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08-17 16:08:36

文档简介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如图实验中,是为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2016八上·宜昌期中)大礼堂的四周墙壁都做成凹凸不平的象蜂窝似的,这是为了(  )
A.减弱回声 B.增强回声
C.增加声音响度 D.使墙壁更美丽
3.(2018·连云港)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乐音都是乐器发出的 B.声音的响度越大,音调就越高
C.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D.响度是由声源振动频率决定的
4.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个现象说明了(  )
A.超声波具有能量 B.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C.固体能够传声 D.液体也可以成为声源
5.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都是340m/s
B.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C.利用回声测距原理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D.只要物体振动发声,我们就一定能听到
6.物理老师自制了“探究真空是否可以传声”的简易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乐卡芯(发声装置)固定在拔罐器内,用抽气枪逐步抽出罐内空气。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由实验可推理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抽气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音调变低的缘故
D.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尖锐刺耳,说明其声音响度大
7.如图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触及脸部,感觉到脸部有震颤麻木的感觉,下列实验中,与此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
A.弹响古筝的某根弦丝,看见发声的弦丝“变粗”
B.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C.在真空钟罩外,听不见钟罩内正在敲铃的闹钟声音
D.把正在敲铃的闹钟密封在塑料袋内放入水中,在空气中仍能听到钟声音
8.用硬纸片把一个音响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台上的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不能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音乐声越大,小“人”跳得也越高
C.音响发出的音乐声不能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D.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不能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9.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能从不同器乐中分辨出小提琴的声音,主要是它们的响度不同
B. “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传递信息
C. 太空中宇航员能对话,说明声音可在真空中传播
D. 声音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10.(2017八上·南京期中)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A、B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  )
A.频率较低的 B.能量较小的 C.频率较高的 D.音调较高的
二、填空题
11.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由物体的   产生,以   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12.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产生的;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   可以传播声音。我们能听到蚊子的声音,但是听不到蝴蝶的声音,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的   小。宇航员必须通过无线电交谈,是因为   。
13.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该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又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现象说明;声音能在   中传播。如果将图甲所示的实验搬到月球上去做,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
14.(2018·江西模拟)江西多地在2018年春节前通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爆竹产生的声音是空气   产生的;禁放是从   处减弱噪声。
三、实验题
15.如图所示,将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会看到乒乓球   。该实验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请你再设计一个显示声源振动的实验:   。
16.如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   (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这是因为   .
17.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C:击鼓时,用力不同,听其发声不同,同时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变化。
(1)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实验现象是   。(填序号)
(2)另外两个现象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   。
四、综合题
18.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   传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   (选填“能”或“不能”)被反射。
19.星期天,小明正在家中完成作业,突然听到窗外有鼓号声,打开窗户一看,原来是对面有一家酒店正在举行开业典礼。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鼓声是通过   介质传播到小明的耳朵里的。
(2)小明看到敲鼓者的动作与听到的鼓声不和谐,这是由于   。
(3)如果敲鼓者的动作与鼓声相差0.2S.那么酒店大约距离小明家多远?   
(4)鼓声是由   的振动发生的。请你设计实验证明鼓面在振动。   
(5)酒店老板想要让鼓声更大一些,场面更热闹一些,鼓手应当如何去做?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A. 罩内抽出空气,闹铃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A不符合题意。
B. 用力敲打鼓面,纸屑跳动,说明物体发声时振动。B符合题意。
C.手摸喉咙,发出声音时喉咙在振动,不发声音时,喉咙不振动,所以实验是为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
D. 固体能传声而且传声效果好,D不符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答案】A
【知识点】回声及其产生
【解析】【解答】解:大礼堂的四周都做成凹凸不平的、象蜂窝状的墙壁,可以减弱声音的反射;当声音传到这些墙面后,被反射到了不同的方向或被多次反射而吸收掉,这样就能保证较好的听觉效果.
故选A.
【分析】面积较大的房间容易产生回声,影响听觉效果,因此可从减弱声音的反射入手来进行分析.
3.【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收音机可以发出乐音,但不是乐器,A不符合题意;
B、发声体的响度越大,振幅越大,但是音调不受振幅的影响,只与振动的频率有关,B不符合题意;
C、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C符合题意;
D、响度是由声源振动振幅决定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描述了声音的特征,它们是不相关联的.
4.【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5.【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A.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相同,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A不符合题意;
B.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不一定消失;
C. 利用回声测距原理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因为月球上是真空;
D. 物体振动发声我们不一定能听到,比如振动频率低于20Hz和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耳是听不到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6.【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A、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A不符合题意;
B、将正在发声的音乐卡芯固定在拔罐器内,用抽气机抽去空气,声音由大变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但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结论,B符合题意。
C、抽气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响度变小的缘故,C不符合题意;
D、声音尖锐刺耳,说明声音的音调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该实验用到推理法.
7.【答案】A
【知识点】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A. 弹响古筝的某根弦丝,看见发声的弦丝“变粗”是因为弦的振动产生的。A符合题意;
B. 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里通过改变不同孔的位置达到改变笛子内空中柱的长短,即改变空气柱振动的快慢,以达到改变音调的目的;即说明发声体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B不符合题意;
C. 真空钟罩外,听不见钟罩内正在敲铃的闹钟声音,这说明真空不能传声,C不符合题意;
D. 将正在发声的手机密封在塑料袋内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说明液体能传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转换法”(亦称为“放大法”)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以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转换为能够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的方法.
8.【答案】B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A.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能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A不符合题意;
B.音乐声起大,小“人”跳得也越高,B符合题意;
C.音响发出的音乐声能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C不符合题意;
D.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能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是指告诉我们什么,也就是传递了信息,如教师讲课,告诉我们知识;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是指可以改变什么,也就是传递了能量,如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超声波清洗牙齿等.
9.【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A. 能从不同乐器中分辨出小提琴的声音主要是因为音色不同,A不符合题意。
B. “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B不符合题意;
C. 真空不能传声,太空中宇航员对话需借助无线电设备,C不符合题意;
D.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音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不同物体声有别,音色不同来辨别.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10.【答案】A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振动频率快,音调高,振动频率慢,音调低;
由图可知,A距离鲸鱼较近,B距离鲸鱼较远,因为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说明B录到的是频率较低的,所以频率较低的声音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题中描述,音调低传播的较远.
11.【答案】振动;声波(或“波”)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是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故答案为:振动;声波(或“波”).
【分析】结合声音的产生条件及传播方式回答即可.
12.【答案】振动;水;频率;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知识点】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解析】【解答】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我们能听到蚊子的声音,但是听不到蝴蝶的声音,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小。宇航员必须通过无线电交谈,是因为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13.【答案】振动;空气;不能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用竖直的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如果将该实验搬到月球上去做,不能观察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不能.
【分析】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14.【答案】振动;声源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爆竹产生的声音是空气振动产生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振动;声源.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15.【答案】被弹开;用小锤敲击鼓面时,会看到鼓面上的纸屑跳动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1)如图所示,将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会看到乒乓球被弹起,该实验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叉的振动不能直接观察,乒乓球起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更容易直观观察;(2)用小锤敲击鼓面时,会看到鼓面上的纸屑跳动,就可以说明声源在振动;
故答案为: (1). 被弹开 (2). 用小锤敲击鼓面时,会看到鼓面上的纸屑跳动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16.【答案】振动;空气;不能;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解: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弹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17.【答案】(1)B
(2)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1)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发声,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向外抽时,听到的声音逐渐减弱,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由此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能够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物体的振动。C: 击鼓时,用力不同,听其发声不同,同时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变化.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纸屑被弹起的高度越大,该实验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18.【答案】(1)空气
(2)能
【知识点】回声及其产生
【解析】【解答】(1)玻璃筒中有空气,所以可以在空气中传播。(2)当人耳移动位置后,恰好在光的传播路径上听到声音,说明声音和光一样可以反射。入射角是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表上的反射光线通过平面镜反射入人眼,所以∠AOB是该光路的入射角。
【分析】此题是一道由光的反射扩展到声音反射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物理知识的题目,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由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后,声音的大小来判断海绵和玻璃板的吸收声音能力的大小.
19.【答案】(1)空气
(2)光比声音传播速度快
(3)酒店大约距离小明家68m
(4)振动;在鼓面上洒一些泡沫塑料小球,敲击鼓面时会看到小球在跳动,说明发声的鼓面在振动
(5)鼓手应该更用力敲鼓;因为鼓面振动的振幅变大,响度就变大。
【知识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解析】【解答】(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们听到的鼓声是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入耳朵的;(2)由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因此看到敲鼓的动作与他听到的鼓声不和谐;(3)因为v= ,所以酒店大约距离小明家s=vt=340m/s×0.2s=68m;(4)鼓声是鼓面振动产生的。要观察鼓面的振动,可以在鼓面上洒一些泡沫塑料小球,敲击鼓面时会看到小球在跳动,说明发声的鼓面在振动;(5)由于声音的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也就越大。因此鼓手应该使劲敲鼓。
【分析】(1)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2)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利用s=vt计算距离.
(4)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5)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1 / 1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如图实验中,是为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A. 罩内抽出空气,闹铃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A不符合题意。
B. 用力敲打鼓面,纸屑跳动,说明物体发声时振动。B符合题意。
C.手摸喉咙,发出声音时喉咙在振动,不发声音时,喉咙不振动,所以实验是为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
D. 固体能传声而且传声效果好,D不符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2016八上·宜昌期中)大礼堂的四周墙壁都做成凹凸不平的象蜂窝似的,这是为了(  )
A.减弱回声 B.增强回声
C.增加声音响度 D.使墙壁更美丽
【答案】A
【知识点】回声及其产生
【解析】【解答】解:大礼堂的四周都做成凹凸不平的、象蜂窝状的墙壁,可以减弱声音的反射;当声音传到这些墙面后,被反射到了不同的方向或被多次反射而吸收掉,这样就能保证较好的听觉效果.
故选A.
【分析】面积较大的房间容易产生回声,影响听觉效果,因此可从减弱声音的反射入手来进行分析.
3.(2018·连云港)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乐音都是乐器发出的 B.声音的响度越大,音调就越高
C.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D.响度是由声源振动频率决定的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收音机可以发出乐音,但不是乐器,A不符合题意;
B、发声体的响度越大,振幅越大,但是音调不受振幅的影响,只与振动的频率有关,B不符合题意;
C、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C符合题意;
D、响度是由声源振动振幅决定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描述了声音的特征,它们是不相关联的.
4.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个现象说明了(  )
A.超声波具有能量 B.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C.固体能够传声 D.液体也可以成为声源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5.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都是340m/s
B.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C.利用回声测距原理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D.只要物体振动发声,我们就一定能听到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A.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相同,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A不符合题意;
B.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不一定消失;
C. 利用回声测距原理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因为月球上是真空;
D. 物体振动发声我们不一定能听到,比如振动频率低于20Hz和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耳是听不到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6.物理老师自制了“探究真空是否可以传声”的简易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乐卡芯(发声装置)固定在拔罐器内,用抽气枪逐步抽出罐内空气。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由实验可推理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抽气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音调变低的缘故
D.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尖锐刺耳,说明其声音响度大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A、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A不符合题意;
B、将正在发声的音乐卡芯固定在拔罐器内,用抽气机抽去空气,声音由大变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但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结论,B符合题意。
C、抽气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响度变小的缘故,C不符合题意;
D、声音尖锐刺耳,说明声音的音调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该实验用到推理法.
7.如图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触及脸部,感觉到脸部有震颤麻木的感觉,下列实验中,与此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
A.弹响古筝的某根弦丝,看见发声的弦丝“变粗”
B.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C.在真空钟罩外,听不见钟罩内正在敲铃的闹钟声音
D.把正在敲铃的闹钟密封在塑料袋内放入水中,在空气中仍能听到钟声音
【答案】A
【知识点】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A. 弹响古筝的某根弦丝,看见发声的弦丝“变粗”是因为弦的振动产生的。A符合题意;
B. 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里通过改变不同孔的位置达到改变笛子内空中柱的长短,即改变空气柱振动的快慢,以达到改变音调的目的;即说明发声体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B不符合题意;
C. 真空钟罩外,听不见钟罩内正在敲铃的闹钟声音,这说明真空不能传声,C不符合题意;
D. 将正在发声的手机密封在塑料袋内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说明液体能传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转换法”(亦称为“放大法”)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以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转换为能够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的方法.
8.用硬纸片把一个音响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台上的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不能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音乐声越大,小“人”跳得也越高
C.音响发出的音乐声不能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D.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不能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答案】B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A.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能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A不符合题意;
B.音乐声起大,小“人”跳得也越高,B符合题意;
C.音响发出的音乐声能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C不符合题意;
D.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能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是指告诉我们什么,也就是传递了信息,如教师讲课,告诉我们知识;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是指可以改变什么,也就是传递了能量,如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超声波清洗牙齿等.
9.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能从不同器乐中分辨出小提琴的声音,主要是它们的响度不同
B. “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传递信息
C. 太空中宇航员能对话,说明声音可在真空中传播
D. 声音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A. 能从不同乐器中分辨出小提琴的声音主要是因为音色不同,A不符合题意。
B. “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B不符合题意;
C. 真空不能传声,太空中宇航员对话需借助无线电设备,C不符合题意;
D.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音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不同物体声有别,音色不同来辨别.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10.(2017八上·南京期中)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A、B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  )
A.频率较低的 B.能量较小的 C.频率较高的 D.音调较高的
【答案】A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振动频率快,音调高,振动频率慢,音调低;
由图可知,A距离鲸鱼较近,B距离鲸鱼较远,因为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说明B录到的是频率较低的,所以频率较低的声音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题中描述,音调低传播的较远.
二、填空题
11.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由物体的   产生,以   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答案】振动;声波(或“波”)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是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故答案为:振动;声波(或“波”).
【分析】结合声音的产生条件及传播方式回答即可.
12.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产生的;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   可以传播声音。我们能听到蚊子的声音,但是听不到蝴蝶的声音,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的   小。宇航员必须通过无线电交谈,是因为   。
【答案】振动;水;频率;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知识点】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解析】【解答】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我们能听到蚊子的声音,但是听不到蝴蝶的声音,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小。宇航员必须通过无线电交谈,是因为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13.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该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又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现象说明;声音能在   中传播。如果将图甲所示的实验搬到月球上去做,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
【答案】振动;空气;不能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用竖直的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如果将该实验搬到月球上去做,不能观察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不能.
【分析】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14.(2018·江西模拟)江西多地在2018年春节前通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爆竹产生的声音是空气   产生的;禁放是从   处减弱噪声。
【答案】振动;声源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爆竹产生的声音是空气振动产生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振动;声源.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三、实验题
15.如图所示,将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会看到乒乓球   。该实验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请你再设计一个显示声源振动的实验:   。
【答案】被弹开;用小锤敲击鼓面时,会看到鼓面上的纸屑跳动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1)如图所示,将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会看到乒乓球被弹起,该实验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叉的振动不能直接观察,乒乓球起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更容易直观观察;(2)用小锤敲击鼓面时,会看到鼓面上的纸屑跳动,就可以说明声源在振动;
故答案为: (1). 被弹开 (2). 用小锤敲击鼓面时,会看到鼓面上的纸屑跳动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16.如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   (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这是因为   .
【答案】振动;空气;不能;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解: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弹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17.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C:击鼓时,用力不同,听其发声不同,同时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变化。
(1)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实验现象是   。(填序号)
(2)另外两个现象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   。
【答案】(1)B
(2)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1)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发声,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向外抽时,听到的声音逐渐减弱,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由此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能够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物体的振动。C: 击鼓时,用力不同,听其发声不同,同时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变化.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纸屑被弹起的高度越大,该实验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四、综合题
18.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   传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   (选填“能”或“不能”)被反射。
【答案】(1)空气
(2)能
【知识点】回声及其产生
【解析】【解答】(1)玻璃筒中有空气,所以可以在空气中传播。(2)当人耳移动位置后,恰好在光的传播路径上听到声音,说明声音和光一样可以反射。入射角是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表上的反射光线通过平面镜反射入人眼,所以∠AOB是该光路的入射角。
【分析】此题是一道由光的反射扩展到声音反射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物理知识的题目,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由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后,声音的大小来判断海绵和玻璃板的吸收声音能力的大小.
19.星期天,小明正在家中完成作业,突然听到窗外有鼓号声,打开窗户一看,原来是对面有一家酒店正在举行开业典礼。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鼓声是通过   介质传播到小明的耳朵里的。
(2)小明看到敲鼓者的动作与听到的鼓声不和谐,这是由于   。
(3)如果敲鼓者的动作与鼓声相差0.2S.那么酒店大约距离小明家多远?   
(4)鼓声是由   的振动发生的。请你设计实验证明鼓面在振动。   
(5)酒店老板想要让鼓声更大一些,场面更热闹一些,鼓手应当如何去做?为什么?   
【答案】(1)空气
(2)光比声音传播速度快
(3)酒店大约距离小明家68m
(4)振动;在鼓面上洒一些泡沫塑料小球,敲击鼓面时会看到小球在跳动,说明发声的鼓面在振动
(5)鼓手应该更用力敲鼓;因为鼓面振动的振幅变大,响度就变大。
【知识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解析】【解答】(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们听到的鼓声是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入耳朵的;(2)由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因此看到敲鼓的动作与他听到的鼓声不和谐;(3)因为v= ,所以酒店大约距离小明家s=vt=340m/s×0.2s=68m;(4)鼓声是鼓面振动产生的。要观察鼓面的振动,可以在鼓面上洒一些泡沫塑料小球,敲击鼓面时会看到小球在跳动,说明发声的鼓面在振动;(5)由于声音的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也就越大。因此鼓手应该使劲敲鼓。
【分析】(1)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2)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利用s=vt计算距离.
(4)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5)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