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联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联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4 10:3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单元教学设计必修下第二单元第六课时“改写悲剧结局,呼唤良知情怀”——《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联读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窦娥及哈姆莱特悲剧结局及成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根据这一认识对三部作品的结局进行改写,从而进一步体会剧作家曹禺创作《雷雨》时的用心良苦。
01
学习活动一:《窦娥冤》结局改写
(一) 原作结局: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中状元后,作为巡吏,到地方查案,窦娥鬼魂显灵,托梦父亲,最后洗雪了冤情。
如果是你,将会为《窦娥冤》书写怎样的结局?
绝对悲剧:使善的一方遭受身体的或心灵的永久的寂灭或禁锢。
(二)如果是你,将会为《窦娥冤》书写怎样的结局?
生1:窦娥身死、心灰,她的三桩誓愿无一实现,她的冤屈未得平反,甚至在这生老病死且自顾不暇的人间很快地被冲刷、淡忘了。张驴儿父子、赛卢医、梼杌等人依然逍遥法外,为祸人间。无数的百姓依然深陷痛苦的淖泥中无法自拔,但舆论场究竟是万马齐喑,良知残存的人敢怒不敢言,更多的百姓面对他人苦难麻木冷漠,平庸之恶依旧在民间滋生。
生2:窦娥丈夫并未死去,而是赴京赶考途中落水被救。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窦娥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三)如何评价这两种结局?
第一种结局酷似古希腊戏剧。悲剧性的两难冲突是在“正义之我”与“邪恶之他人”之间展开,并且必定有为善的命运多舛、造恶的得意一时这种情境出现。该结尾将这种情景发挥到极致,通过描摹美好人物的毁灭而“引起怜悯和恐惧,使感情得到陶冶”,对观者心灵产生震撼、净化的作用。
第二种结局符合中国古典戏剧范式,它们往往苦尽甘来,创造出一种哀而不伤的悲剧美。这种“正定胜邪”的写法符合儒家的“惩恶劝善”机制。但是这样写容易削弱作品的悲剧性质,使之成为一部悲喜剧,对黑暗社会的批判作用有所衰减。
02
学习活动二:《哈姆莱特》结局改写
(一)如果是你,将会怎样书写《哈姆莱特》的结局?
生1:哈姆莱特没能杀死新君,自己却惨死在决斗者的剑下。
生2:哈姆莱特没能杀死新君,自己也并未丧命,但被克劳狄斯打入大牢或软禁起来,焦虑的神经症患者终于发疯时常,郁郁而终。
生3:哈姆莱特没能杀死新君,自己也并未丧命,但为了活下去而作了克劳狄斯的傀儡,一步步妥协,忍受着先前不能忍受的屈辱,看克劳狄斯为非作歹也终究是无力反抗,看母亲堕落,最终发疯失常,不堪重负,亲手了断了自己的生命。
03
学习活动三:《雷雨》结局改写
(一)学生发现:并不好改写。不必担心,跟随探究。
(二)周鲁两家人物命运
周朴园:存活。善恶并存。遗恨无穷。
鲁侍萍:疯癫。反抗——软弱——坚强。年轻时情欲战胜伦理——被抛弃后认命,用不反抗的方式表现刚强——揭露丑恶面纱之时被质疑。
蘩漪:疯癫。反抗——妥协。小资家庭,西式教育——被迫喝药,寄情养子,堕落。
周萍:自杀。①母子乱伦②兄妹乱伦。逃不脱封建伦理秩序,像一张大网牢牢将他束缚在内。
周冲:身亡。为救四凤亦死。
四凤:身亡。得知真相后意外触电而死。
鲁大海:妥协。
(三)《雷雨》对《哈姆莱特》人物的仿写
周朴园:克劳狄斯【忏悔】
蘩漪:哈姆莱特的母亲【乱伦】
周冲:哈姆莱特。【快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
(四)<克劳狄斯的忏悔>
·克劳狄斯独自祈祷时,哈姆莱特本有机会杀死他,却没有动手。这是为什么?
·人文主义者并不全盘抹杀宗教,只是弱化了教会的作用。他们依然相信神的存在,作为人文主义者的哈姆莱特相信“好人上天堂,恶人下地狱”这一基本概念。任何人都有机会与上帝沟通,而祈祷就是最主要的沟通方式。
1.正在虔诚祷告、忏悔的克劳狄斯为自己打开了通往天堂的路径。如果这时将他杀死就意味着将一个包含“善”的人杀死,那哈姆莱特将承担罪过,成为恶人,从而有下地狱的风险。
2.此刻杀死克劳狄斯等于送他进了天堂。
(五)《雷雨》是中西结合的产物
《雷雨》是披着西方戏剧外衣,而又拥有东方戏剧内核的作品。
西方外衣:
形式上:三一律。
情节上:巧合。【人物的悲剧命运并不是必然,而是由一系列偶然堆叠而成。e.g: 鲁侍萍回到周家,与周朴园相认是偶然;鲁侍萍的女儿四凤与周朴园的儿子周萍发生不伦恋是偶然;而这一系列的偶然酿成了最终的悲剧。】
东方内核:周鲁两家面对的困境,曹禺所探讨的问题:主要不是个体内部的矛盾,而是个体与家庭、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对于封建礼教的批判脱不开东方价值体系的框架。
(六)曹禺对人物命运的再创造、对悲剧结局的重新审视
《雷雨》原作已经近乎是一部纯然的悲剧。
绝对悲剧:使善的一方遭受身体的或心灵的永久的寂灭或禁锢。
补充:使善恶并存的人自我觉醒,使其对自己内心“恶”的一方产生忏悔,对“善”的一面力图弥补。就在此时,命运对其开了一个玩笑,使其内心中“善”的一方遭遇到了永久的打压或禁锢。
这对于站在命运的关口已经决定要去“伪”存“真”的人来说是一个永恒的惩罚,精神上的酷刑比单纯得夺取其生命要来得更加痛苦。
04
学习活动四:悲剧形象的审美价值
(一)周朴园形象意义:彻头彻尾的悲剧才让人认识到善念的可贵,唯有珍惜善念,积累善行,才能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辙。
(二)悲悯 良知
先悲悯,后良知。
(三)哈姆莱特形象意义:
1.对社会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人性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在思想上取得了质的飞跃。
2.代表了正义的力量和牺牲的精神,在道义上取得了胜利。
05
学习活动五:《哈姆莱特》结局再改写
(一)如果是你,将会为《哈姆莱特》书写怎样的结局?
生4:哈姆莱特成功杀死了新君,自己登基做了君王,但是情人已死,母亲乱伦,人人含恶的事实已无法颠覆。
哈姆莱特在走向中年的过程中变得成熟起来,他变得更加果断,对于那些已经犯下滔天罪过的坏人他毫不留情地斩杀,他尽可能地去除世界这所花园中的芜草,最好是在它们萌芽之时就将其拔出;
另一方面,他认识到既然人人含恶是无法扭转的事实,那么不必把这“恶”赶尽杀绝,而是可以与之共存,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
既然人人含恶,那么完美的君主也不存在,而文明存在的意义就是和霸权主义强权主义抗争到底,他也因此鼓励并欢迎反对的声音发出,从而让吏治尽可能清明,甚至如果他的思想足够进步,他可能会主动让出王位,实行民主制;
他还努力通过教育的普及唤醒群众的良知,帮助他们摆脱蒙昧麻木的心灵状态,让“善”的一面主宰人心;
使世界回到一个复杂而完整的模样。
(二)一节小诗
“对美的东西感动
对真实的东西珍惜
对高贵的东西尊敬
站在善的一方”
——鲁道夫·斯坦纳
总结:学习悲剧,我们要紧紧抓住矛盾冲突,探究矛盾冲突的根源,探究悲剧人物身上“有价值的东西”的具体内涵,要认真分析造成悲剧的原因,如性格、社会、时代等等,进而深刻把握悲剧作品的价值。同时要珍视自己阅读悲剧作品时被激发的良知和悲悯情感,有主动提升自己审美素养的意识。
06
学习活动六:作业布置
1.撰写点评札记。
2.鼓励阅读全剧,排演戏剧。
3.延伸阅读:曹禺《<雷雨>序》
易卜生《玩偶之家》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