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第8课《北宋和辽、西夏的和战》(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第8课《北宋和辽、西夏的和战》(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7-10 15:10:19

文档简介

《北宋和辽、西夏的和战》合作探究型教案
目标确定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兴起,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通过学习,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一方面正确认识契丹、党项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另一方面,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澶渊之盟和宋夏盟约。
难点:评价北宋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和战争。
2.教材分析
从907年唐王朝结束,到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是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获得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唐朝灭亡,中原和南方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完成了中原和南方的统一,与此同时,少数民族政权强势崛起,逐鹿中原,与宋长期并存,教材给予了客观的评价,为第十课我国经济重心在宋代完成南移原因完善了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还为接下来第十二课蒙古族人建立幅员辽阔的元朝,作了铺垫。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但他们对历史故事、成语典故有较浓厚的兴趣,利用这种兴趣,让他们就“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这两个历史故事来编演小短剧,培养他们合作、自主学习,以及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学习目标
1.了解少数民族政权辽和西夏的兴起、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
2.掌握辽宋战争及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的内容及影响。
3.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评价任务
任务1:完成导学案基础梳理·自主预习,了解少数民族政权辽和西夏的兴起、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掌握辽宋战争及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的内容及影响。(检测学习目标1、2、3)
任务2:在分析探究的基础上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检测学习目标3)
任务3:构建本课知识结构,完成本课课时训练·基础达标,检测学习结果。(检测学习目标1、2、3)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时
环节一
课堂导入
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主题视频:精忠报国的岳飞
引出关于岳飞抗金的相关问题,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引起思考力、回答问题。
4分钟
环节二
新知探究
1.指导学生参照教材,结合配套学案,学习本课知识要点,掌握知识:
(1)北宋的建立
①北宋的建立
②北宋的强大
(2)辽、宋、夏的和战
①契丹政权的建立
②澶渊之战
③澶渊之盟
(3)宋和夏的和战
①西夏国的建立
②西夏文化
③西夏和宋的和战
2.引导学生分析探究问题,锻炼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探究以下问题:
正取评价北宋与少数民族的战和;
1.结合教材,完成知识点的梳理和学习。为探究讨论准备知识基础;
2.和同学一起探究解决问题,并派代表回答问题,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8分钟
(达成学习 目标1、2、3)
环节三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知识,并展示本课知识结构图。
以作业的形式完成本课知识总结。
5分钟
(提升学习 目标1、2、3)
环节四
当堂达标
展示当堂达标测试题,师生共同完成试题。
当堂快速完成当堂达标题
5分钟
(检测学习目标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