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7-10 15:05:32

文档简介

《繁盛一时的隋朝》合作探究型教案1
目标确定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
①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②掌握隋朝经济的繁荣。
③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隋文帝生平的了解,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②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大运河开通及其作用;赵州桥的独特设计。
难点:辩证、全面地分析和评价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作用。。
2.教材分析
《繁盛一时的隋朝》一课是河北人民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一课时。本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繁荣而短暂。国家统一、隋文帝时的安定繁荣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条件,大运河的开凿凸显了隋朝的繁盛,但也是隋朝短命的原因之一。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历史阶段,它结束了自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的分裂,又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通过少儿读物了解了一些历史故事、成语典故,但他们在小学没有系统的历史学科学习,学生虽经过了半学期的学习,但对隋朝历史知之甚少,通过历史现象看出内在本质的能力还需加强。
学习目标
1.了解隋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和统一的时间。分析隋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2.理解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3.分析隋朝开通大运河的条件,识记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概况及作用。
4.了解赵州桥的设计、主持建造者和特点。
评价任务
任务1:完成导学案基础梳理·自主预习,了解隋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和统一的时间;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及表现;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概况及作用;赵州桥的设计、主持建造者和特点。(检测学习目标1、2、3、4)
任务2:分析探究隋朝统一的历史意义;隋朝开通大运河的条件(检测学习目标1、3)
任务3:构建本课知识结构,完成本课课时训练·基础达标,检测学习结果。(检测学习目标1、2、3、4)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时
环节一
课堂导入
播放多媒体课件,播放导入视频:《中国大运河八年申遗,梦圆多哈》。引出关于隋朝大运河的相关问题,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民族自豪感。
回答问题。
4分钟
环节二
新知探究
1.指导学生参照教材,结合配套学案,学习本课两大知识要点,握基础知识:
①隋朝的兴亡:隋朝的建立、统一,隋文帝的统治;隋炀帝的暴政;隋朝的灭亡。
②大运河的开通:目的、条件、影响。
③赵州桥:名称;地理位置;设计和建造者;地位;特点。
2.引导学生分析探究问题,锻炼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探究以下问题:
①隋朝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
②隋朝完成统一大业的意义;
③秦朝与隋朝的异同
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
⑤大运河开凿的条件;
⑥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1.结合教材,完成知识点的梳理和学习。为探究讨论准备知识基础;
2.和同学一起探究解决问题,并派代表回答问题,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8分钟
(达成学习 目标1、2、3、4)
环节三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知识,并展示本课知识结构图。
以作业的形式完成本课知识总结。
5分钟
(提升学习 目标1、2、3、4)
环节四
当堂达标
展示当堂达标测试题,师生共同完成试题。
当堂快速当堂达标题
5分钟
(检测学习目标1、2、3、4)
课件27张PPT。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一、教材分析(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及解决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三、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四、教学过程设计五、教学反思 隋朝从581年建立到618年二世而亡,历时只有38年,但是隋朝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开启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即隋唐盛世,这一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政治开明,国内各民族友好交往和中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这都和隋朝的诸多措施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隋朝二世而亡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也为后世王朝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隋朝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为后来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地位及作用:1、知识与能力
(1)基础知识方面:掌握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初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以及隋朝灭亡的历史。
(2)能力方面:①在掌握隋朝统一全国的简要史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 ②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隋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哪些条件?” “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隋朝开通大运河对历史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讨论“隋统一后的哪些事件或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培养学生正确、全面的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也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借用古人在古诗中对隋朝大运河的不同看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隋朝大运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②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与长城一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聪明才智,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③从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中,使学生认识“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开凿大运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隋朝大运河与长城一样,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在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在处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是通过观看影像资料给学生一个直观印象,设置讨论题,结合动态演示图来突出重点的。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学 难 点 :
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的比较概括,缺乏形象、生动的实例来论证,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穿插实例进行讲解,突破难点。
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学生辨证、全面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以及古人的一些文献资料等,层层设疑,化解难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法、创设情境法、提问启发法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经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初步具备了历史比较、分析的能力,既有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也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结合。特别是现在的学生,自我表现欲强、思维活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讨论探究、合作学习来激活课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不同见解,逐步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 三、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包括:战国、秦、汉。
第二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
接着,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即隋唐盛世。南北朝时期的各自包括的朝代:北朝:南朝: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宋齐梁陈陈周隋 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后,遇到了一些问题,同学们通过以下提示,帮助他想想办法:
隋陈一首民谣: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注:桃叶指桃叶渡。若北方隋朝来灭陈,渡江都不用划桨,不会遇到任何麻烦,我们肯定会迎接你们大军
陈隋材料一:材料二:“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涿郡江都余杭永

渠通  济  渠邗 沟江

河洛阳分 析 隋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哪些条件? 材料一: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唐朝?李敬芳《汴河直进船》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朝?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三:今自九河外,复有其汴(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唐朝?皮日休《汴河铭》讨论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隋炀帝游扬州想象图 三次巡游江都,三至涿郡。每次出游,大造离宫,从行的人几十万,搔扰地方百姓,巡游队伍所到之处,百姓倾家荡产,怨声载道,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他三次发兵,进攻高丽 。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
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摘自农民军讨伐隋炀帝的文告繁


时繁盛国家统一 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一时:二世而亡,
从581年—618年的

朝课堂练习一、选择题
1、隋朝的建立者是 ( )
A、杨坚 B、杨广 C、杨勇 D、陈后主
2、隋实现全国统一的时间是 ( )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18年
3、下列的朝代中都曾以长安为都城的有 ( )
①秦 ②西汉 ③东汉 ④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延伸探究 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是一个热点的话题,请同学们动手查一查有关大运河申遗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