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人与环境
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考点精讲】
1.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足迹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
【例题分析】
【例题1】下列关于生态学问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大力植树造林,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最佳途径
B. 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N、P等无机盐也越多
C. 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体现了人类的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D. 当水和土壤被重金属污染时,营养级越高的消费者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越高
【答案】B
【解析】
A.温室效应是由于短期内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释放过多造成的,大力植树造林能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改善能源结构能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A正确;
B.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微生物繁殖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减少,B错误;
C.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体现了人类的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正确;
D.当水和土壤被重金属污染时,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的消费者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越高,D正确。
【例题2】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
A. 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 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 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 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答案】A
【解析】
A、由分析可知,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而对樟树的高度没有影响,A正确;
B、从题目中无法看出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B错误;
C、物种丰富度指的是物种数目的多少,酸雨会影响物种丰富度,C错误;
D、实验只模拟了樟树和楝树的树苗,其他树种不知,D错误。
【习题精炼】
下列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人口增长过快、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B. 人口增长过快,只会造成大量自然资源短缺,不会加剧对环境的污染
C. 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
D. “禁止开发和利用”是对生物多样性最好的、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答案】C
【解析】
A.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不包括人口增长过快,A错误;
B.人口增长过快,会造成大量自然资源短缺,也会加剧对环境的污染,B错误;
C.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C正确;
D.“合理开发和利用”是对生物多样性最好的、最有效的保护措施,D错误。
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植物种类 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 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
浮水植物a 22.30 1.70
浮水植物b 8.51 0.72
沉水植物c 14.61 2.22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 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
A. 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 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 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 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答案】C
【解析】
A、浮水植物b其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和P的吸收量都相对较低,不适合用来净化水体,同时90天后群落的水平结构有可能改变,A错误;
B、浮水植物b其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和P的吸收量都相对较低,不适合用来净化水体,另外90天后群落的食物链有可能变长,B错误;
C、浮水植物a和c,其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和P的吸收量都相对较高,有利于净化水体,由于N、P丰富,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C正确;
D、虽然浮水植物a和c,其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和P的吸收量都相对较高,有利于净化水体,但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不会改变,D错误。
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生态系统中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B. 将其他受灾地的珍稀动物迁入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C. 全球气候变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D. 对生态系统稳态的调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
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
B.将其他受灾地的珍稀动物迁入自然保护区属于迁地保护(易地保护),B错误;
C.全球气候变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C正确;
D.对生态系统稳态的调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大麦麦秆放进水中会腐烂释放出抑制藻类植物生长的化学物质:凤眼莲能分泌物质促进水中藻类植物的叶绿素的分解,利用以上原理可以降低水华的发生。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
A. 凤眼莲能促进叶绿素的分解,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 凤眼莲可降低水华的发生,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 为了监测水华的发生,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对藻类进行计数
D. 用大麦麦秆治理水华不会造成新的环境问题
【答案】C
【解析】
A、凤眼莲能分泌物质促进水中藻类植物的叶绿素的分解,而不是促进自身叶绿素的分解,因此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B、凤眼莲可降低水华的发生,这属于生态功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
C、为了监测水华的发生,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对藻类进行计数,C正确;
D、用大麦麦秆治理水华可能会造成新的环境问题,如水污染,D错误。
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臭氧层能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B. 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没有影响
C. 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D.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影响
【答案】B
【解析】
A.臭氧层能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A正确;
B.人类活动是造成大量野生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B错误;
C.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是防治酸的有效措施,C正确;
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影响,D正确。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湿地或水库中大量种植芦苇的原因是芦苇可以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B. 农业生产中防治稻田害虫的目的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 向土壤中投放微生物复合菌剂分解土壤中的残留农药,会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 近年来频繁出现雾霾天气现象,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已经丧失殆尽
【答案】C
【解析】
A、植物无法吸收有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要靠微生物分解,A错误;
B、防治稻田害虫,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而不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
C、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C正确;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PM2.5含量过高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错误。
氟利昂大量逸散到大气层中会直接导致( )
A. 臭氧层破坏 B. 酸雨形成 C. 水体污染 D. 温室效应
【答案】A
【解析】
A、臭氧层的作用是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由分析可知,氟利昂会使大气圈上层的臭氧量减少,使臭氧层遭到破坏,A正确;
B、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B错误;
C、水体污染是指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等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使江、河、湖、海变质造成的污染,C错误;
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D错误。
下列有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引入外来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B. 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C. 温室效应是地球生物对CO2的代谢释放量大于吸收量导致的
D. 大量开垦森林和草原是解决非洲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
【答案】B
【解析】
A.外来物种若导致生态入侵则会破坏本地生态平衡,降低本地生物多样性,A错误;
B.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适时地、有计划地捕捞成鱼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B正确;
C.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得空气中CO2含量大量增加,C错误;
D.不断地开垦森林和草原,发展粮食生产,会破坏生物生存的环境,D错误。
海洋污染已成为全球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海南管辖的海域面积大,保护好海洋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源性污染物排入、海上活动和直接向海洋倾倒废物
B. 赤潮和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
C. 海洋污染使海洋生物死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D. 红树林生态修复是保护沿海海洋环境的重要举措
【答案】B
【解析】
A、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源性污染物排入、海上活动和直接向海洋倾倒废物,A正确;
B、赤潮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淡水富营养化有关,B错误;
C、海洋污染使海洋生物死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C正确;
D、红树林生态修复是保护沿海海洋环境的重要举措,D正确。
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 AB段,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
B. BC段,因为溶氧量的增加导致藻类的数量增加
C. NH4+等无机盐离子含量的增加与含碳有机物的含量下降有关
D. 若将大量生活污水排入河流,会超出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而导致其中的生物大量死亡
【答案】B
【解析】
A.AB段,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A正确;
B.BC段,由于藻类植物的增加导致溶解氧增加,B错误;
C.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形成无机物,故NH4+等无机盐离子含量的增加与含碳有机物的含量下降有关,C正确;
D.若将大量生活污水排入河流,会超出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而导致其中的生物大量死亡,D正确。
【能力培优】
11.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多样性锐减,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B.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C. 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式,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属于就地保护
D. 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A.生物多样性锐减,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A正确;
B.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B正确;
C.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式,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属于就地保护,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12.下列有关人口和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缓解一种入侵生物对当地生态系统影响的最好方法是从原产地大量引入其天敌
B. 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是植树造林,采用无氟制冷剂
C. 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
D. 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导致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答案】C
【解析】
A.为遏制外来入侵物种带来的问题,有关方面设想从原产地引进天敌,但外来天敌可能会成为新的外来入侵物种,所以仍可能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A错误;
B.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是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染料燃烧等措施,B错误;
C.能量在食物链各营养级间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故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应多以植物性食物为食,C正确;
D.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N、P等元素的大量排放,D错误。
13.下面有关生物语环境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绿萝有吸收甲醛、净化空气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 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
C. 人口增长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
D.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答案】B
【解析】
A.绿萝有吸收甲醛、净化空气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正确;、
B.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B错误;
C.人口增长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C正确;、
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D正确。
14.下列有关对池塘中出现的“水华“现象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水体中有机养料含量太高,造成富营养化
B. 会造成水体中溶解氧量降低,水生动物等大量死亡
C. 主要是蓝藻以细胞群体形式大量繁殖而导致的
D. 其起因及后果与海洋中的“赤潮“现象极为相似
【答案】A
【解析】
A、水华是由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污水进入水体后,蓝藻、绿藻、硅藻等藻类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群,大量繁殖后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的一种现象,A错误;
B、水华现象,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B正确;
C、水华主要是蓝藻以细胞群体形式大量繁殖而导致的,C正确;
D、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更小的细菌,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突然性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与水华现象相似,D正确。
15.据英国《卫报》报道,2018年7月30日位于北极圈内的挪威班纳克气温达到了32 ℃。极地高温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北冰洋海冰大面积融化,严重威胁北极熊和海豹的生存。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有丰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类资源
B.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但不会对内陆地区造成太大影响
C. 使用清洁能源可减少烟尘排放,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北极地区海冰融化情况
D. 就地保护可以最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A错误;
B.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会对内陆地区造成很大影响,B错误;
C.使用清洁能源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北极地区海冰融化情况,C错误;
D.就地保护可以最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D正确。
16.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已经确立,到21世纪中叶,我国总人口将不会超过16亿,顺利实现人口零增长,然后缓慢下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B. 优生优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C. 禁止近亲婚配可减少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D. 我国人口增长符合“J”型曲线,K值为16亿
【答案】D
17.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大气低层CO2通过增加热逸散使地球升温
B. 人类通过自我控制出生率可有效控制人口数量变化
C. 电厂的废热及微生物病原体均能造成水体污染
D. 生物圈借助生物多样性实现太阳能的吸收、转化、贮存和传递
【答案】A
【解析】
A. CO2分子吸收地球的反射热减少热逸散,使地球升温,造成温室效应,A错误;
B. 人类通过自我控制出生率可有效控制人口数量变化,B正确;
C. 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以下八类,即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还有除草剂和洗涤剂)、其他矿物质和化学品、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等,C正确;
D. 生物圈(地球)可以借助于生物多样性来吸收、转化、加工、贮存和传递太阳能,D正确。
1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
A. 大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造成石油等化学燃料供应紧张
B. 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造成耕地面积锐减
C. 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减少成本、增加产量
D. 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不高、不稳
【答案】C
19.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和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多样性是指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B. 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使我国北方地区变湿润
C.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D. 酸雨的形成与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碳、硫氧化物有关
【答案】C
【解析】
A.生物多样性是指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
B.温室效应能导致海平面上升,但由于平均气温升高,从而使我国北方地区变干燥,B错误;
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C正确;
D.酸雨的形成与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氮、硫氧化物有关,D错误。
20.我国西部资源开采过度,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由此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现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西部开发中面临的最紧迫、最艰巨的任务。如图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
(1)优良牧草与杂草、毒草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由于人口压力,许多草原存在着超载放牧的现象,这种现象首先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的减少,_______________的增加。若长期如此,草原将沙化。
(2)若鹰的食物90%来自鼠,在草→鼠→鹰这条食物链上,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鹰每减少a(表示能量),则草被鼠摄食的量将增加__________。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这种调节能力相对较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现存的草原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鼠害、虫害的威胁,近些年这些灾害频频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可以结合图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竞争;优良牧草;杂草、毒草
(2)90a
(3)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比森林生态系统简单(或草原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比较少)
(4)由于乱捕滥猎,使这些动物的天敌减少
【解析】
(1)牧草与杂草、毒草之间争夺空间、阳光、水分、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等,表现出激烈的竞争关系;草原超载放牧,导致优良牧草大量减少而得不到恢复,使其与毒草的竞争力减弱,从而毒草增加,使草原受到破坏。
(2)根据能量传递特点,鹰每减少能量a时,则草被鼠摄食的量将增加:90%a÷10%÷10%=90a。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这种调节能力相对较小,原因是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比森林生态系统简单。
(4)我国现存的草原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鼠害、虫害的威胁,近些年这些灾害频频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乱捕滥猎,使这些动物的天敌减少。第4章 人与环境
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考点精讲】
1.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足迹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
【例题分析】
【例题1】下列关于生态学问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大力植树造林,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最佳途径
B. 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N、P等无机盐也越多
C. 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体现了人类的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D. 当水和土壤被重金属污染时,营养级越高的消费者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越高
【例题2】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
A. 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 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 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 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习题精炼】
下列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人口增长过快、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B. 人口增长过快,只会造成大量自然资源短缺,不会加剧对环境的污染
C. 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
D. “禁止开发和利用”是对生物多样性最好的、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植物种类 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 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
浮水植物a 22.30 1.70
浮水植物b 8.51 0.72
沉水植物c 14.61 2.22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 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
A. 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 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 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 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生态系统中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B. 将其他受灾地的珍稀动物迁入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C. 全球气候变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D. 对生态系统稳态的调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大麦麦秆放进水中会腐烂释放出抑制藻类植物生长的化学物质:凤眼莲能分泌物质促进水中藻类植物的叶绿素的分解,利用以上原理可以降低水华的发生。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
A. 凤眼莲能促进叶绿素的分解,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 凤眼莲可降低水华的发生,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 为了监测水华的发生,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对藻类进行计数
D. 用大麦麦秆治理水华不会造成新的环境问题
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臭氧层能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B. 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没有影响
C. 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D.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影响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湿地或水库中大量种植芦苇的原因是芦苇可以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B. 农业生产中防治稻田害虫的目的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 向土壤中投放微生物复合菌剂分解土壤中的残留农药,会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 近年来频繁出现雾霾天气现象,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已经丧失殆尽
氟利昂大量逸散到大气层中会直接导致( )
A. 臭氧层破坏 B. 酸雨形成 C. 水体污染 D. 温室效应
下列有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引入外来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B. 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C. 温室效应是地球生物对CO2的代谢释放量大于吸收量导致的
D. 大量开垦森林和草原是解决非洲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
海洋污染已成为全球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海南管辖的海域面积大,保护好海洋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源性污染物排入、海上活动和直接向海洋倾倒废物
B. 赤潮和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
C. 海洋污染使海洋生物死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D. 红树林生态修复是保护沿海海洋环境的重要举措
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 AB段,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
B. BC段,因为溶氧量的增加导致藻类的数量增加
C. NH4+等无机盐离子含量的增加与含碳有机物的含量下降有关
D. 若将大量生活污水排入河流,会超出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而导致其中的生物大量死亡
【能力培优】
11.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多样性锐减,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B.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C. 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式,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属于就地保护
D. 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多样性
12.下列有关人口和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缓解一种入侵生物对当地生态系统影响的最好方法是从原产地大量引入其天敌
B. 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是植树造林,采用无氟制冷剂
C. 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
D. 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导致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13.下面有关生物语环境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绿萝有吸收甲醛、净化空气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 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
C. 人口增长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
D.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14.下列有关对池塘中出现的“水华“现象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水体中有机养料含量太高,造成富营养化
B. 会造成水体中溶解氧量降低,水生动物等大量死亡
C. 主要是蓝藻以细胞群体形式大量繁殖而导致的
D. 其起因及后果与海洋中的“赤潮“现象极为相似
15.据英国《卫报》报道,2018年7月30日位于北极圈内的挪威班纳克气温达到了32 ℃。极地高温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北冰洋海冰大面积融化,严重威胁北极熊和海豹的生存。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有丰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类资源
B.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但不会对内陆地区造成太大影响
C. 使用清洁能源可减少烟尘排放,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北极地区海冰融化情况
D. 就地保护可以最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16.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已经确立,到21世纪中叶,我国总人口将不会超过16亿,顺利实现人口零增长,然后缓慢下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B. 优生优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C. 禁止近亲婚配可减少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D. 我国人口增长符合“J”型曲线,K值为16亿
17.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大气低层CO2通过增加热逸散使地球升温
B. 人类通过自我控制出生率可有效控制人口数量变化
C. 电厂的废热及微生物病原体均能造成水体污染
D. 生物圈借助生物多样性实现太阳能的吸收、转化、贮存和传递
1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
A. 大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造成石油等化学燃料供应紧张
B. 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造成耕地面积锐减
C. 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减少成本、增加产量
D. 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不高、不稳
19.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和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多样性是指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B. 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使我国北方地区变湿润
C.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D. 酸雨的形成与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碳、硫氧化物有关
20.我国西部资源开采过度,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由此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现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西部开发中面临的最紧迫、最艰巨的任务。如图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
(1)优良牧草与杂草、毒草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由于人口压力,许多草原存在着超载放牧的现象,这种现象首先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的减少,_______________的增加。若长期如此,草原将沙化。
(2)若鹰的食物90%来自鼠,在草→鼠→鹰这条食物链上,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鹰每减少a(表示能量),则草被鼠摄食的量将增加__________。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这种调节能力相对较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现存的草原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鼠害、虫害的威胁,近些年这些灾害频频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可以结合图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