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A(3 分)
解析:根据原文第一、二段可知优秀的文艺作品的诞生是有路径的,与媒介素养,创作
者的学习、媒介经验的积累和外部力量的引导有关,并不是自然产生的,“实际上”也表明
作者并不认同麦克卢汉的支持者的观点。
2.C(3 分)
解析:“网络具有召唤受众读解的能力”错,根据原文第四段“具备召唤受众读解的能
力”的应当是艺术作品。
3. A(3 分)
解析:第 5 段的观点为“网络评论可以促进网络文艺作品质量的提升”,A 项网络评论
是对作品的艺术处理的一种有意义的思考,可以促进作品质量的提升; B 项和 D 项没有提
到“评论”,C 项“热梗”只是表明其流行,A 项最适合。
4.(4分)
①人工智能将技艺推演到极致,对人的“主体性”即人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形成挑战;(2
分)
②人为“数据生成物”署名,即将人工智能技艺等同于艺术创作,忽视或否认人的“创意”
与“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使人丧失了在文艺生产中的主体性。(2 分)
5.(6分)
①优秀网络文艺作品是新媒介时代价值引领和良好素养彼此成就的结果;(2分)
②戴建业作为古代文学教授主动学习技术、玩转技术,表明其具备了专业训练下与媒介相适
应的艺术素养。;(2分)
③戴教授的作品拥有百万粉丝,受到网友们的持续关注和热情评论,表明其受到大众欢迎,
其作品的艺术价值高;(1分)
④戴教授作品中分享的古诗词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锦绣文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
百万粉丝,掀起了学习古诗词的热潮,展示出新媒介语境下人类艺术创造的魅力,激发了社
会参与创作的活力。(1 分)
6.C(3 分)
解析:A. “为全文营造了紧张的氛围”分析错误,文章主体部分的情节舒缓,从内容
看没有紧张感。B 项“但‘我’喜欢那个‘老一点’的”理解错误,文章只是说“那个默默
不语的却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并不等于“‘我’喜欢”。D 项“在对话中推动情节的曲折发
展”分析错误,文章情节简单,并不曲折。
7.B(3 分)
解析:B项“我”“毫不在意”是为了避免让他觉得更尴尬,“微笑”是为了缓解他的紧
张情绪。
8.(4分)
①小说开篇交代军队进驻学校,战争年代军人远离家乡,担忧思念亲人,有“写家书”的需
求;
②三个士兵的争论引发了“我”的好奇,“我”与那个“老一点”的士兵是同乡, 彼此有情
感共鸣,使“我”为其代写家书合情合理;
③元旦晚上“我”遇上那个“老一点”的士兵并顺口说了句“今天过年”,引发了他的思乡
之情,这让‘我’代写家书的情节发展水到渠成。(答“为下文他来找我写家书做铺垫”亦
可)
(答对 1 点给 1分,答对 2 点 3 分,答对 3点得 4 分)
9.(6分)
(1)真实性:①文章借年轻的四川人之口,以他个人参战经历展现了抗战的局部情况,展
现出了抗战的部分事实。②老一点的同乡给家人写信的内容,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的生活状
况,符合时代特点,具有真实感。
(2)政治性:借年轻的四川人坚持作战的行为以及老点的同乡在信中对家人说“国难期间,
能尽忠就不能尽孝,不过把敌人打走了就好了”的话,传达出士兵的心声,朴实中蕴含着激
动人心的力量,展现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极具政治性。
(一点 2 分,三点 6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10.B、D、F(3分)
②
(参考原文: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 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
11.D(3 分)
解析:D 项,两个“潜”字意义相同,都是隐藏的意思。)
12. A(3 分)
解析:“在白水之南驻扎兵营”有误,原文“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这里的“向”字意
为“表示动作的方向”,这里“结营”有“进军”之意,所以整句意译为“从白水之南向邓
艾的营地逼近”。
13.(8 分)
参考译文
(1)邓艾大怒道:“生死存亡的选择,全在这一行动上,有什么可与不可的?”
(“分”,区别、选择,1分;“举”,行动、举措,1 分;宾语前置句,1 分;句意 1
分。)
(2)只会用正兵防守,而不懂得用奇兵和伏兵防守,这样的将帅也和木偶人一样。
( “守正道”,用正兵防守,1 分;“将”,将帅、将军,1 分;“木偶人是也”,就和
木偶人一样,1分;句意 1 分 )
14.(3 分)
参考答案
①邓艾征蜀用的是伏道(伏兵之术);(1分)
②在山谷绝径中,埋伏军队潜行,突然杀入敌军,是为伏道;(1分)
③邓艾带军行走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开路,攀木缘崖,出其不意,攻入蜀国。(1 分)
【参考译文】
邓艾,字士载,从小就失去父亲。任都尉学士,因为出使朝廷,见到太尉司马懿。司马
懿认为邓艾很不一般,于是召他作为自己的属官,迁任尚书郎。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
一起抵御西蜀偏将军姜维的进犯。姜维败退后,郭淮于是向西袭击羌地。邓艾说:“敌兵撤
退得不远,也许还会返回来,应当把各军分开防守,来预防意外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郭
淮)就留下邓艾在白水以北驻兵防守。三天以后,姜维派遣廖化从白水之南向邓艾营地逼近。
邓艾对诸位将领说:“姜维一定会从东边袭击洮城。”洮城在白水以北,离邓艾兵营有六十里。
邓艾当即派兵于夜晚直接驻守洮城,姜维果然渡河偷袭洮城,幸亏邓艾事先占据了洮城,魏
军得以战斗不败。景元四年秋天,朝廷下令各路大军攻打西蜀。姜维还军把守剑阁。钟会进
攻姜维,没有攻下来。邓艾上书说:“现在敌兵大受挫折,应乘胜追击。从阴平沿小路、经
汉德阳亭,奔赴涪城,距剑阁西有百余里,距成都三百余里,派精悍的部队直接攻击敌人的
心脏。(在这种情形下,)剑阁的守兵必然退回奔赴涪城。那么钟会就可以沿大道前进。如果
剑阁的守军不退回去,那么,救援(应对)涪城的兵力就少了。兵法说道:‘攻其不备,出
其不意。’今进攻其空虚之地,一定能打败敌人。”这年冬天十月,邓艾自阴平行走百余里,
全是无人之地,凿山开路,架设栈道,山高谷深,十分艰险,加之运粮十分困难,形势近于
危险。邓艾用毛毡裹住身体,推转而下。众将士都攀木缘崖,一个一个前进。首先来到江由
县,西蜀守将马邈投降。西蜀卫将军诸葛瞻从涪城退还绵竹,排列战阵,等着狙击邓艾。邓
艾派遣自己的儿子邓忠等率兵从右边包抄,司马(官名)师纂等率兵从左边包抄。但二人出击
均告失利,退回来说:“敌人坚守牢固,很难击破。”邓艾大怒道:“生死存亡的选择,全在
此一举,还说什么可与不可!”大骂邓忠和师纂,要斩首示众。二人又率兵再战,大败敌兵,
斩下诸葛瞻及尚书张遵等人的脑袋,进军至雒县。刘禅派使者拿着皇帝的大印,写了封书信
(让使者带着)来到邓艾兵营,请求投降。邓艾率兵进驻成都,巡视并约束将士,没有发生
抢劫掠夺的事。安抚收纳投降归附的人员,让他们都回复旧业。蜀国人都称赞邓艾。
材料二:
进攻有三种战术,防守也有三种战术。这三种战术一是正兵,二是奇兵,三是伏兵。宽
广平坦的道路,战车交错,人肩相摩,出征经过这条道路,回来也经过这条道路。我军一定
进攻的地方,正是敌人一定防守的地方,这就叫做正兵战术。用大军进攻敌人的南边,用精
锐部队袭击敌人的北边;用大军进攻敌人的东边,用精锐部队袭击敌人的西边,这就叫做奇
兵战术。在高山深谷之中,在盘曲绝险的半道上,埋伏军队,不敲锣,不击鼓,然后突然出
现在平原上,出击敌人的心腹之处,这就叫做伏兵战术。用正兵的战术打仗,胜败不可预料;
用奇兵的战术打仗,十次战斗可以取胜五次;用伏兵的战术打仗,打十次而十次都可取胜。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用正兵所攻击的对象一定是敌人防守坚固的城池;用正兵所攻击的军队,
一定是敌人的精锐军队。用奇兵所攻击的城他,不一定是敌人防守坚固的城池;用奇兵所攻
击的军队,不一定是敌人的精锐军队。如果用伏兵,那么敌人就无城可守,无兵可用。只会
用正兵进攻,而不懂得用奇兵和伏兵进攻,这样的将帅就和木偶人一样。只会用正兵防守,
而不懂得用奇兵和伏兵防守,这样的将帅也和木偶人一样。
15. B(3 分)
解析:“百忧”并不是诗人的总体感受,没有悲愁的情感。体现诗人总体感受的字眼在
颔联的“闲”字,整首诗歌的意境是闲淡的。
16.(6 分)
①意象上,诗人描写酒旗、雨滴、茶灶、炊烟、野寺等山中平常之景,营造了一种平静淡然
的氛围,表达对平淡生活的向往。
②形象上,诗人塑造了一个独自驾车在山中闲游的老翁形象,突出其不求封侯、只求高声吟
唱的自由闲淡形象。
③意境上,诗人通过描写暮色中的村场、深秋中的野寺来营造淡远超旷的意境,寄寓自己的
人生追求。
④语言上,简练平实,质朴无华,在平淡自然中流露出真实的情感——对闲淡生活的追求。
(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每答对任何 3 点即可满分。如有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可
酌情给分。)
17.(6 分)
(1)朝闻道,夕死可矣。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3)示例一: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示例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 秋歌》)
示例三: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五)》】
(每答对一空给 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18.(4 分)
A.失眠大致分为两种
B.如果符合以上条件/如果出现以上情况
【解析】
A 处,由下文的“一种是入睡困难”、“另一种叫睡眠维持障碍”、“判断自己有没
有失眠的病症”可知,此处可填“失眠大致分为两种”之类的内容。
B 处,前文总结了判断失眠病症的“333”原则,再结合横线后的“即可认为存在
临床的失眠症状”可知,此处可填“如果符合以上条件/如果出现以上情况”之类的内容。
19.(6 分)
语句①可修改为:很多人常常不把失眠问题放在心上。
语句②可修改为:直到出现注意力无法集中、焦躁易怒等病理症状和不良情绪时才予
以重视。
语句③可修改为:同时/并且还有人存在这样的误区。
【解析】
第一处错误语序不当,否定副词“不”要放在“把”的前面;
第二处错误逻辑不清,“注意力无法集中”比“焦躁易怒”程度要轻,所以放在前面。
第三处错误用词不当,此处为并列关系,不是转折关系,可改为“并且”或“同时”。
18. B(3 分)
解析:B 项和文中省略号都表示语意未尽。A 项表示话题转换。C 项表示说话断断
续续。D 项表示列举的省略。
21.(3 分)
【评分细则】
“股股叠叠”使用叠词,强调每一股每一叠江水都充满了力量(1 分),写出都江堰的
水汹涌澎湃的画面(1 分),增强语言的韵律感(1 分),读起来朗朗上口。
22.(4 分)
【评分细则】
①把都江堰的水比作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构成 1 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都
江堰的水声势浩大,不可阻挡的特点,与前文“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比赛着飞奔的力量,
踊跃着喧嚣的生命”相照应,表达出作者内心强烈的震撼(效果 1分)。
②“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三个句子构成排比(构成 1 分),句式整齐,从不同角度
写出了坚坝对水的驯服,使之在众目睽睽之下变得规整,突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人民这
一伟大壮举(效果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