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高二生物1.1 种群的数量特征精讲与精练考点专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高二生物1.1 种群的数量特征精讲与精练考点专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1-23 21:46:01

文档简介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1.1种群的数量特征
【考点精讲】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形成的集合。
2.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
①样方法
范围:试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的卵、作物上蚜虫的密度、蜘蛛、跳蝻等。
步骤:准备;
确定调查对象(一般选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丛生或蔓生,不好辨别);
确定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正方形为宜;
随机取样: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随机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计数:对于边界上的调查对象,采取“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方式,然后计算密度;
计算:以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②标记重捕法
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生物。
步骤:第一次捕获生物量,记为M,并做好标记,放回一段时间,保证充分混合。
第二次捕获生物量,记为N,其中带标记的生物量记为m。
设种群的生物总量为X,则M/X=m/N。
注意:若标志物易脱落,或生物带标记后易被天敌捕杀,导致m减小,测得X偏大;
若第一次标记后,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重捕,则会导致测得X值偏小。
③黑光灯诱捕法
范围: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④抽样检测法
范围:适用于微生物。
4.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因素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无法体现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因此还需研究其他数量特征。
出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新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迁入/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年龄结构:一个种群中各年龄群的个体数目所占的比例。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例题分析】
【例题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B. 出生率、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原因
C. 迁入率、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原因
D. 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答案】A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错误;
B、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B正确;
C、迁入率、迁出率会直接影响种群数量,C正确;
D、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D正确。
【例题2】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 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 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 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 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答案】B
【解析】
A、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可直接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计数,A错误;
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要随机取样,由于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所以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使样本数量足够多,以保证所测得数据更加接近真实值,B正确;
C、采用等距取样法,要确保一定的样方数量并求平均值,减少误差,C错误;
D、采用五点取样法,样方的面积大小要适中,D错误。
【习题精炼】
1.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
B.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 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 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答案】A
【解答】
A.标志重捕法一般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所以土壤小动物不可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数量,而应使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
B.丰富度即表示所含物种数目的多少,丰富度高,则物种种类多,B正确;
C.土壤小动物可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物质,C正确;
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释放CO2,可参与碳循环,D正确。
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C. 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D. 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答案】B
【解答】
A.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A正确;
B.调查植物和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分别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B错误;
C.人工群落在人的干预下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C正确;
D.建立自然保护区,减少人为的干扰,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
3.下列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 神经递质和抗体、激素都具有特异性
② 神经递质和抗体、激素不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③ 神经递质和抗体、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④ 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⑤ 体液免疫中淋巴因子不起作用,细胞免疫中吞噬细胞不起作用
⑥ 结核杆菌为胞内寄生菌,机体依赖体液免疫使之失去藏身之所
⑦ 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
⑧ 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⑨ 艾滋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⑩ 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清除功能过强
A. 三项 B. 四项 C. 五项 D. 六项
【答案】A
【解答】
① 神经递质和抗体、激素都具有特异性,正确;
② 神经递质和抗体、激素存在于内环境中,错误;
③ 神经递质和抗体、激素的化学本质并不都是蛋白质,错误;
④ 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错误;
⑤ 体液免疫中淋巴因子作用与B细胞,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免疫中吞噬细胞处理、呈递抗原,错误;
⑥ 结核杆菌为胞内寄生菌,机体依赖细胞免疫使之失去藏身之所,错误;
⑦ 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正确;
⑧ 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正确;
⑨ 艾滋病毒破坏T细胞,既影响细胞免疫也影响体液免疫,错误;
⑩ 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防御功能过强,错误。综上所述,BCD错误,A正确。
4.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及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猪的卵巢是观察动物细胞减数分裂的最佳材料
B. 调查棉花植株上的蚜虫的种群密度,宜采用标志重捕法
C. 温特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影响下部生长的物质
D. 在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可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
【答案】C
【解析】
A.猪的精巢是观察动物细胞减数分裂的最佳材料,卵巢中同一时期进行减数分裂的卵原细胞很少,并且它的分裂是不连续的,A错误;
B.调查棉花植株上的蚜虫的种群密度,宜采用样方法,B错误;
C.温特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影响下部生长的物质,C正确;
D.因婓林试剂需水浴加热才呈现砖红色沉淀,若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不宜选用斐林试剂鉴定,温度是干扰条件,D错误。
5.某生物学家在测定100平方千米的野兔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50只做上标记,然后放回到草原中,停留一段时间以后,又捕获60只,其中含标记的5只,则该草原内野兔的种群密度为(  )
A. 500只/平方千米 B. 600只/平方千米
C. 5只/平方千米 D. 6只/平方千米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分析,野兔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60:5,N=600只.即100平方公里的野兔的种群密度为600只,所以每平方公里的野兔的种群密度为6只.
故选:D.
6.人口学家统计预测人口翻一番的时间为:墨西哥20-40年、美国40-80年,而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这种预测的主要依据是(  )
A. 种群数量和密度 B. 种群年龄组成
C. 种群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B
【解析】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基本的数量特征,A错误;
B、年龄组成可预测未来种群密度,B正确;
C、性别比例能影响种群密度,C错误;
D、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D错误。
7.某农场面积为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的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4 000只/hm2
B. 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C. 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 此调查方法也可用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
【答案】B
【解答】
A.该农场黑线姬鼠的总数为280×100÷2=14000只,则其种群密度约为14000÷140=100只/hm2,A错误;
B.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增加其种群数量,从而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正确;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是因为其数量增加吸引鹰前来捕食所致,这恰恰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增加了,C错误;
D.跳蝻个体较小,活动能力较弱,所以调查跳蝻种群密度的大小可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D错误。
8.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 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B.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C. 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 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答案】A
【解析】
A、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是指种群密度,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A正确;
B、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是集群分布,B错误;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是指空间特征中的随机分布,C错误;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属于均匀分布,D错误。
9.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B. 森林火灾若干年后又可以恢复,这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
C. 性别比例通常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种群的死亡率
D. 当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该种群数量一定会减少
【答案】C
【解答】
A.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A错误;
B.森林火灾若干年后又可以恢复,这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B错误;
C.性别比例通常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种群的死亡率,C正确;
D.当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该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减少,因为迁入率可能大于迁出率,D错误。
10.如图为黄鱼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M、N、P、Q四点中,只有M点时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B. N时黄鱼的种群数量代表环境容纳量
C. N-P段,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种群数量仍增加
D. Q点以后该黄鱼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
【答案】C
据图分析,0-N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增加;N-Q时间内,种群的增长速率降低为0,种群数量呈现“S”型。
A.M、N、P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Q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A错误;
B.N时黄鱼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Q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基本不变,代表环境容纳量,B错误;
C.N-P段,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仍然大于0,故种群数量仍然在增长,C正确;
D.图中无法判断Q点以后该黄鱼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Q点后种群数量仍然可能发生变化,D错误。
【能力培优】
11.下列生物学研究所选择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时,应防止标志物脱落
B.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各个种群的数量
C. 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四边上的菌体
D.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将样方中的其它植物全部拔除
【答案】B
【解析】
A、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A错误;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各个种群的数量,B正确;
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两条邻边线的个体,C错误;
D、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不能将样方中的其它植物拔除,原因是会影响蒲公英的数量,D错误。
12.一个池塘中,水蚤、虾、鲤鱼等所有动物集合起来组成(  )
A. 一个群落 B. 一个种群 C. 多个群落 D. 多个种群
【答案】D
【解析】
一个池塘中,水蚤、虾、鲤鱼等所有动物集合起来,不是同一个物种,故不属于一个种群,也不包括植物、微生物等所有生物,故也不属于一个群落,故属于多个种群。综上,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3.下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种群的关系可能为竞争,也可能为寄生
B. t2~t3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相同
C. t4~t5时间段内,乙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D. 甲、乙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的时刻分别为t2和t4
【答案】A
【解析】
A. 甲、乙种群的关系可能为竞争,也可能为寄生,A正确;
B. t2~t3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都是增长型,B错误;
C. t4~t5时间段内,乙种群的死亡率小于出生率,C错误;
D. 甲、乙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的时刻分别为t3和t5,D错误。
14.下列关于生物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现象及原理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探究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可将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下和无光环境中进行实验
B. 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统计数比实际数偏小
C. 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时,橙黄色的色素带距离所画滤液细线最远
D. 秋水仙素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在于抑制染色体着丝粒分裂
【答案】C
【解析】
A、探究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可将胚芽鞘置于单侧光下,一组用锡箔片将尖端罩住,一组不罩,A错误;
B、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则部分标志物脱落则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B错误;
C、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时,胡萝卜素的溶解度最大,色素带距离所画滤液细线最远,C正确;
D、秋水仙素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在于抑制纺锤体形成,D错误。
15.在某鱼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M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n条,其中有标记的m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错误的是(  )
A. 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少
B. 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C. 前后二次捕鱼所用的渔网网眼大小不一样
D. 被标记的鲫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答案】B
【解析】
A、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少,偶然性大,因而计算结果会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A错误;
B、虽然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但得到的鲫鱼数量不变,因而不是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的原因,B正确;
C、如果前后二次捕鱼所用的渔网网眼大小不一样,则人为造成捕获的鲫鱼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C错误;
D、由于被标记的鲫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减小了第二次捕获的鲫鱼中有标记鲫鱼的比例,导致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D错误。
16.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蝉在地下生存多年,夏季羽化后只能生存较短的时间,繁殖后快速死亡,因此夏季蝉种群中生殖前期所占的比例大,几乎不存在生殖后期。
17.如图为某生态系系统中存在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为被捕食者,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B. 稳定状态时,乙种群个体数量约占甲种群个体数量的10%~20%
C. 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D. 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则会使甲种群灭绝
【答案】C
【解析】
A.据图分析,甲、乙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因此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在图中E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A错误;
B.稳定状态时,乙种群个体能量约占甲种群个体能量的10%~20%,B错误;
C.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数量将减少,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C正确;
D.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在短期内甲种群数量会减少,但甲种群不会灭绝,最终甲、乙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
18.下列有关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年龄结构呈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将呈“J”形增长
B. 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会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
C. 处于生殖期的个体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种群出生率越高
D. 稳定型的年龄结构,预示着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人口基本稳定
【答案】D
【解析】
A、“J”形增长,指的是种群数量呈指数型增长,年龄结构呈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不一定呈指数型增长,A错误;
B、种群的K值即环境容纳量,K值和环境有关,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会超过环境容纳量,使得种群数量下降,B错误;
C、处于生殖期的个体雌多于雄,种群出生率会比较高,C错误;
D、教材指出“稳定型预示着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一个家庭生两个孩子)人口就会保持零增长”,D正确。
19.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 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
C.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捕食,会导致估算结果偏低
【答案】B
【解析】
A.蜘蛛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
B.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属于数量特征,B正确;
C.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C错误;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捕食,则会导致估算结果偏高,D错误。
20.某研究所对某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图一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图二中 A﹑B 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
(2)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3)在 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为 __________型
(4)若在 t2时种群数量为 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____水平。
【答案】
(1)B
(2)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合理即可)
(3)增长
(4)K/2
【解析】
(1)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刚开始食物、空间充裕,种群数量增长,但由于食物、空间有限,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最终保持相对稳定,所以种群数量表现为S型曲线,即B图。
(2)t2时,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所以种群数量不再增加。
(3)t1时种群数量增加,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4)由于K/2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所以此时捕捞有利于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1.1种群的数量特征
【考点精讲】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形成的集合。
2.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
①样方法
范围:试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的卵、作物上蚜虫的密度、蜘蛛、跳蝻等。
步骤:准备;
确定调查对象(一般选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丛生或蔓生,不好辨别);
确定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正方形为宜;
随机取样: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随机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计数:对于边界上的调查对象,采取“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方式,然后计算密度;
计算:以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②标记重捕法
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生物。
步骤:第一次捕获生物量,记为M,并做好标记,放回一段时间,保证充分混合。
第二次捕获生物量,记为N,其中带标记的生物量记为m。
设种群的生物总量为X,则M/X=m/N。
注意:若标志物易脱落,或生物带标记后易被天敌捕杀,导致m减小,测得X偏大;
若第一次标记后,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重捕,则会导致测得X值偏小。
③黑光灯诱捕法
范围: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④抽样检测法
范围:适用于微生物。
4.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因素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无法体现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因此还需研究其他数量特征。
出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新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迁入/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年龄结构:一个种群中各年龄群的个体数目所占的比例。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例题分析】
【例题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B. 出生率、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原因
C. 迁入率、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原因
D. 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例题2】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 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 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 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 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习题精炼】
1.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
B.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 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 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C. 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D. 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3.下列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 神经递质和抗体、激素都具有特异性
② 神经递质和抗体、激素不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③ 神经递质和抗体、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④ 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⑤ 体液免疫中淋巴因子不起作用,细胞免疫中吞噬细胞不起作用
⑥ 结核杆菌为胞内寄生菌,机体依赖体液免疫使之失去藏身之所
⑦ 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
⑧ 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⑨ 艾滋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⑩ 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清除功能过强
A. 三项 B. 四项 C. 五项 D. 六项
4.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及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猪的卵巢是观察动物细胞减数分裂的最佳材料
B. 调查棉花植株上的蚜虫的种群密度,宜采用标志重捕法
C. 温特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影响下部生长的物质
D. 在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可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
5.某生物学家在测定100平方千米的野兔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50只做上标记,然后放回到草原中,停留一段时间以后,又捕获60只,其中含标记的5只,则该草原内野兔的种群密度为(  )
A. 500只/平方千米 B. 600只/平方千米
C. 5只/平方千米 D. 6只/平方千米
6.人口学家统计预测人口翻一番的时间为:墨西哥20-40年、美国40-80年,而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这种预测的主要依据是(  )
A. 种群数量和密度 B. 种群年龄组成
C. 种群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
7.某农场面积为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的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4 000只/hm2
B. 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C. 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 此调查方法也可用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
8.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 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B.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C. 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 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9.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B. 森林火灾若干年后又可以恢复,这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
C. 性别比例通常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种群的死亡率
D. 当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该种群数量一定会减少
10.如图为黄鱼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M、N、P、Q四点中,只有M点时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B. N时黄鱼的种群数量代表环境容纳量
C. N-P段,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种群数量仍增加
D. Q点以后该黄鱼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
【能力培优】
11.下列生物学研究所选择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时,应防止标志物脱落
B.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各个种群的数量
C. 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四边上的菌体
D.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将样方中的其它植物全部拔除
12.一个池塘中,水蚤、虾、鲤鱼等所有动物集合起来组成(  )
A. 一个群落 B. 一个种群 C. 多个群落 D. 多个种群
13.下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种群的关系可能为竞争,也可能为寄生
B. t2~t3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相同
C. t4~t5时间段内,乙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D. 甲、乙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的时刻分别为t2和t4
14.下列关于生物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现象及原理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探究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可将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下和无光环境中进行实验
B. 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统计数比实际数偏小
C. 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时,橙黄色的色素带距离所画滤液细线最远
D. 秋水仙素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在于抑制染色体着丝粒分裂
15.在某鱼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M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n条,其中有标记的m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错误的是(  )
A. 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少
B. 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C. 前后二次捕鱼所用的渔网网眼大小不一样
D. 被标记的鲫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16.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7.如图为某生态系系统中存在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为被捕食者,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B. 稳定状态时,乙种群个体数量约占甲种群个体数量的10%~20%
C. 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D. 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则会使甲种群灭绝
18.下列有关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年龄结构呈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将呈“J”形增长
B. 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会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
C. 处于生殖期的个体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种群出生率越高
D. 稳定型的年龄结构,预示着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人口基本稳定
19.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 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
C.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捕食,会导致估算结果偏低
20.某研究所对某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图一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图二中 A﹑B 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
(2)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3)在 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为 __________型
(4)若在 t2时种群数量为 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____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