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莱钢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南市莱钢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0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4 11:0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莱钢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一、单选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西周早期的“王臣”与商代的“王臣”相似,即都在王室左右活动。到了西周晚期,整个天下的人都属于“王臣”。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宗法制的贯彻执行 B.社会矛盾的缓和
C.分封制的推行实施 D.礼乐制度的影响
2.春秋郯国国君郯子出身东夷,而他在追述东夷部族历史时涉及到黄帝、炎帝、共工、太皞、少皞、颛顼等6位古帝王,多为传说中的华夏先祖。其意在强调( )
A.华夷同源共祖 B.区域交往密切
C.国家实现统一 D.贵族矛盾缓和
3.《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恩泽诸侯贵族 B.增加国家税收 C.实现民族交融 D.削弱王国势力
4.下表是三国至南朝时期,交州、广州地区行政区划变置统计表。这一变化最有可能是因为( )
孙吴 西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州数 2 2 2 3 3 26 27
郡数 16 17 22 38 55 80 85
县数 94 121 197 241 320 不明 293
A.区划层级增加 B.豪强势力膨胀 C.社会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显著
5.《骑马带猞猁双垂髻彩绘女俑》(如下图)出土于唐朝金乡县主墓,这一陶俑呈现的是唐代贵族妇女带着助猎的猞猁,身穿胡服,骑着骏马外出狩猎的场景。该陶俑可用以说明唐代( )
A.习俗胡化已成为主流 B.妇女的政治地位提高
C.贵族生活的奢侈腐化 D.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象
6.唐朝,在运行三省六部制的过程中,各项政务都形成了分层负责的基本情况,并且各层掌握不同的权限,按照特定的程序运行工作,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这说明三省六部制( )
A.消除政治腐败 B.导致机构膨胀
C.规范国家行政 D.加强中央集权
7.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官府设立僧官制度,即君主通过赐予僧团领袖官位、爵禄的方式,笼络佛教领袖,促使僧团组织置于世俗权力秩序控制之下。僧官制度的设立( )
A.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 B.体现了佛教官方化
C.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 D.保障了社会的稳定
8.北宋时期,地方设路、州、县三级,中央政府曾对一级地方行政单位“路”进行过多次析分。如表为北宋时路的数量变化。这一变化说明,北宋时期( )
至道三年(997年) 天禧四年(1020年) 宣和末年(1125年)
15路 18路 26路
A.提高了州县的政治地位 B.地方贫弱无力对抗边患
C.国家疆域范围不断扩大 D.中央强化了对地方控制
9.辽朝统治了以东北地区为中心的广阔地带,在经济管理模式上,“汉族、渤海人及其他一些被征服的农耕民族仍以农业为主,契丹及其他有亲缘关系的草原民族仍以游牧和渔猎为主。”与此相应,辽在政治上实施南北面官制度。这些措施反映出辽的统治特点是( )
A.因俗而治 B.民族分化 C.和同一家 D.礼法并用
10.在宋朝,纸币印刷和设计的巅峰是四色铜版印刷技术,先用4块铜版印刷基本的文本和面额,然后再用蓝色和红色双色版印刷特制的装饰设计:带有金鸡图案的敕字以蓝色印刷;红色版印刷合欢万岁藤图案,标志长寿;龙龟负书的图案用黑色墨水印刷。纸币印刷过程中这些精心设计的主要意图是( )
A.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B.提升纸币的防伪功能
C.保证纸币的美观耐用 D.体现金融领域的创新
11.有学者提出,古代印度洋贸易紧紧地将亚、非、欧连接在一起,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印度洋周边各国合作互动,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诞生做出了重要铺垫。该学者意在肯定郑和的航海活动( )
A.促进了世界联系的加强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提升了非洲文明的程度 D.宣扬了睦邻友好理念
12.康熙指定少数亲信官员将地方舆情、粮食收成、自然灾害、粮价之类信息亲自缮就奏折,单独呈送皇帝,地方大员、中央官员不得与闻。康熙此举( )
A.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B.推动了农业的稳步发展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 D.保障了地方物价的稳定
13.康熙时期,在陕西南部的秦岭和大巴山地区,有铁厂数十处,投资铁厂的大都是外来客民,他们“携带工本,雇募匠役”,这些投资者的资本都比较雄厚,“凡开厂之商,必有资本足以养活厂内之人”。这说明当时该地区( )
A.商帮活动较为频繁 B.官营冶铁业发展迅速
C.自然经济趋于瓦解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14.1843年,中国茶叶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48%,南京棉布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75%;英国棉花、白洋布的进口关税则降低了约77%。导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鸦片输入 B.开放口岸 C.战败赔款 D.协定关税
15.中国近代部分铁路轨距不一:胶济铁路轨距为1435毫米;津浦、沪宁、广九等铁路使用4英尺8英寸轨距;滇越铁路采用的是1米窄轨。造成该差异的根源是( )
A.工业革命进程不同 B.不同地区地质条件的特点
C.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D.近代铁路修筑技术的区别
16.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提出“孔子……为大地教主。生于乱世……改除乱世勇乱争战角力之法,而立《春秋》新王行仁之制。”这一观点( )
A.还原了孔子的真实事迹 B.深受传统儒家观念的影响
C.旨在试图减少变法阻力 D.使儒学再次成为正统思想
17.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符合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诉求 B.促进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C.标志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18.1917年,胡适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提出:“不模仿古人”“不用典故”“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等八项主张;并指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胡适的这一主张旨在( )
A.通过文学改革助力国家革新 B.推动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
C.强调文学应反映大众的生活 D.促进国人文学素养的提高
19.下表是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贵州开展政治宣传的代表性标语。这一时期是( )
地点 标语
榕江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
息烽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唯一的领导者!
遵义 拥护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出卖民族利益!
黎平 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0.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五四运动( )
A.使中国社会性质根本改变 B.拒绝了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C.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推翻了腐朽清政府的统治
21.某同学在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时看到如下资料。这些资料可用来研究( )
照片:瓦窑堡会议旧址、进抵平型关的八路军 表格:百团大战战绩统计、敌后战场战绩统计 地图:敌后战场军民大反攻形势图 实物:东北抗日联军反日签名捐款收据、各种版本的《论持久战》
A.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B.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
C.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抗战的帮助 D.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贡献
22.下图为1956年发行的一幅宣传画《铲掉田坎,连成一片》,该作品表现了当时的中国农民( )
A.拥护土地改革 B.推进农业机械化
C.进行承包经营 D.支持农业合作化
23.下图为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一批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他们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
A.救亡图存、爱国牺牲 B.保家卫国、奋勇杀敌
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D.改革开放、廉洁奉公
24.下图为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折线图。产生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B.大规模三线建设的开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国家全面取消了农业税
25.2020年底,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不但大幅增进了农村居民的福祉,而且大幅推进了世界反贫困进程,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扶贫政策的成功( )
A.标志我国民主制度建设进入新阶段 B.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
C.标志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二、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50分)
26.(12分)关于朝代之间的继承与变革,有“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和“宋承唐制,抑又甚焉”的说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以郡县治东方,用秦吏秦法经纬天下,移风濯俗,结果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差异与冲突。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
—摘编自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二 宋朝前期制度设计的核心,是“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宋太宗即位诏曰:“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奉,不敢逾越。”北宋统治者在外交中多采取守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内政上。在此基础上的制度建设,被概括为“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据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等
(1)列举“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简评“宋承唐制,抑又甚焉”的宋初制度建设。(8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万历六年(1578年),全国征收的棉花中,山东、河南、山西、河北四省占比已达85.9%。清代河南棉花种植区域已遍及全省。如豫北彰德府内黄县棉花产量大,“出贩于山西泽潞诸州县”;林县“户无贫富,妇女皆以纺织为主业,所制棉布质坚耐久,名曰家机布,除备服用外,运销泽、潞等处”;卫辉滑县“所有输出物产,不过棉花一种”;许州五女镇不仅是棉布交易市场之一、而且有“染工三四百人,终岁操作供给秦晋布客之所需要”,所产出的丈六布“行销秦晋两省极多”;石固镇的二八布被“秦晋布商,终岁搬运。许昌东、北两区之织妇亦极终岁勤动矣”。
——摘编自王林林《明清晋豫商路兴衰探析》
材料二 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一些实业家开始注意中国农作物品种的改良问题。上海德大纱厂创办人曾呼吁改良中国棉种和扩大植棉面积,并亲自编写《植棉改良浅说》一书,散发给纺织界同仁及棉农,以传播植棉改良知识。1914年,他在筹办德大纱厂时,开办了穆氏植棉试验场,引进美国长纤维棉种。经过探索,优质棉种试种在第三年获得成功,产量比一般农家旧的棉种高出五六倍。不久,上海工商界名流联合发起并组织了中华植棉改良社。开辟了更大规模的植棉试验场,推广美国优质棉种。
——摘编自戴鞍钢《民族工业与近代中国农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河南植棉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植棉改良行动兴起的有利条件。(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认识。(2分)
28.(14分)根据中共中央七届三中全会的部署,从1950年秋开始,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逐步展开。表4为关于土地改革的部分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土改规定 土改场景
第一、将消灭富农经济的政策改为保护富农经济。第二、把没收地主全部财产的政策改为仅仅没收地主的土地、耕地、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其他财产均不予没收。第三、小土地出租者的土地在不超过当地每人平均土地数的200%者均保留不动。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概括说明新中国土地改革政策呈现的新特点并解释其成因。(6分)
(2)结合土改场景,以一位普通农民的身份为1952年底的《人民日报》写一封投稿信。(8分)(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事清楚,表述成文)。
29.(12分)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的总称,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
红色精神 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等。井冈山精神: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等。 长征精神: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等。 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 雷锋精神: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等。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登攀等。 改革开放精神: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开放包容、持之以恒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任一红色精神的精神内涵作出历史解释。(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2分)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到了西周晚期,整个天下的人都属于‘王臣’”可知,西周晚期时,王臣指向周王国范围内除周王之外的所有臣民,“王臣”变得前所未有的扩大,整个周王国里周王以外的人都应当属于“王臣”的范畴,西周时期“王臣”内涵的扩大与西周分封制度的深化是有密切关系的,C项正确;宗法制的目的是贵族内部的权力继承与分配,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社会矛盾的缓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礼乐制度”是西周的等级制度体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郯子出身于东夷,但他却把自己的东夷祖先追溯到华夏族的祖先黄帝、炎帝等,这反映了周边民族对华夏族的祖先认同,表明当时同源共祖观念已经产生,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交往,排除B项;春秋时期国家分裂,尚未实现统一,排除C项;材料中未提及贵族之间的相处和关系,无法得知贵族矛盾缓和,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因此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D项正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恩惠贵族子弟只是借口和伪装,排除A项;实行“推恩令”是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与增加国家税收和实现民族交融关系不大,排除B项、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三国至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数据可知,三国至南朝时期,交州、广州地区郡县设置越来越多,结合所学,在东晋和南朝相继统治下,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郡县设置的增多是为了适应这一地区经济地位日渐重要、政治和社会管理方面需要不断加强的情况,C项正确;三国至南朝时期,交州、广州地区行政区划都有州、郡、县,看不出区划层级增加,排除A项;郡县数量和豪强势力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从郡县设置数量看不出民族交融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这一陶俑呈现的是唐代贵族妇女带着助猎的猞猁,身穿胡服,骑着骏马外出狩猎的场景”可知,陶俑中唐代贵妇的服饰体现了唐朝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吸收,反映了唐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象,D项正确;仅仅通过一个陶俑不能反映胡化成为“主流”,排除A项;妇女的政治地位提高是指妇女参政的权利提高,不符合唐朝社会的史实,排除B项;狩猎并非“生活腐化”的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在运行三省六部制的过程中,各项政务都形成了分层负责的基本情况,并且各层掌握不同的权限,按照特定的程序运行工作,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可知,唐代三省六部制下各项政务有序开展,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可以有效规范国家行政,C项正确;“消除政治腐败”的表述太过绝对,排除A项;机构膨胀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朝廷为了笼络佛教领袖,赐予僧团领袖官位,爵禄,以加强对他们的控制,这表明佛教日益受政府控制,是佛教官方化的体现,B项正确;僧官制度的确立不能体现佛教的中国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朝廷加强对佛教的控制,不能说明佛教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排除C项;保障了社会的稳定的说法夸大了僧官制度设立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从图中表格可以看出北宋时期至道三年到宣和末年,路级行政单位的设置数量上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北宋国土面积并无明显的增加,说明路级行政单位辖区面积变小,便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只交代了路级行政区数量的增多,并没有提到州县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路级行政区既有靠近边疆的,也有内陆的,整体反映的是数量上的变化,与地方贫弱无力对抗边患关系不大,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至道三年到宣和末年的疆域范围没有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在经济管理模式上,‘汉族、渤海人及其他一些被征服的农耕民族仍以农业为主,契丹及其他有亲缘关系的草原民族仍以游牧和渔猎为主。’与此相应,辽在政治上实施南北面官制度”可知,辽朝在经济方面允许农业和游牧、渔猎并存,政治方面实行南北面官制,南面官管理汉人事务,北面官管理契丹族事务,体现了因俗而治的国家治理特点,A项正确;材料措施反映出辽的统治特点是因俗而治,有利于民族交融,而不是民族分化,排除B项;材料措施反映出辽的统治特点是因俗而治,“和同一家”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材料措施反映出辽的统治特点是因俗而治,未涉及礼法并用,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带有金鸡图案的敕字以蓝色印刷;红色版印刷合欢万岁藤图案,标志长寿;龙龟负书的图案用黑色墨水印刷”可知,宋朝纸币在印刷过程中,图案设计十分精美,且每种图案都有其特殊寓意,主要意图是为了提升纸币的防伪功能,防止别人伪造,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涉及宋朝纸币的图案设计精美,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宋朝纸币图案设计精美,不能体现纸币美观耐用,排除C项;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变革,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印度洋周边各国合作互动,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诞生做出了重要铺垫”可得出,该学者意在肯定郑和的航海活动促进了世界联系的加强,A项正确;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在汉朝,排除B项;材料强调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亚、非、欧之间的联系,没有“提升了非洲文明的程度”“宣扬睦邻友好”相关信息,排除C项、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通过指定亲信通过奏折汇报地方见闻,以保证皇帝及时了解地方民情和官员动态的密折制,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A项正确;材料主要是体现康熙皇帝对于官员的控制手段,与农业发展关联不大,排除B项;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可能,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主要体现了康熙皇帝控制官员的措施,对于地方物价的稳定作用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些铁厂呈现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特征,即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D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这些投资铁厂的投资者为商帮,排除A项;这些铁厂为私营手工业,排除B项;自然经济趋于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3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英国获得协定关税权,导致中国进出口关税均有所降低,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鸦片输入逐渐合法化,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但不是降低关税的原因,排除B项; 鸦片战争后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二千一百万银元,但也不是关税降低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晚清铁路建设路轨修建标准不统一,不能有效整合全国铁路资源,这是因为晚清铁路多为西方列强主持修筑,多分布在列强的势力范围内,方便其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分而治之,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修筑铁路的信息,无法得出工业革命进程的差异,排除A项;不同地区地质条件属于客观因素,不属于根源,排除B项;近代铁路修筑技术并不会导致轨距存在差异,排除A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19世纪末(中国)。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塑造为改除旧法、确立新制的改革者,以此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旨在减少变法阻力,C项正确;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的主张受到很多质疑,“还原了孔子的真实事迹”有待商榷,排除A项;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的主张与传统古文经学的主张不同,排除B项;晚清时期,西学东渐,先进知识分子反思传统儒家思想的不足,材料中康有为意在宣传维新变法,而非捍卫儒学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1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中国。根据题干中“1911年10月10日 .·········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清政府对外遭受帝国主义国家压迫欺凌,对内残酷的压榨中国人民,实行封建专制统治。我国人民有着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争取民主的革命诉求,A项正确;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中高举的旗帜,与辛亥革命无关,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中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C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但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D项。故选A项。
1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中国。据材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知,胡适提倡白话文,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健将提倡通过文学改良来救国,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领导者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对东方文化全盘否定,B项表述不符史实,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文学与大众生活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胡适强调文学应反映大众的生活的认识,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胡适主张文学改革以此来促进国人文学素养的提高,材料中胡适文学改革的主张旨在通过文学改革助力国家革新,排除D项。故选A项。
1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反对国民党”“遵义”“红军”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和工农群众反抗国民党反动派,B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尚未开始创建人民军队,排除A项;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抗击日本侵略,与材料所述“反对国民党”不符,排除C项;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称谓逐渐统一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排除D项。故选B项。
2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1919年的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前期以学生为主力,运动的中心是北京,6月3日以后,五四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因而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排除A项;“拒绝了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是五四运动的结果,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清政府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2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中,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组织的,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八路军组织的百团大战提升了人民抗战信心,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敌后战场、东北抗日联军均为共产党领导,综上可知,上述资料可用来研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A项正确;B项并没有体现共产党贡献这一主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排除D项。故选A项。
2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56年中国。1953-1956年党和国家领导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铲掉田坎、把土地连成一片是为了支持农业合作化,D项正确;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排除A项;宣传画中没有使用机械相关信息,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C项。故选D项。
2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中都是各个领域的英雄模范,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国人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不怕苦不怕累,无怨无悔,艰苦奋斗,这体现的时代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C项正确;救亡图存是新中国之前的,与社会主义建设时间不符,排除A项;保家卫国是抗美援朝,与这些人物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排除D项。故选C项。
2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1978—1984年中国。材料反映了1978年一1984年粮食总产量快速增长,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值农村开始并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期,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得到快速发展,C项正确;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于1947年吗,题干涉及时间开始于1978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 据所学可知,三线建设涉及时间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间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是在2006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5.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0年底(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增进了农村居民的福祉,大幅推进了世界反贫困进程,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D项正确;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排除A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以改革开放为鲜明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排除B项;此时我国还未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排除C项。故选D项。
26.(1)表现:继承: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任答两点即可)发展:郡国并行制,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任答两点即可)
(2)评价:宋初吸收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更替频繁的教训,实施“防弊之政”,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的重演;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
【详解】(1)表现: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并结合秦统一六国后的政治制度可知,西汉继承秦代的制度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联系西汉建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可知,西汉在继承秦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郡国并行制,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选官制度是察举制,西汉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评价: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宋朝前期制度设计的核心,是‘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吸收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更替频繁的教训,实施“防弊之政”。根据材料“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可知宋初在政治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的重演。根据材料“北宋统治者在外交中多采取守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内政上。”可知宋初的制度建设,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
27.(1)表现:上缴实物税(进贡)的比例高;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分布区域更加广泛;与市场联系紧密。(答对任意两点)影响: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刺激了手工棉纺织业、印染业的发展;加强了河南与陕西、山西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商帮的崛起等。(答对任意一点即可)
(2)有利条件:有识之士的呼吁和传播;国外优良品种的引进和试验;棉纺织专业机构的成立;民国的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棉纺织行业得到迅速发展;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答对任意三点)
(3)认识:棉纺织业的兴衰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发展棉纺织业应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棉纺织业的兴盛离不开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发展等。(答出言之有理的任意一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明万历六年(1578年),全国征收的棉花中,山东、河南、山西、河北四省占比已达85.9%。清代河南棉花种植区域已遍及全省”可知,种植面积扩大,分布区域更加广泛;根据材料“豫北彰德府内黄县棉花产量大”可知,产量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缴实物税(进贡)的比例提高;根据材料“许州五女镇不仅是棉布交易市场之一,而且有‘染工三四百人,……许昌东、北两区之织妇亦极终岁勤动矣’”可知,与市场联系紧密。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许州五女镇不仅是棉布交易市场之一,而且有‘染工三四百人,……许昌东、北两区之织妇亦极终岁勤动矣’”可知,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刺激了手工棉纺织业、印染业的发展,加强了河南与陕西、山西的经济联系;根据材料“秦晋布商,终岁搬运。许昌东、北两区之织妇亦极终岁勤动矣”可知,促进了商帮的崛起。
(2)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根据材料“一些实业家开始注意中国农作物品种的改良问题。……并亲自编写《植棉改良浅说》一书,散发给纺织界同仁及棉农,以传播植棉改良知识”可知,有识之士的呼吁和传播;根据材料“开办了穆氏植棉试验场,引进美国长纤维棉种”可知,国外优良品种的引进和试验;根据材料“上海工商界名流联合发起并组织了中华植棉改良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棉纺织专业机构的成立;民国的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棉纺织行业得到迅速发展;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3)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认识:根据材料“1914年,他在筹办德大纱厂时,开办了穆氏植棉试验场,引进美国长纤维棉种。经过探索,优质棉种试种在第三年获得成功,产量比一般农家旧的棉种高出五六倍”可知,植棉业的兴盛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植棉业的兴衰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同时,发展植棉业应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28.(1)特点:作出重大调整,从保护富农,放宽对地主和小土地出租者打击的角度作答。
成因:从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土地改革经验等历史因素角度作答;从稳定社会秩序、减少改革阻力、促进经济恢复等现实需要角度作答。
(2)内容。应从实际分地、生活改善及感激之情、感恩之心等角度表达;表述。格式正确,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示例:一封普通农民的信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在农村占人口极少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一半以上,而占全国农户一半以上的贫、雇农无地少地。这种情况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发展,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土地改革后,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使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结束,作为剥削者的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获得土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不再受地主压迫,生活水平极大改善,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这也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解析】【小题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政策改为保护富农经济”“政策改为仅仅没收地主的土地、耕地、农具”“不超过当地每人平均土地数的200%者均保留不动”可知,新中国土地改革政策作出重大调整;从政策涉及的对象可知,保护富农,放宽对地主和小土地出租者打击。
第二小问成因,结合所学新中国土改的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说明,具体来说,从历史经验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土地改革经验;从现实角度看,新中国刚刚成立,需要维护和巩固政权,促进经济发展和稳定社会秩序,所以从稳定社会秩序、减少改革阻力、促进经济恢复等现实需要思考作答。
【小题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首先,要注意审题,题目要求从土改场景分析,以一位普通农民的身份来写投稿信,所以形式上注意信件的基本格式要符合要求。然后,信件内容上,应从1952年农民实际分地情况、生活改善情况及感激之情、感恩之心等角度来写。最后要注意表述成文,逻辑清晰、语言流畅即可。如以下示例:一封普通农民的信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在农村占人口极少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一半以上,而占全国农户一半以上的贫、雇农无地少地。这种情况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发展,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土地改革后,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使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结束,作为剥削者的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获得土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不再受地主压迫,生活水平极大改善,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这也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9.示例:井冈山精神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起义军进攻长沙受阻后,决定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来到井冈山后,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依靠群众建立红色政权,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的精神。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据材料“井冈山精神: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等”,说明井冈山精神。
解释:以“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为例,说明中国革命开辟新道路的背景、过程以及所体现出的精神即可。首先,说明革命新道路的背景,结合国民大革命失败分析即可。其次,说明新道路的过程,结合秋收起义、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分析即可。最后,说明其体现的精神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