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高二生物3.1 生态系统的结构 精讲与精练考点专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高二生物3.1 生态系统的结构 精讲与精练考点专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1-23 21:48:48

文档简介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1 生态系统的结构
【考点精讲】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内,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类。
3.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
生产者:将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是生态系统的基石。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
主要是绿色植物,但菟丝子等不是生产者。
消费者:通过自身新陈代谢,将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助于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主要是动物,但秃鹫、蚯蚓等属于分解者。
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硝化细菌属于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水、空气、无机盐等。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纽带。
3.生态系统的结构——营养结构
(1)食物链(捕食链)
①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特点:起点是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终点是最高营养级。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
③营养级与消费者级别的关系:消费者级别=营养级级别-1。
(2)食物网
①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②形成原因: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③特点: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某一个营养级也会有不同的消费者。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作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4)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
【例题分析】
【例题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在生态系统中,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称为初级消费者
B.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也可能是生产者
C.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
D.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答案】B
【解析】
A. 在生态系统中,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称为次级消费者,A错误;
B.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也可能是生产者,例如硝化细菌,不进行光合作用但可以进行化能合成作用,B正确;
C.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C错误;
D.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缺一不可,D错误。
【例题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A. 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D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故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
【习题精炼】
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
B. 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
C. 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多,沼蟹数量亦增多
D. 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
【答案】B
【解析】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属于分解者,被线虫捕食的细菌属于消费者的食物,A正确;
B.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海螺、线虫和食草虫均能以生产者为食,故三者应为第二营养级,B错误;
C.大米草与藻类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大米草死亡会导致藻类数量增多,还会使细菌数量增多,细菌和藻类数量增多会导致线虫数量增多,进而导致以线虫为食的沼蟹数量增多,C正确;
D.杀虫剂杀死食草虫,会导致蜘蛛的食物减少,进而导致蜘蛛数量减少,D正确。
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
B. 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
C. 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加,沼蟹数量亦增加
D. 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
【答案】B
【解析】
A.由图中可以看出,细菌可以作为线虫的食物,又可以对藻类和大米草等植物进行分解,所以它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A正确;
B.第三营养级即为次级消费者,是每条食物链中的第三个环节,应包括沼蟹和蜘蛛,海螺、线虫和食草虫为第二营养级,藻类和大米草为第一营养级,细菌为分解者,B错误;
C.若大米草死亡,则为细菌提供的有机物将增加,所以细菌数量增加,藻类失去了竞争者,数量也会增加,则沼蟹的数量也会增加,C正确;
D.图中显示,食草虫是蜘蛛的唯一食物来源,若食草虫减少,则蜘蛛的数量也将随之减少,D正确。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食物网中的生物和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 放养鱼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复杂性
C. 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D. 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
【答案】B
【解析】
A.食物网中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无机环境、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A错误;
B.放养鱼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增加营养结构(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复杂性,B正确;
C.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C错误;
D.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并非越大,如树→虫→鸟,D错误。
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 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
C.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 鹰的迁入加快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隐藏的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当鹰迁入并在栖息于林中后,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鹰。
A.鹰的迁入使黄雀的数量减少,这导致蝉的天敌(螳螂)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蝉的数量减少,A错误;
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且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不可流向生产者,B正确;
C.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
D.鹰属于消费者,鹰的迁入加快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正确。
以下对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成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生产者在制造有机物时,所利用的能量类型可能不同
B. 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来分解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
C. 动物的食性越杂,其种群数量波动幅度越大
D. 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其更加稳定
【答案】C
【解析】
A.生产者在制造有机物时,所利用的能量类型可能不同,如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而硝化细菌利用化学能,A正确;
B.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即细胞呼吸来分解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B正确;
C.动物的食性越杂其种群数量波动幅度越小,符合物种多样性原理,C错误;
D.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其更加稳定,D正确。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我国的古代谚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螳鄉大量捕食蝉,降低了蝉种群的丰富度
B. 黄雀和螳螂为捕食关系,黄雀处于第三营养级
C. 黄雀数量的变化,不会影响螳螂的环境容纳量
D. 螳螂与蝉之间存在反馈调节,以维持其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
A、螳鄉大量捕食蝉,降低了蝉种群的密度,A错误;
B、黄雀和螳螂为捕食关系,黄雀处于第四营养级,B错误;
C、黄雀捕食螳螂,黄雀数量的变化,会影响螳螂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
D、螳螂与蝉之间存在反馈调节,以维持其相对稳定,D正确。
以下对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成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生产者在制造有机物时,所利用的能量类型可能不同
B. 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来分解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
C. 动物的食性越杂,其种群数量波动幅度越大
D. 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其更加稳定
【答案】C
【解析】
A.生产者在制造有机物时,所利用的能量类型可能不同,如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而硝化细菌利用化学能,A正确;
B.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即细胞呼吸来分解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B正确;
C.动物的食性越杂其种群数量波动幅度越小,符合物种多样性原理,C错误;
D.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其更加稳定,D正确。
如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 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 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 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 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答案】C
【解析】
该食物网有9条食物链,A错误;硅藻是生产者,B错误;磷虾只捕食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硅藻,属于第二营养级,C正确;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因为其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濒临灭绝,不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D错误。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个体数量和每种生物的平均体重如图所示。已知生物量=生物个体数量×该种生物的平均体重,且生物量越大,该生物营养级越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丙处于第二营养级,为次级消费者
B. 若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甲和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 若丁的种群数量下降,则会引起乙和丙的数量下降,甲的数量上升
D. 若甲的种群数量下降,则会引起丙和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答案】B
【解析】
A.丙处于第二营养级,为初级消费者,A错误;
B.该生态系统有构成一条食物链是丁→丙→乙→甲,若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甲和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B正确;
C.若丁的种群数量下降,由于食物减少,乙和丙的数量下降,甲的数量也会下降,C错误;
D.若甲的种群数量下降,由于天敌减少,乙的数量上升,丙的数量下降,丁的种群数量增加,D错误。
如图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分别代表三类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生物可构成这样一条食物链:甲→乙→丙
B. 图中的甲、乙、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C.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D. 图中的甲是分解者
【答案】C
【解析】
A.图中乙是分解者,不是营养结构的成分,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A错误;
B.图中的甲、乙、丙不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没有无机环境,B错误;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C正确;
D.图中的甲是消费者,D错误。
【能力培优】
在人工生态养殖场里,鸡以蚯蚓、昆虫、果实为食。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果树、鸡、蚯蚓、昆虫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 该生态系统中,鸡属于第三或更高营养级
C. 利用鸡粪肥园,可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D. 人取食鸡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
A.生态系统是由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的,A错误;
B.鸡是杂食性动物,属于第二或第三营养级,B错误;
C.利用鸡粪肥园,能提高能量利用效率,能量传递效率不会发生改变,C错误;
D.人取食鸡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正确。
如果在草原上使用高效灭鼠药,使鼠类在短时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受影响最大的是( )
A. 生产者 B. 分解者 C. 初级消费者 D. 次级消费者
【答案】D
【解析】
鼠在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属于初级消费者,是次级消费者的食物。因此,在草原上使用高效灭鼠药,使鼠类在短时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后,首先受害的是次级消费者。
图1表示相对独立的某一小片草地中各生态系统成分在碳循环中的关系,图2表示一定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A、C都不属于该群落的组成成分
B. 可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调查E和甲的种群密度
C. 丙的数量增加,引起E的数量增多
D. 图2中食物链是E→乙→丙→甲
【答案】A
【解析】
由图1可知A是大气中的CO2库,E是生产者,C是分解者,F是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B是三级消费者,由图2中峰值出现的先后顺序及相互关系,可以判断乙是初级消费者,丙是次级消费者,甲是三级消费者。
A.A是大气中的CO2库不属于该群落的组成成分、C是分解者,属于该群落的组成成分,A错误;
B.E为草,甲为最高营养级的动物,故可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调查E和甲的种群密度,B正确;
C.丙为第三营养级,它的数量增加,引起乙的减少,进而引起E的数量增多,C正确;
D.图2中食物链是E→乙→丙→甲,D正确。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和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食物网中的生物和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 稻田中放养草鱼,会使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复杂
C. 硝化细菌属于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D. 某甲虫通过分解落叶获得养分,该甲虫属于分解者
【答案】A
【解析】
A.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食物链中的生物只包含了生产者和消费者,A错误;
B.稻田中放养草鱼,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使其营养结构更加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大,B正确;
C.硝化细菌可以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属于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C正确;
D.分解者分解动物植物的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某甲虫通过分解落叶获得养分,该甲虫属于分解者,D正确。
草原生态系统在地球上有着广泛的分布,如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兔子种群的λ(λ=当年的种群数量/上一年的种群数量)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图3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图1的食物网中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3个营养级,鹰与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B. 若蛇的食物1/3来自鼠,2/3来自青蛙,且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20%,消费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则蛇种群增加3KJ能量,需要消耗植物的能量是150KJ
C. 由图2分析可知,当兔子种群数量小于80只时,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当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时兔子的种群数量为150只
D. 由图3可知,碳元素在A、C、D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图3中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未在图1中体现的是B和D
【答案】B
【解析】
A、图1的食物网中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3个营养级,鹰与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A正确;
B、若蛇的食物来自鼠,来自青蛙,且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2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蛇种群增加的能量为3kJ,需要消耗草的能量为:3×÷10%÷20%+3×÷10%÷10%÷20%=1050 kJ,B错误;
C、根据图2可知,当种群数量小于80只时,=2,兔子每年成倍增长,为“J”型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大于150只时,λ<1,种群数量减少,当种群数量小于150只时,λ>1,种群数量增加,因此最终的种群数量应稳定在150只,C正确;
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图1中只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图3中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未在图1中体现的是B和D,D正确。
下列有关几个生态学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群落的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C.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D. K值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条件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答案】B
【解析】
A.种群的特征有多个,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
B.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错误;
C.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C正确;
D.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条件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D正确。
有关图示的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图中有两条捕食链
B. 狐与鸟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
C. 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D. 该图表示生物群落,狐为第三、四营养级
【答案】A
【解析】
A.图中有草昆虫鸟狐,草兔狐2条食物链,A正确;
B.狐与鸟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B错误;
C.营养级是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细菌属于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成分,C错误;
D.该图中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所以表示生态系统,D错误。
如图表示一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间的相互关系。图中各种类均生活在退潮后暴露出的岩石上,其中海藻、藤壶、贻贝和海葵固着于岩石表面,海星、石鳖和石槭则在岩石表面来回爬动找寻食物。图中的数字表示海星食物中各种类所占的比例(%)。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 此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海星、荔枝螺、海葵
B. 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种类是海星和荔枝螺
C. 当除去全部海星一年后,石鳖、石槭数量增加
D. 当除去全部海星一年后,藤壶成为优势种,石鳖、石槭数量减少
【答案】C
【解析】
A.据图分析,海藻和浮游植物是第一营养级,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海星、荔枝螺、海葵,A正确;
B.海星和荔枝螺都以藤壶和贻贝为食,有竞争关系,海星又可以捕食荔枝螺,是捕食关系,B正确;
CD.图中数字表示海星食物中各种类生物所占比例,从图中看出,藤壶提供了海星食物的64%,当海星全部死亡后,这部分藤壶得以生存,并迅速繁殖,占据大量岩石表面,从而使海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石鳖和石槭因食物减少而减少,C错误,D正确。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B、C、D、E
B. 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可表示为:A→D→E→B
C. 碳循环进行的同时一定伴随着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D. 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及生物群落内部往复循环,这种循环带有全球性
【答案】C
【解析】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故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B、C、D、E以及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食物链、食物网,A错误;
B.B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网组成,B错误;
C.碳循环进行的同时一定伴随着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C正确;
D.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以有机物在生物群落内部循环,这种循环带有全球性,D错误。
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江南某湿地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结构模型,表格是该研究性小组对该湿地的能量流动的调查结果〔单位为103 kJ/(m2·y)〕,请分析回答:
(1)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阳能主要通过图中生物______(填字母)的____________过程输入到由图中A、B、C、D等生物构成的_____________中,E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上图表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则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是________(填图中序号)。
(4)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
(5)生态学上有“中度干扰”假说,即一个生态系统受到中等程度干扰时,由于它具备一定的____________能力,能够维持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人类无需参与,______________调节是该能力的基础。
(6)该湿地中的某种小鱼取食大鱼身上的寄生虫,小鱼取食前,常在大鱼面前舞蹈一番,还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大鱼才让小鱼取食,据此分析,小鱼和大鱼之间传递的信息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食物链和食物网(或营养结构)
(2)A;光合作用;群落(生物群落);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① ② ③ ④ ⑦
(4)14%
(5)自我调节;负反馈
(6)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
【解析】
(1)图中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2)根据分析可知,太阳能主要是通过图中A(生产者)生物的光合作用过程输入到由图中A、B、C、D等生物构成的群落中,E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若如图表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则图中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CO2形式进行流动,即①②③④⑦。
(4)图中,A是生产者、B属于分解者、C和D属于消费者,食物链为A→D→C。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5)由于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所以生态系统受到中度干扰时,能够维持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负反馈调节是该能力的基础。
(6)小鱼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小鱼取食前,常在大鱼面前舞蹈一番,属于行为信息,据此分析,小鱼和大鱼之间传递的信息类型有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1 生态系统的结构
【考点精讲】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内,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类。
3.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
生产者:将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是生态系统的基石。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
主要是绿色植物,但菟丝子等不是生产者。
消费者:通过自身新陈代谢,将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助于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主要是动物,但秃鹫、蚯蚓等属于分解者。
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硝化细菌属于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水、空气、无机盐等。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纽带。
3.生态系统的结构——营养结构
(1)食物链(捕食链)
①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特点:起点是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终点是最高营养级。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
③营养级与消费者级别的关系:消费者级别=营养级级别-1。
(2)食物网
①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②形成原因: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③特点: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某一个营养级也会有不同的消费者。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作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4)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
【例题分析】
【例题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在生态系统中,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称为初级消费者
B.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也可能是生产者
C.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
D.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例题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A. 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习题精炼】
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
B. 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
C. 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多,沼蟹数量亦增多
D. 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
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
B. 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
C. 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加,沼蟹数量亦增加
D. 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食物网中的生物和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 放养鱼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复杂性
C. 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D. 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
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 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
C.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 鹰的迁入加快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以下对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成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生产者在制造有机物时,所利用的能量类型可能不同
B. 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来分解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
C. 动物的食性越杂,其种群数量波动幅度越大
D. 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其更加稳定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我国的古代谚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螳鄉大量捕食蝉,降低了蝉种群的丰富度
B. 黄雀和螳螂为捕食关系,黄雀处于第三营养级
C. 黄雀数量的变化,不会影响螳螂的环境容纳量
D. 螳螂与蝉之间存在反馈调节,以维持其相对稳定
以下对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成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生产者在制造有机物时,所利用的能量类型可能不同
B. 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来分解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
C. 动物的食性越杂,其种群数量波动幅度越大
D. 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其更加稳定
如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 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 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 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 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个体数量和每种生物的平均体重如图所示。已知生物量=生物个体数量×该种生物的平均体重,且生物量越大,该生物营养级越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丙处于第二营养级,为次级消费者
B. 若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甲和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 若丁的种群数量下降,则会引起乙和丙的数量下降,甲的数量上升
D. 若甲的种群数量下降,则会引起丙和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如图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分别代表三类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生物可构成这样一条食物链:甲→乙→丙
B. 图中的甲、乙、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C.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D. 图中的甲是分解者
【能力培优】
在人工生态养殖场里,鸡以蚯蚓、昆虫、果实为食。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果树、鸡、蚯蚓、昆虫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 该生态系统中,鸡属于第三或更高营养级
C. 利用鸡粪肥园,可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D. 人取食鸡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如果在草原上使用高效灭鼠药,使鼠类在短时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受影响最大的是( )
A. 生产者 B. 分解者 C. 初级消费者 D. 次级消费者
图1表示相对独立的某一小片草地中各生态系统成分在碳循环中的关系,图2表示一定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A、C都不属于该群落的组成成分
B. 可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调查E和甲的种群密度
C. 丙的数量增加,引起E的数量增多
D. 图2中食物链是E→乙→丙→甲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和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食物网中的生物和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 稻田中放养草鱼,会使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复杂
C. 硝化细菌属于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D. 某甲虫通过分解落叶获得养分,该甲虫属于分解者
草原生态系统在地球上有着广泛的分布,如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兔子种群的λ(λ=当年的种群数量/上一年的种群数量)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图3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图1的食物网中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3个营养级,鹰与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B. 若蛇的食物1/3来自鼠,2/3来自青蛙,且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20%,消费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则蛇种群增加3KJ能量,需要消耗植物的能量是150KJ
C. 由图2分析可知,当兔子种群数量小于80只时,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当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时兔子的种群数量为150只
D. 由图3可知,碳元素在A、C、D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图3中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未在图1中体现的是B和D
下列有关几个生态学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群落的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C.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D. K值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条件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有关图示的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图中有两条捕食链
B. 狐与鸟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
C. 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D. 该图表示生物群落,狐为第三、四营养级
如图表示一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间的相互关系。图中各种类均生活在退潮后暴露出的岩石上,其中海藻、藤壶、贻贝和海葵固着于岩石表面,海星、石鳖和石槭则在岩石表面来回爬动找寻食物。图中的数字表示海星食物中各种类所占的比例(%)。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 此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海星、荔枝螺、海葵
B. 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种类是海星和荔枝螺
C. 当除去全部海星一年后,石鳖、石槭数量增加
D. 当除去全部海星一年后,藤壶成为优势种,石鳖、石槭数量减少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B、C、D、E
B. 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可表示为:A→D→E→B
C. 碳循环进行的同时一定伴随着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D. 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及生物群落内部往复循环,这种循环带有全球性
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江南某湿地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结构模型,表格是该研究性小组对该湿地的能量流动的调查结果〔单位为103 kJ/(m2·y)〕,请分析回答:
(1)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阳能主要通过图中生物______(填字母)的____________过程输入到由图中A、B、C、D等生物构成的_____________中,E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上图表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则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是________(填图中序号)。
(4)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
(5)生态学上有“中度干扰”假说,即一个生态系统受到中等程度干扰时,由于它具备一定的____________能力,能够维持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人类无需参与,______________调节是该能力的基础。
(6)该湿地中的某种小鱼取食大鱼身上的寄生虫,小鱼取食前,常在大鱼面前舞蹈一番,还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大鱼才让小鱼取食,据此分析,小鱼和大鱼之间传递的信息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