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有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北冥有鱼》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这篇文章节选自庄子的《逍遥游》。庄子善于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汪洋恣肆,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这篇短小精悍又富有文化内涵的文言散文非常适合初中生赏读。
学习本课,除了达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的课程目标外,还要实现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中提出的“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学生能在课前自主完成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了解课文大意。教学的重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内容,把握鲲鹏形象的特点和审美价值。鲲能变成鹏,从鱼变成鸟,从水中游的变成天上飞的,变化不可谓不大。为此,我联系课文的创作背景及庄子的哲学思想,变成从文句“化而为鸟”中找到“化”字作为解读文本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一字立骨法解析文本。
作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我还希望学生不仅能理解传统文化中的鲲鹏形象并且能从中汲取积极向上、奋斗不止的精神力量。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积累常见的文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用一字立骨法赏析鲲鹏的形象,汲取积极努力的精神力量。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庄子》一书善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鲲鹏的形象。
教学难点:
《庄子》一书善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很多看过电影《大鱼海棠》的同学肯定忘不了那条体型巨大的鱼——鲲,其形象设计的灵感就来源于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秘传说中的大鱼鲲的前世今生。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国产动漫说起,激发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二、疏通文义
(一)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得流畅,读出重音。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语感,有助于涵泳文意。)
(二)检查课前文言知识预习情况。
出示练习题,学生回答。
1.解释划线的词。
(1)北冥有鱼:同“溟”,海
(2)怒而飞: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3)其翼若垂天之云:悬挂
(4)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海水运动
(5)水击三千里:击水,拍打水面
(6)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飞翔
(7)去以六月息:气息,这里指风
(8)野马也: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9)亦若是则已矣:这样
2.翻译句子。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译:(大鹏)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设计意图: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积累文言知识的学习任务可以在课前通过预习自主或互学形式完成。在课堂上教师只需将重难点文言知识通过回答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帮助学生强化巩固。)
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预设:北冥的鲲化为鹏飞往南冥的故事。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迅速把握、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
4.学生默读课文,用文中的一个字说明鲲改变永居北冥命运的关键。
预设: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寻找关键信息、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解“化”之义
“化”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化”字的字形,乃一正一倒两个人的形状,表示颠倒变化。金文也是背对背,颠倒倒立的人,小篆是头朝上背对背共立的人;其意都表变化。楷书只是将曲呈直化,其意亦未变。在上古先民的观念中,一正一倒人形也表示人的一生一死两种状态:生者为正立,死者为倒立之状。人的一生中,由生到死恰恰是最大的变化和改变。引申泛指事物的变化、改变。
(设计意图:从造字法说起,介绍“化”的演变,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为下一环节深入解读“化”做铺垫。)
四、探“化”之因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有变为无,无变为有;生变为死,死变为生;好变为坏,坏变为好;阴变为阳,阳变为阴……其过程称为变,其结果称为化。
学生思考:鲲化而为鹏的原因。
预设:
1.改变生活环境
从极阴寒的北海飞往温暖的南海。
补充资料:
(1)北冥:北方的大海。传说中阳光照射不到的大海,水深而黑,在世界最北端寸草不生的蛮荒之地。
(2)南冥:南方的大海,天然形成的水池。
2.素有远大志向
由“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一句可知,鲲的形体巨大,和其它小鱼小虾相比,可算是“王者”,在北冥可以足够逍遥。但它依然有所追求,立志要从北冥去南冥。北冥和南冥之间的距离并非一般的人和物可以跨越。哪怕如鲲之大,也难以借用当下的身形超脱北冥,跨越阻隔,到达南冥。鲲选择了“化而为鹏”飞往南冥。北冥只是它修身养性等待时机的修炼场,北冥是关不住它的,它最终是要飞,要行,要迁徙,要追求更广阔的天空、更大的自由。所以,一旦时机到了,鲲没有一丝犹豫考虑,庄子仅用“化而为鹏”四个字就写出了鲲意志坚定、执行力强的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围绕“化”字深入解读鲲的形象,理解庄子创造鲲这个艺术形象的意义。)
五、品“化”之美
(一)鹏的形象是庄子根据民间传说创造出来的,“化而为鹏”不仅是鲲身形的成功改变,更是生命状态的改变,鲲摆脱了水的束缚,逐梦九天之上,获得更大的自由,这是生命境界的升华。课文中的“鹏”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呢?学生结合文句分析。
预设:“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用夸张手法写出了鹏体型硕大、充满力量、振翅高飞、气势磅礴的特点。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写出了鹏志向远大、心向远方。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以奇特的夸张描绘鹏目标清晰、力大无穷、击水而行、同风而起、雄奇瑰丽的景象,充分体现了庄子文章想象奇幻、文笔汪洋恣肆的浪漫主义风格。
“去以六月息者也。”写鹏善假长风,懂得等待时机,借力高飞。
教师小结:鲲化为鹏,让我们感受到昂扬奋发、气魄宏大、积极进取之美。
(设计意图:教材“思考探究”第一题有这样的问题: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本环节学习内容是依据此问题设计的,意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分析“鹏”的形象。)
(二)“鹏”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富有生命力的形象之一,说说你知道哪些关于“鹏”的成语或诗句。学生举手回答。
出示:鹏程万里、鲲鹏之志、鹏抟九天、鹏举鸿飞、扶摇直上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上李邕》唐·李白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宋·李清照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毛泽东《念奴娇 鸟儿问答》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毛泽东《七古·残句》
(设计意图:通过适当拓展,丰富了“鹏”的形象,有助于学生深入把握“鹏”的形象特点,积累了传统优秀文化知识。)
六、悟“化”之境
1.学生思考:鲲能化而为鹏,鹏能自由翱翔九天,但鹏达到了真正逍遥的境地吗?
出示: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自得,驾轻就熟。十五天以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去追求。这样虽然免了步行,还是有所凭借的。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邀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预设:鹏比鲲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但仍然没有实现绝对自由。庄子所说的“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鹏要借助海运和大风的力量才能直上九万里,依然是“有所待”。庄子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能摆脱一切外物之累从“有待”达“无待”体会真正的逍遥游。
出示: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这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一方面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非常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腐败的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他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2.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给你哪些启示?
预设:
(1)青年人应该像鲲鹏一样,志存高远,敢于乘风破浪,改变现状。
(2)学习鹏鸟懂得等待时机,并且善假于物。
(3)自由是相对的,就像鹏翱翔于天比水中的鲲自由,但它依然有所凭借。
(设计意图: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是阅读文言文的主要目的。此环节通过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逍遥游》全篇的完整角度去理解《北冥有鱼》,结合创作背景读懂庄子的哲学思想。第二个问题则帮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做一个梳理。)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