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五缘实验学校、华侨中学等六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PDF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五缘实验学校、华侨中学等六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PDF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4 14:5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2023-2024 学年(上)初一年期末考试试卷
历 史
(试卷满分:100 分 考试时间 60 分钟)
考生注意:
1.全卷两大题,共 32 小题,试卷共 8 页,另有一张答题卡;
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能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28 小题,每题 2 分,共 5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考古学家考证,早期北京人的寿命如表 1,出现表格中现象的相关因素是
表 1
死亡年龄 14 岁以下 15-30 岁 45-50 岁 50-60 岁 不明
所占比例 39.5% 7% 7.9% 2.6% 43%
A.狩猎生活,危险过大 B.不会用火,只吃生食
C.没有工具,食物匮乏 D.个体生活,难以生存
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图 1中的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
上共同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图 1
A.会农业种植 B.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C.会制作陶器 D.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3.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
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A.夏、商、周血缘关系紧密 B.先秦时政治的封建迷信色彩浓厚
C.夏、商、周祭祀活动频繁 D.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4.商周青铜器制作采用陶范铸造技术,陶范的选料、制模、翻范、花纹都很考究;当时
工匠熟练掌握了浑铸、分铸、铸接、叠铸、锡焊、铜焊等技术。这说明商周青铜器
A.铸造历史悠久 B.装饰风格鲜明
C.生产规模庞大 D.制作工艺娴熟
5.歌曲《中国字》中唱到:“上中下,人口手,弓车舟,坐立走,中国人写中国字有中国心
有中国情……”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中国字”是在
历史试题 第 1页 共 8页
{#{QQABLQKAggioABJAAAgCEwH4CACQkAGACAoGhFAIsAAAyANABAA=}#}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6.图 2 反映的形势可用于研究
A.文明的产生
B.朝代的更替
C.统治的残暴
D.制度的创立 图 2
7.“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
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材料反映商鞅变法的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
8.图 3 所示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这一变化从根本上反
映了
图 3
A.冶炼工艺的改进 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C.铁制农具的推广 D.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9.图 4 所示古代水利工程建造体现的“中国智慧”是
图 4 都江堰示意图
A.因地制宜选址恰当 B.改善水质造福千秋
C.沟通水系防止水害 D.抵御侵扰保护家园
10.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
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A.推崇西周制度 B.支持兼并战争
C.解决社会问题 D.追求精神自由
11.中国文明社会经过长期的沉积和发酵,到战国时期出现了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其中“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是指
历史试题 第 2页 共 8页
{#{QQABLQKAggioABJAAAgCEwH4CACQkAGACAoGhFAIsAAAyANABAA=}#}
A.诸侯争霸 B.私学兴起 C.商鞅变法 D.百家争鸣
12.梁启超说“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秦国的变法成功,实力最强 B.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贤人
C.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D.秦国军队虎狼之师,骁勇善战
13.图 5 是“封”和“郡”的金文,其可以用来研究
图 5
A.古代中国对外交往 B.古代中国地方管理
C.古代中国疆域变化 D.古代中国经济发展
14.秦灭六国后,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如图 6所示,属于秦巩固统一的
A.经济措施
B.政治措施
C.文化措施
D.思想措施
15.民谣:“生男慎勿举(抚养),生女哺用
餔(婴儿喝的糊状食物)。不见长城下,尸
骸相支柱。”说明了秦朝
A.徭役繁重
B.赋税沉重
C.法律严苛 图 6
D.兵役繁多
16.“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公元前 209 年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时的呐喊。公元前 209 年处于
A.公元前二世纪初
B.公元前二世纪末
C.公元前三世纪初
D.公元前三世纪末
17.图 7 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辖郡数力量
对比,汉武帝为解决该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
B.武力削藩
C.尊崇儒术
D.设立太学
图 7
历史试题 第 3页 共 8页
{#{QQABLQKAggioABJAAAgCEwH4CACQkAGACAoGhFAIsAAAyANABAA=}#}
18.翦伯赞曾说:他发现西域,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像后来 1492 年哥伦布发现美洲
对于欧洲人的刺激一样。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他”是
A.蒙恬 B.卫青
C.张骞 D.班超
19.对图 8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图 8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0.图 9 是根据华佗“五禽戏”绘制。可见他认识到
图 9
A.手术麻醉可以减轻痛苦 B.体育运动能够强身健体
C.中医文化可以传承创新 D.民间药方具有重要价值
21.我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既在生产过程中体现“变废为宝”
的环保理念,又对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的科技成就是
A.造纸术的发明 B.耧车的发明
C.圆周率的计算 D.《大明历》的创制
22.“佛教传入中国以来,逐渐和儒家、道家的思想结合起来,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组
成部分,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
A.受到社会下层民众信奉 B.融入中国本土宗教之中
C.丰富和影响了中国文化 D.阻碍了传统思想的发展
历史试题 第 4页 共 8页
{#{QQABLQKAggioABJAAAgCEwH4CACQkAGACAoGhFAIsAAAyANABAA=}#}
23.“曹操墓在安阳”这一新闻引发了一系列质疑风波:从“魏武王”谥号的真伪,到
曹操墓中的女骨是不是卞夫人的疑团,再到曹操墓 DNA 鉴定引来的网友认亲……从史
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判断“曹操墓真伪”的正确依据应是
A.正史文献的资料记载 B.文献与考古发现结合
C.DNA 鉴定的医学结果 D.历史学家的经验判断
24.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
徙高潮发生在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南朝
25.北魏新都城洛阳城的设计吸纳了中原传统文化,采用平城和建康城的样式。该设计
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A.国家富强 B.对外开放
C.江南开发 D.民族交融
26.“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千年易拓却难拓你的美。”歌中提到的书法作品
的作者是
A.钟繇 B.王羲之 C.胡昭 D.欧阳询
27.北朝贾思勰在其撰写的《齐民要术》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
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他强调的是
A.农业生产要顺应自然 B.要注重总结生产经验
C.生产工具要不断更新 D.要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28.据图 10 演示的内容,最恰当的解释是
A.政治重心出现南移 图 10 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C.政权并立走向统一 D.民族交融方式多样
二、非选择题:共 4题,共 44 分。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西晋
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下……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
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摘编自《闽西历史》
(1)根据材料,简述魏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表现。(2分)
(2)小双认为:魏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是大批人口南迁的结果。你是否同意他
的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6分)
历史试题 第 5页 共 8页
{#{QQABLQKAggioABJAAAgCEwH4CACQkAGACAoGhFAIsAAAyANABAA=}#}
30.历史地图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图 11 图 12
材料二
图 13
材料三
图 14
注:以上历史地图均摘自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部编版)
历史试题 第 6页 共 8页
{#{QQABLQKAggioABJAAAgCEwH4CACQkAGACAoGhFAIsAAAyANABAA=}#}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图 11 和图 12 分别所属历史时期;(2分)并写
出判断依据。(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图 13 中所示商路的名称;(1分)并回答该商
路开通的意义。(2分)
(3)根据材材料三,判断图 14 所示战役名称;(1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战役的
影响。(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历史地图能反映出的重要信息。(2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
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
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这种汉民族与边疆各少数民族双向融合,进而促进了更大范
围的民族融合……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
——摘编自张植荣著《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
材料二
秦汉时期,民族间交往频繁。在北方,汉初对匈奴实行“和亲”。武帝时,开始大
举反击。东汉时,南匈奴归附朝廷,开始与汉民族融合。在南方,经过激烈的战争,岭
南被纳入秦朝版图……在西南,汉朝恩威并用,设置郡县加强管理。东汉以后,进入此
地的汉民族渐多,汉文化随着学校的兴建传播到了滇中地区,促进了西南民族与汉民族
的联系。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
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
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
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
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
大家庭之中。
图 15 北魏帝王出御图 ——摘编自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促进中华民族“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西汉王朝对匈奴民族政策的变化。(2分)
历史试题 第 7页 共 8页
{#{QQABLQKAggioABJAAAgCEwH4CACQkAGACAoGhFAIsAAAyANABAA=}#}
(3)根据材料三,指出图 15 所示的北魏孝文帝“汉化举措”(2分);并结合所学知
识,概括北魏“汉化举措”的影响。(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民族交往的方式。(3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汉高祖刘邦兴起的时候,面临着秦王朝的种种弊政和诸侯纷争的紊乱局面,百姓无
业可居,大闹饥荒,西汉社会经济一片凋敝,为此,汉高祖简化法令和禁令,减轻田租,
实行十五税一。文帝即位,他身体力行提倡节俭,下令把十二年租税的一半赏赐给百姓,
下一年,又免除了租税。过了十三年,及景帝二年,规定百姓私田制征收一半的租税,
税率三十税一。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西汉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
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
世局面“文景之治”。
——摘编自《汉书·食货志》等
(1)结合学所知识,指出汉初统治者为解决“西汉社会经济一片凋敝”而采取的经济
政策(2分)
(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0 分,要求围绕主
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历史试题 第 8页 共 8页
{#{QQABLQKAggioABJAAAgCEwH4CACQkAGACAoGhFAIsAAAyAN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