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23 20:19:46

文档简介

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高二地理
一、选择题(共20 小题,每小题2.5分,共 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黄山平天矼(gāng)西端的群峰中,有一花岗岩巨石耸立在岩石平台上,似人天外飞来,故名“飞来石”。图1为“飞来石”景观图及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 图示“飞来石”岩石类型属于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
A. a B. b C. c D. d
2. “飞来石”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A. 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B. 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地壳抬升
C. 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D. 沉积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地壳抬升
图2 为北半球某地近地面天气系统图(单位:hPa),读图完成3-4题.
3. 关于①②③④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地位于高压脊
B. ②③两地天气晴朗
C. ①④两地的风向大致相同
D. ②地位于冷锋锋前,③地位于暖锋锋后
4. ①②③④四地中, 风力最大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读我国某地区交通干线分布图(图3) ,完成5-6题.
5. 图示地区交通干线分布的特点是
A. 沿山谷延伸 B. 沿山脊延伸
C. 沿等高线延伸 D. 沿经纬线延伸
6. 下图中能反映图3 地区交通线形态的是
每年4~6月,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河流常常发生洪水灾害,其特征为“一日一汛”,即白天河流流量很大,夜晚则洪峰消退。据此完成7-8题。
7. 此类洪水的直接补给水源主要是
A. 大气降水 B. 地下水
C. 季节性积雪融水 D. 湖泊水
8.“一日一汛”反映了当地
A. 冰雪融化迅速 B. 昼夜温差大
C. 降水变率很大 D. 自然灾害频繁
读图4, 完成9-10题.
9. 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0. 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大西洋为大气提供的水汽最少的是
A. 低纬海域 B. 中低纬海域
C. 高纬海域 D. 中高纬海域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图5是青藏高原各地理要素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11-12题.
11. 图中甲、乙、丙分别是
A. 空气稀薄、海拔高、苔原
B. 空气稀薄、海拔高、高寒荒漠
C. 海拔高、空气稀薄、苔原
D. 海拔高、空气稀薄、高寒荒漠
12. 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青藏高原
A. 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
B. 冰川萎缩,雪线不断下降
C. 热量改善,生长季节延长
D. 冻土南移,生物多样性减少
图6中甲、乙为我国两个盆地.读图完成13-14题.
13. 关于甲、乙两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都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B. 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区
C. 河流都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D. 都占据着一定的空间范围
14. 甲盆地的小麦品质优于乙盆地,主要是由于甲盆地
A. 地形平坦 B. 日温差大,光照足
C. 土壤肥沃 D. 水源充足
读图7, 完成15-16题.
15. 图示区域内
A. 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B. 湖泊水主要来自运河
C. 农田盐渍化现象较普遍 D. 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16.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该区域
①乡镇数量明显增多 ②城市服务功能增强
③第三产业结构趋同 ④工业地域联系紧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图8 为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图(甲)和地球公转线速度变化图(乙),读图完成17-18题.
17. 甲图M 点的纬度和乙图N 点的时间分别是
A. 30°、 1月初 B. 60°、7月初
C. 60°、 1月初 D. 30°、7月初
18. 当地球公转线速度为 N时
A. 节气为夏至 B. 太阳直射点北移
C. 黄赤交角变大 D. 天津地区昼长夜短
图9为我国某地一住宅当天不同时刻太阳光线方位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 甲窗位于乙窗的
A. 正西方向 B. 正东方向
C. 西北方向 D. 西南方向
20. 该日当地的昼长最接近
A. 11 小时 B. 11小时40分钟
C. 13 小时 20 分钟 D. 14小时
二、综合题(50分)
21.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各题。(14分)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图10为亚洲局部地区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其中④自然带对应的植被目前正遭受大面积砍伐。
(1) 图中①和④对应的自然带分别是 , 。其中④自然带对应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 (6分)
(2)图中④→③→②→①自然带更替体现了 分异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4分)
(3)④自然带的植被破坏对自然地理环境会造成不利影响,列举两点。(4分)
22.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喀斯特地貌指可溶性岩石(主要是分布最广的碳酸盐岩)经以溶蚀为先导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图11是我国西南地区局部图。
(1) 据材料分析图示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自然条件。 (4分)
(2)图示地区有“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的俗语,说明这一现象的成因。 (6分)
23.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图12为我国三江平原略图,图中河流融冰时间在4月中旬前后。图13为图示地区月均气温降水柱状图.
(1) 描述图示区域气候特点。(4分)
(2) 春季 ab之间河段水位上涨的原因主要有 。(双选)(2分)
A.春季气温上升,形成春汛
B. 地处长白山区,多地形雨
C. 上游先升温融冰,出现凌汛
D. 雨带向北移动,进入雨季
(3) 从气候的角度,说明图示区域出现大面积沼泽的原因。(6分)
24.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世界磷虾集中分布于南极洲周围的环流辐合区。这个辐合区位于: 之间,海水温度为1.3℃-3℃,是由西风漂流与沿岸环流相互作用形成的。在两大洋流之间,出现了大漩涡,如威德尔海。南极磷虾聚集在这个海域,形成了南极洲的一大族群,为其他海洋生物和鸟类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南极磷虾数量巨大,且营养丰富,被称为“海上粮仓”,但是海洋渔业捕捞存在较大的风险。图14为南极洲附近洋流示意图。
(1) 南极沿岸环流的形成主要是沿岸海域受 (填风带或气压带)影响,常年盛行 (填风向) 风,盛行风吹拂海水自东向西环绕南极大陆运动形成的。(4分)
(2) 分析南极环流辐合区生物资源丰富的原因。(4分)
(3) 说明在南极附近海域捕渔作业可能面临的风险。(6分)天津市部分区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高二地理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50 分)
1.B 2.A 3.A 4.D 5.A
6.C 7.C 8.B 9.C 10.C
11.D 12.C 13.D 14.B 15.A
16.C 17.B 18.D 19.D 20.C
二、综合题(50 分)
21.(14分)
(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热带雨林带 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6分)
(2)纬度地带性(2分) 热量(2分)
(3)生物栖息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加剧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土壤侵蚀加剧;加剧洪涝灾害。(合理即得分,4分)
22.(10分)
(1)高温多雨;碳酸盐岩(石灰岩)广布。(4分)
(2)地下多溶洞、暗河,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水沿裂隙大量渗漏;纬度较低,
气温高,地表水蒸发量大;工农业用水量较大。(任答三点,6分)
23.(12分)
(1)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描述正确即可)。(4分)
(2)AC(2分)
(3)纬度较高,气温低,多冻土,地表水不易下渗;气温低,蒸发较弱;河流
春季有凌汛,夏季降水集中,河流易泛滥。(6分)
24.(14分)
(1)极地东风带 东南风(4分)
(2)西风漂流与南极沿岸环流相互作用,引起深层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上浮;
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4分)
(3)大洋漩涡造成洋面不稳定;大陆冰川崩塌入海,形成冰山,威胁船舶安全;
大型海洋生物出没,对船舶及作业人员造成威胁;受极地东风影响,风浪
大。(任答三点,6分)
高二地理期末练习参考答案 第 1 页(共 1 页)
{#{QQABTQCEogiIABIAAAgCAwkICgGQkAAAAIoGxEAAsAAASQ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