家的城镇化差异
比较事项 发达国家和地区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镇化水平高低
城镇化率
所处阶段
发展动力
早
晚
高
缓慢甚至停滞
快速发展
低
加速发展阶段
缓慢发展阶段
低
高
工业革命(工业化)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事业的进步等
1.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发展现状:
发展中国家
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三、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中国夜景卫图
我国发展战略规划
目前的我国城镇化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一些发展中国家
城乡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
主要特点:
起步晚、发展快、规模大
我国城镇化率的变化
不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大
2019我国各省城镇化率分布
2.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视频:什么是中国新型城镇化?
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与城镇互动、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与互相促进的城镇化。
2014年我国新型城镇化试点以来,涌现出许多典型的发展模式。例如,珠三角模式在突出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前提下,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进而实现城市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
案例:珠三角地区的的新型城镇化试点
3.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探索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4.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有助于增加农民收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变迁
1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有助于进一步开拓市场,增加农产品和工业品消费需求,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行业发展,缓解投资需求扩大而内需不足的矛盾。
新型城镇化还有助于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城镇化
不同地区的城镇化
城镇化案例
(以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为例)
发达国家和地区城镇化进程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镇化进程
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探索
新型城镇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