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检测七年级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两大部分,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闭卷考试。考生应独立答题,不可查阅参考资料。
第I卷(选择题,共20分)
1.黄河和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们孕育了我国最早的原始农耕文明,但种植的农作物却各不
相同。其根本原因是
A.饮食习惯不同B.自然环境不同
C.使用的生产工具不同D.生产技术不同
2.北京冬奥会仪式火种台以“承天载物”为设计理念,创意灵感来自中国传统青铜礼器“尊”。
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工艺精湛,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A商代铜爵
B四羊方尊
C司母戊鼎
D西周利簋
3.李白曾写诗赞扬秦始皇,诗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该诗主
要赞扬了秦始皇的贡献是
A.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
B.创立皇帝制与三公九卿制
C.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D.兼并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4.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面是老师讲解“商鞅变法”一课时用到的史料,从中
你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
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一摘编自《战国策·秦策三》
①统一度量衡②废除井田制③奖励耕战
④秦国成为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奴隶制国家,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下图所示两枚古代钱币共同见证了
A.大一统王朝的形成与巩固
B.皇帝制度的建立
C,对外交往频繁
D.封建剥削残酷
七年级历史
第1页(共6页)
6.下图是197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现存最早
的养生运动导引图。该图反映了汉朝时
A.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B.出现民族交融的趋势
C.有强身健体的意识
D.呈现统一国家的气象
7.明确认识历史阶段特征,是阶段和单元复习的核心内容。
以下书目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9课奏统一中国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F不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8.下图中一位帝王骑着高头大马,身后一干侍从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僚属。帝王的对面,持笏板跪拜者就是那名“凿空”西
e
域、为国分忧的郎官。下列对该事件的相关表述正确的
是
A.光武帝决定招募使者“凿空”
B.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C.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往来
D.班超父子克服困难开辟此道路
莫高窟第323窟
9.《史记·汉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使得民心安定。后来谈到为何能战
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人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失败了。”材
寺主
料说明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
A.刘邦的实力一直比项羽强
B.刘邦个人成斗力强于项羽
C.刘邦重视民心、任用人才
D.项羽的人才储备多于刘邦
10.以下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三国鼎立
短暂统一
政权分立
从中
区域经济
推动
①
推动
民族关系
江南地区的开发
交住交流交融
A.人口迁徙
B.孝文帝改革
C.大运河的开通
D.经济重心的南移
11.《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
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A,发生于公元2世纪初
B.导致前秦统治土崩瓦解
C.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D.实现了长江以北地区统一
12.归纳总结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学习笔记,归纳的学习主题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三国鼎立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西晋的短暂毓一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年级
历史
第2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