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单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单元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8-26 14:30:23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下列不能说明地球形状为球体的是(  )
A.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B.麦哲伦环球航行
C.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下
D.流星现象
【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规则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解答】解: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月食、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等;流星是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摄动而被地球吸引,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其不能证明地球形状为球体;依据题意.
故选:D.
2.地球按1∶200 000 000的比例尺制成地球仪,则地球仪的赤道周长为   (  )
A.2米 B.20厘米 C.80厘米 D.8米
【答案】B
【知识点】地图的比例尺
【解析】【分析】根据比例尺的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得:图上距离=实地距离x比例尺
【解答】赤道的周长为40000千米,也就是4000000000厘米。根据比例尺的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得:图上距离=实地距离x比例尺=4000000000x1:200000000=20厘米.地球按l:200000000的比例尺制成地球仪,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40000000x1:200000000=20厘米。则地球仪的赤道周长为20厘米,
故选:B
3.下列比例尺中,最小的是(  )
A.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0千米 B.一千万分之一
C.1/200 000 D.1/2 000 000
【答案】B
【知识点】地图的比例尺
【解析】【分析】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就是个分数,我们把所有的比例尺都写成分数的形式,在分子相同的情况下,分母越大分数越小,也就是比例尺越小;反之,分母越小分数越大,也就是比例尺就越大,依据以上知识,我们解答此题.
【解答】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就是个分数,我们把所有的比例尺都写成分数的形式,在分子相同的情况下,分母越大分数越小,也就是比例尺越小;反之,分母越小分数越大,也就是比例尺就越大.我们把所有的比例尺统一单位写成分数是A.1/3000000B.1/10000000、C.1/200000、D.1/2000000,所以我们判断比例尺最小的是B.
故选:B.
4.读下图经纬网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地所在的地理坐标是(  )
A.70°N,170°E B.70°N,170°W
C.70°S,170°E D.70°S,170°W
(2)图中②地位于③地的(  )
A.西南方向 B.东北方向 C.正南方向 D.正北方向
【答案】(1)C
(2)D
【知识点】经纬网
【解析】【分析】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解答】(1)判断某点地理坐标,首先确定纬度坐标,该图为南极上空俯视图的局部,越靠近南极点纬度值越大,且1位于60°和80°之间,度数为70°S;经度坐标判读的规律是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度数增加的为东经,减小的为西经,图中自转方向应该是顺时针,所在经线应该是150°E,1为170°E,2和皆为180°,最左侧为160°W,故选C
(2)2和3位于同一条经线上,因此没有东西的差异,只能是正南或正北,2比3距离南极点更远,因此位于3的正北方向,故选D
5.有人从某地出发,先向北行走3千米,再向西行走3千米,假如再向南走3千米,此人竟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请问:此人的出发点是地球的(  )
A.中纬度 B.赤道 C.北极点 D.南极点
【答案】D
【知识点】经度与纬度;经纬网
【解析】【分析】分析:地球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的线是经线,所有经线都等长;指示东西并与经线垂直的线是纬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变短.
【解答】地球上所有经线都等长;而纬线是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所以两条经线间纬线的长度也是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变短的.只有沿着经线走,才是正南正北;沿着纬线走,才是正东正西.因此某人从南极点出发,先向北行走3千米,再向西行走3千米,最后又向南行走3千米,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南极点.
故选:D
6.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岩浆岩是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两种,一是侵入岩,如花岗岩;二是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B.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作用而形成。有明显层状分布特征或化石是沉积岩区别于其他种类岩石的主要特征
C.变质岩:是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常有片状的结构
D.各类岩石被高温熔化形成新岩浆但不能回到地球内部
【答案】D
【知识点】几种常见的岩石及应用
【解析】【分析】岩浆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岩浆岩往往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和气孔,或柱状结构.如:花岗岩、玄武岩.沉积岩是地表的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形成的.有明显层状结构特征或化石是沉积岩区别于其他种类岩石的主要特征.有些沉积岩内组成的碎屑物比较大,可以看到有明显的砂拉或砾石.如:石灰岩、砂岩.变质岩是地亮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亮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常有片状的结构.例如:大理岩、石英岩.
【解答】各类岩石被高温熔化形成新岩浆但可以回到地球内部。
故选D
7.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主要是(  )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②板块是不断运动的
③相邻的板块往往向同一方向漂移 ④板块的内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运动方式有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
【解答】 ①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叙述正确;
② 板块是不断运动的,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③ 板块运动方式有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④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在地震中,不少无辜者并不是因房屋倒塌被砸伤或压伤致死,而是由于种种不当行为“扼杀”自己。若不幸被困于倒塌建筑物中,下列措施不宜采取的是(  )
A.用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
B.用湿毛巾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
C.不停地大声呼救并迅速用手挖掘砖块,希望尽快逃生
D.一时无法脱险时应尽量节省体力,寻找代用品和水,延长生存时间
【答案】C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地震之后,人埋在废墟里,注意保存体力,采用科学的方法,来传递自己的信息.
【解答】用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用湿毛巾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一时无法脱险时应尽量节省体力,寻找代用品和水,延长生存时间这都是在地震中保护自己,求得生存的可行方法,但大声呼救会耗尽自己的体力,并且呼声容易分散,不容易被人发现,此方法不可取.
故选C.
9.下图为大西洋中脊山脉及其周围约100千米范围内海底岩层年代分布的示意图。图中数字为岩层距离现在的年数。这一现象支持了(  )
A.板块是运动的
B.地球是一个球体
C.生命是不断演化的
D.海水对地形具有侵蚀作用
【答案】A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图中显示大洋中脊山脉在不断抬升,古老的海床向两边移动。所以不是海水侵蚀的作用。
【解答】大洋脊处于板块与板块的生长边界。说明板块是不断运动的。
故选A
10.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
B.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变动的表现
C.地球由外向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D.地球上的水是循环不息的,不必担心水资源短缺
【答案】D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全球有六大板块组成;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变动的表现;地球由外向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屋;地球上的水是循环不息的,但人类还担心水资短缺.一个。
【解答】A、全球有六大板块组成,A不符合题意;
B.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变动的表现,B不符合题意;
C.地球由外向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屋,C不符合题意;
D.地球上的水是循环不息的,但人类还担心水资短缺,D符合题意.
故选:D
11.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AC线路比BC线路要缓 B.图中A处海拔是150米
C.图中A处可能发育河流 D.图中D处有利于进行攀岩运动
【答案】C
【知识点】经纬网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解答】A、读图可知,图中AC线路比BC线路中,AC线路处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A不符合题意
B、图中A处海拔为150米,B不符合题意.
C、A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山脊处不能形成河流,C符合题意.
D、D处是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陡崖处适宜攀岩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水滴石穿”这个成语,从引起地貌变化的作用角度理解应属于 (  )
A.内力作用 B.外力作用
C.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 D.以上都不对
【答案】B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它使得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主要作用要素有温度、流水、风、海浪、冰川等,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重力作用和化学作用,它使得地表区域平坦.
【解答】“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是指在水滴重力作用下使得石块穿透,属于重力作用,是外力作用.
故选B.
13.公元前780年,我国陕西地区发生了一次大的自然灾害,古籍《诗经》上有这样的记录:“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是发生了(  )
A.地震 B.火山喷发 C.泥石流 D.洪水
【答案】A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解答】岩层在运动的过程中,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也就是发生地震.当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裂口冲出地表,就叫做火山喷发.火山是由火山口喷发的物质堆积而成的高地.地震和火山活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地表的形态.“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是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故选:A.
14.下列有关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内力作用使地表的相对高度增大
B.雅鲁藏布江的形成是因为只受流水的冲刷
C.内力作用是主导,所以任何地方都占有优势
D.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最高峰是因为该地区只受内力作用的影响
【答案】A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地表形态的不断变化主要是受到地质作用的影响,根据其能量来源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来自于地球的内部放射元素衰变所释放的能量,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火山活动等.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来自太阳辐射与策略势能.主要表现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等一种方式.在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内外力共同存在、共同作用.一个。
【解答】A、内力作用是的地标变的高低不平,A符合题意;
B.雅鲁藏布江是因为内力作用抬升,由流水作用侵蚀城峡谷,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B不符合题意;
C.内外力作用没有先后之分,没有主次之分,C不符合题意;
D.不管是珠穆朗峰还是其他地方都是同时作用和外力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填空题
15.经过现代科技测量知道,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 378千米,仅比两极方向的半径   (填“多”或“少”)21千米。所以,地球是一个两极   、赤道   的椭球体。
【答案】多;稍扁;略鼓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解答】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是6357千米;所以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故答案为:多;稍扁;略鼓。
16.“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   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   。其中   板块几乎全部为海洋,我国位于   板块。
【答案】软流层;张裂;太平洋;亚欧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熟记板块构造学说是解答本题关键.据所学知识可知,
【解答】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板块是漂浮在软流层上,板块之间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在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有大块陆地和大面积海洋.我国位于亚欧板块上.
故答案为:软流层;张裂;太平洋;亚欧
17.地图上的比例尺越   ,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   。比例尺为1∶2 000 000,若甲、乙两地的实地距离是60千米,绘制在该图上的图上距离为   。
【答案】大;详细;3厘米
【知识点】地图的比例尺
【解析】【分析】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的可以用以下方式来表示: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解答】比例尺就是个分数,在分子相同的情况下,分母越大分数越小,也就是比例尺越小;反之,分母越小分数越大,也就是比例尺就越大1:2000000的分母是2000000较大,因此属于小比例尺,其含义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0千米;由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可得,图上距离=实地距离x比例尺,若实地距离为60千米(6000000厘米),则该图上的图上距)离6000000厘米×=3厘米。
故答案为:大;详细;3厘米.
18.读图回答:图中①②③④四条等高线中,海拔最高的是   。A、B两条线中,为山谷的是   。
【答案】④;A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解答】图中画了河流及河流以北的部分等高线,根据水往低处流的道理,离河流越近的等高线海拔越低,离河流越远的等高线海拔越高,读图可得,在1234三条等高线中,海拔最高的是④;A、B两条线中为山谷的是A;
19.管窥线条俯察地形。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图中A点海拔为   米。
(2)①②③④四地中属于鞍部的是   。
(3)甲、乙、丙、丁四处中修建水库大坝的最佳位置是   。
【答案】(1)200
(2)②
(3)丙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解答】(1)读图可知,图中的等高距为100米,Α点海拔高度200米;
(2)①②③④四地中,2地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
(3)甲乙丙丁四处中,丙处最狭窄,容易施工.在丙处施工容易.
三、综合题
20.图中A、B、C为三幅等高线地形图,D、E、F为实际地形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山或高地),请用短线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
【答案】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
【解答】
A与F、B与D、C与E相连
21.读“等高线地形图”和“泥石流活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最高山峰的海拔是   米。A点所在的地形部位名称是   。
(2)沿甲、乙两条路线登山,比较容易的是   。
(3)图中B,C两地适宜搭建帐篷的是   。
(4)李庄和吴庄图上距离约为1.2厘米,则实地距离为   千米。
(5)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谷地带,右图中泥石流发生时①②两种逃生方向正确的是   。
(6)为了不妨碍地面交通,高速铁路基本上采用修建高架桥和隧道的形式。图中高速铁路的走向是   ,D、E两处需要修建隧道的是   。
【答案】(1)663;鞍部
(2)甲
(3)B
(4)2.4
(5)①
(6)西南—东北(或东北—西南);D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解答】(1)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最高山峰的海拔是663米,两个山峰的相对高度是663-512-151米;依据考查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部位的判读,图中地形部位的名称A为鞍部.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由此可判定,沿甲、乙两条路线登山,比较容易的是甲.
(3)图中B、C两地适宜搭建帐篷的是B,B位于山坡上;适合搭建帐篷的是B,C为陡崖.
(4)由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可得实地距离=图上距离χ2比例尺.若李庄和吴庄图上距离约为1.2厘米,则实地距离为1.2x2=2.4千米。
(5)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谷地带,如图中泥石流发生时1、2两种逃生方向正确的是1;因为泥石流发生时,应朝垂直于泥石流的方向跑.
(6)依据指向标判定方向,图中高速铁路的走向是西南-东北;从图中可以看出,E处为山谷,需要架桥;D-处为山脊,需要挖掘隧道.故答案为:(1)663;151;鞍部;(2)甲;(3)B;(4)2.4;(5)1;(6)西南东北;
22.下面是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做的两个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厚的粗细不均的沙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沙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
(1)写出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
(2)实验二中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沙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
(3)这两个实验证明了自然界的何种现象?
【答案】(1)解:若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若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
(2)解:风力越大,吹扬起的沙粒越多。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3)解:以外力作用(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答案合理即可)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本题的两组实验考查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第(1)题,考查流水侵蚀作用及其沉积特征和沉积地貌;第(2)题,以吹风机模拟自然界的风力作用,分析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第(3)题。实验结论总结(1)(2)题即可得出.
【解答】(1)若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若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
(2)风力越大,吹扬起的沙粒越多.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3)以外力作用(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答案合理即可)
1 / 1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下列不能说明地球形状为球体的是(  )
A.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B.麦哲伦环球航行
C.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下
D.流星现象
2.地球按1∶200 000 000的比例尺制成地球仪,则地球仪的赤道周长为   (  )
A.2米 B.20厘米 C.80厘米 D.8米
3.下列比例尺中,最小的是(  )
A.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0千米 B.一千万分之一
C.1/200 000 D.1/2 000 000
4.读下图经纬网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地所在的地理坐标是(  )
A.70°N,170°E B.70°N,170°W
C.70°S,170°E D.70°S,170°W
(2)图中②地位于③地的(  )
A.西南方向 B.东北方向 C.正南方向 D.正北方向
5.有人从某地出发,先向北行走3千米,再向西行走3千米,假如再向南走3千米,此人竟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请问:此人的出发点是地球的(  )
A.中纬度 B.赤道 C.北极点 D.南极点
6.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岩浆岩是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两种,一是侵入岩,如花岗岩;二是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B.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作用而形成。有明显层状分布特征或化石是沉积岩区别于其他种类岩石的主要特征
C.变质岩:是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常有片状的结构
D.各类岩石被高温熔化形成新岩浆但不能回到地球内部
7.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主要是(  )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②板块是不断运动的
③相邻的板块往往向同一方向漂移 ④板块的内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8.在地震中,不少无辜者并不是因房屋倒塌被砸伤或压伤致死,而是由于种种不当行为“扼杀”自己。若不幸被困于倒塌建筑物中,下列措施不宜采取的是(  )
A.用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
B.用湿毛巾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
C.不停地大声呼救并迅速用手挖掘砖块,希望尽快逃生
D.一时无法脱险时应尽量节省体力,寻找代用品和水,延长生存时间
9.下图为大西洋中脊山脉及其周围约100千米范围内海底岩层年代分布的示意图。图中数字为岩层距离现在的年数。这一现象支持了(  )
A.板块是运动的
B.地球是一个球体
C.生命是不断演化的
D.海水对地形具有侵蚀作用
10.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
B.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变动的表现
C.地球由外向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D.地球上的水是循环不息的,不必担心水资源短缺
11.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AC线路比BC线路要缓 B.图中A处海拔是150米
C.图中A处可能发育河流 D.图中D处有利于进行攀岩运动
12.“水滴石穿”这个成语,从引起地貌变化的作用角度理解应属于 (  )
A.内力作用 B.外力作用
C.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 D.以上都不对
13.公元前780年,我国陕西地区发生了一次大的自然灾害,古籍《诗经》上有这样的记录:“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是发生了(  )
A.地震 B.火山喷发 C.泥石流 D.洪水
14.下列有关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内力作用使地表的相对高度增大
B.雅鲁藏布江的形成是因为只受流水的冲刷
C.内力作用是主导,所以任何地方都占有优势
D.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最高峰是因为该地区只受内力作用的影响
二、填空题
15.经过现代科技测量知道,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 378千米,仅比两极方向的半径   (填“多”或“少”)21千米。所以,地球是一个两极   、赤道   的椭球体。
16.“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   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   。其中   板块几乎全部为海洋,我国位于   板块。
17.地图上的比例尺越   ,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   。比例尺为1∶2 000 000,若甲、乙两地的实地距离是60千米,绘制在该图上的图上距离为   。
18.读图回答:图中①②③④四条等高线中,海拔最高的是   。A、B两条线中,为山谷的是   。
19.管窥线条俯察地形。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图中A点海拔为   米。
(2)①②③④四地中属于鞍部的是   。
(3)甲、乙、丙、丁四处中修建水库大坝的最佳位置是   。
三、综合题
20.图中A、B、C为三幅等高线地形图,D、E、F为实际地形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山或高地),请用短线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
21.读“等高线地形图”和“泥石流活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最高山峰的海拔是   米。A点所在的地形部位名称是   。
(2)沿甲、乙两条路线登山,比较容易的是   。
(3)图中B,C两地适宜搭建帐篷的是   。
(4)李庄和吴庄图上距离约为1.2厘米,则实地距离为   千米。
(5)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谷地带,右图中泥石流发生时①②两种逃生方向正确的是   。
(6)为了不妨碍地面交通,高速铁路基本上采用修建高架桥和隧道的形式。图中高速铁路的走向是   ,D、E两处需要修建隧道的是   。
22.下面是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做的两个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厚的粗细不均的沙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沙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
(1)写出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
(2)实验二中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沙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
(3)这两个实验证明了自然界的何种现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规则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解答】解: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月食、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等;流星是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摄动而被地球吸引,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其不能证明地球形状为球体;依据题意.
故选:D.
2.【答案】B
【知识点】地图的比例尺
【解析】【分析】根据比例尺的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得:图上距离=实地距离x比例尺
【解答】赤道的周长为40000千米,也就是4000000000厘米。根据比例尺的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得:图上距离=实地距离x比例尺=4000000000x1:200000000=20厘米.地球按l:200000000的比例尺制成地球仪,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40000000x1:200000000=20厘米。则地球仪的赤道周长为20厘米,
故选:B
3.【答案】B
【知识点】地图的比例尺
【解析】【分析】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就是个分数,我们把所有的比例尺都写成分数的形式,在分子相同的情况下,分母越大分数越小,也就是比例尺越小;反之,分母越小分数越大,也就是比例尺就越大,依据以上知识,我们解答此题.
【解答】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就是个分数,我们把所有的比例尺都写成分数的形式,在分子相同的情况下,分母越大分数越小,也就是比例尺越小;反之,分母越小分数越大,也就是比例尺就越大.我们把所有的比例尺统一单位写成分数是A.1/3000000B.1/10000000、C.1/200000、D.1/2000000,所以我们判断比例尺最小的是B.
故选:B.
4.【答案】(1)C
(2)D
【知识点】经纬网
【解析】【分析】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解答】(1)判断某点地理坐标,首先确定纬度坐标,该图为南极上空俯视图的局部,越靠近南极点纬度值越大,且1位于60°和80°之间,度数为70°S;经度坐标判读的规律是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度数增加的为东经,减小的为西经,图中自转方向应该是顺时针,所在经线应该是150°E,1为170°E,2和皆为180°,最左侧为160°W,故选C
(2)2和3位于同一条经线上,因此没有东西的差异,只能是正南或正北,2比3距离南极点更远,因此位于3的正北方向,故选D
5.【答案】D
【知识点】经度与纬度;经纬网
【解析】【分析】分析:地球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的线是经线,所有经线都等长;指示东西并与经线垂直的线是纬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变短.
【解答】地球上所有经线都等长;而纬线是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所以两条经线间纬线的长度也是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变短的.只有沿着经线走,才是正南正北;沿着纬线走,才是正东正西.因此某人从南极点出发,先向北行走3千米,再向西行走3千米,最后又向南行走3千米,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南极点.
故选:D
6.【答案】D
【知识点】几种常见的岩石及应用
【解析】【分析】岩浆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岩浆岩往往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和气孔,或柱状结构.如:花岗岩、玄武岩.沉积岩是地表的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形成的.有明显层状结构特征或化石是沉积岩区别于其他种类岩石的主要特征.有些沉积岩内组成的碎屑物比较大,可以看到有明显的砂拉或砾石.如:石灰岩、砂岩.变质岩是地亮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亮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常有片状的结构.例如:大理岩、石英岩.
【解答】各类岩石被高温熔化形成新岩浆但可以回到地球内部。
故选D
7.【答案】A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运动方式有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
【解答】 ①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叙述正确;
② 板块是不断运动的,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③ 板块运动方式有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④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答案】C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地震之后,人埋在废墟里,注意保存体力,采用科学的方法,来传递自己的信息.
【解答】用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用湿毛巾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一时无法脱险时应尽量节省体力,寻找代用品和水,延长生存时间这都是在地震中保护自己,求得生存的可行方法,但大声呼救会耗尽自己的体力,并且呼声容易分散,不容易被人发现,此方法不可取.
故选C.
9.【答案】A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图中显示大洋中脊山脉在不断抬升,古老的海床向两边移动。所以不是海水侵蚀的作用。
【解答】大洋脊处于板块与板块的生长边界。说明板块是不断运动的。
故选A
10.【答案】D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全球有六大板块组成;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变动的表现;地球由外向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屋;地球上的水是循环不息的,但人类还担心水资短缺.一个。
【解答】A、全球有六大板块组成,A不符合题意;
B.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变动的表现,B不符合题意;
C.地球由外向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屋,C不符合题意;
D.地球上的水是循环不息的,但人类还担心水资短缺,D符合题意.
故选:D
11.【答案】C
【知识点】经纬网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解答】A、读图可知,图中AC线路比BC线路中,AC线路处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A不符合题意
B、图中A处海拔为150米,B不符合题意.
C、A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山脊处不能形成河流,C符合题意.
D、D处是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陡崖处适宜攀岩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答案】B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它使得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主要作用要素有温度、流水、风、海浪、冰川等,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重力作用和化学作用,它使得地表区域平坦.
【解答】“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是指在水滴重力作用下使得石块穿透,属于重力作用,是外力作用.
故选B.
13.【答案】A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解答】岩层在运动的过程中,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也就是发生地震.当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裂口冲出地表,就叫做火山喷发.火山是由火山口喷发的物质堆积而成的高地.地震和火山活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地表的形态.“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是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故选:A.
14.【答案】A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地表形态的不断变化主要是受到地质作用的影响,根据其能量来源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来自于地球的内部放射元素衰变所释放的能量,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火山活动等.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来自太阳辐射与策略势能.主要表现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等一种方式.在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内外力共同存在、共同作用.一个。
【解答】A、内力作用是的地标变的高低不平,A符合题意;
B.雅鲁藏布江是因为内力作用抬升,由流水作用侵蚀城峡谷,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B不符合题意;
C.内外力作用没有先后之分,没有主次之分,C不符合题意;
D.不管是珠穆朗峰还是其他地方都是同时作用和外力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答案】多;稍扁;略鼓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解答】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是6357千米;所以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故答案为:多;稍扁;略鼓。
16.【答案】软流层;张裂;太平洋;亚欧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熟记板块构造学说是解答本题关键.据所学知识可知,
【解答】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板块是漂浮在软流层上,板块之间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在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有大块陆地和大面积海洋.我国位于亚欧板块上.
故答案为:软流层;张裂;太平洋;亚欧
17.【答案】大;详细;3厘米
【知识点】地图的比例尺
【解析】【分析】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的可以用以下方式来表示: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解答】比例尺就是个分数,在分子相同的情况下,分母越大分数越小,也就是比例尺越小;反之,分母越小分数越大,也就是比例尺就越大1:2000000的分母是2000000较大,因此属于小比例尺,其含义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0千米;由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可得,图上距离=实地距离x比例尺,若实地距离为60千米(6000000厘米),则该图上的图上距)离6000000厘米×=3厘米。
故答案为:大;详细;3厘米.
18.【答案】④;A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解答】图中画了河流及河流以北的部分等高线,根据水往低处流的道理,离河流越近的等高线海拔越低,离河流越远的等高线海拔越高,读图可得,在1234三条等高线中,海拔最高的是④;A、B两条线中为山谷的是A;
19.【答案】(1)200
(2)②
(3)丙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解答】(1)读图可知,图中的等高距为100米,Α点海拔高度200米;
(2)①②③④四地中,2地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
(3)甲乙丙丁四处中,丙处最狭窄,容易施工.在丙处施工容易.
20.【答案】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
【解答】
A与F、B与D、C与E相连
21.【答案】(1)663;鞍部
(2)甲
(3)B
(4)2.4
(5)①
(6)西南—东北(或东北—西南);D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解答】(1)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最高山峰的海拔是663米,两个山峰的相对高度是663-512-151米;依据考查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部位的判读,图中地形部位的名称A为鞍部.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由此可判定,沿甲、乙两条路线登山,比较容易的是甲.
(3)图中B、C两地适宜搭建帐篷的是B,B位于山坡上;适合搭建帐篷的是B,C为陡崖.
(4)由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可得实地距离=图上距离χ2比例尺.若李庄和吴庄图上距离约为1.2厘米,则实地距离为1.2x2=2.4千米。
(5)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谷地带,如图中泥石流发生时1、2两种逃生方向正确的是1;因为泥石流发生时,应朝垂直于泥石流的方向跑.
(6)依据指向标判定方向,图中高速铁路的走向是西南-东北;从图中可以看出,E处为山谷,需要架桥;D-处为山脊,需要挖掘隧道.故答案为:(1)663;151;鞍部;(2)甲;(3)B;(4)2.4;(5)1;(6)西南东北;
22.【答案】(1)解:若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若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
(2)解:风力越大,吹扬起的沙粒越多。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3)解:以外力作用(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答案合理即可)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本题的两组实验考查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第(1)题,考查流水侵蚀作用及其沉积特征和沉积地貌;第(2)题,以吹风机模拟自然界的风力作用,分析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第(3)题。实验结论总结(1)(2)题即可得出.
【解答】(1)若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若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
(2)风力越大,吹扬起的沙粒越多.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3)以外力作用(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答案合理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