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 (二)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第 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本卷共 25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古人类遗址中,距今时间最为久远的是
A. 北京人 B. 元谋人 C. 山顶洞人 D. 蓝田人
2.获取有效信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符合“距今约70万—20万年、会使用火并能长时间保存火种、能打制石器”等信息条件的古人类遗址是
A. 云南元谋人遗址 B.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C.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D.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3.距今一万年左右,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种植
A. 大豆 B. 水稻 C. 玉米 D. 粟
4.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对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较为准确的解说是
A. 表明贫富分化已出现 B. 说明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C. 可以定居且从事农业生产 D. 丰富了狩猎生活
5.中华民族同根同源。每年清明,众多海外华侨踏上寻根之旅,共同祭拜“人文初祖”。上述“人文初祖”是指
A. 黄帝 B. 炎帝和黄帝 C. 尧 D. 禹
6.下列关于传说与史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传说是虚构的故事没有任何可信度 B. 史实都是由传说演变过来的
C. 传说就是历史史实 D. 通过考古发现被印证的传说可能就是史实
7.《史记》中记载“(周)幽王为烽隧(即烽火)大鼓,有寇(敌人)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从材料中看到诸侯对天子的义务是
A. 缴纳田租 B. 服从周王调兵 C. 进献贡物 D. 监察百官
8.甲骨文使用多种造字方法,“田”(见右图)字的造字方法是
A. 指事 B. 象形
C. 会意 D. 形声
七年级历史 第 1 页 共 8页
9.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
A. 有关的历史故事传说 B. 影视剧作品的相关场景
C. 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D. 春秋墓葬出土的铁农具
10.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 民族分裂 B. 学术繁荣 C. 政治动荡 D. 生产发展
11.《史记》中记载:“蜀守 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横线处应填的人物是
A. 李冰 B. 蒙恬 C. 管仲 D. 孙武
12.胡适说: “孔子是一个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属于孔子教育主张的是
A. “无为而治” B. “有教无类” C. “兼爱、非攻” D. 以法治国
13.下表是小王制作的《秦灭六国过程简表》。请你判断表格中“▲”处应填的内容是
A. 灭晋 B. 灭鲁 C. 灭宋 D. 灭齐
14.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的是
A. 秦始皇陵兵马俑 B. 小说《秦始皇》
C.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D. 电视剧《大秦帝国》
15.观察下图,主题虽然都是陶俑,但有很大的区别。秦兵马俑的面部表情都很严肃,而汉代陶俑的表情比较柔和,安详。据此推测“文景之治”时期
A. 人民贪图享乐 B. 人民生活奢侈 C.人民信奉道教 D. 人民生活安定
七年级历史 第 2 页 共 8页
16.小华在期末复习时整理了以下三幅图片,根据这些图片我们可以推断出他复习的主题是
A. 秦朝统一度量衡 B. 文景之治
C. 汉武帝巩固统治 D. 抗击匈奴
17.读右图,下列与此相关的历史解读正确的是
A. 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
B. 侯国的数量大大增加,诸侯王势力被削弱
C. 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独尊儒术”
D. 西汉王朝面临四分五裂的局面
18.下图是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塑像嘴部张开,开怀大笑,仿佛正进行到说唱表演的精彩之处。假设他说唱的内容是歌颂当时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么,他赞美的可能是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百家争鸣
D. 诸侯争霸
19.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标志着今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事件是
A. 西域都护的设置 B. 班超出使西域
C. 甘英出使大秦 D. 张骞开辟丝绸之路
20.“五禽神戏,教化安康”出自一则祭文,这说明
A. 重视体育锻炼,有利身心健康 B. 实施外科手术,可以治愈疾病
C. 从事生产劳动,可以强身健体 D. 辩证分析病情,有利对症治疗
2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下面哪一幅图能直观的反映三国鼎立的形势
22.成语“乱七八糟”, “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的性质是
A. 反抗暴政的农民起义
B. 争夺土地和人口的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C. 各民族政权间的斗争
D. 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七年级历史 第 3 页 共 8页
23.下图中①处的政权是
A. 西晋 B. 东晋 C. 北魏 D. 北齐
24.历史观点是指观察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所采取的态度、持有的看法。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 曹丕在洛阳称帝 B. 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
C. 南朝包括宋齐梁陈 D. 民族交流、碰撞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
25.山东临沂有许多著名人文景观,如“洗砚池” “晒书台”等,留下了“书圣”的一段段佳话与传奇。被称为“书圣”的是
A. 王羲之 B. 司马迁 C. 顾恺之 D. 祖冲之
七年级历史 第 4 页 共 8页
七年级历史 (二)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 分)
本卷共3道题,26题 17分,27 题 17分, 28题 16 分。共 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历史文物图片 (节选1)
(1)上述两幅历史图片及其相关信息,可以为我们研究西周王朝的哪一政治制度提供帮助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该制度的历史作用。 (7分)
材料二 中国古代历史文物图片(节选2)
简介:战国铜壶 出土于四川成都。壶体有三层图画,第一层是竞射图、采桑图:第二层是宴乐武舞图、弋射和习射图:第三层为攻防图、水战图。整个壶面刻画了200多个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表现出精湛的技巧。
(2)材料二反映了战国时期哪一手工业部门精湛的技巧 小刚同学认为,从上述图片及简介信息可以看出战国时期:A. 政治局势稳定 B. 兵战阵势 C. 各国变法改革 D.学术思想繁荣 E. 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状况。你认为小刚的说法正确的是。 (写出句首字母即可) (6分)
七年级历史 第 5 页 共 8页
材料三 中国古代历史文物图片 (节选3)
(3)请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合理想象他们围绕“治国方案”会展开怎样的对话。 (4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大发展,要求打破分裂带来的阻碍。秦“据殺涵之固,拥雍州之地”,地理位置优越。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益强盛。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请依据材料一概括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 (8分)
七年级历史 第 6 页 共 8页
材料二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示意图
(2) 请完成材料二示意图中的填空。 (5分)
请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1的起义与秦朝的施政有怎样的关系 图2成语来源于哪次战役 该战役的结果如何 (4分)
七年级历史 第 7 页 共 8页
28.请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骞凿空, 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 以为质于外国, 外国由是信之。 ”
——《汉书·张骞传》
(1)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汉书》称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的理由 (6分)
材料二
(2) “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叫什么 请简述材料一、二之间的联系。 (6分)
材料三
材料三反映了西晋末年出现的什么历史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4分)
七年级历史 第 8 页 共 8页2024年天津市河西区七年级历史期末统考
1-25. BBBCB DBBDC ABDAD CBBAA DDBDA
26.(1)分封制(1分)
积极:稳定了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4分)
消极:后期由于诸侯王势力日益扩大,形成自己的割据势力。(2分)
(2)冶铜业/青铜业/金属冶炼业(2分)BE(4分)
(3)对话: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4分)(能答出孔子:以德治国,老子:无为而治即可)
27.(1)长期战乱,人们渴望安定统一;秦地理位置优越;秦王励精图治,有雄才大略;商鞅变法增强秦国实力(8分)
(2)皇帝、郡县、灵渠、长城、焚书坑儒(5分)
(3)由于秦的暴政,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两者是因果关系(2分);巨鹿之战(1分);秦军失败,楚军获胜,秦朝灭亡。(1分)
28.(1)古代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称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启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交流与往来。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6分)
(2)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6分)
(3)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人民南迁,出现第一次人口迁移高潮(2分)给南方地区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