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抱厦(xià) 翘起(qiào) 缅甸(miǎn) 言简意赅(gāi)
B.屋脊(jī) 帷幕(wéi) 穹宇(qióng) 砖石墁地(màn)
C.接榫(shǔn) 拘泥(nì) 辍学(chuò) 凤毛麟角(jiǎo)
D.夹道(jiā) 门槛(kǎn) 屋檩(lǐn) 洗洗涮涮(shu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急躁 水蒸气 真知灼见 浮想联翩
B.妨碍 度假村 桀骜不驯 攻城掠地
C.寥廓 邻界点 一笔勾销 贸然从事
D.磋商 雷阵雨 惹是生非 忧柔寡断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熟悉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每一梁每一柱的作用他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B.针对古建筑上信笔涂鸦的问题,市政府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期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个痼疾。
C.文明礼貌,和气待人,这种与人为善的美德,不仅商业活动中需要提倡,其他行业活动中也要提倡。
D.在清静的街道上,在鳞次栉比的住宅区,有一处很不引人注意的房舍,它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目标。
4.对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笑,是反映内心的一种面部表情。
②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来看,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
③哪一种办法省时间?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后两种办法都窝了工。
④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A.下定义作诠释作比较举事例 B.作诠释举事例分类别作比较
C.作诠释下定义举事例分类别 D.下定义作比较作诠释打比方
5.根据句意,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谁能想到,如此______________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
②洗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___________水开;水开了之后,急急忙忙找茶叶,洗茶壶茶杯,泡茶喝。
③在沙漠中,因空气的蒸发,泥土的____________,河流愈流愈小,终于干涸不见。
④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__________变成荒漠了。
A.辽阔 等待 吸收 将要 B.广阔等待浸入甚至
C.浩渺坐待浸透已经 D.浩荡坐待浸润逐渐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
B.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
C.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
D.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目前投资者在抛售美国短期国债而转向期限较长的国债,市场上1个月期国债收益率涨幅高于6个月期国债,表明投资者认为美国有可能出现债务违约。
B.电视剧《花千骨》中的“杀阡陌”是一个桀骜不驯、破坏力极大却率直坦诚的人,观众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浓厚的兴趣。
C.一位住建部的专家确认,如果某一地方符合国务院提出的房价上涨过快、房地产市场过热,而未出台限购政策,住建部就会做相应的督促工作。
D.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被他们所承认,所喜爱。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讲究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①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②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③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⑤这是为什么
⑥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A.④⑥②①③⑤ B.③①④②⑥⑤
C.④⑥①③②⑤ D.③①②⑥④⑤
二、现代文阅读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梁思成:一念执着
顾学文
1925年,梁思成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
在宾大完成学业后,梁思成踏上了欧洲的土地,观摩各地建筑。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都写出了本国的建筑史,唯独中国这个东方古国没有,梁思成被深深刺痛了。他说:“作为一个中国建筑师,我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匆匆回国,梁思成和林徽因一道投入建筑事业中。1932年,梁思成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古建筑调查。跳蚤、臭虫、蝙蝠是调查路上的“亲密伙伴”。但对于执着于所爱事业的人而言,苦难有时也会伴随快乐。梁思成甘之如饴:“被(臭虫)咬得很厉害,但我追猎遗构多年,以此时此刻最感快慰。”
“当年先生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们一起,共测绘了2738座古建筑!那是什么年代?战乱!他们真的是拿命在做啊。”他的学生杨鸿勋唏嘘不已。
1942年,梁思成开始编写《中国建筑史》。在这时,妻子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不便,全家贫病交加,他依然伏案写作。
1944年,《中国建筑史》一书完稿。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引起了国际建筑界的震惊,但没有人能想象得出,这样一本著作,诞生于李庄(四川省南溪县李庄镇上坝村,1940年初冬,梁思成、林徽因所在的中国营造学社迁徙到这里)那样一个偏远落后的地方。”杨鸿勋说。
不仅是《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成就几乎都是在战乱中完成的。
1944年,时任中国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在奉命向美军提供中国日占区需要保护的文物清单和地图时,另外加上了两个不属于中国的城市——日本的京都和奈良。他和林徽因一起,把这两个城市的古迹详尽地标注出来,并以自己的专业精神说服美军司令,对日本的那些古迹也要保留。而此前,梁思成一家已有两名亲属牺牲在抗日前线。
“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目睹古建筑被毁,无论是哪个民族的,都是人间悲剧,梁思成无法不心如刀绞。
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与热爱,才有这样震撼心灵的以德报怨。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生执念,当上世纪50年代,北京城陷入大拆大建的热潮中时,梁思成一次次仗义执言,秉笔直书。
1950年,梁思成与城市规划专家陈占祥共同撰写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一文,这就是著名的《梁陈方案》。在这份长达数十页的方案中,梁思成与陈占祥详尽地阐明了他们对于北京未来规划的方案:北京应该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而不是工业中心;不应该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在北京古城的基础上建设首都行政中心,而应该在北京西郊开辟一个新的行政中心。
然而,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放弃老城重建新城几乎没有可能。
梁思成激烈地与人争论、大声地呼吁。如杨鸿勋所言,他确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在当时一边倒的社会热潮中,他没有人云亦云。“我敢于争论,一个人没有主见是不行的。”然而,轰隆隆的铲车声、一下下沉闷的大锤声还是淹没了梁思成的呼喊,古迹一点点消失,迎接他的是默默的悲苦:“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
“1956年之后,由于政治运动不断,加上繁重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活动任务,梁先生很难再潜心学术研究。”那时伴在梁思成左右的杨鸿勋心里非常清楚:“他其实很想开展民居研究。”但只有一次,梁思成带着杨鸿勋和其他几个学生去了趟东交民巷,后来再也没有了第二次。因为,对梁思成的批判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时,为爱妻林徽因设计墓碑是梁思成唯一能作的设计。
的确,虽然在梁思成生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脊椎病恶化,直不起腰来;但无论什么时候,他的人格都没有弯,他在精神上站得笔直。
1972年,梁思成走了。但他所开拓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还在延续着。
21世纪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在呈现现代性的同时也要珍视传统,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也要回首往昔,这时,人们也想必会频繁地回想起,许多年前,一位建筑师和他的一生执念。
(摘编自顾学文《梁思成:一念执着》)
相关链接:①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梁启超之子,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是古代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在清华大学创建建筑系,以严谨、勤奋的学风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②“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摧残……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国人多熟视无睹。盖这种破坏,三十余年来已成为习惯也。”
(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1952年)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期间和在欧洲考察建筑期间,梁思成看到各国都有自己写的建筑史而中国没有,这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写一部中国自己的建筑史。
B.回国后梁思成和林徽因一道开始了古建筑调查,当时的中国民生凋敝,他们的野外调查也异常艰苦,但和亲密伙伴在一起工作,他甘之如饴。
C.战乱时期,梁思成在艰苦的环境里,强忍身体的病痛,克服困难,坚持写作,著成了《中国建筑史》,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成就。
D.《中国建筑史》一书完稿,填补了中国人自己编写建筑史领域的空白,也实现了梁思成早年的夙愿——“《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
E.在抗战即将胜利之时,梁思成向美军建议需要保护日本的京都和奈良,是出于对日本人民的人道主义同情,虽然他恨日本侵略者。
(2)梁思成有哪些品质最应该为后世所铭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梁思成的主要贡献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谈谈你对句子“目睹古建筑被毁,无论是哪个民族的,都是人间悲剧”的理解,并结合当前很多古建筑被拆除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题。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1)简要分析选段第四段是如何使用说明方法的。
(2)怎样理解作者所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3)“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怀,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三、语言表达
11.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划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2字。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① 。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② ,也同样要“望”。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在园林建筑艺术中,③ ,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④ ,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⑤ 。
12.观察下面丰子恺的漫画《建筑的起源》,说明漫画内容,并写出两点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习惯性误读字的读音。A.“厦”应读shà;B.“脊”应读jǐ;C.“榫”应读sǔn。
故答案为:D。
【点评】字音积累法:
①以点连线法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声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
②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
如以“千”(qiān)为声旁的形声字大致有“歼”jiān、“纤”qiàn或xiān、“跹”xiān、“钎”qiān、“迁”qiān等,“歼”“纤”“跹”等字都不发声旁的音,这几个字就是考查记忆的重点。
2.【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分析】B项,“掠”应为“略”;C项,“邻”应为“临”;D项,“忧”应为“优”。
故答案为:A。
【点评】结构推“形”
有些词语尤其是四字词语,结构特殊,内部相对应的字前后有一定的互证联系,或者相反相对,或者相互比照,意义一致.这就可以通过一个字来推及另一个字,从结构上记准这类词.
如“提心吊胆”,“提”与“吊”对应意义相同,若写作“提心掉胆”,就解释不通了.至于将“废寝忘食”误写为“废寝望食”,就很可笑了.
3.【答案】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分析】A项,“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此处用错对象。B项,“信笔涂鸦”,比喻字写得潦草,常用作自谦之词。此处望文生义。C项,“与人为善”,原指赞助人学好,现多指善意帮助别人。此处不合语境。D项,“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排列得很密集。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
4.【答案】A
【知识点】语言风格类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分析】①是下定义;②是对沙漠的具体诠释;③是两种方法的比较;④用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水里不会被淹死来说明死海“不死”的特点,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的辨析的能力。要求学生首先要知道说明文常用的十种说明方法,然后仔细辨别题干四句话所运用的是哪一种说明方法。
5.【答案】D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分析】浩荡,水势大;浩渺、辽阔、广阔都有水面宽广之意;(1)句中说的是海水的水势, 不是水面,应该用“浩荡”。“坐待”比“等待”多悠闲之意,(2)句以“坐待”为好。(3)句强调慢慢地吸收,应该用“浸润”。(4)句用“逐渐”,因为变成荒漠是一个渐的过程。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同义词的能力。做该题时,需要学生首先熟悉出题人提供的语言环境,然后仔细辨析意思相近的几个词语在搭配、感彩、语体色彩等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再用排除的方式得出正确答案。
6.【答案】D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分析】A项,“葱岭”“朝鲜”“缅甸”后的顿号应为逗号。B项,括号放句号前。C项,顿号应为逗号。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还要注意梳理标点符号使用的常见错误,有助于快速判断、选择.
7.【答案】A
【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分析】B项, 结构混乱,应为“这类形象会引起观众浓厚的兴趣”。C项,成分残缺,应在“房地产市场过热”后加上“的标准”。D项,句式杂糅,“为……所”与“被……”两种句式杂糅,保留一种句式即可。
故答案为:A。
【点评】病句辨析的几种方法:
①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都可用此法;
②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用此法;
③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
④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
8.【答案】B
【知识点】语句连贯;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分析】从“我想”后一段看,苏州园林是园林,是美术画,是不讲究对称的,故可排除A、C;从全段总分结构和“可绝不讲究对称”的转折语气可看出第④句应接在①后。由此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9.【答案】(1)C;D
(2)①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中国没有本国建筑史,使他痛心,经过艰苦的努力,编写了《中国建筑史》。②工作勤奋,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克服疾病痛苦,与“亲密伙伴”为伴,居于偏僻落后之地,执着于所爱的事业。③明辨是非,胸襟开阔。二战时保护日本京都和奈良的古建筑,体现出一个学者的襟怀与良知。④坚持真理,坚持自己的理念。为保护北京古城,仗义执言,秉笔直书,大声争论、呼吁。⑤珍视、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撰写北京未来规划方案;面对毁掉的古建筑,他悲苦不堪。
(3)①系统地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编写了《中国建筑史》,梁思成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②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是一位伟大的建筑教育家。③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④致力于古建筑的保护,是享誉世界的建筑历史学家和建筑师。⑤在清华大学创建建筑系,以严谨、勤奋的学风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
(4)①建筑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它属于全人类,我们应加以保护。梁思成向美军建议保护日本的京都和奈良,就是因为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不能因为它在侵略者的土地上就把它破坏。②当前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目光短视,一些古建筑被拆除,就连梁林故居也被拆毁,后来出于舆论的压力,又重建。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承文明是每一个民族的责任,因此,我们要呼吁有关部门,保护文化遗产,不要让人间悲剧重演。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中国建筑的特征;传记类
【解析】【分析】(1)A项,“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期间”说法不准确,这些事是发生在他在欧洲考查建筑期间。B项,“亲密伙伴”指的是跳蚤、臭虫、蝙蝠等,并非指人。E项,梁思成并不是出于对日本人民的人道主义同情,而是认为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结晶。(2)筛选出梁思成的主要事迹,根据他的言行和作者的点评归纳其品质即可。(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贡献”应该是一些成果性的东西,如新的发现、理论著作等。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逐一概括即可。(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探究能力。要抓住关键词“人间悲剧”,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句子。谈看法时,应结合现实例子分析对“古建筑被毁”的看法,呼吁保护古文化遗产。
故答案为:(1)BC。
(2)①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中国没有本国建筑史,使他痛心,经过艰苦的努力,编写了《中国建筑史》。②工作勤奋,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克服疾病痛苦,与“亲密伙伴”为伴,居于偏僻落后之地,执着于所爱的事业。③明辨是非,胸襟开阔。二战时保护日本京都和奈良的古建筑,体现出一个学者的襟怀与良知。④坚持真理,坚持自己的理念。为保护北京古城,仗义执言,秉笔直书,大声争论、呼吁。⑤珍视、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撰写北京未来规划方案;面对毁掉的古建筑,他悲苦不堪。
(3)①系统地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编写了《中国建筑史》,梁思成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②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是一位伟大的建筑教育家。③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④致力于古建筑的保护,是享誉世界的建筑历史学家和建筑师。⑤在清华大学创建建筑系,以严谨、勤奋的学风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
(4)①建筑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它属于全人类,我们应加以保护。梁思成向美军建议保护日本的京都和奈良,就是因为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不能因为它在侵略者的土地上就把它破坏。②当前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目光短视,一些古建筑被拆除,就连梁林故居也被拆毁,后来出于舆论的压力,又重建。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承文明是每一个民族的责任,因此,我们要呼吁有关部门,保护文化遗产,不要让人间悲剧重演。
【点评】主要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和信息筛选整合能力。做题时可以先读一遍问题,带着问题阅读原文内容,符合题干的信息在阅读时就标记好。选择题,需要和原文内容仔细比对。主观题审清题干要求,在原文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重新概括成句即为答案,注意答题要符合格式,先说出概括的内容,然后结合事例,做出相应的分析,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探究题,要先回答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
10.【答案】(1)“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 ——类比说明
“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举例说明
“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 ——在举例说明中作比较
(2)作者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比较,说明中国的建筑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成就对世界建筑文化也有重要影响。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是有着相同的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的,说明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的融合性。
(3)“拘束性”指建筑物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文法”,即惯例,但是可以在惯例下出现不同的样式。这种特点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的风格,又具的独特性。
用了比喻/类比的修辞手法
所谓类比,即是用不同类(相同类)的两种事物的比较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4)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此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分析】(1)学生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地句子,然后分析它所引用的说明方法。(2)在世界建筑的发展史上,各个国家的建筑有互相交通之处,也就是说建筑风格是没有国界的,在发展和渐趋完善的工程中建筑满慢慢模糊了地域特征。这就是各民族、各个国家之间建筑的“可译性”。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而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这种风格就是既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灵活创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达出“千变万化”的一面。作者运用了比喻/类比的说明事物的方法。文法,原本是汉语语言文字领域的一个专业术语。作者借用“文法”来说明中国建筑的特点:有一定的“拘束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表现在中国建筑上就是“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作者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的理解能力。做该题时,要求学生在了解句子内容的基础上,做具体的分析辨别,得出答案;(2)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3)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4)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
11.【答案】“望”最重要;即便是“居”;窗子起着“望”的重要作用;景色都不相同;丰富的审美感受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解题时要审清题意要求,理解整个语段含意,抓住关键词“可游、可居、可望”之间的关系,注意层次条理;同时还要注意一些关联词“不但、也、都是、而且、从而”等在行文中的提示作用。答题时不能离开“居、望、游”三个关键词。
故答案为:(1)“望”最重要 (2)即便是“居”(3)窗子起着“望”的作用 (4)景色都不相同 (5)丰富的审美感受
【点评】作答此类题应阅读整个语段,明确语段的含义和语句之间的内在关系,比如空间关系或者逻辑关系。抓住关键词和关联词语,重视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填空之后,再读语段,检查内容是否相关,语句是否通顺,逻辑是否合理。
12.【答案】内容:孩子正在专心地搭积木,垒出了一个门,旁边是散落的积木。
启示:①解放孩子的双手,还给孩子个性空间;②培养孩子的创造性,要从小做起。
【知识点】图文转换;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图画信息的能力。漫画内容即画面所能表现的所有信息,正确叙述即可。启示可抓住“起源”两字据果索因,从多个角度提出,答案不唯一,只要根据画面延伸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内容:孩子正在专心地搭积木,垒出了一个门,旁边是散落的积木。
启示:①解放孩子的双手,还给孩子个性空间;②培养孩子的创造性,要从小做起。
【点评】图文转换要注意图案上的各种信息,漫画的标题往往会给出提示。根据题干要求,答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漫画内容的说明,另一部分是由漫画得出的两点启示。
1 / 1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抱厦(xià) 翘起(qiào) 缅甸(miǎn) 言简意赅(gāi)
B.屋脊(jī) 帷幕(wéi) 穹宇(qióng) 砖石墁地(màn)
C.接榫(shǔn) 拘泥(nì) 辍学(chuò) 凤毛麟角(jiǎo)
D.夹道(jiā) 门槛(kǎn) 屋檩(lǐn) 洗洗涮涮(shuàn)
【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习惯性误读字的读音。A.“厦”应读shà;B.“脊”应读jǐ;C.“榫”应读sǔn。
故答案为:D。
【点评】字音积累法:
①以点连线法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声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
②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
如以“千”(qiān)为声旁的形声字大致有“歼”jiān、“纤”qiàn或xiān、“跹”xiān、“钎”qiān、“迁”qiān等,“歼”“纤”“跹”等字都不发声旁的音,这几个字就是考查记忆的重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急躁 水蒸气 真知灼见 浮想联翩
B.妨碍 度假村 桀骜不驯 攻城掠地
C.寥廓 邻界点 一笔勾销 贸然从事
D.磋商 雷阵雨 惹是生非 忧柔寡断
【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分析】B项,“掠”应为“略”;C项,“邻”应为“临”;D项,“忧”应为“优”。
故答案为:A。
【点评】结构推“形”
有些词语尤其是四字词语,结构特殊,内部相对应的字前后有一定的互证联系,或者相反相对,或者相互比照,意义一致.这就可以通过一个字来推及另一个字,从结构上记准这类词.
如“提心吊胆”,“提”与“吊”对应意义相同,若写作“提心掉胆”,就解释不通了.至于将“废寝忘食”误写为“废寝望食”,就很可笑了.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熟悉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每一梁每一柱的作用他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B.针对古建筑上信笔涂鸦的问题,市政府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期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个痼疾。
C.文明礼貌,和气待人,这种与人为善的美德,不仅商业活动中需要提倡,其他行业活动中也要提倡。
D.在清静的街道上,在鳞次栉比的住宅区,有一处很不引人注意的房舍,它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目标。
【答案】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分析】A项,“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此处用错对象。B项,“信笔涂鸦”,比喻字写得潦草,常用作自谦之词。此处望文生义。C项,“与人为善”,原指赞助人学好,现多指善意帮助别人。此处不合语境。D项,“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排列得很密集。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
4.对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笑,是反映内心的一种面部表情。
②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来看,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
③哪一种办法省时间?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后两种办法都窝了工。
④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A.下定义作诠释作比较举事例 B.作诠释举事例分类别作比较
C.作诠释下定义举事例分类别 D.下定义作比较作诠释打比方
【答案】A
【知识点】语言风格类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分析】①是下定义;②是对沙漠的具体诠释;③是两种方法的比较;④用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水里不会被淹死来说明死海“不死”的特点,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的辨析的能力。要求学生首先要知道说明文常用的十种说明方法,然后仔细辨别题干四句话所运用的是哪一种说明方法。
5.根据句意,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谁能想到,如此______________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
②洗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___________水开;水开了之后,急急忙忙找茶叶,洗茶壶茶杯,泡茶喝。
③在沙漠中,因空气的蒸发,泥土的____________,河流愈流愈小,终于干涸不见。
④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__________变成荒漠了。
A.辽阔 等待 吸收 将要 B.广阔等待浸入甚至
C.浩渺坐待浸透已经 D.浩荡坐待浸润逐渐
【答案】D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分析】浩荡,水势大;浩渺、辽阔、广阔都有水面宽广之意;(1)句中说的是海水的水势, 不是水面,应该用“浩荡”。“坐待”比“等待”多悠闲之意,(2)句以“坐待”为好。(3)句强调慢慢地吸收,应该用“浸润”。(4)句用“逐渐”,因为变成荒漠是一个渐的过程。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同义词的能力。做该题时,需要学生首先熟悉出题人提供的语言环境,然后仔细辨析意思相近的几个词语在搭配、感彩、语体色彩等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再用排除的方式得出正确答案。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
B.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
C.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
D.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答案】D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分析】A项,“葱岭”“朝鲜”“缅甸”后的顿号应为逗号。B项,括号放句号前。C项,顿号应为逗号。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还要注意梳理标点符号使用的常见错误,有助于快速判断、选择.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目前投资者在抛售美国短期国债而转向期限较长的国债,市场上1个月期国债收益率涨幅高于6个月期国债,表明投资者认为美国有可能出现债务违约。
B.电视剧《花千骨》中的“杀阡陌”是一个桀骜不驯、破坏力极大却率直坦诚的人,观众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浓厚的兴趣。
C.一位住建部的专家确认,如果某一地方符合国务院提出的房价上涨过快、房地产市场过热,而未出台限购政策,住建部就会做相应的督促工作。
D.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被他们所承认,所喜爱。
【答案】A
【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分析】B项, 结构混乱,应为“这类形象会引起观众浓厚的兴趣”。C项,成分残缺,应在“房地产市场过热”后加上“的标准”。D项,句式杂糅,“为……所”与“被……”两种句式杂糅,保留一种句式即可。
故答案为:A。
【点评】病句辨析的几种方法:
①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都可用此法;
②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用此法;
③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
④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讲究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①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②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③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⑤这是为什么
⑥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A.④⑥②①③⑤ B.③①④②⑥⑤
C.④⑥①③②⑤ D.③①②⑥④⑤
【答案】B
【知识点】语句连贯;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分析】从“我想”后一段看,苏州园林是园林,是美术画,是不讲究对称的,故可排除A、C;从全段总分结构和“可绝不讲究对称”的转折语气可看出第④句应接在①后。由此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二、现代文阅读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梁思成:一念执着
顾学文
1925年,梁思成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
在宾大完成学业后,梁思成踏上了欧洲的土地,观摩各地建筑。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都写出了本国的建筑史,唯独中国这个东方古国没有,梁思成被深深刺痛了。他说:“作为一个中国建筑师,我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匆匆回国,梁思成和林徽因一道投入建筑事业中。1932年,梁思成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古建筑调查。跳蚤、臭虫、蝙蝠是调查路上的“亲密伙伴”。但对于执着于所爱事业的人而言,苦难有时也会伴随快乐。梁思成甘之如饴:“被(臭虫)咬得很厉害,但我追猎遗构多年,以此时此刻最感快慰。”
“当年先生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们一起,共测绘了2738座古建筑!那是什么年代?战乱!他们真的是拿命在做啊。”他的学生杨鸿勋唏嘘不已。
1942年,梁思成开始编写《中国建筑史》。在这时,妻子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不便,全家贫病交加,他依然伏案写作。
1944年,《中国建筑史》一书完稿。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引起了国际建筑界的震惊,但没有人能想象得出,这样一本著作,诞生于李庄(四川省南溪县李庄镇上坝村,1940年初冬,梁思成、林徽因所在的中国营造学社迁徙到这里)那样一个偏远落后的地方。”杨鸿勋说。
不仅是《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成就几乎都是在战乱中完成的。
1944年,时任中国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在奉命向美军提供中国日占区需要保护的文物清单和地图时,另外加上了两个不属于中国的城市——日本的京都和奈良。他和林徽因一起,把这两个城市的古迹详尽地标注出来,并以自己的专业精神说服美军司令,对日本的那些古迹也要保留。而此前,梁思成一家已有两名亲属牺牲在抗日前线。
“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目睹古建筑被毁,无论是哪个民族的,都是人间悲剧,梁思成无法不心如刀绞。
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与热爱,才有这样震撼心灵的以德报怨。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生执念,当上世纪50年代,北京城陷入大拆大建的热潮中时,梁思成一次次仗义执言,秉笔直书。
1950年,梁思成与城市规划专家陈占祥共同撰写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一文,这就是著名的《梁陈方案》。在这份长达数十页的方案中,梁思成与陈占祥详尽地阐明了他们对于北京未来规划的方案:北京应该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而不是工业中心;不应该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在北京古城的基础上建设首都行政中心,而应该在北京西郊开辟一个新的行政中心。
然而,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放弃老城重建新城几乎没有可能。
梁思成激烈地与人争论、大声地呼吁。如杨鸿勋所言,他确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在当时一边倒的社会热潮中,他没有人云亦云。“我敢于争论,一个人没有主见是不行的。”然而,轰隆隆的铲车声、一下下沉闷的大锤声还是淹没了梁思成的呼喊,古迹一点点消失,迎接他的是默默的悲苦:“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
“1956年之后,由于政治运动不断,加上繁重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活动任务,梁先生很难再潜心学术研究。”那时伴在梁思成左右的杨鸿勋心里非常清楚:“他其实很想开展民居研究。”但只有一次,梁思成带着杨鸿勋和其他几个学生去了趟东交民巷,后来再也没有了第二次。因为,对梁思成的批判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时,为爱妻林徽因设计墓碑是梁思成唯一能作的设计。
的确,虽然在梁思成生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脊椎病恶化,直不起腰来;但无论什么时候,他的人格都没有弯,他在精神上站得笔直。
1972年,梁思成走了。但他所开拓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还在延续着。
21世纪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在呈现现代性的同时也要珍视传统,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也要回首往昔,这时,人们也想必会频繁地回想起,许多年前,一位建筑师和他的一生执念。
(摘编自顾学文《梁思成:一念执着》)
相关链接:①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梁启超之子,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是古代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在清华大学创建建筑系,以严谨、勤奋的学风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②“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摧残……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国人多熟视无睹。盖这种破坏,三十余年来已成为习惯也。”
(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1952年)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期间和在欧洲考察建筑期间,梁思成看到各国都有自己写的建筑史而中国没有,这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写一部中国自己的建筑史。
B.回国后梁思成和林徽因一道开始了古建筑调查,当时的中国民生凋敝,他们的野外调查也异常艰苦,但和亲密伙伴在一起工作,他甘之如饴。
C.战乱时期,梁思成在艰苦的环境里,强忍身体的病痛,克服困难,坚持写作,著成了《中国建筑史》,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成就。
D.《中国建筑史》一书完稿,填补了中国人自己编写建筑史领域的空白,也实现了梁思成早年的夙愿——“《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
E.在抗战即将胜利之时,梁思成向美军建议需要保护日本的京都和奈良,是出于对日本人民的人道主义同情,虽然他恨日本侵略者。
(2)梁思成有哪些品质最应该为后世所铭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梁思成的主要贡献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谈谈你对句子“目睹古建筑被毁,无论是哪个民族的,都是人间悲剧”的理解,并结合当前很多古建筑被拆除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C;D
(2)①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中国没有本国建筑史,使他痛心,经过艰苦的努力,编写了《中国建筑史》。②工作勤奋,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克服疾病痛苦,与“亲密伙伴”为伴,居于偏僻落后之地,执着于所爱的事业。③明辨是非,胸襟开阔。二战时保护日本京都和奈良的古建筑,体现出一个学者的襟怀与良知。④坚持真理,坚持自己的理念。为保护北京古城,仗义执言,秉笔直书,大声争论、呼吁。⑤珍视、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撰写北京未来规划方案;面对毁掉的古建筑,他悲苦不堪。
(3)①系统地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编写了《中国建筑史》,梁思成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②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是一位伟大的建筑教育家。③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④致力于古建筑的保护,是享誉世界的建筑历史学家和建筑师。⑤在清华大学创建建筑系,以严谨、勤奋的学风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
(4)①建筑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它属于全人类,我们应加以保护。梁思成向美军建议保护日本的京都和奈良,就是因为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不能因为它在侵略者的土地上就把它破坏。②当前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目光短视,一些古建筑被拆除,就连梁林故居也被拆毁,后来出于舆论的压力,又重建。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承文明是每一个民族的责任,因此,我们要呼吁有关部门,保护文化遗产,不要让人间悲剧重演。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中国建筑的特征;传记类
【解析】【分析】(1)A项,“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期间”说法不准确,这些事是发生在他在欧洲考查建筑期间。B项,“亲密伙伴”指的是跳蚤、臭虫、蝙蝠等,并非指人。E项,梁思成并不是出于对日本人民的人道主义同情,而是认为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结晶。(2)筛选出梁思成的主要事迹,根据他的言行和作者的点评归纳其品质即可。(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贡献”应该是一些成果性的东西,如新的发现、理论著作等。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逐一概括即可。(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探究能力。要抓住关键词“人间悲剧”,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句子。谈看法时,应结合现实例子分析对“古建筑被毁”的看法,呼吁保护古文化遗产。
故答案为:(1)BC。
(2)①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中国没有本国建筑史,使他痛心,经过艰苦的努力,编写了《中国建筑史》。②工作勤奋,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克服疾病痛苦,与“亲密伙伴”为伴,居于偏僻落后之地,执着于所爱的事业。③明辨是非,胸襟开阔。二战时保护日本京都和奈良的古建筑,体现出一个学者的襟怀与良知。④坚持真理,坚持自己的理念。为保护北京古城,仗义执言,秉笔直书,大声争论、呼吁。⑤珍视、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撰写北京未来规划方案;面对毁掉的古建筑,他悲苦不堪。
(3)①系统地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编写了《中国建筑史》,梁思成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②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是一位伟大的建筑教育家。③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④致力于古建筑的保护,是享誉世界的建筑历史学家和建筑师。⑤在清华大学创建建筑系,以严谨、勤奋的学风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
(4)①建筑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它属于全人类,我们应加以保护。梁思成向美军建议保护日本的京都和奈良,就是因为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不能因为它在侵略者的土地上就把它破坏。②当前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目光短视,一些古建筑被拆除,就连梁林故居也被拆毁,后来出于舆论的压力,又重建。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承文明是每一个民族的责任,因此,我们要呼吁有关部门,保护文化遗产,不要让人间悲剧重演。
【点评】主要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和信息筛选整合能力。做题时可以先读一遍问题,带着问题阅读原文内容,符合题干的信息在阅读时就标记好。选择题,需要和原文内容仔细比对。主观题审清题干要求,在原文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重新概括成句即为答案,注意答题要符合格式,先说出概括的内容,然后结合事例,做出相应的分析,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探究题,要先回答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题。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1)简要分析选段第四段是如何使用说明方法的。
(2)怎样理解作者所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3)“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怀,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答案】(1)“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 ——类比说明
“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举例说明
“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 ——在举例说明中作比较
(2)作者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比较,说明中国的建筑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成就对世界建筑文化也有重要影响。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是有着相同的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的,说明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的融合性。
(3)“拘束性”指建筑物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文法”,即惯例,但是可以在惯例下出现不同的样式。这种特点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的风格,又具的独特性。
用了比喻/类比的修辞手法
所谓类比,即是用不同类(相同类)的两种事物的比较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4)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此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分析】(1)学生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地句子,然后分析它所引用的说明方法。(2)在世界建筑的发展史上,各个国家的建筑有互相交通之处,也就是说建筑风格是没有国界的,在发展和渐趋完善的工程中建筑满慢慢模糊了地域特征。这就是各民族、各个国家之间建筑的“可译性”。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而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这种风格就是既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灵活创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达出“千变万化”的一面。作者运用了比喻/类比的说明事物的方法。文法,原本是汉语语言文字领域的一个专业术语。作者借用“文法”来说明中国建筑的特点:有一定的“拘束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表现在中国建筑上就是“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作者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的理解能力。做该题时,要求学生在了解句子内容的基础上,做具体的分析辨别,得出答案;(2)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3)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4)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
三、语言表达
11.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划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2字。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① 。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② ,也同样要“望”。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在园林建筑艺术中,③ ,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④ ,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⑤ 。
【答案】“望”最重要;即便是“居”;窗子起着“望”的重要作用;景色都不相同;丰富的审美感受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解题时要审清题意要求,理解整个语段含意,抓住关键词“可游、可居、可望”之间的关系,注意层次条理;同时还要注意一些关联词“不但、也、都是、而且、从而”等在行文中的提示作用。答题时不能离开“居、望、游”三个关键词。
故答案为:(1)“望”最重要 (2)即便是“居”(3)窗子起着“望”的作用 (4)景色都不相同 (5)丰富的审美感受
【点评】作答此类题应阅读整个语段,明确语段的含义和语句之间的内在关系,比如空间关系或者逻辑关系。抓住关键词和关联词语,重视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填空之后,再读语段,检查内容是否相关,语句是否通顺,逻辑是否合理。
12.观察下面丰子恺的漫画《建筑的起源》,说明漫画内容,并写出两点启示。
【答案】内容:孩子正在专心地搭积木,垒出了一个门,旁边是散落的积木。
启示:①解放孩子的双手,还给孩子个性空间;②培养孩子的创造性,要从小做起。
【知识点】图文转换;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图画信息的能力。漫画内容即画面所能表现的所有信息,正确叙述即可。启示可抓住“起源”两字据果索因,从多个角度提出,答案不唯一,只要根据画面延伸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内容:孩子正在专心地搭积木,垒出了一个门,旁边是散落的积木。
启示:①解放孩子的双手,还给孩子个性空间;②培养孩子的创造性,要从小做起。
【点评】图文转换要注意图案上的各种信息,漫画的标题往往会给出提示。根据题干要求,答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漫画内容的说明,另一部分是由漫画得出的两点启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