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17-2018学年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三章第一节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17-2018学年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三章第一节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8-04-26 10:01:20

文档简介

2017-2018学年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三章第一节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
B.生物圈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D.生物圈包含了地球上的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2.水圈中的生物大多生活在距海平面________以内的水层中(  )
A.10千米 B.1千米 C.150米 D.50米
3.(2017八下·东莞期中)下列哪一项人类活动不会破坏生态环境(  )
A.居民在楼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B.为增加土地资源,腾埋摊涂及填海造地
C.生活污水不经处理被排向大江或大海
D.砍掉原来的山林,种植速生树,发展经济
4.下列能构成生物圈的是(  )
A.森林中的所有树木 B.湖泊中的所有生物
C.地球上的所有人类 D.地球及其上的所有生物
5.(2018八上·泰兴期末)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禁止汽车使用含铅汽油,主要原因是(  )
A.提高汽油的燃烧效率 B.降低汽油的成本
C.避免铅污染大气 D.铅资源短缺
6.1998年9月,渤海发生赤潮,导致水质恶化,鱼虾等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给捕捞业和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造成山东烟台.河北.天津等地的养殖业数亿元的损失。发生赤潮的人为因素有:(  )
A. 工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大海
B.农业化肥流失进入水域
C.含磷洗涤剂的大量使用
D.以上各项都是
7.(2017八下·临淄期中)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量燃烧煤气 B.大量燃烧含锰量很高的煤
C.大量燃烧含硫量很高的煤 D.大量燃烧沼气
8.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在它的各圈层中我们人类的“立足点”是(  )
A.大气圈的底部 B.水圈的大部分
C.岩石圈的表面 D.生物圈的各层
9.科学家发现近百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年升高,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之一是(  )
A.野生动物大量灭绝 B.地震海啸频繁发生
C.淡水资源严重污染 D.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10.(2017·南充模拟)近年来,沙尘暴仍频繁在我国北方发生,严重干扰和危害了人们正常的生活.那么,引起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盲目地开发森林和草原 B.北方地区降水量少,常年干旱
C.环境污染导致植被大量死亡 D.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锐减
11.近年来,我国东海多次发生赤潮,给东海的渔场、海水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产生赤潮的原因是()
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B.工业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海洋
C.树木的大量砍伐 D.海洋石油开采
12.分析该漫画的寓意,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最终威胁人类自身
B.污水净化后再排放有利于保护水生生物
C.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唯一原因是大量排放污水
D.目前,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唯一的家园,人类应该保护它
13.(2016七上·武城期中)白鳍豚是我国长江特有的淡水鲸类,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中最濒危动物之一。近年来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是(  )
A.长江水域的严重污染 B.长江航运的高速发展
C.渔民的非法捕杀 D.以上三项都对
14.(2016八上·富宁期中)下列不属于造成蛙类大量减少的原因是(  )
A.栖息地和繁殖环境的改变与破坏
B.青蛙之间的生存斗争加剧
C.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D.人类的大量捕杀
15.汽车尾气的排放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原因之一,这说明(  )
A.人类能适应变化的环境 B.人类活动能影响环境
C.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 D.变化的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
二、填空题
16.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   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17.为什么绝大多数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因为这里有维持生命的   、空气和   
18.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2011年上半年,我国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了3至8成,导致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的水域面积仅为历史同一时期的十分之一,往日烟波浩渺的景象不见了,湖底大面积干涸,长满了杂草,鱼、虾等水生生物也大量死亡。干旱所引发的缺水现象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材料二】:“水多了,水少了,水脏了,水浑了”,这是目前我国水利部门不得不面临的“四大难题”。我国拥有的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1)从上述材料中可知,水资源的减少直接导致了   生物大量死亡。
(2)干旱容易造成农作物减产,主要是因为水是植物进行   (生理活动)的主要原料。
(3)在农业生产上,最节水的灌溉方式是   。
(4)“水脏了”是一种我们生活中较常见的污染现象,发生的原因有:(请写出2条)
①   ; ②   。
19.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   、   的上层,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   。
20.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成为酸雨多发区,酸雨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为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从下图所示的A.B.C.D四个装置中选取两个装置,并同时置于温暖的室内,定期观察并记录种子的萌发情况。(注:各装置中种子的种类、大小、数量相同)
(1)该小组同学应选择   装置,该实验提出的问题是:   ?
(2)实验的每个装置都用10粒种子而不是1粒种子,目的是   。
(3)若A装置中有1粒种子没有萌发,可能的原因是   。
(4)如果装置   种子的 萌发数明显少于装置   ,则说明酸雨对种子的萌发有不利影响。
21.环境污染是批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   排入环境,使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不仅有碍工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严重威胁到   及生物圈的稳定。
三、综合题
22.目前,铅污染已成为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为探究铅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影响,科研人员将30只大小和健康状况相近的小白鼠分为三组,实验处理如表.30天后,获得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项目/组别 注射剂 剂量 注射方法 检测方法
甲 ? 每千克体重注射10mg 每3天皮下注射一次 每10天检测一次血红蛋白含量
乙 含1.8%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
丙 含3.6%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
(1)若甲和乙为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为注射剂中是否含有醋酸铅,那么,甲组应注射   溶液.你对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   对小白鼠的健康有影响.
(2)当假设与实验结果不相符时,正确的做法是
A.马上否定原来的假设
B.修改实验数据,使结论与假设一致
C.如实记录,重新再做一次实验
(3)根据如图,得出该实验的结论是:
①由甲和乙曲线可知,铅   (能,不能)影响小白鼠体内血红蛋白含量;
②由乙和丙曲线可知,小白鼠体内铅的含量越高,其体内血红蛋白含量   .
23.2010年沙尘暴突袭榕城,整个市区弥漫在黄色的尘埃中,人们甚至发现家里的地板上多了很多细细的尘土。某中学气象观测小组长期利用午休时间监测校园的空气质量。当获知沙尘暴即将来临时,他们组织开展了专题探究活动,以调查沙尘暴对校园空气的污染程度。他们的做法是:准备了一些用于收集空气尘埃粒子的特制载玻片(背面刻有如图甲所示的100个2mm×2mm的小方格,以便计数),收集前在载玻片正面涂上凡士林,以粘住尘埃。
(1)要探究沙尘暴发生前后校园空气的污染程度,应选取收集尘埃时的   (选填“沙尘暴天气的有无”或“载玻片放置的数量”)作为变量。
(2)要对100个小方格进行计数比较困难,人们常用“五点取样法”进行抽样计数。为使抽样最具代表性,应选取下列图中(  )所示的五点共20个小方格进行计数。
A. B.
C. D.
(3)图丙是他们在不同天气状况下监测空气尘埃粒子数量的统计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在   的天气状况下,空气中尘埃粒子最多。
(4)该探究中,如果只在某处放置一片特制载玻片来收集尘埃,这种做法是否准确?   。原因是   。
24.(图表信息题)下图是一幅漫画,这幅漫画意味着什么 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A、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因此是最大的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
B、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一切能够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的总称,因此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组成,B符合题意;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圈包含了地球上的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答案】C
【知识点】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只有一些硫化菌,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阳光分布较多,生长了大量的浮游植物,因此适合以浮游植物为食的动物的生存,故生物大部分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圈的范围:
①大气圈的底部:主要生活着能够飞翔的鸟类和昆虫,以及细菌等微小生物.
②水圈的大部:大多数生物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
③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3.【答案】A
【知识点】家居环境与健康
【解析】【解答】A、居民在楼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这样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有利于较少污染保护环境,A符合题意;
B、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人们干预生态系统,如围湖造田,开垦草原,腾埋摊涂及填海造地,都会破坏生态环境,B不符合题意;
C、生活中的污水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磷等,不经过处理就排到湖泊、河流中,会污染水环境,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形成水华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C不符合题意;
D、砍掉原来的山林种植速生树,这样是植物类型变得相对单一,生态系统更容易被破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已威胁到生物圈,如人类的乱砍乱伐等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保护植被刻不容缓,治理环境污染迫在眉睫.
4.【答案】D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
【解析】【解答】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
5.【答案】C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铅是一种极毒的物质,是一种慢性中毒的元素,因为它能置换骨中的钙,储存在骨中而不显任何坏影响,人不会注意到它,一旦它开始溶在血液中,中毒已经很深 了。铅中毒会导致死胎、流产、不育和弱智儿.现在的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对含铅量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儿童用品,如儿童玩具的表面油漆绝对不能用含铅量大的 普通油漆,必须用特殊的无铅油漆.人们在生活中尽量少接触铅及含铅物品。汽油中的铅来自于汽油添加剂--四乙基铅,它可以提高汽油的抗暴震性,提高汽油标 号,但也污染了环境。所以,为了避免铅污染大气,我国许多城市禁止汽车使用含铅汽油。
故答案为:C
【分析】汽车尾气对环境有污染,汽油中加入含铅的化合物可以防爆,但是在燃烧的过程中生成的铅的化合物会污染环境.
6.【答案】D
【知识点】人类的生存依赖与生物圈
【解析】【解答】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为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 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 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 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
故答案为:D
【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有影响,如:赤潮形成的原因.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排放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进入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7.【答案】C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pH小于5.6的雨水就算酸雨: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含硫量很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故答案为:C
【分析】煤燃烧释放二氧化硫 煤中含硫化物. 硫会氧化成二氧化硫,在进入大气中,和水蒸气反应,再氧化,成为硫酸.硫酸是酸性,降雨会将其带回地面,形成酸雨.
8.【答案】C
【知识点】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也是人类的“立足点”。
故答案为:C
【分析】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9.【答案】D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地球上种类繁多的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气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生物圈的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平均浓度逐年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植被遭受破坏。
故答案为:D
【分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是所有生物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和能量来源;②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大多以气体形式排到大气中,同时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③绿色植物通过吸水和蒸腾作用影响生物圈的水循环.
10.【答案】A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解: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盲目地开发森林和草原,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因此扩大畜牧业发展会对草原植被造成破坏,增加了土地沙漠化的进程,不利用防治沙尘暴的发生.
故选:A
【分析】沙尘暴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11.【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生要掌握赤潮产生的原因才能准确解题。
12.【答案】C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随着人类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快速增长是破坏或改变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最主要的原因。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人类集中活动的区域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幅度已经很大且地域扩张也很厉害,导致环境变化太大,如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垦(围湖造田、垦荒、湿地开发等)、环境污染使环境不再适应生物生存等使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使生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少,导致生物种类越来越少,还有滥捕乱杀、偷猎等,也使生物种类减少。因此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最终威胁人类自身。污水一定要净化后再排放,目前,生物圈是所有生物惟一的家园,人类应该保护它。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2)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乱砍滥伐,乱捕滥杀.
(3)环境污染.
(4)外来生物入侵.
13.【答案】D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解: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白鳍豚急剧减少的原因有:过度的渔业捕捞和非法渔业、航行船舶和水下噪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水质污染,以及河道采沙等。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据此答题.
白鳍豚,也称为白暨豚、白鳍,是一种淡水鲸类白鱀豚科动物,仅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流域,具长吻,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喜欢群居,性情温顺谨慎,视听器官严重退化,声呐系统特别灵敏.白鳍豚是恒温动物,用肺呼吸,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至20世纪由于种种原因使其种群数量减少,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白鳍豚不仅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白鳍豚的生殖特点是胎生、哺乳,因此,属于哺乳类动物.
14.【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滥捕乱杀)、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
A、栖息地的丧失使蛙类减少,占威胁蛙类生存原因的60%,A属于造成蛙类大量减少的原因,A符合题意;
B、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之间存在着共生、捕食、竞争、寄生等关系。B是正常环境下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的关系,B符合题意;
C、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占威胁蛙类生存原因的20%,B属于造成蛙类大量减少的原因,C不符合题意;
D、人类的大量捕杀,占威胁蛙类生存原因的20%,C属于造成蛙类大量减少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CD、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2)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
(3)环境污染
(4)外来物种的影响
B、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之间存在着共生、捕食、竞争、寄生等关系。
15.【答案】B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人类活动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汽车尾气的排放是雾霾天气的成因之一,这说明人类的活动能影响环境。
故答案为:B
【分析】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粉尘主要是固体小颗粒,如地面粉尘、燃煤排放的粉尘、沙尘暴等.大雾天气可导致呼吸病人增多,因为雾霾可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能够对吸入气体进行温暖、湿润和清洁,但是这种清洁能力是有限的.
16.【答案】生活环境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
【解析】【解答】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活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故答案为:生活环境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为生物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是所有生物的家园.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7.【答案】阳光;水
【知识点】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解析】【解答】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这里有维持生命的阳光、空气、水等条件。
故答案为:阳光;水
【分析】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
18.【答案】(1)水生
(2)光合
(3)滴灌
(4)乱扔垃圾;排放工业废水、排放生活废水、排放农田废水等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从资料一看出,水资源的减少会导致湖底大面积干涸,长满了杂草,鱼、虾等水生生物也大量死亡。水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水减少,导致植物光合作用减弱,出现干旱情况。在现代农业折中,人们为有效利用水资源,利用滴灌等方式来节约水资源。乱扔垃圾、排放工业废水、排放生活废水、排放农田废水等可以引起水体的污染。
故答案为:(1)水生;(2)光合;(3)滴灌;(4)乱扔垃圾;排放工业废水、排放生活废水、排放农田废水等
【分析】生物圈的资源,空间是有限的,人类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现在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环境的破坏等因素的影响,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因此我们保护动物多样性,保护环境.
19.【答案】水圈;岩石圈;生态系统
【知识点】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答案为:(1)水圈;岩石圈;生态系统
【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
20.【答案】(1)A和 C;酸雨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2)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
(3)胚已死亡/胚的结构不完整/胚处于休眠期 (写出一个即可)
(4)C;A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此题主要是为了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因而我们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酸雨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在此实验中的变量应该是酸雨,即水分中是否含有酸性物质,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A和B中,变量是空气,因而不是我们所要探究的;A和C,一个水分中含有酸性物质,一个放了清水,能够形成对照实验,符合我们所要探究的;而A和D,D无论怎么样也不能萌发,因为里面没有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水分,因而出现了两个变量。
(2)在实验时,为了防止出现偶然现象,减少实验误差,因而我们在实验中选取的对象往往是多个且是随机的。
(3)种子的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4)种子萌发的条件有自身条件和外界条件.如果A装置的种子萌发数小于C装置的种子萌发数,则说明酸雨对种子的萌发有不利影响;如果A装置的种子萌发数大于C装置的种子萌发数,则说明酸雨促进种子的萌发。
故答案为:(1)A和 C;酸雨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2)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3)胚已死亡/胚的结构不完整/胚处于休眠期 (写出一个即可);(4)C;A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21.【答案】有害物质;人类自身的生存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环境污染是由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排入环境造成的;因此人类要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防止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化学污染;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因此,环境污染会使环境质量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自身的生存。
故答案为:有害物质;人类自身的生存
【分析】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22.【答案】(1)5%葡萄糖溶液;铅(或醋酸铅)
(2)C
(3)能;越低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若甲和乙为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为注射剂中是否含有醋酸铅”,除“有无铅”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所以甲组应注射5%葡萄糖溶液,乙组是实验组,甲组是对照组.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铅(或醋酸铅)对小白鼠的健康有影响。
(2)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所以“当假设与实验结果不相符时”,正确的做法是如实记录,重新再做一次实验,故选C。
(3)“根据如图,得出该实验的结论是”:
①“由甲和乙曲线可知”,甲小白鼠体内无铅血红蛋白含量几乎不变,乙小白鼠体内含铅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下降,因此铅能(能,不能)影响小白鼠体内血红蛋白含量;
②“由乙和丙曲线可知”,“小白鼠体内铅的含量越高”,其体内血红蛋白含量越低。
故答案为:(1)5%葡萄糖溶液;铅(或醋酸铅);(2)C;(3)能;越低
【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主要反思以下几个方面:方案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探究要求,方法步骤是否合理,是否有前后颠倒现象,变量设计是否做到只有一个变量.
23.【答案】(1)沙尘暴天气的有无
(2)C
(3)沙尘暴
(4)不准确;偶然性太大,实验结果不准确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1)要想探究尘埃粒子对校园空气的污染程度,必须选取沙尘暴天气的有无作为实验变量。
(2)五点取样法是指先确定对角线的中点作为中心取样点,再在对角线上选择四个与中心样点距离相同的点作为样点。图示中的A、B、D项的四点都不与中心样点等距离,故不属于五点取样。
(3)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沙尘暴天气状况下由于空气中扬尘最多,所以尘埃粒子最多,雨后由于雨水的冲刷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最少。
(4)在探究中,如果只在某处放置一片载玻片来收集尘埃,这样偶然性太大,造成的误差大,所以为了减少误差,应在不同的地方放置并多放置几片载玻片。
故答案为:(1)沙尘暴天气的有无;(2)C;(3)沙尘暴;(4)不准确;偶然性太大,实验结果不准确
【分析】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照实验的设置: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对研究对象的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4.【答案】漫画显示人类不断地砍伐森林,破坏草原,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破坏,使气候逐渐干旱,为适应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生物自身发生了变化,最终造成了对生物机体的破坏。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漫画显示人类不断地砍伐森林,破坏草原,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破坏,使气候逐渐干旱,为适应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生物自身发生了变化,最终造成了对生物机体的破坏。由此提醒人们一定要按生态规律办事,不能破坏生态平衡,不然,最后受到惩罚的是人类自己。
故答案为:漫画显示人类不断地砍伐森林,破坏草原,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破坏,使气候逐渐干旱,为适应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生物自身发生了变化,最终造成了对生物机体的破坏.
【分析】生物圈是我们生存的地方,我们要爱护环境、爱护生物.
1 / 12017-2018学年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三章第一节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
B.生物圈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D.生物圈包含了地球上的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A、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因此是最大的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
B、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一切能够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的总称,因此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组成,B符合题意;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圈包含了地球上的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水圈中的生物大多生活在距海平面________以内的水层中(  )
A.10千米 B.1千米 C.150米 D.50米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只有一些硫化菌,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阳光分布较多,生长了大量的浮游植物,因此适合以浮游植物为食的动物的生存,故生物大部分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圈的范围:
①大气圈的底部:主要生活着能够飞翔的鸟类和昆虫,以及细菌等微小生物.
②水圈的大部:大多数生物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
③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3.(2017八下·东莞期中)下列哪一项人类活动不会破坏生态环境(  )
A.居民在楼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B.为增加土地资源,腾埋摊涂及填海造地
C.生活污水不经处理被排向大江或大海
D.砍掉原来的山林,种植速生树,发展经济
【答案】A
【知识点】家居环境与健康
【解析】【解答】A、居民在楼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这样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有利于较少污染保护环境,A符合题意;
B、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人们干预生态系统,如围湖造田,开垦草原,腾埋摊涂及填海造地,都会破坏生态环境,B不符合题意;
C、生活中的污水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磷等,不经过处理就排到湖泊、河流中,会污染水环境,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形成水华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C不符合题意;
D、砍掉原来的山林种植速生树,这样是植物类型变得相对单一,生态系统更容易被破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已威胁到生物圈,如人类的乱砍乱伐等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保护植被刻不容缓,治理环境污染迫在眉睫.
4.下列能构成生物圈的是(  )
A.森林中的所有树木 B.湖泊中的所有生物
C.地球上的所有人类 D.地球及其上的所有生物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
【解析】【解答】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
5.(2018八上·泰兴期末)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禁止汽车使用含铅汽油,主要原因是(  )
A.提高汽油的燃烧效率 B.降低汽油的成本
C.避免铅污染大气 D.铅资源短缺
【答案】C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铅是一种极毒的物质,是一种慢性中毒的元素,因为它能置换骨中的钙,储存在骨中而不显任何坏影响,人不会注意到它,一旦它开始溶在血液中,中毒已经很深 了。铅中毒会导致死胎、流产、不育和弱智儿.现在的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对含铅量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儿童用品,如儿童玩具的表面油漆绝对不能用含铅量大的 普通油漆,必须用特殊的无铅油漆.人们在生活中尽量少接触铅及含铅物品。汽油中的铅来自于汽油添加剂--四乙基铅,它可以提高汽油的抗暴震性,提高汽油标 号,但也污染了环境。所以,为了避免铅污染大气,我国许多城市禁止汽车使用含铅汽油。
故答案为:C
【分析】汽车尾气对环境有污染,汽油中加入含铅的化合物可以防爆,但是在燃烧的过程中生成的铅的化合物会污染环境.
6.1998年9月,渤海发生赤潮,导致水质恶化,鱼虾等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给捕捞业和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造成山东烟台.河北.天津等地的养殖业数亿元的损失。发生赤潮的人为因素有:(  )
A. 工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大海
B.农业化肥流失进入水域
C.含磷洗涤剂的大量使用
D.以上各项都是
【答案】D
【知识点】人类的生存依赖与生物圈
【解析】【解答】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为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 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 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 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
故答案为:D
【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有影响,如:赤潮形成的原因.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排放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进入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7.(2017八下·临淄期中)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量燃烧煤气 B.大量燃烧含锰量很高的煤
C.大量燃烧含硫量很高的煤 D.大量燃烧沼气
【答案】C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pH小于5.6的雨水就算酸雨: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含硫量很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故答案为:C
【分析】煤燃烧释放二氧化硫 煤中含硫化物. 硫会氧化成二氧化硫,在进入大气中,和水蒸气反应,再氧化,成为硫酸.硫酸是酸性,降雨会将其带回地面,形成酸雨.
8.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在它的各圈层中我们人类的“立足点”是(  )
A.大气圈的底部 B.水圈的大部分
C.岩石圈的表面 D.生物圈的各层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也是人类的“立足点”。
故答案为:C
【分析】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9.科学家发现近百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年升高,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之一是(  )
A.野生动物大量灭绝 B.地震海啸频繁发生
C.淡水资源严重污染 D.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答案】D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地球上种类繁多的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气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生物圈的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平均浓度逐年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植被遭受破坏。
故答案为:D
【分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是所有生物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和能量来源;②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大多以气体形式排到大气中,同时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③绿色植物通过吸水和蒸腾作用影响生物圈的水循环.
10.(2017·南充模拟)近年来,沙尘暴仍频繁在我国北方发生,严重干扰和危害了人们正常的生活.那么,引起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盲目地开发森林和草原 B.北方地区降水量少,常年干旱
C.环境污染导致植被大量死亡 D.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锐减
【答案】A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解: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盲目地开发森林和草原,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因此扩大畜牧业发展会对草原植被造成破坏,增加了土地沙漠化的进程,不利用防治沙尘暴的发生.
故选:A
【分析】沙尘暴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11.近年来,我国东海多次发生赤潮,给东海的渔场、海水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产生赤潮的原因是()
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B.工业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海洋
C.树木的大量砍伐 D.海洋石油开采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生要掌握赤潮产生的原因才能准确解题。
12.分析该漫画的寓意,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最终威胁人类自身
B.污水净化后再排放有利于保护水生生物
C.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唯一原因是大量排放污水
D.目前,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唯一的家园,人类应该保护它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随着人类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快速增长是破坏或改变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最主要的原因。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人类集中活动的区域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幅度已经很大且地域扩张也很厉害,导致环境变化太大,如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垦(围湖造田、垦荒、湿地开发等)、环境污染使环境不再适应生物生存等使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使生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少,导致生物种类越来越少,还有滥捕乱杀、偷猎等,也使生物种类减少。因此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最终威胁人类自身。污水一定要净化后再排放,目前,生物圈是所有生物惟一的家园,人类应该保护它。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2)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乱砍滥伐,乱捕滥杀.
(3)环境污染.
(4)外来生物入侵.
13.(2016七上·武城期中)白鳍豚是我国长江特有的淡水鲸类,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中最濒危动物之一。近年来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是(  )
A.长江水域的严重污染 B.长江航运的高速发展
C.渔民的非法捕杀 D.以上三项都对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解: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白鳍豚急剧减少的原因有:过度的渔业捕捞和非法渔业、航行船舶和水下噪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水质污染,以及河道采沙等。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据此答题.
白鳍豚,也称为白暨豚、白鳍,是一种淡水鲸类白鱀豚科动物,仅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流域,具长吻,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喜欢群居,性情温顺谨慎,视听器官严重退化,声呐系统特别灵敏.白鳍豚是恒温动物,用肺呼吸,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至20世纪由于种种原因使其种群数量减少,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白鳍豚不仅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白鳍豚的生殖特点是胎生、哺乳,因此,属于哺乳类动物.
14.(2016八上·富宁期中)下列不属于造成蛙类大量减少的原因是(  )
A.栖息地和繁殖环境的改变与破坏
B.青蛙之间的生存斗争加剧
C.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D.人类的大量捕杀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滥捕乱杀)、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
A、栖息地的丧失使蛙类减少,占威胁蛙类生存原因的60%,A属于造成蛙类大量减少的原因,A符合题意;
B、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之间存在着共生、捕食、竞争、寄生等关系。B是正常环境下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的关系,B符合题意;
C、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占威胁蛙类生存原因的20%,B属于造成蛙类大量减少的原因,C不符合题意;
D、人类的大量捕杀,占威胁蛙类生存原因的20%,C属于造成蛙类大量减少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CD、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2)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
(3)环境污染
(4)外来物种的影响
B、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之间存在着共生、捕食、竞争、寄生等关系。
15.汽车尾气的排放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原因之一,这说明(  )
A.人类能适应变化的环境 B.人类活动能影响环境
C.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 D.变化的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
【答案】B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人类活动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汽车尾气的排放是雾霾天气的成因之一,这说明人类的活动能影响环境。
故答案为:B
【分析】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粉尘主要是固体小颗粒,如地面粉尘、燃煤排放的粉尘、沙尘暴等.大雾天气可导致呼吸病人增多,因为雾霾可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能够对吸入气体进行温暖、湿润和清洁,但是这种清洁能力是有限的.
二、填空题
16.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   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答案】生活环境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
【解析】【解答】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活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故答案为:生活环境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为生物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是所有生物的家园.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7.为什么绝大多数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因为这里有维持生命的   、空气和   
【答案】阳光;水
【知识点】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解析】【解答】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这里有维持生命的阳光、空气、水等条件。
故答案为:阳光;水
【分析】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
18.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2011年上半年,我国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了3至8成,导致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的水域面积仅为历史同一时期的十分之一,往日烟波浩渺的景象不见了,湖底大面积干涸,长满了杂草,鱼、虾等水生生物也大量死亡。干旱所引发的缺水现象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材料二】:“水多了,水少了,水脏了,水浑了”,这是目前我国水利部门不得不面临的“四大难题”。我国拥有的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1)从上述材料中可知,水资源的减少直接导致了   生物大量死亡。
(2)干旱容易造成农作物减产,主要是因为水是植物进行   (生理活动)的主要原料。
(3)在农业生产上,最节水的灌溉方式是   。
(4)“水脏了”是一种我们生活中较常见的污染现象,发生的原因有:(请写出2条)
①   ; ②   。
【答案】(1)水生
(2)光合
(3)滴灌
(4)乱扔垃圾;排放工业废水、排放生活废水、排放农田废水等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从资料一看出,水资源的减少会导致湖底大面积干涸,长满了杂草,鱼、虾等水生生物也大量死亡。水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水减少,导致植物光合作用减弱,出现干旱情况。在现代农业折中,人们为有效利用水资源,利用滴灌等方式来节约水资源。乱扔垃圾、排放工业废水、排放生活废水、排放农田废水等可以引起水体的污染。
故答案为:(1)水生;(2)光合;(3)滴灌;(4)乱扔垃圾;排放工业废水、排放生活废水、排放农田废水等
【分析】生物圈的资源,空间是有限的,人类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现在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环境的破坏等因素的影响,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因此我们保护动物多样性,保护环境.
19.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   、   的上层,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   。
【答案】水圈;岩石圈;生态系统
【知识点】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答案为:(1)水圈;岩石圈;生态系统
【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
20.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成为酸雨多发区,酸雨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为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从下图所示的A.B.C.D四个装置中选取两个装置,并同时置于温暖的室内,定期观察并记录种子的萌发情况。(注:各装置中种子的种类、大小、数量相同)
(1)该小组同学应选择   装置,该实验提出的问题是:   ?
(2)实验的每个装置都用10粒种子而不是1粒种子,目的是   。
(3)若A装置中有1粒种子没有萌发,可能的原因是   。
(4)如果装置   种子的 萌发数明显少于装置   ,则说明酸雨对种子的萌发有不利影响。
【答案】(1)A和 C;酸雨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2)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
(3)胚已死亡/胚的结构不完整/胚处于休眠期 (写出一个即可)
(4)C;A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此题主要是为了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因而我们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酸雨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在此实验中的变量应该是酸雨,即水分中是否含有酸性物质,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A和B中,变量是空气,因而不是我们所要探究的;A和C,一个水分中含有酸性物质,一个放了清水,能够形成对照实验,符合我们所要探究的;而A和D,D无论怎么样也不能萌发,因为里面没有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水分,因而出现了两个变量。
(2)在实验时,为了防止出现偶然现象,减少实验误差,因而我们在实验中选取的对象往往是多个且是随机的。
(3)种子的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4)种子萌发的条件有自身条件和外界条件.如果A装置的种子萌发数小于C装置的种子萌发数,则说明酸雨对种子的萌发有不利影响;如果A装置的种子萌发数大于C装置的种子萌发数,则说明酸雨促进种子的萌发。
故答案为:(1)A和 C;酸雨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2)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3)胚已死亡/胚的结构不完整/胚处于休眠期 (写出一个即可);(4)C;A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21.环境污染是批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   排入环境,使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不仅有碍工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严重威胁到   及生物圈的稳定。
【答案】有害物质;人类自身的生存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解析】【解答】环境污染是由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排入环境造成的;因此人类要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防止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化学污染;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因此,环境污染会使环境质量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自身的生存。
故答案为:有害物质;人类自身的生存
【分析】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三、综合题
22.目前,铅污染已成为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为探究铅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影响,科研人员将30只大小和健康状况相近的小白鼠分为三组,实验处理如表.30天后,获得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项目/组别 注射剂 剂量 注射方法 检测方法
甲 ? 每千克体重注射10mg 每3天皮下注射一次 每10天检测一次血红蛋白含量
乙 含1.8%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
丙 含3.6%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
(1)若甲和乙为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为注射剂中是否含有醋酸铅,那么,甲组应注射   溶液.你对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   对小白鼠的健康有影响.
(2)当假设与实验结果不相符时,正确的做法是
A.马上否定原来的假设
B.修改实验数据,使结论与假设一致
C.如实记录,重新再做一次实验
(3)根据如图,得出该实验的结论是:
①由甲和乙曲线可知,铅   (能,不能)影响小白鼠体内血红蛋白含量;
②由乙和丙曲线可知,小白鼠体内铅的含量越高,其体内血红蛋白含量   .
【答案】(1)5%葡萄糖溶液;铅(或醋酸铅)
(2)C
(3)能;越低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若甲和乙为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为注射剂中是否含有醋酸铅”,除“有无铅”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所以甲组应注射5%葡萄糖溶液,乙组是实验组,甲组是对照组.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铅(或醋酸铅)对小白鼠的健康有影响。
(2)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所以“当假设与实验结果不相符时”,正确的做法是如实记录,重新再做一次实验,故选C。
(3)“根据如图,得出该实验的结论是”:
①“由甲和乙曲线可知”,甲小白鼠体内无铅血红蛋白含量几乎不变,乙小白鼠体内含铅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下降,因此铅能(能,不能)影响小白鼠体内血红蛋白含量;
②“由乙和丙曲线可知”,“小白鼠体内铅的含量越高”,其体内血红蛋白含量越低。
故答案为:(1)5%葡萄糖溶液;铅(或醋酸铅);(2)C;(3)能;越低
【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主要反思以下几个方面:方案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探究要求,方法步骤是否合理,是否有前后颠倒现象,变量设计是否做到只有一个变量.
23.2010年沙尘暴突袭榕城,整个市区弥漫在黄色的尘埃中,人们甚至发现家里的地板上多了很多细细的尘土。某中学气象观测小组长期利用午休时间监测校园的空气质量。当获知沙尘暴即将来临时,他们组织开展了专题探究活动,以调查沙尘暴对校园空气的污染程度。他们的做法是:准备了一些用于收集空气尘埃粒子的特制载玻片(背面刻有如图甲所示的100个2mm×2mm的小方格,以便计数),收集前在载玻片正面涂上凡士林,以粘住尘埃。
(1)要探究沙尘暴发生前后校园空气的污染程度,应选取收集尘埃时的   (选填“沙尘暴天气的有无”或“载玻片放置的数量”)作为变量。
(2)要对100个小方格进行计数比较困难,人们常用“五点取样法”进行抽样计数。为使抽样最具代表性,应选取下列图中(  )所示的五点共20个小方格进行计数。
A. B.
C. D.
(3)图丙是他们在不同天气状况下监测空气尘埃粒子数量的统计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在   的天气状况下,空气中尘埃粒子最多。
(4)该探究中,如果只在某处放置一片特制载玻片来收集尘埃,这种做法是否准确?   。原因是   。
【答案】(1)沙尘暴天气的有无
(2)C
(3)沙尘暴
(4)不准确;偶然性太大,实验结果不准确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1)要想探究尘埃粒子对校园空气的污染程度,必须选取沙尘暴天气的有无作为实验变量。
(2)五点取样法是指先确定对角线的中点作为中心取样点,再在对角线上选择四个与中心样点距离相同的点作为样点。图示中的A、B、D项的四点都不与中心样点等距离,故不属于五点取样。
(3)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沙尘暴天气状况下由于空气中扬尘最多,所以尘埃粒子最多,雨后由于雨水的冲刷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最少。
(4)在探究中,如果只在某处放置一片载玻片来收集尘埃,这样偶然性太大,造成的误差大,所以为了减少误差,应在不同的地方放置并多放置几片载玻片。
故答案为:(1)沙尘暴天气的有无;(2)C;(3)沙尘暴;(4)不准确;偶然性太大,实验结果不准确
【分析】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照实验的设置: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对研究对象的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4.(图表信息题)下图是一幅漫画,这幅漫画意味着什么 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漫画显示人类不断地砍伐森林,破坏草原,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破坏,使气候逐渐干旱,为适应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生物自身发生了变化,最终造成了对生物机体的破坏。
【知识点】人口增长问题
【解析】【解答】漫画显示人类不断地砍伐森林,破坏草原,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破坏,使气候逐渐干旱,为适应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生物自身发生了变化,最终造成了对生物机体的破坏。由此提醒人们一定要按生态规律办事,不能破坏生态平衡,不然,最后受到惩罚的是人类自己。
故答案为:漫画显示人类不断地砍伐森林,破坏草原,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破坏,使气候逐渐干旱,为适应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生物自身发生了变化,最终造成了对生物机体的破坏.
【分析】生物圈是我们生存的地方,我们要爱护环境、爱护生物.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