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历史七年级下册 预习篇
10.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背景: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过着游牧的生活。12世纪时,部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人们盼望草原统一,结束战争。
2.统一与蒙古政权的建立: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3. 成吉思汗采取的巩固措施及影响:(熟读并了解)
(1)措施: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编制组织起来,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又组建了一支有一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
(2)影响:促进了蒙古族的发展壮大。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
1.蒙古灭西夏:1227年,成吉思汗率领军队灭西夏。
2.蒙古灭金:1234年,蒙古灭金。
3.蒙古和南宋的对峙:
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40多年。
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元朝的建立: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后定都大都。
2.忽必烈行汉法的统治措施及影响:
(1)措施: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
(2)作用/影响:
政治:促进了蒙古族的进步,得到了汉人地主阶层的认可,缓和了民族矛盾
经济: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文化: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
(最重要的作用)为元朝实现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元朝的统一: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抗元英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4.元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将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
①南宋灭亡 ②蒙古灭金 ③元朝建立 ④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 ⑤西夏灭亡 ⑥忽必烈继承汗位
④②③⑤⑥① B.④⑤②⑥③①
C.④⑤③②⑥① D.④⑥⑤②③①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灭亡的时间是1279年;蒙古灭金的时间是1234年;元朝建立的时间是1271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的时间是1206年;西夏灭亡的时间是1227年;忽必烈继承汗位的时间是1260年;因此正确顺序是④⑤②⑥③①,B项正确;其余三项排序不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2.在南宋初年和南宋灭亡之际,各有一位爱国英雄,他们为了捍卫中原汉族政权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他们都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是( )
A.岳飞和辛弃疾 B.陆秀夫和文天祥
C.寇准和岳飞 D.岳飞和文天祥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出自岳飞《满江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过零丁洋》,D项正确;辛弃疾是南宋词人,与诗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没有联系,排除A项;陆秀夫是南宋末抗元大臣,与诗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没有联系,排除B项;寇准,是北宋宰相、政治家、诗人,与诗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没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3.黄岩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史料记载,1279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受中央政府委派,对国家领土进行测绘,黄岩岛就是其中的一个测绘点。郭守敬可能是受哪个政权的委派进行此次活动( )
A.元 B.南宋 C.西夏 D.金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127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1272年,定都燕京,改为大都;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的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灭亡南宋的残部完成统一。因此,1279年,我国处在元朝时期,A项正确;当时南宋、西夏、金已经灭亡,排除BCD项。故选A项。
4.据史书记载,12世纪的蒙古高原“没有逃避的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改变这一局面的是( )
A.完颜阿骨打 B.怀仁可汗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可知,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结束了蒙古各部分裂混乱的局面,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C项正确;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政权,排除A项;怀仁可汗是唐朝回纥首领吐迷度第六世孙别纥第一代可汗,排除B项;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元朝,定都大都,1279年,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5.按下图所示的编制思路,其空白处内容应为( )
A.北宋被金军灭亡 B.阿骨打建立金国
C.宋钦宗建立南宋 D.忽必烈建立元朝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1271”结合所学可知, 1271年,蒙古帝国的统治者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建立了元朝,D项正确;北宋被金军灭亡时间是1127年,排除A项;阿骨打建立金国时间是1115,排除B项;宋钦宗建立南宋时间是1127年,排除C项。故选D项。
6.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图能直接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B
【详解】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先后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与宋朝并立。北宋灭亡后,南宋占据江南,与金朝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各民族间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东西方交流得到加强,对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题干图示直接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B项正确;秦汉时期的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排除A项;隋唐时期的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排除C项;明清时期的发展趋势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7.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设置管理少数民族的机构,促进了民族团结 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结束了结束了西晋灭亡以后的东晋与十六国、南北朝的军阀长期割据状态,完成了全国统一;元朝结束了自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起始的长期分裂局面。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度,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①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 隋朝是汉族建立的政权,不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元朝建立后设置了管理少数民族的机构,隋朝没有。②③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8.下列是少数民族的杰出领袖,都曾建立过强大的政权,这些政权的名称分别是( )
A.吐蕃 西夏 金 蒙古 B.西夏 吐蕃 辽蒙 古
C.吐蕃 契丹 金 元 D.吐蕃 西夏 辽蒙 古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了吐蕃的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为巩固统治,他仿照唐朝的官制度,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了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还命人创制了吐蕃文字。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夏在宋的西北,史称西夏。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阿骨打就是金太祖。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通过十多年的战争,打败了周围各部,结束了混乱的局面,统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蒙古贵族推举他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由此分析,A项正确;BCD项政权顺序与图片材料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9.“……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材料中描述的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该朝代是(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D
【详解】据材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蒙古的崛起和发展,该民族统治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该朝代是元朝,D项正确;隋朝是北周外戚杨坚所建,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唐朝是唐高祖李渊所建,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宋朝时期国家未实现统一,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下面这副对联是某学者对一位历史名人的颂扬。这位历史名人应该是( )
上联:骏马凌风,拓土开疆成一统。 下联:弯弓挽月,擎天立柱启蒙元。
A.杨坚 B.李世民 C.铁木真 D.忽必烈
【答案】C
【详解】根据“上联:骏马凌风,拓土开疆成一统。下联:弯弓挽月,擎天立柱启蒙元。”得出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通过十多年的战争,打败周围各部,结束混乱局面,统一蒙古草原。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他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铁木真在位时期创制蒙古文字,进行制度创新。C项正确;581年,外戚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排除A项;李世明为唐朝皇帝,排除B项;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他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平时生产,战时出征;组建一支一万人的护卫部队,建立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排除D项。故选C项。
11.阅读以下材料并判断:
(1)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里填“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里填“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里填“未涉及”。
①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 )
②1272年,元朝定都于大都。( )
③文天祥是著名的抗金英雄。(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统一有何意义。
【答案】(1) 正确 未涉及 错误
(2)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详解】(1)正确与否:①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1261年,改造国号为元。故正确。
②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1272年,元朝定都于大都,但材料没有体现。故未涉及
③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文天祥是著名的抗元英雄。故错误,金改为元。
(2)根据所学可知,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2.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议和之后,武备皆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三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摘编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1)材料一涉及的盟约是哪两个政权之间订立的?根据材料说一说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一盟约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宋、元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分别属于哪一种模式。
(4)综合以上问题,谈谈这些对当今处理民族关系的借鉴意义。
【答案】(1)政权:辽和北宋。这一盟约促进双方边境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局面;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2)特点:相互吸收。相同之处:创制文字;发展生产;制定法律。
(3)模式:宋——第二种;元——第一种。
(4)借鉴意义: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
【详解】(1)政权:从“‘澶渊之盟’”可知,材料一涉及的盟约是澶渊之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期,辽军大举攻宋,宋真宗御驾亲征,最终宋军打退辽军。此后,北宋与辽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这次盟约被称为“澶渊之盟”。
看待:从“‘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可知,材料一作者认为,澶渊之盟促进宋辽双方边境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局面。从“‘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议和之后,武备皆废’”可知,材料一作者认为,澶渊之盟的签订,使北宋荒废了武备,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2)特点:从“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可知,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的特点是相互吸收。
相同之处:从“在辽朝,契丹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是:都创制了文字、积极发展生产、制定法律等。
(3)模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武将受到多方牵制,军队战斗力被削弱,而周边少数民族,如辽、西夏、金等相继崛起,与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之势。因此,宋朝时期中原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属于第二种模式,即“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蒙古的实力不断增强,先后消灭西夏和金,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1276年,元朝灭亡南宋,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由此可知,元朝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属于第一种模式,即“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
(4)借鉴意义: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加强民族交流、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发展等方面进行叙述,言之有理即可,如: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
13.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的焦点话题之一。加强民族之间的和谐,则更是事关国家统一,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唐宋时期与少数民族关系所进行的探究,请回答:
材料一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材料二 宋向金称臣,金册封宋康王为皇帝;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属宋,北属金,割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予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从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送至泗州交纳。
材料三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频繁发生战争……1206才建立建立蒙古政权,开始在黄河流域扩张发展势力……陆续攻灭了当时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1)材料一中“辽”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辽)与朝廷和好年深”是通过什么盟约实现和好的?
(2)根据材料二盟约指出,宋金议和划定的分界线是什么?该盟约签订后,形成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3)材料三中蒙古国是由谁统一并建立的?被蒙古国陆续攻灭的“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哪两个?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答案】(1)民族:契丹族;盟约:“澶渊之盟”。
(2)分界线: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局面: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3)人物:铁木真(成吉思汗);政权:西夏、金。
(4)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等。
【详解】(1)民族:根据“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盟约:根据材料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与朝廷和好年深”是通过澶渊之盟实现和好的。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2)分界线:根据材料二“宋向金称臣,金册封宋康王为皇帝;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属宋,北属金,割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予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从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送至泗州交纳”可知,宋金议和划定的分界线是淮水至大散关一线。1142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金议和后,形成了宋金对峙的政治局面。
(3)建立:根据材料三“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频繁发生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蒙古国是由铁木真统一并建立的。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成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
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27年,西夏政权亡于蒙古政权。1234年蒙古灭金,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
(4)处理:开放题,可围绕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14.辽宋夏金元时期,多民族政权的交融与碰撞推动了多元一体国家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终年流动的契丹牧民来说,它(农业)只是一种间或从事的副业。这种情况,从辽初起,就逐渐改变了。陆续流入契丹地区的大量汉人,带去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契丹人越来越多地懂得并熟悉了稼穑之事,转向半农半牧了。
——摘编自《契丹简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辽初社会生产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材料二 澶渊之盟是在辽宋都无力消灭对方、完成统一的情况下签订的和平协议,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对辽朝来说,北宋每年提供的银、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压力,同时盟约对于双方边界的划定,也彻底宣告了燕云地区属于辽朝。对北宋来说……
——摘编自游彪《问宋:赵宋王朝内政外交的得与失》
(2)根据材料二,请结合所学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补充“对北宋来说”后面的内容。
材料三 国朝土宇旷远(国土广阔辽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很难在仓促之间做出决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研究前朝各代,北方民族占领了中原地区(或中国)),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都看得明明白白)。
——摘编自金末元初许衡《许文正公遗书》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举例说明元朝是如何“行汉法”的。
(4)综上所述,归纳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答案】(1)变化:从单一的游牧生产转变为半牧半农生产。原因:流入契丹地区的大量汉人,带去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游牧业经济自身的脆弱性与不稳定性;朝廷对发展农业经济的支持。(答出2点即可)
(2)积极影响:使北宋获得了长期的安定;与辽的周边贸易兴旺起来,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两国交往增多,民族交融加强。(答出一点即可)消极影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与辽国的交往也处于被动地位。(答出一点即可)
(3)元朝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答出两点即可)
(4)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详解】(1)变化: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契丹人越来越多地懂得并熟悉了稼穑之事,转向半农半牧了”可知,这体现的是变化是,从单一的游牧生产转变为半牧半农生产。
原因:根据所学和材料一“陆续流入契丹地区的大量汉人,带去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可知,这体现的是,流入契丹地区的大量汉人,带去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根据所学可知,其它还有,游牧业经济自身的脆弱性与不稳定性,朝廷对发展农业经济的支持。
(2)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对于宋朝,从积极影响方面来说,使北宋获得了长期的安定,与辽的周边贸易兴旺起来,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两国交往增多,民族交融加强。从消极影响方面来说,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与辽国的交往也处于被动地位。
(3)汉法:根据所学可知,元朝施行汉法,表现在“治国安民”的方略,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
(4)特征: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历史七年级下册 预习篇
10.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背景: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过着游牧的生活。12世纪时,部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人们盼望草原统一,结束战争。
2.统一与蒙古政权的建立: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3. 成吉思汗采取的巩固措施及影响:(熟读并了解)
(1)措施: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编制组织起来,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又组建了一支有一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
(2)影响:促进了蒙古族的发展壮大。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
1.蒙古灭西夏:1227年,成吉思汗率领军队灭西夏。
2.蒙古灭金:1234年,蒙古灭金。
3.蒙古和南宋的对峙:
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40多年。
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元朝的建立: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后定都大都。
2.忽必烈行汉法的统治措施及影响:
(1)措施: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
(2)作用/影响:
政治:促进了蒙古族的进步,得到了汉人地主阶层的认可,缓和了民族矛盾
经济: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文化: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
(最重要的作用)为元朝实现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元朝的统一: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抗元英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4.元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将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
①南宋灭亡 ②蒙古灭金 ③元朝建立 ④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 ⑤西夏灭亡 ⑥忽必烈继承汗位
④②③⑤⑥① B.④⑤②⑥③①
C.④⑤③②⑥① D.④⑥⑤②③①
2.在南宋初年和南宋灭亡之际,各有一位爱国英雄,他们为了捍卫中原汉族政权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他们都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是( )
A.岳飞和辛弃疾 B.陆秀夫和文天祥
C.寇准和岳飞 D.岳飞和文天祥
3.黄岩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史料记载,1279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受中央政府委派,对国家领土进行测绘,黄岩岛就是其中的一个测绘点。郭守敬可能是受哪个政权的委派进行此次活动( )
A.元 B.南宋 C.西夏 D.金
4.据史书记载,12世纪的蒙古高原“没有逃避的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改变这一局面的是( )
A.完颜阿骨打 B.怀仁可汗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
5.按下图所示的编制思路,其空白处内容应为( )
A.北宋被金军灭亡 B.阿骨打建立金国
C.宋钦宗建立南宋 D.忽必烈建立元朝
6.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图能直接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7.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设置管理少数民族的机构,促进了民族团结 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8.下列是少数民族的杰出领袖,都曾建立过强大的政权,这些政权的名称分别是( )
A.吐蕃 西夏 金 蒙古 B.西夏 吐蕃 辽蒙 古
C.吐蕃 契丹 金 元 D.吐蕃 西夏 辽蒙 古
9.“……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材料中描述的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该朝代是(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0.下面这副对联是某学者对一位历史名人的颂扬。这位历史名人应该是( )
上联:骏马凌风,拓土开疆成一统。 下联:弯弓挽月,擎天立柱启蒙元。
A.杨坚 B.李世民 C.铁木真 D.忽必烈
11.阅读以下材料并判断:
(1)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里填“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里填“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里填“未涉及”。
①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 )
②1272年,元朝定都于大都。( )
③文天祥是著名的抗金英雄。(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统一有何意义。
12.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议和之后,武备皆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三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摘编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1)材料一涉及的盟约是哪两个政权之间订立的?根据材料说一说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一盟约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宋、元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分别属于哪一种模式。
(4)综合以上问题,谈谈这些对当今处理民族关系的借鉴意义。
13.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的焦点话题之一。加强民族之间的和谐,则更是事关国家统一,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唐宋时期与少数民族关系所进行的探究,请回答:
材料一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材料二 宋向金称臣,金册封宋康王为皇帝;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属宋,北属金,割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予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从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送至泗州交纳。
材料三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频繁发生战争……1206才建立建立蒙古政权,开始在黄河流域扩张发展势力……陆续攻灭了当时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1)材料一中“辽”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辽)与朝廷和好年深”是通过什么盟约实现和好的?
(2)根据材料二盟约指出,宋金议和划定的分界线是什么?该盟约签订后,形成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3)材料三中蒙古国是由谁统一并建立的?被蒙古国陆续攻灭的“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哪两个?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14.辽宋夏金元时期,多民族政权的交融与碰撞推动了多元一体国家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终年流动的契丹牧民来说,它(农业)只是一种间或从事的副业。这种情况,从辽初起,就逐渐改变了。陆续流入契丹地区的大量汉人,带去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契丹人越来越多地懂得并熟悉了稼穑之事,转向半农半牧了。
——摘编自《契丹简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辽初社会生产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材料二 澶渊之盟是在辽宋都无力消灭对方、完成统一的情况下签订的和平协议,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对辽朝来说,北宋每年提供的银、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压力,同时盟约对于双方边界的划定,也彻底宣告了燕云地区属于辽朝。对北宋来说……
——摘编自游彪《问宋:赵宋王朝内政外交的得与失》
(2)根据材料二,请结合所学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补充“对北宋来说”后面的内容。
材料三 国朝土宇旷远(国土广阔辽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很难在仓促之间做出决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研究前朝各代,北方民族占领了中原地区(或中国)),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都看得明明白白)。
——摘编自金末元初许衡《许文正公遗书》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举例说明元朝是如何“行汉法”的。
(4)综上所述,归纳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