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6课《恐龙无处不有》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加线多音字拼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天衣无缝féng B.缝隙fèng
C.缝缝补补féng D.缝衣服féng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褶皱 潮汐 遗骸
B.劫难 陨石 追溯
C.流逝 褶皱 陨石
D.遗骸 劫难 天依无缝
3.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所有陆地_____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②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_____对6 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③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_____使这种变化加快。
④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_____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A.似乎 常常 可 肯定
B.似乎 一直 可 应该
C.几乎 常常 可能 应该
D.几乎 一直 可能 肯定
4.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海峡两岸“三通”的正式启动,标志着两岸关系取得了历史性重大突破。
B.我们应该防止类似“三鹿奶粉事件”的情况不再发生。
C.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目前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而且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
5.“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该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
A.打比方 B.夸张 C.举例子 D.作诠释
6.《恐龙无处不在》第四自然段举了青蛙、蟾蜍的例子,原因是( )。
A.作者熟悉青蛙、蟾蜍。
B.作者喜欢青蛙、蟾蜍。
C.是我们熟悉的两栖动物,有代表性,简明易懂。
D.作者举不出别的例子。
7.下列对加线词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A.表推测。
B.因为年代久远,只能推测当时的地理环境,不能用确切的语气。
C.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D.可有可无,可以去掉。
8.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
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都是不解之谜。
A.举例子 B.排比
C.打比方 D.作诠释
9.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括号里边内容的作用( )。
A.补充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显而易见的证据,更令人信服。
B.是一种假设。
C.说明作者善于想象。
D.多此一举,没有必要。
10.《恐龙无处不在》②③④段文字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条( )。
A.由于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
B.地球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大火山同时喷发造成恐龙灭绝撞击说火山说。
C.大劫难
D.大灭绝
二、综合题
11.下图是四幅恐龙的图片,前上两幅是化石,下两图是复原图,请结合图片探讨以下问题。
(1)科学需要大胆的想象,请你根据图片内容和你所了解的信息,描述一下恐龙生活时代的一个场景。(50――80字)
(2)关于恐龙的灭绝有很多种假设和推理,除课文提到的以外,请你也提出一种假设,探讨一下恐龙在地球上灭绝的原因。
(3)请根据你的了解列出几种恐龙的类型。
(4)目前有一些恐龙化石被不法分子偷运出境,请你为保护恐龙化石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
三、现代文阅读
1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1)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2)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3)文中“撞击说”和“火山说”,引号的作用是什么?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1)“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2)“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泛大陆?
(4)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5)“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那时指什么?
(6)试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①“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②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恐龙无处不有
【解析】【分析】A项应读四声。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字音的识别。
2.【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恐龙无处不有
【解析】【分析】D项依——衣。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的掌握情况。
3.【答案】B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词语的使用(搭配);被压扁的沙子;恐龙无处不有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词语准确性的判断能力。可以根据句意和语境选择。①“似乎”大多数情况下为副词,表示揣测,有仿佛、好像、不确定的意思。几乎,指将近于;接近于;差点儿。根据词义和句意,应用“似乎”;②由“对6 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可以分析应用“一直”;③如果……就…… 属于假设关系的关联词,所以应用“可”;④由“似乎可以肯定地说”可分析,应用“应该”。
故答案为:B
【点评】也可以根据对课文内容的识记与理解选择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4.【答案】A
【知识点】恐龙无处不有;重复啰嗦;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B项否定不当,删去“不”;C项语意重复,删去“目前”;D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而且”改为“但是”。故答案选A。
【点评】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
5.【答案】A
【知识点】恐龙无处不有;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把“南极洲”比作“大冰箱”,运用了打比方。故选A。
【点评】考查说明方法的辨别。
6.【答案】C
【知识点】恐龙无处不有;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举例子要举读者熟悉易懂的。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举例子说明方法的理解。
7.【答案】D
【知识点】恐龙无处不有;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说明文语言要讲究科学性,严谨性,不是可有可无的。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品位。
8.【答案】A
【知识点】恐龙无处不有;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A.“如”是举例子标志性词语。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9.【答案】A
【知识点】说明文语言分析;恐龙无处不有
【解析】【分析】括号内容证明大陆漂移说。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分析。
10.【答案】A,B
【知识点】恐龙无处不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撞击说”、“火山说”。故选A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多文章信息的筛选。
11.【答案】(1)恐龙生活的时代,地面上已经有了大量的植物,高大的树木参天耸立,恐龙在树林穿行,恐龙有十几种,有带翅膀的翼龙在天上飞,地面上有大型食肉恐龙和更大的食草恐龙活动,地面到处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2)地球上的恐龙可能是因为一直场大瘟疫造成灭绝的,因为那时候的生物免疫力很差,有了瘟疫无法控制,使所有恐龙因此而灭亡。
(3)兽脚类、鸟臀目、剑龙类、角龙类、甲龙类、肿头龙等。
(4)①加强恐龙化石的勘测,尽量将恐龙化石全部发掘出来。②加强出入境管理,严格把关,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③加强群众监督,依靠人民的力量控制文物的流失。
【知识点】图表信息;材料探究;见解表述;被压扁的沙子;恐龙无处不有
【解析】【分析】(1)仔细观察图画信息,根据对课文的了解,发挥想像描述即可。
(2)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 一、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二、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三、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四、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3)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回答。根据臀部结构的不同,所有恐龙都可以归入蜥臀目和鸟臀目两个大类。这两个大类又可以划分为比较小的类,直到科这一层。蜥臀目分为蜥脚类和兽脚类,蜥脚类又分为原蜥脚类和蜥脚形类。鸟臀目分为5大类:鸟脚类、剑龙类、甲龙类,角龙类和肿头龙类。
(4)针对“有一些恐龙化石被不法分子偷运出境”,提出保护恐龙化石的合理的建议即可。
故答案为:(1)恐龙生活的时代,地面上已经有了大量的植物,高大的树木参天耸立,恐龙在树林穿行,恐龙有十几种,有带翅膀的翼龙在天上飞,地面上有大型食肉恐龙和更大的食草恐龙活动,地面到处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2)地球上的恐龙可能是因为一直场大瘟疫造成灭绝的,因为那时候的生物免疫力很差,有了瘟疫无法控制,使所有恐龙因此而灭亡。
(3)兽脚类、鸟臀目、剑龙类、角龙类、甲龙类、肿头龙等。
(4)①加强恐龙化石的勘测,尽量将恐龙化石全部发掘出来。②加强出入境管理,严格把关,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③加强群众监督,依靠人民的力量控制文物的流失。
【点评】恐龙的体型、生活形态等可以通过发现的化石而进行复原和推断,但恐龙的皮肤的颜色,无法找到化石的依据,所以只能根据对现有动物的认识来推测。根据古生物学家推测,大型恐龙可能会有斑纹或斑点作为保护色,颜色也会更鲜艳一些。交配期间,雄性恐龙的头部与皮肤的部分区域可能会像现代鸟类一样显现出艳丽的色彩,这样更容易获得异性的青睐。
12.【答案】(1)解释说明。
(2)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3)特定称谓。
【知识点】引号;把握说明对象;恐龙无处不有;说明
【解析】【分析】“撞击说”“火山说”属于特定称谓。
【点评】学生应该掌握引号基本用法。
13.【答案】(1)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
(2)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3)板块的漂移,使地球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这个主要陆地就被称为泛大陆。
(4)逻辑顺序。
(5)泛大陆时期。
(6)①“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②“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被压扁的沙子;恐龙无处不有;事理性说明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逻辑顺序
【解析】【分析】(1)解答说明文词语、段落的顺序能否调换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①原文采用XX顺序进行说明,调换后不合逻辑;②与原文的XX相照应;③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一致;④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调换。需要注意的是,这类题目的答案一般是不能调换的。
(2)结合第二段内容“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回答。
(3)到第三段中寻找句子回答: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4)从现象到本质:《恐龙无处不在》南极化石—大陆漂移,是逻辑顺序。
(5)根据文章内容“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回答即可。
(6)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个角度来概括其特点,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解答此题的步骤:①(定性)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② 解释句意的变化。(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故答案为:(1)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
(2)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3)板块的漂移,使地球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这个主要陆地就被称为泛大陆。
(4)逻辑顺序。
(5)泛大陆时期。
(6)①“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②“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点评】解题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或概括到具体,或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一一介绍说明。本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恐龙无处不在》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
1 / 1人教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6课《恐龙无处不有》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加线多音字拼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天衣无缝féng B.缝隙fèng
C.缝缝补补féng D.缝衣服féng
【答案】A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恐龙无处不有
【解析】【分析】A项应读四声。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字音的识别。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褶皱 潮汐 遗骸
B.劫难 陨石 追溯
C.流逝 褶皱 陨石
D.遗骸 劫难 天依无缝
【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恐龙无处不有
【解析】【分析】D项依——衣。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的掌握情况。
3.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所有陆地_____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②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_____对6 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③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_____使这种变化加快。
④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_____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A.似乎 常常 可 肯定
B.似乎 一直 可 应该
C.几乎 常常 可能 应该
D.几乎 一直 可能 肯定
【答案】B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词语的使用(搭配);被压扁的沙子;恐龙无处不有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词语准确性的判断能力。可以根据句意和语境选择。①“似乎”大多数情况下为副词,表示揣测,有仿佛、好像、不确定的意思。几乎,指将近于;接近于;差点儿。根据词义和句意,应用“似乎”;②由“对6 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可以分析应用“一直”;③如果……就…… 属于假设关系的关联词,所以应用“可”;④由“似乎可以肯定地说”可分析,应用“应该”。
故答案为:B
【点评】也可以根据对课文内容的识记与理解选择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4.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海峡两岸“三通”的正式启动,标志着两岸关系取得了历史性重大突破。
B.我们应该防止类似“三鹿奶粉事件”的情况不再发生。
C.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目前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而且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
【答案】A
【知识点】恐龙无处不有;重复啰嗦;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B项否定不当,删去“不”;C项语意重复,删去“目前”;D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而且”改为“但是”。故答案选A。
【点评】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
5.“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该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
A.打比方 B.夸张 C.举例子 D.作诠释
【答案】A
【知识点】恐龙无处不有;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把“南极洲”比作“大冰箱”,运用了打比方。故选A。
【点评】考查说明方法的辨别。
6.《恐龙无处不在》第四自然段举了青蛙、蟾蜍的例子,原因是( )。
A.作者熟悉青蛙、蟾蜍。
B.作者喜欢青蛙、蟾蜍。
C.是我们熟悉的两栖动物,有代表性,简明易懂。
D.作者举不出别的例子。
【答案】C
【知识点】恐龙无处不有;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举例子要举读者熟悉易懂的。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举例子说明方法的理解。
7.下列对加线词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A.表推测。
B.因为年代久远,只能推测当时的地理环境,不能用确切的语气。
C.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D.可有可无,可以去掉。
【答案】D
【知识点】恐龙无处不有;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说明文语言要讲究科学性,严谨性,不是可有可无的。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品位。
8.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
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都是不解之谜。
A.举例子 B.排比
C.打比方 D.作诠释
【答案】A
【知识点】恐龙无处不有;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A.“如”是举例子标志性词语。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9.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括号里边内容的作用( )。
A.补充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显而易见的证据,更令人信服。
B.是一种假设。
C.说明作者善于想象。
D.多此一举,没有必要。
【答案】A
【知识点】说明文语言分析;恐龙无处不有
【解析】【分析】括号内容证明大陆漂移说。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分析。
10.《恐龙无处不在》②③④段文字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条( )。
A.由于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
B.地球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大火山同时喷发造成恐龙灭绝撞击说火山说。
C.大劫难
D.大灭绝
【答案】A,B
【知识点】恐龙无处不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撞击说”、“火山说”。故选A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多文章信息的筛选。
二、综合题
11.下图是四幅恐龙的图片,前上两幅是化石,下两图是复原图,请结合图片探讨以下问题。
(1)科学需要大胆的想象,请你根据图片内容和你所了解的信息,描述一下恐龙生活时代的一个场景。(50――80字)
(2)关于恐龙的灭绝有很多种假设和推理,除课文提到的以外,请你也提出一种假设,探讨一下恐龙在地球上灭绝的原因。
(3)请根据你的了解列出几种恐龙的类型。
(4)目前有一些恐龙化石被不法分子偷运出境,请你为保护恐龙化石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
【答案】(1)恐龙生活的时代,地面上已经有了大量的植物,高大的树木参天耸立,恐龙在树林穿行,恐龙有十几种,有带翅膀的翼龙在天上飞,地面上有大型食肉恐龙和更大的食草恐龙活动,地面到处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2)地球上的恐龙可能是因为一直场大瘟疫造成灭绝的,因为那时候的生物免疫力很差,有了瘟疫无法控制,使所有恐龙因此而灭亡。
(3)兽脚类、鸟臀目、剑龙类、角龙类、甲龙类、肿头龙等。
(4)①加强恐龙化石的勘测,尽量将恐龙化石全部发掘出来。②加强出入境管理,严格把关,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③加强群众监督,依靠人民的力量控制文物的流失。
【知识点】图表信息;材料探究;见解表述;被压扁的沙子;恐龙无处不有
【解析】【分析】(1)仔细观察图画信息,根据对课文的了解,发挥想像描述即可。
(2)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 一、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二、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三、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四、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3)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回答。根据臀部结构的不同,所有恐龙都可以归入蜥臀目和鸟臀目两个大类。这两个大类又可以划分为比较小的类,直到科这一层。蜥臀目分为蜥脚类和兽脚类,蜥脚类又分为原蜥脚类和蜥脚形类。鸟臀目分为5大类:鸟脚类、剑龙类、甲龙类,角龙类和肿头龙类。
(4)针对“有一些恐龙化石被不法分子偷运出境”,提出保护恐龙化石的合理的建议即可。
故答案为:(1)恐龙生活的时代,地面上已经有了大量的植物,高大的树木参天耸立,恐龙在树林穿行,恐龙有十几种,有带翅膀的翼龙在天上飞,地面上有大型食肉恐龙和更大的食草恐龙活动,地面到处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2)地球上的恐龙可能是因为一直场大瘟疫造成灭绝的,因为那时候的生物免疫力很差,有了瘟疫无法控制,使所有恐龙因此而灭亡。
(3)兽脚类、鸟臀目、剑龙类、角龙类、甲龙类、肿头龙等。
(4)①加强恐龙化石的勘测,尽量将恐龙化石全部发掘出来。②加强出入境管理,严格把关,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③加强群众监督,依靠人民的力量控制文物的流失。
【点评】恐龙的体型、生活形态等可以通过发现的化石而进行复原和推断,但恐龙的皮肤的颜色,无法找到化石的依据,所以只能根据对现有动物的认识来推测。根据古生物学家推测,大型恐龙可能会有斑纹或斑点作为保护色,颜色也会更鲜艳一些。交配期间,雄性恐龙的头部与皮肤的部分区域可能会像现代鸟类一样显现出艳丽的色彩,这样更容易获得异性的青睐。
三、现代文阅读
1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1)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2)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3)文中“撞击说”和“火山说”,引号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解释说明。
(2)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3)特定称谓。
【知识点】引号;把握说明对象;恐龙无处不有;说明
【解析】【分析】“撞击说”“火山说”属于特定称谓。
【点评】学生应该掌握引号基本用法。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1)“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2)“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泛大陆?
(4)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5)“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那时指什么?
(6)试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①“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②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答案】(1)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
(2)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3)板块的漂移,使地球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这个主要陆地就被称为泛大陆。
(4)逻辑顺序。
(5)泛大陆时期。
(6)①“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②“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被压扁的沙子;恐龙无处不有;事理性说明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逻辑顺序
【解析】【分析】(1)解答说明文词语、段落的顺序能否调换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①原文采用XX顺序进行说明,调换后不合逻辑;②与原文的XX相照应;③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一致;④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调换。需要注意的是,这类题目的答案一般是不能调换的。
(2)结合第二段内容“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回答。
(3)到第三段中寻找句子回答: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4)从现象到本质:《恐龙无处不在》南极化石—大陆漂移,是逻辑顺序。
(5)根据文章内容“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回答即可。
(6)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个角度来概括其特点,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解答此题的步骤:①(定性)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② 解释句意的变化。(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故答案为:(1)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
(2)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3)板块的漂移,使地球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这个主要陆地就被称为泛大陆。
(4)逻辑顺序。
(5)泛大陆时期。
(6)①“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②“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点评】解题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或概括到具体,或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一一介绍说明。本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恐龙无处不在》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